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设计

合集下载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设计教学科目:语文教学年级:八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热爱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

(2)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氛围。

2. 学习诗歌内容(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鉴赏(1)学生自主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1)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成果,针对诗歌鉴赏进行讲解。

2. 深入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主题思想,解答学生的疑问。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3.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3)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外国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分析和朗读背诵情况。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进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

(2)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2)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教学PPT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查阅诗歌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外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诗歌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解释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2)学生进行诗歌欣赏的写作练习,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完美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资料,并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外国诗两首教案(二):【课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选取诗歌1.《The Road Not Taken》两条分叉的路口,就像婚礼上的两条道路。

每个人都要面对选择,这个抉择很有可能改变原本的生活轨迹。

2.《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这首诗歌是晚上在农场的一角的事情,作者发现树林里的积雪在黑暗中变得那么深邃而具有吸引力,而他们的马匹则听见他的召唤犹豫不前。

这时作者意识到他的开车时间必须到达目的地,最后跟自己说服道:「可我还有远远的路途要走,所以我必须离开」。

二、教学目标1. 学习诗歌的意义、语调和韵律。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了解诗歌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练习思辨。

4.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 想象互动策略:认知教学间接策略可有效激发及激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认识诗歌元素:了解诗歌的元素,如韵脚、韵律、节奏和元音等,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

3. 认知困惑策略:对学生可能感到困惑和不明白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

四、教学流程阶段一:导入老师让学生掌握元音(a e i o u)的发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两句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The dog ran in the fog.同学一个一个模仿朗读老师板书上的两句诗。

要求同学不但发出声音,而且尽可能使各个元音发音正确。

阶段二:教学展开开始探究第一首诗《The Road Not Taken》。

教师朗读全诗后,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诗中的一些难懂的内容和概念,以促进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然后老师以线上互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意象感知活动,讲解课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构成和主旨。

学生跟读整首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并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情和背景。

接下来探究第二首诗《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外国诗二首》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两首经典的外国诗篇:英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路不拾遗》和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哦,白昼》。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以《路不拾遗》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哦,白昼》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寓意和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歌、作者及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两首诗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及鉴赏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路不拾遗》和《哦,白昼》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具有鲜明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独特。

不同点:《路不拾遗》以叙事为主,寓意深刻;《哦,白昼》以抒情为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2.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外国诗歌,尝试进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两首外国诗,让学生了解了外国诗歌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延伸,阅读更多外国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国诗》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

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1、作者简介: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

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外国诗》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本课在第14~17页。

前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后首是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的诗作,描摹了静谧夜晚的美景,诗中透出清凉祥和之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⑵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⑶ 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⑷ 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⑸ 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2、过程与方法:⑴ 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⑵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⑶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⑷ 找出英文原文比照,比较外国诗作的多种译法;多角度读诗,比较中外诗歌意象的不同。

⑸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 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⑵ 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⑶ 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找诗读,善于收集同类主题的诗作。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1、重点:⑴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⑵ 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课文《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通用

课文《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通用

课文《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的《西风颂》和海涅的《罗莱德之歌》。

《西风颂》通过对西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革命的渴望;而《罗莱德之歌》则以激昂的旋律,展现了诗人对民族独立、尊严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西风颂》和《罗莱德之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2. 领悟诗人对自由、革命、民族尊严等主题的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象征、隐喻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风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风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雪莱和海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 课文精读:(1)让学生朗读《西风颂》,分析诗中的象征、隐喻手法,如“西风”象征革命、自由等。

(2)讲解《罗莱德之歌》的背景,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如对民族尊严的维护。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诗的韵律、节奏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西风颂》中的象征手法,并举例说明。

(2)简述《罗莱德之歌》的主题思想。

2. 答案:(1)象征手法:如“西风”象征革命、自由;“种子”象征希望等。

(2)主题思想:《罗莱德之歌》表达了诗人对民族独立、尊严的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后阅读雪莱和海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们的诗歌风格。

(2)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课后拓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首外国诗歌《咏鹅》(1)诗歌的背景介绍:作者、时代、文化背景等。

(2)诗歌的内容解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指导。

2. 第二首外国诗歌《夜思》(1)诗歌的背景介绍:作者、时代、文化背景等。

(2)诗歌的内容解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指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外国诗歌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诗歌学习:(1)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一首诗歌《咏鹅》。

(2)分析第一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二首诗歌《夜思》。

(4)分析第二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表演,包括朗读、背诵和情感表达。

(2)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两首外国诗歌的文本。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辅助材料。

3. 学生分组合作的道具或设备。

六、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的《西风颂》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的第十二章《近代外国诗歌》的第一、二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雪莱和普希金的诗歌创作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背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介绍雪莱和普希金的生平事迹,分析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3. 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分析:详细讲解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5. 实践:让学生模仿雪莱和普希金的创作风格,尝试创作一首诗。

6. 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外国诗两首》2. 内容:a. 雪莱《西风颂》:背景、主题、艺术特色b.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背景、主题、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雪莱和普希金诗歌的艺术特色,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是否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雪莱和普希金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3.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应放在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上。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提高阅读和理解外国诗歌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学会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评价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选择选择两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外国诗歌。

确保诗歌的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2.2 诗歌翻译提供准确的诗歌翻译,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

强调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2.3 诗歌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3.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理解诗歌中的语言表达。

3.3 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写作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诗歌的主题分析或个人感受。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适合教学的教材,包括诗歌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外国诗歌作品和相关资料,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让学生准备一些关于诗歌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外国诗两首》,包括俄国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英国雪莱的《西风颂》。

内容涵盖了两首诗歌的原文、作者生平简介、诗歌的主题思想及文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3.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分析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及文学价值。

难点:欣赏并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播放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殿堂。

2. 作者生平简介:介绍普希金和雪莱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两位诗人的创作背景。

3. 诗歌原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诗歌的文学价值。

5. 诗歌意境品鉴: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6.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西风颂》板书结构:1. 诗歌名称2. 作者简介3. 主题思想4. 文学价值5. 意境美【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3. 请学生分析并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培养批判性思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教师推荐相关的外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改进】1. 增加学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提问和回答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促进课堂讨论。

2. 引入实例分析:通过引入更多的实例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3. 提供创作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创作过程,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一、及写作背景:普希金,俄国的宏大诗人。

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气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严厉、美丽,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亮,像水晶一样透亮、洁静,像春天一样芳香,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嘱咐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苦痛的面前冷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资料。

(一)读准字音:愁闷憧憬瞬息(二)解词:愁闷:悲伤,愁闷。

憧憬:因喜爱、艳羡某种事物或境地而期望得到或到达。

瞬息:一刺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第一节,开宗明义,否认了应对生活的哄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哀痛,不要心急!”说明白正确的态度:“愁闷的日子里需要冷静:信任吧,欢乐的日子将会降临。

”其次节:说明要实行专心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哄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久憧憬着将来”,要向前看,信任将来是光明的,是幸福、完善的;困难困苦、苦痛哀痛带来的愁闷只是临时的。

(二)思索: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沟通自己读诗的体会:提示(总结时):诗人在诗中说明了一种专心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哄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哀痛,苦恼时要擅长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专心乐观的心态。

生活中不行能没有苦痛与哀痛,欢快不会永久被悲伤所掩盖,欢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资料。

提示:诗人用真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设受到了生活的哄骗,不要消沉,要专心面对将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取的路》一、关于: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闻名诗人。

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两首外国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主题和修辞手法。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诗歌的特定方面。

2.2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文化背景。

问题驱动: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反馈与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积极的反馈。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活动观看诗歌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进行解读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翻译练习,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收集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诗歌创作。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4.2 教学反馈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和帮助。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和相关评论aries。

多媒体课件和诗歌朗读视频。

相关文学作品的推荐阅读材料。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参加诗歌朗诵会,增强文学体验。

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创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活动,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步骤。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欣赏两首来自不同国家的诗歌。

分析并比较两首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增强对外国文化和文学的了解和尊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技巧,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练习翻译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社会和个人意义,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选择:选择两首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诗歌,例如一首来自欧洲和一首来自亚洲。

确保诗歌具有代表性,能够展示不同文化下的诗歌特色和主题。

2.2 诗歌背景:为每首诗歌提供背景信息,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3 诗歌分析:对每首诗歌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包括意象、象征、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增强诗歌的表达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性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3.2 阅读与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两首诗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3 分析与比较: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技巧,探索诗歌中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讨论它们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观察、口头提问、写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评估内容: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设计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设计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锻炼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

(2)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

(3)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1)诗人一:普希金(俄罗斯),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2)诗人二:雪莱(英国),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2. 诗歌赏析:(1)诗人一的代表作《自由颂》:歌颂自由,呼唤人民反抗压迫。

(2)诗人二的代表作《西风颂》:赞美西风,寓意着革命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诗歌。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两首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发现异同。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歌背景,解答学生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普希金和雪莱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记录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准备提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对比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两位诗人在主题和情感上的异同。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8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8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8篇】外国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资料,把握匠心构思3.透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能够从田园诗的角度,比较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潜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透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资料、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潜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应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这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之后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那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选15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选15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选15篇)《外国诗两首》篇1从容说课《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

《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

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

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

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

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品读《祖国》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作者介绍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2.时代背景:《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

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

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三、整体感知1.词语积累虔信qián慰藉jiè虔信:恭敬而相信。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3.理清思路: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

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幻梦”,诗人接连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诗人接着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详尽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乘着马车”“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颤抖的灯光”的过程。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这是他截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

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

他以“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开头,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到了“节日夜晚”,农人们尽情地饮酒、谈笑、舞蹈。

诗人则同他们一起欢乐到深夜。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

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

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文章层次如下:第一节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土地上的美丽风光(原野景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诗人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平常的生活(农家生活),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四、品读把握感情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和作用。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

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②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

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

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③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接着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又接着“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

因此,直抒胸臆是诗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④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首先,想象奇特。

他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

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

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还有俄罗斯人民一组组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风本色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

熟读课文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掌握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于平淡中见真情的语言特色;②把握诗歌诵读的节奏和感情;③理解诗中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品读《黑人谈河流》一、复习导入1.作者介绍: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代表。

他的作品主要是诗,也有小说和评论。

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

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2.写作背景: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

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

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

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

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

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

诗就这样产生了。

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

黑人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

这首诗写得凝练、深沉,节奏徐缓,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

三、整体感知1.词语积累:深邃suì晨曦xī瞰kàn望黝yǒu黑深邃:深远,深奥。

瞰望:从高处向下望。

2.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

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和谐。

3.理清思路: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诗中的“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

在这一节诗中,诗人反复地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并形象化地指出,这条“河流”“像世界一样古老”,比人类体内的河流──“血液”更古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第二节只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上一节对河流的认识仅限于“了解”,到了这一节,“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

换句话说,黑人的“灵魂”因见证“河流”(历史)而深邃。

下面一节,则是由此开始的历史回顾。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幼发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刚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流域也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

林肯在担任美国总统时,废除了奴隶制,使美国的黑奴获得解放。

以上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

“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第四节,在句式上与第一节相仿,但是句子更短,表意更简明。

“黝黑的河流”可认为是喻指黑人的历史。

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

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

我们如果仔细分析诗歌表象,似乎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四、品读把握感情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的象征。

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

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我认识河流”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②“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