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X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检测(九)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合集下载

课时作业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时作业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4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5·江苏徐州模拟)《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天人合一B.敬天法祖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解析题干材料是为汉高祖刘邦的皇权寻求理论支持,符合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观点,故选C项。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材料中未体现,A项错误;敬天法祖属于宗法制的范畴,不符合题干材料内容,B项错误;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材料未体现,D项错误。

答案 C2.(2015·河南鹤壁调研)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解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顺应民意,董仲舒主张实行思想“大一统”,共同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项。

A项是孟子主张;C、D两项题干未体现。

答案 B3.(2015·贵州贵阳模拟)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

”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故选B 项。

答案 B4.(2015·江苏南京、盐城模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了这一“需要”的理论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说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天子受命于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2.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

”君主这样做始于()A.东周B.西汉D.南宋“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说明并不是纯粹都用儒,而是杂糅其他学派的思想。

东周时,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同时杂糅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北魏和南宋都继承了这一点,故C、D两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认为君主有使百姓生活安定的责;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D.伦理脱离政治“利、财、富”和公平公正观念“均、平”说明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能强化练3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能强化练3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知能增强练 ( 三十四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1.(2019 ·河北衡水模 ) “黄老”之称,始于代史籍,但依照《史》,“黄老之学”在国期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当前国内外大部分有关学者都“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予了必定。

由此可,初推行“黄老之学”() A.是史展的必定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C.受司迁的影响比大D.根植于先秦的史文化D [ 资猜中考的是先秦“黄老之学”与代行的关系,不是明其是史展的必然,故 A ;代推行“黄老之学”是与代社会早期的社会情况有关,不是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故 B ;资猜中是《史》有,其实不是受司迁影响,故 C ;依据资猜中“黄老之学”在国期的存在,明代行的“黄老之学”之前已存在,故 D 正确。

]2.(2019 ·湖北百校考)( 武帝 ) 建元元年,丞相 ( ) 奏:“所良或治申、商、非、秦、之言,乱国政,皆。

” 武帝采其建。

资料明() A.武帝开始推行察制B.西政府加社会思想控制C.西政府除了子百家思想D.武帝从无而治向有B[ 依据资料丞相 ( ) 奏:“所良⋯⋯”可推知当确行了介绍人材的政策,可是不可以据此判断武帝开始推行察制,察制确实立是武帝元光元年( 公元前 134 年 ) ,不是建元元年,故 A ;剖析目资料,丞相( ) 奏:“所良或治申、商、非、秦、之言,乱国政,皆。

” 明当荐上来的人里面有法家和横家,他乱国政,意味着政府上不成些思想,依据所学知,武帝加君主制中央集采董仲舒的建,“ 黜百家,独尊儒”,儒家思想确定了正思想的地位,政府加了思想控制,故B正确;武帝“ 黜百家,独尊儒”,重用儒生,但并无除禁其余思想,此外初崇尚“黄老思想”,道家、儒家都属于子百家,故C;资料的是武帝加思想控制的内容,并无波及有和无的内容,故D。

]3.先秦期,重抑商是法家的主;代此后,跟着土地吞并象日趋重,一思想才逐渐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一化表示()A.儒家力适政治需要B.商人力威代的政治治C.民社会地位获取提高D.法家思想逐渐成儒学的内核A [ 先秦法家的重抑商主到后逐渐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示代此后儒学家随着社会展不停吸取各家思想以适治的需要,故 A 正确;重抑商融入儒家思想是因“土地吞并象日趋重”,其实不可以表示商人力威代的政治治,故 B;重抑商政策自先秦至此后向来存在,一化没法表示民社会地位获取提高;故 C误;不可以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渐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以为法家思想逐渐成为儒学的内核,故 D 项错误。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3.如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

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困B. 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C. 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D. 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当指()A.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5.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

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A. 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B. 把克已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C. 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D. 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6.苟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A. 苟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7.8.--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精选教育文档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精选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1.“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淡化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 崇尚法家思想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2.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A.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3.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一变化A. 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 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 结合了诸子百家的主张D.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 新思潮冲击儒家传统信仰B. 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C. 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D. 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6.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经过不断改造创新,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主要由于()A. 儒学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和要求B. 儒家思想是古代最进步的思想主张C. 佛、道与儒学较量后退出舆论阵地D. 儒家吸取各派学说以适应统治需要7.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A. 儒法两家地位平等B. 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C.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D. 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8.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9课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导读】复习本课要注重掌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学主张,并理解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及其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新体系。

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主张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首先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要求将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加以罢黜。

董仲舒的这一儒学新思想符合了当时政治统治上的需要,因而获得统治者汉武帝的欣赏。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全面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在政治上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地方政府定期举孝廉。

儒家学说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在文教上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后来,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推崇儒学的措施,使儒学在全国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

同时,汉武帝创建的太学不仅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还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人仕,并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与传播起着重要的意义。

高考历史部分真题试卷及答案

高考历史部分真题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48分,每题4分)1.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哪一项最能体现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A. 建立太学,培养儒家人才B. 废除郡县制,恢复封建制C. 鼓励百家争鸣,倡导多元思想D. 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2.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是维系社会等级和家庭结构的重要机制。

请问,以下哪一项是宗法制度的主要特征?()A. 中央集权的强化B. 贵族垄断政治权力C. 家族内部的长幼尊卑秩序D. 农民的土地所有权3. 元代通过设立“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管理,这一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哪一项是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 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独立发展C. 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D. 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合作4.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禁锢逐渐加深,特别是在清朝推行的“文字狱”政策下,许多知识分子被迫害。

这一政策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A.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B. 提高了官员的忠诚度C. 导致了思想的统一和文化的停滞D. 促使了科举制度的废除5. 在中国历史上,户籍制度是管理人口的重要手段。

唐朝的“均田制”与户籍制度相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请问,唐代的户籍制度主要有哪些功能?()A. 确定每户的土地分配和赋税B. 制定家庭内部的礼仪规范C.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D. 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6. 明代的“东林党争”是中国古代晚期政治史上一次重要的党派斗争,这场斗争最终影响了明朝的政治走向。

请问,东林党争的主要争论焦点是什么?()A. 对外战争的策略B. 国家财政的管理C. 儒家思想的解释D. 官员贪腐问题的处理7. 中世纪欧洲的“庄园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以下哪一项最能体现庄园经济的主要特点?()A. 高度集中的工商业活动B. 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农业经济C. 依赖海外贸易的发展D. 以手工业为核心的生产模式8.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解析(专题17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解析(专题17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专题17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班固在《汉书》中称,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上述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大一统思想 D.法家学说2.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一变化(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说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 )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B.以礼义来教化人民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D.以王权限制了神权4.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指出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董仲舒这一论述旨在( )A.说明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B.充分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C.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为限制皇权提供理论基础6.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

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

这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7.西汉“吏员自佐吏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东汉“都计内外官及职掌人十五万二千九百八十六人”。

近年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九)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21年整理)

近年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九)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21年整理)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九)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九)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九)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全部内容。

课时检测(九)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演变实质上反映出()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 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应该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故A项错误;这种文化政策的转变与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无关,故B项错误;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但并不是这种演变体现的实质,故C项错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故D项正确.2.《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

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因果报应B.天人合一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解析:选D 帝王治世与乱世,上天会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反映,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3.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解析:选A 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化了皇权,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神化皇权的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这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故D项错误.4.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与理解。

解答时要注意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汉武帝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法家思想在治国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儒学也是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故A、B、C符合史实,D项错误,这时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不可能沦为法家的附庸,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董仲舒的新儒学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表明董仲舒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天人感应”,材料“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体现了这一观点。

实际上是对君主的行为有所限制,提醒君主要“施行仁政”。

材料体现不出②、④的观点。

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董仲舒的新儒学3.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君为臣纲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君臣共主【答案】A【解析】“覆露”即荫庇、养育,“持载”即承载。

据此,题干材料可翻译为:君主是天,荫庇臣民,臣民是地,承载君恩。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版)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版)

2021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

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的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

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2、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

他的这些主张( ) 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3、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

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 )A.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4.“循吏”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

西汉循吏者,属“奉职循理,何必威严”之官吏。

循吏能“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

“循吏”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儒学影响扩大B.私学发展迅速C.监察制度缺失D.社会秩序混乱5、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

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

这表明魏晋玄学(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6、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解析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山东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根据“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7·安徽淮南模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与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单1.儒学一跃而为经学,儒家思想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得益于()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3.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①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②推动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④标志着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A、重征赋税B、“无为而治”C、实现“仁政”D、“独尊儒术”+5.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

据此可知.图片中的“经”应是()A、《圣经》B、《道德经》C、《佛经》D、《五经》+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思想家是()A、荀况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8.董仲舒认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以持一统。

”为此,他主张()A、君权神授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D、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9.《汉书·元帝纪》:“孝元皇帝(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母题题源系列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母题题源系列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母题题源系列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母题来源】xx年江苏卷第1题【母题原题】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试题解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B项正确;题中主要是关于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命题意图】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情况,难度一般。

【考试方向】试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要求。

【得分要点】获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原始儒学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对于君民的关系认识,二者相反。

1.(xx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二模)《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C.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xx年广东省高中毕业班综合模拟三)西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

”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3.(xx年山西省高考考前质量监测)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一变化说明了A.“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 B.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D.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4.(xx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A.井田制的瓦解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5.(江西省南昌市xx届高三一模)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a处:秦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思想统一B.b处:西汉改造了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6.(安徽省蚌埠市三县联谊校xx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汉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九)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演变实质上反映出(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 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应该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故A项错误;这种文化政策的转变与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无关,故B项错误;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但并不是这种演变体现的实质,故C项错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故D项正确。

2.《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

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因果报应B.天人合一
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
解析:选D 帝王治世与乱世,上天会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反映,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3.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解析:选A 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化了皇权,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神化皇权的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这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故D项错误。

4.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

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
( )
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
解析:选B 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与材料中“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不符,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法家提倡法治和中央集权,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本质上一致,与材料中“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相符,故B项正确;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冲突激烈”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张德治,“交替运用”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5.(2018·安阳一模)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

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

汉代这些举措( )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选D 儒学正统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了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太学始终是中央一级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是明显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B项错误;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得知,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且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

6.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这表明( )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 项错误;“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

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

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材料二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

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

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

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5分)
(2)材料二中韩非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

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得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据材料一“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想修复礼乐秩序”并结合所学得出仁、礼。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会教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三“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第四小问据材料一“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教育服务于政治,据材料一“必须从人心入手”、材料三“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

答案:(1)目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仁、礼。

(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

(3)主张:社会教化。

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

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

特点: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