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体育课程的沿革历程只是分享

合集下载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随着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借鉴的教训。

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在清末时期,我国开始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引进了中小学体育课程。

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主要以传统武术、棋类以及简单的器械操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体魄和意志品质。

进入20世纪初,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始受到西方现代体育运动的影响。

这一时期,体育课程逐渐引入了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并增设了体育课程的时间。

这一改革为我国的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的体育后备人才。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国内的中小学风气长期以来偏重文化功利,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体育课程几乎被废除,学校解散了体育教师队伍,导致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

这段时间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意识到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中小学体育课程也开始逐步恢复。

1983年,全国中小学开展了全面的体育锻炼试点,探索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

此后,中小学体育课程逐渐规范化,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体质水平进行了科学的设置。

然而,在近年来,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中小学体育课程又再次面临一些问题。

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削减了体育课程的时间,甚至将体育课程调整到非正式的课余时间。

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

通过对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历史经验。

首先,中小学体育课程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不能被忽视或者削弱。

体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科目来对待。

其次,体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质和意志品质,而不仅仅是培养专业运动员。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MicrosoftWord文档.docx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MicrosoftWord文档.docx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摘要: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釆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肓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依肓课程的特点,总结了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历史经验,旨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体育课程;近现代;发展演变;历史经验自清朝政府1903年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在各级学校开设体操科以來,我国学校体育已经走过整整100年的发展历程。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系统冋顾和探讨我国近现代100多年來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近代以来历届屮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研究对象实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探讨,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经验,从而为今天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产生与发展(1840-1949)1.1清朝末期的体育课程(1840-1911)1.1.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1840-1902)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变革的书院,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屮,开始设置西方近代体操课程。

正是这些学校所开设的体操成为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 也为癸卯学制体操课程的正式设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这时的体操课程是作为西学课程开设的,其内容主要是徳、日的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一些运动性游戏,对外国(欧美、日本)的模仿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

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

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简要梳理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演进过程,然后重点阐述某个时期(如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小学体育教育主要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小学体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此后,根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经历了多次修订。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小学体育教育以竞技体育为主导,强调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

这一时期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健康。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开始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小学体育教育大纲》和《小学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这一时期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同时也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小学体育教育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

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身体练习为基础、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教学理念。

这一时期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同时也更加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感。

主要内容——以20世纪50年代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为例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课程标准具有以下特点:竞技体育为主导。

这一时期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强调通过各种运动项目的训练来增强学生的体能和竞技水平。

同时,也重视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这一时期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

新课标体育课的故事

新课标体育课的故事

新课标体育课的故事在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正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体育课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实施。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新课标体育课的故事。

一、新课标体育课的背景与意义新课标体育课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新课标体育课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二、新课标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新课标体育课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运动技能和体育道德。

课程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新课标体育课将传统的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相结合,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提高体育素养。

三、新课标体育课的实施与效果新课标体育课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实施。

各地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标体育课的实施,使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体育成绩逐年上升。

同时,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精神。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尽管新课标体育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器材设施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教育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体育教师培训,提高体育教育质量。

五、总结与展望新课标体育课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新课标体育课将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1.前言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和体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发展也历经了不同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阐述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2.1950-1978年建国初期,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主要以操练和竞技为主。

此时期,体育课程的教学以拼音字母和毛笔字写作的《一年级体育教科书》为主,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健身、游戏和田径三个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能和竞技意识。

3.1979-1992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也开始多元化。

此时期,我国开始引进西方体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加入了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力。

同时,随着全国中小学体育比赛的开展,体育比赛作为一种课外活动和扩展教育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4.1993-2000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此时期,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校本课程”改革,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学校也大力推广了运动会、体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身体,享受运动的乐趣。

5.2001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教学又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此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也为体育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空间。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体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也加强了对体育课程的规范管理,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更科学、更系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6.结语如今,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基础教育中体育教育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向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共17页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共17页
地位,除体育课外, 还有一定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安 排。
6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 学体育教学大纲》。
特点: 1)强调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保卫者为目的。确定了体育教学的三个基本 任务;
2)中小学教材分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
3)规定了体育课考核项目和标准, 并要求建 立体育课考核制度。
9
1992 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它是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的主要标志。
解析:
1)这套大纲沿用了体育教学“一个 目的,三 项基本任务”的提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调小学阶段要“为提高全 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初中阶段强调要培养“社会 主义的建设者”;
2)大纲提出并采用了“综合分类”方法;
1
1956 年颁布新中国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
特点:
1)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 务,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 卫者;
2)小学体育教材分为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 类;
3)结合“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规定了相 应的教学考核标准,以五分制作为体育课成绩考 核的评价方法;
4)受苏联体育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影响,未 能体现出我国体育课程教材的特点。
7
2、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 1985—2019) 。
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的体育课程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相继颁布或批准了6 个中小学 大纲, 即1987 年《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 学大纲》、九十年代初的三套( 含上海、浙江两 套地方性大纲)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2019 年《 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Microsoft Word 文档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Microsoft Word 文档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摘要: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了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历史经验,旨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体育课程;近现代;发展演变;历史经验自清朝政府1903年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在各级学校开设体操科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已经走过整整100年的发展历程。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系统回顾和探讨我国近现代100多年来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研究对象实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探讨,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经验,从而为今天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产生与发展(1840-1949)1.1清朝末期的体育课程(1840-1911)1.1.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1840-1902)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变革的书院,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西方近代体操课程。

正是这些学校所开设的体操成为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也为癸卯学制体操课程的正式设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这时的体操课程是作为西学课程开设的,其内容主要是德、日的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一些运动性游戏,对外国(欧美、日本)的模仿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启示清末时期在张之洞等大臣的努力下效仿西方办学理念,颁布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首先规定新的学校制度以及人才培养制度,学校体育在此背景下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嬗变。

清末民初学校体育课程萌蘖、生发乃至成熟,并且以“癸卯学制”(1903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以及“戊辰学制”(1928年),“四个学制”反映了学校体育课程的肇始变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的学校体育课程已初见端倪,由于受美国教育思潮影响程度逐渐增大,全国范围内实行军国民教育,学生军训活动应运而生,进而成为了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塑造学生国防意识、增强体质、保家卫国。

新中国成立伊始,教育管理体制开始效仿苏联,响应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积极倡导劳卫制,学校体育再此背景下孕育了新的课程标准,其根本目标是为政治服务。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相继颁布和完善教育教学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素质教育以适应新的时代理念。

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1.清末民初学校体育萌蘖西方列强入侵,在中国各地兴办起了教会学校,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兵士体操,引进了多种运动项目,逐渐形成了学校体育。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学校教育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意愿,学校体育进行了数次改革:1905年清政府结合西方教育思想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学校教育科目中增添了体育、美术、音乐等新兴科目,学校体育初见端倪;1906年清政府根据各省城师范学校的实际情况添加“体操专修科”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目的是培养小学体育师资,完善学校体育师资、场地设施等。

到了民初时期远东运动会、全运会等各项体育赛事的相继举办,激起了学校、社会、政府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政府要求官办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体育竞赛。

在这股新潮的推动下国家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淮》,从各级学校中剔除兵操体育,并把“体操”这一名称正式改为“体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也得到了初步发展。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一、引言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历史经验,希望可以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二、清末民初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清末民初是我国教育体制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而中小学体育课程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体育课程主要注重文人修身养性,强调体育与文化的结合。

体育课程内容偏重于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如四书五经中所倡导的射箭、马术等项目。

体育教学方法也以书本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

三、新文化运动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也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

新文化运动主张“体育即教育”、“体育即进化”,强调体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体育课程中开始引入了足球、篮球等西方体育项目,也增加了体操、游泳等项目,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体育教学方法也开始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参与和自主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集体意识。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各个方面。

此外,合唱、舞蹈等也逐渐成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体育艺术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和综合性。

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织体育比赛、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除了传统项目外,还引入了更多的国际体育项目,如游泳、乒乓球、射击等。

在体育课程的内容设计上也更加关注个性化以及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初中体育教学变革之路(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体育教学变革之路(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体育教学变革之路第一篇范文:初中体育教学变革之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地位日益凸显,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初中体育教学的变革之路。

课程设置改革1.合理分配课时:确保体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比重,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锻炼时间。

2.丰富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开设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样化课程,培养学生特长。

3.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方法改革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运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协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评价体系改革1.多元化评价: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体育成绩。

2.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

3.评价内容全面:除了运动技能和体能,还要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优化教师结构:合理配置体育教师,确保各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3.加强教师激励: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投身科研。

初中体育教学变革之路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身心健康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以上是关于“初中体育教学变革之路”的详细教育文档示例,内容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二篇范文:示范课课程设计课程背景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课程设计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本文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制定一份示范课的课程设计。

体育学科发展的四个阶段

体育学科发展的四个阶段

体育学科发展的四个阶段
现代体育学科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开放体育阶段、综合体育阶段、淘汰
体育阶段和全面发展体育阶段。

首先,开放体育阶段是最早的体育学科发展阶段,开放体育是国家鼓励学校和大学从事体
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体育学科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科学和专业性。

其次,综合体育阶段是体育学科发展期中较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不仅根据不同阶
层和性别的特点,结合各种体育活动,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使其变得更加科学、专业,开拓了体育学科的新天地。

第三,淘汰体育阶段是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在以往发展过程中出现
的诸多不足问题。

主要是将体育学科从学校和大学中淘汰出去,并将体育单独划分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

最后,全面发展体育阶段将体育学科、体育健康科学、体育艺术及体育文化等多种体育学
科相结合,把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更进一步完善。

不仅仅对普通人的体育理论知识
进行全面深化,还将服务于企业管理、社会运动、国际体育之类的体育技能等方面的专业
研究延伸到社会服务。

经历了以上四个阶段的发展,体育学科得到全面而持久的发展,更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要求,也得到了国家委员会和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和支持。

八年级体育教学历程与成果

八年级体育教学历程与成果

八年级体育教学历程与成果2023年,经过八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校的体育教学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师素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此,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我们的历程与成果。

一、课程体系早在 2015 年,我们就明确提出“健全课程系统,强化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批优秀教师,针对当前国内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建立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我们的课程体系由基础、应用、专业三大类组成,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基本技能、促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体育操、热身运动、基本技巧等;应用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如各类球类、水上运动等;专业课程则更注重发掘和培养优秀学生的专业技能,如田径、武术、跳绳等。

这样的课程体系不仅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比如,一个完整的基础课程安排,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的顺序和连贯性;而在应用和专业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项技能。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在课程系统构建方面的努力。

二、教学手段近年来,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对体育教育的理解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更加强调学生的视觉和思维能力、创造力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断探索和试验各种教学手段,如知识讲解、技能训练、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

其中,体验式和互动式教学成为了我们近年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交流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比如,在学生参加活动前,我们会开展一场预热游戏。

这些游戏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更能够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的欲望和需求。

而在比赛中,我们也会进行互动式教学,以分组竞争的方式,让学生们走进体育比赛本身,体感赛场氛围,增强学生的比赛体验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而使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育课程的沿革历程••)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3.教学内容分析4.教学目标5.教学难点分析6.教学课时7.教学过程8.课堂练习9.作业安排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11.自我问答体育课程的沿革历程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造成了对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现实需要和条件。

一、现代体育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体育”一词在汉语里既被用于专指学校体育(Physical educati。

n),也被用来指更大范围内的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physicaleducad。

nandsp。

n)。

这里所说的“现代体育”兼指二者,因为现代体育最初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显端倪。

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体育已十分相似。

现代学校体育形成的时代背景赋予早期学校体育以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人们开始关心身体的娱乐与发展,一些民间游戏和军事训练活动开始被人文主义者用来作为培养绅士的手段。

在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创办的“快乐之家”学校中,按年龄及兴趣分组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击剑、游泳、射箭或玩球类游戏,因此他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能“获取个人幸福”的知识;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

”“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虽然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

他认为:跳舞“使儿童在思想上和姿态上具有丈夫气概的作用比什么都强”,“击剑与骑马既然被认为是一个绅士的教养所必备的,要使任何绅士完全不去具备这种特色当然是很困难的。

”跳舞、骑马、击剑等,可以令人动作“优雅”和有“教养”。

②显然,对于未来上流社会的绅士们说来,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的作用同样如此,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与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基础,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则促成了学校体育和体育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欧洲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以科学理性、科学规范和方法为指导,使近代科学的精神与文化功能得到广泛而充分地展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要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具备了学问、德行、虔诚之外,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人的机能和智能正常发展,达到“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

“假如身体不健康、任何部分受了损害,它的客人——灵魂,便住在一个薄待客人的住所。

”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教育主要应加强对儿童手足等部位大肌肉的训练。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塞多等人为代表的博爱派教育家。

“在约·伯·巴塞多提出新教育方法以前,国民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巴塞多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

德绍学校每年用暑假两个月时间让学生在野外进行体育活动,最初采用传统的骑士项目,如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后来陆续补充了跑、跳、投掷等“希腊体操”和德国的民间的各种球类游戏及撞球游戏等,终于形成了以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这所学校实施的体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古茨姆茨的另一贡献是使体育方法体系化。

他按4个分类原则对所选择的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目的、运动性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类型分类。

在1793年出版的《青年体操》(GymnistikfurdieJugend)一书,他在书上把体操方法分为固有的体操运动、手工劳动和游戏三大类,固有体操被作为基本运动,包括跑、跳跃、投掷、角力(摔跤)、悬垂、平衡、游戏性运动(举物、搬运、倒立、拔河、跳绳和翻滚等)、有秩序的运动(包括舞蹈、步行和兵式体操等)8项,1804年的第2版中又增加了剑术和射击等而增加为9项。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

明确指出教育“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在他的和谐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被分为体育与劳动、道德教育和重视知识积累的智育三类,体育的任务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力量全部发展出来;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劳动的教育、劳动的习惯、技能的培养训练就谈不到。

裴斯泰洛齐第一个用要素的观点去分析人体运动,他认为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它表现为简单的搬、推、拉、摇等基本动作;可以结合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自然赋予儿童的这种能力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练习和各种体力活动包括劳动的要素。

他主张按照关节活动的难易程度安排体育活动的教学顺序。

裴斯泰洛齐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教学实践却恪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由于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级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也能大规模、批量化、标准化地培养劳动者。

在工业化和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各国先后立法要求学生必修体育。

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陆续制定了相应的政府法令或通过议会立法,将体育作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从此,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而确立下来。

(二)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扫除中世纪神学和古代权威加在关于人体及人体运动的种种认识上的谬误阴霾,冲破设置千年的禁区障碍,是正确认识人体及人体运动的必要前提;而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道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技术革命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推动了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

16世纪以前人类对自身和自身运动的认识充满了谬误与偏见,拉丁神父奥古斯丁的思想长期居于支配地位。

他认为“圣经以外无知识。

”意大利托马斯·阿奎那试图把《圣经》和以亚里士多德、盖伦等人为代表的古代科学传统统一起来。

直到16世纪初,人们还普遍接受盖伦的这样一些看法:根据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观点,人体的生理机能也是三位一体的。

受自然灵气和静脉血支配的植物性机能;受活力灵气和动脉血支配的动物性机能;受动物灵气(智慧性灵气)和神经液支配的神经机能;肝脏把食物化为血液,三种灵气混入血液,并在血管中作潮汐般的运动。

诸如此类观点,使人类无法获得对于人体和人体运动的科学认识。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年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他指出了盖伦的许多错误。

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人体中没有耶稣可用来使死人复活的“复活骨”,等等。

他不但背叛了权威,而且亵渎了神灵,故因此而被迫离开了任教的帕多瓦大学。

维萨里在巴黎大学的同学塞尔维特把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发现了心、肺之间的人体小循环,并且否认人体内存在三种灵气和两种不同的血液,这就为血液循环理论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

英国生理学家哈维在1628年出版了《动物的心血运动及解剖学研究》一书,第一个把血液循环的动力归结为心脏肌肉的机械收缩,并预言在动脉和静脉的末端存在着一种微小的通道。

1660年哈维的预言便得到了证实。

在他之后,阿‘波雷利在1680年《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

这样,对人体运动规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终于成为可能。

对现代生理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另一位科学家,是瑞士生理学家哈勒。

1757年哈勒系统地叙述了当时所获得的生理学知识,对于呼吸生理以及神经、肌肉与运动的关系,对于肌肉的应激反应等,都有独到的贡献。

在文艺复兴以来现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基础上,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倾向日益突出。

古茨姆茨在全面继承其前辈们成就的基础上,用《青少年体育》一书“填平了横在运动医学理论和新教育之间的鸿沟。

”在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的背景下,斯宾塞构建了科学主义课程理论的完整体系。

他把全部教育内容分为五类,其中第一类(直接保全自己的活保持和维护身体健康)和第三类(为了正当地完成父母职责所需要的知识),体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斯宾塞把教育视为某种将来的职责和权利的预备:“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

”他第一个批评了英国社会重视牲畜却不重视儿童健康的社会风气,指出养育和学校体育都应该符合科学原理。

在他的《教育论:论体育》中详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论述了人的养护与锻炼,认为游戏和自然运动优于体操:“生命的科学尽管还是很粗浅,可是已经了解了一切有机体(包括人在内)发育上的某些基本原理。

现在所要作的、而我们将努力做到某种程度的,就是探求这些基本原理和儿童青年身体训练的关系。

”他认为在“为了直接保全自己或是维护生命和健康,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学习科学“是所有活动的最好准备”。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在19世纪中,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

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以培养专门的体育教师。

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以后,教会学校的数量才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

据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教会学校。

在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

除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

如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

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