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服饰

合集下载

黎族树皮衣是服装界的活化石

黎族树皮衣是服装界的活化石

黎族树皮衣是服装界的活化石黎族树皮衣是服装界的活化石黎族树皮衣是一种特殊古老的由树皮制成的服饰,它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服装活化石”。

海南岛的黎族树皮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海南黎族先民用楮树等树皮经过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主要用于遮羞、保暖,海南黎族树皮衣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

树皮衣的历史特殊悠久,据古代典籍记载,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岛便消逝了树皮衣。

由晋人裴洲《东观汉记》一书可知,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记载,当时边疆少数民族还以树皮布制衣裳、被褥。

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

由于树皮布本身简洁腐烂,难以作为历史证据久远留存,唯有制作树皮布的工具之一——石拍被遗留了下来。

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代《文献通考》和清代《黎歧纪闻》等书籍中,均有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的记载。

据清代琼州定安县知县张庆长(1752-1755在任)《黎岐纪闻》载:“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

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

而且在今日的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等县博物馆均保藏有树皮布。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在把握了棉纺织技术后,树皮布技术并未完全让位于麻、棉制品,照旧有人用楮树皮制作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

这主要是由于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黎族对其技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特别耐用。

随着经济的进展,树皮布渐渐远离黎族人的生活。

专家认为,或许到明代,海南沿海地区已经不再使用树皮布;中部黎区则大约使用到清代以后。

至今,一些偏僻黎村仍有老人知道树皮布的制作方法。

树皮衣的制作有一套很繁琐的工序,包括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

然后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

尽管这一技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锤打工具最为重要,石拍是制作树皮布的器具之一,也是树皮布文化的标志。

海南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研究

海南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研究

海南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研究海南黎族是海南省的土著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

其中,黎族杞方言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他们交流的工具,更是他们独特的身份象征。

而传统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传承和展示黎族杞方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黎族杞方言是黎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使用的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相比于普通话,黎族杞方言更加复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杞方言有着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它既是黎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媒介。

传统服饰在黎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通常由头饰、上衣、裤子和鞋子组成。

头饰采用黎族特有的编织工艺,常常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独特的花纹和装饰品,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

上衣和裤子则采用黎族传统的刺绣工艺,以精湛的技艺刺绣出各种图案和纹样,展现出黎族人民的智慧和美感。

鞋子则采用黎族特有的编织技法,经过反复打造和修饰,既舒适实用又美观大方。

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黎族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对于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传统服饰,可以深入了解黎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同时,传统服饰的研究还可以促进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黎族杞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黎族杞方言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传统服饰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培训和传承,推动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的继承人培养。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展览、演出等形式,将传统服饰呈现给更多的人群,提高人们对黎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海南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展示黎族杞方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黎族杞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服装、纹饰与意象黎族服饰的文化符号解析

服装、纹饰与意象黎族服饰的文化符号解析

海南黎族妇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已具雏形。随着历史的演进,黎 族妇女服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传统的黎族妇女服饰以麻布、树皮、 竹纤维等环保材料制成,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尊重与利用。此外,服饰上 的图案与色彩也取材于自然,如蓝天、白云、飞鸟、游鱼等元素,彰显了造型 生态符号的魅力。
在黎族妇女服饰文化中,造型生态符号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纺织技术的运 用使得布料呈现出丰富的纹理和质感。例如,黎族人常采用树皮纤维和麻纤维 进行编织,使得衣物表面拥有独特的粗糙质感,同时树皮纤维的耐用性也增强 了衣物的使用寿命。其次,刺绣工艺的运用将造型生态符号巧妙地结合在服饰 中。
总之,黎族服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 对其服装、纹饰和意象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 族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动力。
参考内容
从古老的黎族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造型生态符号。它是海南黎族 妇女的传统服饰文化,凝聚了世代妇女的智慧与情感。本次演示将通过探究海 南黎族妇女服饰文化中的造型生态符号,来揭示其背后丰富的文化蕴涵。
月意象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备受瞩目的意象之一。它在作品中被赋予了团圆、 思念、永恒等文化内涵。月意象的代表作品包括《静夜思》和《水调歌头》等, 这些作品通过望月、对月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 祝愿。月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水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用来表现自然之美、时光流逝等主题。水意象的 作品多见于《江雪》、《山居秋暝》等诗篇,通过描绘山川湖海、溪流池塘等 自然景观,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和时光的感慨。水意象还被用来形容女子的柔 美和婉约之美,如《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在池塘边相会,用水意象来形 容女子的柔美和婉约之美。水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时光流 逝的感慨,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黎族服装的朋友圈说说文案

黎族服装的朋友圈说说文案

黎族服装的朋友圈说说文案
黎族服饰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男简女繁,男简女繁是黎族服饰的一大特点。

传统的黎族男子服饰较为朴素简便,上装一般为对襟棉质或麻质上衣,下装则因不同方言区而有所区别,主要有犊鼻裤和吊襜。

黎族妇女的服饰复杂多样,多姿多彩。

从基本款式来看,黎族妇女传统服饰下装均为筒裙(史籍中有成为“都笼”和“黎桶”),但因不同方言区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黎族筒裙有长裙、中裙、短裙和超短裙之分。

黎族妇女筒裙图案更是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图案种类达百种之多,不同方言区的筒裙织造技艺也各有千秋。

黎族的虽然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成员,但经过调查发现,黎族哈方言的男女各就有压十二个小分支,哈方言妇女服饰款式多样,图案花纹丰富,其服饰也有共同点,哈方言妇女下装均为筒裙,只是长短不一,上衣多为对襟无领,饰边简繁不一。

杞方言妇女服饰可分为两大款式,一种是短筒裙配对襟开胸上衣,另一种是长筒裙配右衽上衣。

润方言妇女服饰德尔地域特征十分鲜明,妇女上衣较为独特,为宽大而稍短的古老“贯头衣”,这种款式的“贯头衣”领口为“V”形,分中央前后开口和中央前开口两种制型,不对襟,长袖无领、无纽。

润方言妇女下身穿短而窄的筒裙,根据不同人的身材缝制,一般要求裙子紧贴腰部,不扎腰带,裙角短及大腿,上不能遮小腹,它是黎族筒裙中款式最古老的一种,素有“超短裙”之称。

赛方言妇女上衣主要有两款,一种是最古老的对开襟、低领的无扣黑色衣,一种是右衽
高领长袖衣。

美孚方言妇女下装是以绞缬染锦为主要构件的长筒裙,上装是裁剪缝制方法较为特殊的黑色或深蓝色开胸、对襟和无纽上衣。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一、传统服饰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黎族女性常穿着色彩鲜艳、绣满花纹的长袍,袍身上常绣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和图案。

这些绣花图案经常是由红、黄、蓝等鲜艳颜色构成,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喜庆的感觉。

而男性则常穿宽松的长衫和长裤,常以蓝、黑、灰等深色系为主,体现了他们的朴实和内敛。

二、头饰及配饰黎族人民非常注重头饰和配饰的搭配。

女性常戴着花朵饰品,如花簪、花环等,增添了女性的娇美和柔情。

他们还擅长用珠子和彩色线组成项链、手链、腰带等配饰品,以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和审美观。

三、民俗习惯1.祭祀活动:黎族人民对于神灵崇拜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丰收的心愿。

他们在祭祀神灵时,常常会穿着传统的服饰,手持鲜花,排列整齐地跳起舞蹈,表达着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2.婚嫁习俗:黎族的婚嫁习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常以红色为主要婚礼装饰颜色,寓意着喜庆和好运。

新娘婚礼当天会穿着华丽的黎族传统婚装,头戴花环,由女性长者帮忙打理头发,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3.节日庆典:黎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的节日庆典,如黎族年、黎族傈僳族歌舞晚会等。

在这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这些传统习俗使得黎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

四、黎族服饰和民俗习惯的意义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更是对于他们独特文化身份的体现。

通过这些传统的服饰和习俗,黎族人民不仅继承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更加深了黎族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不仅对于黎族人民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丰富中国多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今天的社会,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这种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与繁荣。

黎族服饰教案幼儿园

黎族服饰教案幼儿园

黎族服饰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了解黎族服饰的特征和发展历程2.掌握基本的黎族服饰名称和区别3.提升幼儿的审美和文化意识二、教学内容1.黎族服饰的特征及发展历程–黎族服饰的特征:颜色亮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黎族服饰的发展历程: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影响和积淀,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2.基本的黎族服饰名称和区别–男士服饰:蒙古袍、白布褂、搭罗衣、花坐衫、喇叭衫等–女士服饰:丝绸旗袍、缨子衫、歪衫、儿夫人衫、板裙等–区别:男女服饰款式、颜色、细节特征等方面有所区别3.活动:穿上黎族服饰走秀–幼儿可以亲身体验穿黎族服饰的感受,锻炼自信和表达能力三、教学步骤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黎族服饰的特征和历史背景,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2.讲解–分别介绍男女黎族服饰的名称、特征和区别,通过图片或模型进行示范3.操作–给每个幼儿分配一套黎族服饰,进行穿衣和化妆,自行体验4.走秀–在班级内进行黎族服饰走秀,可以加入舞蹈、配乐等元素5.结束–通过讨论和分享,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强化幼儿的文化意识和自我认同感四、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对黎族服饰的认知和了解程度2.评估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能力3.评估幼儿在走秀过程中的表现和自信度五、教学反思1.活动所使用的黎族服饰是否符合幼儿的尺寸和需求2.走秀过程中是否需要考虑安全因素,如防滑、防空气污染等3.根据幼儿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体验。

以上是针对幼儿园开展的黎族服饰教案,通过亲身体验和走秀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和感受这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和文化意识,也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多元文化的视野。

民族服饰探究之黎族讲解

民族服饰探究之黎族讲解

五大方言区 服装款型特征
? 哈方言黎族 ? 女子:有穿长筒裙和短筒裙。
? 长裙长至小腿多折于右侧 ? 衣服有领有扣开襟。短 ? 裙遮住膝盖。图案多为人 ? 纹,动物纹,植物纹等。 ? 衣服有开襟无领无钮无扣。 ? 衣服多为黑和蓝色, ? 衣服分为绣花和不绣花两种。
? 男子:上着对襟,无领,无纽扣的
到汉代达到成熟,在十世纪初,黎族人民把树皮、丝麻等纺织技术运用 到棉纺织业上,有效地提高了棉纺生产率。
踞织腰机,简称为腰机。主要由藤腰带、腰力棍、木刀、拉经棍、竹梳、
竹纬线针、整绒梳等器械组成。黎族妇女在织布时穿着藤腰带。用双足 踩织机经线木棍,席地坐着织布。其过程是用右手持着打纬线木刀,按 织物的强力交替程度,用左手在作投纬引线,然后用木刀打紧纬线,织 者略弯着身,随着经线沉浮,一纱一线聚精会神地织造
董飘
1006162103 B10服装设计与工程 1班
? 名族分布 ? 名族文化 ? 服饰特点 ? 服饰面料 ? 黎锦的纺织技

? 黎族服饰发展 与变化
? 五大方言区服 装款型特征
? 男女服装典型 特点
? 服饰图案与装 饰手段
民族分布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 部
琼中县、白沙县、昌江 县、东方市、乐东县、 陵水县、保亭县、五指 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 市之内
锦”、“黎单”、“黎幕”,色彩鲜
明,美观适用,颇为中原人士所赞赏。
黎锦的纺织技术
生态原料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有些地方用“树
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
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 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踞织腰机黎族妇女的纺织技术,经过千百年来,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黎锦魅力尽在筒裙

黎锦魅力尽在筒裙

黎锦魅力尽在筒裙黎族服饰的最大特点是男简女繁,因此,五大方言区服饰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女性服饰上。

传统的黎族男子服饰较为朴素简便,上装一般为对襟无纽的棉质或麻质的素色短袖衣;下装因方言不同有所区别,哈方言男子多穿犊鼻裤,杞方言、赛方言、润方言男子多穿前后各一片布料的吊产裙,美孚方言穿短围裙。

黎族妇女服饰多姿多彩。

下装均为织着丰富花纹图案、色彩艳丽的筒裙,有长裙、中长裙、短裙和超短裙之分。

按方言分区,黎族妇女服饰基本上也可分为五大类型,但各方言内部又因土语和地区的不同,也出现了内部的差异。

哈方言:款式多样、图案丰富哈方言是黎族五大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南部沿海、西部和偏内陆山区,即三亚、陵水、乐东、东方、昌江、白沙、五指山等地,儋州、屯昌、白沙、琼中和保亭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哈方言黎族男子服饰。

吴乾阳摄)哈方言内部有多个小分支:哈应、抱怀、罗活、哈南罗、志强、只贡、尼亚、抱由、抱曼、抱湾、否显等,其服饰款式多样、图案丰富。

除了哈应、抱怀小支外,其他小支的服饰具有共同特点:上衣为对襟无领无纽短袖衣,前摆长,后摆短,饰边繁简不一;筒裙为中长款式,花纹图案丰富,色彩艳丽;个别小支俗重项圈和大耳环,大多不佩戴头巾。

哈应、抱怀小支的女上衣为圆领对襟长袖衣,下身为长筒裙,习惯头缠黑色两端刺绣少许花纹的长头巾。

杞方言:喜欢缠戴头巾黎族杞方言人口仅次于哈方言,主要分布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五指山市,此外,三亚、东方、乐东、昌江、白沙、陵水、万宁等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杞方言妇女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杞方言妇女服饰受赛方言妇女服饰影响大,妇女上衣为右衽衣,下身为长筒裙。

(五指山市杞方言黎族妇女的筒裙。

海南日报记者张杰摄)其他地区的杞方言妇女上衣为有领无纽对襟中短袖衣,衣后背下摆常刺绣代表族系标志的中、短柱花,衣边镶饰花纹丰富艳丽;下身穿中短筒裙,胸前常配穿肚兜,喜缠黑色或彩色长头巾(琼中、昌江、陵水等地)或戴风帽式头巾(五指山通什地区)。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

黎族民俗的传统特色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深深地烙印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一、服饰文化黎族服饰是海南岛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

黎族妇女善于纺织和染织,她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黎族服饰分为上衣、下裤、围裙和头巾,以麻、棉、毛为原料,做工精细,独具匠心。

上衣多为无领对襟短袖,下裤多为宽松的长裤,围裙则多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制成,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黎族妇女的头巾更是独具特色,通常用五颜六色的细丝线编织而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黎族男子的服饰也别具一格,他们通常穿着宽松的长裤和短袖上衣,上衣多为黑色或蓝色,衣领和袖口有彩色的图案。

二、饮食文化黎族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黎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喜欢食用各种热带水果和海鲜。

他们善于烹饪,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黎家酸菜鱼”了,这道菜选用新鲜的鱼肉和黎家自制的酸菜一起烹制而成,酸爽可口,鲜美无比。

此外,黎族人民还善于酿酒,他们用山兰糯米和天然的泉水酿制而成的米酒醇厚甘甜,是黎家人的待客佳品。

三、居住文化黎族的居住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居住在自家的船形屋内,这种船形屋既是他们的居所,也是他们的活动场所。

船形屋设计独特,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海南岛的气候环境。

在黎族的村庄里,房屋排列有序,周围种满了各种热带植物和花卉,整个村庄环境优美,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四、音乐舞蹈文化黎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黎族的民间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常常以歌唱爱情、生活和劳动为主。

他们的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既有欢快的广场舞,也有优美的民族舞。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打柴舞”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柴棒,边跳边唱,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民间工艺文化黎族的民间工艺文化也是非常有名的。

黎族服饰调研报告

黎族服饰调研报告

黎族服饰调研报告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云南省的部分地区。

他们的服饰文化丰富多样,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黎族服饰调研报告。

一、黎族服饰的特点1. 鲜艳多彩:黎族服饰以鲜艳的颜色和多种花纹为特点,常见的颜色包括红、黄、绿等。

这些鲜艳的颜色和花纹反映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

2. 手工编织:黎族服饰大部分采用手工编织的工艺制作而成,常见的编织技法包括织布、编带等。

这些手工编织的服饰具有独特的质感和纹理,富有民族特色。

3. 踩花鞋:黎族妇女常常穿着踩花鞋,这是一种用布料做的鞋子,鞋底上有花纹。

踩花鞋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可以显示黎族妇女的婀娜多姿和优雅。

4. 红头巾:黎族男子经常戴着红头巾,红色被视为吉祥的颜色,能够辟邪避祸。

红头巾给人以勇敢和阳刚的感觉,展现了黎族男子的豪迈和自信。

5. 铜铃配饰:黎族妇女经常佩戴铜铃,铜铃被认为能够驱邪辟斗,保护妇女和家庭平安。

这些铜铃不仅具备神秘的宗教象征意义,而且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品。

二、黎族服饰的分类根据用途和场合的不同,黎族服饰可以分为日常服饰、节日服饰和婚礼服饰等几个类别。

1. 日常服饰:黎族人民的日常服饰主要是便于劳动和生活的衣物。

男子常穿长衫、短衣、短裤等,而妇女则穿长袍、披巾等。

这些服饰具有简单、实用和舒适的特点。

2. 节日服饰:在黎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和活动中,人们会穿上特殊的节日服饰,以示庆祝和纪念。

这些节日服饰通常比较华丽,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和绣花元素。

3. 婚礼服饰:黎族的婚礼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所以黎族人民在婚礼上会穿上特殊的婚礼服饰,以示庄重和喜庆。

新郎和新娘都会穿上丰富多彩的服饰,并佩戴各种珠宝和配饰。

三、黎族服饰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黎族服饰也经历了一些变迁。

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影响下,一些黎族年轻人开始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服饰风格,更多地穿着西式服饰。

然而,许多黎族人民仍然保持着对传统服饰的喜爱和传承。

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研究

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研究

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研究黎族是海南省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黎族的传统文化中,方言和传统服饰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对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进行研究。

首先,黎族的方言是他们的语言特点之一。

黎族人口分布在海南省的各个地方,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群体。

这些方言在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黎族方言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语言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语言。

其次,黎族的传统服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重要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黎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上衣、裤子、帽子和鞋子等。

这些服饰通常采用纯手工制作,以自然材料为主。

黎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展现出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黎族的传统服饰还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在过去,黎族的传统服饰常常与个人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和年龄等有关。

不同的服饰样式和图案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如婚姻状况、成年礼和族群身份等。

通过研究黎族的传统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传统的演变,黎族的方言和传统服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传统服饰的认同度也在下降。

因此,对黎族方言和传统服饰的研究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传承和弘扬黎族的语言和文化,我们应该加强对方言和传统服饰的研究与保护。

一方面,可以通过记录和整理黎族的方言,建立语言库和教育资源,以促进方言的传承和学习。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展览、演出和传统节日等活动,宣传和推广黎族的传统服饰,增强人们对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海南黎族的方言和传统服饰是他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文化元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黎族的独特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发展。

黎族、苗族

黎族、苗族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

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首长独有的风俗习惯。

黎族的服饰有别于其他民族,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黎族妇女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穿桶裙,头发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银簪。

黎放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

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

船底形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

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上面住人。

黎族的历法与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命名,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盛行的节日在:春节、元宵、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五的鬼节、中秋节、冬节(冬至日)等,其中以春节最为隆重,其次是三月三。

聚居在海南岛的黎族人是该岛最早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海南岛内的黎族居民现在已有120万人口,他们大多居住在地势较平缓的山麓、盆地、丘陵、山区或盆地临河处,同村聚居的一般是一个血缘集团的人,一般十多户至一百多户不等,过去他们的住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其建筑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有船底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屋顶每二三年就要更换一次茅草;船底形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屋子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上住人、下放养畜禽,这就是“干栏”式建筑。

而今大多数黎族同胞随着生活的改善,已住上与汉族基本相同的宽敞明亮的瓦房。

黎胞的服饰仍保留传统式样,妇女都扎球形发髻于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上衣边沿皆绣花,有对襟与偏襟、直领与圆领、有纽与无纽之别,上衣也有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装饰品。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

海南黎族船形屋 暗含传统家庭观念
• 船形屋—— 茅草覆顶, 屋檐接地, 檐墙合一, 远看像船底,
黎族纹身习俗
黎 族
中国岭南民族之一
1. 2. 3. 4.
民族分布 服饰特点 饮食文化 宗教信仰
1.民族分布
• 主要聚居在海南 省中南部 • 琼中县、白沙县、 昌江县、东方市、 乐东县、陵水县、 保亭县、五指山 市、三亚市等七 县二市之内
2.服饰特点
• 女装:筒裙或超短、或及膝、或长裙,色 彩艳丽,图案纹样丰富, 喜爱银饰。 • 男子:对襟衫褂、裤、多蓝、黑色。
黎族织锦
3.饮食文化
• 典型食品“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 品。
4.宗教信仰
•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 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 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 • 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 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 日常典型反映:船型屋、纹面

关于黎族服饰

关于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

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

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

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

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

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

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

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

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

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

黎族共有五个支系,各支系间服饰明显不同。

白沙县本地黎服饰较为原始,女子穿青布贯头衣,衣侧和袖口饰有精细的两面绣纹样,下着黎锦短筒裙,最短者仅为七寸长,赤脚。

妇女挽髻于脑后,骨簪雕有精细花纹。

男子传统装束为上穿无领对襟衣,下着吊产,赤足,包头帕,衣物有少量绣饰,琼和保亭一带的杞梨善织,筒裙和头帕皆用精美的梨锦制作。

女子穿无领对襟衣、筒裙、包筒状头帕,喜佩各种银饰。

黎族服装

黎族服装

黎族服装
黎族服饰风格独特。

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用布巾缚腰。

黎族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润黎妇女穿贯头服和超短筒裙;杞黎妇女穿开襟无领上衣,花筒裙长及膝盖;孝黎妇女穿中筒裙;美孚黎妇女穿方领上衣,筒裙长及小腿;赛黎妇女穿圆领包胸右侧开襟上衣,筒裙宽大。

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为纺织的原料。

公元五世纪的时候,黎族的纺织工艺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民那里学到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后,回到她的家乡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市)传授纺织技术,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的。

黎锦配色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种。

除筒裙外,用黎锦做的花幅、壁挂、花带、挂包等工艺品颇受人民的喜爱。

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在女士的衣物中有板直的,非修身之用,如下图;
其服饰中以线镶于周遭,作为衣物的饰物,从而使衣物不显得单调。

以点缀的星或花形为点,点的连续构成线面。

调子鲜明然而统一。

不显花哨,可看出个中朴质于勤劳的精神。


横线镶嵌色饰物显得人瘦弱,女士则配以头饰,衣饰,各种饰物都以其族的吉祥图案,象征他们自己的信仰与希望。

琳琅满目的饰物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悦动的感觉。

饰物间的敲击声,从动静上予人声乐上的美感。

灵动的姿态给然秀丽之感。

黎族民俗文化特点与意义

黎族民俗文化特点与意义

黎族民俗文化特点与意义摘要:一、黎族民俗文化特点1.语言特点2.服饰特点3.饮食特点4.节日习俗5.民间艺术二、黎族民俗文化意义1.历史传承意义2.民族认同感3.文化多样性意义4.旅游资源价值5.文化交流意义正文:黎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特点与意义独具魅力。

一、黎族民俗文化特点1.语言特点:黎族的语言独具特色,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黎族方言种类繁多,内部差异较大,但无论是哪个方言,都表现出丰富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点。

2.服饰特点:黎族服饰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男子传统服饰为对襟无扣衫,妇女则穿着筒裙、花衬衫等。

服饰上的图案、花纹独特,展示了黎族民间工艺的高超技艺。

3.饮食特点:黎族饮食以米饭、薯类为主,兼食鱼肉、禽肉等。

独特的烹饪手法,如烤、炖、煮等,使黎族饮食味道鲜美,富有营养。

4.节日习俗:黎族节日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三月三”、“赛龙舟”等独具特色的节日。

在这些节日里,黎族人民通过祭祀、歌舞、竞技等活动,展现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间风情。

5.民间艺术:黎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如歌舞、戏曲、雕刻、绘画等。

其中,黎族歌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竹竿舞”、“打柴舞”等,既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黎族民俗文化意义1.历史传承意义:黎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通过对黎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2.民族认同感:黎族民俗文化是黎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

黎族民俗文化传承了民族优秀传统,使黎族人民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文化多样性意义:黎族民俗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黎族民俗文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黎族的服饰

黎族的服饰

黎族传统婚俗

“放寮”结亲
黎族各地区都盛行“放 寮”,即青年男女去寮房谈情说爱。

槟榔为定婚礼品 男子求婚时,在盒
子里装上槟榔送与女方,女方父母若是开 盒拣出一枚,便是应允。所以,女子定亲, 也有“吃某某槟榔”的说法。

咬臂示爱 黎族认为,小伙子咬姑
娘的手臂,是表明小伙子对姑娘的 爱,咬出的牙印越深表示爱得越深。
黎族饮食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 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 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 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 脱粒。香糯米是黎族地区 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 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 赞誉。
黎族建筑——船形屋

一般利用大自然的原 材料:茅草、木料、竹 子、红白藤、山麻等。 木料则多用格木。船底 形房屋又有铺地形和高 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 屋的两端。
黎族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 织,“黎锦”、“黎单” 闻名于世
黎族服饰

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 和绣有花纹的筒裙,裙子 分为长裙、中裙和短裙三 种,戴绣花头巾、戴耳环、 项圈和手镯。
黎族服饰

男子的服饰比较简单, 年长的一般是黑色或蓝 色的对襟无领上衣,结 髻于额前或脑后,年轻 人穿白色或黄色上衣, 外穿红褂扎红头巾 。

断竹离婚
个人感想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 他们性情耿直、纯朴好客。会让您体会到浓厚 的乡土风情……
黎族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 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 为主,也有自然崇拜, 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 图腾崇拜的痕迹。

黎族—女子绣面纹身

海南黎族服饰结构的形式美润方言黎族贯头衣结构研究

海南黎族服饰结构的形式美润方言黎族贯头衣结构研究
Based
0n
praclice and borrOwing the aesthe“c theOry abOut lhe lines,lhe paper t ries lO analyze and research
lhe typical coslume 0f Li in Hainan.cOmb;nes lraditiOnaI costume s”ucture wilh modern aesthetics in 0rde r lO analyzing t}1e aesthetic inlerest Of ethnic minOrities cIO廿1ing from the Angle Of t}1e aest}1et}c slructure,and hOw lO
山西汉族女蓝灰暗花绸挽袖大褂
服装来源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i 实物
图片


密r


毒毛.{ j

■园
厶一一
…g向矿…

~驴

款式廷观
结构图 户
憩 薯矽
≮ 7
_√
么 \
款式特征
直开领贯头,筒状衣身,两袖平直,袖口略窄, 衣片接缝处均有装饰刺绣
交领右衽,圆挖领,两袖平直,宽袖口,领缘、下摆

缘均有装饰锦条
己!!占!!=竺苎竺竺竺竺竺竺竺L————————————————一
A RE
SEA照H
oN“GUANTOU’’ CLOTHING OF L17 S EM BELLI SH DIALECT
ST—TURE
海南黎族服饰结构的形式美
一一润方言黎族“贯头衣"结构研究
北京服装学院潘姝雯王羿

第六课黎族服饰

第六课黎族服饰
3、出示图片,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黎族女子的服饰
特点款式:上衣无扣对胸开襟,显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裙是由各种丝线制成的
图案:带有图腾的性质,是同一血缘集团的标志,团结的象征“双面绣”,衣侧花,后脊花
装饰:金银箔、云母片、明片、羽毛、贝壳、串珠、铜钱、铜铃、流苏
三、巩固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六课黎族服饰
教学
目标
琼和保亭:杞梨善织,筒裙和头帕皆用精减的梨锦制作
乐东县:女子:穿对襟开胸无纽扣上衣,领襟和后背有粗犷的绣饰,家织青色条纹布中筒裙
男子:条纹布对襟无纽扣中长衣,系兜裆布,头羽毛。
东方县:美孚黎女子上穿大领对襟衣,下着扎染织花长筒裙
包黑白条纹头帕
3、读文让学生了解黎族妇女擅长的纺织绣染
4、读文让学生了解妇女服饰的地区差异
3、了解不同支系的服饰特点
4、了解黎族妇女的棉织工艺品
5、了解妇女服饰的地区差异
重点
难点
不同支系的服饰




一、组织教学
1、唱《五十六个民族歌》
2、师生问好
二、新授
1、复习黎族服饰的特点
2、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黎族共有五个支系,各支系间服饰明显不同
白沙县:较原始,女子穿青布贯头衣,衣侧和袖口饰有精细的两面绣纹样,下着黎锦短筒裙,最短者仅为七寸长,赤脚。
课题
第六课黎族服饰
教学
目标
1、了解黎族男子的传统发式——包鬓
2、了解黎族女子的服饰
重点
难点
了解黎族男子传统发式——包鬓和女子的双面绣




一、组织教学
1、唱《五十六个民族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

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

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

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

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

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

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

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

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

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一)女子着装黎族女子服装上装色彩基本上是黑、蓝两种,平面直线裁剪,无领无纽,对襟或贯头式。

下装为织花筒裙。

服饰的款式与颜色比较多变与鲜艳,有对襟与偏襟、直领与圆领,有纽与无纽之别,上衣也有缀以贝壳、铜线、穿珠等饰品。

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筒裙的长度从短在膝上到长及脚踝而各具特色。

如沿海平原地区妇女多着长筒裙,深山地区妇女多穿中筒裙或短筒裙。

这正反映出服装形制的确立是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需要相关联的。

筒裙是黎族妇女最喜爱的服装,民族特色浓郁。

筒裙是用手工纺纱织成的裙子。

由于裙头裙脚同样宽窄,无褶无缝,状似布筒,故名筒裙。

筒裙有箍筒、短筒之分。

不管长筒、短筒,底色都只有黑、蓝二种,另用各种彩色线织成花、鸟虫、兽、人物花纹或几何图案,色彩艳丽。

每当喜庆,黎族姑娘身空筒裙,衬以彩色头巾和绣边襟上衣,载歌载舞。

绚丽的筒裙,是黎族妇女勤劳智能的结晶,代代相传,人人会织,她们只用简单的竹、木构成的“踞织机”,不用图祥,访问演出可织出精美的图案花纹。

黎族妇女擅长于纺织绣染,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名中外。

黎锦图案多样,主要有蛙纹、舞人纹、牛鹿纹、竹木纹、昆虫纹和花草纹等。

在色彩上,一般以黑、红为主,间配黄、白等颜色。

通常都是以黑布红布为主,以黄,白,绿等色饰以花纹,图案。

这些黎族织布或服装上的图案花纹都是黎族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接触到的东西,较常见的有山水、花草、人、马、鸡、鸭、龙蛇、蛙、鸟等动、植物像。

制作手法上,不是单纯地摹拟自然景物,而是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通过精巧的手艺,进一步形象化,其想象力之丰富,令人赞叹不已。

这些织锦图案体现了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

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

这些图案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

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人形纹主要有婚礼图、舞蹈图、青春幸福图、百人图、丰收欢乐图、人丁兴旺图、放牧图、吉祥平安图等,它寄寓了人们对生育繁衍、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黎族妇女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造手法,把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反映在织物上,使图案造型具有可视性和艺术性。

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礼图,它主要流行于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是典型的人形纹样,它将黎族婚娶礼仪习俗中的迎亲、送亲以及送彩礼和拜堂等活动场面反映在筒裙上,描绘了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画面。

其场面开阔,热烈壮观,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动物纹主要有龙凤、黄猄、水牛、水鹿、鱼虾、青蛙、乌鸦、鸽子、蜜蜂、蝴蝶等,其中,龙纹、青蛙纹最为常见。

龙纹是流行在白沙、琼中一带最为普遍的黎锦图案,反映了黎族人民把龙当作高贵、吉祥、幸福和美好的象征。

青蛙纹图案在民间流传很广,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青蛙有表达母爱和避邪的功能。

反映在服饰上的蛙纹有严格的对称结构,图案以“田”字形纹样为主体,中间有四只具有抽象性的青蛙纹,用动和静的对比手法,显示青蛙在田间生活的主要特征,画面充实,节奏协调。

有的地方的青蛙纹样,采用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把青蛙前腿省略,后脚加长,表现出青蛙跃跃欲跳的神态,图案构思大胆,造型简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植物纹主要有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竹叶花等花卉,以及藤、树木、青草等。

常见的有木棉纹、花草纹等。

木棉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料之一,黎族妇女普遍喜欢用木棉纹样做为织锦纹样,图案以木棉树为主,有根部、分枝,分枝下有钥匙纹(又称“任意花”),还有花和绿叶,以此象征根深叶茂,家庭美满幸福。

花草纹流行于五指山地区一带服饰图案纹样,图案以长柱形花纹作族系标志,整体纹饰近似汉文的倒“巾”字形,上有野草和菱形连续纹样。

寓意根深叶茂,家族人丁兴旺,繁衍生息。

黎族女子的衣裙图案很多,一般都是带有图腾的性质,是同一血缘集团的标志,也是民族内部支系团结的象征。

女子出嫁前文身和织绣衣绣中都编织有祖先沿袭下来的古老图案。

据说在以前只有纹身的黎族女子才能的到本支系的认可。

据考古资料证实,黎族先民早在一万年以前就已在海南岛上劳作生息。

在长期的繁衍、迁徙发展过程中,黎族形成了五个方言群体分别是“侾”、“杞”、“赛”、“润”、“美孚”。

五个支系的服装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支系,由于居住的地理位置不同,不同乡镇的服装也有所区别。

侾黎主要分布于海南西南部,以乐东为中心,加上三亚、东方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也有部分散居于白沙、昌江、陵水等地。

黎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是黎族人数最多的一支。

侾黎女子上衣为大襟,是汉化的产物。

裙装有长筒裙和中筒裙之分。

靠近沿海汉区的多穿着长筒裙,花纹不明显,通常为横条纹或水波纹。

山区地带妇女多头裹黑巾,穿着中筒裙;上衣开襟无领,襟边系铜钱,胸前佩带银制项圈。

“罗勿”妇女还将长短不同的衣服互套,不掩盖花纹,以显示心灵手巧。

杞黎主要分布在保亭、琼中、通什市、乐东尖峰。

杞黎妇女头戴方格纹头巾,上衣为蓝黑色,无领长袖,无扣开襟,衣襟两边各有一行铝质扁圆形装饰。

衣摆有挑花边饰,袖口处镶有三寸宽的白布边。

上衣内穿衣褂,颈上戴多个直径不等的银质项圈;下穿紧身及膝中筒裙,图案色彩对比鲜明,多以红、黄、绿为主调赛黎主要分布在三亚,保亭,陵水。

赛黎妇女上身主要穿着长袖圆领包胸衣,下身穿长筒裙,多为横条纹或水波纹。

盛装时戴两头绣花巾,插银钗,戴小耳环、项圈,手戴玉镯,胸挂银牌、珠铃,腰系银链。

润黎主要居住在白沙县,人口约占黎族人口的百分之六。

润黎又称“本地黎”,意思是最早在海南岛上居住的黎族。

史书记载最早的黎族穿“贯头衣”就是指润黎。

润黎女子头缠黑布,脑后梳髻,上插雕刻精细的骨簪。

上衣为宽松的贯头式,下身穿紧身的超短裙,裙长在30厘米左右,最短的仅有24厘米。

润黎妇女服装整体造型为形,非常时髦,极富现代感。

润黎的织锦织工精细,图案多以祖先、龙、凤为题材。

美孚黎主要分布于昌化江下游两岸的东方和昌江两县,人口约占黎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四,是黎族最小的一支。

女子头裹黑白相间的头巾,上衣黑蓝色,平领、开襟,用红线结扣;下身穿又长又宽的筒裙,用扎染或刺绣装饰。

黎族服饰为平面直线裁剪,这种裁剪较为简单,易学。

黎族妇女的服装有几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首先,在裁片分割上十分讲究。

裁片分割的长宽比例适度,各裁片的分割配置也十分均衡匀称。

衣服大多为对称的对襟,也有不平行的衣襟。

衣服上的分割线通常缀以花边,变不利为有利,变得更加美观。

其次,黎族妇女讲究服装与饰物整体搭配。

通常黎族妇女上衣的前胸部位都不加刺绣,只是单纯的棉布,这样在盛装佩带饰物时,银项圈、胸牌等饰物就可以被深色的上衣底布衬托出来,从而更加突出饰品的闪亮效果。

黎族妇女经常扎球形发髻于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

节日盛装时常配以银钗。

少数民族多爱饰以饰品,以显示富贵或身份。

黎族妇女喜欢佩戴各种饰物。

如发簪、项圈、耳环、手镯、戒指和脚圈等。

多以银饰为主。

但各支系和地区的装饰不同,侾黎戴的耳环大且多,有的地区妇女从小戴起,每长一岁加戴一个,成年时,约戴10—20个,重达三四斤。

平日覆盖头上,好像帽子。

杞黎妇女喜戴玉米粒大小的蓝白色玻璃珠相间穿成的项链,或筷子粗的圆锡(或银)多条项圈,或前扁阔后细圆的锡质新月形项圈。

头戴风帽式头巾,在黑底上织红、黄色几何纹,尾端留着长穗,覆于脑后。

本地黎妇女则爱插银质的或雕刻精美的骨质发簪。

美孚黎妇女插豪猪毛作发簪,缠以黑白相间的短头巾。

台黎妇女喜戴玉镯、瓦镯和银(或“锡”)质圆形镯。

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和筒裙,常常嵌入金银箔、云母片、明片、羽毛等,也有的缀以贝壳、串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一方面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同时这些装饰是财富的象征。

(二)男子着装男子服饰,主要由上衣、腰布、下服和红、黑头巾组成。

因居住地域环境以及生活习惯和语言的差异,黎族共分为五个支系。

各支系间的男子的装束和上衣差别不太大,多为开胸、无钮、无扣,仅有一条绳子绑住。

衣的背后下部边缘多有无边穗。

而下服就有明显的地区差别。

1.孝黎男子固有的服饰是腰布和上衣。

腰布,又称丁字裤或犊鼻裤。

有些地方称为吊铲。

这种是由上端的梯形布和下端的长方形布构成,两块布都是木棉布或野生麻粗布,梯形布上沿裁成腰围的长度或稍长一些,围在腰上并盖到臀部中间。

腰布下端布条的长度,要根据穿者身材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