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8400010
课程名称:口腔解剖生理学
学分:5
总学时:80学时
理论学时:80学时
实验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系统解剖学
适应专业:口腔医学
教材:
《口腔解剖生理学》,皮昕主编,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本课程要为后续的专业临床课奠定良好的形态学和机能学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口腔牙、牙合、颌、颅的系统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口腔功能与临床相结合;并适当介绍本门学科国内外的新进展;
2.基本技能:
(1)自学能力:教师上课时分成牙体解剖生理、口颌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口腔功能三部分内容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地讲授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
(2)基本技能: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画图能力;写出正确的实验报告;
(3)外语:讲课时给部份外语单词,要求同学掌握并作为考核内容;提供外文资料及参考书供同学参阅;可能条件下将部分或全部使用英语原版教材。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80%,实验和平时成绩2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熟悉和掌握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以及学习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发展史等。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以及学习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发展史等;[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牙体解剖生理学
[目的要求]
掌握牙体的形态、生理功能、牙的演化、发育及牙体与牙周组织的关系;
[讲课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牙的演化
了解牙体形态的演化学说,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牙附着在颌骨的方式及牙替换的次数;
第二节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通过学习,掌握牙的组成、牙的分类及牙的功能;
第三节牙的萌出及临床牙位记录
掌握临床牙位记录法、熟悉牙萌出的特点、时间和顺序;
第四节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掌握以下名词概念:中线、牙体长轴、接触区、线角、点角、轴面角、外形高点、牙体三等份;
熟悉牙冠各面的命名和牙冠表面标志:
唇(颊)面、舌面、近中西、远中面、合面、切嵴;牙尖、结节、轴嵴、边缘嵴、三角嵴、颊颈峪、横嵴、斜嵴、舌面隆突、窝、沟、点隙;
第五节牙体外形
1.掌握牙冠、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2.着重介绍恒牙部份,要求掌握各恒牙的位置、数目、形态特点、牙根数目同组牙的区别点及各恒牙的应用解剖;
3.熟悉乳牙的数目、特点及其应用解剖;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第六节牙髓腔解剖
1.掌握髓腔概述、恒牙的髓腔形态及乳牙髓腔形态;
2.掌握髓腔形态的变异及髓腔解剖特点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牙列、牙合与颌位
[目的要求]
掌握口颌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讲课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牙列
1.掌握牙列的外形,牙列与面形、牙形的关系;
2.掌握以下名词概念:牙合、颌、牙合平面,工作尖,非工作尖,髁道,切道;
3.熟悉纵牙合曲线与横牙合曲线的定义;
4.了解牙齿排列槽况,注意牙体长轴压近远中向、唇舌向、颊舌向的倾斜情况;
5.注意牙合与颌的区别;
第二节牙合
掌握牙尖交错牙合、前伸牙合与侧方牙合,牙合对颞下颌关节、牙周、咀嚼肌、中枢神经
系统的影响;
一、牙合的分类
1.根据颌位进行分类
(1)正中合位:掌握正中合位的定义及同义词,掌握正中合位的标志;
(2)正中关系:掌握正中关系的定义及同义词;注意区别正合位与正中关系;
(3)正中关系牙合:了解正中关系合的定义;
(4)正中:掌握长正中的定义及生理意义;
(5)生理休息位:掌握生理休息位的定义和生理意义;
2.根据牙接触进行分类;
(1)双侧平衡牙合:掌握双侧平衡牙合的定义,掌握工作与平衡侧概念;了解双侧平衡合的生理意义;
(2)单侧平衡牙合:了解单侧平衡牙合的定义;
(3)了解尖牙保护牙合和相互保护牙合的定义;
二、了解合对颞下颌关节重建的影响;
第三节颌位
掌握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目的要求]
掌握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知识。
[讲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骨
1.掌握上颌骨的解剖标志;
2.掌握下颌体和下颌支的解剖特点;
3.熟悉颧弓、翼腭管及翼钩
4.了解上颌骨与咀嚼功能的关系;
第二节颞下颌关节
1.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2.掌握颞下颌关节的韧带起止位置;
3.掌握关节盘的运动;掌握翼外肌在关节运动中的作用(翼外肌上、下头的功能差异);
4.了解颞下颌关节的开闭、前后、侧方运动;
第三节肌肉
1.掌握表情肌特点;掌握嚼肌、翼内肌、颞肌、翼外肌上头的起止位置
2.掌握翼外肌下头、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的起止位置;
第四节唾液腺
掌握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小唾液腺;
第五节血管
1.掌握主要动脉、静脉;
2.掌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第六节淋巴结和淋巴管(了解)
第七节神经
掌握三叉神经、面神经、有关神经解剖及损伤的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目的要求]
1.掌握颈筋膜、颌下三角、气管颈段的解剖及其应用;
2.熟悉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讲课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口腔局部解剖
1.掌握唇解剖学、腭解剖学、舌下区境界和内容、舌的解剖学;
2.熟悉和了解口腔境界与分部,熟悉口腔前庭及其标志;
第二节颌面部局部解剖
1.掌握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2.熟悉颌面部表面标志及软组织特点;
第三节颈部局部解剖
掌握颈筋膜、颌下三角、气管颈段的解剖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与口腔颌面部有关的头部局部解剖
[目的要求]
熟悉和了解与口腔颌面部有关的头部局部解剖。
[教学内容]
以自学为主
第六章口腔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和熟悉下颌运动功能、咀嚼功能、吞咽功能、言语功能、唾液功能、感觉功能;
2.了解咀嚼运动的研究方法。
[讲课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下颌运动
掌握控制下颌运动的因素、下颌运动的形式;
第二节咀嚼功能
1.掌握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
2.掌握咀嚼周期的构成与特点;
3.掌握咀嚼效率的测定方法;
4.熟悉咀嚼运动中的生物杠杆作用;
5.熟悉咀嚼与牙磨耗之关系;
6.了解咀嚼运动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吞咽功能
熟悉吞咽的过程;
第四节言语功能
1.掌握口腔器官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熟悉发音器官与语音的形成;
2.熟悉发音器官与语音的形成;
第五节唾液功能
1.熟悉唾液腺及功能;
2.熟悉唾液的成分;
3.了解唾液的作用;
第六节感觉功能
熟悉味觉功能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8410010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
学分:5
总学时:80学时
理论学时:80学时
实验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病理学
适应专业:口腔医学
教材:
《口腔组织病理学》,于世凤主编,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医学基础课与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学科,口腔组织病理学要为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正确诊断,治疗以及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口腔颌面部各种组织的发生、分布、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掌握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常见肿瘤和囊肿的病理变化及生物学持性;
2.基本技能:
(1)基本技能:掌握口腔颌面部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依据,根据病理改变作出正确)诊断;掌握口腔病变组织的活体组织检查的原则和方法;
(2)自学能力:通过启发性地讲授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并根据理论课学到的知识能对口腔病变作科学的观察,分析及作出相应的诊断;
(3)外语:要求熟悉常用的口腔组织病理学英文单词及阅读有关英文参考资料;可能条件下将部分或全部使用英语原版教材。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成绩构成:理论考试80%,实验和平时成绩2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篇口腔组织胚胎学
第一章牙体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釉质、牙本质、牙髓及牙骨质四种组织的分布和基本结构;
2.了解其生物学特性。
[讲课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釉质
(1)釉质的表面结构:牙面平行线,釉小皮,釉质裂沟形态,唾液薄膜的性质及形成;
(2)釉质组织学结构:釉柱,柱间质的分布,形态的光镜所见及超微结构;釉质生长线;釉质中的主要有机物釉板,釉丛,釉梭的分布及成因;釉牙本质界;
(3)釉质的生物学特性;釉质的理化性状,渗透性和生活代谢;
2.牙本质
(1)牙本质的理化性质;
(2)牙本质的结构:牙本质小管的方向及造牙本质细胞突起;间质结构.罩牙本质,管周和管间牙本质的分布.前期牙本质的所在,球间牙本质及童氏粒层的分布及形成,生长线;
(3)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感觉;
(4)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继发牙本质,修复牙本质,透明牙本质及死区;
3.牙髓
(1)组织学结构:牙髓细胞,造牙本质细胞形态及分布;细胞间质及胶原纤维的分布;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2)生物学特性:牙髓有形成及营养牙本质功能;牙髓的增龄变化;牙髓对刺激的反应及牙髓的修复能力;
4.牙骨质
(1)组织学结构:无细胞牙骨质细胞性牙骨质,牙骨质板层,穿通纤维,类牙骨质,釉牙骨质界,牙骨质牙本质界;
(2)生物学特性:支持功能及修复功能,骨与牙骨质的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牙周组织
[目的要求]
要求理解牙周组织(牙齿支持组织)在机能上为一单位,掌握牙周膜主纤维的名称及其分布,牙周间隙组织中上皮剩余的分布;了解牙槽骨的新生及吸收规律;掌握牙龈的表面解剖,组织学特性;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牙龈
(1)表面解剖:游离龈、附着龈及龈乳头;
(2)牙龈的组织学特点:牙龈和牙槽部粘膜的比较,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
(3)牙龈和牙体附着关系: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关系;结合上皮的增龄变化;
2.牙周膜
(1)组织学结构:牙周膜的主纤维束的分布及功能;未成熟弹力纤维;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成牙骨质细胞,上皮剩余,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形态,分布及临床意义;牙骨质小体,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2)牙周膜的功能:形态与功能的关系,牙周膜的支持功能,形成及营养功能;
3.牙槽骨
(1)牙槽骨的解剖:固有牙槽骨(即筛状板或硬骨板)、牙槽间隔及根间骨隔;
(2)牙槽骨的结构:骨密质、骨松质;层板骨及束状骨;
(3)骨的形成与吸收:在镜下如何辨认骨的新生与吸收,影响骨新生及吸收的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口腔粘膜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口腔粘膜的基本结构,各部粘膜的特点。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
(1)上皮:基底层、棘层、粒层、角化层、各层的结构及超微结构;
(2)基底膜;
(3)固有层;
(4)粘膜下层;
2.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1)可分咀嚼粘膜、被覆粘膜及特殊粘膜三种类型;
(2)唇:唇粘膜、移行部及唇皮肤的组织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3)腭:表面解剖、组织学特点;
(4)舌:舌背各种舌乳头的分布及其组织结构:舌腹粘膜及舌根粘膜;
(5)颊粘膜及口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涎腺
[目的要求]
掌握涎腺的结构。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腺泡的结构及超微结构,闰管、分泌管及排泄管,肌上皮细胞;
2.涎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颞下颌关节
[目的要求]
掌握髁状突、关节盘、滑膜的组织学特点。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髁状突的组织学特点;
2.关节盘的组织学特点;
3.滑膜的组织学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目的要求]
熟悉颌面部的发生,了解各种面裂畸形的发生学背景及发生部位。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神经嵴的分化、鳃弓和咽囊的发育;
2.颌面部的发育;
3.腭的发育;
4.舌的发育。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牙的发育
[目的要求]
要求熟悉牙齿发育的全部过程,了解造牙上皮组织的演化(牙板、造釉器、上皮根鞘)及牙齿硬组织的形成与机体内在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1) 成釉器的发育:三个时期(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牙乳头、牙囊;
(2)牙乳头的发育:牙乳头在牙发育中有重要作用,是决定牙形状的重要因素;
(3)牙根的发育:上皮根鞘与牙根的发生,副根管的形成,牙周上皮剩余的来源;
(4)牙囊的发育;
(5) 牙板的结局;
2.牙体组织的形成:釉质、牙本质的形成,牙齿发育与内外环境的关系;
3.牙髓组织的形成;
4.牙根组织的形成;
5.牙周组织的发育;
6.牙齿的萌出及萌出后的发育;
7.乳恒牙交替。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篇口腔病理学
第八章牙发育异常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釉质发育不全、氟牙症、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四环素牙、牙内陷、畸形中央尖的病因及病理变化,了解发病机制。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牙齿萌出异常和数目异常;
2.牙形态与结构异常。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龋病
[目的要求]
龋是一种牙齿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多发病,要求掌握龋的病因及病理变化,了解发病机制。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龋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2.龋的病理学;
(1)釉质龋:肉眼所见,光镇及电镜下釉质龋的变化,介绍釉质龋的分层,龋破坏的早期现象(破坏方式)龋在不同部位的进行特点;
(2)牙本质龋:崩解层、细菌侵入层、脱矿层、透明展、脂肪变性层五层的变化,牙本质龋的超微结构,牙本质龋时的牙髓变化;
(3)牙骨质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牙髓病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各型牙髓炎的病理变化。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牙髓炎:
(1)牙髓充血;
(2)牙髓炎:病因,各型牙髓炎的病理变化;
2.牙髓变性和坏死;
3.牙体吸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根尖周病
[目的要求]
要求掌握各型根尖周病的病理变化。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根尖周炎;
2.根尖囊肿;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二章牙周组织病
[目的要求]
牙周病为多发病,要求掌握各型牙周病的病理变化及牙周组织的修复性再生。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牙龈病;
2.牙周炎;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口腔粘膜病
[目的要求]
口腔粘膜病种类较多,要求掌握粘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熟悉或了解常见粘膜病的病理变化及如何切取粘膜病检组织。
[讲课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过角化,不全角化及角化异常增殖、疱、糜烂、溃疡、斑、丘疹、假膜及裂;
2.口腔粘膜病理:
(1)白色病变:白斑,白色水肿、白色念珠菌病;
(2)红色及红白色病变:红斑、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3)溃疡性病变:复发性口疮;
(4)疱性病变:天疱疮、粘膜良性类天疱疮。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四章颌骨及关节疾病
[目的要求]
熟悉颌骨骨髓炎、放射性骨坏死、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家族性巨颌症、郎格罕斯
细胞增生症的病理特点。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颌骨疾病;
2.颞下颌关节病。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涎腺疾病
[目的要求]
掌握涎腺炎、涎石病、坏死性涎腺化生、舍格伦综合症的病理变化。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涎腺发育异常及异位;
2.涎腺非肿瘤性疾病:涎腺炎、涎石病、坏死性涎腺化生、舍格伦综合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六章口腔颌面部囊肿
[目的要求]
掌握和熟悉囊肿分类及各型囊肿的病理变化。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牙源性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含牙囊肿;
2.非牙源性囊肿:鼻腭囊肿、腭正中囊肿、球上颌囊肿、鼻唇囊肿、3、口腔、面颈部软组织囊肿: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粘液囊肿及舌下囊肿。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七章牙源性肿瘤
[目的要求]
要求熟悉牙源性肿瘤的病理及生物学特性,WHO关于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讲课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概念与分类;
2.成釉细胞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腺样瘤、牙源性钙化囊肿、牙瘤、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牙源性纤维瘤、牙源性粘液溜的病理、组织发生及生物学特性;
3.牙源性恶性肿瘤:牙源性癌、牙源性肉瘤、牙源性癌肉瘤的病理、组织发生及生物学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八章涎腺肿瘤
[目的要求]
要求熟悉常见涎腺肿瘤的病理及生物学特性,WHO关于涎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讲课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涎腺肿瘤的分类、组织发生、免疫组织化学;
2.涎腺上皮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腺淋巴瘤、嗜酸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上皮-肌上皮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恶性多形性腺瘤、腺泡细胞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乳头状囊腺癌、腺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等的病理及生物学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八章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目的要求]
掌握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鳞状细胞癌、疣状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颗粒细胞瘤、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病理及生物学特性。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鳞状细胞乳头状瘤、乳头状增生、血管瘤、牙龈瘤、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淋巴管瘤、骨巨细胞瘤、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
2.恶性肿瘤:口腔癌(唇癌、颊癌、口底癌、舌癌、腭癌、牙龈癌、上颌窦癌、疣状癌);恶性黑色素瘤、纤维肉瘤、骨肉瘤、恶性淋巴瘤、恶性肉芽肿。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口腔医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8080041
课程名称:口腔医学导论(Introduction of Stomatology)
学分:1学分
总学时: 18学时
理论学时:18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适应专业:口腔医学
教材:
《口腔医学导论》,冯海兰、王嘉德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1.孙宝志、刘国良主编,《临床医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震康,《展望21世纪中口腔医学发展趋势“中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讨会”论文集》,1998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口腔医学导论是根据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口腔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所必须了解的我国及世界口腔医学和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的简史、现状、发展趋势及与口腔医学密切相关的信息;口腔医学导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懂得口腔医学的内涵,了解口腔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使口腔医学院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口腔医学的一引起基本概念,了解所选择专业的概况,从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双语教学的导论课程,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更多了解本学科国际化发展特点,了解学科和常用专用名称的英文;沟通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过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本课程是通过对口腔医学特别是国际口腔医学学科鸟瀚式的介绍,扩大学生专业视野,也使他们尽快完成由一名中学生或普通大学生向口腔医学生的转变;另一方面要扭转过去那种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割裂的现象,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使医学生对医学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对医学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所以,口腔医学导论课程在介绍口腔医学各分支学科的同时,着重介绍该分支学科与自然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有关学科以及口腔医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要学好口腔医学,所必须具备的相关学科知识;
2.本课程对许多具体的疾病只是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后的学习,对中英文本学科专用名称有初步了解;而在对口腔医学的每一分支学科介绍时,既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又对本分支学科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研究方向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有所涉及,以激发学生去追求新知识、探索新问题。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国口腔医学教育简介
[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医学学科分类;
2.了解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
[讲课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口腔医学学科分类;
2.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
3.面向21世纪的口腔医学教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口腔基本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基本结构;
2.了解牙及牙周组织的结构、类型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