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 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物质批评视域下的《推销员之死》

物质批评视域下的《推销员之死》

2020年11月(总第139期)1研究背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以当时的美国社会为蓝本,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揭示当时美国社会发展的种种弊端。

该作品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人们对于该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分析美国梦的破灭所造成的悲剧性(陆剑萍,2019),少有从物质视角分析“物”与“人”的内在关系。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等促使人们不断思考人类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陈丽屏,2018)。

在物质批评研究领域,物不仅是客体,而且在其与人的互动关系中成为具有生命的主体。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内在互动施展其施事能力,而物质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叙事,“影响自我身份的形成和参与主体身份的建构”(韩启群,2019a),因而,“物的能动性和施事性成为透视物人关系的新视角”(韩启群,2019b)。

从物质研究视角来看,《推销员之死》运用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形象来体现物质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同时物质本身在与人物互动中生成的叙事和施事能力也体现了物人之间的可通达性与可交流性(黄雯怡,2016;袁家丽,2019a)。

因此,本文试图分析《推销员之死》中的具体物质,如建筑、商品,来探讨其叙事和施事能力对戏剧人物的影响,从而探究物质与人类的动态关系。

2《推销员之死》中的建筑叙事作为庇护所的建筑在人类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战之后的美国,人口剧增,住房需求扩大,这使人们在建材、结构、风格、用地等方面下足功夫。

钢筋水泥被大量使用在建筑上,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这些高层建筑“参与社会空间中的意义建构,对社会阶层进行重新编码”(罗朝秀,2019)。

《推销员之死》开头就对主人公威利居住的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两层居室进行了详细的文字描写:“被高耸的大楼和一排排结构结实的公寓紧紧围绕着,屋内光线昏暗、通风不良,所有陈设尽收眼底。

”(Miller,2014)二战后美国人口急速上升,再加上军人退伍,且政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导致住房高度密集,高层建筑数量快速增加,人类活动空间减少,早期的砖石结构建筑被钢结构建筑所取代,而空间舒适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并控制着人类的精神活动。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技巧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技巧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技巧作者:刘芳考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3期摘要:作为一部揭露美国虚假梦想的代表作品,《推销员之死》的表现主义技巧,将该部作品的虚构空间和现实情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尝试探讨《推销员之死》的表现主义技巧。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表现主义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86-03作为上个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剧作家之一,阿瑟·米勒,以作品《推销员之死》在世界剧坛上享有盛誉。

本文尝试探讨《推销员之死》所呈现出来的表现主义技巧,对于促进该部作品表现主义相关内容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表现主义的内涵在探讨《推销员之死》所呈现出来的表现主义技巧之前,有必要从理论层面对表现主义所具有的内涵进行解析,从而为其后续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从起源上来看,表现主义最早起源于绘画领域。

随着其影响的不断深入,后来延伸到文学领域。

在表现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相关的艺术创造者开始追求再现事物本质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

他们的口号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到了上个世纪初期,表现主义思潮开始影响到美国,作为受表现主义影响深远的剧作家阿瑟·米勒,在进行剧作创作的过程当中,特别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重视对人物内心情感感受的表达,关注每个个体命运,关注命运背后的社会现状的写照。

从《推销员之死》中可以感受到阿瑟·米勒高超的表现主义技巧。

二、《推销员之死》的表现主义技巧分析作为美国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推销员之死》在结构上,比较注重使用表现主义模式。

在进行叙述的过程当中,将倒叙和插叙融合在一起。

在情节方面突破了现实想象,将过去、现在、幻想、现实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这些都充分地彰显出作品所具有的表现主义特征。

(一)心灵外化手法在《推销员之死》中表现主义最大的体现或者说表现主义戏剧和以往的戏剧根本的区别在于:不再将客观生活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对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更加注重对内在真实的呈现。

背叛悲剧的核心——评阿瑟·米勒的悲剧《推销员之死》

背叛悲剧的核心——评阿瑟·米勒的悲剧《推销员之死》
一、 威利对 琳达的背 叛 威利的背叛行为在第一幕刚开始不久就有所指涉。当威 利首次陷入沉思.在梦幻中他向两个儿子比夫和哈比吹嘘波 士顿 是革命 的摇篮 。是一 座好城 市时, 比夫非 常羡慕 ,脱口 而 出说真想几时能跟他一块去那儿。这是剧中首次暗示威利在 波士顿旅馆的背叛事件。后来,比夫高中毕业考试数学不及 格去波士顿找爸爸想办法.在波士顿威利入住的旅馆里比夫 撞见了爸爸与情妇通奸的丑行.威利在儿子心目中的高大形 象轰然倒塌。比夫 骂他是“假正经”。随后,比 夫就自暴自弃, 原本打算进暑期学校补习数学,也不去了,致使他没能够读 大学 。没有 谋生的 本领。 至今没 有固定 工作, 居无定 所,一 生 就这 样一步 步堕 落下来 。 在该剧中.。织补丝袜”这一意象也指涉威利的背叛行
【M】.至文堂,1961。 P】本文中引用的 原文的译文。均 由笔者自。
参考文献: 【1】佐藤春夫 .佐藤春夫全集【M】.讲 谈社,1969。 【2】吉田 精一.现代文学和 古典【M】.至文堂 ,1961。 【3】中 村先夫.佐藤春 夫论【M】.日 本图书中心。 1990。
f 4¨、 林秀雄.佐藤 - t V&veg] .文 学界,1934 .6。 【5】广津和郎.<田园的忧郁>的作者Ⅱ】.雄辩。1918.6。 【6】大久保典夫.关于田园的忧郁U】日本文学。1973 .4。
背叛 悲剧的核心 ●●
——评阿瑟·米勒的悲剧《推销员之死》
王世文
( 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经典剧作之一,大 部分评论文章都认为该剧是关于美国梦破灭的悲剧。但笔者 通过细读文本发现背叛是该剧的一个重要主题。该主题包括 两层含义:一是丈夫对妻子的背叛:二是父子之间的相互背 叛。其中丈夫对妻子的背叛是该剧的核心。全剧紧紧围绕这 个“悲剧瑕疵”展开。父子之间的背叛在某种程度上是前一种 背叛 的衍生物 .威利 一家的悲 剧在一定 程度上 是背叛的 结 果 。通 过对 该主 题的 研究 可以 深化 对《 推》 剧的 理解 。

从象征性意象的并置解读《推销员之死》的空间形式

从象征性意象的并置解读《推销员之死》的空间形式

摘要象征性意象的并置是《推销员之死》中最明显的空间形式特征。

本文根据散落在文本中的大量象征性意象的内在联系,将它们分成与田园生活、商业社会和家相关的象征性意象。

通过把这些象征性意象在空间并置,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和前后照应,从而在空间上结成一个整体,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威利最终选择死亡的原因。

关键词:象征性意象并置空间形式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引言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于1945年在其著作《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空间形式理论,并初步建立起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型。

他认为,空间形式是文学作品试图克服包含在其结构中的时间因素。

他还从两个方面阐述空间形式理论的内涵:首先,从创作主体来看,20世纪的作家表现了对时间和顺序的弃绝、对空间与结构的偏爱。

其次,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看,为了理解空间形式,读者必须把一部空间形式的小说当成一个整体来接受和认知(约瑟夫?弗兰克等,1991)。

基于此,弗兰克首次提出了解读空间形式小说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并置与反应参照。

并置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各种意象、暗示、象征和联系,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和前后照应,从而在空间上结成一个整体(李丹,2008:105)。

反应参照就是把事实和推想拼合在一起的尝试。

《推销员之死》中最明显的空间形式特征是象征性意象的并置。

该剧中大量的象征性意象散落在文本的各处,它们在时间上没有任何的关联,但通过文本的细读,我们会发现这些象征性意象前后照应、紧密联系。

本文根据这些象征性意象的内在联系,在空间上将它们并置、重组,然后分成与田园生活、商业社会和家相关的象征性意象。

这样,这些象征性意象在文本中便取得了连续的参照和前后照应,从而在空间上结成一个整体,读者也就不难看清威利选择自杀的原因。

一田园生活剧本中的第一段舞台提示就将象征芳草、树木和地平线的笛声定为全剧的主调,并在不同戏剧片段中进行相应的变奏。

而这笛声总是勾起威利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亲生活方式的向往。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现实主义元素摘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最著名的代表作,被称为是“美国戏剧的良心”。

本文从人物塑造、语言特色以及舞台设计等方面分析了这部戏剧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悲剧特点,对剧中的现实主义元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试图从新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戏剧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和强烈震撼。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现实主义;表现;元素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在194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之后,就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受到了美国以及世界戏剧界和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这部被称为是象征着“美国梦的破灭”的现代戏剧,不仅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悲剧的特色,还带有极强的现实主义特色。

主人公威利・罗曼坚信资本主义发家致富的梦想,却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让我们以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了美国社会,似乎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从梦想的坚守到利欲熏心、直到最后梦想破灭的过程。

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除了有比较完整的结构、情节、心理描写的主线,以及梦幻的意识流表现手法的运用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中有很多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作品从人物塑造、语言和舞台设计上都融入了许多现实元素,给观众一种真实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真实的美国人,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社会,而那些梦幻的心理表现,反而衬托出了这部悲剧的现实幻灭感,使得现实主义元素更加突显出来,给人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

一、人物塑造上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元素主人公威利这个形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美国推销员,从事着现实而普通的工作。

他没有传统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高尚和高大,也没有机会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因为他本身的地位就不高,他更不会有那些英雄人物和伟人的远大理想和情怀,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赚到些钱,并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另眼相看,也希望自己的两个二子能够得到殷实、富裕的生活。

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小人物,让这部西方式的悲剧与观众以及每一个社会的普通成员无限地接近,也让观众们能够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现实感,并对威利的经历和心理变化感同身受。

北京味儿的美国故事--浅谈《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与北京人艺的艺术碰撞

北京味儿的美国故事--浅谈《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与北京人艺的艺术碰撞

影视文学北京味儿的美国故事——浅谈《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与北京人艺的艺术碰撞李旷怡内容提要:美国戏剧家阿瑟•密勒将戏剧《推销员之死》引入中国,让美国的故事、美国的推销员在中国上演。

即便导演与演员们国度不同,但该戏剧却受到中国观众广泛好评,让美国推销员的故事在中国同样引起共鸣。

本文试从阿瑟•密勒对于“中国味儿”的追求以及英若诚翻译特色两方面入手,简要探讨密勒与北京人艺之间艺术的碰撞。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北京人艺;英若诚1983年,阿瑟•密勒将美国戏剧《推销员之死》带到了中国观众面前,这位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的戏剧家热切地想要了解中国,也渴望在中国的土地上寻找他的知音。

尽管困难重重,阿瑟•密勒与北京人艺团队还是在不断努力下碰撞出艺术的火花,不仅将地道的美国故事讲给中国观众,还讲出了中国特色,让美国推销员的故事在中国同样引起共鸣。

一、阿瑟•密勒对“中国味儿”的追求1982年秋,阿瑟•密勒应英若诚和曹禺的邀请前往北京导演这部在美国十分受欢迎的戏剧一一《推销员之死》。

阿瑟•密勒从美国动身之前,便收到人们的一些疑问,“中国没有推销员,这出戏是地地道道的美国戏剧,中国人是否能看懂?你又怎么与中国演员说明你的想法?”阿瑟•密勒着实不能清楚地预想会取得怎样的反响,但他依然选择了带着艺术家的睿智和对中国戏剧的信心来到北京,把推销员带进了北京人艺。

阿瑟•密勒先前到中国访问时观看了几部西方戏剧,他发现中国演员在演绎西方戏剧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外观上追求相似度。

按照中国人心中对欧洲人的模样来“打扮”自己,如将脸上涂上白粉,戴上红色、黄色卷曲的假发,迈着滑稽可笑的步子……阿瑟•密勒在与北京人艺演员第一天见面的时候便向大家说:“要把这出戏演得美国味儿十足,办法就是把它演得中国味儿十足。

”密勒并不建议演员们做刻意的化装,而是要求演员真正地进入角色,以真情实感化解风土人情。

忠于剧作本身所表达的深意、忠于人物所呈现的思想,而不是在表面功夫上做些哗众取宠的文章,这个理念适用于所有戏剧,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的。

《推销员之死》之主题阐释

《推销员之死》之主题阐释

杨霞内容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著名的剧本,它不仅反映了在一个家庭内部的残酷斗争,而且也反映了一个更大的关于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

这部戏剧揭示出对美国梦盲目信仰的代价并且包含了一些其它重要的主题:无边的幻想,懦弱的行为和成功的内涵。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美国民族价值观美国梦一.《推销员之死》揭示“美国梦”亚瑟·米勒于1915年10月17日出生于纽约市。

当他在密歇根大学上学期间,便开始了戏剧创作。

1949年,米勒完成《推销员之死》,并赢得了普利策奖,这也使米勒在美国名声大噪。

米勒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写出的《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

许多评论家形容《推销员之死》是第一个伟大的美国悲剧。

“在艺术手段上,悲剧根源的充分挖掘,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产生了惊人的悲剧艺术效果;在悲剧的审美价值上,生活悲剧与戏剧悲剧关系的分析及其观众对悲剧审美效应的反映,使原本是普通百姓的故事包含了现代社会悲剧的基本特征。

”[1]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著名的剧本,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家庭内部的残酷斗争,而且也描写了一个更大的关于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的问题。

这部戏剧揭示出对美国梦盲目信仰的代价。

米勒指控美国在推销建立在资本主义式的物质主义基础上以培育战后经济的虚假神话。

物质主义掩盖了建国先辈们最初勾画的真正的美国梦所具有的个人价值和道德标准。

在这部戏剧中第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美国梦”的衰败。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社会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美国梦’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的方面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

”[3]“美国梦”建立在“独立宣言”基础之上:“我们相信人生来具有这些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从《推销员之死》中比夫和哈皮扭曲的伦理观看密勒的伦理关怀

从《推销员之死》中比夫和哈皮扭曲的伦理观看密勒的伦理关怀

从《推销员之死》中比夫和哈皮扭曲的伦理观看密勒的伦理关怀作者:田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2013年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XSYK045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基于聂珍钊教授所提出的文学伦理批评来分析本剧中比夫和哈皮两位角色的扭曲的伦理观,通过本文分析揭示了密勒对在商业化社会中的人性的伦理关怀。

关键词:阿瑟·密勒;文学伦理批评;伦理观作者简介:田烨,陕西西安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1《推销员之死》是20世纪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经典剧作,正因为这部作品,密勒一举赢得了普利策奖,托尼奖和纽约剧评界奖。

《推销员之死》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人公威利·洛曼和他悲剧的结局这方面,除此之外,一些批评家还研究洛曼和比夫的父子关系或两人之间的冲突,鲜有人分析洛曼两个孩子比夫和哈皮。

两兄弟在这部作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代表了洛曼家庭的未来,也是洛曼梦想的承载者。

在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的商业化社会环境下,两兄弟又深深地受到父亲教育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密勒笔下的比夫和哈皮不仅仅是洛曼夫妇的孩子,其实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孩子,因此他们的性格反映出美国社会价值观伦理观在他们身上的烙印。

这篇文章主要分析密勒笔下比夫和哈皮性格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反映出阿瑟·密勒的伦理关怀。

文学伦理批评是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理论。

“文学不等于伦理也不等于道德,但是它要反映或表现伦理和道德。

正是这一点为我们从伦理学的角度批评文学奠定了基础。

”文学伦理批评不同于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伦理理论,它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给文学作品的伦理道德一个客观的考察,它是研究文学的一种方法,如同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等其他研究方法。

浅析《推销员之死》舞台表现主义的运用

浅析《推销员之死》舞台表现主义的运用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表现主义;舞台艺术
《推销员之死》发表至今已有七十 年之久,但其在戏剧方面的艺术成就对 当代戏剧仍有诸多深远影响。本剧的成 功之处不仅在于戏剧主题对于小人物与 社会现实的深刻探讨,在舞台方面的艺 术诠释也十分生动。随着 20 世纪表现主 义的兴起,人们对于人物内心的感受更 加关注。阿瑟·密勒也将表现主义很好 地运用在本剧舞台中,灵活而广泛地运 用在本剧剧本、舞台等诸多方面,真正 使舞台演出成为剧本内涵生动诠释的有 效途径。本文试从如下三方面对表现主 义在本剧中的运用作简要分析。 1 “内心幻象”的运用
在剧中,本和某妇人是单纯出现在 威利的幻想中而没有参与现实时空的, 这两个幻想人物也牵扯着威利最大的两 部分痛苦原因。本的生活方式被威利所 向往,本继承了父亲在西部地区闯荡的 气魄,也是追求“美国梦”的成功典范, 在潦倒与窘迫之中,威利渴望得到本的 指点,渴望追随本的成功道路,更渴望 儿子能够受到成功血脉的传承。因此, 在威利的 6 次幻想中有 4 次出现本,对 梦想追求的失败是威利最大的痛苦。而 某妇人虽然只在威利的幻象中出现了两

THE FILM 影 视
浅析《推销员之死》舞台表现主义的运用
李旷怡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推销员之死》在剧场舞台方面的呈现运用了大量表现主义手法,使剧场演出效果成为剧本主题与内涵“生动诠释” 的有效途径。本剧中表现主义的运用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将试从剧本人物的内心幻象、舞台灯光的运用以及演员走位的设置三 方面探讨本剧舞台上表现主义的运用方法。
次,却代表了威利另一大痛苦,即与比 夫的关系。与某妇人的感情是威利对于 家庭的背叛,其内心也一直隐藏着威利 对林达和儿子们的愧疚。威利热爱他的 家庭,珍视他的妻子,更器重他的儿子, 但威利还是选择了以婚外恋的方式排遣 自己的寂寞。与妇人幽会被比夫撞见这 一场景,使得威利在比夫心中高大的形 象大打折扣。在这一幻想之前威利与比 夫依旧处于争吵状态,而在威利的幻象 中,威利将比夫知晓某妇人一事作为自 己与比夫关系破裂的缘由。这也是威利 面对深爱的比夫却要始终与他争吵个不 停,对比夫期望极高却仍不能改变比夫 一事无成现状的苦痛与无奈。

背叛——浅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之一

背叛——浅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之一
拉里身上传递出奥尼尔对人类命运探索时一种深刻的困
惑 ,“在 我 的 戏 剧 中 ,《 送 冰 的 人 来 了 》 是 对 任 何 一 种 信 仰 经 历 的 拒 绝 , 这 一 创 作 使 我 把 自 己 锁 在 过 去 的 记 忆 中 了 ”( Cohn, 406) 。无论是希基的布道, 还是基督的福音, 抑或是剧中人拉 里、帕里特曾拥抱过的无政府主义都无法实现对现代人灵魂 的拯救。现代人否定了一切宗教意义上的救赎, 从而陷入了精 神危机和心灵空虚的煎熬中。作为一个现代人, 奥尼尔在青年 时代就放弃了他曾热情笃信的天主教信仰。尼采曾经把上帝 称 作“死 亡 的 说 教 者 ”, 认 为 他 们 看 起 来 是 在 宣 扬 一 种 治 疗 疾 病的方式, 可是这种治疗, 却是通过劝导病人去死的方式来摆 脱疾病的( 尼采, 19) 。在《送冰的人来了》中, 尼采对奥尼尔的 影响是很明显的。然而, 奥尼尔并不完全接受尼采的思想。尼 采所推崇的以梦境和迷醉状态为代表的狄奥尼修斯精神也不
文教资料 2006年11月号中旬刊 ○ 文学研究


— ——浅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之一
胡娜
( 曲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的代表 作 。它 一 直 以 其 深 刻 的 社 会 寓 意 及 影 响 而 吸 引 世 人 的 目 光 。通 过 描 写 推 销 员 威 利·罗 曼 悲 惨 的 一 生 而 抨 击 美 国 梦 的 虚 伪 性 的评论比比皆是。本文将另辟视角, 把重点放到这部戏中另一 个出彩的主题上— ——背叛, 尝试分析在美国当时的社会大环 境下, 发生在这部戏剧中人物身上的几种背叛。
59
文教资料 ○ 文学研究 2006年11月号中旬刊

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

The Moder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Death of the Salesman(《推销员之死》与现代美国社会)《推销员之死》赏析与感悟2009-05-23 23:31《推销员之死》赏析与感悟总体印象:《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梦境中上演的生死悲剧。

在这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威利•洛曼这位推销员——小人物在奔波中空生动刻画威利一生悲惨命运,将密勒敏锐地洞察到的所谓“美国梦”的冷酷本质造成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戏剧风格的标准化,讲究对白和表演,对话中充满了美感却很深刻。

编剧充分利用剧场的优点,透过不同的演区,一方面交代威利最後二十四小時的遭子自暴自棄的原因(因為發現父親有外遇);威利的哥哥本伯伯在劇中是一個虛擬剧情梗概:《推销员之死》讲述一个年老的推销员在晚年时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回忆,回顾了他人生阶段的几次重大选择,如选择推销员这个职业,拒绝弟弟的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主人翁──推销员威利,劳碌了大半生,因推销成佣金过生活。

因为他的老板早已取消了他的底薪。

并且他的健康状况也大不如以前的高楼所破坏,让他烦恼忧愁!正当此时,大儿子比夫突然回家。

谁知老父未因此结果威利在世的最后二十四小时,在父子争、不了解、以及紧张的气氛下渡过,主人翁的分析:剧本没有交代威利推销什么,但這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明白他的今中外都是这样,但是为什么亞瑟‧米勒這個劇本如此出色呢?我感觉这个劇本成怒、哀、樂、惧,都交代得合情合理。

當知道自己一世也不能成為傑出的推銷員時給自己更大的失望。

主人翁心态分析:威利不停的回忆到自己的弟弟,那个后来“成为富翁”的虚拟人题,他所嘲笑的那个邻居的书呆子儿子在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公司主管,前程似锦,却因为学历低而找不到工作。

这些让人感觉很可笑。

其实威利的內心世界也是相當鄰居好友查利的態度可見一斑。

儘管在外事事不如意,但回到家中他卻要家人尊重雷霆;自己已经到了入不敷出,但他情願偷偷向查利借錢,被老板炒魷,却不願接威的過來人,教儿子如何向老板借錢的招數!而且还不容其妻子插嘴!这让比夫因是全劇的高潮,此段對手戲充分反映出威利失敗的緣故──他仍眷戀著昔日光輝的怪乎當小老板指出他早已不合時宜時,他才徹底崩潰了还有威利竟把自已的兒子当成了自己‘推銷’的對象,拚命將自己的一套人生觀向本没有考慮到他是否能用得上!倘若是其他的一般顧客就可以不用理睬他,但比夫劇的上演,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经典语句分析:威利不停的对别人说,“我在年轻时看见一个年老的推销员在八十成功的推销员是如何在各大城市受到人们的欢迎的,“人们就像招待自己的亲人一他去了,他得到了。

评_推销员之死_中的表现主义

评_推销员之死_中的表现主义

洪增流 张玉红评《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 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经典剧作《推销员之死》自1949年问世以来,一直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舞台上上演不衰。

该剧以一个普通美国人的家庭为基础,表现了一个遭到失败的中年人的回忆、愿望和梦想,演绎了一部现代美国的悲剧:剧中的主人公旅行推销员威利・洛曼笃信依靠个人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便可获得成功。

然而事与愿违,他为老板辛苦一生,不但没有发财,反而因年老体弱、推销不力而遭解雇。

他生活拮据,负债累累,精神恍惚,进退维谷。

尽管如此,他仍天真地相信,通过自杀的手段可以给儿子留下一笔人寿保险金,以供其开办一家体育用品商店,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威利终于撞车自尽。

这是一个普通美国人被“人人都能成功”的梦想所戕害的悲剧。

剧作家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并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将日常生活搬上舞台,从而使该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创作手法上,虽然该剧应用了久经考验的、传统的舞台方法,即恪守正常的时间顺序,同时还把地点局限于惯用的家庭和办公环境,从而去描写威利・洛曼在从周一晚上回家到周二晚上自杀这最后一段时间里的活动,但是,阿瑟・米勒采用了室内外交替的布景,以一天两夜的时间集中地反映了威利・洛曼作为旅行推销员的一生,在现实主义戏剧的框架内局部地糅进了表现主义的手法,用那些著名的、不断穿插进来的、代表着萦绕在洛曼心头的往事的倒叙片断打破了严格的情节限制以及想象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界限,并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来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

因而“表现主义”是该剧有别于其它戏剧的鲜明特征。

“表现主义”最早出现于法国,是绘画艺术中与印象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流派。

1910年,表现主义被介绍到德国,并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

在表现主义者看来,根本的真实只有在人的内部———他的精神、灵魂、欲望、幻想中才能找到,因此他们强调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强烈情绪。

鉴于表现主义的出发点是精神,它感兴趣的是展示人・38・物的内心世界,由此便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人物的心理活动突破了情节的框架,成为作品的中心内容;采用“多重自我”的表现方法,通过对“自我”多层次复杂结构的分析,在舞台上再现人物的心理状态;用梦幻表现人的潜在意识。

在现实与梦幻中挣扎_评_推销员之死_的心理外化手法

在现实与梦幻中挣扎_评_推销员之死_的心理外化手法

2007年7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ul.2007第26卷第7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V ol.26N o.7在现实与梦幻中挣扎———评《推销员之死》的心理外化手法孙敏(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相融合的心理剧。

从人物心理外化的几种表现手法———心理对话、幻觉与回忆以及动作,可见剧作家如何展示主人公威利・洛曼悲剧性的一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现实;梦幻;心理外化 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7-0077-03 收稿日期:2007-05-10作者简介:孙敏(1966-),女,北京人,副教授,从事美国文学、英语教学研究。

阿瑟・米勒(1915—2005)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1949)获得了当年的纽约剧评家奖和普利策奖,为作者赢得了国际声誉,并且成为美国戏剧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杰作。

该剧不仅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它把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手法融合一体,利用心理对话、幻觉与回忆以及动作的戏剧表现手法,将现实生活、过去生活场景的闪回以及主人公精神恍惚时出现的幻觉相互交织,生动展现了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悲剧性的一生。

《推销员之死》的题材来源于米勒17岁时写的一篇题为《悼念》(In M em oriam )的短篇小说。

小说取材于米勒在父亲的公司里干活目睹一位犹太推销员的遭遇。

小说最初取名为《他头脑里的活动》(The Inside of H is Head )。

现在的剧名还加上了“若干悄悄话组成的两幕剧附换歌”的说明。

所谓“若干悄悄话”就是指主人公威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形象化的内心独白,或更准确地说应是人物的“心理对话”,即说话的对象既不是观众也不是人物自身,而是浮现于人物头脑中的另一人物,有人将这种对话称为“独白的新发展,对传统独白的革新”[1]27。

浅析《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的悲剧根源

浅析《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的悲剧根源

浅析《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的悲剧根源威利·洛曼是阿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本文从美国的社会环境,社会的价值标准,以及主人公的自身性格等各个角度剖析了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标签:《推销员之死》;社会环境;美国梦;悲剧美国著名作家阿瑟·米勒最重要的剧作之一《推销员之死》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佳美国戏剧。

主人公威利不是传统的、古典悲剧人物,而是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中的一员。

正是这样一位普通美国人的命运悲剧震撼了无数美国观众,使威利成为美国戏剧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塑造了一个梦幻中寻找自我,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美国梦”破灭打击和摧残的原形形象。

《推销员之死》剧中威利一无所有,没有工资,只领佣金。

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会朝他敞开。

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

他对辛格曼佩服的无体投地,因为辛格曼推销的非常成功,他不必离开旅馆,一个电话就能成交,84岁去世时,有那么多买家和同行为他送葬。

由于他总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当中,把幻想当作现实,所以他常常说大话。

他不顾自己推销不受欢迎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

早年,他的哥哥本劝他去阿拉斯加发财,但他的妻子林达说:“你在华纳公司不是干得挺好吗?有希望成为股东啊。

”结果他错过了机会,连起初林达劝他求老板给他在城里的差使,他也只能拒绝,因为“他在新英格兰很重要”,而事实却是老板把他解雇了。

对待大儿子比夫,他又拼命灌输“只要讨人喜欢,有魅力就能成功”的思想,致使比夫长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还姑息比夫的偷窃倾向,造成了另一代人的悲剧。

威利的盲目性使他嫉妒邻居查理的成功,拒绝查理给他提供的职业。

他硬要比夫相信自己的魅力足以使旧老板借一笔巨款给他开业。

最后,当比夫声泪俱下的帮助他正视现实的时候,他又误认为比夫还是接受他的观点,需要他,因而决定自杀,以便留一笔钱给他。

简析《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的两大特征

简析《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的两大特征

简析《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的两大特征作者:郗雪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4期摘要:《推销员之死》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现实主义作品,阿瑟·密勒在该剧中成功地、广泛地使用了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充分地揭示了人物心理。

密勒在将人物心理外化时运用了多种技巧,既有传统手段也有现代手段,并有自己的创新,展现了他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高超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特征中图分类号:I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91-02阿瑟·密勒是为美国戏剧赢得了国际声誉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重要作家之一。

相对于奥尼尔和威廉斯,密勒赖以成名的作品相对较少,他的声誉主要依靠一部《推销员之死》。

这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但戏剧界给予这部作品的高度评价丝毫不逊于其他重要剧作。

它被誉为是“不同凡响的里程碑式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佳美国戏剧”等等[1]。

这出剧之所以如此成功,关键是因为它将一位沉醉于“美国梦”,失去了本性的推销员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理,把现代社会中最普通的小人物的灵魂深处的一切揭示得淋漓尽致。

《推销员之死》通过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性格的塑造以及他最终走向毁灭的结局设计,对美国流行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揭露所谓的“美国神话”的欺骗性和对普通民众心灵的毒害,反映了由社会造成的个人畸形心理。

这是一场挖掘和探讨人物心灵深处的剧。

它的副标题是“一出两幕加挽歌的自我对话”,而它的排演剧名是“在他的头脑深处”(The Inside of His Head)。

可见其作者着意把此剧写成一部“心理剧”。

在情节架构上,密勒综合了两种结构方式:传统情节结构——以外部事件发展为中心线,和现代心理结构——以人物心理活动为中心线。

前者赋予剧作整体上的严谨,构成后一结构的淡远的背景;后者才是作者浓墨重彩之处,是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因此《推销员之死》一剧有两条情节线索,一为外部事件情节:威利奔波一天后深夜回家—计划产生—计划破产—威利自杀。

重释《推销员之死》的意识流元素

重释《推销员之死》的意识流元素

重释《推销员之死》的意识流元素作者:王晗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3期摘要:阿瑟·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 1915~2005)是美国近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家。

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话剧的里程碑”。

本文从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场景的蒙太奇和人物语言特点等方面重释该剧作中的意识流元素,揭示作者如何通过意识流表现手段实现叙事目的。

关键词:意识流;技巧;元素意识流技巧即反映人物意识流动的技巧,主要指现代主义作家为了展示人物头脑中细微而难以捕捉的印象、直觉与顿悟而采用的诸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蒙太奇等创作手法。

戏剧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由于受到舞台时空的限制,剧作者需要借助一定的创作技巧将语言、动作、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与统一,以实现叙事目的所需要的戏剧容量。

在《推销员之死》中,米勒正是借助了风靡于他青年时代的意识流创作技巧来达到这一目的。

1 意识之流:外化独白与联想“内心独白”(interior monologue)和“自由联想”(free assocision)是意识流文学文品种常见的创作技巧。

前者指无声无息的心理语言,后者指不受任何限制地从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联想的心理过程。

(李维屏,谌晓明,2012:34)这两种创作手法的使用可以深入主人公的精神领域,真实呈现出人物思绪天马行空、流动不息的状态。

《推销员之死》讲述了推销员威利·洛曼(Willy Lowman)在自杀前的两天一夜内发生的事情,事业上的失意潦倒、家庭关系的失败、人生希望的破灭共同将这名年逾花甲的推销员推向了死亡。

在传统戏剧中,人物的内心所想需要借助人物独白或旁白来展现给观众,而在《推销员之死》中,米勒不仅以语言来反映威利内心的彷徨与压抑,更将威利的幻觉与回忆进行外化,将威利的意识流动过程直接呈献在舞台上。

在人生最后的一天,威利由于苦闷和压力的长期积累,表现出了精神恍惚的状态,不断产生回忆与幻想。

关于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氛围探析

关于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氛围探析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关于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氛围探析郝倩倩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两幕剧。

本文将通过对其剧作的悲剧氛围探析,来研究主人公威利悲剧性的一生折射出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矛盾。

本文从正面渲染和侧面烘托两个大的角度,包含环境渲染法、人物场面渲染法、情节渲染法、镜头切换法、心语渲染法等,来分析剧者所营造的悲剧氛围,以此更好的剖析剧作的深层含义:威利的一生是美国底层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国社会富有童话的欺骗性。

剧作结构尤其是米勒使用的倒叙手法和想象中的对话颇为新颖,解读其逻辑也使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和人物特性。

关键词:推销员;悲剧性;小人物;欺骗性作者简介:郝倩倩(1981-),女,四川成都人,硕士,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语。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66-01《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威利是一个一生都被“美国梦”的虚化光晕笼罩着的推销员,从业三十余年、已经六十多岁的他依旧没有达到心目中功成名就的高度,由于失业打击、家庭矛盾和对于死亡保险金的幻想等原因的驱动,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该剧是部不折不扣的悲剧,其悲剧性不仅体现在威利的自杀,更体现在他不切实际的梦想的幻灭和至死都不知道自身毁灭原因的悲哀。

威利的一生是美国底层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国社会富有童话的欺骗性。

一、创作背景该剧的创作背景跟作者本身的家庭经历有关,米勒曾亲眼目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社会经济的低迷和家庭的动荡,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这部经典巨作。

我们可以把这部作品看做是当时社会底层的美国人民“美国梦”的破灭。

“美国梦”是美国社会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美国梦”的内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

无法逃脱的悲剧―分析《推销员之死》威利之死

无法逃脱的悲剧―分析《推销员之死》威利之死

无法逃脱的悲剧―分析《推销员之死》威利之死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2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in an Epistolary Novel----On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3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4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5 用眼睛透视心灵—评析《老人与海》6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7 “eye”的认知分析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9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10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11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12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13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14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15 缩略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16 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17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18 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19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20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21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22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23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24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25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艺术家莉丽的女性意识26 The Impact of High and Low Context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7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28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29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30 从女权主义角度对比分析《纯真年代》两位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31 《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32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33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34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35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36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37 弗兰肯斯坦中怪人命运研究38 An 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ous Vision in T o the Lighthouse39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40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41 英文合同的语言特点42 科技英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策略43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44 An Interpretation of Rebecca’s dual Personality45 Who Stole Our Panda——An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Through an American Movie Kung Fu Panda46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8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49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50 从《简爱》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独立意识51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52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53 On Loss of Fidelity in Translation5455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56 母语负迁移对中学英语写作的影响57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58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59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分析60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61 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幽默效果62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63 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中的意识流和象征主义手法分析64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65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66 解析凯特肖班的《觉醒》中的哥特因素:浅析维多利亚时期妇女文学的觉醒67 极致现实主义与现代自然主义──分析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68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研究69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70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71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72 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73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74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75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76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77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78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79 When Chinese Tradition Meets Western Culture: Comparison between Qi Xi and Valentine’s Day80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81 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82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83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84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85 美国影视剧中的俚语翻译86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8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88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89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90 A Symbolic Analysis of Paradise Lost91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92 《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初探93 An A 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94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95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96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97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8 解析《丽姬娅》中的哥特美学99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100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101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102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103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104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05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106 《老友记》中言语幽默的修辞学思考107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108 从对立到和谐—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109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110 微笑着流泪——欧亨利小说赏析111 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1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3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114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115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116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17 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118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婚姻观的剖析119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120 矛盾的女性主义观—读乔治.艾略特的《弗罗斯河上的磨房》121 简析《黛西米勒》女主人公的悲剧122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23 目的论视点下的广告翻译原则124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12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幽默语言的翻译126 论英文电影名翻译127 An Exploration to Humor Translation in The MillionPound Note: 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28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129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130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131 中美奢侈品消费行为差异背后的文化影响研究132 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精神隔绝主题133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13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135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136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137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138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139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140 《围城》中文化词的英译策略141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142 母语迁移对英语习得的影响研究143 从功能目的论看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144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145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146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147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48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149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ism in Creating the Inner World of Laura in The Garden Party 150 O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151 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的种族主义分析152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153 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154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155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56 《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157 《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分析158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159 论《简爱》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启示160 The Comparison of Symbolic Meaning of Animal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Aspect of Literary works161 论《序曲》反映的威廉?华兹华斯的辩证想象观162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63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164 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分析165 浅谈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汉译166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167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168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69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70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171 《老人与海》的主题解析172 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爵爷书》的文体学分析173 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174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7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176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177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178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179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180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181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82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论语》英译183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4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185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186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187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188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89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90 从语用模糊理论看国际商务合同的模糊用语的功能191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192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研究193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194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语言195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196 The Blindness in King Lear197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198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199 浅析尤金?奥尼尔三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200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