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研究
美国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深度解析
美国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深度解析2007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它是美国国内政策以及全球经济不均衡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化合的结果。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金融,地产及全球经济都受到重大打击。
将对此次的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原因进行详细剖析。
标签:次级贷款;金融危机;原因1 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国际收支失衡。
首先,美国政府的经常项目和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其次,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积累巨額的外汇储备。
而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长期以来奉行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和美国公民早已养成提前消费的习惯。
正是这个习惯加剧了全球的资本流动,为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
而美国在经历互联网泡沫以后,急需寻找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带领国美经济走出低谷,而美国政府这时想到了从古至今都最容易产生泡沫的房地产行业。
2 金融危机的形成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及“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恢复,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
从2000年1月3号到2003年6月25号,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把联邦利率从6.5%左右经过13次下调降到1.0%并维持到2004年6月。
就在次期间,房地产泡沫迅速膨胀。
美国“两房”及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储蓄机构等金融机构对那些坏款能力差,信用分数较低的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鼓励他们贷款买房。
此类贷款占美国房贷市场的13%-15%。
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适时的推出了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有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债务抵押支持证券),并将这些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证券卖给投资银行和普通投资者,使其参与到其中。
2004年,美联储感到美国经济发展过热,为使其降温,从2004年6月30号—2006年6月29号通过17次升息把利率提高到5.25%,这成为刺破房地产泡沫的导火索。
利率的提高使还款能力低的次级贷款者无力还款,房屋出售出现困难,房价开始下降。
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
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一、概述美国金融危机,作为21世纪初全球经济领域的一次重大事件,其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金融危机的本质、预防未来类似事件的发生以及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随后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网络和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迅速扩散,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在传导过程中,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的金融创新和宽松的监管环境。
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时期,大量资金涌入,推动了房价的持续上涨,进而催生了大量的次级贷款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当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房价开始下跌时,这些基于高房价假设的金融产品迅速贬值,引发了市场的恐慌和连锁反应。
从机制上看,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主要通过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扩散来实现。
次级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恶化,进而引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市场恐慌情绪导致投资者信心丧失,资本流动性下降,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这两种风险的相互作用和叠加效应,使得危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美国金融危机先是从房地产市场蔓延至金融机构,再通过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和复杂的金融网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危机爆发后,不仅美国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实体经济的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深度和广度。
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市场和领域。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金融危机的本质和规律,为未来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与概述美国金融危机,作为21世纪初全球经济的重大事件,其背景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
美国的消费习惯和经济结构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美国社会形成了高消费、低储蓄的生活模式,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费驱动,这导致经济体系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加深。
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减少管制的思潮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为金融市场的过度创新和风险积累提供了温床。
美国金融危机研究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研究论文一、所谓战略家们构思的能享受不劳而获的长期稳定的“美梦路径图”1、“美梦路径图”的由来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年代,美国因为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国外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就已经面临了贸易赤字的问题。
然而,当时毕竟美元与黄金挂钩,使得美国在面临黄金储备流失的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其贸易逆差的问题,经常性地通过提高关税、实施贸易配额和美元贬值等方式来改善贸易条件。
但是,由于美国不愿意削减其消费效用和庞大的军费开资,仍然不能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在尼克松的时代,他宣布了黄金禁运,并脱离了美元金本位,进一步让美元贬值,以减少美元外债价值。
似乎在这个时候,美国人意识到可能已经发现了一条可以不劳而获地安享他人财富的路径,那就是对贸易逆差不必过于在意,通过增发美元,贸易顺差国家将不得已将美元外汇投资到美国,美国人可以安享财富而不必削减消费效用和军费开支。
到了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代,以东亚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让本国货币紧盯住美元,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赚取大量美元外汇。
由于没有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美国在货币发行量上得以以其贸易状况为标准过量发行美元。
美国之所以能够无视长期巨额逆差甚至故意制造逆差,原因在于他们相信:由于长期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贸易顺差国家对于这些美元外汇的处理上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只能将赚取的外汇重新投放美国,购买美国的各种证券及金融衍生品,把钱借给美国人消费,从而形成一种美元回流的状态。
故而,本文将该过程称为美国人之梦路径图,简称“美梦路径图”。
2、“美梦路径图”的全过程对于美国的赤字借贷循环,贸易顺差国家在处理美元外汇时面临的三条选择,如图1所示。
其中,对于贸易顺差国而言,第一条选择路径显然是不可取的,美国的战略家们显然也以这一点为假设而进行了下面博弈的设想。
第二条购买美国企业的选择也许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不会允许的确也没有允许贸易顺差国购买其关系未来经济制高点的相关企业。
简述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反思
简述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一、简述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背景和原因2007年,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
这场风暴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是房价泡沫的形成,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 松散的金融监管:2000年以来,美国政府从监管层面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并使得银行可以大量发放房贷、消费贷等高风险贷款。
2. 投资银行的不当行为:一些投资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将高风险贷款打包成“次贷证券”,并出售给全球各地的投资者。
3. 低利率政策的影响:美国央行在2000年至2005年间,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实行了低利率政策。
这种政策推动银行发放更多的贷款,其中也包含大量高风险贷款。
4. 房价泡沫的形成:低利率政策和银行的大量发放贷款,导致房价不断上涨,形成了房价泡沫。
当泡沫破裂,很多人还不起贷款,银行就陷入了危机。
二、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反思1. 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在金融领域,投资人往往追求高收益,忽视了风险的存在。
为了获得高收益,他们不惜承受高风险,这也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金融领域需要更好地平衡收益和风险,避免暴露于风险之中。
2. 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性:金融机构要承担风险,就需要拥有足够的资本支持。
资本充足率越高,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
因此,监管机构应该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3. 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投资者需要获得充分的信息来做出决策。
在次贷危机中,投资银行隐瞒了高风险贷款的真实情况,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信息披露,促进信息透明。
4. 监管体系的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系,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并在危机爆发时及时采取行动,防止危机扩大。
5. 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在金融领域,风险管理意识必须得到提高,防范未然。
机构应该制订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严格的风险评估标准。
三、案例分析1. 雷曼兄弟:雷曼兄弟是次贷危机中最重要的投行之一,但它在危机爆发时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最终宣布破产。
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1 “次贷危机”产生得缘故1.1 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得繁荣和消费者负债消费自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开始,美国政府实行了低利率政策,再配合减税措施,鼓舞消费者购房拉动以拉动经济,从2002年起,美国房价以每年10%得速度上涨,房价得不断上涨和利率得持续走低,也刺激了消费者负债消费,在房价不断走高得情况下,即使借款人现金流不足以偿还贷款,也能够通过房产增值获得贷款来填补缺口,进而增加了次贷需求,截止2007年,美国新增gdp有50%来自房地产业,居民消费增长得70%依靠于房地产增值得财宝效应.1.2 次贷机构落低标准,大力营销,造成房地产交易剧增面向次级市场贷款公司大力扩张住房贷款,推出了非常多新得贷款政策和品种,在政策方面,一是购房无需提供首付,全部资金皆可从银行借款,前几年还可只付息而不用偿还本金,以此吸引借款客户,二是对借款人不做任何信用审核,在落低贷款门槛得同时,还推出非常多贷款品种.比如无本金贷款,选择性可调利率贷款等,这些都刺激了美国居民负债买房.1.3 猎杀放贷大行其道所谓猎杀放贷(predatory lending)是指贷款机构或其代理没有依照美国法律得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得披露有关贷款条款和利率风险得复杂信息,在巨大利益得驱动下,部分次级房贷专业人士为了多挣佣金,通过种种欺诈手段,诱骗消费者上当,受害者往往是弱势群体,导致他们得财务状况完全被毁掉.WwwcOm1.4 资产证券化得兴起为次贷市场得进展提供了良机次贷得迅速成长得益于二级市场得承认,投资银行将这些贷款包装成为债务抵押凭证(cdo),到2005年,至少60%得次贷已被证券化,通过评级机构得评级“打分”后,有投行成效卖给对冲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教育基金甚至各种政府托管基金,因其年收益率比相同信用等级债券高出30%左右受到非常多投资机构追捧.更有甚者,一些投资银行比如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避险(或私募)基金专门投资这种债券,而且再以这些债券抵押,投资新得债券.1.5 金融监管反应滞后,存在缺位现象2004年初,一是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关注贷款机构放松贷款标准,与此同时,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另一边却接着鼓舞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房贷利率.正是这种自相矛盾得行为造就了当前得金融大风暴,二是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落温,直到2005年12月,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直到9个月后,这份监管指引才定稿,但甚至到现在,监管部门得反应仍是不完整得. 2 “次贷危机”对我国得借鉴意义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成因能够看到,即使在美国如此发达得经济体内,对金融市场得监管也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得地点.就我国目前得情况而言,由于法律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房地产市场进展相对落后,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构架、游戏规则得缺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种金融机构对市场造成得潜在风险,进而幸免风险失控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得动荡,妨碍到整体经济. 2.1 完善各项制度,加强风险防范措施2.1.1 建立和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在现有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得基础上,扩大征信范围,不断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内容,改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得征询材料进行推断和决策,以及银行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得现实状况,减少各种恶意欺诈行为,加强已放贷款得监督治理.2.1.2 完善个人信贷法律规定目前,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银行通常会把标得房产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然而由于中国法律对居民居住地房屋有保障条款,收回房地产有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银行资产难以回收,随着抵押贷款得增加,这类咨询题更加突出.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住宅抵押品又无法过户转让,银行非常难进行充分处置,住房抵押形同虚设.因此,加强对失信、违约得惩处,从法律上保障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得利益.2.2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2.2.1 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得监管市场不是万能得,“看不见得手”也会失灵,监管部门必须要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一是美国金融体系中多个环节都存在监管缺失,二是由于资本得逐利性,具有风险偏好得对冲基金、私募证券基金倾向于投资风险大、收益高得金融产品,这种行为放大和扩散了风险,成为金融市场得不稳定因素,甚至对经济造成实质性损害.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进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股票两市市值121万亿元,其中一半为基金持有,因此,我国在审慎开放得资本市场过程中,应加大对各类基金得监管,专门是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得监管,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中各种机构得透明度,规范其运作.2.2.2 中央银行必须采取动态得货币政策,辩证地调控流淌性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金融体系得流淌性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流淌性过剩和流淌性短缺有时极易转换,因此,在目前全球流淌性泛滥时,人民银行作为我国得央行应接着实行相机选择得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得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利率、汇率等本外币政策得协调配合和银行体系流淌性治理,完善和创新政策工具,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流淌性陷阱.2.2.3 金融机构必须审慎稳健经营,防止恶性竞争导致抵押货款质量下落近年来,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鼓舞分支机构大力进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擅自落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向高风险,低信用得客户提供消费贷款,加大了风险.银行应加大对贷款申请人偿还能力和倌用程度得审查力度,政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只有如此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2.3 稳定房价,遏制房地产炒作与投机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得根源,事实上是2001年“9·ii"及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以来得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而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之因此如此快速得被吹大,是其这几年影子银行通过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给住房购买者过度便利得金融杠杆及流淌性,就目前得情况来看,假如房地产不是一个炒作投机得市场,中国得绝大多数居民是没有能力进入如此高房价得市场得,一个居民没有支付能力得市场,假如仅是通过银行得金融杠杆来炒高房价、来制造短期得房地产市场繁荣、来增长gdp,那么那个房地产得泡沫必将破灭.因此,为了保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得进展,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对房地产市场泡沫得警惕,而要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中得炒作与投机行为,就要限制房地产市场过于泛滥得流淌性.这确实是由雷曼申请破产导致得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得重要启发.。
美国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第一,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之一、1990年代
末至2000年代初,美联储降低了利率,使得商业银行更容易向借款人提
供房屋贷款。
此后,银行开始涌入次贷市场,给信用较低或无稳定收入的
借款人提供高风险贷款,这些贷款被打包成债券后出售给投资者,从而形
成次贷市场。
然而,当利率上升、房价下跌时,这些次贷债券成为了高风
险的资产,引发了金融危机。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
金融衍生品包括了衍生证券、衍生合约等
的金融产品。
由于它们的杠杆效应和高风险特性,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
上迅速流行起来。
然而,金融机构对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评估不足,对于
它们的市场价值、流动性和相关风险没有充分的了解。
当次贷市场崩溃时,金融衍生品被暴露出来的风险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贬值和流动性问题,
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第三,金融监管不力。
金融危机期间,许多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没有
有效地监督和控制风险,监管措施相对滞后。
一些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
产品和特殊目的公司来规避监管,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此外,监
管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负债和杠杆比率、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不够严格,导致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研究综述
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研究综述作者:方正源来源:《商情》2015年第08期【摘要】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经济金融领域的学者带来了广泛的思考。
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演变过无数次,但是,此次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为深重,由此,大批学者对此次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成因从各个专业角度做出了解释。
本文从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相关文献研究中整理归纳出三大类的危机成因:一类是政府干预下的危机成因;一类是自由市场下的危机成因‘一类是其他视角的危机成因。
基于以上分类,分别进行了文献论述和评述。
在此基础上,本文也试图提出自己的危机成因角度:站在经济周期背景下看政府干预。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政府干预;一、政府干预下的危机成因研究汪利娜(2009)美国的金融危机虽发端于次贷,但本质是美国实体经济扭曲的增长方式“低储蓄、过度负债”所致。
该文将金融危机的成因向前推进一步,放在了低储蓄和过度负债上,但只是进行了大概的论述,并没有分析低储蓄和过度负债从何而来,这种政策的实施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还是市场导向的结果。
总而言之,上述学者观点归结起来可以看作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在于政府的政策干预,而这种干预具体体现在货币政策、政府监管上;然而,这种政策干预自凯恩斯以后就已经成为了整个世界经济的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政策干预已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这次由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并不局限于此,政府的政策干预应该是危机形成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
二、自由市场下的危机成因研究韩东(2009)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这种矛盾长期被信用透支的消费模式所掩盖,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收入水平支持,这种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当消费的增长减缓时,扩张的生产和狭小的消费之间的矛盾就猛烈爆露出来,形成危机。
马锦生、何自力(2013)资本主义演变的基本逻辑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来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限制,但这种调整往往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1. 购房热潮和房地产泡沫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低利率和宽松的信贷政策导致了购房热潮,很多人都追逐着买房投资的机会。
这种购房热潮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很多人借贷购买房产,而且借贷额度通常远远超过他们的还款能力。
2. 转让和抵押贷款市场的混乱在金融危机之前,很多金融机构将房地产贷款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
这种转让行为使得债务在金融体系内不断流动,投资者难以追溯贷款的真实来源和风险。
此外,借贷机构还将高风险的抵押贷款捆绑形成金融产品,这使得投资者很难评估风险。
3. 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和衍生品交易在金融危机之前,很多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借贷和杠杆操作来获得高利润。
他们借入大量资金,并用这些资金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和衍生品交易,以赚取更高的回报。
然而,当房地产市场崩溃,许多资产价值急剧下跌,这导致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问题,无法偿还债务。
4. 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信用评级机构被赋予评估金融产品风险的责任,然而在金融危机中,它们的评级并没有揭示产品的真实风险。
许多高风险的金融产品被错误地评级为高度安全的投资工具,欺骗了投资者。
5. 政府监管的失败在美国金融危机中,政府监管机构没有有效监督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运营实践。
监管机构没有制定出合适的政策和规定,未能遏制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借贷和衍生品交易的行为。
此外,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没有及时识别和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源问题。
6. 全球金融联系的增加现代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全球金融体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因此,美国金融危机也波及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
全球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性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传播和影响程度,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
7. 社会消费观念的改变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社会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很多家庭和个人倾向于通过借贷来实现高消费水平,而不是通过储蓄来实现。
这种社会消费观念的改变导致了许多家庭和个人在金融危机中无法承受债务负担。
金融生态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融生态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金融危机是一种在经济领域发生的严重灾难性事件,它可能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持久性的损害。
美国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爆发,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由此造成的损失总计数万亿美元。
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各种因素也相互作用,使得该事件非常难以分析。
这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研究该事件,以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本研究将从金融生态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 金融系统的演化和金融生态的发展趋势。
2.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背景、时间和范围。
3.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
4. 金融危机应对的措施、效果以及运作模式。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以金融生态视角为基础的框架下,解析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深度,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提出一些应对这一事件的政策建议,以便未来的金融体系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有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
文献调研是为了深入了解金融生态理论以及各国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发展趋势。
案例分析是为了分析美国的金融危机,了解其成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统计分析则是通过大量的数据来验证和支持研究的结论。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的预期结果是可以深入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通过金融生态视角来探讨金融体系的运作模式和抗风险能力,为今后的金融体系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根源探讨
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根源探讨首先,货币政策是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在2001年至2024年期间,美联储采取了鼓励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低利率环境导致了一个过度的信贷扩张,促使投资者以高风险的方式借贷资金,其中一部分用于房地产投资。
这种低利率政策长时间持续,造成了资金过度流动和市场的异常繁荣,最终导致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其次,金融市场监管的不足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金融危机前期,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购买和发行房地产抵押贷款相关的金融产品,如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和资产支持证券。
然而,监管机构对于这些新型金融产品的监管并不完善,市场参与者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金融市场产生了许多脆弱和高度复杂的风险。
当房地产市场开始下滑时,这些金融产品价值大幅下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不透明性也使得投资者难以评估风险水平,最终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崩溃。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崩溃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过度的繁荣。
房价和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大幅上升,投资者追逐房地产投资,很多人利用杠杆放大自己的房地产投资。
然而,当利率开始上升,房地产市场失去了资金的支持,房价开始下跌,导致大量购房者出现负资产和违约的情况。
这种房地产市场的崩溃直接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引发了金融危机。
综上所述,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根源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包括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监管、房地产市场和全球经济的相互关系等。
了解和认识这些根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并为未来的金融市场稳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金融学案例分析《华尔街金融危机原因》
金融学案例分析《华尔街金融危机原因》金融学案例分析:华尔街金融危机原因摘要本文分析了华尔街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政府政策。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危机的起因,以及对未来避免类似危机的启示。
简介华尔街金融危机是2008年发生在美国金融市场的一场严重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系统受到严重冲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该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包括信贷泡沫、金融创新和监管不力等因素。
信贷泡沫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贷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在金融市场上,大量低风险贷款被高风险借款人获取,这导致了信贷市场的不稳定和泡沫的形成。
当经济状况恶化,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时,信贷泡沫破裂,引发了金融系统的崩溃。
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金融机构在寻求更高利润时进行了各种金融产品的创新,如抵押贷款债务证券化。
然而,这些创新产品的风险和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监管,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混乱和不稳定。
监管不力监管不力也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金融市场中的问题,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没有进行足够的监管和规范,导致了问题的扩大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启示和政策建议华尔街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首先,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范,提高监管机构的能力和效率。
其次,建立更加稳健和透明的金融体系,减少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最后,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教育,提高个人和机构对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结论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原因复杂多样,但信贷泡沫、金融创新和监管不力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经验教训,并为未来的金融体系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金融论文: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分析一、引言世界正处在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动荡之中,危机源自美国华尔街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并逐步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信贷危机。
自2007年4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了剧烈的冲击。
华尔街的巨头陷入了困境,从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资产损失共达1750亿美元。
曾经的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已遭破产;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被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收归国有;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也被美国政府接管;华尔街的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几乎全军覆没:雷曼兄弟公司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吞并,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
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华尔街的危机开始蔓延。
伴随全球股市大幅下挫,金融市场上的不安情绪也打击了对实体经济的信心。
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面临着衰退的风险,而新兴经济体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索罗斯将这次危机称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而这场金融危机若不能有效应对,也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全球经济面临着大幅下滑的风险。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推出了7 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纾困计划(TARP),欧洲也相应出台援助计划,全球联手降息。
而近期,我国也推出了4万亿财政支出计划,用以提振经济。
然而,这些纾困计划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危机现今处在什么阶段,是否已完全显现在我们面前,将发展到何种程度,种种谜团尚未揭开。
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依然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应对危机的政策。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回顾整个危机由爆发到发展至今的局面,可以看到,这一由次级抵押债券而引发的危机,并非一次偶然的事故,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根源,而这一根源就在于美国扭曲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平衡的经济结构。
行为金融理论对解释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的研究
行为金融理论对解释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的研究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向传统金融学发出挑战,进一步丰富了现代金融学理论。
本文以行为金融学为研究线索,探讨其对当今社会金融危机及金融监管的解释,以期从新的视角审视危机和监管疏忽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为抑制及应对危机提供有利依据。
论文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金融危机,金融监管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不能用传统金融学解释的“谜题”,如股权溢价之谜、反应过度和羊群效应等等,这些现违背有效市场假说。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金融学理论,其内容将人看作是理性人,即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但理性人的假设与现实中人的决策行为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了个人的认知程度上,所以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及心理在决策中的作用。
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问题,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从而金融学的部分研究开始从“市场”转向“人类行为”研究。
行为金融学的出现迅速在国内很多领域展开了应用,在证券股票方面,陈伟(1999)研究得出,在股利政策宣布日前后均会出现异常报酬率;宋军(2001)表示,基金有一定的羊群效应;陈骥(2003)认为我国的大多数投资者有认知偏差,是不理性的等。
在银行方面,彭惠(2000)研究了不对称信息下的羊群效应,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银行贷款都集中投向大企业,中小企业却无人问津,反映出不对称信息下的羊群行为等。
在国外,部分学者应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对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如Paul R. Krugman(2009)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及潜伏时间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金融危机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的观点;Hirshleifer(2009)从心理导向角度对金融监管理论进行了剖析,解释了“有效规则和无效使用者”及“无效规则”两种方式下的金融监管情况。
基于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的美国金融危机成因机制分析
基于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的美国金融危机成因机制分析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冲击了华尔街投行,也冲击了对冲基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本文认为当前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与现行美元本位制下美国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有着内在的联动关系,即外部均衡软约束的美国扩张货币政策推动了美国金融危机。
标签:美元本位制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或者是次债危机。
它是指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并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此次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波及面广,影响度深,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
深入分析研究本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成因机制,能从中得到启示,确保我国金融管理长效规范发展,对我们国家和货币政策而言,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元本位制下,美国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按照国民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恒等式,可得下等式:(1)S-I=X-M=CA其中X-M即CA表示经常项目逆差,CA>0 表示存在经常项目顺差,CA<0表示存在经常项目逆差。
如果一国政府实行扩张信贷和低利率政策必将会在储蓄、消费、投资三个方面进行调整,进而最终影响经常项目。
首先,如果本国利率降低,消费会因为消费成本下降而增加,储蓄减少。
同时,本国利率降低,使得投资成本减少,投资增加。
综合分析的结果就是,本国消费(C)增加,储蓄(S)减少,投资(I)增加,即是;(2)CA↓=(Y-C↑)-I↑根据公式(2),变化的结果必然是,随着本国利率的降低,处于逆差的经常项目更加恶化。
按照上述分析,一般情况下,一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对外部均衡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一个经常项目逆差很严重的国家而言。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研究
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研究2007年爆发的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至今世界各国经济尚未完全摆脱其阴影,更因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降和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恶化,发达国家仍有进一步陷入衰退的可能。
针对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理论界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分析,缺乏对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和爆发原因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准确刻画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实证分析其爆发的决定性因素和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并为中国加强金融安全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界定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概念,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和演进过程,继而界定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相关概念。
其次,从美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出发,在分析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的基础上,全景式地展现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及其对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全球金融格局的冲击。
再次,在借鉴投机压力指数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的基础上,本文构建金融危机压力指数以反映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针对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小概率属性,进一步引入基于极值理论的Hill统计量确定金融危机压力指数的临界值,并将该临界值与峰度法和均值标准差法确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
基于文献研究法,本文还构建了分析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指标、金融系统监测指标和资产价格泡沫指标。
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本文实证分析指标的重要性,根据指标的重要性排名剖析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决定性因素,并从经济制度层面、人文精神层面和技术创新层面分析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研究表明:不确定性现象波动造成的损失为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聚集与扩散导致金融危机,具体到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其爆发过程也满足以上演进过程;以金融危机压力指数反映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Hill统计量和峰度法界定的金融危机压力指数均优于均值标准差法界定的临界值,其中Hill统计量界定的临界值最优,也是将当代美国金融危机表示为二元数值的判断依据;随机森林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以房价指数变化率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是引发当代美国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因素,相比之下,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和金融系统监测指标的影响程度较小;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实体经济,其在交易主体信用违约和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共同作用下最终破灭,并在美元经济下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国。
美国金融危机的研究与反思
美国金融危机的研究与反思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场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危机究竟是如何引发的,我们又该怎样反思和解决这些问题呢?一、危机起因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叠加导致的。
首先,1999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膨胀,房价疯涨,许多人因此负债累累。
到了2007年,房市开始衰退,房价大跌,银行不得不开始收回房子,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其次,一些金融机构过度借贷,自身严重膨胀。
这些机构通过衍生品和创新金融产品大量社会化资本,导致市场信用风险不断增加。
最后一点,业内监管力度不足。
我们知道,金融领域如果缺乏监管,那么整个市场就会陷入失序局面。
而在危机前期,美国监管部门并没有对金融机构进行足够的监管。
于是,这些机构便沉迷于利润,纵容银行们发展违规业务,力量不断膨胀,已经产生了极大的风险。
二、危机反思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是全球许多金融从业者和学者进行的工作之一。
那么,在反思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问题呢?第一,需要重视风险控制。
危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高风险业务有关。
从此,重视风险控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就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的重要性已经被充分证实。
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市场监管,积极审查金融机构的涉险行为,并对问题进行同步追溯。
第三,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
这个生态不仅包括监管、风险控制,还包括实行透明的规则、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制度体系。
此外,良好的金融生态也需要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金融市场,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
三、解决途径眼下,防范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重点任务之一。
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势必需要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以及更加强调风险意识。
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一,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政策已经被证明是预防金融危机的关键。
这一点需要各国政府加强合作。
通过国际金融监管机制,实现国际市场资本自由流动与金融监管的均衡发展。
PPT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研究1
三、软预算约束、品德风险与金 融危机——一个剖析框架〔续〕
假定一个或更多的支持组织情愿赔偿预算约束组织的一切或局部 赤字,那么软预算约束现象就会发作。这样一对参与者——处于财 务困境的预算约束组织和支持组织——简直存在于每一个软预算约 束现象中〔Kornai et al.,2002〕。
崔之元〔1999〕打破了Kornai〔1986〕的看法,论证了〝软预算 约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特征。崔之元区分了制度性与政策性 〝软预算约束〞,有限责任公司、中央银行和〝重组〞破产法这三 项制度所带来的制度性〝软预算约束〞悖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 〝质〞的特征,不是Kornai 〝量的〞 剖析所能包括的。
二、文献综述:对美国金融危机 成因的争论〔续〕
3、视角:现有文献大多从技术层面而非制度层 面上讨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和阅历
现有文献大多是从技术层面而非制度层面上 讨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所总结的阅历也都
是从各自的角度得出的,如Shiller〔2020〕的房 地产市场坚定观,Wolf〔2020〕所指出的
构成更低的活动性,最终构成〝活动性螺旋〞〔liquidity spiral〕的发作。
〔8〕行为金融说。Rizzi〔2020〕指出,当悔恨和羊群行为两者相结合
时,恐慌情形就会发作。为了完成悔恨最小化,人们不甘落后地跟在羊群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面,中止恐慌性的兜售,结果在2020年第4季度发作了负反响循环。
二、文献综述:对美国金融危机
证券买卖所制度原本是为了向一些缺乏资金的好的企业或项目提供 一条融资渠道,但资本市场展开的实践充沛证明,证券买卖所制度既 可鼓舞〝坏的风险〞企业融资,又可鼓舞〝好的风险〞企业融资,前 者是一种〝坏〞的软预算约束,后者那么是一种〝好〞的软预算约束。 资产证券化——作为政策性或战略性软预算约束,假定没有证券买卖 所制度,也不会发作那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研究昌忠泽(中央财经大学)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金融危机过后,都会有一个痛定思痛、检讨和变革的过程。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其成因和教训的研究立即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金融脆弱性说(Wolf,2008)、金融创新过度说(Krugman,2007)、政府监管失败说(Henderson,2008;Beenstock,2009)、货币政策失误说(Butler,2009;Taylor,2009)、流动性不足说(Elul,2008)、全球经济失衡说(Astleyetal,2009),等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对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各种解释,大多都没有充分意识到金融危机中人的行为因素所扮演的作用。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与人的行为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当前人们所提出的各种金融监管框架方案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忽视或低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行为因素的影响。
本文尝试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美国金融危机成因进行解释,并以此为基础,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反思。
一、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在讨论人的行为因素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现代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作出简短的比较分析。
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假设——有效市场假说(EMH),限制了现代金融理论的运用,因为结构性金融产品市场大多缺乏足够的流动性(Avgouleas,2009)。
EMH的几个关键假设是:(1)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2)市场价格反映了市场中所有可获得的信息;(3)市场是信息有效的(information efficient),交易成本非常低。
从现代数量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些不切实际的假设还包括:假设金融风险遵循高斯分布(从而忽视了“肥尾”的重要性);假设相关系数是常数(忽视了金融危机中相关系数的急剧变化);假设在最需要流动性的时候市场流动性遭到破坏。
这些模型设定错误导致风险模型过多地集中于考察“正常”市场条件的影响,而忽视了可能造成金融危机发生的“异常”市场条件的存在(Dowd,2009)。
这些问题揭示了一个奇特的悖论存在于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现代金融体系越复杂,它就可能越不可靠。
系统越复杂,意味着犯错的可能性、不透明性增加,以及更依赖于假设,但是任何假设都可能会出错。
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挑战:(1)市场参与者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Bounded RmionMiw)的。
由市场非理性导致的行为偏差不是随机的(即不是市场噪声),而是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和系统性;(2)市场非理性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并非总是微小和随机的,市场并非总是具有负反馈机制。
有时市场会长期处于远离均衡的状态,并有可能进一步发散;(3)市场参与者并不像竞争性一般均衡模型所假设的那样具有稳定的偏好,偏好随市场而变化。
行为金融理论主要讨论风险经理如何搜集、解释和处理信息。
市场信号是复杂的,包括信息和噪声。
风险经理已经发明了诸如走捷径(shortcuts)、拇指规则(rule of thumb)或者启发(heuristics)之类的概念来处理市场信号。
这些基于信仰的启发引入了偏差(bias)或认识约束(cognitive constraints)等概念(Rizzi,2008)。
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信条是:(1)市场中的某些异常现象不能由EMH来解释,心理学则能够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2)套利交易的矫正性影响(corrective influence)有限。
行为金融学者利用选择和判断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市场之谜或异常现象(Barberis and Thaler,2002)。
大多数人所作出的金融决策似乎是理性的,但是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数以百万计的同样的金融决策的总的效应可能是灾难性的(Ely,2009),这是一种典型的合成谬误。
金融市场非理性的存在,构成了金融监管的行为经济学基础。
1.市场非理性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市场的价格发现与资源配置功能。
行为金融学的大量研究指出,资本市场经常会出现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现象:投资者在趋势完全确立之前,通常不对信息作出反应;当趋势十分明显时,一旦信息的水平超过了临界值,投资者又会以累积的方式对所有以前被忽略的信息作出过度反应(由于代表性偏差、过度自信和羊群行为所致)。
这种由于人类固有的行为非理性导致的市场低效性无法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因此金融监管是必要的,它是提高市场有效性和公正性的保证(刘东民,2009)。
2.非理性和非均衡的金融市场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缺乏金融监管会引发系统风险。
由人类认知偏差引发的市场行为带有明显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常常会导致金融市场泡沫的形成。
希勒(Shiller,2008)基于市场中“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的观点,通过分析股票市场和其他资产价格周期,对投机性泡沫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危机之前房地产泡沫的风险积聚能够很好地解释此次金融危机。
保罗·克鲁格曼(2009)也认为,金融危机的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非理性亢奋”。
从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泡沫、18世纪英国南海泡沫、21世纪初美国高科技股票泡沫到今天美国次贷泡沫的破灭,人类历史不断向我们展现出非理性巨大的破坏性力量——这是市场体制的固有缺陷,而作为危机预防的金融监管,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3.金融监管是拯救危机的必要手段。
希勒(2008)认为,金融危机爆发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受到威胁,心理传染容易引发严重的正反馈效应,使得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并波及实体经济,从而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
越是处于危机当中,市场的负反馈机制越是无法发挥作用,“自动稳定器”往往变成“金融加速器”,经济系统难以自动收敛于均衡,反而有可能继续发散。
二、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行为金融学解释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金融决策中人类行为的作用。
人性的某些方面对于理解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是非常重要的。
(一)后悔最小化与偏差与预期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所采用的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假设不同,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假设投资者是预期后悔最小化者(expected regret minimizer)。
风险是向前看的(forward looking),而后悔是向后看的(backward looking)。
后悔构成了几种偏差的基础。
人们试图通过寻找证实性信息、隐瞒非证实性信息(disconfirming information)以及当其他人作出同样的决策时感觉心情舒畅等方式,来实现后悔最小化(Rizzi,2008)。
沉淀成本就是一种后悔偏差。
沉淀成本偏差是指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遭受了损失,尽管证据表明损失已经发生了并且损失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典型的例子是人们不愿意以降低的价格出售受损的资产。
其他种类的偏差主要有:事后聪明的偏差(Hindsight bias)。
人们事后聪明(“事后诸葛亮”)的表现随处可见。
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
人有乐观的本性。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它也容易使人犯错误。
即使被告知有风险存在,但大多数人总乐观地以为事态不会这么严重。
面对危险时表现出的过分乐观,使得大多数人自信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概率一定比其他人低。
维持现状的偏差(Status Quo Bias)。
人们喜欢维持现状,并且不断修正偏离现状的变化。
尤为明显的是,对于所处环境的评价,人们总是以一个相对点作为参考的标准,从这个点出发,考察其得失。
这便是“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最为核心的内容。
推断偏差。
当前的事件或趋势被认为能持续到可以看见的将来,并且该事件或趋势独立于历史经验、样本规模或均值回归(mean reversion)时,推断偏差就会发生。
推断偏差的表现形式为,人们相信美国的住房价格不会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普遍下降。
(二)过度自信当我们夸大了自己的预测能力,忽视了偶然事件或外部环境的影响时,过度自信现象就会产生。
过度自信因自我归因(self-attribution)和事后聪明(hindsight)而增强。
自我归因包括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化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外部化两个方面。
事后聪明是指人们常常会选择性地回忆那些证实性信息从而高估他们预测正确结果的能力。
过度自信——作为判断心理学最经得起考验的发现,是各行业人士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刘东民,2009),而在监管者身上表现得更为严重。
监管者往往武断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力,频繁地干预市场,使市场参与者无法形成对于政策的稳定预期,这不仅不能有效地纠正市场的非理性,反而干扰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加剧了市场波动。
当监管者相信某种监管政策时,他会只收集有利于这一判断的证据,而忽视或者排除相反的证据;当监管者不相信某一监管政策时,他将只收集负面的证据,而忽视正面的证据。
之所以存在金融机构“太大而不能破产”(Too Big to Fail)的现象,原因之一就在于监管者存在损失厌恶。
当金融机构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时,监管者在关闭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时表现得比较果断,因为小型机构倒闭后造成的较小损失相对容易接受;而监管者不愿意看到大型机构倒闭时产生的较大损失,因此不能及时让它们破产,这就纵容了机构或市场的错误,最终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系统风险。
(三)羊群行为当一群个人模仿其他人的决策时,就会产生羊群行为。
通过羊群行为,个人基于社会压力,通过隐藏于人群中以获得安全感。
Bikhchandani,Hirshleifer and Welch(1992)提出了一种理性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如何导致泡沫产生的理论。
Bikhchandani等人构造了一个个人基于他们自己的判断和其他人的行为作出决策的博弈模型。
当市场中的个人观察到其他人采取的行动时,羊群行为可能会战胜理性个人的价值判断。
这种“社会传染”(social contagion)可以用来描述房主、抵押贷款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持有人、市场监管者、评级机构等在泡沫经济发生时的种种狂热行为。
在美国的银行体系中,银行的绩效合约往往是以其他银行的相对绩效考核为参考依据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羊群行为(Rizzi,2008);基金经理关心他们的短期绩效、职业安全、报酬以及职业声誉等,将会导致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发生(Avgouleas,2009);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在“贷款、并证券化”模式下,金融机构的羊群行为发生了,造成金融机构在同一时间、同一领域投资太多。
羊群行为对金融机构造成的压力可以用摩根斯坦利的例子来说明。
在它旧的管理团队的管理下,摩根斯坦利拒绝参与结构性金融产品投资,造成它的业绩不如其他投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