《管仲列传》公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公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公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是管仲,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是谁?鲍叔。有一个成语就是形容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叫什么?管鲍之交,比喻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管仲,自比为管仲、乐毅。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感知文本

到底管仲有什么样的成就?请同学们课文中话来概括。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三、对话管仲

(一)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找到几个原因。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1、主观因素:卓越的才能

(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2)经济、军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3)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4)执政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客观因素:

(1)鲍叔的相知、推荐:朋友知己之情。

①重点研读第二段,学生齐读本段,体会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

②管仲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的行为,鲍叔却能谅解,而且还向桓公推荐他作相,为什么?

——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

③“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

——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

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自古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为什么?真正的知己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④知己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哪位同学愿意以声传情,让大家能感受到那一份感激之情?

⑤教师点评:总体语调太平。“吾始困时”“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幽囚受辱”等处,自叙过去艰难困苦,心中不免痛苦感伤,语气要低沉,“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要有志在千里的慷慨。“知我者鲍子也”,语调要上扬,“鲍子”要重读,表现自己对鲍叔牙推崇与赞美之情。

再请同学来读读看。(配乐《高山流水》)

⑥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呢?

——本段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知己之交,友谊深厚。鲍叔牙的推荐改变了管仲的人生之路,如果没有他,管仲不可能任政于齐,辅佐桓公称霸诸侯。说管仲当然不能不说这一知己,写传记当然要写这些在你生命中有重要影响的人

(2)齐桓公的贤明:君臣知遇之恩。

①说起来管仲和齐桓公之间还有一段恩怨,谁来给大家讲讲?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就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齐国国都,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②这位同学讲的很精彩!我们鼓掌感谢他!那么管仲由桓公的仇人变成他的得力功臣,说明齐桓公具备做君主的一个基本素质,是什么?知遇之恩,善用人才。

(二)写法小结

以鲍叔、齐桓公、公子纠、召忽等来烘托表现主要人物,着力凸显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作者司马迁说的“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四、对话作者

1.像管仲这样的人,孔子小之,孔子为什么小之?

——孔子认为管仲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孔子其实并不是真的看不起管仲,右边小字部分说的很清楚孔子只是对管仲有不满意的地方,如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

2.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

①例如:“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②又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管仲的行为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3. 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召忽自杀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从儒家传统观念来看,是不符合仁义的。你怎么看?

——【典故】召忽殉节而死,临死之前对管仲说:“我死了,公子纠可说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

4.管仲的行为对应了文章里的哪句话?“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的这种品质也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也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为之感动的关键。

(投影)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表于后世也。”写《史记》的原因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不愿自尽而遭受宫刑,忍辱负重一生,只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的撰写创作。

5.司马迁又如何评价管仲?读第5段,找出相关语句。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这一句是司马迁对“孔子小之”原因的推测,意思是说,难道是孔子认为在周王朝衰微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勉励辅助他称王,而只是称霸吧?司马迁其实是在赞扬管仲,肯定他的才能,实际是说以管仲的才能,完全可以统一天下,这是对管仲的高度赞扬。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这一句是对管仲治国方略的高度概括。实际上是借一句俗语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

6.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有何用意?是否隐含着司马迁某种情感?

——司马迁为管仲立传,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桓公与管仲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歌颂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

7. 正因为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遇到齐桓公这样的明君,管仲的才能才得以施展,而司马迁给管仲立传时感情应该比较复杂的,为什么?请同学再联系司马迁自身遭遇思考。

对照《管仲列传》,司马迁的有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在司马迁的人生际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转折。司马迁基于爱才之心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投降匈奴辩诬,犹如鲍叔推荐待罪之管仲于齐桓公。司马迁也曾有过管仲般“幽囚受辱”的遭遇,亦渴望有人能如鲍叔般“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而令自己“信于知己者”。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司马迁替李陵辩护,但却换来下狱的悲惨下场。当他身陷囹圄并且“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时,得之于朋友的,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最后腐刑受辱,独自默默承受着世俗的蔑视轻贱。

所以司马迁给管仲立传时感情应该比较复杂,既有对他治国才华的高度肯

定、敬佩,又有对管仲遇有知己明君的羡慕和自己不被理解的孤独、怀才不遇的愤懑!这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对于管鲍的知交相得和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8.(投影)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五、课堂练习

拟一副对联,写写你心中的管仲。

上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其时,谁开霸业雄图?

下句:百年形势,千秋功绩,微斯人,吾其被发左衽。

上句:相桓公,霸春秋,一匡天下,名千古;

下句:富民众,强家国,九合诸侯,顺八方。

上句:交叔牙万古高风

下句:相桓公一匡天下

六、课后作业

1.作业纸

2.新学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