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考题 1】 (安徽高考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乃.乃不.敢敢上引璧疾
B.御日制削诗月割以.纪,其以.事趋于亡
C.非四蛇海鳝好之学穴能无文可者.寄托者.
D.去临清而.流人爱而.思赋之诗
【解析】 A:副词,才。B:连词,表目的“来”/表结果“从而”。C:助词,“…… 的人”/“……的地方”。D:连词,表承接/表修饰。
2.精美语段 中国人一向以“中庸”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讲究“与世无争”。因此,“韬光养晦” 也成了无数人立身处世的原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餐文化的冲击,时间观念的加深, 许多人都希望能更快地崭露锋芒,更快地成就自己的事业。于是,韬光养晦和崭露锋芒 似乎成为了一对矛盾的事物,各有拥护者。 诸葛孔明躬耕南阳,二十七岁的时候才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最终成就了诸葛孔明在历史上传奇的人生;北宋的苏洵,二十七岁发愤读书,四十七岁 才得到文豪欧阳修的赏识走上仕途,但年龄并不能阻挡苏洵闪亮的文采,最终他成为了 北宋最有名的策论家之一;曹雪芹更是韬光养晦的典范,正是有了他的“披阅十载,增 删五次”,才有了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问世。
【答案】 A 同类比较 2: 本题 A 项对照句“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出自本单元课文《伶官传序》。
【考题 3】 (浙江高考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 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 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 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5)______________,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课件5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课件5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 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 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 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 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 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
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 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 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 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其实:它实际上。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欲:想往的。
患:担心的。 固:本来。
译文:诸侯由于求和所失去的土地,和因 战败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前者实际上也是后者 的百倍。那么秦国最想得到的,(而)六国诸 侯最担心的,(从根本上讲)本来就不在于战 争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弊六 在国 赂破 秦灭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用,凭借 攻:攻战。 取:取得。
则:就。 获:获得。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保全。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 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独 自保全(自己)。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表判断语气。这是一 个判断句。
译文: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一、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从上面的列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探究·精研文本
文本鉴赏
[文本鉴赏]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在赂秦,来批评当 朝的统治者不能一味贿赂契丹、西夏,应该对他们的入侵采取斗争 的方式,否则,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4
[答案] 本段是在前面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古讽今,给北宋 当权者提出了警告,勿蹈秦国灭亡六国的覆辙。作者的观点源于历 史,又高于历史。从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 旨思想。
1234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比论证 本文在一个“赂”字上,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 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契丹、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行文 纵横恣肆,气势逼人。
1234
[答案] 这里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 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 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 然要随之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有力 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使论证完备周密。最后 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 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于是北宋采取了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博辩,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2.背景解读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这样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一现实,苏洵撰写了《六国论》。

3.文体知识论论是议论,它是以论证为主的说理方式,论的任务主要是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

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这个范畴.4.文化常识【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例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字音识记①弊在赂.秦(lù)②洎.牧以谗.诛(jì)(chán)③暴.霜露(pù)2.辨形组词①错误!②错误!③错误!3.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通“曝",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4.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动词,不是)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错误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副词,无,没有)(2)或或.未易量(副词,或许)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3)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捕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动词,看到)诚不得.已(动词,能够)(4)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互相)誓天不相.负(代词,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此处代“你”)伯乐相.马(动词,观察,辨别,鉴定)(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6)欲暴秦之欲.无厌(名词,欲望)鱼,我所欲.也(动词,想要得到,需要)(7)暴暴.霜露(动词,读pù,通“曝”,冒着)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读bào,凶暴的)(8)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9)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最终,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底)(10)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1)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并力西向.(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12)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形容词,旧的,过去的)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所以)(13)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邯郸为.郡(动词,成为)(1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武力)5.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完整地存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6)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8)秦以攻.取之外(动词作名词,攻战的方法)6.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中古诗散》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六国论》(107张)解析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中古诗散》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六国论》(107张)解析

请大家想一想: 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习本文“论”的文体形式。 3.理解文章1、2段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能独立翻
译其中的重要语句。 4.背诵全文。
千 古 文 章 八
一 门
• 苏洵(1009年-1066 年),字明允,汉族,
父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
3、背诵三、四两节。
自学指导一
齐读第三节,根据幻灯片提 示自主学习第三节,解释红字部 分内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ì
暴 pù 霜露
草芥 jiè 与 yǜ 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尽 dài 或未易量 liáng 为 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苟 gǒu 以天下之大
注意断句
•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 “非”否定后两种情况)
•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它)/实(实际上)百倍”
或: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耶:吗。
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 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保全。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 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 独保全。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课件3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课件3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 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 嵋山玩个里外透彻。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 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饱览岷 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子面带忧虑, 只是不愿形诸言表。原来程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 却将满腹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 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苏洵从她对孩子认真管教上,看出 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散漫下去, 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这才认真琢磨起自己 和家庭的未来。
请大家想一想: 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习本文“论”的文体形式。 3.理解文章1、2段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能独立翻 译其中的重要语句。 4.背诵全文。
千 古 文 章 八 大 家
一 • 苏洵(1009年-1066 门 年),字明允,汉族, 父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 子 山人)。北宋文学家, 三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 词 “三苏”,均被列入 客 “唐宋八大家”。苏洵
六国互丧 sàng 小则获邑 yì 暴 pù 霜露 草芥 jiè 与 yǜ 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尽 dài 或未易量 liáng 为 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苟 gǒu 以天下之大
注意断句
•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 “非”否定后两种情况) •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它)/实(实际上)百倍” •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 “而犹有可/以(能够凭借)不赂而胜之之 势”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 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 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 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 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元年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渴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名声大噪。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三字经》对其描述为“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的政论文写得非常出色,主要代表作《嘉祐集》十五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在诗歌、散文方面也有建树,著有《权书》《衡论》等。

[知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知常识]1.六国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

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三苏皆作有《六国论》。

2.论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版本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版本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了解苏洵及“论”的 理解并翻译
知识目标 文体特点,积累、梳理 文中的句子
并归纳文言知识
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 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 技能目标 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 法 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 情感目标 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 本文的现实意义
[知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 列入“唐宋八大家”。宋仁宗嘉祐元年率子苏轼、苏 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 22 篇渴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名声大 噪。据说苏洵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 苦读,学业大进。《三字经》对其描述为“苏老泉, 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的政论文写得非常出色,主要代表作 《嘉祐集》十五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在 诗歌、散文方面也有建树,著有《权书》《衡 论》等。
[知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 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 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 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 年,契丹大举攻 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 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 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 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
9.故
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形容词,旧的,过去的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连词,所以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老交情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形容词,衰老的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名词,缘故 ⑥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副词,故意,特意 10.为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全部内容。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六国论(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B.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参与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错误!B。

错误!C.错误!D。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B.可谓智力..孤危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分)译文:(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分)译文:(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分)译文:二、阅读鉴赏(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

赏析示例 六国论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六国互.丧②盖.失强援互:交互、相继盖:因为 B.⎩⎪⎨⎪⎧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暴秦之欲无厌. 与:亲附、亲近厌:讨厌C.⎩⎪⎨⎪⎧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②终继五国迁.灭 判:确定,断定迁:改变 D.⎩⎪⎨⎪⎧ ①此言得.之②苟.以天下之大 得:适宜、得当苟:如果【解析】 厌:满足。

【答案】 B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A .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 .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C .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D .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代词,有人。

②副词,或许。

③结构助词,用于后置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状语后置。

④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土地”。

【答案】 D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解析】 D 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A 、B 、C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可谓智力..孤危 ④思厥先祖父..⑤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 .③④ B.①⑥C.②⑤ D.①⑤【解析】①颠覆:推翻,摧毁,灭亡。

⑤胜负:胜利和失败。

存亡:存续和灭亡。

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

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于是北宋采取了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博辩,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2.背景解读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这样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一现实,苏洵撰写了《六国论》。

3.文体知识论论是议论,它是以论证为主的说理方式,论的任务主要是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

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

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4.文化常识【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是又在六国下矣。

思。

例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字音识记1弊在赂.秦(lù)2洎.牧以谗.诛(jì)(chán)3暴.霜露(pù)2.辨形组词1错误!2错误!3错误!3.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通“曝”,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4.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动词,不是)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错误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副词,无,没有)(2)或或.未易量(副词,或许)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捕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动词,看到)诚不得.已(动词,能够)(4)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互相)誓天不相.负(代词,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此处代“你”)伯乐相.马(动词,观察,辨别,鉴定)(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6)欲暴秦之欲.无厌(名词,欲望)鱼,我所欲.也(动词,想要得到,需要)(7)暴暴.霜露(动词,读pù,通“曝”,冒着)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读bào,凶暴的)(8)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9)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最终,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底)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1)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并力西向.(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12)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形容词,旧的,过去的)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所以)(13)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邯郸为.郡(动词,成为)(1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武力)5.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完整地存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6)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8)秦以攻.取之外(动词作名词,攻战的方法)(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14课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14课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不不赂能失独援完齐燕赵:::与以洎嬴荆牧而卿以不为谗助计诛五国为积国威者之无所使劫为
26
重点三 句段品析 请赏析文章最后两段的精妙之处。 【品析】这两段是议论兼抒情的段落。第四段,
以“呜呼”起笔,是承上启下的段落。“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饱含着慨叹和悲怨,是承上文;
33
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只是为了证明他的论点,至于这一史实的细节,我 们可以不加细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可以认同这种说 法的。
34
观点二 这种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的说法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问题根本 ,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 ,令人难以信服。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 然。“以荆卿为计”只不过是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
17
4.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 _名__词__作__状_语__,__一__天__天_地__,__一__月__月_地_______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__词__作__动_词__,__坚__守__道_义_______ ((34))以以事地秦事.之秦心,_名__礼词.__天作__下动_词_奇_,_才_侍__名奉____词__作____动____词____,____礼__遇______________
18
(5)不能独完. ___形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保__全_____________ (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__容__词_作__动__词__,__坚_持__到__底____ (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_形__容_词__作__名__词__,_小__的__(_受__贿_)_, _大__的__(_受__贿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助读 走近作者
苏洵(1009 年~1066 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 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苏轼和苏辙 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 家”。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长于散文, 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背景解读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 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的是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 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 银 10 万两、绢 10 万匹。庆历三年(1043),宋朝同意每年赠给西夏白 银 10 万两、绢 10 万匹、茶叶 3 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 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灭亡亦不可避免。这同六国 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 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
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译文:有__这__样__的__有__利__形__势__,__却__被___秦__国__积__久__的__威__势__所__胁__迫_____ 3.举以予人(省略)句 译文:__拿__它__(_土__地__)来___送__给__别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使__…__…__退_ 却,击退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小__的__战__果_ ;大的战果 (2)形容词用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保__全____
三、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古义:__它__的__实__际__数__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思厥先祖.父.。 古义:__祖__辈__和__父__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__这__样__以__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接着要干什么或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以__至__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智__谋__和__力__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___没__有__出__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义:__可__以__凭__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1 新导学·文本探究 基础梳理 一、重点实虚词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得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动 词,获得,得到 形容 词,适宜、得当 动词 ,能,能 够
2.速至不丹速以之荆客卿பைடு நூலகம்计,始速祸焉 兵贵神速
动词,招致 动词,邀请 形容词,快,迅速
名词,战争 名词,兵器 名词,军队
名词,士兵 连词,和,同 动词,亲附,亲近 介词,和 介词,和,同
8.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古义:____先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四、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 译文:六__国__灭__亡__,__并__不__是__(_因__为__他__们__的__)_武__器__不__锋__利__,__仗__打_ 不好,弊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坚__持__正__义_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侍__奉____礼__待__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按__道__理__,_ 从道理上讲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_方__位__名__词_ 作状语,在……之后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方__位__名__词_ 作状语,向西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一__天__天__地__,__一__月__月_ 地
动词,不是
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动词,非难,责怪 副词,没有 副词,不
形容词,旧的,原有的 连词,所以,因此 名词,老交情,旧交 形容词,衰老的
名词,缘故,原因
副词,仍然,还 副词,故意,特意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介词,被 动词,治理;介词,被
介词,替,给 介词,向
前两个是动词,是;第三个是句末语气词,无实义
4.赵尝五战于秦( 介宾)短语后置句 译文:赵__国__曾__经__和__秦__国__五__次__作__战____________________
5.后秦击赵者再(介宾短) 语后置句 译文:后__来__秦__国__两__次__攻__打__赵__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介宾短) 语后置句 译文:_六__国__和__秦__国__都__是__诸__侯__之__国__,__六__国__的__势__力__(虽__然___)比__秦__国_ 弱
文本译注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拿
赂 秦。赂 秦而 力
亏,破
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这是走向灭亡
灭之道也。兵:兵器。弊:弊病。赂:贿赂,此 或曰: 的道路啊。处指割地。亏:削弱。道:道路。 有人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