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1、【议论文】人生三读
2、【议论文】人生如书,逐级而读
3、【记叙性散文】读心为魂
4、【记叙性散文】书生
5、【相关专题】阅读的三重境界
人生三读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有言:见天地,见自己,见苍生.这与一位作家的“人生三书”论不谋而合.读“有字之书”,即见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读“无字之书”,即见芸芸苍生的社会迹象,读“心灵之书”,即见自己内心的所欲所求.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使自己既不读死书,又不汲汲于世,也不闭锁内心呢?想必,以知识和社会经验来丰富内心,剔除纷扰,才是“读书”之途.
现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普及早已使“有字之书”谙熟于每个人的心中,而网络的大潮则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带到人们面前.可以说,“有字之书”中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喷薄而出.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一体化和泛娱乐化的兴起,各种从所未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被写在了如今的“无字之书”上.然而,一位哲人曾说“不知情权比知情权更加重要”,它可以让高尚的心灵不被无用的言论所累.面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便格外重要.只有在“心灵之书”中读得坚定,读出信念,读出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读出道德律令和精神准则,才能拒绝动摇,读到真实的自我与内心.否则,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爱的东西.”而知识和社会阅历同样可以成为人的武装,从书本和社会中剔除糟粕与流俗,才能达到心灵的上升.
同样,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理解.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方得与宋人同情.赫尔曼•黑塞在谈及读书时,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亲和力》时,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由此可见,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读书”更加聪慧的耳目.
诚然,无论哪一本书,多读未必有益,精读却又怕陷入“牛角尖”的困局,然而这三“读”互相作用,又互相反作用,以知识和社会阅历丰富内心,升华的内心又从社会和书本中去除杂质,淘得真金,在不断循环中臻于完美.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所得,重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晶.
如此一来,人生三读,岂不快哉?
人生如书,逐级而读
说话的境界分三个等级:最高境界是忘言,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第三是修辞或辞令.人生亦是如此,于“有字之书”中初步领略世界,于“无字之书”中体悟世间冷暖,最终在“心灵之书”中沉淀深邃灵魂.循序渐进,方可臻于完满.
“有字之书”恰似借用他人视角看喧腾社会.它可以是外交辞令式的《左传》,可以是纵横捭阖式的《国语》,抑或是清新淡雅式的《世说新语》,它让我们从中获取知识,领略六韬三略的风采.诸子百家的言论,唐宋元明清的诗歌,这些世间流传下来的经典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法门.
然而拘囿于“纸上得来”的东西难免“终觉浅”.人生不需要过于厚实的理论堆砌,因为我们深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这也正是人生境界的第二阶段———“无字之书”,我们可引申为亲身经历、人生阅历.
于时光中,某些细碎经历会化为齑粉,如“字”的升华,语境仍存,体悟延伸.这不是太虚幻境,但它容许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式的理想飞扬;这不是光耀万世的烫金碑文,但它却是荒冢之上凹凸有致、刻骨铭心的生命曲线.这便是体悟的升华.“无字之书”脱离了字的束缚,自然也增加了人性养成的难度.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人云亦云、旅进旅退,这些都是缺乏束缚的典型.这时便需有“心灵之书”作为灵魂指引.
因此,“心灵之书”便是万千阅历、森罗万象在心灵中的最后沉淀.筛去附赘悬疣,掌握人生方向;积淀潜思“哲理”,挖掘生命的深度.它是盖茨比于黛西空虚扭曲灵魂中所见的灵魂真谛;它是“画魂”潘玉良挣脱世俗偏见追求的艺术巅峰;它甚至可以是理查德·帕克这只猛虎背后隐藏的人性.
然而,这种境界岂是普通大众都可攀缘而至的!时下,浮躁之风盛行,很多人无暇顾及“心灵之书”的修炼,甚至连“无字之书”都不乐意总结分析,停留在“有字之书”层次的人则越来越多.如此之势,便如厝火积薪,一瞬便可
燎原.正因如此,范雨素的成长经历,才会掀起互联网众多网民点赞转发的狂潮,这种共鸣也揭露了当代人的精神短板、“心灵之书”缺席的现实.
人生如书,需逐级而读,终级境界仍需以心体之,以心察之.
读心为魂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僻(辟),当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待,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极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