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
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经济活动。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企业通过购买、建立或参股境外企业,以获取控制权或利润的一种方式。
这种投资形式对国际企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增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和背景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企业将资金投资于海外市场,通过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购买股权或合资等方式,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扩大其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与传统的间接投资方式相比,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更大的控制权和经营自主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
这主要得益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国际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金融市场的开放等因素。
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为国际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遇,加强了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挑战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市场拓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进入新的市场,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
2.资源整合:国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原材料资源等。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风险分散:通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分散经营风险,减少单一市场的依赖性。
这对企业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风险、市场波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外直接投资也面临一些挑战:1.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
企业需要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适应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商业环境,以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和经营风险。
2.政策限制:国际投资往往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限制。
企业需要了解目标市场的政策规定,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免出现法律纠纷和投资风险。
3.运营成本: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企业需要合理配置资源,控制运营成本,以确保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引言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持续增长,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述评。
1. FDI的定义和重要性FDI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境外投资和经营,通过建立子公司、合资企业或控股外国企业的方式,以及购买对外国企业的股权等形式参与境外经济活动。
在全球化进程中,FDI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元化的意义。
首先,FDI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FDI,中国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FDI也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FDI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FDI,在境外投资的同时,中国也为合作国家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双方的友谊与合作。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升级转型阶段。
起步阶段(1979年-1999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开放了对外投资的渠道,并进行了第一批试点项目。
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2014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的领域和规模。
中国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设立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
升级转型阶段(2015年至今)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强了对外投资的监管和管理,重点关注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加强了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挑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以下优势:•市场规模巨大,具有较强的资源和消费需求。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创新
他发达 国家参与新产品的出口市场竞争 。第 五阶段
( D点 以后 ) 创新 国成 为 该产 品 的进 口国( 1 。 , 图 )
接 投 资 的动机 , 为 企业 实 施 F I 因主要 是 基 于 : 认 D动 企业 具 有 一定 的寡 占优 势 :为 了消 除企 业 间 过度 竞 争与 冲 突 ; 克服 外部 市场 的不 完全 。麻 省理 工学 院金 德 尔伯 格 教授 在 海默 研 究 的基 础 上分 析 垄 断 优 势 和
究 领域 的集 大成 者 。该 理论 主 要 分析 跨 国企业 所 具
有 的 三种 优 势 , “ I” 势 。第 一种 优 势 为 所有 权 即 OL 优 优 势 ( w esi A vnae ,包 括企 业 拥 有 专有 技 O nrhp datg)
出去 ” 战略提 供 理论 指 导和技 术 支撑 。
关 键 词 :对 外直接投 资
中图分 类 号 :F 2 10
比较 优 势
竞争优 势
文章 编 号 :1 0 — 3 2 2 0 ) 0 0 2 — 5 0 9 2 8 (0 8 1 — 0 5 0
文献 标 识码 :A
中 国企业 开 展对 外 直 接 投 资 已经 成 为促 进 我 国
向投 资 的不 同动 因 。英 国里 丁大 学 巴克 利 和卡 森 提 出 的 内部 化理 论 。认 为 实施 F I D 的公 司 内部 化 收 益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虽然我国企业
跨 国经 营取 得 了长 足 的发 展 .但 企 业 跨 国 经 营还 缺
来 自于克服市场不完全所带来 的收益 ,包括创造全
新产品阶段 ,仅仅在创新 国生产和消费。第二阶段
浅谈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浅谈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了1435.4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也逐年提升。
那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到底是什么,其特点和形势如何,下文将做一简单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指的是投资方为了在海外创设或控制企业所进行的直接投资活动。
这种投资行为,一般需要投资方将资本和技术直接投入到海外控制的企业中,以实现其具体投资目标。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投资范围广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范围广泛,既有从事能源、采矿、农林渔业等传统行业的投资,也有从事高新技术、科技服务、现代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逐渐向高端制造业、技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转移。
投资规模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年扩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汇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达到了6.5万亿人民币,占全球总量的$9.5\\%$,处于历史峰值。
投资地域广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广泛,主要投向的国家与地区包括欧美、亚洲、拉美和非洲等多个地区。
其中,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也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投资形式多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多样,既有企业并购、行业整合等传统投资方式,也有股权投资、绿地投资、特许经营等新颖投资方式,同时也包括公共机构与私营企业之间合作、中国与其他国家政府间的合作等多种投资形式。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着多种形势的特点,具体表现有:利用海外资源优化行业结构当前,我国经济已由以规模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效益为主的现代化阶段转变,而这种转变已受到各种资源的制约。
因此,利用海外市场优势资源,能够更好地优化我国行业结构,推动中国经济更快地发展。
创新型发展助力国际化目前,我国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了一个创新型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 在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 全球贸易的1/5。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 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3。在所有行业中,制
造业中的企业内贸易比重更大,有的行业 达到了3/4以上,特别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和
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企业内贸易占
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跨国公司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根据坎持韦尔等人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 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 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 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 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 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 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为获取更先进的 复杂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分析方 法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邓宁用人均GDP作为经济
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进而与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 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推敲的。
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在人均GDP方面往往表现 出较大的差异,而人均GDP相同的国家也很难保证 就是处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此外,净对外投资这个相对概念并不能够真正反映 一国国际投资地位,位于吸引FDI和对外投资低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空客的第一个型号 A300的生产中,这样的分工就开始了:含驾 驶舱的机头段、中机身下半部分和发动机挂架 由法国航宇公司生产,机翼主体由英国航宇公 司生产,机身的其余部分和垂尾由德国空中客 车工业公司生产,机翼前后缘和各活动翼面由 荷兰福克联合航空技术公司生产,客舱门、起 落架舱门和平尾由西班牙航空公司生产,这些 部件从欧洲各地运往德国或法国,在汉堡或图 卢兹的总装线上加以组装。而在后续机种的开 发和生产中,美国、日本、中国等地的全资子 公司也参与其中。
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探析论文
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探析论文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探析论文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探析论文摘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正在成为推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在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应联系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来构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西方;产业发展目标论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微观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西方对外直接投资微观理论都是从企业的视角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
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归为三个主要类别:1.优势论:从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到巴克利、卡森的内部化理论再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它们基本上都强调跨国投资要以具有一定的优势为前提,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优势,本质上都是一种“优势利用论”。
我们固然重视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所要具有的固有优势,然而,我们更要重视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来创造、发扬和巩固我国在经济领域的既有优势。
作者认为,跨国投资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以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
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
对于一国的企业而言,只要国外确实存在着可供自己利用的有利经营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国内暂时没有或不易取得的,企业就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谋求这种优势。
国际上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如丰田、可口可乐、雀巢等一开始都是在具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跨国经营才成长壮大的。
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使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更为强大;目前我国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同样可以走出去,获得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现从小到大的迅速成长,积累自己的优势。
2.周期论:主要是指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作者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固有的现象,虽然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的产品创新上还处于落后地位,但是也有很多产品已经居于领先水平。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欧阳山尧㊀㊀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远大前途的新生力量,它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愈益突出.充分发挥其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作用,应该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举措.近些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却比较缺乏.为此,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对其地位㊁优势及战略进行理论分析,的确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国内研究文献及重要观点综述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和实践,90年代末开始集中研究对外直接投资,21世纪初的研究开始涉及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概括起来,主要是从主体㊁优势和战略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问题.围绕着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孰轻孰重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多元化发展.主体的确定要看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除国有大中型企业外,民营企业也应成为 走出去"的主体之一.既鼓励有实力㊁管理好㊁拥有自主品牌的重点生产企业㊁大中型企业集团㊁上市公司拓展海外投资,也鼓励经济效益好㊁经营灵活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办厂.大中型跨国公司具有所有权优势及内部化优势,小型企业具有小规模技术和技术地方化的比较优势.第二种观点主张重点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培育一批具有发展前途的大型企业集团.可由 国内有一定规模基础和产品国际市场销量的企业集团+大型贸易跨国企业+银行"组成融资本㊁生产㊁贸易为一体的实力雄厚的 特企"(孙建中,2000).第三种观点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对外投资.中国的中小企业更容易接近市场㊁运行成本低㊁技术适应性强,因而对外投资的潜力更大;中小型跨国公司应以民营企业为主,它们所有权清晰㊁规模较小,善于在海外市场寻求缝隙生存. 走出去"的实施主体 中小企业的产权结构㊁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具有相对优势,比较接近国际化企业的组织特征和行为特征(樊增强,2004).国有企业产权不清,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在没有彻底改革前很难担负起资本输出的重任;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将成为中国未来资本输出的主力军.中国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尤其是民营企业随着产权的明晰和经营机制的完善,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邢建国,200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优势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具有综合优势:一是投资动机的多极化;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 综合优势"的内在逻辑关系:多发展目标之间的互相激励,多差别优势要素之间的倍增效应,多阶段并存之间的促动机制(孙建中,2000).有的概括为五种优势:适应不同投资需要的综合规模优势;成熟技术和传统产品的优势;低廉产品成本的竞争优势;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人才优势;种族纽带优势和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宋亚非,2001).有的概括为四种优势:一是后发优势,产生于 模仿创新"活动;二是成本优势,产生于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三是市场优势,产生于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四是适应性技术优势,产生于技术的实用性和地方化(鲁桐,2003).有的学者从跨国经营的角度研究了民营企业的优势:它具有确定的排他性产权安排;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对称结构,产权结构派生的外部性较小,交易费用低,产权结构派生的外部性较小,交易费用低,它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耦合的属性,能够促进效率(王耀6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㊁模式及机制研究»(项目号:05B J L 063)的阶段性成果.中,2003).我国民营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的所有权优势:开发劳动与技术密集复合型产品的技术优势;直接交易的营销优势;低成本的管理优势;没有包袱㊁有充分自主权㊁灵活善变㊁市场化程度高的独特优势(周英,2004).对有关省市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的调查表明,列中国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前五位的分别是:产品质量㊁良好的信誉和顾客关系㊁工艺水平㊁生产运行和管理能力.列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劣势后五位的分别是:小规模技术㊁低价㊁获得母国政府支持㊁使用当地资源㊁企业组织机构(鲁桐,2003).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问题.一种理论分析框架是:把比较优势建立在优势资源㊁高效流程和独特的经营理念基础上,通过跨国经营实践,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知识和加深对国际市场的认识程度,有效地在跨国经营能力与国际市场知识两个方面取得最佳的融合.另一种是 有效"资本型国际直接投资假说:所谓有效资本,是指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㊁有效集合生产要素㊁建构或进入跨国性行业增殖链的资本.它的一般特征是:(1)有效资本的要素整合能力;(2)跨国性增殖链的建构能力以及对投资区位优势的适应性反应能力.由此得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念: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企业F D I能力是在产业增殖链国际化的过程中逐步培育起来的;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培育企业对跨国经营环境适应性,即企业通过适应性地整合生产要素,使国内有效资本转变为国际性或全球性有效资本(邢建国,2003).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专门研究民营企业㊁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战略.有的学者分析了中小企业的集群和战略技术联盟对于提升跨国竞争力的作用:企业集群的优势体现在生产成本㊁区域营销㊁技术创新㊁核心能力㊁生产效率及激励竞争等方面;企业战略技术联盟的效应表现为有利于资源优势的互补和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有利于企业学习成本及协作成本的节约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关系资源的建立㊁获取和发展,有利于企业加快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也有利于缩短企业组织生产知识到价值实现的过程(樊增强,2004).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论我国民营企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有着内在的客观必然性.具体地说,包括体制背景的依据㊁机制优势的依据及产业战略的依据.1 体制背景的依据.体制作为一种环境,政治环境㊁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方面,它对企业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从对外直接投资来看,最需要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及能够适应这种环境的主体.(1)国际化的体制背景是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然要求. 尽管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缺点,相比较而言,它仍是消除贫困和创造财富的最好机制.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WT O原则和框架的要求;我国的企业要走向世界,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2)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正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成长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而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过程中孕育了民营企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民营工业总产值所占份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上升到2002年的54.4%;民营企业的出口创汇迅速增加,2002年比1992年增长133倍.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增强,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比重逐步上升.(3)民营企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共同的特性,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民营企业要求自主经营㊁公平竞争,追求效益和利益最大化,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根本一致的.实践表明,市场化程度是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也强;内陆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2 机制优势的依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民营企业进入对外经贸领域,生产㊁营销及进出口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这与它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是紧密相关.从民营企业的经营驱动的方式看,它拥有自主驱动㊁创造驱动和风险驱动的特征. (1)自主驱动.民营企业是自主经营和发展的,它往往会根据企业主的需要和愿望去影响经营决策,推动企业的扩张.民营企业的自主驱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明晰的产权为自主性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市场经济体制为自主性提供了必然性.民营企业产权明晰㊁机制灵活㊁利益驱动强,具有经营自主权,这种自主驱动的特点决定了它有可能抓住机遇,到国际上寻求市场和资源.(2)创造驱动.民营企业的创造驱动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主性为创造性提供可能性.二是竞争性为创造性提供必然性.民营企业创造了新的思想观念㊁新的组织形式㊁新的管理模74«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2期式㊁新的营销战略,也创造了财富和效益,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他们将把创造力用在开拓国际市场上,用在迎接国际竞争上,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开辟道路.(3)风险驱动.我国的民营企业先天就带有风险驱动的机制.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的政策还不够稳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还不够成熟,支持措施也不够完善,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就以改革创新的意识㊁不怕风险的胆略,选择一些 拾遗补缺 的领地进行开垦,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起来.这种环境使民营企业主形成了风险偏爱,敢于迎接新的挑战㊁攻克艰难险阻,再加上民营企业产权明晰的特点,更使民营企业主有可能进行风险决策.现在,我国的企业要走出国门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也是一件适合民营企业去做的事情.3 产业战略的依据.对外直接投资是产业结构的调节器,不仅能够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对母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具体地说,需要培植新的产业而资源不足时,对外投资可以获取境外资源,支持产业的进入;需要退出一些传统产业而遇到 退出壁垒 时,对外投资可以向海外转移传统产业生产能力,支持产业的退出;需要把优势产业培植成支柱产业而进行产业扩张时,对外投资可以绕过 贸易壁垒 ㊁节约综合费用,支持产业的扩张.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对产业的选择自然是适应市场的选择,从而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特征.三、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是与中国的国情及其发展阶段㊁民营企业主体及其优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分析上述因素,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宏观的思路.1 中国现阶段的 演练式 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成长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 合中学"阶段,即在国际合资合作中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理念㊁技术㊁管理及营销方法;二是 演练场"阶段,即在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进入国际市场去演练;三是 大舞台"阶段,即在国际经济竞争的大舞台演出威武雄壮的话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些民营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合资或者合作,还有少数民营企业到境外进行合资或者合作,通过在合作中学习,初步掌握了国际市场竞争的规律和国际企业管理的方法.现在,开始进入 演练场 阶段,要独立地到国外市场和经济环境中去演练.同时,从国际的经验看,一般都把对外直接投资概括为美国型和日本型.日本学者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以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为对象,并对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边际产业理论.美国型的特点是从具有垄断优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一是在高技术创新和垄断的产业,而不是以价格竞争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产业;二是以技术密集而不以资金密集为基础,依靠工业产品差异化战略.日本型的特点是从已经或者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它是由于日本战后一段时期的产业结构所形成的现象,随着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其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逐渐向美国式趋同.如果以美国型或日本型为标准,我国还不完全具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从整体上说,我们既没有高技术创新和垄断性的产业,也不需要向国外转移边际产业.但是,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不可能在单纯的国内经济竞争中提高,而必须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尽快成长为国际性的跨国公司,也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㊁资金和技术,我国的民营企业必须尽快地走向世界,在演练中逐步提高.2 基于 大国综合优势 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国外学者认为,发达国家的企业具有垄断优势:跨国公司可凭借其特有的优势,如专有技术㊁管理经验㊁融资渠道和销售能力等,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得到垄断价格和利润.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具有竞争优势:小规模制造,即适应小规模市场的小规模技术的优势;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即使用当地资源和生产种族产品的优势;接近市场,即长期以来获得的信誉㊁品牌和市场的优势.依托不同的优势,形成了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而中国是一个 大国 ,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差异性或不平衡性:在某些方面具有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优势㊁垄断优势,在有的方面又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适用技术优势㊁比较优势,因而可以概括为 大国综合优势. 简要地说,就是通过整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所形成的一种特殊优势. 大国综合优势 表现为综合性的优势与不成熟的优势相结合,而且将发挥比较优势与培育竞争优势有机地统一起来.它是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依托,也是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基础.由此决定了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对外经贸竞争力:(1)基于 大国综合优84势 的产业竞争力,我国的产业发展应该实行差异性战略,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㊁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同时,要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㊁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㊁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2)基于 大国综合优势 的对外经贸竞争力,我国应该建立比较完整的对外经贸体系,而不是畸形的体系,从而全面发挥本国的优势.同时,这种体系的结构要体现 大国综合优势 的结构,与国家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保持一致;而且这种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在与国际经济的接触㊁互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模式和组织模式选择.首先,从竞争模式看,主要有技术竞争与价格竞争两种形式:前者是通过技术开发,提高产品价值和价格,从而取得高利润和经济效益;后者是通过压减利润,降低产品的价格,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企业的实际来看:(1)技术竞争包括了高新技术或适用技术的竞争.我们既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在某些方面占领制高点,取得垄断优势;又要积极发展小规模适用技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市场,取得特殊优势.(2)价格竞争包括了低成本或低利润的竞争.既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合理地配置和节约资源,提高人力㊁物力㊁财力的使用效率,形成低成本优势;又可以通过压低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实施 广种薄收 的战略,开展低利润竞争.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该综合地考虑这种因素,把 单一型 战略与 组合型 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从组织模式看,主要有集团式发展和集群式发展两种形式:一是中小型民营企业 集群式"发展.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因而需要通过共同购买原料㊁共同制定价格㊁共同销售产品等形式,聚集成一个群体,从而形成规模效应,造成跨国经营的优势.二是大中型民营企业 集团式"发展.民营企业并不等同于中小企业:从现实看,民营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但也有的已经成长为经济实力相当强㊁规模也相当大的大型企业;从发展看,民营企业有着优越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许多民营企业将实现规模的合理扩张,成长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从对外投资看,多数开展境外投资的民营企业是规模比较大㊁实力比较强的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一般是跨国营销而没有真正的对外直接投资.所以,民营企业应成为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的主体,而大中型民营企业则是主体的骨干,它们可以选择 集团式 发展,以产业㊁产品㊁技术㊁销售㊁融资等要素为纽带,组建企业战略联盟,取得规模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参考文献:杨圣明,1999:«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江小娟,2003:«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迎秋,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邢建国,2003:«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成思危,2001:«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宋亚非,2001:«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孙建中,2000:«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鲁桐,200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樊增强,2004:«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威尔斯,1986:«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兰迪 查尔斯 埃平:«世界经济入门»,三联书店2002年版.原正行,2003:«全球化时代的日本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小岛清,1997:«海外直接投资论»,ダィャモンド社.王耀中,2003:«民营对外贸易的经济影响及其发展对策»,«国际贸易问题»第9期.周英,2004:«我国民营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的所有权优势»,«国际商务»第4期.任会中,2004:«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实证分析»,«投资研究»第4期.B e s a n k o,D.D r a n o v e,M.S h a n l e y D.1998,E c o n m i c s o f S t r a tGe g y,J o h n W i l e y a n dS o n s,L n c.L i u,X i a m i n g&W a n g,C h e n g a n g&W e i,Y i n g q i,2001. C a u s a l l i n k sb e t w e e n f o r e i g nd i r e c t i n v e s t m e n t a n dt r a d e i nC h i n a,"C h i n a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E l s e v i e r,v o l.12(2).(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经济系湖南大学经贸学院)(责任编辑:吴语)94«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2期。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之间贸易的特例。
所谓要素利益就是每个地区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丰富的商品,而不应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由各种天赋资源或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因此,各个国家应按自身的要素条件发挥优势进行生产。
该理论应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的国际流动。
他们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
(资本存量与利率的关系)由于此处资本国际流动所涉及的只是借贷资本或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它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故不能称为真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垄断优势理论一、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
(斯蒂芬.海默的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理论认为,国际上大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二、基本观点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但现实经济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尤其是垄断性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此,一定具有某些特定优势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因素。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拥有并保持这种优势。
(一)市场不完全性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国际企业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竞争者,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垄断利润。
这就是国际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
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3、在企业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
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
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市场不完全(竞争)造成跨国企业垄断优势的 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3)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至少拥有四种(垄断)优势
东道国的民族企业至少拥有三方面的优势: l 民族企业更能适应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 化诸因素所组成的投资环境;
l 民族企业常能得到本国政府的优惠和保护;
l 民族企业不必负担跨国经营企业所无法逃避的 各种费用和风险。(如直接投资的各种开支,汇 率波动等) 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l 企业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以抵销在与当地企业 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l 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企业拥有和保持这些优 势。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PLC)理论认为,一 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存在三个阶段:创新、 成熟和标准化,相应地存在产品在市场上
的导入、成熟和衰退三个时期。以不同阶
段产品生产所需资源优势的变化,可以解
释国际贸易及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FDI的主要观点 ① 产品变革或创新阶段(Innovation)
(1)代表人物: (美)Raymond Vernon于1966年首先创立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1966), Vernon于1977年修正了他的理论 ——《Storm over the Multinationals》 (1977)。
l C. P. Kindleberger(美,Hymer 的导师)
《Six Lectures on Direct Investment》(1969)
2.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1)能够从事跨国经营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拥有 独到的特点,使它们具备不为同一外国市场上的其 他公司(包括当地企业)所有的垄断或独占竞争优 势;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理论评价
0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概述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理论背景
该理论是在对之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克服了以往理论的不足,更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理论发展
邓宁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经过不断完善,该理论已经成为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目录
contents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垄断优势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投资理论
01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定义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指一国企业或个人在外国进行的长期投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外国企业的实际经营控制权或参与其经营管理。
理论概述
国家应投资于提升自身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基础设施等。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国内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推动企业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国家应鼓励企业采取合适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自身竞争力。
理论概述
新产品刚刚研发成功,技术密集度高,生产要素需求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高素质劳动力为主。
创新阶段
产品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市场需求稳步增长,生产要素需求以大规模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主。
成熟阶段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分析
内部化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
详细描述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约翰·邓宁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 本、消除市场不确定性、保护技术优势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内部化理论的提出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在拥有一定 垄断优势的基础上,仍然需要对外直接投资,以实现更高效的市场拓展和技术转移。
案例二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对南非的金属矿业项目,该项目 是中国对非洲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之一。
案例三
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美国的电信设备项 目,该项目是中国对美国最大的直接投资项 目之一。
THANKS
感谢观看
政策支持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 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吸引外 资流入。
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为投 资者提供东道国政治、经济、社 会等方面的信息支持。
04
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与案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投资规模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投资领域涵盖能源、 矿产、制造业、服务业等。
比较优势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基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 比较优势的差异。
详细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该理论认 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基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比较优势 的差异,投资应该从母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 转移到东道国相应的产业中去。这种投资模式可以充 分利用母国和东道国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双方经 济的共同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解释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点
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长期性、控制性和实体性等特点,投资者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可以在国外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和长期收益。
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论文
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论文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论文摘要:从评价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入手,立足于我国现实,分析了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从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确定、地区选择以及政府的宏观支持几个方面,较详尽地阐述了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具体构想。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战略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介评在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前,很有必要先对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予以简单评价。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外可谓众说纷纭,但从学术渊源或其基础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体系;另一个是以产业组织为基础的体系。
前者是宏观分析,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之一是完全竞争;后者是微观分析,即从企业层次出发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是不完全竞争,由于完全竞争假设与经济生活的现实相距太远,同时从微观层次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切合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需要,故后者是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
从微观方面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费农、约翰逊的区位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明国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在总结了这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这些传统理论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了解释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与主流。
邓宁认为,前几种理论都是孤立的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和行为机制,而实际上,直接投资只是跨国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经营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优势论和区位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类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这三类优势的拥有程度作为垄断企业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依据和条件。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国际直接投资指的是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又称为外国直接投资。
这种控制权是指投资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因而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享有发言权。
二、主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和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
该理论主要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
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1.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2.产品和要素的不完全竞争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和进入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
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管制等市场障碍和干扰是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二)、内部化理论也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
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弥补市场机制不完整造成的风险与损失。
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是由于某些市场失灵,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
内部化理论的3个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内部化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指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有关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指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引起交易成本变动;3.国家特定因素,指东道国的政、法、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4.公司特定因素,指不同企业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对外直接投资制度
对外直接投资制度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或企业将资本或其他形式的资产投资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往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增加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核心是为投资者提供有利的投资环境和保护机制。
首先,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目标和方式时应遵循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确保投资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应了解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包括外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劳动法律等,以确保合法合规。
同时,投资者还应了解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商业文化和风险评估等,以降低投资风险。
对外直接投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各类机构的配合和支持。
例如,投资主体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获取相关信息和指导,了解投资政策和适用的优惠政策。
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监管和监察,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跨国投资纠纷解决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便捷、有效的解决途径。
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发展需要国际间的协作和合作。
国家或地区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和规则。
同时,应加强国际投资法律体系建设,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此外,还应加强国际间的投资促进合作,通过开展投资贸易洽谈、投资论坛等活动,促进投资的便利化和透明化。
综上所述,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制度,涉及政策、法规、环境、机制等多个层面。
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划和实施,才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同时,国际间的合作与协作也是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F I N ANC E &ECONOM Y 金融经济值得注意的是,近邻印度的纺织业规模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发展势头甚猛。
对此笔者对浙江的纺织企业有一下建议:浙江纺织企业首先应该清楚地看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缺少,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弱化,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不断增多等。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促进我省纺织业平稳、较快增长,仍是当务之急。
我们浙江纺织业应该大力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一是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构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模式,提升纺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要在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档次、售后服务和品牌上下功夫,学习日本经验,加强非价格竞争,对产品质量、设计、形状和品种进行革新,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纺织业总体竞争能力。
在目前纺织品出口还比较混乱,纺织业小企业比重高,规模效益不明显,竞争无序。
出口值在2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有4915家,约占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数量的80%。
这些中小企业,出口量有限,且纺织品出口以同质化中低档产品为基础,中小企业主大多注重眼前利益;因其自身实力、品牌效应、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缺陷,动不动就打价格战,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同行残杀,相互压价的情况时有发生,结果,造成竞争无序的局面,不仅牺牲了企业利益,行业利益,国人同胞的利益,同时给国家的外经贸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害。
可以预见,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在今后激烈的国际贸易面临被淘汰,笔者认为,为了浙江纺织业的明天,适当的产业调整是必要的。
针对这种混乱的局面,笔者建议建立一个权威的行业协会,这个协会必须起到组织引导作用,适时对企业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让企业快速反应,规避风险,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设立行业惩罚标准,这个协会的角色,也可以让政府适当参与扮演,利用政府的资源,通过经济杠杆、信息服务、法律体系,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等与其它经济政策相融合的方式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贸易政策。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以联想集团为例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以联想集团为例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规避国外贸易壁垒,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及时掌握外部信息的积极举措。
近二十多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4247.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7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36.4%。
尽管如此,我国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却比较有限,本文试以联想集团为例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垄断优势理论折中理论创造性资产一、联想集团的开创和国际化发展历程1.建立初期(80年代—90年代)作为联想集团早起创业者之一,柳传志于1984年以20万元人民币投资,与其他10位计算所员工共同创办一家以中科院为依托的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紧接着1988年又以30万港币合资创办香港联想电脑有限公司,次年正式成立联想集团。
这期间联想主要完成各种各样的管理经验以及资金的积累。
2.发展以及起飞时期(90年代初—90年代中后期)在80年代末,联想提出要争取在几年内创办全国一流的外向型计算机企业,因此联想在80年代完成企业初期的管理经验以及资金的积累后就开始向国外发展。
90年代初联想开始其海外发展的三部曲:第一步,首先在香港设立一个贸易公司,目的在于为创办产业积累资金,摸索海外市场规律,选择打入国际市场的突破性产品。
这方面实质性的行动是1988年4月,联想在香港与香港导远电脑有限公司、中国(香港)技术转让公司合资成立“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
第二步,联想主要是集中精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家拥有过硬研发能力,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和国际销售网点三维一体化的跨国企业集团,并且以香港为轴心,连接起中国内陆和欧美市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一)国际产业级差与产业梯度转移当前,在知识经济的大潮席卷全球背景下,发达国家正处于由一般技术密集型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工业部门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 对于其他一些更为落后的国家,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社会仍处于传统经济阶段。
一个由发达国家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到半工业化国家最后到落后国家的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已经形成,国际产业转移作为国家间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对外直接投资是新战略国外主流对外投资理论大都是以跨国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出发点的。
这些理论都是以一定的优势为前提的。
但是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半工业化国家而言,这些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一味照搬只怕永远也无法摆脱目前的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我国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现国外先进技术并促进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我国应该按照以下两个目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1、产业提升目标论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科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
从资金利用方面来说,只有扩大技术和市场开发深度,才能有效利用外汇资源,才能改正国内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
我们应加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并带动本币资金和其它要素的投入。
2、有限优势利用论国家产业结构优化有两个方面:第一,开辟新兴产业;第二,改造或淘汰落后产业。
我国要大力发展对贫穷落后国家的投资。
而且要立足于我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并为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留出资源,扶持我们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
二、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意义(一)对国际收支的意义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本国的出口贸易增加,对本国国际收支产成有利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对收支的波动进行调节。
因此,进一步鼓励国内企业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减轻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缓解我国经常性项目账户中的逆差,从而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浅析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浅析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1.威尔斯思想: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早就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相关问题,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此外,他还编写并出版了关于小规模技术理论的书籍,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第一,公司内部的小规模生产技术能够更好的提升服务质量。
发展中国家的成品市场存在需求量较大的要求,因此规模较大的生产技术无法给满足小市场的成长需求,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能够利用这一有利形势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第二,能够更加近距离的了解市场需求。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大都选择一些地理位置与生产需求相符的地方,这样才能满足公司正常运营所需的条件;第三,低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广告费用等销售成本的节约,营销价格也走低价格路线。
他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知识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哪种技术不太先进,生产规模不太大的企业在竞争中具有哪些有利形势,还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型跨国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
2.拉奥:技术当地化理论英国的著名学者拉奥则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调查研究不难看出当前的印度跨国公司具有较为显著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相关概念。
他还编写并出版了相关的理论书籍,结合书中的内容不难看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具有模仿和复制技术的超强能力,还能够进一步落实技术变革,还能结合实际需求适时调控相关技术。
这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看出来:首先,当地的技术知识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不同,无法满足发达国家的技术需求,技术无法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可;其次,可以尝试以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为中心生产所需的产品;再次,在发展中国家,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变革现象比较常见,基于此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收益;最后,当前国内的市场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消费者的眼光与自身购买水平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就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带来了更好的竞争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的研讨目标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出资行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跟着发达国家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敏捷开展,西方专家开端从不一样视点、不一样层次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行动进行理论笼统和实证剖析,论述其对外直接出资的动机、决议要素和行动方法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出资理论。
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着重跨国公司有必要具有独占优势才干进行对外直接出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说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出资行动。
而在此之后,跟着开展中国家对外直接出资的鼓起,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应战。
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比拟,并没有所谓的独占优势,可是他们仍然在进行对外直接出资活动,并且出资一起散布于开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而对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行动的研讨成果在理论上开展了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使对外直接出资理论进一步得以完善。
美国专家海默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化运营:对外直接出资的研讨》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独占竞赛的原理来阐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动因,提出了“独占优势论”,指出大公司凭仗其特定的独占优势从事对外直接出资,开了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研讨的先河。
该理论后通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补偿开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
独占优势论初次提出对外直接出资大概从不彻底竞赛动身,在商场不彻底的状况下,公司才干够以个人的各
种独占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出资。
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偏颇之处,它研讨的目标仅仅实力雄厚、具有显着独占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
依据该理论,没有独占优势的公司无法进行对外直接出资。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独占优势的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鼓起,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
别的,独占优势理论也无法解说产物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出资三种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
尔后的专家在此根底上或许进行理论的争辩反驳,或许进行理论的推动,或许联系个人所在国家的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实际状况进行研讨。
美国经济学家维农在其提出的产物周期理论中解说了发达国家在啥状况下进行出口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对外直接出资。
产物周期理论提醒了对外直接出资的动机和根底不只取决于公司具有的特别优势,并且还取决于公司在特定东道国所可以取得的区位优势。
而内部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在对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进行批评的根底上提出了内部化理论,以为国际商场的不彻底性和中心产物(特别是常识产物)的性质决议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行动。
内部化理论指出,正是为了战胜外部商场妨碍或补偿商场机制的内涵缺点,跨国公司才用公司内部买卖来代替外部商场买卖。
从海默和维农的理论好像都可以得出这样的定论:只要具有雄厚本钱和高技术的大型公司才有独占商场的优势,才有才能进行对外直接出资。
而日本的状况却与此不符,对外直接出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
公司,所具有的并不是国际上具有领先位置的独占技术优势,而是易为开展中国家所承受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优势。
小岛清就此提出了具有本国特征的对外直接出资理论———比拟优势论,以为独占优势论疏忽了宏观经济要素的剖析,尤其是疏忽了国际分工中比拟本钱原理的效果,指出对外直接出资大概依照比拟本钱的准则,首先将本国比拟本钱现已处于下风或许行将损失比拟优势的工业开端,并将其投向东道国在进步生产率方面具有潜在比拟优势的同类工业。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势,但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树立在对不一样时期和不一样国家对外直接出资的实证剖析根底之上的,对各自国家特定时期的对外直接出资行动具有较强的解说力,但却不具有普遍意义。
而此刻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兴起使得国际对外直接出资的格式发生了严重改变:美国在对外直接出资范畴鹤立鸡群的局势被打破,欧洲和日本在对外直接出资中的位置敏捷上升,逐步形成了美、欧、日鼎足之势的格式。
对外直接出资的疾速开展促进了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的昌盛,为邓宁折衷理论的呈现发明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