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生理学 教学大纲
(一)理论课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能够说出口腔解剖生理学的主要任务、发展简史、基本观点和基本学习方法,阐述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基本要求:能说出动物牙齿的演化特点、演化学说,牙齿的分类特点,牙齿的主要功能;解释不同的临床牙位记录方法;能描述牙齿的内外部结构,解释牙体解剖应用名词和基本表面解剖标志;能阐述各类恒牙的内、外部形态特点,描述乳牙的内外部形态特点;能说明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重点:恒牙的解剖特点,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恒牙髓腔的形态特点。
第三章牙列、咬合与颌位基本要求: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牙列,说出牙列大小的主要描述方法,阐述牙列三维方向上的排列规律,并能解释纵牙合曲线、横牙合曲线等概念;能够解释牙尖交错牙合的定义,阐述牙尖交错牙合三维方向上的咬合接触特征,概括牙尖交错牙合的正常标志;能够描述建立正常牙合的三维方向动力平衡,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牙合特征;能够解释三种基本颌位的定义、特点、正常的标志、形成机制,并说出它们正常的意义。
重点:正常牙列中牙倾斜规律;牙尖交错牙合的定义、牙尖交错牙合的三维咬合接触特征、牙尖交错牙合正常的标志;三种基本颌位的定义、形成机制、正常标志以及三种基本颌位的关系。
第四章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基本要求:能够阐述颞下颌关节各组成部分的解剖特点,颞下颌关节的运动特性,以及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能够阐述咬肌、颞肌、翼内肌及翼外肌的起止点及其主要功能,描述舌骨上肌群各肌的起止点及其主要功能,描述口颌肌链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重点: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特点及运动特性,咀嚼肌各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
第五章口腔功能基本要求:能够说出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和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阐述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运动范围;能说出咀嚼运动的神经控制、咀嚼运动的类型、舌唇颊腭在咀嚼中的作用以及咀嚼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能解释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及咀嚼肌力、牙合力、最大牙合力及牙周潜力等概念,能阐述咀嚼运动咀嚼周期的特点;能够说出味觉感受器的分布以及主要的味觉传导通路、口腔内部触压觉的主要特点、口腔内部温度觉的主要特点,能阐述四类基本味觉及其在口内的分布规律、影响味觉的主要因素、痛觉的定义、口腔内部痛觉的主要特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教案4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教案前言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以研究人体口腔、颌面、颈部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口腔、颌面、颈部的层次关系和器官形态,掌握其功能活动原理、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后继的口腔医学技术相关课程以及口腔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作为口腔解剖生理学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同时口腔医学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一门学科,通过本实验课可以提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为后续的操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近年来的新兴学科,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各地医学院都还处于摸索实践过程,其形式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固定模式。
本大纲是参考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工艺专业的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安排,结合我们修复工艺科生产实践经验,根据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而编写,适用于口腔医学技术的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课教学。
课程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实验课加强学生对于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实践操作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安排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教学的后期阶段,总学时144学时,分上下两学期完成。
评价方式:实验报告,过程评分,实验作品评分。
参考书目:1、《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七版皮昕主编2、《口腔解剖生理学》王惠芸著3、《口腔解剖生理学彩色图谱》皮昕主编4、《口腔头颈部临床解剖学图谱与生理学图解》5、《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教学时数分配表(共144学时)第一学期实验内容学时数实验一牙体观察与测量 4 实验二倍比放大雕刻上颌中切牙 4 实验三倍比放大雕刻上颌中切牙 4 实验四倍比放大雕刻上颌尖牙 4 实验五倍比放大雕刻上颌尖牙 4 实验六倍比放大雕刻上颌中切牙 4 实验七倍比放大雕刻上颌前磨牙 4 实验八倍比放大雕刻上颌前磨牙 4 实验九倍比放大雕刻上颌第一磨牙 4 实验十倍比放大雕刻上颌第一磨牙 4 实验十一倍比放大雕刻下颌第一磨牙 4实验十二倍比放大雕刻下颌第一磨牙 4 实验十三绘制牙列排列轴向图 4 实验十四绘制前牙及后牙覆合覆盖关系图 4 实验十五绘制SPEE曲线和WILSON曲线 4恒牙髓腔及乳牙牙体形态标本观察颞实验十六4下颌关节局部解剖标本观察实验十七下颌运动轨迹描记、咀嚼效率测定 4考试 4第一学期合计72第二学期实验内容学时数实验一等比雕刻上颌中切牙 4 实验二等比雕刻下颌中切牙 4 实验三等比雕刻上颌尖牙 4 实验四等比雕刻下颌尖牙 4 实验五等比雕刻上颌前磨牙 4 实验六等比雕刻下颌前磨牙 4 实验七等比雕刻上颌第一磨牙 4 实验八等比雕刻下颌第一磨牙 4 实验九等比雕刻全牙列 4 实验十等比雕刻全牙列 4 实验十一等比雕刻全牙列 4实验十二上颌第一前磨牙颌面堆塑 4实验十三上颌第一前磨牙颌面堆塑 4实验十四上颌第一磨牙颌面堆塑 4实验十五上颌第一磨牙颌面堆塑 4实验十六下颌第一磨牙颌面堆塑 4实验十七下颌第一磨牙颌面堆塑 4考试 4第二学期合计72总合计144实验一牙体外形识别和观测(4学时)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游标卡尺的使用2.掌握牙体测量的主要项目和方法二、实验内容:牙体测量是研究牙体解剖形态的方法之一。
《口腔解剖生理学》订课程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牙、牙合、颌骨、颞下颌关节和头面颈诸部位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口腔功能等,并结合临床应用加以阐述,从而为学习其它口腔基础课程和口腔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
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
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在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中,要始终强调按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方法)的要求,来培养学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在教学中,要加强智能和人才的培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
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通过讲课、学习教材,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要适当地联系临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四、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名称及性质皮昕编著.《口腔解剖生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二)参考书[1] 易新竹主编.《牙合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2] 皮昕主编.《口腔解剖生理学复习应试指南》.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3] 马莉、原双斌主编.《口腔解剖生理学》.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五、课程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过程考核(考勤、作业),课终考核(闭卷)(二)成绩评定办法成绩构成:课终考核成绩60% + 过程考核成绩40%六、课外学习要求课外学习(自学)要求,特别是对作业的要求,说明作业的形式(如习题、报告等)、作业量、以及对作业完成时间要求等。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专科 理论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口腔医学专科使用」前言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54学时的教学计划编写,其中:面授学时18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自学学时30学时。
教材使用皮昕主编的《口腔解剖生理学》。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与临床专业课的相互关系,掌握牙体解剖、牙列与牙合、口腔颌面颈部解剖以及口腔生理的相关知识,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一、学时分配表:章内容面授学时实验学时自学学时总学时第一章绪论 1 1 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 4 2 16 22 第三章牙列、与颌位 3 4 7 第四章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4 2 4 10 第五章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4 2 4 10 第六章口腔功能 2 2 4 总学时18 8 30 54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与任务。
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
【内容】1.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与任务。
2.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
3.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目的要求】掌握:牙的组成、分类、功能,牙的萌出及临床牙位记录法,牙的发育过程、萌出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四种牙临床牙位记录法,应用术语、牙冠各面的命名、牙冠的表面标志,各恒牙的位置、形态特点、牙根形态与数目、各组牙的主要鉴别和应用解剖特点,乳牙的数目、各乳牙的位置和主要外形特征及应用解剖,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髓腔的标志、恒牙、乳牙髓腔的主要形态特点及应用解剖,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根管系统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内容】1.牙的演化2.牙的组成、分类、功能。
3.牙的萌出及临床牙位记录法。
4.牙的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解剖标志。
5.恒牙及乳牙的外部形态6.恒牙及乳牙髓腔形态。
第三章牙列、与颌位【目的要求】掌握:牙列的概念、分型、大小、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牙列与面的形态特征,牙尖交错的定义,牙尖交错的解剖特征及生理意义,牙尖交错的正常标志,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Ⅰ前言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形态和生理功能相联系的学科,实验室实习是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观察标本、雕塑牙齿、髓腔磨片等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密细心的工作方法,为临床工作打好基本技能基础。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36学时。
四实验指导书名称:《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自编,张跃蓉,2007年。
Ⅱ正文实验一牙体测量和牙体形态雕刻方法的练习一教学目的通过对各类离体牙外形的观察和测量,使学生掌握各类牙的解剖特点,学会牙的测量方法和游标卡尺的使用。
二教学要求(一)游标卡尺的使用。
(二)掌握离体牙的测量方法。
(三)测量各类离体牙。
三教学内容(一)学会游标卡尺的使用。
(二)测量各类离体牙,掌握牙体解剖特点。
(三)记录测量数据,并作统计学处理,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二雕刻上颌中切牙一教学目的掌握上颌中切牙的牙体外形。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握刀方法和雕刻要领。
(二)掌握上颌中切牙的牙体外形。
三教学内容(一)复习上颌中切牙的解剖特征。
(二)雕刻刀的使用以及上颌中切牙的雕刻要领。
(三)雕刻上颌中切牙。
实验三雕刻下颌第一磨牙一教学目的掌握下颌第一磨牙牙体外形。
二教学要求雕刻下颌第一磨牙,熟悉雕刻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内容(一)复习下颌第一磨牙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
(二)雕刻下颌第一磨牙。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前言《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课时口腔医学的一门重要技能课程,包括牙体解剖生理学和口腔颌面颈部解剖二部分,目的是通过实习建立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动手能力,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对上颌中切牙牙体外形的描绘及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和步骤,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教学内容】1.雕刻刀的正确使用。
2.描绘上颌中切牙。
3.雕刻上颌中切牙。
实验三上颌尖牙的描绘及雕刻【目的要求】通过对上颌尖牙牙体外形的描绘及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和步骤,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教学内容】1.雕刻刀的正确使用。
2.描绘上颌尖牙。
3. 雕刻上颌尖牙。
实验四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描绘及雕刻【目的要求】通过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牙体外形的描绘及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和步骤,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教学内容】1.雕刻刀的正确使用。
2.描绘上颌第一前磨牙。
3.雕刻上颌第一前磨牙。
实验五上、下颌第一磨牙的描绘【目的要求】通过观察上、下颌第一磨牙的牙冠、牙根的形态特点,描绘上、下颌第一磨牙牙体外形,掌握上、下颌第一磨牙牙体外形特点。
【教学内容】1.观察上、下颌第一磨牙的模型、标本。
2.教师示教。
3.描绘上、下颌第一磨牙。
实验六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目的要求】通过对上颌第一磨牙牙体外形的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和步骤,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教学内容】1.雕刻刀的正确使用。
2.雕刻上颌第一磨牙。
实验七下颌第一磨牙的雕刻【目的要求】通过对下颌第一磨牙牙体外形的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和步骤,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教学内容】1.雕刻刀的正确使用。
2.雕刻下颌第一磨牙。
实验八上下颌骨及相关的颅骨、头皮、顶骨的解剖结构【目的要求】1.掌握上下颌骨,颧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中国医科大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 》教学大纲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绪论【目的要求】熟悉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
熟悉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史。
熟悉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方法。
【教学内容】阅读口腔解剖生理学研究内容。
理解人体形态功能与其自然关系。
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自学【教学时数】2 学时(自己掌握)牙体解剖生理—— 11 学时牙的演化【目的要求】熟悉地质变迁、生活条件变更引起器官的改造。
熟悉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牙的特点。
【教学内容】介绍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牙的特点。
掌握动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及自学。
【教学时数】1 学时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牙萌出及牙位记录牙体名词及标志【目的要求】熟悉牙外部观察三部分组成。
掌握牙剖面观察四部分组成。
了解牙分类、功能。
掌握牙萌出定义、特点。
掌握牙体名词及表面标志。
【教学内容】介绍牙发育的发生、钙化和萌出。
介绍乳、恒牙萌出的特点。
介绍:接触区、线、点角、外形高点等定义。
【教学方法】讲授及示教 X 光片【教学时间】1 学时牙体外形【目的要求】掌握切牙组解剖特点。
掌握尖牙特点。
掌握双尖牙特点。
掌握磨牙特点。
掌握乳牙特点。
【教学内容】介绍上颌中切牙冠唇面高点,近远中边特点,近中切角 90 ゜。
发育沟、生长叶。
舌面高点、窝、边缘嵴特点。
对比介绍上颌侧切牙、尖牙特点,下颌切牙、尖牙特点。
介绍上颌第一双尖牙特点,颊尖偏远中,舌尖偏近中。
近中沟过近中边缘嵴到近中沟。
对比介绍上颌第 5牙、下颌第4、5牙牙冠特点。
介绍上、下颌第 6牙解剖特点。
对比介绍上、下颌第 7、8牙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示教、自学。
【教学时数】切牙 1学时,尖牙1学时,双尖牙2学时,磨牙2学时,乳牙1学时。
髓腔解剖【目的要求】掌握髓腔解剖特点,髓顶、底的位置特点。
掌握双根管发生位置、发生率。
【教学内容】介绍髓室位置,髓角位置特点及根管系统解剖。
介绍前牙髓腔的特点,特别室上 1特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医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格式)课程名称:口腔解剖生理学
课程代码:
一.实验总学时:36
必修实验个数:7 选修实验个数: 2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基本要求
作为口腔医学工作者,从事各类修复体的制作工作,不光要掌握各类牙体的解剖形态,还必须能够熟炼进行牙体的雕刻与塑形。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地理解并掌握牙体的解剖形态特点,熟悉口腔专业基本修复材料的性能和用法,从而为以后修复的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与报告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四.实验仪器设备配置
各颗牙体标本、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标本、
五.实验指导书
六.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注: 1.“实验总学时”: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内容填写;
2.“实验仪器设备配置”:指本课程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3.“实验指导书”:自编实验指导书;
4. “实验类型”:指演示型、验证型、综合型三种类型实验;
5. “实验类别”:指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
6. “实验要求”:分别为:必修、选修;。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口腔解剖生理学》英文名称:《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60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训课2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以研究口腔、颅、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学员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将为后续口腔临床课程及军事医学课程的学习、相关口腔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口腔临床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修课程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主修完本门课程后,学员将进一步学习《口腔颌面影像针诊断学》、《牙合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牙体牙髓病学》、《口腔正畸学》等后续的口腔临床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1、要坚持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2、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员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3、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和组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
4、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门口腔医学基础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最终要应用和服务于具体的临床操作,口腔临床操作中的很多细节都贯穿该课程的知识,因此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学用结合,以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加深学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注重实践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口腔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实训部分包括了牙齿雕刻、口颌系统常规检查、下颌运动检查、咀嚼效率测定等与临床操作密切相关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400010课程名称:口腔解剖生理学学分:5总学时:80学时理论学时:80学时实验学时:4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系统解剖学适应专业:口腔医学教材:《口腔解剖生理学》,皮昕主编,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本课程要为后续的专业临床课奠定良好的形态学和机能学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口腔牙、牙合、颌、颅的系统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口腔功能与临床相结合;并适当介绍本门学科国内外的新进展;2.基本技能:(1)自学能力:教师上课时分成牙体解剖生理、口颌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口腔功能三部分内容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地讲授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2)基本技能: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画图能力;写出正确的实验报告;(3)外语:讲课时给部份外语单词,要求同学掌握并作为考核内容;提供外文资料及参考书供同学参阅;可能条件下将部分或全部使用英语原版教材。
三、学时安排四、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成绩构成:理论考试80%,实验和平时成绩20%。
五、课程基本内容绪论[目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以及学习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发展史等。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以及学习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发展史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一章牙体解剖生理学[目的要求]掌握牙体的形态、生理功能、牙的演化、发育及牙体与牙周组织的关系;[讲课时数] 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牙的演化了解牙体形态的演化学说,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牙附着在颌骨的方式及牙替换的次数;第二节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通过学习,掌握牙的组成、牙的分类及牙的功能;第三节牙的萌出及临床牙位记录掌握临床牙位记录法、熟悉牙萌出的特点、时间和顺序;第四节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掌握以下名词概念:中线、牙体长轴、接触区、线角、点角、轴面角、外形高点、牙体三等份;熟悉牙冠各面的命名和牙冠表面标志:唇(颊)面、舌面、近中西、远中面、合面、切嵴;牙尖、结节、轴嵴、边缘嵴、三角嵴、颊颈峪、横嵴、斜嵴、舌面隆突、窝、沟、点隙;第五节牙体外形1.掌握牙冠、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2.着重介绍恒牙部份,要求掌握各恒牙的位置、数目、形态特点、牙根数目同组牙的区别点及各恒牙的应用解剖;3.熟悉乳牙的数目、特点及其应用解剖;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第六节牙髓腔解剖1.掌握髓腔概述、恒牙的髓腔形态及乳牙髓腔形态;2.掌握髓腔形态的变异及髓腔解剖特点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实验室教学[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二章牙列、牙合与颌位[目的要求]掌握口颌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讲课时数] 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牙列1.掌握牙列的外形,牙列与面形、牙形的关系;2.掌握以下名词概念:牙合、颌、牙合平面,工作尖,非工作尖,髁道,切道;3.熟悉纵牙合曲线与横牙合曲线的定义;4.了解牙齿排列槽况,注意牙体长轴压近远中向、唇舌向、颊舌向的倾斜情况;5.注意牙合与颌的区别;第二节牙合掌握牙尖交错牙合、前伸牙合与侧方牙合,牙合对颞下颌关节、牙周、咀嚼肌、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一、牙合的分类1.根据颌位进行分类(1)正中合位:掌握正中合位的定义及同义词,掌握正中合位的标志;(2)正中关系:掌握正中关系的定义及同义词;注意区别正合位与正中关系;(3)正中关系牙合:了解正中关系合的定义;(4)正中:掌握长正中的定义及生理意义;(5)生理休息位:掌握生理休息位的定义和生理意义;2.根据牙接触进行分类;(1)双侧平衡牙合:掌握双侧平衡牙合的定义,掌握工作与平衡侧概念;了解双侧平衡合的生理意义;(2)单侧平衡牙合:了解单侧平衡牙合的定义;(3)了解尖牙保护牙合和相互保护牙合的定义;二、了解合对颞下颌关节重建的影响;第三节颌位掌握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实验室教学[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三章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目的要求]掌握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知识。
[讲课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骨1.掌握上颌骨的解剖标志;2.掌握下颌体和下颌支的解剖特点;3.熟悉颧弓、翼腭管及翼钩4.了解上颌骨与咀嚼功能的关系;第二节颞下颌关节1.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2.掌握颞下颌关节的韧带起止位置;3.掌握关节盘的运动;掌握翼外肌在关节运动中的作用(翼外肌上、下头的功能差异);4.了解颞下颌关节的开闭、前后、侧方运动;第三节肌肉1.掌握表情肌特点;掌握嚼肌、翼内肌、颞肌、翼外肌上头的起止位置2.掌握翼外肌下头、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的起止位置;第四节唾液腺掌握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小唾液腺;第五节血管1.掌握主要动脉、静脉;2.掌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第六节淋巴结和淋巴管(了解)第七节神经掌握三叉神经、面神经、有关神经解剖及损伤的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实验室教学[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四章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目的要求]1.掌握颈筋膜、颌下三角、气管颈段的解剖及其应用;2.熟悉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讲课时数] 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口腔局部解剖1.掌握唇解剖学、腭解剖学、舌下区境界和内容、舌的解剖学;2.熟悉和了解口腔境界与分部,熟悉口腔前庭及其标志;第二节颌面部局部解剖1.掌握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2.熟悉颌面部表面标志及软组织特点;第三节颈部局部解剖掌握颈筋膜、颌下三角、气管颈段的解剖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实验室教学[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五章与口腔颌面部有关的头部局部解剖[目的要求]熟悉和了解与口腔颌面部有关的头部局部解剖。
[教学内容]以自学为主第六章口腔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和熟悉下颌运动功能、咀嚼功能、吞咽功能、言语功能、唾液功能、感觉功能;2.了解咀嚼运动的研究方法。
[讲课时数] 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下颌运动掌握控制下颌运动的因素、下颌运动的形式;第二节咀嚼功能1.掌握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2.掌握咀嚼周期的构成与特点;3.掌握咀嚼效率的测定方法;4.熟悉咀嚼运动中的生物杠杆作用;5.熟悉咀嚼与牙磨耗之关系;6.了解咀嚼运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吞咽功能熟悉吞咽的过程;第四节言语功能1.掌握口腔器官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熟悉发音器官与语音的形成;2.熟悉发音器官与语音的形成;第五节唾液功能1.熟悉唾液腺及功能;2.熟悉唾液的成分;3.了解唾液的作用;第六节感觉功能熟悉味觉功能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实验室教学[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410010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学分:5总学时:80学时理论学时:80学时实验学时:4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病理学适应专业:口腔医学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于世凤主编,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医学基础课与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学科,口腔组织病理学要为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正确诊断,治疗以及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口腔颌面部各种组织的发生、分布、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掌握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常见肿瘤和囊肿的病理变化及生物学持性;2.基本技能:(1)基本技能:掌握口腔颌面部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依据,根据病理改变作出正确)诊断;掌握口腔病变组织的活体组织检查的原则和方法;(2)自学能力:通过启发性地讲授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并根据理论课学到的知识能对口腔病变作科学的观察,分析及作出相应的诊断;(3)外语:要求熟悉常用的口腔组织病理学英文单词及阅读有关英文参考资料;可能条件下将部分或全部使用英语原版教材。
四、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成绩构成:理论考试80%,实验和平时成绩20%。
五、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篇口腔组织胚胎学第一章牙体组织[目的要求]1.掌握釉质、牙本质、牙髓及牙骨质四种组织的分布和基本结构;2.了解其生物学特性。
[讲课时数] 3学时[教学内容]1.釉质(1)釉质的表面结构:牙面平行线,釉小皮,釉质裂沟形态,唾液薄膜的性质及形成;(2)釉质组织学结构:釉柱,柱间质的分布,形态的光镜所见及超微结构;釉质生长线;釉质中的主要有机物釉板,釉丛,釉梭的分布及成因;釉牙本质界;(3)釉质的生物学特性;釉质的理化性状,渗透性和生活代谢;2.牙本质(1)牙本质的理化性质;(2)牙本质的结构:牙本质小管的方向及造牙本质细胞突起;间质结构.罩牙本质,管周和管间牙本质的分布.前期牙本质的所在,球间牙本质及童氏粒层的分布及形成,生长线;(3)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感觉;(4)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继发牙本质,修复牙本质,透明牙本质及死区;3.牙髓(1)组织学结构:牙髓细胞,造牙本质细胞形态及分布;细胞间质及胶原纤维的分布;血管,淋巴管及神经;(2)生物学特性:牙髓有形成及营养牙本质功能;牙髓的增龄变化;牙髓对刺激的反应及牙髓的修复能力;4.牙骨质(1)组织学结构:无细胞牙骨质细胞性牙骨质,牙骨质板层,穿通纤维,类牙骨质,釉牙骨质界,牙骨质牙本质界;(2)生物学特性:支持功能及修复功能,骨与牙骨质的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室教学[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二章牙周组织[目的要求]要求理解牙周组织(牙齿支持组织)在机能上为一单位,掌握牙周膜主纤维的名称及其分布,牙周间隙组织中上皮剩余的分布;了解牙槽骨的新生及吸收规律;掌握牙龈的表面解剖,组织学特性;[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牙龈(1)表面解剖:游离龈、附着龈及龈乳头;(2)牙龈的组织学特点:牙龈和牙槽部粘膜的比较,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3)牙龈和牙体附着关系: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关系;结合上皮的增龄变化;2.牙周膜(1)组织学结构:牙周膜的主纤维束的分布及功能;未成熟弹力纤维;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成牙骨质细胞,上皮剩余,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形态,分布及临床意义;牙骨质小体,血管,淋巴管及神经;(2)牙周膜的功能:形态与功能的关系,牙周膜的支持功能,形成及营养功能;3.牙槽骨(1)牙槽骨的解剖:固有牙槽骨(即筛状板或硬骨板)、牙槽间隔及根间骨隔;(2)牙槽骨的结构:骨密质、骨松质;层板骨及束状骨;(3)骨的形成与吸收:在镜下如何辨认骨的新生与吸收,影响骨新生及吸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