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移动通信论文.
2024年我国移动通信发展论文
2024年我国移动通信发展论文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起,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和变革。
从最初的模拟信号,到后来的数字信号,再到如今的4G、5G网络,每一步的跨越都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巨大进步。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一)模拟移动通信时代我国的移动通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方式,主要以大哥大为代表。
虽然此时的通信质量并不稳定,覆盖范围也有限,但它标志着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初步应用。
(二)数字移动通信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入数字移动通信时代。
这一时期的代表技术是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数字通信的引入,大大提高了通信质量和信号的稳定性,同时也扩大了覆盖范围。
(三)3G移动通信时代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迎来了3G时代。
3G技术相较于2G,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网络性能,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更加广泛。
此时,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四)4G与5G移动通信时代近年来,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移动通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4G技术提供了更快的网络速度和更低的延迟,进一步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
而5G技术的出现,更是为我国的移动通信带来了新的飞跃。
5G网络具有超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极低的延迟和广泛的连接能力,将为实现万物互联、智能化社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政策推动政府在移动通信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我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为移动通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频谱分配、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政府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推动。
(二)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通信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优秀3篇)
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优秀3篇)通信技术,又称通信工程(也作信息工程、电信工程,旧称远距离通信工程、弱电工程)是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
那么这个专业的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优秀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题目篇一1、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2、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3、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电表研制4、基于Android手机摄像头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5、基于激光二极管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和硬件设计6、智能家居系统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7、基于DVB-S2的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应用研究8、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蓝牙配对模块的研发9、多点协作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10、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11、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12、水声扩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13、基于协作分集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14、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15、通信网络恶意代码及其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16、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宽带通信技术研究17、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18、卫星通信系统跨层带宽分配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19、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20、量子通信中的精密时间测量技术研究21、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22、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工程应用研究23、可见光双层成像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24、基于可见光与电力载波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25、车联网环境下的交通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26、室内高速可调光VLC通信技术研究27、面向5G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研究28、基于AMPSK调制的无线携能通信技术研究29、车联网V2I通信媒体接入控制技术研究30、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31、物联网节点隐匿通信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32、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33、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MIMO关键理论及技术研究34、OQAM-OFDM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35、基于LED的可见光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36、CDMA扩频通信技术多用户检测器的应用37、基于GPRS的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38、近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39、矿山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开发40、基于信息隐藏的隐蔽通信技术研究铁道信号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篇二1、CTCS应答器信号与报文检测仪-控制主板软硬件设计2、基于ACP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应急疏散若干问题研究3、全电子高压脉冲轨道电路接收器的硬件研究与设计4、实时断轨检测系统中信号采集与通信子系统研究5、基于模型的轨旁仿真子系统验证及代码自动生成6、基于全相位FFT的铁道信号频率检测算法研究7、基于机器视觉的嵌入式道岔缺口检测系统应用8、铁路信号产品的电磁兼容分析与研究9、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10、铁道信号电子沙盘系统整体规划及设计11、基于Web的高职院校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2、铁道信号沙盘模拟显示系统研究13、联锁道岔电子控制模块的研制14、基于ARM的故障监测诊断系统设计(前端采集和通信系统)15、客运专线列控车载设备维修技术及标准化研究16、驼峰三部位减速器出口速度计算方法研究17、CTCS-2级列控系统应答器动态检测的研究18、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招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9、铁道信号基础设备智能网络监测器设计20、基于光纤传感的铁道信号监测系统软件设计21、铁道信号基础设备在线监测方法研究22、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研究23、基于故障树的京广高速铁路信号系统问题分析及对策24、站内轨道电路分路不良计轴检查设备设计与实现25、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26、客运专线信号控制系统设计方案27、铁路信号仿真实验室的硬件系统设计及其信号机程序测试28、基于C语言的离线电弧电磁干扰检测系统数据采集及底层控制的实现研究29、铁路综合演练系统的开发与实现30、大功率LED铁路信号灯光源的研究31、牵引供电系统不平衡牵引回流研究32、CBTC系统中区域控制器和外部联锁功能接口的设计33、城轨控制实验室仿真平台硬件接口研究34、ATP安全错误检测码与运算方法的研究与设计35、LED显示屏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在铁路信号中的应用36、客运专线列控系统临时限速服务器基于3-DES算法安全通信的研究与实现37、基于动态故障树和蒙特卡洛仿真的列控系统风险分析研究38、物联网环境下铁路控制安全传输研究与设计39、轨道交通信号事故再现与分析平台研究与设计40、铁路强电磁干扰对信号系统的影响41、基于LTE的列车无线定位方法研究42、列车定位系统安全性研究43、基于CBTC系统的联锁逻辑研究44、无线闭塞中心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45、职业技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46、光纤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数据前端设计47、LED大屏幕在铁路行车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48、基于微机监测的故障信号研究与应用49、语域视角下的人物介绍英译50、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高压不对称脉冲轨道信号发生器设计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篇三1、高移动无线通信抗多普勒效应技术研究进展2、携能通信协作认知网络稳态吞吐量分析和优化3、协作通信中基于链路不平衡的中继激励4、时间反转水声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仿真5、散射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影响分析6、无人机激光通信载荷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7、数字通信前馈算法中的较大似然同步算法仿真8、沙尘暴对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影响分析9、测控通信系统中低延迟视频编码传输方法研究10、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前瞻11、城市通信灯杆基站建设分析12、电子通信技术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运用13、关于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14、城轨无线通信系统改造方案研究15、无线通信系统在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中的运用16、分析电力通信电源系统运行维护及注意事项17、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与新技术应用研究18、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机房监控系统设计19、短波天线在人防通信中的选型研究20、机场有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简析21、关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见解22、机载认知通信网络架构研究23、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24、论无线通信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25、短波天波通信场强估算方法与模型26、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中功率和转发器增益联合优化算法27、HAP通信中环形波束的实现及优化28、扩频通信中FFT捕获算法的改进29、对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思考30、关于数据通信及其应用的分析31、广播传输系统中光纤通信的应用实践略述32、数字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技术33、关于通信设备对接技术的研究分析34、光纤通信网络优化及运行维护研究35、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与核心分析36、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体系37、探究无线通信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情况38、卫星语音通信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39、通信传输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发展40、通信电源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41、浅谈通信电源的技术发展42、关于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43、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44、数能一体化无线通信网络45、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46、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分析47、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48、浅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49、通信网络中的安全分层及关键技术论述50、电力通信光缆运行外力破坏与预防措施51、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研究52、电力配网通信设备空间信息采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53、长途光缆通信线路的防雷及防强电设计54、电网近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实例测试55、气象气球应急通信系统设计56、卫星量子通信的光子偏振误差影响与补偿研究57、基于信道加密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58、量子照明及其在安全通信上的应用59、一款用于4G通信的水平极化全向LTE天线60、面向无线通信的双频带平面缝隙天线设计。
移动通信论文--移动通信抗干扰技术
移动通信论文--移动通信抗干扰技术移动通信抗干扰技术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内容1.4 研究意义2、移动通信系统概述2.1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2.2 移动通信标准2.3 移动通信信道特点3、电磁干扰与移动通信3.1 电磁干扰的分类3.2 电磁干扰对移动通信的影响3.3 移动通信系统的抗干扰需求4、移动通信抗干扰技术4.1 频域干扰抵消技术4.2 时域干扰抵消技术4.3 自适应滤波技术4.4 信号编码技术5、移动通信抗干扰方案研究5.1 算法设计5.2 仿真实验5.3 数据分析6、抗干扰技术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6.1 抗干扰技术在基站中的应用6.2 抗干扰技术在移动终端设备中的应用6.3 抗干扰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7、抗干扰技术的优化与改进7.1 技术效果评估与分析7.2 技术优化策略7.3 技术改进方向8、结论8.1 研究成果总结8.2 存在问题及展望附件:附件1:实验数据分析表格附件2:仿真实验代码法律名词及注释:1、电磁干扰 - 指电子设备之间或电磁场之间传递的电磁能量对设备正常工作产生的不良影响。
2、频域干扰抵消技术 - 通过对信号在频域上的处理,抵消或减弱干扰对信号的干扰。
3、时域干扰抵消技术 - 通过对信号在时域上的处理,抵消或减弱干扰对信号的干扰。
4、自适应滤波技术 - 根据实时环境和干扰情况调整滤波器的参数,提高滤波器的性能。
5、信号编码技术 - 通过对信号进行编码,增加信号的容错能力,减少对干扰的敏感度。
5g移动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5g移动网络技术论文范文5G移动通信技术作为后4G时代的衍生产物,它的发展状况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5g网络技术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5g网络技术论文篇一:《试谈5G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摘要:5G移动通信技术作为后4G时代的衍生产物,成为面向2020年所推崇的新一代智能型移动通信系统,其发展状况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
目前,以4G为典型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正处于快速建设阶段,5G移动通信发展进入初级探究工序,相关技术要点、性能特征、网络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因此,明确5G移动通信系统的定位内容成为当下的实践要务,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持续发展具备积极影响。
基于此,本文结合5G移动通信技术,论述基本发展现状及其关键要点,为其提供几点优化意见,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关键词:5G移动通信;5G关键技术;无线网络;云计算;D2D通信引言自网络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后,移动通信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倡导高性能、高效率的通信系统,早已成为社会公众积极追求的实践要务。
4G移动通信最早起源于2000年的中后期,面对无线技术的高数据传输速率,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难以全面适应数据速率理论需求,而5G通信系统因2012欧盟所启动的METIS项目备受关注。
当前,开展5G移动通信网络研究活动显得尤为关键,便于稳定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性能[1]。
5G移动通信系统整合以往通信机制的便利优势,杜绝单一化的无线接入技术,基本传输速率可达10Gb/s,自身覆盖率相比其他通信系统更具实际效益,成为实际可行的融合网络,值得应用于实践研究。
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在3G/4G通信技术的持续发展背景下,5G移动通信技术因其独特的研发特征,成为通信行业的新一代改革内容,也是后4G时代通信技术高效发展的关键要务。
目前,5G需求及其频谱、技术要点研究工作正在稳定运行。
以“2018年完成IMT-2020标准、2020年确定5G 标准”为设定方案,这与“中国863计划”所涵盖的技术研究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为5G通信技术的优化发展提供了一定辅助条件[2]。
5g论文
5G论文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不断创新以及改进,其中通信技术发展尤为迅速,为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提供条件支持。
目前为止,通信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是5G移动通信技术,预计会在2020年广泛使用,5G成了现代通信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对5G的探索与研发并取得很大成效。
一、5G通信技术简介目前,广泛被使用的是4G移动通信技术,而5G更高于4G标准的移动通信技术,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意味着具有更高要求、宽带更大、速度更快,5G通信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对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衔接,可以满足未来各方面对于通信技术的要求,5G将拥有较智能化以及网络自感知、自调整的优点"。
二、5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以及优点2.1频谱利用率高目前高频段的频谱资源利用程度受到很大的约束,在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之下利用效率会受到高频无线电波穿透力的影响,-般不会阻碍光载无线组网以及有限与无限宽带技术结合的广泛使用。
在5G 移动通信技术中,将会普遍利用高频段的频谱资源。
2.2通信系统性能有很大的提高5G移动通信技术将会很大程度上提升通信性能,把广泛多点、多天线、多用户、多小区的共同合作以及组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性能方面做出很大的突破,并且更新了传统形式下的通信系统理念。
2.3先进的设计理念:移动通信业务中的核心业务为室内通信,所以想要在移动通信技术上有更好的提升,须将室内通信业务进行优化。
因此,5G移动通信系统致力于提升室内无线网络的覆盖性能以及提高室内业务的支撑能力,在传统设计理念上突破形成一个先进的设计理念。
2.4降低能耗以及运营成本能耗以及运营成本对于科学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朝着更加低能耗以及低运营成本的方向创新。
因此,5G无线网络的“软”配置设计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网络资源根据流量的使用动态进行实时调整,这样就可以将能耗以及运营成本降低2。
5g通信技术的大学生论文
5g通信技术的大学生论文5G通信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当前这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处于探索和研发阶段。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5g通信技术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5g通信技术论文篇一:《5G无线通信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摘要:5G无线通信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当前这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处于探索和研发阶段。
笔者在对5G无线通信技术系统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之上,重点针对了5G无线通信系统的大规模MIMO 技术、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和全双工技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5G无线通信大规模MIMO 技术全双工技术超密集异构网络引言: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移动通信使得人们生活和工作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今已进入了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由于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使得多媒体数据业务的需求量极具增长。
可以预测到,移动通信网络将在2020年增长1000倍的容量和100倍的连接数,众多的用户接入以及很低的营运成本的需求也会随之出现。
因此,对5G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鉴于此,笔者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5G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5G无线通信系统概述5G无线通信和4G相比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其覆盖性能、传输时延以及用户体验方面比4G更加良好,5G通信和4G通信之间有效的结合将贵构成一个全新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促进其进一步扩展。
当前国内外对5G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深入时期,如2013年欧盟建立的5G研研发项目METIS(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nablers for the 2020 information society)项目,中国和韩国共同建立的5G技术论坛以及我国的813计划研发工程的启动。
由此可以看出5G无线通信是移动互联网在外来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驱动力,将对移动互联网作为未来新兴业务的基础平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当前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业务大多都是通过无线传播的方式进行,而5G技术对这种传输的效率和传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从早期的模拟通信到如今的 5G 技术,移动通信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采用的是模拟信号传输,主要用于语音通话。
但由于其容量有限、通话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很快被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所取代。
2G 采用数字信号传输,不仅提高了语音质量,还支持短信等简单的数据业务。
随着人们对通信需求的不断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应运而生。
3G 实现了更高速的数据传输,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可能。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浏览网页、下载文件、观看视频等。
然而,3G 的传输速度仍然不能满足一些高带宽需求的应用,如高清视频直播。
为了进一步提升移动通信的性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闪亮登场。
4G 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网络容量。
这使得在线游戏、高清视频通话等应用得以广泛普及。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高清视频会议,与远方的朋友进行流畅的交流,或者在移动设备上观看高清电影,享受优质的娱乐体验。
而如今,5G 技术正引领着移动通信的新潮流。
5G 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在连接密度、时延、可靠性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5G 技术的超低时延使得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成为可能。
在远程医疗中,医生可以通过 5G 网络实时操控机械臂进行手术,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更精准的治疗。
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借助 5G 网络快速获取路况信息,做出更安全、更智能的决策。
5G 技术还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工厂中的设备可以通过 5G 网络实现高速、稳定的连接,实现智能化生产和管理。
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频谱资源的有限性是制约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和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频谱资源日益紧张。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论文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论文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论文随着各个国家科技技术的发展,对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视也愈发强烈,在科技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经过了多次的技术的变革,已经从过去简单的通信手段发展到如今的4G网络,跨越的时间周期较短,这也充分的说明的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与速度。
随着人们对社会需求越来越高,在未来4G已经无法满足,这就促进了5G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而本文就是通过对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和若干关键技术的探讨,未科技人员的研发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基础。
一、5G的释义与发展趋势1.15G移动通信的特点5G(5th-Generation)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不过在有消息报道韩国成功研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手机在利用该技术后无线下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6G。
这一新的通信技术名为NomadicLocalAreaWirelessAccess,简称NoLA。
5G 是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依据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5G将具有超高的利用率和能效,在传输速度和资源利用方面都比4G移动通信提升一个等级,提高其在无线覆盖性能、系统安全、传输延迟和用户体验等方面[1]。
1.25G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4G网络也会退出移动通信历史的舞台,而5G移动通信技术就会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在4G技术的基础上具有更加明显的突破。
5G移动通信将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一代无处不在的移动通信网络,满足未来移动通信流量的发展需求。
未来的5G移动通信系统将具备更加充分的灵活性,网络自我感知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以应对社会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和变化[2]。
二、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2.1落实全双工技术全双工技术是指同时间、同频率的进行双向通信的技术,由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网络与终端存在固有的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自相干扰,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技术条件的不足,不能够实现同时间、同频率的进行双向通信,双向线路的区分在于时间和频率,对应的TDD和FDD的方式。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简单的语音通话到高速的数据传输,从短信交流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主要基于模拟信号,实现了基本的语音通话功能。
然而,由于其频谱利用率低、容量有限,很快就被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所取代。
2G 采用数字信号传输,不仅提高了语音质量,还支持短信等简单的数据业务。
随着人们对数据传输需求的不断增长,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应运而生。
3G 网络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可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网页、下载文件、观看视频等。
它的数据传输速率有了显著提升,为移动多媒体应用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带来了更高速、更稳定的数据连接。
4G 网络能够支持高清视频流、在线游戏等高带宽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视频通话、观看高清电影、参与在线直播等。
如今,我们正步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时代。
5G 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特点,将为众多领域带来创新和变革。
在医疗领域,5G 支持远程手术、远程诊断等应用,使医疗资源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在工业领域,5G 推动了智能制造的发展,实现了工厂设备的智能化连接和控制;在交通领域,5G 助力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提高交通安全性和效率。
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在于无线通信原理和网络架构。
无线通信依靠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信号,而不同频段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特性。
移动通信系统需要合理分配频段资源,以避免干扰和提高频谱利用率。
网络架构方面,从传统的蜂窝网络到现在的分布式网络架构,不断演进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和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在移动通信中,信号传输和接收是关键环节。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衰减、多径效应、干扰等。
5g通信技术论文
5G通信技术论文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巨大的突破,特别是5G 通信技术的出现。
5G通信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它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更低的时延和更大的网络容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5G通信技术的特点、应用以及未来发展。
5G通信技术的特点5G通信技术相对于之前的4G通信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速率:5G通信技术采用了更高的频段和更广的频谱,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标准,5G的峰值传输速率可以达到20Gbps,比4G的速率提高了数十倍。
这种高速率为大规模智能设备的连接和数据传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低时延:5G通信技术采用了更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更快的传输速率,可以大大减少数据传输的时延。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标准,5G的时延可以达到1毫秒,比4G的时延减少了数十倍。
低时延的特点将极大地促进实时数据传输和远程操作的应用。
3.大容量:5G通信技术利用更宽的频谱资源和更高的频段,可以提供更大的网络容量。
这意味着更多的设备可以连接到单个基站,并且可以同时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这种大容量的特点为物联网的发展和智能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4.高可靠性:5G通信技术采用了更多的天线和更进一步的信号处理算法,可以提供更高的信号覆盖和更可靠的数据传输。
这使得5G技术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通信质量。
5G通信技术的应用5G通信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1.智能城市:5G通信技术为智能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通过5G的高速率和大容量特点,智能城市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能源管理、交通管理和公共服务。
2.自动驾驶:5G通信技术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基础。
通过5G的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特点,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实现更快速的反应和更精确的控制。
3.医疗保健:5G通信技术使得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成为可能。
医疗人员可以通过5G网络进行远程诊断和远程手术,从而提高医疗保健的效率和质量。
5G移动通信技术论文范文
5G移动通信技术论文范文5G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目前最前沿的通信技术,是应2020年后通信技术发展需求而生的,店铺整理了5G移动通信技术论文范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5G移动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篇一浅析5G移动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而通信技术方面的技术变革,更是站在当今发展最快的技术变革行列的前茅。
5G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目前最前沿的通信技术,是应2020年后通信技术发展需求而生的,目前该技术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本文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展开分析,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优点及发展趋势做简要介绍,希望能给当今移动技术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优点发展趋势5G(fifth-generation)即第五代移动电话系统,是4G移动通信技术的延伸。
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家标准制定组织或者电信公司的公开规格,也没有在任何官方文件中有所涉及,即该技术尚未有具体的标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通信技术领域的期望越来越高,5G移动通信技术,势必得到飞速的发展。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代(1G)通信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被提出,历经十年的发展问世,这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是通过模拟传输,因此具有速度低、质量差、安全性差、没有加密、业务量小的特点及不足。
第二代(2G)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该技术通过采用更密集的技术结构以及引用智能技术等,较1G技术有所进步,但依然不能真正满足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需求。
第三代(3G)通信技术的问世,通过应用智能信号等处理技术,已经能够提供前两代技术无法提供的移动宽带服务,但该技术中频谱利用效率还是比较低,依然有大量宝贵的频谱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3G技术同样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未来人们对于通信技术的需求。
第四代(4G)通信技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其视频图像传输的效果可以媲美高清晰电视;拥有极高的下载速度及灵活的计费方式等,具有前三代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5g论文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摘要:最近几年,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现在已经发展到4G移动通信技术,5G移动通信技术也逐步完成,本论文主要从不同方面阐述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希望为研究移动通信技术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关键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5G)是面向2020年移动通信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具有超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超低的功耗,在传输速率、资源利用、无线覆盖性能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将比4G有显著提升。
1.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是5G移动通信的主要驱动力.移动互联网将是未来各种新兴业务的基础性业务平台,现有固定互联网的各种业务将越来越多地通过无线方式提供给用户,云计算及后台服务的广泛应用将对5G移动通信系统提出更高的传输质量与系统容量要求.5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发展目标将是与其他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密切衔接,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无所不在的基础性业务能力.按照目前业界的初步估计,包括5G在内的未来无线移动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将在3个维度上同时进行:(1)通过引入新的无线传输技术将资源利用率在4G的基础上提高10倍以上;(2)通过引入新的体系结构(如超密集小区结构等)和更加深度的智能化能力将整个系统的吞吐率提高25倍左右;(3)进一步挖掘新的频率资源(如高频段、毫米波与可见光等),使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扩展4倍左右.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正处于新的变革时期,5G技术发展呈现出新的如下特点.(1)5G研究在推进技术变革的同时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网络平均吞吐速率、传输时延以及对虚拟现实、3D、交互式游戏等新兴移动业务的支撑能力等将成为衡量5G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2)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理念不同,5G系统研究将不仅仅把点到点的物理层传输与信道编译码等经典技术作为核心目标,而是从更为广泛的多点、多用户、多天线、多小区协作组网作为突破的重点,力求在体系构架上寻求系统性能的大幅度提高.(3)室内移动通信业务已占据应用的主导地位,5G室内无线覆盖性能及业务支撑能力将作为系统优先设计目标,从而改变传统移动通信系统“以大范围覆盖为主、兼顾室内”的设计理念.(4)高频段频谱资源将更多地应用于5G移动通信系统,但由于受到高频段无线电波穿透能力的限制,无线与有线的融合、光载无线组网等技术将被更为普遍地应用.(5)可“软”配置的5G无线网络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运营商可根据业务流量的动态变化实时调整网络资源,有效地降低网络运营的成本和能源的消耗.2我国5G移动通信推进及研发进程5G移动通信发展是全球移动通信领域新一轮技术竞争的开始.及早布局、构造开放式研发环境,力争在未来5G技术与商业竞争中的获得领先优势,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与产业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2013年初,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面向5G移动通信研究与发展的IMT-2020推进组,明确5G发展远景、业务、频谱与技术需求,研究5G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及使能技术,形成5G移动通信技术框架,协同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积极融入国际5G发展进程,为2015年之后全面参与5G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制定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在推动LTE产业化的同时,开展了LTE的后续演进与无线新技术的研究,力争在5G国际标准化的候选技术上产生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布局5G关键技术的研究做了起步的工作.国家973计划也部署了移动网络体系创新的研究课题。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论文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早期的简单语音通话到如今的高速数据传输、多媒体应用和智能连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持续增长,研究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主要采用模拟信号传输,仅能支持语音通话。
20 世纪 90 年代,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引入了数字信号,不仅提高了语音质量,还支持短信等简单的数据服务。
21 世纪初,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出现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可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网页、下载文件等。
随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带来了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支持高清视频流、在线游戏等丰富的应用。
三、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与应用目前,4G 移动通信技术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4G 网络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日常的通信和娱乐需求。
在应用方面,4G 技术使得移动支付、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然而,随着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兴起,4G技术在某些方面逐渐显露出局限性。
例如,对于大规模物联网设备的连接,4G 网络的容量和能耗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对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高带宽、低延迟的应用,4G 网络的性能也有待提升。
四、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一)5G 技术的普及与应用5G 技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等显著优势。
5G 网络的峰值速率可达 20Gbps,比 4G 网络快数十倍。
低延迟特性使得 5G 能够支持自动驾驶、远程手术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
大容量连接则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G 技术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在工业领域,5G 可以实现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交通领域,5G 助力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提升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在医疗领域,5G 推动远程医疗的发展,让优质医疗资源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地区。
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2G到如今的5G,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本文将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1G时代。
1G时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是模拟信号的传输,通信质量较差,且容量有限。
然而,1G时代的出现为后续的移动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2G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数字通信的时代开始。
2G时代采用了数字信号传输,通信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2G时代还引入了短信功能,为人们的日常沟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进入21世纪,3G时代的到来使得移动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
3G时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具备了更高的通信速度,还支持了更多的应用,如视频通话、移动互联网等。
3G时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4G时代的到来使得移动通信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4G时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具备了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稳定的连接,使得高清视频、在线游戏等应用成为可能。
4G时代的移动通信技术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如今,5G时代已经来临。
5G技术的到来将进一步提升移动通信的速度和可靠性。
5G时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将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
5G时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一些主要应用领域。
首先是通信领域。
移动通信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语音通话、短信传输等。
这种便利的通信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极大地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其次是互联网领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现实。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资讯、购物、社交等。
通信论文(9篇)
通信技术论文篇一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通信系统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意义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国家科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对移动通信、卫星通信这两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推动我国电子通信系统的深化发展作出努力。
关键词:通信系统论文随着电子通信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通信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中,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因此,本文针对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可以分别从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这两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
1电子通信系统分析2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问题在电子通信系统的推动下,人们开始享受移动通信所提供的快捷、方面的服务,生活质量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例如,移动通信采用分布式天线使传统通信信号弱、易受干扰等不足得到有效的弥补。
这主要是通过在区域范围内安装多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使其产生的传播距离相比载波波长距离更大,在每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对信号接收变频和预处理等方面的功能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对各基本单元信息进行初步预处理、收发和变频操作,以此保证核心处理单元处理功能的实现。
当信息处理单元接收到信息时,通过连接的光纤、同轴光缆使信息处理得以完成。
现阶段,分布式移动通信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来实现:①所有信息接收单元都发射可以与其他单元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而区域范围内安装的信号单元在接收信息并对接收单元进行处理时全部发射下行链路信号,核心接收单元在接收到信号的同时会完成信号处理。
这种实现的方式具有简单、实用性突出的优势,但由于其信号传输过程较复杂,容易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系统容量的增加,因此,应用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增加信号接收系统的数量,实现同时处理、分析全部无线电信号。
这是将数据全程接收、处理和应用的一种方式,其相比上一种实现方式,复杂度明显提升,且对无线电信息接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依赖性很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智能天线—线阵姓名:张记强学号: 201271060137 专业班级: 2012级物联网工程系所中心: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老师:贾向东起讫时间:2014年12月1日-12月20日设计地点:教9-C501实验室2014年12月20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日俱增的移动用户数量和日趋丰富的移动增值服务,使无线通信的业务量迅速增加,无线电波有限的带宽远远满足不了通信业务需求的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同频干扰和多址干扰的影响严重,更影响了无线电波带宽的利用率。
并且无线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信号在无线传输过程中产生多径衰落和损耗。
这些因素严重地限制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性能。
因此为了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新技术的出现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智能天线技术就应运而生。
智能天线技术为解决频率资源不足、提高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和系统服务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1998年我国电信科学研究院向国际电联提交的TD-SCDMA RTT建议并于2000年确定为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主流标准之一,第一次提出以智能天线为核心技术的CDMA通信实施方案。
在TD-SCDMA中,智能天线作为关键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系统性能。
由于智能天线本身的优越性,因此早在1990年就有智能天线在蜂窝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随着G3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目前,智能天线的商用化进程也加快。
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实现的。
首先介绍了智能天线技术的背景;其次介绍了智能天线的原理和相关概念,并分析了智能天线中的自适应算法。
而论文主要研究了平面阵列的性能,并通过MATLAB仿真实现了智能天线圆阵排列。
关键词:移动通信;智能天线;MATLAB;圆阵第一章绪论1.1移动通信发展简介1.1.1通信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的演进1.1.2无线接入方式的演变1.1.3从大区模拟通信到蜂窝数字通信1.2第三代移动通信1.3智能天线技术的由来1.3.1智能天线简介1.3.2传统解决方法的瓶颈1.3.3智能天线实现的实际考虑第二章智能天线简介2.1智能天线原理2.2智能天线的基本结构2.3智能天线的应用技术2.4智能天线的分类2.4.1自适应方向图智能天线2.4.2多波束切换天线2.5智能天线中的自适应算法2.6智能天线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第三章基于MATLAB的智能天线线阵排列仿真3.1智能天线平面阵列仿真第四章总结第一章绪论1.1移动通信发展简介1.1.1通信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的演进从通信技术的出现到现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也越来越壮大。
通信业务也从仅仅是语音通信发展到了数据、视频通信。
然而,要使用户最终享受通信网络和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就必须让用户和通信网络方便连接。
最先用户接入通信网络的方法是通过铜线等金属线来实现。
但是,由于铜资源的稀少,成本高,而且同时所能提供的传输带宽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用户的宽带应用要求。
后来发展到用同轴电缆对用户进行通信网络接入。
人们对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这些要求,采用光纤作为用户的接入媒介,可以提供很宽的带宽,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其费用对于个人和商业用户来说非常昂贵,一般只用于主干传输线路。
最重要的是由于通信线路的布局不能实现随时随地方便地接入。
因此,无线通信方式逐渐发展,并可以提供移动灵活性和宽带接入要求,很快成为传统有线接入方式的替代品。
1934年,人们就开始利用微波无线电系统传送电话横越英吉利海峡。
1947年,美国贝尔研究所在纽约与波士顿之间建立了宽带模拟微波中继系统。
70年代以后,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开始投入使用。
渐渐地,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个人通信领域并且产生了移动通信。
1.1.2无线接入方式的演变模拟蜂窝系统的技术是采用频率复用实现网络的大范围覆盖,它在每个小区采用频分多址技术FDMA(FrequeneynivisionMultipleAecess),即对于在同一基站覆盖的范围内同时工作的多个移动台,基站是以工作频率来区分的,每一个移动台都使用不同的频率与基站通信。
然而,电磁波的频率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移动用户与日俱增,最终将导致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为了扩大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必须开拓新的接入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也采用了数字技术。
从此移动通信中出现了新的无线接入技术时分多址技术TDMA(五meoivisionMultipleAeeess)。
将特定长度的时间段划分为多个时隙,每个移动台对应特定的时隙进行接收或发送信息,这样,在同一个频率点上,基站就可以根据不同时隙来区分同时工作的多个移动台。
将FDMA和TDMA技术结合起来,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
虽然TDMA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容量,但其容量上限受到硬件处理速度的限制。
随着扩频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诞生了新的无线接入技术码分多址CDMA(CodenivisionMultipleAeeess),多个移动台在同一个小区Cell中工作的时候,每一个移动台拥有唯一区别其他移动台的正交伪随机码,基站是通过码型区分移动台的,这样,在某一个特定频率点、某一个特定时隙点,可以有多个移动台同时有效工作于一个小区内。
由于可以找到的准正交码的数目巨大,大大提高系统的容量。
信系统的容量将更大。
若将FDMA、TDMA、CDMA技术结合在一起,则可以移动通但在实际的CDMA系统中,所用的码型是相互准正交,故存在非完全正交带来的多址干扰。
1.1.3从大区模拟通信到蜂窝数字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的一个过程。
模拟通信系统就是所有传输和处理的信号及其信号处理手段都是模拟的。
7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并于1979年在芝加哥试运行,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蜂窝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进入阅年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走向成熟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到90年代初,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占了全世界移动通信网的大多数,并使移动电话业务得到快速普及。
模拟移动通信被称为第一代移动通信。
早期的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是在大的覆盖区域中心设置大功率发射机,采用高架天线把信号发送到整个覆盖地区(半径可达几十公里);为该覆盖区域内的用户提供无线接入服务。
这种系统的不足是它同时提供给用户使用的信道数有限,满足不了移动通信业务迅速增长的需求。
例如,在70年代于美国纽约开通的IMTS(Im讲ovedMobile介lephonesevriee)系统,仅能同时提供12对信道供使用,如果出现第13对用户要求通话,只能出现忙音。
随着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人们抛开模拟技术而采取了数字技术。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信号的传输质量;扩大了通信系统的容量;同时采用数字加密技术,提高了传输信号的保密性。
同时为了解决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这个问题,出现了蜂窝网覆盖的概念。
蜂窝网是把原来的大覆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区域Cell(在蜂窝系统中称为小区),各小区均用小功率的基站发射机进行覆盖,并为该小区内的移动用户提供无线接入服务。
这样,在保证通信质量的情况下,一个任意形状的大区域都可以用若干个Cell进行覆盖,使大区域里可以同时容纳的用户数大大提高。
以至今还在使用的GSM和SI一95为代表的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称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通过移动通信能够提供无线工internet业务和多媒体业务,提高移动通信中数据的传输率,使之满足人们日益对带宽的需求,因而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己提上议事日程。
它应能支持从话音到分组数据到多媒体业务;应能根据需要提供带宽。
TIU规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的最低要求中,必须满足以下三种,即()l快速移动环境,最高速率达144kbit/s;(2)室外到室内或步行环境,最高速率达到384kbit/s;(3)室内环境,最高速率达到ZMbit/S这样的速率已经能满足我们对无线工internet业务和多媒体业务要求了。
目前,ITU将WCDMA、CDMA2000和TD一SCDMA确定为目前3G的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
1.2第三代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是近20年来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和实践的总结和发展。
国际电联TU-R在20年前(1985年),就开始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和标准。
其目标是统一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和频段,实现全球漫游,提高移动通信的频谱利用率及数据传输速率,满足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1997年,确定了基本要求和征求无线传输技术(RTT)建议。
至此,第三代移动通信进入了制定和完成国际标准的快车道,成为全球通信业技术和市场竞争的一个焦点。
在信息产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大唐电信集团代表中国起草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世界标准草案TD-SCDMA提交到ITU。
这是中国自有电信史100多年以来,首次向IUT提交完整的全系统标准。
ITU本次共征集到分别来自美、欧、中、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16种3GRTT(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标准提案,其中6种是卫星移动的RTT标准提案,其余10种为地面移动的G3RTT标准提案。
中国的TD一SCDMA是10种地面移动的3GRTT标准提案中的一员。
在提案评审和筛选的过程中,国际电联根据对G3标准的要求,对10个地面移动的G3标准提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评估、仿真、融合、关键参数的确定工作,最终在2000年5月5日土耳其工TU-R全会上,通过了包括中国提案在内的几个无线传输的技术规范,它们分别是:CDMA2OO0(美国提出),WCDMA(欧、日提出),TD-SCDMA(大唐起草,中国提出);其中,CDMAZ000与WCDMA是频分双工(FDD)模式,TD一SCDMA属于时分双工(TDD)模式,ITU-R分别为G3的这两种模式划分了独立的频段,自此DCMAZ000,WDCMA和TD一SCDMA成为目前G3的三大主流标准。
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框架己确定,将以卫星移动通信网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结合,形成一个对全球无缝覆盖的立体通信网络,满足城市和偏远地区不同密度用户的通信需求,支持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实现人类个人通信的理想。
ITU对第三代陆地移动通清系玩剑基不要求是:在室内、手持机及移动三种环境下,支持话音和各种多媒体数据业务(速率达ZMb/S),实现高质量、高频谱利用率、低成本的无线传输技术以及全球兼容的核心网络。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由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和用户终端构成。
鉴于历史和现状,核心网主要是以第二代移动通信的两种网络为基础,从而形成了两套网络标准。
1.3智能天线技术的由来1.3.1通信系统发展遇到的问题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规模和性能迅猛增加,计算机技术大发展,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逐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