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张氏世系考辑
[转载]绵竹张氏故迹楹联汇集
[转载]绵⽵张⽒故迹楹联汇集原⽂地址:绵⽵张⽒故迹楹联汇集作者:丰乐红仙峒主张满意⼀、宁乡官⼭南轩祠墓联南轩书院联佚名洞中华民窾会,华阳伯实称其名,俎⾖馨⾹,直将南岳西川共⽼;打通义利关头,徽国公逊⾮其匹,⽂章炳蔚,尽教沩⼭汉⽔增光。
南轩祠联张预天以理学启湖湘,濂洛诞其前,西⼭敷其后,惟公更终⽼是邦,崱屴⼤沩峰,三古延陵例赢博;⼈藉烝尝绵⼦姓,循吏合⼀传,儒林授⼀经,⾃我来仰瞻宗望,渊源⼩洙泗,千秋阙⾥俪新安。
录⾃《长沙名胜楹联选》(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沈绍尧辑注)⼆、安化张⽒宗祠雅范重明端,试⾔曲江相公,何等风度;名贤传道脉,缅维南轩夫⼦,的是儒宗。
录⾃《陶澍全集 7 诗集对联》三、绵⽵县衙忠⾂孝⼦纲常地,⼤将真儒⽗母邦。
四、绵⽵南轩祠绵⽵南轩祠联杨锐⾼天仰北⽃正学崇南轩绵⽵南轩祠联杨聪是宜王者师,惜讲幄封章,祗传乾道;同为宰相⼦,看乡祠俎⾖,远胜升庵。
绵⽵南轩祠联肖⼦绅(清)继往开来,不愧考亭称畏友;穷径致⽤,深惭司铎到名邦。
绵⽵南轩祠联佚名县官是荆州牧守;阐道为⼴汉儒宗。
绵⽵南轩祠联伍⽣辉(清绵⽵县令)公为炎宋伟⼈,却逢神州板荡以来,战则争,和则议,那堪⼤地腥膻,河⼭半壁;我忝晋熙令尹,丁此邪说纷陈际,杜厥渐,防厥微,安得⼀朝正学,砥柱中流。
绵⽵南轩祠联李德扬(清)北狩江⼭破,南轩俎⾖⾹。
绵⽵南轩祠联肖风(清)公为有宋名仕,⽆愧枋榆隆祀典;⽃南钟⿎闹清秋。
长沙城南书院联佚名燕柳最相思,⾝别修门⼆⼗载;楚材必有⽤,教成君⼦六千⼈。
长沙城南书院联梁⿍芬(清)往事忆觚棱,⾝别都门⼆⼗载;新阳尽桃李,教成君⼦六千⼈。
长沙城南书院联李彦章考古证今,致⽤要关天下事;先忧后乐,存⼼须在秀才时。
长沙城南书院联佚名唤渡竟奚为?莫贪着蜗⾓微名,蝇头细利;临⾏何所赠?好记取东城⽩⽔,北郭青⼭。
张栻后裔张铿世系质疑
张栻后裔张铿世系质疑张满意光绪二年张铣、张而昌《张氏通谱》载张栻生三子焯、炳、烺。
长子张焯,字昭然,配胡氏生二子:明义,明羲。
明羲,字周易,号希圣,册名义伦,为龙塘张氏之祖,传张镗一系。
明义,字瀫滨(1173-?)以子贵,封大夫,其子张铿传宁乡山底、水口、烧汤诸派。
一、张铿与张千载考《张氏通谱》载明义配江氏(1174-?)封恭人,生子铿。
继配金氏,封恭人,生子翱、翔。
张铿,字毅甫,官九江道,至元十九年(1282)仗义负文天祥骸骨归葬吉州。
遂家吉安太和圳上鹅颈长洲。
有传。
配欧氏,封恭人,生子任道,继配何氏,封恭人,生子任远。
宁乡《先儒水口张氏七修族谱》载明义配江氏,赠生人,生一子铿。
是谱未及千载、翱、翔三人。
铿,字毅甫,官九江道,至元十九年(1282)仗义负文天祥骸骨归葬吉州。
遂家吉安太和圳上鹅颈长洲。
生二子任道、任远。
《张氏南轩通谱》载明义配江氏生二子铿、千载。
张千载,字宏毅,号一鹗。
寓江西吉州府庐陵圳上颈大丘,至正元年(1341,当误)仗义负文天祥骸骨归葬吉州,复迁岳州巴陵县新墙市。
配颜氏,生二子万伍、万七。
编者按曰:王炎午《祭信国公序》云庐陵张宏毅自燕持文丞相齿发归,又燕山除泽醇感应金鉴载庐陵张千载,号一鹗,文山友也,录其侍囚馈食,负骸归厝甚悉,传未有先一日,文山之子梦父曰"吾从毅甫还矣。
"已而果至。
后人谓生死之交,千载一鹗。
是毅甫之名,其仗义负骸均相符合,然则铿或即千载一人也。
世远年湮不敢臆断,谨从各房表式汇登以俟考。
岳阳新墙及邵阳大水田《张氏宗谱》载千载,又名千一,二子万伍、万七。
万伍一名万五,配孟氏生子世华。
世华,配许氏,生五子:嗣冥、嗣宗、嗣贤、嗣荣、嗣文。
嗣贤,字帝用,明洪武初由巴陵新墙迁居宝庆府邵阳之东乡两广塘回龙桥(今靖合乡)大水田,派分濂、海、灒、清、澄、源、漗七大房。
宗祠在大水田。
裔孙相逊公于天顺间由大水田迁居仁凤乡张家垅。
无锡洛社镇花渡村《张氏宗谱》载:张毅甫,字政三,祖籍四川绵竹。
南轩后裔蜀湘张氏世系简谱
张良-张华-张九皋-张浚-张栻-张秀成-张泌文后裔蜀湘張氏简谱西汉留侯张良七十四世孙西晋司空张华五十九世孙唐张九皋四十七世孙宋张栻三十四世孙四川资中张居高公元二零一九年七月始祖黄帝,姓公孙,少典之子。
居轩辕之丘,故名轩辕。
国于有熊,号有熊氏,公元前2697~前2598在位。
寿一百十一。
娶四妃,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
(《史记•五帝本纪》)尹城派颛顼一世张挥,黄帝长子少昊青阳氏玄嚣之子,一说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挥,行居第五。
公字玉爵,号天禄。
仰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因赐姓张。
封于太原尹城,为尹城派之始祖。
生二子:昧、般。
二世昧公,挥公长子,为玄冥师,司水正,封诸汾川,掌水旱疾疫之职。
世享其祀,庙存太原,居尹城(山西太原),号尹城派。
生二子:允格、台骀。
三世台骀公,继司父职,为汾神,有庙存太原(曰昌宁公祠或台骀神庙,为张氏祖庙),原庙已毁,塑像尚存。
帝喾四世伊源公,帝喾时司水正,居山西太原;生四子:谟、侯、简竹、突美。
突美子果正,为尧臣,精通金木之术,号通玄先生,即八仙张果老。
帝尧五世侯公,帝尧大夫;生三子:若、敬和、立芳。
六世立芳公,帝尧大夫;生二子:乾、坤。
七世坤公。
八世敦吾公。
九世郊公,执掌火正。
帝舜十世重熙公,帝舜时执掌火正。
十一世吴光公,执掌火正夏十二世天杰公,少而精神秀爽,有巨人之志,佐夏禹治水,为四岳诸侯之长。
十三世钦若公;继父职,与诸侯会禹于涂山,执玉帛受典则,后迁于防山(今曲阜防山乡)。
生二子:桃、榆。
十四世为榆公,生二子:临、卧。
十五世临公,夏仲康大夫。
十六世宜公,夏帝相大夫。
十七世阳公,夏帝相大夫。
十八世安公,寒浞大夫。
十九世考公,夏少康大夫。
廿世承公,夏帝槐大夫,生二子:喾、誉(黉)。
廿一世喾公,夏帝芒大夫;生三子:琦、珑、珍。
廿二世琦公,夏帝芒大夫;生二子:契、希。
廿三世希公,夏帝扃大夫。
廿四世燧公,夏帝廑(扃)大夫。
廿五世秦公,夏帝孔甲大夫。
廿六世还公,夏末帝发大夫。
绵竹张栻祖墓的历史考察
绵竹张栻祖墓的历史考察绵竹张栻祖墓的历史考察2005-7-26 16:28:55赵海萍蔡东洲[摘要]张浚、张栻家族成员中至少有7位卜葬于四川绵竹。
宋孝宗时张氏家族营造了以张栻祖父母张咸夫妇坟墓为中心的柏林陵园。
这座陵园受到明清官府的着力保护,遗迹存留至今,蕴含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张栻;祖墓;张氏家族;柏林陵园四川绵竹是南宋重臣张浚、理学宗师张栻的故里。
据历史文献和石刻资料,张栻的祖父张咸、祖母计氏皆卜葬于绵竹市汉旺镇柏林坝。
千年过去,其祖墓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四川绵竹张栻祖墓进行了实地踏勘。
现将这次学术考察的结果,并结合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对张栻祖墓的变迁及其价值略加考论。
一绵竹张氏乃唐朝宰相张九龄之弟九皋之后裔。
朱熹《张公(浚)行状》中记载:“公讳浚,字德远,本唐宰相张九龄弟节度使九皋之后,自九皋徙家长安。
……五世祖仕僖宗时为国子祭酒,从幸蜀,因居成都,寿百有二十岁。
长子庭坚,以荫为宝符郎,后不仕。
宝符之子即沂公也。
沂公早世,夫人杨氏携三子徙绵竹,依外家,遂为绵竹人。
”[1]张栻《夔州路提点刑狱张君墓志铭》亦称:“予家自唐岭南节度由曲江徙长安,国子祭酒由长安徙成都。
再世,高祖讳文矩,早捐馆舍。
夫人杨氏挈孤,依外家于汉之绵竹,今绵竹之张皆自高祖出也。
”[2]所谓“沂公”,即绵竹张氏始祖张文矩。
这两段材料清楚地告诉我们,张氏在唐宋时期有过三次迁徙:第一次是张九皋因仕宦由韶州曲江迁往京城长安;第二次是唐末国子祭酒张磷随僖宗入蜀,因居成都;第三次为宋初沂国公张文矩妻杨氏因夫早死而携三子徙绵竹,依外家,而为绵竹人。
第三次迁徙后,绵竹便成为张氏家族的聚居之地,并存留有大量张氏家族的相关遗迹,诸如为纪念张浚而建的紫岩书院(今绵竹中学)、为纪念张栻而建的南轩书院(今南轩中学)。
同时,绵竹也成为张氏家族成员的卜葬之地。
据宋代文献和地方史志记载,卜葬绵竹的张氏家族成员至少有7位:张纮与其妻赵氏的合葬墓的地点有两种不同说法:一在绵竹西南乡。
张氏家谱世系图 (2)
张姓祭祖歌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
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
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
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
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
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
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
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
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
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
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
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
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
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
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
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
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家谱编修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
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
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
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
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
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
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
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全國统谱(全國世系)之二十八
张氏全國统谱(全國世系)之二十八
张氏全國统谱(全國世系)之二十八
中華張氏世系通譜之張揮後裔世系表
【1行】一世張揮:子二:張昧和張般
【2行】二世張昧,子二:張臺駘公、張允格公
【3行】三世張允格,子一:張伊源公
【4行】四世張伊源,子四:張突美、張簡竹、張侯公、張謨公【5行】五世張突美,子三:張德公、張實公、張鹹公
【6行】六世張鹹公,子一:張紹公
【7行】七世張紹公,子一:張伯明公
【8行】八世張伯明,子三:張有倫公、張有球公、張有從公【9行】九世張有倫,子一:張方公
【10行】十世張方公,子一:張考公
【11行】十一世張考公,子一:張厥旦公
【12行】十二世張厥旦,子一:張存公
【13行】十三世張存公,子一:張珍公
【14行】十四世張珍公,子一:張古公
【15行】十五世張古公,子三:張劉公、張外公、張來公【16行】十六世張劉公,子一:張壽公
【17行】十七世張壽公,子一:張戊公
【18行】十六世張來公,子一:張厚公-【上接15行】- 【19行】十七世張厚公,子一:張成公
【20行】十八世張成公,子一:張偉公
【21行】十九世張偉公,子二:張占公、張玷公
【22行】二十世張玷公,子一:張遐公
【23行】二十一世張遐公,子一:張裔公
【24行】二十二世張裔公,子一:張就公
【25行】二十三世張就公,子一:張岐公
【26行】二十四世張岐公,子二:張茂公、張盛公【27行】二十五世張茂公,子一:張基公
【28行】二十六世張基公,子一:張蕃公
【29行】二十七世張蕃公,子一:張適公
【30行】二十八世張適公,子一:張戈魯公【31行】二十九世張戈魯公,子一:張寰人公【32行】三十世張寰人公,子一:張莊公。
四川省张氏家族字辈(一)
四川省张氏家族字辈(一)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高庙村
翼惠嗣天子永应立朝纲
龙书宝剑源有伦定大邦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三江镇皂角村红庙子
奉天君令应运子开
福善光德寿嗣永忠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街子镇味江村张家磨房万闻月人凤廷文永正春
洪拍怀忠远天元玉国平
明星照千里四海满乾坤
四川省绵阳市安县黄土镇友谊村
仁德礼智信忠孝振朝廷
明良四喜启永乐太平春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渠县板桥乡立石村
男辈
文明怀汝通天运肇兴隆
恩泽承先世才华继美忠
女辈
淑慎温良全清贞节寿坚存其还本体懿范自永传。
万全公大宗世表辑校
万全公大宗世表辑校
张满意整理
安梅张氏系出四川绵竹,始祖万全公,宋魏国忠献公浚八世孙也。
绍兴十一年,魏公乞祠寓长沙,定居城南妙高峰,卒以中原未复,不当葬先人墓左,厝于宁邑十都龙塘之原,子孙庐墓而居,遂为湖南人。
魏公生华阳伯栻,字敬夫,官至右文殿修撰,曾主教岳麓书院,学者称南轩先生,卒谥宣,从祀孔子庙廷。
宣公生承奉郎焯,字昭然。
承奉公生二子:明义、明羲。
明義公字希圣,册名义伦,人咸以古儒称,度宗咸淳七诏补将仕郎。
明羲公生朝奉郎镗,字讷翁,诰授指挥,宋景炎二年应文丞相举宗勤王,兵败殉难。
二子惟孝、惟考潜隐沩水梅山之间,此宁安张氏发祥之端也。
我祖惟孝公,字行先,生絅。
絅字延则,号山久,生子万宝、万全。
宝公世传龙塘张氏,为龙塘祖。
全公则为我安梅张氏始祖。
注:以上据光绪二年张铣、张而昌《张氏通谱》(简称通谱)和2001年张克刚《张氏南轩通谱》(简称南轩通谱)录入。
按语据各支谱录入。
张氏家族世系表
张氏家族世系表之一上半部分挥二子昧和般昧二子台骀公允格公允格一子伊源公伊源四子突美公简竹公侯公谟公五世突美三子德公实公咸公咸公亠子绍公绍公一子伯明公伯明三子有伦公有球公有从公有伦一子方公方公一子考公考公一子厥旦公厥旦一子存公存公一子珍公珍公一子古公古公三子刘公外公来公十六世刘公一子寿公寿公一子戌公十六世来公一子厚公厚公一子成公成公一子伟公伟公二子占公玷公玷公一子遐公遐公一子裔公裔公一子就公就公一子岐公岐公无传五世漠公二子纪公义公纪公一子芳公而义公一子仿公芳公一子祖公祖公一子依公依公一子的公的公无后五世简竹二子正公果公果公一子青公青公一子元公元公二子育公乐公乐公一子世兴公世兴一子彭祖公彭祖公一子乾公乾公无后五世侯公三子立方公敬和公若公六世若公二子道公圣公道公一子平公圣公二子中华公远大公中华一子雄公远大一子英公雄公英公无传六世敬和公二子升公泰公七世升公三子先公贵公义公先公一子坚公义公一子单公坚公单公无传张单为灶神玉皇大帝名张坚六世立方公二子乾公坤公七世乾公二子政公齐公齐公一子广公广公一子有公有公一子颜公颜公无传七世坤公一子敦吾公效公一子重熙公重熙公一子吴光公吴光公一子天杰公天杰公一子钦若公钦若公二子桃公榆公十四世桃公一子师公师公一子宣公宣公二子隐公骘公骘公二子采公宓公宓公一子孝公孝公二子丞公永公二十世丞公一子爨公爨公一子琮公琴公一子赞公赞公元后二十世永公一子伯彦公伯彦公一子道绍公道绍公二子恒公昊公昊公一子表公五世突美公后裔岐公为二十四世二十四世歧公二子茂公盛公二十五世茂公一子基公基公一子蕃公蕃公一子适公适公一子戈鲁公戈鲁公一子寰人公寰人公一子庄公庄公一子万特公万特公一子奇公奇公一子伯衍公伯衍公一子读宏公读宏公二子琛公嵩公琛公一子隆公隆公一子申公申公无传二十五世盛公一子胁之公协子公一子檠缨公檠缨公一子敌公敌公三子远公过公近公近公一子牛公牛公一子妙今妙公一子续公续公一子松公五世侯公后裔十四世榆公二子临公卧公临公一子宜公宜公一子阳公阳公一子安公安公一子考公考公一子承公承公二子喾公璺公喾公三子珑公琦公珍公二十二世珑公一子纲公纲公一子奇之公奇之公一子流椒公流椒公一子庆公庆公一子仲文公仲文公一子逸公逸公一子敦公二十二世琦公二子契公希公希公一子燧公燧公二子迈公遵公遵公一子丝公迈公二子经公纶公经公一子穆公穆公无传纶公一子文公文公一子伯先公伯先公一子龙翔公龙翔公二子广公旦公三十世旦公一子玫公玫公一子和公和公二子庚公雍公雍公一子显公显公一子休公休公一子逊公逊公一子郢公郢公一子取公取公一子顺公顺公一子圉公圉公一子肃公肃公一子永公永公一子流公流公无传三十世广公一子汝胄公汝胄公一子时英公时英公一子琏公琏公一子器之公器之公一子迪宗公迪宗公一子琳玉公琳玉公一子绮公绮公一子熙公熙公一子同人公同人公一子良父公良父公一子致静公致静公一子景福介景福公一子襄公襄公一子明公明公一子分辅公分辅公一子仁贵公仁贵公无传五世侯公后裔二十二世珍公一子馀公馀公一子躜公躜公一子秦公秦公一子还公还公一子纯公纯公一子质公质公二子厢公康公康公一子启公启公一子立公立公一子瑰公瑰公一子秣公秣公一子庖公庖公一子颢公颢公一子洙公洙公一子逸公逸公一子都公都公一子助公助公一子须公须公一子圆公圆公一子肃公肃公一子昶公昶公一子浚公浚公一子惠公惠公一子谊公谊公一子稳公稳公一子元公元公二子奎公正公正公一子炳公炳公二子振公辰公振公一子顺必辰公一子本公本公三子灼公燥公焰公灼公一子兖公充公一子灵公灵公一子宏公宏公一子道公绅公道公一子仲公仲公二子逸公众公五十九世众公一子叔谦公叔谦公一子卓公卓公一子宪公宪公一子凌公凌公三子汝郊公汝乐卩公汝命公汝乐公一子亻及公汝郊公一子微公徵公一子房公房公一子策公策公一子义公义公二子寿公焘公寿公一子晋公焘公一子普公普公一子凝公凝公一子伯公伯公一子孝公五十九世逸公一子伯谦公伯谦公一子信明公信明公二子贵公实公实公一子禹臣公禹臣公一子元驭公元驭公一子熙公熙公一子叔玄公叔玄公一子奉义公奉义公一子高陵公高陵公一子宣武公宣武公一子张侯侯公一子君臣君臣公一子走翟公趱公为挥公七十三世孙,为广大张氏留存至今的同一个谱系共同之祖,分枝散叶,几近一亿人,无谱可追之张则茫难再述,断而不复重叙,有谱难在代代不断,方流传舍成一谱,抽出三天时间将张氏挥公至唐至明朝所有支系脉络写出,明后之分支须弄清,无上干万资金是难以达到,我对于明朝至民国各地张氏族谱亦看过二干余部,北方几无全谱且上追难达四百年,如我一直不花时间写出,这恐过于自私再接续张氏家族世系表之一下半部分张氏家族世系表张氏家族世系表之一下部分七十三世趱公三子:骼公:髓公:体公:七十四世髓公一子:亘公亘公一子:阜公阜公一子:介公介公一子:鲂公鲂公一子:寿公寿公无后七十四世体公二子::[亡勹]:匀公:英公七十五世英公一子::张去疾公:去疾公一子::张谴公遣公一子:千公千公一子::唐公唐公二子::越公::相如公八十世相如公一子::殷公殷公一子::安国公安国公一子::强公强公一子;;宣公宣公后裔我不能叙下去,且史也无记载。
张姓源流(1-80世挥公至良公)世系图
11世世 22世世 33世世 44世世 55世世 66世世 77世世 88世世 99世世 1100世世 1111世世 1122世世
若若
黄黄帝帝
允允格格
谟谟 敬敬和和 乾乾
挥挥 昧昧 台台骀骀 伊伊源源 侯侯 立立芳芳 坤坤 敦敦吾吾 郊郊 重重熙熙 吴吴光光 天天杰杰
4444世世 浚浚
4455世世 惠惠
4466世世 谊谊
4477世世 稳稳
4488世世 元元
4499世世
正正 奎奎
5500世世 炳炳
5511世世
辰辰 振振
5522世世 本本
5533世世 燥燥 灼灼 焰焰
5544世世 兖兖
5555世世 灵灵
5566世世 宏宏
5577世世
道道 绅绅
5588世世
仲仲 允允思思
7744世世 骼骼 髓髓 体体
7755世世 进进明明 权权
7766世世 孟孟谈谈
7777世世 柳柳朔朔 正正朔朔 望望朔朔
7788世世 7799世世 8800世世 开开地地 平平 良良
黡黡 胜胜
留留侯侯张张良良七七十十四四世世孙孙南南轩轩张张栻栻三三十十四四世世孙孙成成都都 张张居居高高 制制作作
般般
简简竹竹
突突美美
1133世世 钦钦若若
1144世世 桃桃 榆榆
1155世世
临临 卧卧
1166世世 宜宜
1177世世 阳阳
1188世世 安安
1199世世 考考
2200世世 承承
2211世世
喾喾 誉誉
2222世世
琦琦 珑珑 珍珍
2233世世 契契 希希
张氏族谱·卷一
张氏族谱·卷一张氏族谱卷之一张氏族谱自序[张长发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甲午年,先生君与十世祖叔讳典仰,倡首鸠赀创建宗祠,越期年告竣,陛主合族人千数,次昭穆序,以三献礼祭之先。
始世继二三世既彻会,族人坐饮,而别之以毛,盖举二百余载分居子姓,至是犹一家焉。
君顾谓发曰:“此苏子族谱所云,其初兄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
”溯我始祖自闽省宁化石壁村,孑然一身,侨居此地。
至二世昆弟虽有三人,而孟与季俱他适,所恃以延其绪者。
厥惟孟鸾公迨三四五世距始世已百余年矣,尚落落数人,零星散处。
吁!何其艰也。
今也济济一堂,世代之相去加一倍耳。
而丁裔之繁,以百倍数。
岂今易而昔难欤。
抑昔之所以难,即今之所以易欤。
言毕,因授仰祖叔手抄族谱,以示发曰:“登此堂并悉此谱,孝悌之心可油然生已。
”发于是敬而受之。
既退,盥手披阅,凡抄本中寔录生卒,葬徙分房缕析,殊费苦心。
第按之世家大族,而我谱未图世系,于昭穆之义尚隐,且非合族以锓诸板,亦不能加给人晓,为叹息者。
久之后数岁,余与叔侄商议,增费广烝,欲付劂剞,又以公车北上鹿二,未宁,窃忧此事之费克就焉。
今春十一叔学绣、学朝倡首议,刻立箔,损费受,搜旧本,并后数世未经载入者,依款开明,又不自是,而命订于发,曰:“此侄素志也。
发虽不文,尚敢诿为异日事乎。
”因考旧谱之所少者几款,推仿义例,访之老成,质之先达;宁质毋华,宁核毋滥;疑者阙之,讹者正之。
肇自始代,以至十三世,分为五卷,五越月而告竣,敢曰毫无剩义哉!亦竭其晨宵,俟后起者之继继绳绳,毋忘先人创造艰难,并以匡发所不逮云尔。
是役也,幸成先志,固列祖之灵亦叔二人之力也夫。
时嘉庆四年,岁次己未菊月上澣,十二世孙乙卯科举人吏部拣选知县浚川长发谨识于永思堂。
【加印章二:张长发印(正方形,小篆黑底白字)、“浚川”(正方形,小篆白底黑字)】张氏族谱序[广州府儒学教授张绍华(丰良人)]埔仔乡于潮属,旧隶揭属籍为蓝田九图。
乾隆戊午年(1738)设丰顺,辖属新邑。
张氏家族世系表
张氏家族世系表之一上半部分挥二子昧和般昧二子台骀公允格公允格一子伊源公伊源四子突美公简竹公侯公谟公五世突美三子德公实公咸公咸公亠子绍公绍公一子伯明公伯明三子有伦公有球公有从公有伦一子方公方公一子考公考公一子厥旦公厥旦一子存公存公一子珍公珍公一子古公古公三子刘公外公来公十六世刘公一子寿公寿公一子戌公十六世来公一子厚公厚公一子成公成公一子伟公伟公二子占公玷公玷公一子遐公遐公一子裔公裔公一子就公就公一子岐公岐公无传五世漠公二子纪公义公纪公一子芳公而义公一子仿公芳公一子祖公祖公一子依公依公一子的公的公无后五世简竹二子正公果公果公一子青公青公一子元公元公二子育公乐公乐公一子世兴公世兴一子彭祖公彭祖公一子乾公乾公无后五世侯公三子立方公敬和公若公六世若公二子道公圣公道公一子平公圣公二子中华公远大公中华一子雄公远大一子英公雄公英公无传六世敬和公二子升公泰公七世升公三子先公贵公义公先公一子坚公义公一子单公坚公单公无传张单为灶神玉皇大帝名张坚六世立方公二子乾公坤公七世乾公二子政公齐公齐公一子广公广公一子有公有公一子颜公颜公无传七世坤公一子敦吾公效公一子重熙公重熙公一子吴光公吴光公一子天杰公天杰公一子钦若公钦若公二子桃公榆公十四世桃公一子师公师公一子宣公宣公二子隐公骘公骘公二子采公宓公宓公一子孝公孝公二子丞公永公二十世丞公一子爨公爨公一子琮公琴公一子赞公赞公元后二十世永公一子伯彦公伯彦公一子道绍公道绍公二子恒公昊公昊公一子表公五世突美公后裔岐公为二十四世二十四世歧公二子茂公盛公二十五世茂公一子基公基公一子蕃公蕃公一子适公适公一子戈鲁公戈鲁公一子寰人公寰人公一子庄公庄公一子万特公万特公一子奇公奇公一子伯衍公伯衍公一子读宏公读宏公二子琛公嵩公琛公一子隆公隆公一子申公申公无传二十五世盛公一子胁之公协子公一子檠缨公檠缨公一子敌公敌公三子远公过公近公近公一子牛公牛公一子妙今妙公一子续公续公一子松公五世侯公后裔十四世榆公二子临公卧公临公一子宜公宜公一子阳公阳公一子安公安公一子考公考公一子承公承公二子喾公璺公喾公三子珑公琦公珍公二十二世珑公一子纲公纲公一子奇之公奇之公一子流椒公流椒公一子庆公庆公一子仲文公仲文公一子逸公逸公一子敦公二十二世琦公二子契公希公希公一子燧公燧公二子迈公遵公遵公一子丝公迈公二子经公纶公经公一子穆公穆公无传纶公一子文公文公一子伯先公伯先公一子龙翔公龙翔公二子广公旦公三十世旦公一子玫公玫公一子和公和公二子庚公雍公雍公一子显公显公一子休公休公一子逊公逊公一子郢公郢公一子取公取公一子顺公顺公一子圉公圉公一子肃公肃公一子永公永公一子流公流公无传三十世广公一子汝胄公汝胄公一子时英公时英公一子琏公琏公一子器之公器之公一子迪宗公迪宗公一子琳玉公琳玉公一子绮公绮公一子熙公熙公一子同人公同人公一子良父公良父公一子致静公致静公一子景福介景福公一子襄公襄公一子明公明公一子分辅公分辅公一子仁贵公仁贵公无传五世侯公后裔二十二世珍公一子馀公馀公一子躜公躜公一子秦公秦公一子还公还公一子纯公纯公一子质公质公二子厢公康公康公一子启公启公一子立公立公一子瑰公瑰公一子秣公秣公一子庖公庖公一子颢公颢公一子洙公洙公一子逸公逸公一子都公都公一子助公助公一子须公须公一子圆公圆公一子肃公肃公一子昶公昶公一子浚公浚公一子惠公惠公一子谊公谊公一子稳公稳公一子元公元公二子奎公正公正公一子炳公炳公二子振公辰公振公一子顺必辰公一子本公本公三子灼公燥公焰公灼公一子兖公充公一子灵公灵公一子宏公宏公一子道公绅公道公一子仲公仲公二子逸公众公五十九世众公一子叔谦公叔谦公一子卓公卓公一子宪公宪公一子凌公凌公三子汝郊公汝乐卩公汝命公汝乐公一子亻及公汝郊公一子微公徵公一子房公房公一子策公策公一子义公义公二子寿公焘公寿公一子晋公焘公一子普公普公一子凝公凝公一子伯公伯公一子孝公五十九世逸公一子伯谦公伯谦公一子信明公信明公二子贵公实公实公一子禹臣公禹臣公一子元驭公元驭公一子熙公熙公一子叔玄公叔玄公一子奉义公奉义公一子高陵公高陵公一子宣武公宣武公一子张侯侯公一子君臣君臣公一子走翟公趱公为挥公七十三世孙,为广大张氏留存至今的同一个谱系共同之祖,分枝散叶,几近一亿人,无谱可追之张则茫难再述,断而不复重叙,有谱难在代代不断,方流传舍成一谱,抽出三天时间将张氏挥公至唐至明朝所有支系脉络写出,明后之分支须弄清,无上干万资金是难以达到,我对于明朝至民国各地张氏族谱亦看过二干余部,北方几无全谱且上追难达四百年,如我一直不花时间写出,这恐过于自私再接续张氏家族世系表之一下半部分张氏家族世系表张氏家族世系表之一下部分七十三世趱公三子:骼公:髓公:体公:七十四世髓公一子:亘公亘公一子:阜公阜公一子:介公介公一子:鲂公鲂公一子:寿公寿公无后七十四世体公二子::[亡勹]:匀公:英公七十五世英公一子::张去疾公:去疾公一子::张谴公遣公一子:千公千公一子::唐公唐公二子::越公::相如公八十世相如公一子::殷公殷公一子::安国公安国公一子::强公强公一子;;宣公宣公后裔我不能叙下去,且史也无记载。
绵竹张氏故迹考述
绵竹张氏故迹考述张满意(2017)作者简介:张满意,谱名修来,字克承,号欹斋,湖南涟源人。
毕业于湘潭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外企管理者,业余爱好家谱研究。
著有《张栻家谱研究》、《张氏源流研究》、《张浚张栻研究资料汇编》等(共计约70万字)藏于家。
朱子赞曰:忠贯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于生禀,奥学妙于心通,勋存王室,泽被生民,威镇四夷,名垂永世。
张浚(1097-1164)周必大赞曰:忠贯日月,孝通神明,勋在王室,恩在生民,忠震四夷,功垂万世,遗像巍峨,千古是企。
文天祥赞曰:卓哉魏公,相国惟忠,名标青史,垂裕无穷。
朱子赞曰:扩仁义之端,至于可以弥六合;谨义利之判,至于可以析秋毫。
拳拳乎其致主之切,汲汲乎其干父之劳,仡仡乎其任道之勇,卓卓乎其立心之高。
知之者识其春风沂水之乐,不知者以为湖海一世之豪。
彼其扬休山立之姿,既与其不可传者死矣。
观于此者,尚有以卜其见伊吕而失萧曹也耶!蔡元定赞曰:家世忠贞,克称干蠱。
宋室名儒,斯文宗主。
刘黻赞曰:玉质金相,卓尔良贵。
有鉴在心,明利与义。
大原斯阐,维世之模。
表里不贰,皇皇圣途。
真德秀赞曰:发身文学,师表俊才,著述经史,儒道宏开。
张栻(1133-1180)像宋濂赞曰:南轩张子,姿貌俊伟,眉目耸秀,白而润丰,下少须,神采咢然,椰冠纱巾,道服青皂,缘系以縚,坦履明白,使人望而敬之。
清宫殿藏张栻(1133-1180)像赵宁赞曰:卓尔先生,西蜀贵胄。
得学五峰,钟灵岷岫。
屡空是希,太极爰究。
筑院城南,笈从辐辏。
朋来自远,声宏德懋。
千载之下,流风如覯。
桂林水月洞张栻题名 桂林龙隐洞张枃题名张浚《远辱帖》手迹张浚《谈笑措置帖》手迹张栻《严陵帖》手迹张栻桂林北牖洞摩崖石刻绵竹南轩祠绵竹张氏故迹考述张满意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四川绵竹人,唐开元名相张九龄胞弟张九皋十三世孙。
政和八年(1118)进士,北宋末官至太常寺主簿。
后供职高宗、孝宗两朝,曾率军驻守川陕,痛击金兵,威名显赫,官至丞相,封魏国公。
《中华姓氏谱·张姓卷》张浚张南轩张杓
《中华姓氏谱·张姓卷》张浚张南轩张杓《中华姓氏谱·张姓卷》张浚张南轩张杓——摘自《中华姓氏谱·张姓卷》95张浚(公元年),字德远,四川绵竹人。
唐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十三世孙。
其世系如下:张浚的祖父张弦(公元年),字元之,号希伯。
自幼有大志,但轻视科举,两次应试均名落孙山。
仁宗庆历初年,正值西夏犯边,朝廷下诏征求御敌良策。
张弦因著有《御戍策》篇,遂被推荐。
仁宗迫于西夏的压力,求贤心切,遂命中书执政大臣召试张弦。
因有独到之见,破格录用,擢任将作监主簿。
其后,又跟随任知渭州的程勘到渭州任职。
程戡改知雷州,他亦任职雷州。
当时雷州爆发了黎族人民反抗宋朝统治的起义,宋廷从四明(浙江宁波)调兵由海道前来镇压,命张弦主持其事。
张弦受命后当即谏止用兵。
他亲自深入黎民居住地,以诚相待,抚慰劝说,终于平息了起义。
宋廷为奖赏其功绩,遂任张弦为太子中书舍人,入京管干都进奏院。
不久,以年逾而辞官家居。
嘉八年(公元年)卒,享年岁。
张浚的父亲张咸,字君悦。
元丰二年进士,学问渊博,见解独到。
历任州县官和京城各职事官。
元三年(公元年)复由华州举荐参加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特科考试,其试卷奇伟条畅,谈经论道,言简意赅,切中时弊,被评为第一。
但因与当权者反对变法的看法相抵触,落选家居。
绍圣元年(公元年),再次参加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特科考试,此时由变法派执政,他的试卷激情感人,文采斐然,可谓惊世之作。
遂被录取,授宣德郎,出任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
其子张浚,年仅4岁,张咸便离开了人间。
张浚由其母计氏含辛茹苦,培养成人。
重和进士,授山南府士曹参军兼城固县事,秩满调任褒城令。
他为政清廉,格尽职守,兴利除弊,颇有政绩,为同僚所称誉。
靖康元年(公元年)擢任太常寺主簿。
金兵南下,开封失陷。
次年,赵构在南京商丘即位,重建宋政权,是为南宋高宗。
张浚投奔南宋,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
建炎三年(公元年)春,金兵大举南下,高宗逃奔杭州,张浚驻守平江(江苏苏州)。
绵竹张氏故迹楹联精选
绵竹张氏故迹楹联精选张满意整理绵竹是张浚、张栻父子故里,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其境内大量古迹楹联传承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将与张氏父子有关的古迹楹联择其精炼者介绍如下:一、绵竹县衙忠臣孝子纲常地,大将真儒父母邦。
此联撰者不详,为邑治旧联,清乾隆间县令安德洪书之县衙正门。
上联“忠臣孝子”指诸葛亮儿孙诸葛瞻、诸葛尚为保卫蜀汉战死绵竹,为国尽忠。
下联“大将真儒”指张浚、张栻父子出将入相,昌明正学,功耀千秋。
二、绵竹南轩祠高天仰北斗正学崇南轩此联撰者杨锐(1857-1898),字叔峤,晚清维新变法干将,戊戌六君子之一。
变法失败,英勇就义。
遗著有《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此联赞扬张栻学问之正与人格之高,有如泰山北斗。
是宜王者师,惜讲幄封章,祗传干道;同为宰相子,看乡祠俎豆,远胜升庵。
此联撰者杨聪(1848-1898),字听彝,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长兄。
曾任紫岩书院山长,一生研究学问,无意仕进。
光绪二十四年终酉阳学正任所。
上联指张栻曾为侍讲,为帝王之师。
“讲幄”即天子、太子听讲官进讲之处。
“干道”即天道。
下联将张浚、张栻父子与杨廷和、杨慎父子作对比,指出南轩祠香火比升庵祠更隆盛。
杨廷和(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成都府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内阁首辅,谥文忠。
杨慎(1448-1559),内阁首辅杨廷之子,字用修,号升庵。
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
官至翰林修撰,谥文宪。
继往开来,不愧考亭称畏友;穷径致用,深惭司铎到名邦。
此联撰者清肖凤书,字子坤,绵竹人,邑廪生,精书法,长于小楷、行书,著有《慰情草》诗集。
上联指张栻在儒学发展中继往开来,声名与朱子并列。
“考亭”位于福建建阳考亭村,为朱子晚年定居讲学之地,朱子曾在此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州精舍,淳祐四年(1244)诏为书院,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
“畏友”即令人敬畏的朋友。
下联指作者在圣贤之乡钻研和宣扬理学,深感惭愧。
张氏始祖“挥”传承世系表(参考)
张氏始祖“挥”传承世系表(参考)【1行】一世张挥:子二:张昧和张般【2行】二世张昧,子二:张台骀公、张允格公【3行】三世张允格,子一:张伊源公【4行】四世张伊源,子四:张突美、张简竹、张侯公、张谟公【5行】五世张突美,子三:张德公、张实公、张咸公【6行】六世张咸公,子一:张绍公【7行】七世张绍公,子一:张伯明公【8行】八世张伯明,子三:张有伦公、张有球公、张有从公【9行】九世张有伦,子一:张方公【10行】十世张方公,子一:张考公【11行】十一世张考公,子一:张厥旦公【12行】十二世张厥旦,子一:张存公【13行】十三世张存公,子一:张珍公【14行】十四世张珍公,子一:张古公【15行】十五世张古公,子三:张刘公、张外公、张来公【16行】十六世张刘公,子一:张寿公【17行】十七世张寿公,子一:张戊公【18行】十六世张来公,子一:张厚公-【上接15行】- 【19行】十七世张厚公,子一:张成公【20行】十八世张成公,子一:张伟公【21行】十九世张伟公,子二:张占公、张玷公【22行】二十世张玷公,子一:张遐公【23行】二十一世张遐公,子一:张裔公【24行】二十二世张裔公,子一:张就公【25行】二十三世张就公,子一:张岐公【26行】二十四世张岐公,子二:张茂公、张盛公【27行】二十五世张茂公,子一:张基公【28行】二十六世张基公,子一:张蕃公【29行】二十七世张蕃公,子一:张适公【30行】二十八世张适公,子一:张戈鲁公【31行】二十九世张戈鲁公,子一:张寰人公【32行】三十世张寰人公,子一:张庄公【33行】三十一世张庄公,子一:张万特公【34行】三十二世张万特,公子一:张奇公【35行】三十三世张奇公,子一:张伯衍公【36行】三十四世张伯衍,公子一:张读宏公【37行】三十五世张读宏,公子二:张琛公、张嵩公【38行】三十六世张琛公,子一:张隆公【39行】三十七世张隆公,子一:张申公【40行】三十八世张申公,无传【41行】二十五世张盛公,子一:张协之公-【上接26行】- 【42行】二十六世张协子公,子一:张檠缨公【43行】二十七世张檠缨公,子一:张敌公【44行】二十八世张敌公,子三:张远公、张过公、张近公【45行】二十九世张近公,子一:张牛公【46行】三十世张牛公,子一:张妙今【47行】三十一世张妙公,子一:张续公【48行】三十二世张续公,子一:张松公【49行】五世张谟公,子二:张纪公、张义公-【上接4行】- 【50行】六世张义公,子一:张芳公【52行】七世张芳公,子一:张祖公【53行】八世张祖公,子一:张依公【54行】九世张依公,子一;张的公【55行】十世张的公,无後【56行】五世张简竹公,子二:张正公;张果-【上接4行】- 【57行】六世张果公,子一:张青公【58行】七世张青公,子一:张元公【59行】八世张元公,子二:张育公、张乐公【60行】九世张乐公,子一:张世兴公【61行】十世张世兴,子一:张彭祖公【62行】十一世张彭祖公,子一:张乾公【63行】十二世张乾公,无後【64行】五世张侯公,子三:张立方公、张敬和公、张若公-【上接4行】-【65行】六世张若公,子二:张道公、张圣公【66行】七世张道公,子一:张平公【67行】七世张圣公,子二:张中华公、张远大公【68行】八世张中华,子一、张雄公【68行】八世张远大,子一、张英公【69行】九世张雄公、张英公,无传【70行】六世张敬和公,子二:张升公、张泰公【71行】七世张升公,子三:张先公、张贵公、张义公【72行】八世张先公,子一:张坚公,张坚公被称为玉皇大帝【73行】八世张义公,子一;张单公,张单公为灶神【74行】六世张立方公,子二:张乾公、张坤公【75行】七世张乾公,子二:张政公、张齐公【76行】八世张齐公,子一:张广公【77行】九世张广公,子一:张有公【78行】十世张有公,子一:张颜公【79行】十一世张颜公,无传【80行】七世张坤公,子一:张敦吾公【81行】八世张敦吾公,子一;张效公【82行】九世张效公,子一:张重熙公【83行】十世张重熙公,子一:张吴光公【84行】十一世张吴光公,子一:张天杰公【85行】十二世张天杰公,子一:张钦若公【86行】十三世张钦若公,子二:张桃公、张榆公【87行】十四世张桃公,子一;张师公【88行】十五世张师公,子一:张宣公【89行】十六世张宣公,子二:张隐公、张骘公【90行】十七世张骘公,子二:张采公、张宓公【91行】十八世张宓公,子一:张孝公【92行】十九世张孝公,子二:张丞公、张永公【93行】二十世张丞公,子一:张爨公【94行】二十一世张爨公,子一:张琮公【95行】二十二世张琮公,子二:张琴公、张奕公【96行】二十三世张琴公,子一:张赞公【97行】二十四世张赞公,无後【98行】二十世张永公,子一:张伯彦公-【上接92行】【99行】二十一世张伯彦公,子一:张道绍公【100行】二十二世张道绍公,子二:张恒公、张昊公【101行】二十三世张昊公,子一:张表公【102行】十四世张榆公,子二:张临公、张卧公-【上接86行】【103行】十五世张临公,子一:张宜公【104行】十六世张宜公,子一:张阳公【105行】十七世张阳公,子一:张安公【106行】十八世张安公,子一:张考公【107行】十九世张考公,子一:张承公【108行】二十世张承公,子二:张喾公、张璺公【109行】二十一世张喾公,子三:张珑公、张琦公、张珍公【110行】二十二世张珑公,子一:张纲公【111行】二十三世张纲公,子一:张奇之公【112行】二十四世张奇之公,子一:张流椒公【113行】二十五世张流椒公,子一:张庆公【114行】二十六世张庆公,子一:张仲文公【115行】二十七世张仲文公,子一:张逸公【116行】二十八世张逸公,子一:张敩公【117行】二十二世张琦公,子二:张契公、张希公-【上接109行】【118行】二十三世张希公,子一:张燧公【119行】二十四世张燧公,子二:张迈公、张遵公【120行】二十五世张遵公,子一;张丝公【121行】二十六世张丝公【122行】二十五世张迈公,子二:张经公、张纶公-【上接119行】【123行】二十六世张经公,子一:张穆公【124行】二十七世张穆公,无传【125行】二十六世张纶公,子一:张文公【126行】二十七世张文公,子一:张伯先公【127行】二十八世张伯先公,子一:张龙翔公【128行】二十九世张龙翔公,子二:张广公、张旦公【129行】三十世张旦公,子一:张玫公【130行】三十一世张玫公,子一:张和【131行】三十二世张和公,子一:张庚公、张雍公【132行】三十三世张雍公,子一:张显公【133行】三十四世张显公,子一:张休公【134行】三十五世张休公,子一:张逊公【135行】三十六世张逊公,子一:张郢公【136行】三十七世张郢公,子一:张取公【137行】三十八世张取公,子一:张顺公【138行】三十九世张顺公,子一:张圉公【139行】四十世张圉公,子一:张肃公【140行】四十一世张肃公,子一:张永公【141行】四十二世张永公,子一:张流公【142行】四十三世张流公,无传【143行】三十世张广公,子一:张汝胄公-【上接128行】【144行】三十一世张汝胄公,子:张时英公【145行】三十二世张时英公,子一:张琏公【146行】三十三世张琏公,子一:张器之公【147行】三十四世张器之公,子一:张迪宗公【148行】三十五世张迪宗公,子一:张琳玉公【149行】三十六世张琳玉公,子一:张绮公【150行】三十七世张绮公,子一:张熙公【151行】三十八世张熙公,子一:张同人公【152行】三十九世张同人公,子一:张良父公【153行】四十世张良父公,子一:张致静公【154行】四十一世张致静公,子一:张景福介【156行】四十二世张景福公,子一:张襄公【157行】四十三世张襄公,子一:张明公【158行】四十四世张明公,子一:张分辅公【159行】四十五世张分辅公,子一:张仁贵公【160行】四十六世张仁贵公,无传【161行】二十二世张珍公,子一:张馀公-【上接109行】【162行】二十三世张馀公,子一:张躦公【163行】二十四世张躦公,子一;张秦公【164行】二十五世张秦公,子一:张还公【165行】二十六世张还公,子一:张纯公【166行】二十七世张纯公,子一:张质公【167行】二十八世张质公,子二;张厢公、张康公【168行】二十九世张康公,子一:张启公【169行】三十世张启公,子一:张立公【170行】三十一世张立公,子一:张瑰公【171行】三十二世张瑰公,子一:张秣公【172行】三十三世张秣公,子一:张庖公【173行】三十四世张庖公,子一:张颢公【174行】三十五世张颢公,子一:张洙公【175行】三十六世张洙公,子一:张逸公【176行】三十七世张逸公,子一:张都公【177行】三十八世张都公,子一:张助公【178行】三十九世张助公,子一:张须公【179行】四十世张须公,子一:张圆公【180行】四十一世张圆公,子一:张肃公【181行】四十二世张肃公,子一:张昶公【182行】四十三世张昶公,子一:张浚公【183行】四十四世张浚公,子一:张惠公【184行】四十五世张惠公,子一:张谊公【185行】四十六世张谊公,子一:张稳公【186行】四十七世张稳公,子一:张元公【187行】四十八世张元公,子二:张奎公、张正公【188行】四十九世张正公,子一:张炳公【189行】五十世张炳公,子二:张振公、张辰公【190行】五十一世张振公,子一:张顺必【191行】五十二世张顺必【192行】五十一世张辰公,子一:张本公-【上接189行】【193行】五十二世张本公,子三:张灼公、张燥公、张焰公【194行】五十三世张灼公,子一:张兖公【195行】五十四世张充公,子一:张灵公【196行】五十五世张灵公,子一:宏公【197行】五十六世张宏公,子一:张道公、张绅公【198行】五十七世张道公,子一:张仲公【199行】五十八世张仲公,子二:张逸公、张众公【200行】五十九世张众公,子一:张叔谦公【201行】六十世张叔谦公,子一:张卓公【202行】六十一世张卓公,子一:张宪公【203行】六十二世张宪公,子一:张淩公【204行】六十三世张淩公,子三:张汝郊公、张汝乐卩公、张汝郃公【205行】六十四世张汝乐公,子一:张伋公【206行】六十四世张汝郊公,子一:张微公【207行】六十五世张徵公,子一:张房公【208行】六十六世张房公,子一:张策公【209行】六十七世张策公,子一:张义公【210行】六十八世张义公,子二:张寿公、张焘公【211行】六十九世张寿公,子一:张晋公【212行】六十九世张焘公,子一:张普公【213行】七十世张普公,子一:张凝公【214行】七十一世张凝公,子一:张伯公【215行】七十二世张伯公,子一:张孝公【216行】五十九世张逸公,子一:张伯谦公-【上接199行】【217行】六十世张伯谦公,子一;张信明公【218行】六十一世张信明公,子二:张贵公、张实公【219行】六十二世张实公,子一:张禹臣公【220行】六十三世张禹臣公,子一:张元驭公【221行】六十四世张元驭公,子一:张熙公【222行】六十五世张熙公,子一:张叔玄公【223行】六十六世张叔玄公,子一:张奉义公【224行】六十七世张奉义公,子一:张高陵公【225行】六十八世张高陵公,子一:张宣武公【226行】六十九世张宣武公,子一:张侯【227行】七十世张侯公,子一:张老【228行】七十一世张老公,子一:张君臣【229行】七十二世张君臣公,子一:张趯公【230行】七十三世张趯公三子:张骼公:张髓公:张体公【张守礼世系云】【谱2365行】第74世;七十四世张骼公二子【接229行】:张进明公:张权:【◎2366行】第75世:七十五世张进明公一子:张孟谈公【张2367行】第76世:七十六世张孟谈公三子:张柳朔公:张正朔公:张望朔公【氏2368行】第77世:七十七世张柳朔公一子:张开地公【全2369行】第78世:七十八世张开地公子二:张平:张黡【谱2370行】第79世;七十九世张平公子二;张良;张胜【◎2371行】第80世;一世张良子二;张不疑;张辟疆【张2372行】第81世;二世张不疑公子二;张典公;张高公【氏2373行】第82世;三世张典公四子;张默;张黔;张然;张鹿【全2374行】第83世;四世张默子一;张金公【谱2375行】第84世;五世张金公子一;张乘公;名千秋;号万雅【◎2376行】第85世;六世张乘公;名千秋号万雅公子三; 张嵩公; 张京公; 张文敬公【张2377行】第86世;七世张嵩公子五;张壮公;张缵公;张彭公;张睦公;张述公【氏2378行】第87世;八世张壮公子一。
四川省张氏宗亲字辈(七)
四川省张氏宗亲字辈(七)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太坪区法坪乡马龙村二组天运元在汝应世贵云昌
斗正洪光秀中国永年方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南津镇谷湾村九社
一守乾坤大安邦定国清
长才能齐治裕德有荣新
仁义怀珠玉谦和载盛廷
祖功恩泽远兰桂再馥盈
百年洪圣道历代富贵春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尖山子张家湾
積钦文臣明富贵永远心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双溪乡桶林村四组
胜文在永荣洪元福世昆
朝廷名学士中国焕同登
肇汝师儒志克烈正贤君
有孝邦先绪云龙介祖馨。
四川省张氏宗亲字辈(五)
四川省张氏宗亲字辈(五)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麻柳村十二社
濡霖开盛泽财德智天修
四川省绵阳市阆中市金垭镇界福贯村张家湾一仁新志忠国安邦
显宗耀祖世作家光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信义镇红广村
熙宗居大文廷国林子天
明德维兴昭祖泽永执其中启先烈
显荣安邦光前代升平有照一贤哲
美玉嘉瑞祥龙腾世吉昌
万古杯礼义开泰庆三阳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苟角镇饭滩桥村七组
士子单尚文世应啓朝廷
三宗开大志万国永鹏程
锡福荣昌盛衣冠照桂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竹张氏世系考辑张满意绵竹张氏本唐宰相张九龄弟节度使九皋之后,自九皋徙长安生子抗,抗生仲方,仲方生孟常,孟常生克勤,克勤生纟寻,纟寻生纪,纪生璘,璘仕僖宗为国子祭酒,从幸蜀因居成都,寿百二十岁。
长子庭坚以荫为符宝郞,后不仕,符宝郞生文矩,早世,夫人杨氏携三子徙绵竹依外家遂为绵竹人[1]。
椿碑注解:-----------------------------[1]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五《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钦定四库全书本,简称《魏公行状》):“本贯汉州绵竹县仁贤乡武都里。
曾祖文矩,故不仕,赠太师沂国公,妣沂国夫人杨氏。
祖纮,故任殿中丞,致仕赠太师冀国公,妣冀国夫人赵氏、王氏。
父咸,故任宣德郎,赠太师雍国公,妣秦国夫人计氏。
公讳浚,字德远,本唐宰相张九龄弟节度使九皋之后,自九皋徙长安生子抗,抗生仲方,仲方生孟常,孟常生克勤,克勤生纟寻,纟寻生纪,纪生璘,即公五世祖,仕僖宗为国子祭酒,从幸蜀,因居成都,寿百二十岁。
长子庭坚以荫为符宝郞,后不仕,符宝郞之子即沂公也,沂公蚤世,夫人杨氏携三子徙绵竹依外家遂为绵竹人。
长子即冀公也。
”[2] 宇文之邵《武都居士张纮墓志铭》(又名《宋故朝请郞守殿中丞骑都尉赐绯鱼袋张公墓志铭》,简称《张纮碑》。
全文见《四川文物》1993年第6期):“嘉祐五年,张公以太子中舍监在京都进奏院,居无何,得风痹之疾致仕,……八年(1063),嗣皇登天位……以其年十一月廿五日卒于家,明年改元治平十一月廿一日,葬于仁贤乡武都里先茔之北。
公讳纮(张嵲《紫微集》卷十一《观文殿大学士张浚故祖可特追封嘉国公制》作亻厷,笔者注,后同),字元之,其先本籍长安,有为唐勋臣者,从僖宗入蜀因家焉。
太王父璘,王父廷坚(《魏公行状》作庭坚),耻伪孟不仕。
父文矩,咸平中遇川寇之乱(即1000年王均之乱),徙居绵竹。
用公登朝,赠大理评事。
母杨氏,赠虢略县太君(程俱《北山集》卷二十五有杨氏赠高密郡夫人制)。
……公幼而敏悟,年十四,评事君卒(据此可知文矩公卒于1010年)……年四十有六始隶仕版,凡履历十有八年,……公(纮)享年六十七,娶赵氏,封天水县君(《魏公行状》及《君说碑》载公娶赵氏、王氏。
《魏公行状》载赵王二氏俱封冀国夫人,张嵲《紫微集》卷十一有赵氏赠越国夫人,王氏赠陈国夫人制),先十年卒于雷阳之馆舍,至是而合葬焉。
子男四人:长曰矩(当为钜之误),次曰镒,克家以谨,次曰钺、次曰锜,皆应进士。
男孙五人:灌、演、泳、溉、泌。
女孙三人,曾男孙一人,曾女孙二人。
”四子中除张钺外,其余均不见史传。
碑中未载张咸,疑为庶出。
家族迁徙与《君说碑》、《张棁碑》(见注[5]、[20])以及《魏公行状》互异。
朱熹《张魏公行状》及张栻《张棁墓志铭》:岭南节度使张九皋(690-755)自曲江徙长安;国子祭酒张璘广明元年(880)由长安徙成都;夫人杨氏挈孤依外家徙绵竹。
《全蜀艺文志·奉议郎张君说墓志铭》:七世祖(克勤)遭晚唐衰乱由长安迁成都,淳化中(990-994)曾祖庭坚由成都迁广汉绵竹。
而此碑:有为唐勋臣者(未言具名),从僖宗入蜀,因家焉;咸平中张文矩遇川寇之乱迁绵竹。
张栻言夫人杨氏徙绵可无疑,但张璘广明元年徙成都似不可信。
以张璘30岁任国子祭酒于广明元年(880)随僖宗幸蜀,仲方(766-837)至张璘84年传5代,平均代距仅16.8岁,而张璘至张纮(997-1063)147年仅传3代,平均代距49岁。
又诸志载文矩早世,张璘至文矩代距当在60岁以上,代距如此悬殊,明显有悖常理,更何况张璘30岁任国子祭酒可能性不大。
国子祭酒在唐代属从三品的显职,一般由学术与品行并重的儒学大师或当朝名士担任,如赵弘安、张后胤、孔颖达、赵弘智、令狐德棻、陆敦信、杨思玄、褚无量、元澹等都曾担过此职。
张后胤是太宗侍读“以学行见称”、孔颖达是儒学大师、赵弘智“事父以孝闻”、“抚孤侄以慈爱称”、“学通《三礼》、《史记》、《汉书》”、令狐德棻“博涉文史, 早知名”、“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预”、褚无量学精《三礼》及《史记》,性格刚正、元澹“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训诂之书”。
另外, 韦嗣立、徐坚、阳峤、刘瑗等名儒也先后担任过此职。
安史之乱后,国子祭酒选任标准虽较贞观、开元有所降低,甚至不乏有宦官、藩镇军将如鱼朝恩、陆岘、李存璋等担任此职,但也非等闲之辈。
同时显儒名士也并未完全排除在外,如于休烈、杨绾、裴佶和韩愈都曾担任此职。
韩愈是名垂青史的儒学宗师,但韩愈于820年担任此职时已五十二岁。
在相关史籍笔者并未检索到张璘相关条目,张璘非宦官,亦非藩镇将军,当以儒学见称充任,任职年龄不可能低于三十岁。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四川总志·氏族谱·张氏五族》载:“张氏,韶州曲江人,至唐相九龄显,九龄弟九皋,九皋子抗,抗七子,仲方、仲孚子孙在蜀可谱。
仲孚孙奉常博士(与张咸七世祖克勤同辈)随扈僖宗幸蜀……仲方之后徙汉州之绵竹,族尤大。
”范镇《张寺丞文蔚墓志铭》载张商英家族世系迁徙:‘公讳文蔚,字隐之,其先长安人。
七世祖琰,为右拾遗从僖宗入蜀,留其子道安于蜀,遂家焉。
”据《中华姓氏谱·张》张商英亦为张九皋之后。
张纮(993-1063)与张文蔚(998-1067)为同时代人,虽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后实行“男十五,女十三”的早婚制度,但笔者还是认为张咸七世祖克勤公随僖宗幸蜀较为可信。
[3] 张栻《南轩集》卷四十《通判成都府事张君(椿)墓志铭》(钦定四库全书本,简称张椿碑):“君讳椿,字大年,汉州绵竹人,曾祖讳纮,赠太师冀国公。
祖讳钺,举孝廉。
考讳濩,隐德于乡闾,赠朝散大夫。
妣宜人蔡氏。
君幼孤,家徒四立壁,备极艰若。
而挺然有志为善,某之祖妣秦国夫人实收而教育之。
……用叔父徽猷公滉致仕恩补将仕郎,君时年五十余矣。
旋授右迪功郎。
……乾道六年九月七日微疾没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九,累官至承议郎。
以八年十月甲子葬于绵竹永祚乡之原。
配范氏,成都华阳人,俭顺之德实宜于家,后公三年卒。
子男三人,然迪功郎,次熙,次嵤(田代山)。
长女适乡贡进士范子修策,次适迪功郎宇文绍荘。
其仲季夭,孙男四人。
”[4]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三十四《武夷学案》(1986,中华书局):“县官张先生默,字成父,绵竹人也。
魏忠献公之从孙,传《春秋》之学于胡文定公。
所至作吏皆有声。
见杨文节公《荐士录》(补)。
祖望谨案:宣公亦有送其之官襄阳诗,而文节误以为魏公之从子,或传写之讹也。
”[5] 周复俊及杨慎《全蜀艺文志》卷四十七《奉义郞张君说(咸)墓志铭》(钦定四库全书本,简称君说碑。
引文据周复俊版录入,括号内据杨慎版补正):“君说张氏姓,名咸,字君说,本长安人,七世祖(即克勤公,笔者注)遭晚唐衰乱,避地于蜀寓居成都,淳化中曾祖徙于广汉之绵竹,故君说绵竹人。
曾祖讳庭坚。
祖讳文矩,赠大理评事。
父讳紞(当为纮之误,笔者注),以殿中丞致仕,君说升朝,赠奉议郎。
母赵氏赠灵寿县太君,王氏封华阳县太君。
未及拜命先君三年卒。
朝奉(据前文当为奉议,笔者注)君捐馆舍,诸兄相继以亡,君说未冠,家徒四壁,伯兄之子濩(《贤良碑》作汉,笔者注)、淮与其女弟茕茕无依。
……(凡)三娶,任氏赠仙源,赵氏赠仙居,计氏封仁和(或作仁寿,笔者注)竝县君(张嵲《紫微集》卷十一有任氏赠潭国夫人,赵氏氏赠楚国夫人,计氏赠镇国夫人制,笔者注)。
君生五子:曰渊(澥)、曰潮(汉)、曰滙(潞)、曰涟(滉)、曰浚;女二人,长适进士陈佾,次适进士王恂;孙男三人:枃(枸)、榧、桂(桿)。
元和二年五月初四以疾终于成都普福僧舍,享年五十一(二),元符二年(即1099年,《魏公行状》载‘公生四年而雍公没’,魏公生于1097年,据此咸公当卒于1100年)。
大观二年(1108)三月初十日葬于浦(普,笔者注)润乡柔远里之新水(兆,笔者注)”周杨二版《君说碑》差异较大,周版中渊、滙、涟、榧、桂均不见史传。
绵竹柏林公园及张铣、张而昌《张氏通谱》(清光绪二年岭东使署刻本,简称通谱)卷六《宋贤良雍国公(张咸)碑记》(简称贤良碑)与杨版《君说碑》基本一致。
其文:“夫公姓张氏,名咸,字君说,本长安人。
七世祖(即克勤公,笔者注,后同)遭晚唐衰乱,避地于蜀侨居成都。
淳化中皇(曾)祖徙于广汉之绵竹,故君说绵竹人。
曾祖讳庭坚。
祖讳文矩,赠大理评事。
父讳纮,以殿中丞致仕。
君说升朝,赠朝奉郎。
母赵氏,赠灵寿县太君;王氏,封华阳县太君。
未及拜命先君三年卒。
朝奉君捐馆,赵相继以亡。
君说未冠,家徒四壁,伯兄之子汉、淮与其女弟茕茕无依。
……凡三娶,任氏赠仙源,赵氏赠仙居,计氏封仁和竝县君。
君说生五子:澥、潮、潞、滉、浚,女二人,长适进士陈佾,次适进士王恂;孙男五人:枸、柶(《君说碑》作榧)、桿(或即槔)、栻、枃。
元符二年(1099)夏五月初四以疾终于成都普福僧舍,享年五十二。
大观二年(1108)三月初十日葬于普润乡柔远里之新兆。
”此碑始刻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再刻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三刻于光绪十九年秋,现立于绵竹市汉旺镇柏林公园内。
[6] 黄尚毅《绵竹县志》卷六《人物志·紫岩张氏》(民国九年刻本,简称黄氏绵竹志)载:“九皋封南康伯,生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全唐文·张九皋神道碑》、《全唐文·张仲方墓志铭》作抗,《文苑英华·张仲方墓志铭》作杭,笔者注,后同),官侍郎(《张仲方墓志铭》载官朔方行军司马、检校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
杭生谏议大夫仲方,仲方生奉直大夫孟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官右清道率府胄曹参军),孟常生监察御史克勤,克勤生浔,浔生纪,纪生国子祭酒璘,璘生御史大夫庭坚(朱子《魏公行状》载官符宝郎),庭坚生沂国公文矩,文矩生绚、絃。
绚生钧,钧生正奉大夫注,注生夔州路提点刑狱棁,棁生迪功郎光弼、将仕郎光远、光裔、光颜。
絃封冀国公,生咸、钺。
钺生濩,濩生通判成都府事椿,椿生熙、知资阳县然、嵤。
咸封雍国公,生光禄大夫(与《张庶碑》异)澥、举人潮、乡贡进士潞、进士滉、进士丞相魏国公浚。
澥生进士栎,潮生权尚书兼兵部侍郎枸、柶、桿,潞生镇江都督子盖(误,子盖为张俊之侄),子盖生焕、炳,滉生乡贡进士树,浚生知江陵府栻、知建康府枃。
枃生忠纯、知赣州忠恕。
栻生承奉郎焯,焯生明义、明羲,明羲生镗,镗为文丞相属官。
”绵竹柏林公园《紫岩张氏谱系一览》(简称紫岩谱系)载:“(九皋至咸世系与上同,略)咸生光禄大夫澥、举人潮、进士潞、进士滉、进士魏国公浚,澥生栎、潮生枸、潞生杆、滉生树、浚生江陵知府封华阳伯栻。
栻生焯、炳、烺,焯生明义、明羲,明义生翱、翔,翔生庚、申、器、允,庚生万育,万育生从龙、登龙、仕龙。
明羲生镗,中宪大夫,文天祥属官”该世系明义以下据湖南祁邑万隆、万盛裔族谱整理,其可信度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