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戏剧《推销员之死》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最新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形象-精品

最新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形象-精品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形象1949年,年仅35岁的话剧家阿瑟·密勒推出了话剧《推销员之死》,该剧连续上演700多场而经久不衰,获得了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戏剧奖和纽约剧评家奖。

《推销员之死》取材于阿瑟·密勒17岁时创作的微型小说《悼念》,主人公威利·洛曼是纽约一家服装公司的推销员,他认为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就是他的工作与儿子,但是他当了30多年推销员未实现出人头地的愿望,他儿子比夫34岁了,也没找到一份像样儿的工作。

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下,威利最终选择了自杀。

该剧以普通人的“现代悲剧”探讨了美国国民价值观的问题,展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无奈与荒诞性。

一、威利的人生悲剧威利是华格纳公司的旅行推销员,威利有自己的梦想——在商业界大展身手,并获得社会的尊重。

为此,他勤奋工作,经常开车往返各州推销货物,并建立了自己的推销网络,给老板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威利不仅相信自己能在推销领域挖掘出“金矿”,对儿子也充满期望,认为很有橄榄球天赋的大儿子比夫一定会成为橄榄球明星,给家庭带来巨额财富和莫大荣誉。

年轻的时候,威利曾有过辉煌的战绩——一天之内到波士顿进行六七次登门推销,但是现在他年迈体弱,每天进行一两次推销就疲惫不堪了。

35年的奔波奋斗并未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威利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已63岁的威利心力交瘁,他不相信自己能开车,不想继续推销的旅程,就回到布鲁克林的家中”,“他觉得回家的感觉真好,家中能找到一些慰藉心灵的东西”,当威利提出调动办公室工作的要求时,老板并未批准他的要求,而是无情地将他解雇。

这位“优秀”的旅行推销员,一生忙忙碌碌却一无所获,最后“像一条老狗似的被扔进坟墓里”,只能靠佣金度日,并不得不向他最讨厌的查莱借钱。

残酷的现实和梦想的破灭使威利身心疲惫、精神焦躁,常生活于回忆与幻想之中,开车、走路、工作时精神常难以集中,几次萌生自杀念头,但威利的梦想并没有完全破灭,他仍对自己以及两个儿子心存幻想,他想以撞车自杀的方式获得两万美元的赔偿金,以帮助儿子实现他未能实现的“美国梦”。

一位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原型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

一位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原型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

一位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原型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一、本文概述《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经典之作,它深刻揭示了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和心理挣扎。

威利·洛曼,作为这部悲剧的主人公,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剧形象。

本文旨在通过原型批评的视角,探讨威利·洛曼这一悲剧形象的深层含义和普遍价值,以期对米勒的创作意图和该作品的社会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将首先概述《推销员之死》的剧情和威利·洛曼的基本形象,分析他作为一个普通美国人在社会压力和个人追求中所面临的困境。

接着,我们将引入原型批评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威利·洛曼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的深入剖析,揭示他作为悲剧原型的普遍性和象征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威利·洛曼悲剧形象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米勒的创作意图,以及这一形象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推销员之死》这部经典剧作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也为悲剧原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威利·洛曼的悲剧性格分析《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不仅是一个社会现象下的受害者,更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的悲剧性格在多方面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威利·洛曼的性格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度的乐观。

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着过高的估计,这导致他对现实世界的残酷和无情缺乏足够的认识。

这种盲目的乐观和自信,使他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往往选择逃避和否认,而不是面对和解决问题。

这种性格上的弱点,使得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威利·洛曼的性格也体现了一种顽固的执着。

他对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着坚定的信念,但这种信念却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他无法接受现实世界的改变,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变迁。

这种顽固的执着,使他在面对困境时,往往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寻找新的出路。

《推销员之死》之威利

《推销员之死》之威利

《推销员之死》之威利•洛曼性格浅析杨芳;高贝贝【期刊名称】《魅力中国》【年(卷),期】2014(000)016【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家阿瑟•米勒最重要的戏剧之一。

通过描写主人公威利,罗曼悲惨的一生揭露出当时的社会价值只是虚幻罢了。

这部戏剧批判了美国梦对于普通人来说只不过是水中月。

除了社会原因,威利本身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本文试图剖析威利的性格特点和形成他的这种性格的原因。

%Death of a Salesma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ramas written by American dramatist Arthur Miller. It reveals illusion of the social values of that time through portraying tragic life of the main character, Willy Loman. This drama criticizes that American Dream is just the moon in water for common peop le. It is flaw of Willy’s characteristics that caused Willy’s tragedy, besides the society of that tim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Willy’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e into reasons of such characteristics.【总页数】2页(P62-62,65)【作者】杨芳;高贝贝【作者单位】许昌电气职业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许昌电气职业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 [J], 宋正元;2.从话轮转换探析《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性格悲剧——《推销员之死》会话的个案分析 [J], 潘琪3.美国梦的幻灭——《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浅析 [J], 王洋4.《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人物塑造浅析 [J], 张奇5.美国梦的幻灭——《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浅析 [J], 王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推销员之死》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浅谈《推销员之死》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第35卷第2期延边教育学院学报Vol.35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pr.2021·146·浅谈《推销员之死》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李永琪金明浩(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一部两幕剧。

作为《推销员之死》的主角威利有着三十多年的销售经验,但是在虚幻的美国商业文化影响下,他盲目估计自己的能力,自吹自擂。

本文对剧中主要人物威利·洛曼和比夫·洛曼的悲剧和整部戏剧所展现的悲剧进行分析,以揭示米勒悲剧的力量。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悲剧命运;威利;悲剧精神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64(2021)02-0146-02悲剧是戏剧的体裁之一,主要由以剧中主人公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悲惨的结局构成的作品。

悲剧通常通过剧中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来揭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观众的悲愤之情。

人们需要了解悲剧的“悲”体现在何处,悲剧之“美”美在何处,才能真正能够分析悲剧,感悟悲剧精神。

本文将对剧中主要人物威利·洛曼的悲剧和比夫·洛曼的悲剧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戏剧中所体现的悲剧精神。

一、人物经历导致的悲剧命运1.威利·洛曼的人生经历威利是个十分普通的美国推销员,把自己的一生都执著于他所认知的“美国梦”,并不懈地为之付出。

他认为销售是一个男人最想要的职业。

作为一名推销员,威利总是将成功的推销员辛格曼当作目标,并以此来激励自己向成功之路前进。

威利坚信他会不断打破自己的销售记录,像辛格曼一样赚很多很多的钱。

他希望自己能留下某些东西,至少像辛格曼一样能有数以百计的推销员和买主来参加他的葬礼并且记住他。

但是梦想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

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年老体弱,更无法接受老板因此残酷地抛弃了他。

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是一出典型的现代悲剧。

这部戏剧中的主人公威利是一个勤勤恳恳工作的推销员,他没有万贯家财,也没有显赫的权势,他是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渺小的一员。

威利在整部戏剧中都在追求成功,都在大谈成功经,终日努力工作,可是仍然不能负担的起生活的庞大开支,他曾经寄予厚望的两个儿子最终一事无成。

最后在各种压力的促使下,为了死后家人可以得到一笔保险金,威利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令人唏嘘,令人哀叹。

威利〃洛曼是剧中的悲剧人物。

他的悲剧在于不能面对现实,他的一生在错误的梦想中度过,也为了一个错误的梦想而死。

威力所信奉的秘诀是“be liked”,他的启示者是他十八九岁时看到的老推销员,一个八十四岁还能拿起电话在三十一个州招揽买卖的大卫〃辛格曼。

可以说,正是辛格曼的绿丝绒拖鞋和他宏大的葬礼场面让威利放弃随哥哥本外出闯荡的念头而决心做一名推销员。

从此,“讨他人喜欢”成为他当推销员的行动指南,也成为他指导儿子的行动纲领。

他放弃了对儿子们的道德约束,取而代之的是他自以为是的成功法则,他认为只要“有人缘,你就终生不愁”,只要长得好看就能出人头地,就能比邻居查理的儿子“胜过他五倍”。

威利实际上一直在受到一种扭曲偏位的价值理念的左右,这也正是他的悲剧性所在,他代表了他那个阶层,因此他的悲剧也是一群抱着成功梦想的人的悲剧。

如果说“为他人喜欢”是威利行为指南的话,那么他哥哥本就是他的精神导师。

本在剧中第一次出现时有两句非常关键的话,影响着威利此后的生活。

一句是“我十七岁那年闯进丛林地带,到二十一岁闯出来,天呐,我发财了。

”第二句是他对儿子说的:“跟陌生人打架可不能手下留情,小子。

那样你可休想闯出丛林地带。

”这两句话的确是本的经验之谈,是促成本成功的丛林法则。

在戏剧中,威利的脑海中经常闪现本的第一句话,却没有出现对于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更为重要的第二句话。

他似乎是出于“自尊”而刻意回避着本“不择手段”的提醒。

在整部戏剧中,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自尊”,以至于他在查利一再的善意的提议下还是拒绝了后者提供工作机会和可能的安逸生活。

推销员之死赏析

推销员之死赏析

威利·洛曼的悲剧——《推销员之死》赏析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是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因创作《推销员之死》、《熔炉》、《不合时宜的人》等经典剧本而曾多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纽约剧评家奖”和“纽约戏剧音乐奖”,被誉为“美国得奖最多的剧作家”。

《推销员之死》是亚瑟•米勒戏剧创作上的巅峰之作,它刻画了一个家庭的各成员间令人心痛的矛盾冲突,剖析了人们因为盲目信奉“美国梦”所付出的代价。

一、威利——切切实实的小人物剧中主人公是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正如他的名字lowman暗示的,他只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他没有上过报纸的大的名气,没有赚过大钱发过大财,一直在干推销员的工作干了竟然有了36年。

他身上有着很多普通人都具有的特征,有点虚荣,有点自私,但虚荣爱面子也让他一直守着他可怜的自尊心,这边可以从他不断地拒绝邻居查理的好意看出。

打牌时,查理的连续几句“怎么又伤自尊了呢”可以看出查理对威利是真心的帮助,查理了解他,也想真心帮助他,但威利却宁可死撑着面子也不愿接受查理善意的帮助,因为他嫉妒查理的成功。

看到查理时,威利也会突然想起他死去的哥哥,那个十七岁时一头扎入原始丛林二十一岁成为一个大富翁出来的本,当时他已经开始产生幻觉,居然看见他死去的哥哥回来了还和他说话,早年,他的哥哥本劝他去阿拉斯加发财,但他的妻子林达说,“你在华纳公司不是干得很好吗?有希望成为股东啊。

”结果他错过了机会,连起初林达劝他求老板给他在城里的差使,他也只能拒绝,因为“他在新英格兰很重要”,而事实却是,老板把他解雇了。

二、虚幻的梦想威利·洛曼的最高梦想是成为第二个‘戴夫·辛格曼’。

戴夫84 岁时,在旅馆房间里穿着一双绿色的绒拖鞋,拿起电话就能做成一笔又一笔的买卖。

而实现这一梦想的诀窍是具有“吸引人的个人魅力”。

所以威利一直本着要想成功就要人缘好的想法,他也把这样的思想灌输给了他的儿子们,以至于他只看到中学时比夫的好人缘,却一再纵容比夫的偷窃行为,只是不停地跟比夫和哈皮传输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一家人都活在虚构的永远美好的“下个礼拜”。

《推销员之死》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推销员之死》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推销员之死》简析介绍赏析鉴赏《推销员之死》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美国剧作家米勒(1915—)的成名作。

剧本描述了威利·洛曼一辈子怀着幻想而未能实现,最后撞车身亡的悲惨命运。

63岁的威利·洛曼为纽约一家公司当了34年的推销员,满以为可以勤劳致富,但工作一辈子也未能如愿,家境每况愈下,现在只能靠借债度日。

大儿子比夫中学没毕业就出门谋生,在社会上混了一、二十年,结果一事无成,现在闲散在家。

小儿子哈比与父亲同行,却又行为不正。

威利的老伴林达劝两个儿子改邪归正,不要再*** 曾多次产生自杀念头的父亲,兄弟俩有所触动,商议由比夫到老同学那里借一万元,组织个橄榄球队出外推销体育用品,可是老同学反脸不认旧情。

计划破产和失业,使威利再次在精神上受挫,与儿子发生冲突。

儿子将自己碌碌无为的命运完全归咎于父亲灌输给他的幻想。

老威利坐在厨房,自尊心受到伤害,但他仍抱幻想不放,依稀觉得在跟大哥争辩自己和儿子的前途。

在神经错乱之中,他冲出大门,死于非命。

米勒在剧中成功地塑造出一个迷恋美国幻梦的牺牲品的可怜形象,以此揭穿了大战后在美国流行的“人人都能成功”的神话。

男主人公威利·洛曼当了一辈子推销员,死到临头,还抱着戕害他的幻想不放。

他以为成功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然而终身的信仰使他成了一个失败者。

他年老体衰,老板取消他的固定薪金,只按推销商品的量付给佣金。

为此,他还不得不瞒着妻子林达,常常向老邻居商人查莱借钱,来维持生计。

他把自己的幻想灌输给两个儿子,结果他们也跟着父亲成了失败者。

陷入这种绝境,老威利还不能认识自己的失败。

儿子最后的劝慰和爱的表白反而被他看成是对他信仰的一种褒奖,因此他神志恍惚到以为幻想已传给了儿子,于是撞车身亡,他希冀这样一来,可以让他的保险金使儿子成为胜利者。

作者笔下的威利·洛曼是一个心情复杂、自相矛盾、懦弱无能、麻木轻信的人物,这一形象集中反映了美国人在大战后那种怀疑、不安和不稳定感的心理状态。

《推销员之死》中女主人公琳达的女性主义解读

《推销员之死》中女主人公琳达的女性主义解读

《推销员之死》中⼥主⼈公琳达的⼥性主义解读2019-07-25摘要:《推销员之死》描写了主⼈公威利悲剧的⼀⽣,威利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梦”的牺牲者。

本⽂从⼥性主义理论的⾓度诠释琳达的悲剧命运。

琳达是该剧⼥主⼈公,她是⼀个“天使型”的家庭妇⼥,是丈夫的坚定⽀持者,是家庭的核⼼⽀柱,却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梦”的直接牺牲品。

关键词:戏剧《推销员之死》 “美国梦” ⼥性主义解读⼥主⼈公琳达悲剧命运1949年,当代美国剧作家阿瑟·⽶勒发表了代表作《推销员之死》。

该作品问世以后,在美国戏剧界引起了轰动,⽽且成为西⽅现代悲剧的典范,被公认为⼆战后美国的重要剧作之⼀。

长期以来,有关该剧的评论⼤多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曲折,任务命运的悲惨,社会现实的冷酷,特别是作品中男主⼈公的“美国梦”破灭⽅⾯,对⼥主⼈公琳达的形象未能做更深⼊的研究,本⽂拟从⼥性主义⾓度出发,以“美国梦”为⼤背景,诠释⼥主⼈公琳达的悲剧命运。

⼀、背景概述《推销员之死》由两幕和尾声三部分组成,舞台现实时间只有两天⼀夜。

故事情节⾮常简单:主⼈公威利·洛曼是⼀名推销员,⼀辈⼦兢兢业业,勤奋⼯作,期望有⼀天能出⼈头地。

可是在他的晚年,事业开始⾛向低⾕,因为年迈体弱,他希望调到办公室⼯作,但⽼板⾮但没有接受他的请求,反⽽将他解雇了,加上两个⼉⼦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作,便⼼灰意冷,终于在幻想的引领下⾛上⾃杀的道路,企图通过制造撞车事故的假象为⼉⼦留下⼀笔两万美元的保险赔偿⾦。

戏剧在威利凄惨的葬礼中结束。

《推销员之死》揭露了标榜美国社会对每个⼈都提供⽆限发展的可能性,使⼈⼈都有成功机会的“美国梦”宣告破产。

⼀直以来,评论家们都将注意⼒放在分析“美国梦”的破灭或者分析⼩⼈物威利失败的悲剧历程上,⽽对剧中⼥主⼈公琳达的⼥性主义解读⽅⾯的论述缺少相关的关注。

⼆、琳达的悲剧命运《推销员之死》中的⼥主⼈公琳达是威利忠实的妻⼦,是⼀个⾮常传统的家庭妇⼥,是西⽅传统⽂学中的⼥性形象。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__罗曼的性格特征-毕业论文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__罗曼的性格特征-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于1949年写的一部关于普通美国人家庭的悲剧故事。

它刻画了一个家庭的各成员间令人心痛的矛盾和冲突,审视了美国国民价值观这个更宏观的问题,该剧剖析了人们因为盲目信奉美国梦所付出的代价。

在这个方面。

它继承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的传统,对个人的悲剧提供了具有战后美国特色的解读。

米勒控诉美国社会兜售的虚幻神话。

这个神话故事是围绕战后经济所滋养的资产阶级物质主义构建起来的,物质主义遮盖了人生真相,模糊了这个国家的创建者们最初描述的美国梦所倡导的道德观念。

总之,通过分析《推销员之死》这一文学作品,能让我们深入了解戏剧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对人物之间的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的命运。

因此,威利的性格决定了他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和他美国梦的破灭,也决定了他悲剧命运的发生。

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节主要介绍作者的基本状况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并对《推销员之死》这部文学作品的故事梗概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二章节重点介绍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性格特点,威利•洛曼是个自始自终争强好胜,在他事业失利时,为了面子,违背质的准则,并且深陷在谎言、幻觉和自欺的泥潭里不能自拔的人。

他没能意识到家人对他付出的包含着痛苦的爱,结果他精神备受折磨,以至于不堪忍受,他无力体会到爱才是这个故事的悲剧所在。

第三章节通过他的性格体现,并总结在当时背景下的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观念。

最后一章节对论文做总结,整理全文思路,表明主题方向。

关键字:《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美国梦性格命运格式不对,页码用罗马体数字Analysis of Characters of Willy Loma in Death of a SalesmanAbstractDeath of A Salesman written by Arthur Miller in 1949, tells of a tragic story of a common American family. It addresses the painful conflicts within one family, but it also tackles larger issues regarding American national values. The play examines the cost of blind faith in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is respect, it offers a postwar American reading of personal tragedy in the tradition of Sophocles’Oedipus Cycle. Miller charges America with selling a false myth constructed around a capitalist materialism nurtured by the postwar economy, a materialist that obscured the personal truth and moral vision of the original American Dream described by the co unty’s founders. In a word, analyzing Death of A Salesman can help us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that a person’s personality determines his social relations with others and his fate. Therefore, Willy’s personality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hi m to get well with others and his personality is destined to the failure of his American dream, and his tragicThe thesis has four parts. The fi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author and the background, and it briefly makes an overview of the whole story.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lly Loma, who out of a false sense of pride when his business is in depression violates the quality maxim, coupled with his entrenchment in a quagmire of lies, delusions, and self-deceptions. He failure to recognize the anguished love offered to him by his family is crucial to the climax of his torturous day, and the play presents this incapacity as the real tragedy.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Willy’s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s a sum ma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s mind und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whole thesis, and once more proposes the theme.Key Word: Death of a Salesman Arthur Miller American Dream personality tragic 字体大小怎么变来变去的CONTENTSChapter 1 Introduction (5)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Analysis of Writing Background (5)1.2An Overview of the Novel (5)Chapter 2 An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Willy’s Character (6)2.1 The Social i nfluence (6)2.2 Themes, Motifs and Symbols (6)2.2.1 Abandonment (6)2.2.2 Betrayal ..................................................................。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哈皮的男性气质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哈皮的男性气质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哈皮的男性气质李云龙 西安外国语大学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一部两幕剧本。

主人公威利携妻子以及儿子比夫、哈皮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幻想通过商品销售获得名利,实现美国梦,终归失败自杀。

威利盲目追求美国梦的,误导比夫和哈皮形成了不切合实际的价值观。

本文意在用R. 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来探究哈皮的男性气质,研究是否存在第五种男性气质。

关键词:R.W.康奈尔;男性气质;哈皮;美国梦作者简介:李云龙(1990-),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148-01阿瑟•米勒(1915-2005)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他的《推销员之死》(1949)刻画了大萧条时期小人物对美国梦的盲目追求,而在以往对该作品的分析中,多分析威利、琳达以及比夫的形象,本文则从男性身体、男性恋母情结、男性性欲、男性对运动的兴趣和男性所处的社会阶层来探究哈皮的男性气质。

一、男性的身体与男性气质R.W康奈尔《男性气质》“真正的男性气质几乎总是被认为是从男人身体内产生的——它内在于男性身体或者是表达出男性身体的某些东西。

要么是身体引起和指导着行动,要么是身体限制行动”(柳莉等译,2003:127)。

哈皮出场时身形高大、看起来孔武有力,具有支配性男性力量的先决条件;在男权社会里,身体强壮象征进攻性、男性要掌控女性,而哈皮被设定成一个具有支配力量的男性、能从男权社会中获益—女性已发现他身上散发出的诱人性欲。

阿瑟•米勒把他设定成身体上具有支配力量的男性,但在男权社会中却未能实现他的男性力量,所以变得困惑、盲目和偏激。

二、男性的恋母情结与男性气质R. W.康奈尔《男性气质》“发生在童年中期被称为‘恋母情结’的情感纠葛是性和性别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它涉及到 儿童对父母一方的性可望及对另一方的敌意”(柳莉等译,2003:11)。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人物塑造浅析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人物塑造浅析

在社会环境 , 尤其是经济大萧条影响 下, 阿瑟・ 米勒的人物塑造。正如我 们所知威利 ・ 洛 曼这 个人
物的塑造是 以很 多真 实和虚构的人物 为模型 , 并且是 以作者个人的经历观察为基础 , 但仍 没有 失
去 其 普遍 意 义 。
【 关键词】 人 物 塑造 ; 社会环境 ; 模 型
参考文献: [ 1 ] 陈翔冰. 秋野[ M 】 . 上海 : 暨南大学秋野社 , 1 9 2 7 — 1 9 2 9 . [ 2 】 温梓川著 , 钦鸿编. 文人 的另一面[ M】 . 广 西: 广 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 2 0 0 4 .
[ 3 】 赖伯 疆 . 海 外 华 文 文 学概 观 【 M】 . 广 东: 花城 出版社 ,
在他看来秋野社是暨大众多文艺团体中最有成就的而他所撰写的回忆录文人的另一面中提及秋野和秋野社的文章就有9篇之多他的这本回忆录也为后人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了解秋野社及秋野月刊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 0 1 5竹
6 。 期
太 原城 市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o u r n ̄ o f Ta i ' c u a n Ur b a n Vo c a d o n  ̄ Co U
总第 1 6 威利 ・ 洛曼的人物塑造浅析
张 奇
( 辽 宁师 范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9 )
【 摘 要】 阿瑟・ 米勒的《 推销 员之死》 在美 国第一次上映的时候就震 惊 了全 美。 它不仅 赢得 了纽约戏剧评论 家奖, 还在 1 9 4 9 年获得普利策 奖。 大多数评论 家倾 向 于争论威利 ・ 洛曼这个小人 物是 否是合格 的 个悲剧英雄 。 但他们不大注意米勒 的戏剧和他的所处社会背景之 间的关 系。 本 文 旨在 综合研 究

《推销员之死》主人公的悲剧成因分析

《推销员之死》主人公的悲剧成因分析

《推销员之死》主人公的悲剧成因分析作者:毛丽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戏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品。

主人公威利·罗曼,对美国资本主义深信不疑,一直想要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一直想要有所成就,最终却因为自己梦想的破灭而走向了灭亡。

该戏剧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下“美国梦”的弊端,也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经典代表作品。

该戏剧一上演,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震惊了美国的戏剧界,也为米勒奠定了戏剧大师的地位。

对于主人公威利的悲剧原因,每个人的看法也不尽相一致。

本文主要针对造成威利的悲剧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威利·罗曼;美国梦;悲剧原因作者简介:毛丽巍(1991-),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英语专业,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2本戏剧的男主人公威利,是一家服装公司的推销员,有一个爱他的妻子琳达,有两个威利十分疼爱的儿子比夫和哈皮。

这应当是一个十分幸福的小家庭,可这个家庭的结果却是四分五裂。

作为妻子,琳达对威利很好,鼓励他赚钱,给他生活目标,也爱自己的儿子,是一个贤妻良母。

但可悲的是,琳达并不真正的了解威利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大儿子比夫是威利寄予最大希望的,也是由于寄予最大的希望,所以比夫忘乎所以,荒废学业,甚至养成了偷窃的习惯,导致学业上一事无成,还几度离家出走。

小儿子哈皮有一份工作却不务正业,沉迷色情,投机取巧,总是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追求。

而威利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公司又将威利开除了,威利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失望。

威利想到死后可以有保险赔偿金,可以给儿子们做生意用,于是威利最终选择了自杀。

其实,促使威利自杀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点,第一点是环境因素,第二点是个人因素。

一、悲剧原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威利生活或生存的对他悲剧形成的因素。

爱的悲剧——《推销员之死》林达·洛曼形象分析

爱的悲剧——《推销员之死》林达·洛曼形象分析
论文选粹
T e W o l & C o g i g Vo. 8 N . 0 h r d h n qn 12 o 92 1 1
重庆 与世界 21年第2 卷第9 01 8 期
爱 的 悲 剧
《 推销 员之死》 达 ・ 林 洛曼形 象分析
罗 小 丽
( 南京 审计 学院 外 国语 学院 , 南京 211) 18 5
林 达不能 畅所 欲 言 ; 所能 做 的就 是 “ 心翼 翼 ” “ 她 小 地 顺
着 ” 权 威 , 可 权 威 的 绝 对 地 位 。林 达 总 是 “ 限 地 耐 … 认 无
心” 和威利 说话 , 威利 感觉 他 在家庭 中的 主导 地 位 , … 让 但威利 却从 没有 认 真倾 听过妻 子 的想 法。他 总是 发火 咆 哮, 无缘无故 打断 林达 , 或是答 非所 问。因此戏 剧 开 场 的 谈话更像 是威利 的独 白。林 达 与威利 交谈 的间 断性 和不
反先前 的冷漠 , 积极为儿子 出谋划策 。 林达运用智慧逐渐化 解父 子冲突 , 消解 了儿 子的破 坏
力 量 。深 知 威 利 心 病 的林 达 明 白 , 有 让 威 利 在 被 视 为 自 只
敬, 依靠 自己的品德获得了相 当财富 。
但是威利并没用认识 到 , 残酷 的现代商 业社 会遵循 的
摘要 i 戏剧《 推销 员之 死》 描述 了推销 员威利 ・ 洛曼的悲剧 。威利 的妻 子林达 ・ 曼温柔体 贴 , 爱 着丈夫。但 洛 深 是 看似 逆来顺受林达却用 自己的爱为威利虚构 了“ 美国梦” 的幻境 , 纵 了丈夫的言行 , 操 最终促成威 利 自杀身亡。
林 达 ・ 曼 正 是 以 其 平 凡 的 爱 将 丈 夫 推 向死 亡 的 深 渊 , 就 了平 凡 人 的 悲剧 。 洛 谱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解读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解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2 黑人性的遗失与保存从黑人文化传统看《日用家当》3 旅游广告资料翻译探讨4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5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6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7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8 《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文化意象的翻译对比9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10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11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12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4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15 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16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17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18 标识语翻译的文化陷阱19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20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21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22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23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24 母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析25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开题报告+论)26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27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28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29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30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31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32 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3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34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35 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36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37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38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39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40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41 论直译与意译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42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43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44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45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46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47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48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49 《远大前程》中通过研究匹普对乔的态度转变来探讨他的成长经历5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 S.51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英国相异的原因探索52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53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54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55 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与民族主义风格的平衡56 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成长小说的分析57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58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59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60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61 The Impact of Loan Words on English V ocabulary62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63 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4 从反抗到妥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世界65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66 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67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68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69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70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7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72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策略73 从主位述位的角度阐述英语口语的连贯性74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75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76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77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78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79 《虹》的象征主义及其生态意识80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81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国内手机APP营销现状及其策略分析82 挣脱枷锁,走向自由——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83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84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爱情模式的异同85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漫画式的艺术魅力86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87 《小妇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88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89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90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91 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92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93 从痛苦中顿悟—《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94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95 傅东华译《飘》归化现象浅析96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97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98 论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99 Analysis of Social Condition from American Gold Rush in The Call of the Wild100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101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102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103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104 从人性论分析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105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106 象征手法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运用研究107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108 汉民族节日名称英译中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109 浅析英语交际法教学及其运用110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111 以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为个案研究如何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112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113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114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115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6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117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118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119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120 简爱性格研究121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122 伟大理想的毁灭——《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123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124 广告英语的特色与翻译技巧125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126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127128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129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30 从存在主义视角研究J.D.塞林格《泰迪》13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132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 ter133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134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135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136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37 解析《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人物形象138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139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140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141 《呼啸山庄》中爱与恨的冲突与交融142 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143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44145 汉英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46 浅析奈达等值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147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48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149 浅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价值观150 沙博理《水浒传》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151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152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153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154 浅析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及汉译155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156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157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158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159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160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161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162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163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164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165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66 论《最蓝的眼睛》里黑人女性身份的迷失167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168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169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170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171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172 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173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74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75 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etwork Language176177 英语委婉语浅析178 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179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180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181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182183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184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185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186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187 论英语奢侈品牌的文化及其翻译188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189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190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191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192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193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94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195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196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197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9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199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200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

《推销员之死》中主角威利的性格分析

《推销员之死》中主角威利的性格分析

《推销员之死》中主角威利的性格分析第一篇:《推销员之死》中主角威利的性格分析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论中西方零售业企业文化的对比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的流利度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红楼梦》中座次表达的英译比较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从桑提亚哥看海明威的奋斗人生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Scarlett’s Pragmat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44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 45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47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 49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5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51 中美商务礼仪差异的跨文化解析理想自我的追求——爱伦•坡与《莫格街血案》53 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56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 57 流行语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58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59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 60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简爱:魅力人格———从心理学角度分析62 语言中性别歧视词汇的语用分析 63 爱情描写与《》核心主题的关系 64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65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 66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 68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 70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71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73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74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 om Sawyer 76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77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The Lexical Features of Black English in RAP Music and its Influence 80 论英汉成语翻译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83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84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87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89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90 超市价格策略的比较聊天室中网络英语缩略词浅析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93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94 Love under Ascetic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95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 96 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97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论合作语言学习在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绿色山墙的安妮》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100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102 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欧亨利与马克吐温的讽刺对比——以短篇小说为例 104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 106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用迁移现象的分析 107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109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110 金钱决定婚姻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 112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14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117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女性角色119 从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看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幽默120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121(日语系毕业论文)义务教育的发展—就择校问题进行的探讨122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123 《简爱》与《呼啸山庄》女主人公比较分析124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25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7 觉醒的女性意识:《嘉莉妹妹》中女性主义分析128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129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哈克贝利•费恩对“文明世界”的适应On Application of Humor in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Middle School 132 傻瓜并不愚蠢——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与《李尔王》中傻瓜角色的对比研究133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34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136 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138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141 Strategy Research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oral English 142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43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45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146 怎样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口语147 《卖花女》中莉莎人物形象分析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 149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151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152 《追风筝的人》作为成长小说的的体裁分析153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154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155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56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157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15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159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160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61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 162 论《爱玛》的反讽艺术 163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164 The Functions of Landscape Description in Tess ofD’Urbervilles 165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166 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在《远大前程》中的反映 167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68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169 中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比较 170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171 浅析构词法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72 On Eliza’s Independent Awareness in Pygmalion 173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74 《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175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176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 177178 论中国特色时政新词的英译179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180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181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18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183 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的优缺点184 中西颜色中“红”与“白”的文化差异对比185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186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187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188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189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190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191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192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93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94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195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196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19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美国梦的破灭198 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Slogans from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heory 199 《推销员之死》中主角威利的性格分析200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第二篇:红楼梦主角性格简析《红楼梦》两大主角性格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点。

外国戏剧《推销员之死》人物分析

外国戏剧《推销员之死》人物分析

外国戏剧《推销员之死》人物分析分析《推销员之死》外国戏剧中的威利——09广告学李琼200903113021 《推销员之死》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实主义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所以从剧中的主角威利·洛曼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社会的悲剧。

威利是个巡回推销员,就像他的名字Lowman 所暗示,他属于社会的低层人物,没有固定工资,只领佣金。

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人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朝他敞开。

威利的偶像是推销员大卫·辛格曼,他活到84岁,只要在旅馆里拨个电话,就能做成交易,死后在新英格兰有许多买主和同行为他送葬,极尽哀荣。

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由于他总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幻想当作现实,所以会常常说大话。

他不顾自己推销事业已经走向下坡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

可是老威利已63岁了,干推销这一行已经34年,现在的新老板不顾及他早年立下的汗马功劳,狠心的解雇了他。

然而家里却还有零零碎碎许多开支要支付,两个儿子事业也不成功。

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加上长途驾驶,威利心力交瘁,精神错乱。

就这样威利的一生在错误的梦想中度过,也为了一个错误的梦想而死。

到快死的时候威利发现,他自己就像他分期付款购买的东西一样,等你付完款后,东西便用尽或者坏了。

他付清了最后一次房款,而他却到坟墓里安息去了。

在美国社会,人老了就象被吃光了肉的橘子一样,皮被扔掉。

主人公“威利”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美国人的二三十年代(钢丝录音机发明),那是一个牛奶和面包的递送是以利润最大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的。

所以,牛奶会掺三聚氰胺,威利也会面临失业和本的诱惑。

除了经济与生存的问题。

此剧还展示了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关联的范畴:梦想与现实,父与子,夫与妻,贪婪与淡然、运气于拼搏……《推销员之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国底层无产者的命运悲剧:威廉?洛曼劳碌一生,临近退休公司却将他开除,走投无路之下自杀换得保险金以帮助自己的儿子立业。

浅析《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的悲剧根源

浅析《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的悲剧根源

浅析《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的悲剧根源威利·洛曼是阿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本文从美国的社会环境,社会的价值标准,以及主人公的自身性格等各个角度剖析了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标签:《推销员之死》;社会环境;美国梦;悲剧美国著名作家阿瑟·米勒最重要的剧作之一《推销员之死》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佳美国戏剧。

主人公威利不是传统的、古典悲剧人物,而是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中的一员。

正是这样一位普通美国人的命运悲剧震撼了无数美国观众,使威利成为美国戏剧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塑造了一个梦幻中寻找自我,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美国梦”破灭打击和摧残的原形形象。

《推销员之死》剧中威利一无所有,没有工资,只领佣金。

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会朝他敞开。

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

他对辛格曼佩服的无体投地,因为辛格曼推销的非常成功,他不必离开旅馆,一个电话就能成交,84岁去世时,有那么多买家和同行为他送葬。

由于他总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当中,把幻想当作现实,所以他常常说大话。

他不顾自己推销不受欢迎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

早年,他的哥哥本劝他去阿拉斯加发财,但他的妻子林达说:“你在华纳公司不是干得挺好吗?有希望成为股东啊。

”结果他错过了机会,连起初林达劝他求老板给他在城里的差使,他也只能拒绝,因为“他在新英格兰很重要”,而事实却是老板把他解雇了。

对待大儿子比夫,他又拼命灌输“只要讨人喜欢,有魅力就能成功”的思想,致使比夫长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还姑息比夫的偷窃倾向,造成了另一代人的悲剧。

威利的盲目性使他嫉妒邻居查理的成功,拒绝查理给他提供的职业。

他硬要比夫相信自己的魅力足以使旧老板借一笔巨款给他开业。

最后,当比夫声泪俱下的帮助他正视现实的时候,他又误认为比夫还是接受他的观点,需要他,因而决定自杀,以便留一笔钱给他。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两幕剧《推销员之死》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两幕剧《推销员之死》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

美国剧作家阿瑟⽶勒创作的两幕剧《推销员之死》刻画了⼀个⼩⼈物悲剧性的⼀⽣美国剧作家阿瑟·⽶勒创作的两幕剧《推销员之死》刻画了⼀个⼩⼈物悲剧性的⼀⽣。

有三⼗余年推销经历的威利,⼀直被美国商业⽂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以及并不现实的美好前景,最后却以⾃⾝的毁灭换取保险赔偿才能获得价值和尊严,该剧获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三⼤奖项。

舞台剧很多⼈可能不太了解,因为对⼤家的审美有⼀定的要求,⼀般年轻⼈可能不太喜欢,⼤家可能更喜欢各种电影,电视,相声,⼩品这种表演形式。

其实舞台剧和相声⼩品这些艺术,只是载体不⼀样,表达⽅式其实更加强烈,因为观众和演员直接⾯对⾯,⽽演员的表达更加突出富有艺术性,对情绪的冲击更⼤。

咱们在做这类挑战答题的时候有个⼩技巧,遇到不会的,可以⽤答题⼩管家搜索⼀下答案的。

舞台剧的观众经常会被表演感动,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上下起伏波动,或者悲伤,或者喜乐,或者忧郁,或者踌躇,或者豪情万仗。

有的时候,就算演出结束,情绪还会沉浸在⾥⾯,甚⾄好⼏天都恢复不过来。

阿瑟·⽶勒是美国杰出的剧作家,他创作的两幕剧《推销员之死》,刻画了⼀个⼩⼈物悲剧性的⼀⽣,在当时美国商业⽂化的背景下,深受所有观众的好评,对美国舞台剧的发展有很积极的推动作⽤,在当时的社会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威利·洛曼(WillyLoman)是《推销员之死》中的中⼼⼈物,他有三⼗余年推销经历,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以及并不现实的美好前景。

这样的愿望也代表很多民众的⼼声,他们都被美国商业⽂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忽略了资本社会的残酷本质,认为社会是公平的,只要努⼒付出,就⼀定会有好的成果。

在⽂学中很少有⼈扮演这样的⾓⾊。

威利(Willy)在⽂学之外的环境中充当参照点-旨在描述被美国资本主义巨⼤⼒量压垮的任何⼈。

该剧于1949年2⽉在百⽼汇⾸演,共进⾏了742场演出,并已在百⽼汇重复演出了四次,获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三⼤奖项。

谈《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自恋人格

谈《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自恋人格
环” 。呵 见推销员的职业并没有威 利想 象得那 么光彩 和重要 。 除此以外 ,o n这个姓 氏似乎也可 以给他带来好 运。 L ma 在剧中 , 比夫让威利 意识到他们 的身份其实微 不足道 ,但威 利则暴怒地 吼
和读者 的共 鸣 , 因而被称为美 国的神话 以及 现代悲剧 。阿瑟 ・ 米勒
就是后来威利拒绝查理帮助的根源 。 而最让威利痛心的是 , 查理的儿 子, 也通过 自己不懈 的努力成 为一名成功的律师。 在威利 眼中 , 纳 伯 德 只是一个成天戴 眼镜的 书呆 子 , 比得上 自己 的儿 子 , 哪 长相英 俊
程 度越深 , 双重性 就越 甚。只有他 自己和属 于他 自己的事物才 这种 有 意义 。 世界上 其他的部分则分量不重 , 颜色不深 , 者根本没有颜 或 色。 由于这种双重性标 准 , 自恋的人往往判断事物就有严 重的失误 ,
他缺乏客观能力 ” 嘘 然 。 。 威利 ・ 洛曼就是一个 十分 自恋的人 。自恋
威利 ・ 洛曼作为 一个推销 员和 父亲都是失败的。 关键词 威利 ・ 洛曼 自恋人格 美 国梦
那 个女人一语道破 :你是个 以 自我为 中心 的人 !” l 中表现威 “ D 全剧
利 自恋人格 的地方众多 , 最典型 的包括 以下几个方 面 : 2 1骄傲 自大 。 自己的才 能夸大 其辞 . 对
洛姆所 言,一个 自恋的人 , “ 在知识上的标准是双重 的。而且 自恋的
凳 了。” 可见 , 作为一个推 销员 , 威利远非他所讲的那般成功 。
22强烈 的嫉妒心而又缺 乏同情心 . 威利的嫉妒心最集 中体现在他对邻居查理父子 的态度上。 阿瑟 ・
米勒认为 ,《 剧 中最正派 的人 物就是资本家查理 , “推》 他的 目标与威 利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最大 的区别就在于他不是—个狂热者。 ……他 的儿子伯纳德 , 工作努力 , 习用功 , 学 有着务实的 目标” 。 而这正是威 利不能接受的地方 。他认为 自己比查理人缘好 , 理应 比查理成功, 这

阐释《推销员之死》:社会压力、失败与个人追求

阐释《推销员之死》:社会压力、失败与个人追求

阐释《推销员之死》:社会压力、失败与个人追求介绍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于1949年首次上演。

该剧以主人公威利·洛曼为中心,揭示了社会压力、失败和个人追求对一个个体形成的巨大影响。

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逐一展开分析。

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在《推销员之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威利·洛曼是一个被社会定义了价值的推销员,在工作中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他必须满足公司和客户的期望,保持高销售额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因此,他经历了来自职场、家庭和社会高度竞争的巨大压力。

失败
故事中,威利·洛曼遭受到连续多次的挫折。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生活中,他都感觉自己失去了控制力。

公司不断降低他的待遇并打击其自尊心,而他也逐渐发现自己的儿子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成功。

这些连续的失败给威利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

个人追求
尽管面对压力和失败,威利·洛曼仍然怀抱着个人追求。

他追求更好的职业地位和财务状况,希望能够在家庭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然而,由于环境对他施加的压力和自身固有的缺陷,他并未能实现这些追求。

结论
《推销员之死》通过揭示社会压力、失败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复杂关系,引起了观众对于社会体系和个人发展的思考。

威利·洛曼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努力寻求成功,并且不断受到各种限制与剥夺。

该剧通过深入讨论这些议题,提醒我们反思社会价值观以及对待个人发展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推销员之死》外国戏剧中的威利
——09广告学李琼
200903113021 《推销员之死》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实主义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所以从剧中的主角威利·洛曼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社会的悲剧。

威利是个巡回推销员,就像他的名字Lowman所暗示,他属于社会的低层人物,没有固定工资,只领佣金。

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人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朝他敞开。

威利的偶像是推销员大卫·辛格曼,他活到84岁,只要在旅馆里拨个电话,就能做成交易,死后在新英格兰有许多买主和同行为他送葬,极尽哀荣。

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由于他总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幻想当作现实,所以会常常说大话。

他不顾自己推销事业已经走向下坡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

可是老威利已63岁了,干推销这一行已经34年,现在的新老板不顾及他早年立下的汗马功劳,狠心的解雇了他。

然而家里却还有零零碎碎许多开支要支付,两个儿子事业也不成功。

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加上长途驾驶,威利心力交瘁,精神错乱。

就这样威利的一生在错误的梦想中度过,也为了一个错误的梦想而死。

到快死的时候威利发现,他自己就像他分期付款购买的东西一样,等你付完款后,东西便用尽或者坏了。

他付清了最后一次房款,而他却到坟墓里安息去了。

在美国社会,人老了就象被吃光了肉的橘子一样,皮被扔掉。

主人公“威利”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美国人的二三十年代(钢丝录音机发明),那是一个牛奶和面包的递送是以利润最大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的。

所以,牛奶会掺三聚氰胺,威利也会面临失业和本的诱惑。

除了经济与生存的问题。

此剧还展示了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关联的范畴:梦想与现实,父与子,夫与妻,贪婪与淡然、运气于拼搏……《推销员之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国底层无产者的命运悲剧:威廉•洛曼劳碌一生,临近退休公司却将他开除,走投无路之下自杀换得保险金以帮助自己的儿子立业。

再向下看,看到的是威廉•洛曼作为一个个体的性格悲剧:一生说大话,在外人面前不愿面对自己和儿子的平庸,不承认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失败者,他的自杀原因更可以说是他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无颜面对妻儿才自杀的。

同时,威廉•洛曼的一生更是一则关于人类通病的现实主义寓言。

在最后的“挽歌”部分,林达一直在问“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三十五年来我们头一回刚快熬到个无债一身轻的日子。

他只需要一点薪金就够了。

他甚至连牙医的帐也付清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威廉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财政问题自杀的,并不是大多数认为的底层人民失业破产的结果。

威廉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他梦想的破灭。

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是当有一件事情没有做好的时候,人会撒谎,试图解释和弥补,欺骗别人是一时的任务,欺骗自己是长久的任务。

人撒第一个谎来掩盖一个真相,撒第二个谎来掩盖第一个谎,由此形成一个怪圈。

威廉编制了一个谎言,但用他的一生去圆谎,以至于他连自己都几乎要骗过去了。

可是自从儿子碰见他和一个女人在旅社有奸情的时候,威利就开始无止境的编织谎言,此时他更加需要一个“美国梦”来告诉自己一切都还是美好的。

威廉•洛曼的经历不仅仅属于一个推销员、一个美国人,他的经历可以被全世界的普通人共享:没有钱,没有地位,可是还有梦,有的时候现实太残酷,那就活在梦中吧。

关键是阿瑟米勒告诫世人的是,有梦是好的,但是也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平庸。

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刻在石碑上的话:认识你自己。

要我们直面
心中的欲望和恐惧,可是直到两千年后这仍然是困扰人类的主要问题,正如在“挽歌”部分中,比夫对林达说的,“他根本不认识自己”,这句话正是点出主题的一句,也正是全篇对人类不敢面对自己这一点的探讨,阿瑟米勒实现了超越社会批判的功能。

威廉•洛曼的悲剧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但最重要的是,它也是全人类的悲剧。

看了一些评论,有的说这是一个性格悲剧。

我想这不尽然。

威利是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比如他不敢面对现实,面对困难总是选择逃避,而且在他身上,隐约可以窥见几分我们伟大的阿q的身影。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又可以理解为乐观,向上,充满着对美好明天的向往,这何尝不是典型的美国人的性格!他还想要买种子,那不仅仅是买种子,那是买一个希望啊!就和威利所想的那样,只要明天和霍华德一说,他就可以在纽约上班,只要比夫到奥利弗那里说一下那个宏伟的计划,就有两万块立马到手——至少也有一万五,绝对不能少于一万。

只是,明天的明天的明天,谁都无法预见。

种子还在土里,谁也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