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知觉学习理论
第二章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考夫卡认为学习问题可分为记忆问题和成就问题。 一个人如果已遇到过一种新情况,或解决过一个新 的问题,第二次在遇到同样或类似的情景或相似的 问题,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对付或处理他们,这是学 习中的记忆问题。如果第一次遇到一种新情况或新 问题我们就能创造性地解决它,这就是学习中的成 就问题。 ■考夫卡根据苛勒对黑猩猩的学习实验认为,新情境 的适应或新问题的解决,要对旧的格式塔进行改造 而建立一个新的格式塔,要依赖顿悟,这也是创造 性思维的实质。因为创造性思维就是通过顿悟打破 旧格式,而建立新格式塔的过程。
22
三、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注重有机体的整体行为,把行为分为分子 行为和整体行为。 ■动物在复杂情景中的学习和人类生活中的 绝大部分行为都是整体行为,所以心理学 家研究行为的主要兴趣应放在整体行为上。 ■托尔曼进而认为“指向一定的目的”是整 体性行为的首要特征,有机体的行为总是 在设法获得或逃避某些事物。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1
联 系
是将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新联结 的建立过程。
联结学派 学习理论 的异同点 区 别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试误形成刺激与 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有机体由于条件刺激与无 条件刺激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结合,形成暂 时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斯金纳强调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由 于反应的结果得到强化而形成情境与行为的联 系,提高它在该情境中作出这种行为的概率。
■托尔曼得出结论: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 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 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 号—格式塔”模式,即认知地图。 • 认知地图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 含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 至时间关系的信息,是情景整体的领悟,在 头脑中产生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 型。
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章 知觉
重点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动力,将考察那些别人看不见而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个人的不同方面。
第二章 知觉
第三章 学习和记忆 第四章 动机与价值观 第五章 自我 第六章 个性与心理图式
第二章
第二章 知觉
产品、广告等营销刺激只有被消费者知觉才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消
费者形成何种知觉,既取决于知觉对象,又与知时的情景和消费者
◆ 物理属性(颜色、形状、大小、软硬、光滑、粗糙等)
◆ 化学属性(容易挥发、溶解、气味、味道) ◆ 生理变化(疼痛、舒适、凉热、饥、渴、饱)
◆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 “感觉剥夺”实验
◆ 外部感觉
◆ 视觉 ◆ 听觉 ◆ 嗅觉 ◆ 味觉 ◆ 肤觉
◆ 内部感觉
◆ 运动觉 ◆ 平衡觉 ◆ 内脏感觉
视频:成龙A计划片段
知觉的种类
① ② ③ ④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距离、形状、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
带有固定的倾向。
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
② ③ ④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② ◆
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 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 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于个别。
(2)相似律。物理属性(强度、颜色、大 小、形状)相似的个体易被知觉为一个 整体。
先前的知识与经验密切联系。本章重点讨论知觉过程及影响知觉的因 素,同时探讨消费者对品质和购买风险的知觉。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第二版)》知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夫妇,是知觉学习差异说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大量精湛的研究
成果,提出了一套相对新颖的知觉理论知。觉学习理论
02
格赛尔略传
知觉学习理论
“视觉悬崖”实验:E.吉布森(Eleanor J. Gibson, 1910—2002)。
吉布森1931年毕业于史密斯学院并留校任教心理学,1938年,在著名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 (C. Hull)指导下获博士学位。以后,她转到耶鲁大学,专攻动物行为的研究。在那儿,她渐渐地不 满足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倾向。二战期间,她的研究工作由于丈夫J.J.吉布森的工作调动而中 断,当时,J.J.吉布森还全力为军事研究服务。二战以后夫妇俩都到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任教,双双 成为知觉领域著名的实验和理论工作者。
• 在儿童的知觉行为中,包含着一般的和特殊的动机。人 类,作为一个物种,天生就具有探索和学习的动机,藉
例: 视崖实验 验台以中间为分界,一边表面画有棋盘 格,另一边空白。把婴儿放在中间,婴 儿的母亲站在空白的一边喊她过来。 抓握反应 在3个月左右的婴儿面前放一个大球和 一个小球。在婴儿还不会用手拿东西的 时候,就能根据球的大小及距离用不同 的姿势去抓。对小球用手掌抓,对大球 用两只手抱。 回避反应 婴儿对物体轮廓迅速放大的信息能作出 回避的反应。
强调知觉、行为和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儿童的目标和环境中分离出的信息之间有一个理 想的匹配关系。因此,吉布森认为,企图离开生态学的条件孤立地研究知觉,是注定要误入歧 途的。心理学只有研究儿童知觉行为、儿童的目标和作用于他的信息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懂 得知觉的发展。
第二章个体知觉
两可图欣赏
你看见了什么?
是花瓶 、老人、还是歌手?
两可图欣赏
你 看 见 了 什 么 ?
是老人还是少女?
两可图欣赏
你 看 见 了 什 么 ?
是美女还是美景?
两可图欣赏
你 看 见 了 什 么 ?
是花朵还是情侣?
两可图欣赏
你能在 叶子中 间找到 三个隐 藏的侧 面人像 吗?
你看到了什么?
讨论:逻辑错误与光环作用的区别?
社会知觉误区
➢ 4、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 准备状态。
案例:疑邻偷斧
社会知觉误区
➢ 5、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部分人对某类事物或
人物所持的共同的、笼统的、固定的看法和 印象。
例:台湾大学生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
台湾大学身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
视错觉
1、垂直水平错觉
水平线和垂直线哪个长一些?
视错觉
2、缪勒-莱依尔错觉
两条竖线哪个长一些?
视错觉
3、线条的影响
上面的直线会相交吗?
4、对比错觉
视错觉
中心的圆圈哪个大?
视错觉
5、对形体上下部的错觉
两个 黑色 的长 方形 哪个 高?
视错觉
6、由空虚和充实引起的错觉
AB段长还是BC段长?
时间错觉
学习
❖ 学习是一种经由练习使个体在行为上产生较 为持久改变的历程。
学习理论
1、刺激-反应理论 ➢ 主要观点 ➢ 主要代表人物
2、认知理论 ➢主要观点 ➢新观点—自我效能感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的主要观点
本来并不能引起个体某种反应的刺激,如果 经过练习后最终引起该种反应,即表明该刺 激与改反应之间形成了新的联结。
知觉学习理论——吉布森(整理笔记)
知觉学习理论吉布森一、理论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想主义对知觉的解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知觉学习的中介说(强化说)。
通过学习把刺激与其它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办法,如对刺激赋予一个名称或给予奖励,我们就能学会辨别环境中的各种引激。
将这种联系加在刺激上,就能用来与起初似乎非常相似的另一个刺激物加以区别。
知觉学习的差异说:知觉学习不是由于中介或联系的结果,而是由于观察者对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刺激特征的敏感性逐渐增加的缘故。
其结果是导致观察者对感觉世界中的刺激有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学会了辨别刺激的各个方面。
刺激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观察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握刺激的所有信息,只有通过不断的辨别,才能实现知觉学习。
因此,差异说把知觉学习看作是辨别的过程,而不是联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美国吉布森夫妇。
二、基本观点(一)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
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一个激活了的有机体为了认识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儿童和成人都能在环境中主动地发现、探亲、参与和抽取信息。
三个实验:第一,视觉悬崖。
实验台以中间为分界,一边表面画有棋盘格。
另一边空白。
把婴儿放在中间,婴儿的母亲站在空白的一边喊他过来。
婴儿是否能用视觉发现棋盘格的表面是坚硬的、足以支持她的身体呢?这要看婴儿是否能认识到所提供的信息。
实验表明,婴儿不往空白的一边爬。
通过婴儿对视崖的反应可测量出婴儿对物体特性的认识。
小动物也都不往空白处走。
第二,抓握反应。
在三个月左右的婴儿面前放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
在婴儿还不会用手拿东西的时候,能根据球的大小及距离用不同的姿势去抓。
对小球用手掌抓,对大球用两只手抱。
这表明婴儿具有预测的能力。
婴儿把手伸到物体前进将到的地方,而不是伸向看到物体的地方,表明婴儿知觉到了物体运动的轨迹。
也就是,婴儿认识到物体运动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第三,回避反应。
婴儿对物体轮廓迅速放大的信息能作出回避的反应。
婴儿会用伸出手阻挡物体或将头后仰。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者凭借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能力和心理上的变化的过程。
)加涅的学习分类(看)(一):按学习结果划分,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根据人类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结果可分为五种: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的学习5,动作技能(二)奥苏贝尔则根据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同时考虑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将其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他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学习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等。
主要观点:强调刺激(S)——反应(R)的联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接,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
(2)练习律。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加强。
(3)效果律。
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
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那么学习就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这种行为反应就会削弱而不是加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看看即可)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和捍卫者。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消退现象: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逐步减弱,条件反应甚至消失。
自然恢复:经一段时间后,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
条件的泛化: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条件的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不同的反应。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知觉学习理论——吉布森(整理笔记)---文本资料
知觉学习理论吉布森一、理论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想主义对知觉的解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知觉学习的中介说(强化说)。
通过学习把刺激与其它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办法,如对刺激赋予一个名称或给予奖励,我们就能学会辨别环境中的各种引激。
将这种联系加在刺激上,就能用来与起初似乎非常相似的另一个刺激物加以区别。
知觉学习的差异说:知觉学习不是由于中介或联系的结果,而是由于观察者对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刺激特征的敏感性逐渐增加的缘故。
其结果是导致观察者对感觉世界中的刺激有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学会了辨别刺激的各个方面。
刺激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观察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握刺激的所有信息,只有通过不断的辨别,才能实现知觉学习。
因此,差异说把知觉学习看作是辨别的过程,而不是联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美国吉布森夫妇。
二、基本观点(一)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
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一个激活了的有机体为了认识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儿童和成人都能在环境中主动地发现、探亲、参与和抽取信息。
三个实验:第一,视觉悬崖。
实验台以中间为分界,一边表面画有棋盘格。
另一边空白。
把婴儿放在中间,婴儿的母亲站在空白的一边喊他过来。
婴儿是否能用视觉发现棋盘格的表面是坚硬的、足以支持她的身体呢?这要看婴儿是否能认识到所提供的信息。
实验表明,婴儿不往空白的一边爬。
通过婴儿对视崖的反应可测量出婴儿对物体特性的认识。
小动物也都不往空白处走。
第二,抓握反应。
在三个月左右的婴儿面前放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
在婴儿还不会用手拿东西的时候,能根据球的大小及距离用不同的姿势去抓。
对小球用手掌抓,对大球用两只手抱。
这表明婴儿具有预测的能力。
婴儿把手伸到物体前进将到的地方,而不是伸向看到物体的地方,表明婴儿知觉到了物体运动的轨迹。
也就是,婴儿认识到物体运动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第三,回避反应。
婴儿对物体轮廓迅速放大的信息能作出回避的反应。
婴儿会用伸出手阻挡物体或将头后仰。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内控者绩效佳 外控者绩效佳
内控者绩效佳
工作并不需要极大的努力,也没有及时 奖励,通过合同决定小时报酬率
外控者至少和内控者绩效一致
人格特质在管理上的应用
人格是较稳定和难以改变的 组织要注重人员的选拔和工作的分配 不能企图通过培训改变员工的性格
人格与工作匹配
❖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的人格-工 作适应性理论(personality-job fit theory),他指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 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 境的匹配程度。他划分了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职业兴趣的类型
机械型
调研型
常规型
艺术型
企业型
社会型
类型
偏好
人格特点
机械型
害羞、真诚、持久、稳定、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顺从、实际
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调研型
分析、创造、好奇、独立
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 理论的活动
社会型 常规型
社会、友好、合作、理解
顺从、高效、实际、缺乏 想象力、缺乏灵活性
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 人的活动
霍氏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机械性兴趣(Realistic) 调研性兴趣 (Investigative) 艺术性兴趣 (Artistic) 社会性兴趣 (Social) 企业性兴趣 (Enterprising) 常规性兴趣 (Conventional) 兴趣与人以往经验有关,可以培养
归因
❖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认为我们对 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 种意义。
❖ 归因过程: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的方式。
知觉者的内部因素:信息、信念、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2.保持过程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 象和言语进行表征。
3.复制过程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将 符号表征转换适当行为,包括选择和组织 反应要素,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4.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包括 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和外部强化
(三)观察学习的特点
首先,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 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潜伏学习”实验 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 就是期待的获得,没有外在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潜伏学习”实验
三、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 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 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 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 知的类别”。
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这个词也有人 翻译成“完形”,但它除了完形的意思以外,还 有格式、结构、整体性以及动力性等内含。
惠太海默
(1880 ~ 1943)
苛勒
(1 88 7 ~ 1 9 6 7)
考夫卡
(1886 ~ 1941)
(一)学习的完形说
“心物同型说”,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 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 即完形。 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进行 知觉认知重组,从而形成完形的过程。
情感领域的目标 (克拉斯沃尔:态度、兴趣、理想、 欣赏、适应方式)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辛普逊:知觉、心向、引导的反应、 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适应、创作)
(三)根据学习的结果的不同进行分类
加涅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1认知策略
即学习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即学习“做什么” 个体通过学习掌握支配自己学习、记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忆和思维的技能。(普通认知策略、 特殊认知策略、反省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学习者学习促使身体灵活运动的能力 5.态度 学习者学习行为趋向的内部状态,它使 学习者的行为具有某种特定的倾向性。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二、学习的分类
(1)冯忠良的学习主体分类。 (2)奥苏贝尔的学习性质分类。 (3)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 (4)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5)冯忠良的学习内容分类。 (6)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7)乔纳森等人的学习分类系统。
1、学习主体分类*
学习主体分类即学习者的不同,一般将 学习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和机 器的学习三种。
动作技能
心因动作
布卢姆分类特点
(1)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目标,具体、客观, 易于评价; (2)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例如,认知类目标包括 六个层次,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及评 价;情感类包括五个层次,即接受、反应、价值评 估、组织和性格化;动作技能类包括整体动作、协 调细致动作和言语行为等层次; (3)目标分类是超越学科内容的,它提供的是分类 框架,不受学科、年龄和年级的影响,加入内容就 可以形成教学目标体系; (4)目标分类是为教学评价提供测量的手段,不是 目的。
定时距式 变时距式
连续式 间隔式
即时强化 延缓强化
时间式 比率式
定比率式
变比率式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人类的社会行为是通过对示范行为的 观察学习得以形成和改变的。 (2)观察学习是通过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 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 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阶段。 (3)强化是促进学习的因素,但不是影响 的原因。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 和自我强化。
四、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派的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派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不同学习理论的简介
实验心理学知觉
设计实验程序
设计实验程序,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实验时间等。
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设计,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过程
按照实验程序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操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被试的反应和数据 。
实验结果分析
统计分析
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社会交往
通过知觉,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 、意图和动机,促进有效的社会交往 和沟通。
02
知觉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
明确实验目的
在开始实验前,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
选择合适的被试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被试,确 保被试的代表性的水平。
05
知觉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与知觉
人工智能在知觉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拟 人类的知觉过程,以揭示知觉的内在机制。
人工智能对知觉研究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知觉时,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以 实现更准确的模拟。同时,也需要警惕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对人类知觉 的误解。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对知觉的影响,认为这些 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刺激的识别和理解。
04
知觉的应用
教育领域
知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和学习评估上。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觉过程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 和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同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觉偏差,以确保评估 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广告语言的选择和编排也需要考虑消费者的知觉特点。通过 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广告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并让消 费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知觉学习理论.
对4—8岁儿童进行实验,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知 觉形式差别的能力也提高。 吉布森认为,知觉发展包含着知觉学习,如儿童学 会探索、比较以及学会从不同的系列对象中抽取信 息。知觉学习过程对于儿童和成人都是一样的。
2.注意实现最优化 在吉布森看来,知觉发展与注意发展几乎是同义词。 吉布森于1988年提出婴儿注意发展阶段的假设。 在不同的活动中,注意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注 意的提高受儿童自身反馈的影响,同时也受言语指 导。
吉布森认为,企图离开生态学的条件孤立地研究知觉,是 注定要误入歧途的。
(四)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
吉布森从儿童知觉发展的复杂变化中,分析出 三种发展趋势:1、知觉特异性增加;2、注意 实现最优化;3、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
1.知觉特异性增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觉与刺激信息之间的 一致性增加,也就是说,儿童知觉变得越来越准确, eg.知觉字体特异性的实验。
吉布森提出了与传统知觉理论完全不同的看法: 对感觉的认识:传统理论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感觉信息传到大脑中,便抽译为知觉;吉布森认为 感觉既不是知觉的先决条件,也不是知觉的原始材 料,是人在特定的环境对人为抽象了的刺激作出的 反映,这类人为抽象了的刺激引起的经验并不能等 同于现象经验,它只是人为的内省制品。 吉布森认为刺激包含着各种信息,这种信息的获得 取决于主体对刺激的个化。而个化的数量和质量取 决于主体是否获得足够的知觉刺激以及主体活动的 水平。 刺激所携带的信息具有不同的水平。最简单、具 体的水平是儿童通过一个或几个外形特征判断物体 或将它们加以区别。
知觉学习理论
1.理论背景
2. 吉布森传略 3.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对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评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觉学习理论综述
二、吉布森传略
埃莉诺· 吉布森(Eleanor Jack Gibson,1910.12.07- 2002.12.30),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知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 物,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皮奥里亚,逝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哥 伦比亚。 • 詹姆斯· 吉布森 (James Jerome Gibson, 1904– 1979,美国 实验心理学家,专长知觉心理学研究,创立了生态光学理论。 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麦克奈尔斯威尔的一个长老教会家庭,逝 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1932 年,他和埃莉诺(Eleanor Jack) 结婚.
知觉发展的机制
抽取就是对知觉 抽取 对象特征的分辨 化,对象的各种 特征,只有被分 化后,即被抽取 后才能变为知觉 信息,此外,对 象的外部关系也 需要加以抽取才 能被知觉。大家 一定注意到了, 这里所讲的"抽 取"与思维中所 讲的抽象很相象。 确实它们之间没 有本质的不同, 吉布森就是认为, 知觉与思维是不 可分割的,这也 正是当代心理学 对传统知觉理论 过滤与抽取是一 过滤 个过程的两个方 面,在抽取一类 信息时,肯定就 会放弃其它类的 信息。可以说, 每个人都有这种 经验,在嘈杂的 环境中,你可以 清晰的分辨出你 的朋友的燕昵细 语,这就是你的 提取和过滤机制 在发挥作用。儿 童的过滤的能力 具有年龄特征, 经过训练班的学 前儿童能有较好 的过滤能力。在 心理学中,用实 验可以检测和提
3.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 儿童通过确定刺激的外部特征、获得恒常性和 形成知觉结构单位从而使知觉变得更加经济有效。
信息获取
确定刺激的 外部特征
获得恒常性
形成知觉结构 单元
晚年,吉布森对其观点作了些调整,她认为,外 形特征、恒常性和结构单元是知觉学习的本质。
知觉学习理论
知 觉
第一节 知觉概述 第二节 知觉学习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二、知觉加工 三、知觉的心理特征 四、知觉的种类
一、什么是知觉(perception)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 物整体的认识(过程)。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 觉信息加工过程。 知觉:是通过系统化的处理,进而对外界客观因素产生 的信息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是个体获取信息的过 程。(布鲁纳) 知觉: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 心理过程。 知觉:是指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件的总的过程——感觉 他们、理解他们,识别和标记他们,以及准备对他们做 出反应。
一般来说,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 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 因而自上而下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 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
(彭聃玲《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知觉的心理特征
(一)知觉的相对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的整体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五)知觉的组织性
抽取 抽取就是 对知觉对 象特征的 分辨化, 对象的各 种特征, 只有被分 化后,即 被抽取后 才能变为 知觉信息, 此外,对 象的外部 关系也需 要加以抽 过滤 过滤与抽取 是一个过程 的两个方面, 在抽取一类 信息时,肯 定就会放弃 其它类的信 息。每个人 都有这种经 验。儿童的 过滤的能力 具有年龄特 征,经过训 练班的学前 儿童能有较
四、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视知觉 (形状知觉、立体知觉、颜色知觉、深度知觉)、听知觉、触 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社会知觉、物体 知觉。 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叫做错觉,知觉映象与 事物的客观情况不相符。
《发展心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一、教学目的、任务发展心理学理论是研究现代心理学中七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以及主要代表人物的心理发展观,是心理学院本科的专业必修课。
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心理学的七种发展心理学理论及主要的发展观,对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影响因素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发展观,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纲指定教材: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一)本课程属于基础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心理学本科专业的特点,注意发展心理学原理与实际的儿童教育相结合。
(二)本课程主要阐述现代心理学中七种重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的心理发展观,重点章节为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发展理论、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等。
教学内容分为掌握和了解两类,在每章的“目的要求”中分别加以了注明,供教学时参考。
(三)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力图通过发展心理学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由于我国的心理学水平较之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而教材许多内容都引自国外的研究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洋为中用,力求本土化”的思想。
(二)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
(三)结合心理学专业的实际,为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以供学生思考。
四、教学效果检查本课程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计80学时,以讲授为主。
考试分平时阶段测验、半期考试、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方式用口试和笔试。
比例为10%、20%、70%。
评定学期成绩结合平时得出综合成绩为该门课成绩。
五、教学时数分配章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时 6 8 6 12 12 16 12 8 第二部分讲授大纲第一章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发展理论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布森及她的同事们的基本课题是年幼婴儿 能发现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实证科学的态度精 心地收集儿童知觉发展的材料,这对于儿童心 理发展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极其重要的。 思考:怎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儿童主动活动,有利 于促进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吉布森生平:
1931 年毕业于史密斯学院,K.考夫卡和年轻的詹姆斯· 吉 布森都曾任她的老师,后者后来成为她丈夫并使她对心理学 产生兴趣,他们在 1932 年结婚。1933 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 位后,埃莉诺成为詹姆斯的助理。后来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 士学位,期间她计划跟随 R.耶基斯从事动物行为的研究,但 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耶基斯就告诉她,他不允许妇女在自己 的实验室工作。后来她和 C.赫尔共事,1938 年获得耶鲁大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回到史密斯学院任讲师,1940 年升 任助理教授,1949 年任职于康奈尔大学,1966 年任该校教 授至 1979 年退休。1950 年全家迁往康奈尔,在这里她完成 了其著名的视崖实验。20 世纪 60 年代,她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儿童的学习与认知发展。
二、吉布森传略
埃莉诺· 吉布森(Eleanor Jack Gibson,1910.12.07 -2002.12.30),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知觉心理学的 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皮奥里亚,逝于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
“视觉悬崖”的主要设计者 和研究者就是E.吉布森。
三、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注意发展的阶段:
阶段1:婴儿能在他们直接的视觉范围内,通过转动他们 的头和眼,注意事物的实际运动,注视知觉排列,初步 地发现物体及排列的特征,从中得到信息。
阶段2:随着生理的成熟,婴儿手的活动大大增加,如能 伸手抓握,视敏度也显著提高。 阶段3:婴儿学会走路后,活动范围大大扩大,因而注意 的范围也大大扩展。 吉布森注意到,可知度为儿童造就了学习的机会。 儿童注意的杂乱性减少,变得更专一,更能获取 信息。
※吉布森夫妇对传统的知觉理论提出疑义,认为 它是错误的,因为传统知觉理论认为,感觉必 须“译”为知觉,必须通过中介。 ※吉布森认为感觉是一种不需要利用联想或其它 中介变量就能从原始资料形成知觉印象的系统。 知觉是刺激的一个函数,刺激是环境的一个函 数,因而,知觉是环境的一个函数——这个观 点,形成了吉布森理论同传统观念的决裂。
知觉学习的差异说:
知觉学习不是由于中介或联系的结果,而是由于观察者对 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刺激特征的敏感性逐渐增加的缘故。其结果 是导致观察者对感觉世界中的词句有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学会 了辨别刺激的各个方面。 知觉学习的差异说把学习看作是辨别说的代表人物。
(三)强调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知识 《 ۑ知觉、活动和知识获得发展中的探索行为》—— 我 们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有关世界的知识,包括对象 的外部特征、事件以及它们的可知度;通过知觉我们还 发现事物的类型、时空排列、抽取出对象的特性、因果 关系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 ۑ吉布森的知觉已经包括从知觉辨别到物体的关系再到概 念抽象的广大领域;她十分强调主体的直接知觉,而直 接知觉是不可能抽象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间接”知识。 知觉的“抽取”与思维的“抽象”不可同日而语。
吉布森认为,企图离开生态学的条件孤立地研究知觉,是 注定要误入歧途的。
(四)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
吉布森从儿童知觉发展的复杂变化中,分析出 三种发展趋势:1、知觉特异性增加;2、注意 实现最优化;3、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
1.知觉特异性增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觉与刺激信息之间的 一致性增加,也就是说,儿童知觉变得越来越准确, eg.知觉字体特异性的实验。
对4—8岁儿童进行实验,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知 觉形式差别的能力也提高。 吉布森认为,知觉发展包含着知觉学习,如儿童学 会探索、比较以及学会从不同的系列对象中抽取信 息。知觉学习过程对于儿童和成人都是一样的。
2.注意实现最优化 在吉布森看来,知觉发展与注意发展几乎是同义词。 吉布森于1988年提出婴儿注意发展阶段的假设。 在不同的活动中,注意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注 意的提高受儿童自身反馈的影响,同时也受言语指 导。
注意的外围机制
抽取和过滤是 接受信息或拒 绝信息的内部 过程。 在知觉过程中, 注意会表现出 一定的外部特 征,如"目不 转睛"、"侧耳 倾听"、"聚精 会神"、"目瞪 口呆"等。这 些注意的外围 机制有助于知 觉信息的获得, 也是能力的一 种表现。
到1984年,吉布森增加了三种活动作 为推动知觉发展的要素:探索活动、获得 恒常性和结果观察。 吉布森认为,这三种活动一起导致发 现可知度。
(二)重视知觉的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知觉,是儿童适应环境的基础。 吉布森十分注意用知觉研究的成果为我们的日常生活 服务,贴近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过程。
吉布森把自己的学术注意力集中到儿童—环境界面, 研究儿童如何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主动地寻求有 生态意义的信息。 她的这些思想对于从事学前儿童、特殊儿童心理 和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尤为重要。
(二)刺激中信息的分化
◊ 皮亚杰:儿童是通过自己对物体的操作,将知觉产生静止图像 与真实的操作相联系。 ◊ 学习论者:知觉对象与独特的文字标签的结合便能使人的知觉 产生区别;eg.对叭儿狗、狼狗的认识。 ◊ 信息加工理论:知觉材料与长时记忆中的某一信息相结合,便 产生理解。
以上都认为知觉和认知是一个增加的过程,是儿童把一个动 作、一个词汇或一个原来储存在头脑中的信息加到刺激之上的 过程。 与之相反,吉布森认为刺激是一个延伸到时间和空间之中 的丰富的信息源;知觉是刺激的函数,刺激是有效信息的组合, 知觉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刺激中分化出有效信息的过程。
第二章 知觉学习理论
1.理论背景
2. 吉布森传略 3.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对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评析
一、理论背景
知觉学习的中介说:
通过学习把刺激与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办法,如对刺激赋予 一个名称或给予奖励,我们就能学会辨别环境中的各种刺激。 将这种联系加在刺激上,就能用来与起初非常相似的另一个刺 激物加以区别。
知觉发展的机制
抽取就是对知觉 抽取 对象特征的分辨 化,对象的各种 特征,只有被分 化后,即被抽取 后才能变为知觉 信息,此外,对 象的外部关系也 需要加以抽取才 能被知觉。大家 一定注意到了, 这里所讲的"抽 取"与思维中所 讲的抽象很相象。 确实它们之间没 有本质的不同, 吉布森就是认为, 知觉与思维是不 可分割的,这也 正是当代心理学 对传统知觉理论 过滤与抽取是一 过滤 个过程的两个方 面,在抽取一类 信息时,肯定就 会放弃其它类的 信息。可以说, 每个人都有这种 经验,在嘈杂的 环境中,你可以 清晰的分辨出你 的朋友的燕昵细 语,这就是你的 提取和过滤机制 在发挥作用。儿 童的过滤的能力 具有年龄特征, 经过训练班的学 前儿童能有较好 的过滤能力。在 心理学中,用实 验可以检测和提
四、对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评析
(一)反对中介说,提倡差异说(或称特征说) 中介说和差异说都是知觉学习理论。 吉布森依自己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差异说,突出 了主体在知觉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一 点与皮亚杰的理论很相似,当然,两者也不尽 相同,如对“结构”的看法就不同: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 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而吉布森认为结构是 刺激本身固有的,儿童只是在知觉过程中学会 发现它而已。
评析: 吉布森对知觉的解释,与传统的知觉解释并不相同。传 统的知觉概念反映的是一种被动的、直接的反映过程,而吉 布森把知觉看作为人的主动活动过程,儿童的知觉发展,就 是主体不断地从环境中分化信息的学习过程。 这种主动活动的知觉理论体现了儿童心理活动的主动性, 与当今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儿童心理发 展的主动性,对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改变消极 儿童观、树立积极儿童观、改革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心理 学依据。同时,它对改进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也具有重大的指 导意义。 幼儿是主动知觉的,在发展儿童知觉的过程中尽量提供 主动的活动,让儿童主动操作而不要被动地灌输。
(四)知觉与认知——一个难题 * 1969年吉布森出版了《知觉学习和发展原则》,在 该书中,她阐述了知觉与认知的关系。 * 知觉与认知从起点上看是同源的,都要经过对刺激 的不断分化,然而,分别经过“不同特征的抽取” 形成知觉和“不同关系的抽象”形成认知,知觉与 认知之间还相互反馈,带来新的信息。
* 吉布森并不很想着意区分知觉和认知间的区别,因 此她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在这一问题上留下了一片模 糊。
视觉悬崖: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Walk,1961)曾进行了一项旨在 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实验,后来被称为 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 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 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 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 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 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 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 面怎么叫也一样。 实验表明,婴儿不往空白的一边爬。通过婴儿对视崖 的反应可测量出婴儿对物体特性的认识。
(三)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 吉布森强调在具体环境中知觉的自然行为。把人的 知觉看作是适应行为。人为了适应环境,需要知觉 周围环境中的对象、空间位置、各种偶发的事件。 可知度(affordance):即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 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 可知度是由环境直接提供的。 可知度的发现与儿童的运动水平有关,不同的可知 度可以分化出环境中的不同信息;儿童利用遗传提 供的知觉器官和知觉行为去知觉或学会知觉环境中 的对象、事物及空间排列的可知度。
(一)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 • 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一个激活了的有机体为了认识 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儿童 和成人都能在环境中主动地发现、探索、参与和抽 取信息。 • 知觉总是与人的活动的目标直接联系着,在环境中 积极、主动地探索信息,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因 此,吉布森特别强调知觉是适应过程,其意义在于 有助于有机体在环境中生存和种族延续。 • 充分表明知觉活动的主动性的几项实验研究:视崖、 抓握反应、回避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