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数苏教版 第3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用“先假设再调整”的策略解决问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讲解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问题(1)导入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1。
(1)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教材68页例1)(2)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人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你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吗?(教材69页)过程讲解1.理解题意(1)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1。
所求问题: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1”。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1”表明如果把大杯的容量看作单位“1”,那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1,即1大杯果汁可以倒满3小杯;也表明如果把小杯的容量看作单位“1”,那么大杯的容量就是小杯的3倍,即3小杯果汁可以倒满1大杯。
2.解决问题(1)------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思路一 假设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1)用算术法解题。
小杯容量:720÷(6+3)=80(毫升)大杯容量:80×3-240(毫升)四解决问题的策略(2)用方程解题。
解:设小杯容量为z 毫升,则大杯容量为3x 毫升。
6x+3x =7209x =720 z =803x =3×80=240思路二 假设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大杯容量:720÷(6×31+1)=240(毫升) 小杯容量:240×31=80(毫升) 答:小杯容量是80毫升,大杯容量是240毫升。
3.解决问题(2)——将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求需要大杯的个数可以根据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求解;也可以根据问题(1)中求出的大杯的容量解题。
(2)列式解题。
方法一①解题方法:小杯容量是大杯的31,即3个小杯的容量相当于1个大杯的容量。
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先求出6个小杯相当于几个大杯,再加上原来的大杯数量,就是所求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案与反思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材分析: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教科书里都教学一种策略,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本单元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体会转化可以多样例2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加强对策略的体验和方法的领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各种策略对于解决不同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知识间的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合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的策略解决新颖、复杂的问题,体会一个问题多种方法及各种策略之间相互的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资源: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略)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本堂课教学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例2是一个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假设策略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特点和思考过程.在例1的基础上,本堂课在呈现问题后,直接提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想到假设的策略.然后分别通过画图和列表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假设方法.通过对假设后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推算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明确应该如何来实施这个假设的策略。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2.提出课题:利用这些策略可以方便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揭题)[设计意图:这段谈话主要是帮助学生回想起一些学过的策略,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能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迁移。
]二、新课:1、创设情景,提出假设(边描述边出示例题)上次秋游,我们去了黄山湖公园,五(1)班的42位同学去划船,他们一共租用了10条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能坐5人,每只小船能坐3人。
你知道他们分别租用了几条大船和几条小船吗?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到提出假设,这时可提示学生:在解决例1时,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怎样想?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学设计(区级公开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8——69【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实行了分层确定:1.基础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运用策略解答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2.进阶目标面向学优生和中等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如何用假设的策略使原本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找到合适的方法将两个未知量转化为一个未知量。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出示第1题小明邀请了好朋友来家中做客,端出了一些水果,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菠萝和几个桃的一样重呢?你是怎么想的?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1、吃完了水果小明热情地端出了饮料,请同学们默读题并抢答(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容量的小杯里,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说说数量关系(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3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谈话:同样是把720ml的果汁倒入几个杯子里,为什么不用总数除以份数了?生:有两种不同的杯子了,之前只有一种杯子。
二、解决问题,认识策略1、出示例一,理解题意师:那你觉得添上一个怎样的条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条件)老师给你了这样的一个条件,现在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追问:为什么想到一个大杯换3个小杯?出示例1师:他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吗?生:一个大杯和6个小杯合起来有720ml.1个大杯等于3个小杯2、思考交流,探究思路谈话:同学们现在能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独立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
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岑溪市第一小学黄海妮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
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
并填写右表。
(1)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①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检验结果。
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思考)》(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思考)》年级:三年级下册科目:数学教材: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学会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问题解决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问题的定义和特征2. 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3. 从问题出发思考的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问题的定义和特征,今天我们要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提问:“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应该从问题出发思考,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策略。
”三、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问题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2. 教师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学会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
3. 教师讲解从问题出发思考的步骤,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实例讲解(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运用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
3.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五、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设计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3.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思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策略。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
2. 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精品】

知识梳理模块一转化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分数与比、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把分数问题转化为较为熟悉的知识解题,使计算更加得心应手。
二、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1、先假设只有一种数量,再观察假设后原数量的变化关系,从而求出另一种量;2、用假设法解决问题就是通过对假设后数量关系变化情况的分析解决问题。
三、拓展提升1、根据两个量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相关量的关系;2、已知两个量的差倍关系的实际问题;3、鸡兔同笼题型中的得失问题。
5例1 修路队修一条路,已经修了全长的6,还剩160 米没修。
已经修了多少米?2例2 已知甲校学生人数是乙校人数的53,甲校的女生人数是甲校学生人数的10,乙校的男生人数是乙校学生人数的21。
求两校女生人数占两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50例3 甲、乙两袋糖的质量比是4:3,从甲袋中取出26 千克糖放入乙袋,这时两袋糖的质量比是5:7。
这两袋糖共有多少千克?变式1 爸爸将整理书籍的任务按5:3 的分配给了兄弟两人,结果哥哥整理了1440 本书,超额完成了20%,剩下的是由弟弟整理的。
弟弟整理了多少本书?模块二 假设法变式 2 妈妈买了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冰箱,共花了 5400 元,冰箱的单价是电视机的 80%,电视机和冰箱的单价各是多少?变式 3 A 、B 两城相距 600 千米。
甲、乙两车分别从 A 、B 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是乙车 3 的 。
相遇时甲、乙两车各行驶了多少千米? 7例 4 小阳有 1 角、5 角的硬币共 5 枚,一共一元 7 角。
那么 1 角、5 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例 5 一名篮球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一共投中 12 个球,有 2 分球,也有 3 分球。
已知这名运动员一共得分 33 分,他投中 2 分球和 3 分球各有多少个?例 6 六年级有 8 名学生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学生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那么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变式 4 一次抢答竞赛中共 10 道题,答对一道题加 10 分,答错扣 5 分。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大象的重量
曹冲பைடு நூலகம்象
转化成
石块的重量
答案
秤出石块的重量
学习目标
1.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 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能把转化策略与以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 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 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7(0 只)
7
7
公鸡总数:70 4 =4(0 只) 7
公鸡 母鸡
随堂训练
张阿姨将59张卡片给13个小朋 友,有的分到3张,有的分到7张, 这些卡片正好分完,分到3张、7张 的各有多少人?
分到3张的人数:(13×7-59)÷(7-3)=8(人) 分到7张的人数:13-8=5(人)
答:分到3张的有8人,分到7张的有5人。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 收获?
课后作业
1.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 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解决这个问题,你准 备选择什么策略?
画图法 列举法 假设法
画图法
列举法
假设法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 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解答并检验。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画图、列举、 先假设再调整都 是解决问题的有 效策略。
分析和解决同 一个问题,可以 用不同的策略。
要学会根据具 体问题灵活选择 策略。
随堂练习
鸡和兔一共有8只,它们的腿有22条。鸡 和兔各有多少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先假设再调整”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
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学生小组讨论。
A、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B、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
并填写下表。
C、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思: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检验结果。
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引导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