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论文:泡沫经济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当前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当前经济的启示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日本的泡沫经济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其作为一段沉痛的历史教训,还在不断地受到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以避免类似的错误重演。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两个令人关注的焦点:一是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中国政府既要面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责难,又要承担国内货币政策改革的困难;二是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升。
从表象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日本泡沫经济也是以本币升值和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是日本泡沫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序幕,这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惊人地相似。
我们都知道,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经济、尤其是金融体系至今仍然遭受泡沫经济后遗症的困扰。
为避免重蹈扭辙,我们就有必要借鉴日本经验、教训分析当前中国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与防范。
一、树立防范泡沫风险的思想意识一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产生泡沫经济现象是客观必然的,但在产生经济泡沫的开始阶段就必须树立对泡沫经济风险,即泡沫经济破灭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恶性影响的防范意识,这样才能主动地采取措施,把泡沫经济威胁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控制在相对安全的状态下,这就需要研究有关泡沫经济生成的原理,认识其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危害。
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到破灭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借鉴日本经验教训,深入掌握泡沫经济破灭的周期规律及其经济指标的区间范围,特别是要加强各地区、各行业领导层、决策层甚至职能层的防范泡沫风险的思想意识观念。
二、建立防范泡沫风险的国家预警机制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现状和走势,建立经济发展的预警机制。
国外泡沫经济形成机理及对中国经济启示
国外泡沫经济形成机理及对中国经济启示摘要:通过梳理主要泡沫经济发展史,发现国外泡沫经济的形成机理如下:在较好的宏观经济状况之下,首先是泛滥的货币,再加上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金融自由化的诱发效应,过度的金融创新,投机者的“动物精神”,政府监管缺位,以及以上因素之间的相互强化,最后导致泡沫经济难以避免。
得出了对中国经济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泡沫经济;货币;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动物精神在一些人看来,泡沫经济似乎只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轮著名的泡沫经济的代名词。
但是,从17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历过多轮泡沫经济过程。
最早的泡沫经济的经典案例是西方金融史早期的三大泡沫事件,它们分别是17世纪30年代的荷兰郁金香风潮、18世纪20年代几乎同时破灭的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破灭之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大萧条“突然”来袭,西方主要国家在长达200年的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再出现严重的泡沫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历史上严重的泡沫经济破灭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①到了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的幽灵卷土重来,包括日本、美国和挪威、瑞典、芬兰等欧洲国家在内的发达国家②,以及墨西哥、阿根廷、泰国、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过泡沫经济进程,仅其具体称谓、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有异。
最近国内外都出现了探讨中国是否存在泡沫经济进程及其崩溃可能性的文章。
本文将在重点探讨泡沫经济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解释可供中国经济借鉴之处。
一、泡沫与泡沫经济之界定虽然“泡沫”一词已经被用滥,但“泡沫”自身并非模糊的概念,至少在形式上具有明确的定义。
一般将“泡沫”视为现实资产价格中实体经济不能说明的部分(野口悠纪雄,2005)。
或者说,“泡沫”是指资产价格超出其基础决定因素的过度上涨(瞿强,2001)。
然而,泡沫的真正麻烦在于,只有等到泡沫开始崩溃的时候,大多数的人才能认识到泡沫的存在——无论什么时代都是如此(野口悠纪雄,2005)。
日本泡沫经济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大量剩余资本引发泡沫,宏观政策失误,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土地神话”,投机之风席卷列岛,政治体制不健全;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对我国的启示有: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实施泡沫经济风险教育,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日本;泡沫经济;启示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形成及破灭,教训深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诸多启示。
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
从1956年至1975年,日本经济举世瞩目,GDP年平均增速%,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经济出现了“外向化”的趋势,即从高速增长时期的“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了“出口主导型经济”。
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日本外贸顺差不断扩大,且绝大部分来自于美国。
为解决美国外贸巨额赤字问题,在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后,美、日、英、法、德等五国政府便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造成美元大幅贬值。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意味着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出于对“日元升值萧条”的恐惧,再加上对其它国际因素考虑,日本政府实施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及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造成大量资本过剩。
过剩资本集中流向了投机性较强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造成股价、地价及房价暴涨。
房地产、股票价格节节攀升,资产效应使得日本经济表象极度繁荣,日经255股指由1985年12月的12977点上涨到1989年12月的38130点,上升倍。
1986~1990年,全国商业用地平均累计涨幅达%,其中,东京、神户及名古屋三大城市圈平均地价累计涨幅近倍。
股票、土地等资产价格的异常上升,明显脱离了实体并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过热的泡沫经济给日本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潜在危机。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日本泡沫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泡沫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栾家庆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发生了其经济史上最严重的泡沫经济,给日本经济带来了长久的、深刻的影响。
在泡沫经济膨胀过程中,日本股价和地价迅速暴涨,带来了巨大的资产效应。
然而,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资产严重缩水,股价、地价持续暴跌,出现了泡沫经济崩溃萧条。
在此之后,日本经济复苏十分乏力,在很长时期内继续处于低迷不振和看不到光明前景的困难境地,加之日本政府对危机的深刻性、严重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景气的判断也屡屡失误。
伴随着资产收缩下没有繁荣感的涟漪景气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萧条的出现,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了长期停滞,失去了宝贵的10年。
进入到21世纪,泡沫经济后遗症并未随之消失,其严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仍未能完全消除。
泡沫经济崩溃和泡沫经济崩溃后遗症的出现,彻底暴露了日本经济深层次的矛盾。
日本为什么会发生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为什么会对日本经济造成如此重大的影响?日本泡沫经济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这些都值得我们做一番深刻的思考。
泡沫经济是虚拟经济膨胀的产物。
随着金融资产的日益膨胀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复杂化,金融资产的投机性也日益增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失误与微观经济主体过度投机行为对泡沫经济的产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日本泡沫经济从发生至今,日本国内外各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
对于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生,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详细研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制度方面的、经济环境方面的以及综合因素方面等等。
本文认为,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生及影响都有其复杂的原因,可以说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生既包含泡沫经济发生的普遍性特征,又有其复杂的特殊性特征。
日本泡沫经济源于过度投机,政府的政策失误对泡沫经济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了虚拟经济膨胀和虚假繁荣。
然而,泡沫必定破灭并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让人们把目光投向虚拟经济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影响的问题上来。
金融危机的议论文(精选4篇)
金融危机的议论文(精选4篇)关于金融危机的议论文篇一好像全世界都在议论FinancialCrisis.....其实很多信息都是网上的,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想我也不会写下一下的感受。
很多人说,西方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实说到底还是美国很严重吧,人均saving居然是-1%,这个对中国人来说的确是没办法接受的,又好像说英国好多人还不起贷款,露宿街头,接着说冰岛国家破产了.....消息是很多,但是呢,我所在的欧洲大陆还是比较stable的吧,至少荷兰是比较稳定,也许是因为金融业并不是主要支柱产业吧,看报纸说鹿特丹港口及其周边地区仅仅物流业就有超过6000个岗位空缺,对于一个小国家来说,貌似港口还是一片繁荣!也许中国真的不是偷着乐,港口为何如此繁荣居然跟中国有关!现在全世界都在缩减成本,中国也不例外,那么多的消费品产自中国,各大船运公司力图把运输成本降到最低,都用大船,外加超载,小的港口都不敢去了,再加上精明的荷兰人采用了电子清关制度,船在到港2个星期前就可以提前清关,大部分往欧洲大陆的船都冲到鹿特丹来了,而港口的生意早已经形成了cluster,自然带动经济的繁荣,所以没感受到金融危机过多的冲击,真的!暑假时候在国内,只有一个感觉,国内的东西越来越贵了,而最近发现鹿特丹超市的东西还真是偏便宜了。
今天的感受特别深,应该说坏小孩是个特别不会过日子的人,平时因为懒,舍不得多走10步路到隔壁便宜点的超市买东西,今天发现平时去的超市东西都没空了,跑到隔壁那家便宜点的德国超市,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买东西很很很不看价格!啊哈!突然想起为什么leo在法国留学的同学ge大姐说,坏小孩是不是特别娇气啊,你看她点菜都不看菜单和价格的!呵呵,估计是说坏小孩很不会过日子,不过貌似被很多很多人说过,无所谓了。
只是今天去那个超市买东西,突然想到了以前在莱顿的日子,04年老去那个超市买东西,因为那个很近,也有很多我喜欢吃的巧克力,只是,今天有感触是发现好多东西超便宜,几年都没涨价的样子了,买了自己很喜欢的一种巧克力,400克,才1。
经济泡沫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泡沫\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作者:解洪涛来源:《领导之友》2010年第02期2009年11月美国失业率在达到10.2%后,终于止住跌势,这似乎预示着2007年底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导致的战后最严重经济衰退接近尾声。
然而,谁将为这场经济危机负责?未来,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泡沫又在哪里酝酿,哪个国家会被卷入其中?这些都成为经济学者关注的话题。
当此危机即将过去之际,梳理一下关于虚拟经济泡沫的基本问题,虽无补于既往,但或可警醒未来。
一、虚拟经济泡沫来自实体经济失衡在美国,2001年后,面对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对经济的巨大冲击,美联储通过降息来对抗经济衰退,在短短3年内,基准利率降到1%左右。
由于低利率的鼓励和全球流动性过剩,2003年各种资产价格开始上涨,5年中美国房价平均上涨了50%以上,许多城市的房屋价格甚至涨了一倍。
人们相信房地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还会上涨,只要能将房子出手,就能实现再融资。
这成为次级抵押贷款产品热销的主要原因,也最终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类似的现象其实在其他国家也曾经发生。
在1990年的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地产泡沫破灭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
在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前的泰国,房价及股市大幅上扬,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楼市和股市泡沫破灭后,借有外债或所发放的贷款与房地产和股票相关的本土银行,也因金融危机而大量关闭或被接管。
通过以上观察不难发现,所谓虚拟经济泡沫就是金融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
导致这种偏离的原因,表面看是投资者的赌徒心理和过度反应在起作用。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投资者心理?货币主义对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进行探究,认为一国货币政策过度运用,从而影响投资者信贷预期,造成资产泡沫膨胀。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克鲁格曼强调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危机产生的外部性,其政策含义在于减少短期债务和加强国际间短期资本流动控制。
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危机论文篇一:经济危机论文从美国蔓延开来的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已经转变为经济危机。
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严阵以待并拿出各种措施积极应对这次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到底有没有影响到中国呢?答案是显然的。
我甚至认为,这场危机演变到最后,有可能中国受的影响最深,损失也会最大!我认为这场影响深远的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1997年的金融风暴!在1996年,中国经济开始软着陆,1997年暴发东南亚经济危机,当时国内经济就比较箫条,但美国需求还是非常旺盛。
而现在的情况与过去根本不同,现在是国内开始出现这种征兆,同时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经济都在衰退,他们国内也都在箫条,这就导致工作难度要比以前要大的多!如果我们还抱以前的老观念,我们就会对形势产生误判,我们的政策也不能对症下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出口方面。
我们知道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理所当然会对我国出口驱动经济的轮子产生影响。
由于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中国出口企业如纺织、房产、玩具、钢铁行业提早步入寒冬。
同时,由于美国在建工程的萎缩,家具、卫浴、五金、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也举步维。
据报道,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正令近30年来一直保持高速成长的福建外贸行业经历严冬考验。
第104届广交会如期开幕。
然而,作为中国外贸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过去福建外贸企业一席难求的展会摊位,这次却出现了破天荒的退订现象。
圣诞旺季外贸订单同比骤降、部分加工企业生产线处于半停产状况、部分企业一周只上3天班……20xx年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
数据显示,20xx年中国玩具出口额前8个月虽然有51亿美元,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个百分点,大幅回落了近22%。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启示身为日语系的学生,自然对日本的各方面了解的比较多,所以,这次的论文主题便是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日本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
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日本货币政策曾经失去平衡,出现过三次重大失误。
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
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
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萧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国际因素的影响,从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
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
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
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美国、西德等相继提高利率,日本银行也准备升息。
恰在此时,1987年10月 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
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并且此后不久,人们原先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期为乐观情绪所代替,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
但日本经济的灾难却由此开始。
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
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
经济危机论文:浅谈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浅谈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生产力将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也不是没有曲折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绝不会永远持续的增长,资本主义内部的所固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根本矛盾的存在。
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资产阶段聚集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而无产阶级则愈加贫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两极分化导致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不足;社会购买力不足使实体经济的产品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过剩,但这种过剩是相对的过剩,即相对资产阶级的过剩,相对无产阶段的匮乏;随后这种产能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而且将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周期性的爆发。
历史上无数的金融危机都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论断。
一、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成因。
美国2001年经济危机发生后,以互联网、新兴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经济泡沫覆灭。
随着美国生产力的恢复,房地产、汽车等领域迅猛发展,产量剧增。
产能过剩与人民消费水平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是开始从金融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人们提前消费、预支消费。
希望房地产等实体经济领域的产能能够通过金融手段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通过金融信用和债务关系创造的社会需求来解决过剩的产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
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美国12次调整利率,使得消费者还贷压力加重,最终无力偿还贷款,产生逆向连锁反应,导致金融业出现危机。
因此,解决消费需求同产能过剩的矛盾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其归根结底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
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摘要】日本泡沫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发生在日本的一场经济危机,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政府干预过度、金融松绑政策、资产价格泡沫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资产价格高涨、经济泡沫破裂,最终引发了经济崩溃。
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是要避免政府过度干预、保持金融政策的稳健性和谨慎性,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
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告诉我们要警惕经济泡沫的出现,谨慎运用政策工具,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应该及时调整政策,提升监管力度,加强风险防范,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政府干预,金融松绑政策,资产价格泡沫,中国经济,启示,总结,发展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日本泡沫经济是指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发生的一场经济泡沫,这场泡沫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长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政府干预过度、金融松绑政策、资产价格泡沫等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场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了许多教训,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警示和启示。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干预措施,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政府干预过度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衡,产生了过剩产能和恶性竞争,最终加剧了经济泡沫的形成。
政府在金融领域的松绑政策也给泡沫经济埋下了隐患,金融机构大规模放贷、资金过度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使得资产价格迅速上涨,形成了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
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政府需要警惕政府干预过度、金融松绑政策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等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类似的经济泡沫风险。
通过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日本泡沫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对于我们研究其形成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经济危机论文:泡沫经济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泡沫经济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在经济的领域中,关于“泡沫”与“经济”有两个组合词语一“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从宏微观的角度更能体现两者之间的区别。
前者反映的是资产的内在价值因为有虚假需求的刺激而不断被拉髙,最终导致价值与其市场价格背离的局部的微观经济现象。
后者则反映的是社会局部存在的投机需求在一定传导机理的运作下会放大其实际对社会有效需求的剌激,慢慢地演变成为社会虚假繁荣的全局的宏观经济现象。
通俗的讲,当市场状态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时,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信心满满,投资者因为有利可图而进行不断的投资,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健康增长的局面。
但社会经济总量不可能无节制的增长下去,一旦到达其上限,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利润空间的缩小,投资者便会减少甚至不生产,而把目光转向资本市场,届时投资者实现了到投机者的跨越,吹胀经济泡沫。
透过历史不难看出每次危机到来前整个社会的经济都会看上去繁荣无比,但是此时企业的利润水平已经降的很低了,实体经济疲软不堪。
失去实体经济这一强大后盾的支撑,社会的泡沫经济便从局部的经济泡沫中应运而生,此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在所难免的。
上世纪80年代,美、日、德、法、英五国财政部长在纽约发表联合声明,即“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开始一路升值。
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陷于停滞状态。
日本的制造业和矿场业等出口企业因为日元的大幅升值在国际同类产品市场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据日本统计数据称,日元升值使得日本出口产业损失髙达3.5万亿日元^美元的贬值还使得曰本持有美元资产的绝大部分化为泡影。
此时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采取放宽金融政策,进行财政重组等措施来控制日元的升值以此来应对国内经济的萧条局面。
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日本的法定利率在1987年降到历史最低,仅有2.5%。
此外,日元--美元委员会推行金融自由化,放宽对银行业务的限制。
尤其在存款利率实现自由化之后,银行间的竞争日发激烈,由于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利息不断上调,导致银行的筹资成本攀高。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泡沫经济过程。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进入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衰退。
目前的中国经济与泡沫崩溃前的日本经济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巨额外汇储备、本币升值、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大幅上扬等,这些因素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中国是否会重蹈当年日本覆辙的担忧。
然而目前的中国经济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出现日本式的长期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但认真吸取日本泡沫经济教训,防止中国经济大起大落,则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多种因素作用导致日本的泡沫经济。
政策失误,长期实行扩张性政策,市场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涌向资产市场是直接原因;“股价神话”、“土地神话”,全国上下对未来预期的盲目乐观,是形成泡沫的间接原因。
具体来看:一是政府实行扩张性宏观政策,矫枉过正。
为消除“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的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内需。
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央行从1986 年1 月至1987 年2 月13个月间,连续5 次降低再贴现率,由当初的5%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5%,并将其保持到1989 年5 月。
日本政府没有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在国内需求旺盛、资产价格高涨的情况下仍然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本来资金已经很富裕的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资金,企业融资便利且成本较低,大量资金进入非生产领域,催生巨大的资产泡沫。
二是市场资金过剩,企业和个人投机活跃。
由于企业直接融资成本较低,而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收益率较高,因此,大量资金并没有像期待的那样流向制造业,更没有流向当时美国重视的IT等带来新的增长点的新经济领域,而是通过特定金钱信托、基金信托、信托银行等渠道更多地流向了房地产、股票和休闲娱乐业,推动资产价格迅猛上涨,形成泡沫经济。
据日本央行统计,在1985年到1990年间,日本法人企业筹资405万亿日元,36%用于实际投资,64%用于股票或土地投资。
论美国的经济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论 美 国 的 经 济 危 机 给 我 国 的启 示
口 裴
摘 要 : 受 美 国 经 济 衰 退 及 国 际金 融 市
新
是国外还是 国 内, 中小企 业发展 往往需要 政府 的相应政 策,否则 中小 企业跟 大企业 竞争起来非常 被动。 中小企 业一定 要从 自
( ) 美 国货 币政 策推 波助 澜 三 为 了应 对 2 0 年 前 后 的 网 络 泡 沫 破 00
灭,2 0 0 1年 1月至 20 03年 6月,美联储连
续 l 次 下 调 联 邦 基 金 利 率 , 该 利 率 从 3 6 5 降 至 1 的 历 史 最 低 水 平 , 而 且 在 .% %
身发展着手 ,不 能把 发展 希望完全 寄托在
国家身上 ,无论是 中国还是 国际,企 业优
胜劣汰是正常现象。
出 :资 本 主 义是 没 有 办 法 依 靠 自 己 的 力 量
有和担保 的按揭 贷款 和 以按 揭贷 款作抵 押 的证 券 由 19 90年 的 70 亿 美 元 爆 炸 武 地 40 增长到 20 0 7年底的 4 9万亿美元。在迅速 . 发展业务 的过 程 中, “ 两房” 忽视 了资产
“ 两房 ” 虽 是 私 人 持 股 的 企 业 , 但 却 享 有
的资本 主义经 济危机 规律 的:资本 家为 了
追 求利 润 最 大 化 会 拼 命 扩 大 生产 规 模 、极
济面还是 中小企 业发展 ,此次危机 又可 能 是一次 巨大 的机 遇—— 逼迫 我 国出 口结构 进行升级,这就 需要宏 观决策 层给 我 国中
小 企 业 还有 大 型 出 口商提 供 缓 冲 的 时机 。 ( ) 中 小 企 业 对 未 来 发 展 的 思 路 要 一 有 大 的 改 变 和提 高 今 年 乃 至未 来 , 靠过 去 单 纯 的 密集 性 、 低 成 本 生产 模 式 会 逐 步 遇 到 发 展 瓶 颈 ,这
论日本泡沫经济起因及对当下中国的启示
论日本泡沫经济起因及对当下中国的启示2010-7-27摘要:文章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急速破裂的主要原因,并结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国货币当局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认为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必须综合运用各项财政、货币政策,灵活调节经济,方能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
关键词:泡沫经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人民币升值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土地泡沫”和“证券泡沫”为标志的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形成并逐渐走向高涨。
房地产方面,1991年最高峰时日本全国平均地价比1985年增长61.5%,其中商业地价增长80.9%;东京、大阪等六大都市的平均地价1991年比1985年增长了207.1%,商业地价增长则高达302.9%。
证券市场方面,1984年,日经平均股价仅为11000多点,而到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最高值已升至39000多点,是1984年的3倍还多。
1990年,日本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挑破泡沫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长达十年的萧条期,股价、地价大幅下挫,银行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企业纷纷破产,失业率升高,经济增长陷入停滞,被成为“失去的十年”。
造成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及后来急速破裂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日本经济、金融体制的缺陷奠定了泡沫经济的深层制度基础第一,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战后日本形成了与英美国家差异迥然的经济发展模式:为达到超越发展的目标,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指导性计划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管理、控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市场调节,在确定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等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
这种过度干预的经济模式使得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依靠政府来获得各种资源维持自身发展,而非通过主动的市场竞争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同时,为了在维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国内弱势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一方面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大力扶持汽车、家电等出口制造业,另一方面也对农业、服务业等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产业给予各种补贴保护。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概要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概要近几年,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然而,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日本曾经经历过的泡沫经济中得到一些启示。
泡沫经济是指在某一特定经济领域或整个经济体中出现极高的资产价格,这种价格远远超过了其真实价值。
它通常由过度借贷、投机炒作和市场过热等因素引起。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历过一次泡沫经济,当时房地产和股市价格飙升,财富被大量集中。
然而,泡沫最终破灭,导致了经济的严重衰退和长期的经济低迷。
第一点,日本泡沫经济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警惕资产市场的过热。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类似日本泡沫经济的迹象。
房价不断攀升,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明显的投资炒作现象。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可能导致不稳定性和风险。
为了避免泡沫经济带来的经济崩溃,中国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并且加强对其他资产市场的监管。
第二点,日本泡沫经济也提醒我们注意金融风险的防范。
泡沫经济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过度借贷和过度投机,这会给金融系统带来潜在的风险。
中国的金融体系也面临类似的挑战。
在中国,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庞大,风险隐患也在逐渐积累。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并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三点,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还包括鼓励科技创新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长期陷入经济低迷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新兴产业的创新和转型。
中国目前也正面临着一些相似的挑战。
为了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应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最后,日本泡沫经济的启示还包括了加强金融监管和完善市场机制。
泡沫经济的崩溃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监管不力和市场机制的缺陷。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以避免泡沫经济的出现和崩溃对经济的冲击。
总之,日本泡沫经济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一)近年来,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经济危机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来说,经济危机的影响将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各个领域。
首先,经济危机将对中国的出口产生直接影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出口贸易在中国经济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经济危机往往导致全球需求减弱,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这将使中国的出口受到冲击。
中国的制造业可能面临订单减少、产能过剩等问题,给企业带来困难。
其次,经济危机可能导致中国的投资减少。
在经济衰退时期,投资者更加谨慎,对投资的风险进行评估。
这可能会导致中国的国内外直接投资下降,企业的扩张和新项目的启动可能受到限制。
这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经济危机还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往往是经济危机的先兆。
在金融市场的动荡环境下,中国的股票、债券市场可能受到冲击,投资者信心下降,导致市场波动和资金的外流。
这将对中国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最后,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社会稳定也可能带来挑战。
经济危机导致企业裁员、收入下降等问题,可能导致社会失业率上升和社会不平等加剧。
这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给社会稳定带来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会对中国的出口、投资和金融市场造成直接冲击,还可能导致社会稳定面临挑战。
因此,中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化解经济危机的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二)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和缓解危机带来的影响。
首先,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税政策,政府可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提振经济信心。
此外,适度的货币政策可以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银行信贷的流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其次,政府可以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支持力度,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共10篇)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共10篇)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一): 2023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国家发改委再次对媒体“零容忍”.12月13日,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发文,直言《华夏时报》关于“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已现先兆”的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同时还点名了几家转载该报道的网络以及平面媒体.国家发改委上一次对媒体报道“零容忍”是在今年的6月份.在一周的时间里,发改委四次批驳媒体的报道.批驳的方式,自然是用自己掌握的情况,证明媒体报道失实.这一次也不例外,发改委调查了媒体报道所涉及的企业,得出了与媒体完全相反的结论.可是,此番媒体的反应迥异前次.上一次针对媒体报道的集中批驳中,没有媒体公开表示异议.媒体所在的地方政府,还及时地对有关媒体作出了处理.但此次就在发改委发文的第二天,《华夏时报》以及被点名的《第一财经日报》就公开回应,不认同发改委“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的说法,“对发改委的有关说法持保留意见”.孰是孰非,暂时只能静观事态发展.但如果不单纯纠缠于报道所涉及企业的具体行为,媒体所关注的“先兆”,是在上有限价而下有成本坚挺的情况下,食用油企业会否出现停产的可能,以及这种可能会否蔓延开来.发改委的文章并未直接涉及这个话题,而是以大量数据说明,原料供应是正常的,企业生产也是正常的并且是有利润的.可是据媒体的报道,在限价令的情况下,企业成本和资金链存在压力,有的企业已经出现停产.严格来看,这场争议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发改委以目前原料价格水平下,企业能够获得合理利润,维持正常生产,以证明不会出现大面积停产.但媒体并未明确大面积停产已经出现,只是说出现了这种可能的先兆.也许,媒体的用词有尚需斟酌之处,而在发改委看来,这些用词可能干扰了当前对“通胀预期”的管理. 11月CPI达到5.1%,较10月份的4.4%上涨0.7个百分点,创28个月来的新高.尽管有舆论认为这个数据超出预期,但其实仍在预期之内.10日晚,中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力度明显温柔,足见之于当前的通胀,管理层并未认为出现恶化趋势.至今为止,针对持续的价格上涨,民间和学界忧心忡忡,管理层则一直以“管理通胀预期”应对,并未转变为“管理通胀”.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然“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却依然只有“管理通胀预期”而没有明确表示“管理通胀”.就连呼声日渐强烈的加息,也总是悬而未落,以至于上周末的上调准备金率,被市场视为利好,沪深两市均红盘皆大欢喜.【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二): 求“从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要求不少于800字,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认为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应当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它给各国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还难以预料,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单纯从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角度、从提高生产力的标准来看,经济全球化的确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世界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引起生产与消费从结构到地点上的变化,会刺激各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样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些影响对具体国家和具体领域的影响也随各国政策选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表现为: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3、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随.4、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5、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6、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7、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8、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6、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采取的政策和建议: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二、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不是很全面,仅供参考.补充:发过去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原因及解决办法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薄弱、消费下降、投资过度、对外经贸依存度过大、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这些重大问题解决不好,必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据世界银行测算,2023~202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按官方统计,2023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7,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2: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2023年1月2日,美国《商业周刊》载文指出,经过20年的经济增长后,中国仍有2亿贫困人口,现已到分配财富、缩小繁荣差距的时候了.中共中央、中国政府已深感“三农”问题、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于去年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深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的唯一办法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富起来.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一场新变革的中心,只有通过变革实施农村土地私有化和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和发展,才能根治“三农”问题和让农民翻身致富,推动中国走向以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据官方统计,政府和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的62%,下降到2023年的51%;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7%.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亚洲国家50%~60%的水平.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如果能建立可靠的、综合性的、长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那么就必然能降低预防性储蓄水平,并能保障较强消费需求,推动内需经济的发展.须知,当前中国财政已经完全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已多次指出了这一点,强调现已到了全面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时候了.中央必须下决心从整体上加以尽快尽善地解决.解决全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不能再采取修修补补的方式,必须痛下决心从全局上解决这一事关中国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与此同时,还必须利用现有强大的财政和外汇储备,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并且提高全国的工资水平,特别是工人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全国人民的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应和GDP的增长和国家经济发展成果成正比.中国的2亿贫困人口脱贫了,广大农民富了,工薪阶层钱包鼓了,中国的内需必然旺盛,市场必然繁荣,中国必然从外贸依赖型经济转向内需为主型经济,中国经济才能长久地可持续地发展.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中国经济连续保持10%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和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面临这种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有力的调控.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紧缩政策,但成效不大.202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45%,2023年达到50%.这种比例前所未闻.日本二战后发展的最高峰时期GDP增速已超过10%,但其投资占GDP的比重也未超过34%.中国投资过度的问题若不能有效遏制和解决,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隐患,潜伏着泡沫经济的危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仅以二氧化硫的排放为例,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排放者,随之而来的酸雨问题和呼吸道疾病等问题已严重困扰着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国政府已意识到环境严重污染,不仅带来经济上的问题,也带来健康上的问题和政治上的问题,现已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中国需要的是绿色GDP的增长,而不是以高耗费、高污染为代价的GDP增长.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必须从投入和法规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大力治理污染,否则中国经济是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的.四、对外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越来越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现已高达60%.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也迅速扩大.据官方统计,中国2023年的进出口总额为1.76万亿美元,增幅达24%,其中出口为9691亿美元,增幅达27%,进口为7916亿美元,增幅为20%,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2775亿美元;预计2023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将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出口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贸易顺差将再创历史纪录.这不仅进一步导致中国经济的不平衡,而且也影响到世界经济贸易的不平衡,影响到双边或多边的经贸关系,势将再度引发美国、欧盟等对中国的不满和施压,从而带来更多的贸易摩擦.这不仅会造成中国的经济损失,更可能危及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总之,中国对外经贸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关系的一大包袱,现在是到了必须严加控制和逐步解决的时候了.再拖下去,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爆中国的经济危机.这是中国政府必须百倍警惕、严加防范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四):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这句话用英语怎么说啊!the impact and inspiration of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五): 经济大危机影响1.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从各国国内看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2.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和半殖>>地进行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势危机四伏.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六): 翻译英语"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超过预期"The impact of economic crisis on China has exceeded expectation.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七): 这次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5000字左右的文章你看一下这个网址,关于中小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八):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变化的实际情况,202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多次调整.从年初的防过热,控物价,到年中的保发展,控物价,再到年末的保增长,阔内需,调结构,充分显示出我国政府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据调查,大多数中国民众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运用相关知识回答为什么大多数中国民众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都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但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这恰恰成了我们保持发展劲头的一个重要机会.首先,与城市相比,乡村发展较缓慢,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其次,与东部相比,西部发展不充分,而西部大开发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乡村与西部的人才需求加上充足的资金支持,不愁没有就业岗位.所以,所谓危机,实乃危中有机.只要我们认准了形势,找准机会,就不怕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我们的民众正是从各项经济政策中看到了党和政府的这种敏锐眼光、突围能力,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才对未来充满信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九): 08年的经济危机对各国有怎样的影响我先声明的是此次“金融危机"不能称之为"经济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原因由于二战后,美国等一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意国家的经济的高度展,抛弃了以前的凯恩斯的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恢复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资本是个贪婪的代名词,追求最高化,加剧了世界大市场的资本分化的集中和市场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世界资本和技术分布不合理,地区保护主义的加剧,加之世界局部战争的不断,种族宗教之间所引发战争的不断,又加之美国2023年次贷危机,从而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各国失业率增加,社会福利下降,经济发展下滑等问题. 使发达国家失业率增大,社会福利降低,货币贬值,对外贸易降低不得不考虑过去的经济模式,积极寻求一条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财政,寻找对外贸易的有利手段,从而更好的掌握主动权,迎接21实际的挑战,但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对严重的生产过剩,从而提高商品的出口,也要考虑资源的配置问题,保持经济的长足稳健的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既有挑战也有机遇,首先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下降,发达国家对发展国家的投资降低与撤资,使发展中国短暂技术倒退,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人口的问题,失业率上升,国民生产消费都将降低,但同时因人口的巨大问题也降低了国民消费的下降,同时为了发展,他们不得不去调整经济政策,更新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使经济更快的发展,此次危机给发展中国家一次革新的机会,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个方面的差距,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经济中仅仅把握市场这一重要因素,实行强有力的市场经济饿宏观调控政策,使经济在合理有序下进行,使危机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也向西方展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创新,增强了西方对中国投资的信心,使我国经济经历危机后发展更好,使企业竞争力加强,同时也会使人口素质大大提高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十): 1929年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有何影响1929--1933的经济大危机基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没有什么影响,国民政府在基本统一全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财政的措施,如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并制订了工业发展计划,中国的工业得到一定发展,但十分缓慢.2023中国经济危机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第一篇: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一、引言: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刻不容缓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和发展出现的多方面问题:(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所以在此大背景下,深入研究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寻找积极应对危机的方法,吸取教训,抢抓机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本人结合严峻的经济现状,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之问题与从中得到的启示发表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观点。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和发展出现的多方面问题:就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初期,有不少国内专家和学者撰稿指出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较小,但是当我们站在今天回过头去看中国在这两年的发展过程中暴露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小了,而是略带滞后而已,如今中国在各方面都在经受着考验。
做为一名金融业的从业人员,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业、进出口贸易、房地产业和就业四大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所面临重重深刻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第一,海外投资遭受损失,且风险加剧。
许多中国的金融机构购买了美国次级贷款的债券,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经营业绩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据统计,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机构购入的美国次级按揭债券接近160亿美元。
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上市银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购买了美国次级按揭债券,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另外,美国金融危机虽然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
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当代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当代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当代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自近年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经济都受到了影响。
这场危机不仅给欧美国家带来极大的冲击,也对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这场危机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让我们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和风险认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当代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
因为银行及贷款机构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发放缺乏检验和管理,导致了大量无抵押贷款的发放。
当房地产市场崩溃后,这些银行及贷款机构就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相继破产倒闭。
这场金融危机让美国失去了许多工作岗位,并使得经济形势陷入了泥潭。
很快,这场危机就波及到了整个世界。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场危机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波及。
发展中国家由于贸易依存度较高,因此更容易受到危机的影响。
危机爆发后,出口下降,很多工厂也被迫关闭,导致了大量的工人失业。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导致了资本外流,在短时间内带来了巨大的汇率波动和资产价格下跌。
二、对于金融市场的反思从这场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金融市场的波动不仅是因为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缺陷,还可能是由于政府干预不力所导致的。
这一点可以从全球的监管失灵中看出。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保护自己的货币安全。
而在危机前,各国的监管机制存在缺陷,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因此,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是抵御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金融衍生品以及包括次贷在内的资产和证券化风险的存在。
在这场危机中,很多金融机构都因此面临了极大的风险,导致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失控。
因此,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衍生工具的监管,控制高频交易,逐渐降低市场激进性,减少市场波动。
同时,也应该将对于金融产品的审慎性评估提高到风险管理的非常重要地位,从而让金融市场更加安全和透明。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发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发第一篇: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发浅析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摘要:西方是资本主义的故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产物。
所以从19世纪以来,经济危机几乎是欧美国家的家常便饭。
通常认为,从1825年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场经济危机开始,这种危机就经常造访西方国家。
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危机更为频繁,直到走向世界大战。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关键词:美国经济次贷危机应对措施世界经济市场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1)次贷危机的形成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
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次贷危机的爆发随着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华尔街金融风暴冲击,全球股市大幅下跌,愈演愈烈成为全球金融危机。
贝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被吞并,华盛顿互助银行告急,高盛进退维谷。
次贷的蝴蝶效应已经令人难以想象。
美国政府注资7000亿元挽救大市,美联储(Fed)和欧洲央行(ECB)在内的全球六大央行历史性的合作,美、英、德、荷兰、意大利、丹麦、台湾、韩国、澳大利亚,相继公布沽空禁令……全球各地正加紧联手应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风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泡沫经济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在经济的领域中,关于“泡沫”与“经济”有两个组合词语一“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从宏微观的角度更能体现两者之间的区别。
前者反映的是资产的内在价值因为有虚假需求的刺激而不断被拉髙,最终导致价值与其市场价格背离的局部的微观经济现象。
后者则反映的是社会局部存在的投机需求在一定传导机理的运作下会放大其实际对社会有效需求的剌激,慢慢地演变成为社会虚假繁荣的全局的宏观经济现象。
通俗的讲,当市场状态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时,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信心满满,投资者因为有利可图而进行不断的投资,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健康增长的局面。
但社会经济总量不可能无节制的增长下去,一旦到达其上限,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利润空间的缩小,投资者便会减少甚至不生产,而把目光转向资本市场,届时投资者实现了到投机者的跨越,吹胀经济泡沫。
透过历史不难看出每次危机到来前整个社会的经济都会看上去繁荣无比,但是此时企业的利润水平已经降的很低了,实体经济疲软不堪。
失去实体经济这一强大后盾的支撑,社会的泡沫经济便从局部的经济泡沫中应运而生,此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在所难免的。
上世纪80年代,美、日、德、法、英五国财政部长在纽约发表联合声明,即“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开始一路升值。
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陷于停滞状态。
日本的制造业和矿场业等出口企业因为日元的大幅升值在国际同类产品市场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据日本统计数据称,日元升值使得日本出口产业损失髙达3.5万亿日元^美元的贬
值还使得曰本持有美元资产的绝大部分化为泡影。
此时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采取放宽金融政策,进行财政重组等措施来控制日元的升值以此来应对国内经济的萧条局面。
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日本的法定利率在1987年降到历史最低,仅有2.5%。
此外,日元--美元委员会推行金融自由化,放宽对银行业务的限制。
尤其在存款利率实现自由化之后,银行间的竞争日发激烈,由于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利息不断上调,导致银行的筹资成本攀高。
相比银行筹资而言,土地和房地产方面因其具有利息高、融资快的特点而吸引了大量社会流动资金。
在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企业投资过剩,经济泡沫胀大,最终加速了泡沫经济的发展。
在泡沫经济时期,所有人都被笼罩在虚假繁荣的海市蜃楼之中,都抱着“价格还会再涨”的心态,没有人愿意相信,更没有人会相信价格会下跌。
1990年,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相关融资实行总量控制,日本银行也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泡沫最终破裂。
在此之后,日本经济陷人了长期的低迷,这段时间被称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不仅日本有这样惨痛的经历,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也有过这样一段心酸的历程。
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个国家为之震颤,也导致直到现在有的国家依然处在当年的阴影之中。
我们可以从美国的信用体系开始来分析当时金融危机是如何酝酿的。
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信用档案共享机制的国家之一,美国对贷款人的信用条件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而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于美国摧毁了自己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
美国将房屋贷款的借款人分为优级、近
优级、次级三个等级。
对于次级贷款者,若没有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会因不符合贷款条件被拒之门外。
但是各方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主动地破坏了这一信用体系,政府和银行都不例外。
金融危机爆发后,次级贷款者破产还不起款而违约,银行坏账剧增,对银行经济造成巨大损害。
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源是美国多年积累起来的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泡洙。
土地占比的不断提髙使得房价节节攀升,由于美国人传统的超前消费观念,在房价不断上涨期闾借款人可以从房价增值中获得收益来偿还旧债。
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信贷环境“优越”,利率不断下降,对于次级贷款者来说收益远高于借贷成本,从而增加了对次级贷款的需求。
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关系则是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广、破坏程度大的根本原因。
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被美国金融机构疯狂的制造出来,并将其打包销售给全世界的投资者,在该过程中风险也被完美包装并随之被转嫁出去。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次贷危机的导火索,金融泡沫的不断积累则是次贷危机生长的土壤。
如何从日本和美国的教训中汲取对?我国经济发展、预防泡沫经济有用的经验是我们最应当重视的部分。
比较两国的危机产生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宽松的政策体系为经济泡沫的长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更是经济泡沫肆意扩张的根基。
由于我们很难界定怎样才算是产生了泡沫,因此泡沫经济一旦产生由于社会的惯性我们依然保持着之前的思维,并不会感觉到价格有什么不对,于是金融危机便在经济泡沫不断被吹大的过程中爆发了。
对我国而言,避免发生泡沫经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提倡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我们不能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缺乏了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社会的经济整体就会像没有顶梁柱一般不堪一击。
第二,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其所包含的金融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一旦产生危机其影响和破坏力必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对银行,证券业,基金等各大金融机构的监管时刻不能松懈。
同时我们要注重信息的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信息帮助其投资。
第三,创新是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发展的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创新应该主要体现在实业领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新兴投资领域。
注重生产技术的创新,是提高生产率的唯一可行且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途径,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第四,强调适度宽松的宏观环境。
在中国经济日渐稳定的阶段,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能够防止我国经济跌入经济泡沫的陷阱。
第五,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调整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是防范危机在全球蔓延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