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大家展示的是黎族服饰中的美孚方言

合集下载

黎族美孚方言图腾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

黎族美孚方言图腾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

黎族美孚方言图腾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作者:陈萌孙求一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12期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现在大都聚居生活在海南岛中南部。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黎族先民们大概至少在周秦时期就已经开始生活在海南岛上了,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

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但是大部分的黎族人们都会说汉语,过去他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都通用汉文。

黎族有五大方言,分别是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他们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原生态文化,但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将黎锦作为载体,主要通过丰富的图腾纹样、图案记录民族传说和历史。

黎锦风格独一无二,图案特色鲜明。

其中,黎锦包括范围广泛,有上衣、筒裙、帽子、床单和围腰包带等各种不同的绚丽多彩图案。

在色彩上多以黑色、红色、棕色为基本的搭配色调,再搭配青、白、蓝、黄,然后再通过最主要的纺、织、染、绣四大工艺,构成独一无二的丰富图腾纹样,极具民族装饰文化,这些古老的技艺和方法都源于几千年前,它们不仅传达了一个来自远古祖先的信息和历史,更是一个族群隐藏下来的密码。

这些图案与一个民族古老的民族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密切相关,是一个民族遗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省作为旅游城市,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便捷交通、旅游管理服务等方面拥有极大的竞争力。

而在当地也有许多黎族图腾文化的存在,他们分布在旅游景点、文旅产品、居民房屋等,而在乡村旅游文化如火如茶的发展情况下,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更进一步地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政府需要抓住机会,继续开展深化旅游文化建设,传承传统文化。

而图腾文化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

黎族美孚方言图腾文化具有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早在2005年,黎锦技艺就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年,黎族织锦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南省在旅游文化建设上投入的越来越多,使整个城市不仅依靠美丽风光的自然风景吸引游客,也通过人文素养、精神文化塑造这座城市。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

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

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

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

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

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

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

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黎族文化ppt

黎族文化ppt

谢谢
黎族的女子一般多披绣花头巾,上衣无 扣对胸开襟,显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 裙是由各种丝线制成的。黎族女子的衣裙 图案很多,一般都是带有图腾的性质,是 同一血缘集团的标志 ,也是民族内部支系 团结的象征。 “双面绣” 多作为上衣的装 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女子出嫁前文 身和织绣衣绣中都编织有祖先沿袭下来的 古老图案。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和筒裙, 常常嵌入金银箔、云母片、明片、羽毛等, 也有的缀以贝壳、串珠、铜钱、铜铃或流 苏等,一方面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同时这些装饰是财富的象征。
黎族概况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族,信仰原始宗教,主要聚居在海
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 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 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 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使用黎语, 属于汉藏语 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 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之所以建造为船型的圆拱 造型是因为这样比较有利 于抵抗台风的侵袭,同时 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 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 材,拆建也很方便。
黎族节日
黎族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人民最
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 好日子,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 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 日。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 孚" 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 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 舞、谈情说爱。节日期间,黎族人民对歌、 摔跤、拔河、射击、荡秋千,尽情地欢庆 着,用歌声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 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海南黎族服饰作文

海南黎族服饰作文

海南黎族服饰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黎族服饰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绚丽鲜艳,花边图案变化繁多,早在唐宋时期就闻名于世。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黎族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

织锦有两大类:一类是妇女服饰上的各种织锦图案,以人纹和动物纹为主体纹样,花草树木及几何纹样为辅。

另一类是大型龙被、壁挂等,其花纹以人纹、蛙纹、龙纹和凤纹为主,以花卉为辅。

黎锦讲究色彩运用,主要以黑色为底,图案则用红、黄、白、紫、粉红、棕色、咖啡色,图案艳丽多彩。

黎锦花纹图案品种繁多,大体分为六部分:人形纹图案、自然界纹图案、动物纹图案、植物纹图案、生产、生活纹图案、文字纹图案等。

黎族织锦图案除了某些共同点外,各地区的服饰图案纹样有很大差异,各自有其艺术特色,形成丰富多彩的黎锦艺术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图案是各方言的标识符号,由于各方言受环境、生活习俗文化、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各方言的织锦图案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社会生生产、文化生活、爱情婚姻、宗教信仰的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物或美好形象物等。

始终是把人的活动以及动物、植物、自然景物和人们心目中较为定型化的物象作为织铕锦图案的主题,由此形成织锦图案的艺术和特点。

黎族妇女服饰有上衣、下裙、头巾三个部分,每部分都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

上衣分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着贯首衣。

贯首上衣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

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

妇女的筒裙,规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哈方言的“哈应”和聚居在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的美孚方言妇女筒裙,可谓是最大最长,人们常称为“长式筒裙”;而居住在白沙的润方言黎族妇女筒裙,则是最小最短的,堪称为超短裙。

一般来说,筒裙长而宽,或短而窄,都是为符合其生产环境和生活方便的需要。

男子服饰,主要由上衣、腰布和红、黑头巾组成。

男子上衣开胸、无钮、无扣,仅有一条绳子绑住。

衣的背后下部边缘多有无边穗。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徐之曼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徐之曼

黎族服饰三亚——徐永曼老师主讲2006年10月31日星期二大家好,现在开始讲座了,很多人很向往来到海南,因为这里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要想了解海南的文化可以先从了解海南黎族文化开始,因为海南的开荒者是黎族的先民,汉族是从中原迁移而来的。

今天我重点讲黎族的服饰文化,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侧重的讲些基本的概念,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周秦时期黎族先民就生息繁衍在海南岛上,并创造了独特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黎族服饰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并以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

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

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

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

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

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下面展示纹样这是最早的。

4头饰这是古时进贡给朝廷的龙被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

黎族风俗习惯建筑服饰饮食介绍探索黎族文化之美课件PPT

黎族风俗习惯建筑服饰饮食介绍探索黎族文化之美课件PPT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第四章节
山兰糯米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是黎族先民在长 期的农耕生活实践中、根据海南独特的自然生态 环境,筛选培植出来的适宜在山地刀耕火种的旱 稻品种。这里没有任何的污染,山泉水流入河中, 河水清澈而甘甜,把山兰糯米装入竹筒后,再往 竹筒里灌入适量的清水,用芭蕉叶封口,就可以 烤制竹筒饭了。 将小鱼小虾清洗干净后,一条条的装入竹筒里, 除了适量的食盐以外,竹筒里没有放入任何的调 味料,当小鱼小虾占据竹筒二分之一左右的空间 时,把竹筒里灌满水,不用封口,立在火堆边烘 烤。这就是黎家竹筒鱼。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01 地理分布与由来 02 黎族风俗和习惯 03 特色建筑及服饰 04 民族的饮食文化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第一章节
黎 族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 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 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通用汉文, 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 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名族服饰
01 黎族服饰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黎族的传统服饰以纺、染、织、绣四大工艺 为基础,主要使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 纤维和蚕丝等材料制作。黎族服饰的款式和 颜色因地区和方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02 黎族女性传统服饰通常包括一件称为“泥飞”
的长袖圆领上衣,衣襟敞开,下端呈圆弧形, 上衣常绣有精美的图案,如凤凰、鱼、狗等, 以及一条紧身短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 面,妇女们还会佩戴各种饰物,如白绿两色 珠串连成的套边、彩色珠串、银钗、银链、 银项圈、珠铃、银圈等。
名族服饰
03 黎族男性传统服饰则包括一对襟无
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并插雉翎, 上衣通常是黑色或蓝色的平领,袖 口上绣有白色花纹,背后有一道横 条花纹,下身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 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男子还会 佩戴各种银饰,如银圈等。

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以美孚黎服饰为例的服装研究及设计的开题报告

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以美孚黎服饰为例的服装研究及设计的开题报告

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以美孚黎服饰为例的服装研究及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海南黎族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民族群体,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服装。

黎族服饰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文化传承的缺失,黎族传统服饰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对海南黎族服装的研究及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海南黎族服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借鉴传统元素并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创新设计一系列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黎族服饰。

同时,借助本次研究及设计,旨在推广黎族文化、传承黎族传统服饰,并探索黎族服装产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海南黎族服饰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特点研究;(2)现代时尚与黎族传统元素的结合;(3)美孚黎族服饰的设计及生产实践。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黎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特点。

(2)实证研究法:调研黎族地区的服装市场和商业模式,了解服装生产和销售情况。

(3)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现代时尚元素和黎族传统元素,创新设计美孚黎族服饰。

四、研究意义1. 借鉴传统元素,推广黎族文化和传统服饰。

2. 创新设计黎族服饰,拓展海南黎族服装产业发展道路。

3. 探索服装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五、预期成果本次研究的预期成果如下:(1)形成一系列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黎族服饰设计方案;(2)推广黎族文化和传统服饰,促进黎族服装产业的发展;(3)通过本次实践,提高设计水平和创新意识,拓展个人职业发展道路。

六、论文结构安排本文共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黎族服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第三章黎族服饰的特点及设计元素第四章现代时尚元素与黎族传统元素的结合第五章美孚黎族服饰的设计及生产实践第六章结论参考文献。

昌江黎族各方言群妇女服饰鉴别

昌江黎族各方言群妇女服饰鉴别

昌江黎族各方言群妇女服饰鉴别黎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具有本民族的共同特点。

然而,由于长期受居住地域、环境、部族以及汉文化渗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其内部逐渐形成了在方言、纹身、服饰等方面的差异。

昌江县自古以来就有黎族聚居。

据博物馆的考古调查及对黎族民俗的调查资料考证,古时黎族同胞大部分聚居在昌化江入海口附近的两岸,宋朝以后,汉民族大量南迁,由于种族歧视,黎族被迫向本县的东南部山区、昌化江上游迁移。

到了近现代,大部分黎族同胞聚居在山林边缘、河谷川地,而且以部族村寨、地区方言群体聚居,有些方言群体保守封闭,与其他方言群体互不来往、互不通婚,他们相互称呼为“哈人”、“哈应人”、“杞人”、“美孚人”。

哈人方言群,主要聚居在昌江县的太坡、七叉、叉河、十月田等镇的56个自然村寨,聚居的村寨比较大,人口众多,其妇女服饰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其上衣黑色,为木棉自纺纱或汉商纱自织,对襟无领,前襟长约55厘米,后襟长约33厘米,前后襟比例大约为5:3。

衣对襟的上端有一线系扣,对襟的两边以及前后衣缘有宽约3厘米饰纹,下衣缘多数系有小铜珠,衣背面正中有一道红色饰纹线把后衣襟分为对称的两半、左右衣襟下角开叉口。

上衣有常服和喜服两种款式区分,常服为一件单衣,喜服由多则5件,少则3件单衣重套组成,喜服除了面上单衣有袖子外,其余里层均无袖子,外大里小重叠,对襟以及前后衣襟下方都呈现三至五层重叠饰纹,很华丽。

单层上衣的长度约60厘米,喜服的长度与宽度因人而异,高胖者喜服会长些也宽大些。

筒裙长度约60厘米、宽约50厘米,较短窄,一般由单一或二块织锦块缝合而成。

早期,筒裙饰纹一般以小块几何图形、植物形态图以及水波线纹为主要饰纹,基本用红、白、黑三色纱线编织,朴素大方。

晚期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加以多种颜色纱线纺织以及刺绣工艺,逐渐表现出饰纹多样,华丽非常。

哈应方言群,主要聚居在昌江县的十月田、太坡、七叉等镇的15个自然村寨,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妇女服饰有很明显的汉装款式特征。

黎族润方言妇女服饰解读

黎族润方言妇女服饰解读

m o st h rd frte s o tT n q n a d Gu n h u i a s o y.Ths p p rwili tr r tRu ilc lt i g i a e l ne p e n d ae tcoh n
T e Re e r h o e W o h s ac f h t me n’S Co t me i n Dilc a e fL ie su Ru ae t l l f Ar a o i b Tr
W a g i i n Pepe
(o g u nvri , h n h i 0 0 C ia D n h aU ies y S a ga 0 5 , hn) t 2 1
48
2 1年 第 1 00 0期 ( 第 14期 ) 总 6
得名“ 贯头衣 ” 。裙 子一般 紧贴腰部 , 不扎腰带 , 至 上
肚脐下 面 , 裙摆只及大腿 , 根据各人 的身材缝制 。整
收稿 日期 : 0 0 0 一 7 2 1 — 8 l
作 者 简介 : 王培 培 , , 士 研 究 生 在 读 , 究方 向 : 织 史研 究 。 女 硕 研 染
fo t ec lr p t r n o e s r m h oo , at n a d Pr c s . e
Ke o d : n d ae t oo ,p ten r c s y W r s Ru ilc,c lr atr ,p o e s
黎族作 为中国少数 民族 的一 支 . 主要聚居 在海 南 岛上 。根据分布地 区、 方言和服饰等方面 的差异 , 其 内部又分为哈 、 、 、 、 杞 润 赛 美孚五个支系。在长期 的生产 和生活 中。 黎族人 民创造 了丰富灿烂 的服饰
润 _言 妇 女 上着 贯 头 衣 。 方 下

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研究

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研究

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研究黎族是海南省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黎族的传统文化中,方言和传统服饰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对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进行研究。

首先,黎族的方言是他们的语言特点之一。

黎族人口分布在海南省的各个地方,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群体。

这些方言在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黎族方言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语言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语言。

其次,黎族的传统服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重要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黎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上衣、裤子、帽子和鞋子等。

这些服饰通常采用纯手工制作,以自然材料为主。

黎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展现出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黎族的传统服饰还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在过去,黎族的传统服饰常常与个人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和年龄等有关。

不同的服饰样式和图案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如婚姻状况、成年礼和族群身份等。

通过研究黎族的传统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传统的演变,黎族的方言和传统服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传统服饰的认同度也在下降。

因此,对黎族方言和传统服饰的研究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传承和弘扬黎族的语言和文化,我们应该加强对方言和传统服饰的研究与保护。

一方面,可以通过记录和整理黎族的方言,建立语言库和教育资源,以促进方言的传承和学习。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展览、演出和传统节日等活动,宣传和推广黎族的传统服饰,增强人们对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海南黎族的方言和传统服饰是他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文化元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黎族的独特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发展。

民族服饰探究之黎族

民族服饰探究之黎族

黎锦的纺织技术
生态原料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有些地方用“树
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 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名再拆成 丝,然名搓成细纼,用来织布。 踞织腰机黎族妇女癿纺织技术,经过千百年来,由低级到高级癿収展, 到汉代达到成熟,在十世纪初,黎族人民抂树皮、丝麻等纺织技术运用 到棉纺织业上,有效地提高了棉纺生产率。 踞织腰机,简称为腰机。主要由藤腰带、腰力棍、木刀、拉经棍、竹梳、 竹纬纼针、整绒梳等器械组成。黎族妇女在织布时穿着藤腰带。用双足 踩织机经纼木棍,席地坐着织布。其过程是用右手持着打纬纼木刀,挄 织物癿强力交替程度,用左手在作投纬引纼,然名用木刀打紧纬纼,织 者略弯着身,随着经纼沉浮,一纱一纼聚精会神地织造 功在刺绣也称黎绣,主要用在筒裙、花被和巾帽上。黎族刺绣历史悠久, 艳丽多彩,久负盛同。 古老的印染法:“绞缬”其制作方法是:抂理好癿纱纼作经,紧缚在其 两端癿一个60×300厘米癿木框上,然名用青菜色或者暗色癿棉纼在经 纼上打绞、结紧。由制作者随心所欲地结扎出自己最喜爱癿花纹图案。 随名从木框上叏下来,放入染缸里着色,染名晒干,摈去所结癿棉纼, 就显出色斑花癿经纼,再在斑花癿经纼上织上彩色癿纬纼,这样就形成 了一幅精致癿艴术产品。
五大方言区 服装款型特征

• • • • • • •
• 女子:有穿长筒裙和短筒裙。
长裙长至小腿多折于右侧 衣服有领有扣开襟。短 裙遮住膝盖。图案多为人 纹,动物纹,植物纹等。 衣服有开襟无领无钮无扣。 衣服多为黑和蓝色, 衣服分为绣花和丌绣花两种。 男子:上着对襟,无领,无纻扣癿 麻质或棉质上衣,有癿衣背或下摆有 简单癿花纹;下身穿犊鼻裤,头缠黑 色或红色癿头巾。

黎族妇女的装饰品黎族妇女各方言之间的发式、头饰物、胸饰品、耳饰

黎族妇女的装饰品黎族妇女各方言之间的发式、头饰物、胸饰品、耳饰

黎族妇女的装饰品黎族妇女各方言之间的发式、头饰物、胸饰品、耳饰、脚饰品等各不相同。

黎族已婚妇女发髻均结于脑后,绾髻的方式不同,样式繁多。

其绾髻多饰以银簪、骨簪、木梳等。

其中,润方言妇女饰以雕刻精美并有武士头盔(有单人头和双人头)的骨簪、银簪,铜质和银质的插片和骨梳,小腿缠蓝色的裹脚布;美孚方言妇女的发髻以牛骨簪和银簪、银质和铝质的各色饰品插满整个脑后部;哈、杞和赛三种方言的妇女发簪饰以银质或铜质,并佩带项圈。

杞方言妇女戴五色彩串珠项圈,并佩带银质和铝质胸饰品。

各方言妇女均有戴玉石手镯及银质或铝质的脚圈等。

ADORNMENT OF LI WOMEN (English version)The hairstyle, headwear, plastron, earrings and leg-lets varies among those people speaking different dialects of Li ethnic group.Married women of the Li ethnic group tie their hair behind their heads with different headwear, including silver, bone, and wooden hairpin, a beautifully carved headwear with warrior helmet on top as used by Run dialect-speaking women. There are two varieties of carved bone hairpin—one representing single human head and the other representing double human heads. They also use insert bone combs made of copper and silver as headwear, and blue legging to cover their shanks.Women speaking Meifu dialect insert hairpin made or cattle bone or silver, and a good variety of silver and aluminum ornaments into the bun behind their head.Women speaking Ha, Qi and Sai dialects use silver or copper hairpins and necklaces. Ha speaking women prefer a chaplet of five-color beads with silver and aluminum plastron. Women of the Li ethnic group all wear jade bracelet, silver and aluminum anklet.节选自《黎族传统文化》王学萍等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

黎族哈方言服饰图案的艺术表现探究

黎族哈方言服饰图案的艺术表现探究

黎族哈方言服饰图案的艺术表现探究作者:范娜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09期摘要:如今,民族文化不再是我们生活中的单一,肤浅的文化,而是一种深刻的,多角度的渗透。

个性化因素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观是建立在国家非物质文化上的长期民族文化的重要原因。

区域特色文化的核心也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此,民族服饰研究的意义非同寻常。

——是对一个国家的功能方面的梳理和总结。

黎族哈方言服饰图案是黎族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结晶,是黎族审美价值观的体现。

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也使哈方言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入。

区域民族和表达时代也反映了黎族的社会文化形态关键词:黎族;哈方言服饰;艺术表现一、哈方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为数不多的民族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

最早在《汉书·地理志》、《汉书·贾捐之传》对当时的海南岛民生活环境和汉人对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记载,“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

男子耕农,种禾稻、麻,女子桑蚕织绩。

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废凛,兵则矛、盾、刀,木弓管,竹矢,或骨为骸。

”①汉元帝初元年间(公元前48~前44),珠崖反叛,朝廷议征讨之事,贾捐之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本不足郡县置也。

颛颛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又非独珠崖有珠犀玳瑁也。

”②后《资治通鉴·汉纪二十》胡三省注曰:“余谓今安南地,古之骆越也。

珠崖,盖亦骆越也。

”③在《后汉书·南蛮列传》中有记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

”李贤注曰:“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

”④此处的“俚人”也就现在的黎族人的称呼。

而真正的称呼“俚人”为黎族人是在唐末刘恂著《岭表录异》中,“黎”之称在《岭表录异》所记载为最早。

该书约成于9世纪初,但普遍以“黎”代替“俚”、“僚”,作为专有族称的则是在11世纪以后。

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苏轼父子谪居海南时的诗文、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等著作均以“黎”字一词称海南的土著民族,这种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黎族演示文稿 关键字:黎族民俗 服饰 饮食 居住 交通

黎族演示文稿 关键字:黎族民俗 服饰 饮食 居住 交通

竹筒香饭,是黎族 一种颇具特色的野 炊。竹筒香饭是用 粉竹或山竹的一节 ,装进适量的米和 水(大约一份米二 份水),放在火堆 里烧熟,用餐时破 开竹筒取出干饭, 便是有名的竹筒香 饭。如果把猎物野 味和以香糯米及少 量的盐巴放进竹筒 内烤熟,则味道特 别鲜美,是招待客 人的珍美食品。上 山狩猎和"砍山栏" 等,都可以烤"竹 筒香饭"来吃。
占卜
道公做法事时常用来挂的先鬼画像
与宗教有关的禁忌


黎族禁忌的内容多,有:
(1)生活上的禁忌; (2)生产上的禁忌; (3)生育上的禁忌; (4)节日禁忌; (5)丧葬禁忌; (6)婚姻禁忌; (7)宗教上的禁忌; (8)行猎上的禁忌
等8大类,下列仅举保亭加茂地区黎族的禁忌例子。
黎族
黎族的大家庭
民族概况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 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 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 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 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由于分布地区 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 “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据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 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 锦”、“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 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 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



自然崇拜指的是直接对自然实物进行崇拜,其等级最高 的是石崇拜,如石祖崇拜,灵石崇拜等。其他的还有天、 地、风、树和雷公、山、水、火等的崇拜。 图腾崇拜,每个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黎族的图腾 有动物图和植物图。动物图腾崇拜主要有龙、鱼、鸟、 狗、牛、猫等崇拜。植物图腾崇拜主要葫芦瓜和竹子等。 祖先崇拜。黎族普遍认为祖先鬼最可怕。各家族的祖先 鬼是指父氏家族男性正常死亡的远祖和祖先。在黎族村 子门前或大榕树下,都有用几块石头筑成的小石屋,这 是黎族祭拜的土地庙。庙里设有神位和香炉,只有一块 雕刻成类似男性生殖器形状的石头。黎族称其为“石 祖”。黎族把“石祖”当作灵魂的具体化身来祭祀。每 当 农历七月十四日和春节前后,村民便置酒摆肉,烧 香祭拜祖灵,祈求氏族人丁兴旺、平安、健康长寿。

黎族服饰韵悠长

黎族服饰韵悠长

黎族服饰韵悠长黎族服饰韵悠长8月14日晚上在海口人大会堂演出的那场"黎风古韵锦绣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秀场,让古老的织锦技艺再次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黎族服饰是黎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是黎族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黎锦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入选了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将黎族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展现黎族的民族文化精髓,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黎族服饰文化,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注入浓郁的民族色彩。

这几天摄影天地里相关美图让人眼界大开,掀起了宣传黎族文化的热潮。

为了更好的理解黎族服帖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黎家在上片的同时,找了一些资料一并发上供各位雅赏。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据《后汉书》卷86《南蛮列传》记载:"武帝末(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

"在当时,黎族人民穿的贯头上衣,就是用"广幅布"做成。

这种布料是黎族妇女利用多年野生木棉制作而成的。

关于木棉,《尚书?禹贡》就有这样的记述:"岛夷卉服,厥篚织贝。

"三国吴国人万震也在他的《南州异物志》中写道:"五色斑布似丝布,吉贝木所作。

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绚,细过丝绵。

人将用之,则治其核。

但纺不绩,任意小轴牵引,无有断绝。

欲为斑布,则染之一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

"唐代中叶,黎族妇女用同样原料织成被子、食单(桌布)和盘斑布,被列为上贡封建朝廷的珍品。

宋代志书更多地记录了黎族妇女在棉纺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

赛、美孚方言男子服饰

赛、美孚方言男子服饰

赛、美孚方言男子服饰
赛方言区男子服饰:赛方言主要分布于保亭、陵水两县交界。

其服饰特征为:上装相对开胸式,无领,背部无垂絮;下装为前后各一块对开的布,称“吊裙”,长不及膝,上织有黑色的花纹。

美孚方言男子服饰: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东方、昌江等县市。

其服饰特征为上装开胸式,对襟,无领,无纽扣。

男女上装可互换穿着,两者没有差异,这是美孚方言男子服饰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另外,其服饰领际还缀上两块长方形的红布(也有枣红色),背部也缀上一幅方块形黑布;美孚方言男子下装较为独特,左右各有一块相掩着的黑色吊裙,裙边还绣有花纹,颜色多为黑色或蓝色。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美孚方言的吊裙和杞方言的吊裙足有所区别的,前者为左右两块布对开,后者则为前后对开。

农历三月三: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农历三月三: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农历三月三:黎族“孚念孚”的传说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农历三月三:黎族孚念孚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

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

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

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

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

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

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

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

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给大家展示的是黎族服饰中的美孚方言:美孚方言妇女穿长裙折在前,织花。

衣服为方领对襟上衣,衣边绣花。

该方言妇女筒裙比其他方言的妇女筒裙都要宽长。

孚方言男子服饰下服是由两条方形的粗布裁剪成。

穿戴时仅仅从腰部伸到膝盖。

上衣袖边及
上衣领前下面以暗褐色棉布连成,上衣无领,仅有一颗纽扣
杞方言黎族妇女所居住的地理环境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区,所穿的筒裙都是长至膝的筒裙。

筒裙色彩十分鲜艳,图案纹样丰富。

以人形纹为主,动物纹为辅,也有植物纹样。

杞方言男子腰布由前后重叠的两条同样的布构成,上衣没领子,没袖,也没钮扣,仅有一条小绳子系着,多是敞开前胸。

上衣为自然色彩,灰色较多。

哈方言妇女织锦多以绣为技,常见的花纹图案有人纹、菱形纹等。

有穿长筒裙和短筒裙。

长裙长至小腿多折于右侧衣服有领有扣开襟。

短裙遮住膝盖。

衣服多为黑和蓝色。

哈方言男子腰布前面下端的布条绣有小小的波纹和几何图案。

上衣有袖,但都很短。

上衣下面常垂着8~12厘米的流苏做为装饰。

料以木棉布或野生麻粗
布。

(哈方言特殊服饰,也称“大麻衣”。

这种大麻衣宽而大,整条长至膝盖下部,是奥雅在“做鬼”时穿用的。

一般不需要染上色彩,多为原麻色。


润方言妇女穿短筒裙,其裙子在各方言黎族妇女中最短,筒裙上下仅长28--38厘米。

衣服为贯首衣。

衣边两侧绣花多为龙纹鸟纹马纹等。

头裹大黑头巾尾部绣花
润方言男子的丁字裤较简单,规格不大,仅能掩盖羞处。

上衣受汉族影响较早,故而是汉服基础上加以改造成为黎族特色的刺绣上衣。

赛方言服饰主妇女身着各种浅色高领镶边右大襟上衣,与汉族服饰有相似之处。

下穿长筒裙,达小腿部。

筒裙花纹简单,多为成组细小的几何形花纹,有的为彩条花纹。

赛方言男子下穿长不过膝的吊裙。

吊裙织有黑色或青色的几何形花纹图案。

上衣是用棉或麻纤维织成的粗布料,长袖开胸,无领,无扣,胸前仅用一对小绳代替钮扣。

总结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

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浸泡晒干而成。

黎族祖先利用这种树皮纤维来缝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称为“树皮
布”服饰。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在山上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色彩鲜明,美观适用。

黎族服饰,服饰的尺寸因为各个方言区的地域语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大体上可以分为赛方言、润方言、哈方言、杞方言、美孚方言。

黎族服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体现了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实践证明,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

它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频繁,黎族服饰加速了变化。

只有比较边远地区的中老年妇女仍穿着黎族服饰,但是多数服饰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材料制作而成的,且上衣服饰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好好保护好我们独特的名族文化,让它的美一直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