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史记与文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史记与文学
《史记》与文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史记》的文风,历代学者多有精辟之论,他们任自己的学识、人生经验,对《史记》进行探究,自成一统,各成一家。
归结起来,不管论家们的观点如何缤繁多彩,也不管他们的语言表达如何不同,却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看法,即《》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先看明代凌稚隆《评林》中所辑录的几家评论: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黄履翁说:司马迁之文“如天马骏足,步骤不凡,不肯少就于笼络。
”凌约言说:“子长之文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
”茅坤说:“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所谓“疏荡,颇有奇气”;“天马骏足步骤不凡”;“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等等,虽然词目各异,却都是说司马迁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浑,惊心动魄,从美学角度看,是崇高美的典型表现。
鲁迅说:“《》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矣”。
白寿彝说:“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
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李长之说:“象他的精神是在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一样,他的风格也是的,这可以说是他的风格之本质特征。
”《离骚》被司马迁称为是“舒愤懑”文学的典型,鲁迅把《史记》称之为无韵之《》,同样也认为它是“舒愤懑”文学的杰作,是韩愈所说的“不得其平则鸣”的产物,“郁于中而泄于外”的结果。
李长之的“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同样认为《》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司马迁文章风格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先看叙述语言,最典型的是描写巨鹿之战那一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苏教版)
0 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0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存目)
0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夏本纪 鲁周公世家 *河渠书 *六国年表
0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0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秦始皇本纪 *赵世家 魏公子列传 淮阴候列传
0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 响
*《史记》与史学 *《史记》与文学 研究《史记》 参考选题 活动建议
感谢聆听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 (苏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 录
0 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0 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0 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0 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 史家传统
高祖本纪 *李将军列传
0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 的理想人格
*孔子世家 管仲列传 屈原列传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本纪 *廉颇蔺相如列传 *滑稽列传 刺客列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教案1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二、文本研读:《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它为司马迁自作的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的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
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
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
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
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
三、译文和分析:§1从前颛顼(zhuānxū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
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
高中语文2.1夏本纪课件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3
4
5
掌握学习方法
1.结合注释和正文右边的译文疏通文意,整理各课中通假、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并加以积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点面结合,一方面对文中涉及的知识进行积累,另一方面对 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分析评价。 3.就文章的学习重点和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以文本为依据,自 己分析思考和与同学交流探讨相结合。
第二题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了解知识领域
《史记》 是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 文学作品,它对后世史学与文学影响深远,所以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全书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约 三千年的历史,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 百三十篇,计五十余万字。 “本纪”是帝王的传记,帝王是统理国家的最高首脑,名之曰“本纪”,显示 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它也是全书总纲,纪传写人, 编年记事。 “表”,以表格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纲举目张,以简驭繁, 令人一目了然,方便观览检索。如《六国年表》,从结构上看,它由序文和表 文两部分组成。序文是高度概括,表文是具体展开,序文起画龙点睛作用,表 文有烘云托月功能,两者相辅相成。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3.解多义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动词,希望) (1)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动词,愿意) 名声日闻,天下愿(动词,仰慕)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指示代词,这) (2)是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形容词,正确) 唯命是从(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其仁可亲,其言可信(代词,他的) 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语气词,不译) 女其往视尔事矣(句中语气词,可译为“还是”) (3)其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句中语气词,表反问, 可译为“难道”)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句中语气词,表推测, 可译为“恐怕”) 女其往视尔事矣(动词,办理) (4)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 见贱如贵,视少如长(动词,看待)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课件《《史记》与文学》
• B对比 • 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项羽的泣是最真的。一生英雄, 最终却
败给了无赖刘邦, 他想不通; 他清楚地意 识到败得如此彻底, 连心爱的女人也得 抛下了, 他心不甘, 然而又绝望。司马迁 为这三人用的词分别是“泣”、“流涕”、 “泣数行下”, 字数的多少就显示了情感 的真伪程度。在项王之泣后又加上“ 左 右皆泣, 莫能仰视”,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 我们从中就能体会出他心中汹涌的对这 个人物浓烈,司马迁运用想象的笔法艺术地还原了四面楚歌的历史现场。作
者饱含着感情,让这位失路的英雄在敌军的重围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痛楚和悲 凉,人性的脆弱和柔美在这位盖世英雄的慷慨悲歌、数行泣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战争的悲壮氛围中顿时凭添了几分感伤的情调。项羽自刎乌江之前,司马迁用大 量的笔墨渲染项羽率随从杀出重围,在楚汉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仍能在数千楚军中 取其上将首级的英雄之举:“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精 炼的笔墨凸现了激烈而又壮观的战争场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同时汉军的披靡, 又从侧面衬托了项羽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如果说这是从宏观的视角 来刻写项羽的勇猛,那么“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人 马俱惊,辟易数里”这一句则是从宏观的场面中提炼出典型的对峙情景,表现项 羽的威风凛凛,无所畏惧。项羽“瞋目而叱”的神情以及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 里的狼狈模样让人读来怦然心动,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铺写就为接下来英 雄的自刎增添了光彩的一笔,让人感到项羽虽死,其勇尚在!“自刎乌江”一节写 的最为动人,也最为悲壮。司马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紧张的战 争环境下,虚构出项羽和乌江亭长的对话这样一个典型的场景,来表现项羽在生 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最后一刻,那种缅怀过去、不甘心失败的委婉心曲。面对亭长 从长计议、东山再起的劝告,项羽断然拒绝,“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项羽毕竟是项羽,他不能学苟且偷生的刘邦,活着是功盖一世的西楚霸 王,即便是死,也要战死沙场,轰轰烈烈。所以项羽在生命的最后表现的是那样 的从容不迫、视死如归。“若非吾故人乎?……吾为若得。”当那些爪牙,那些小 人,在项羽的尸体上争相蹂践时,他们表现出的只能是自身的卑鄙与龌龊,而英 雄的遭遇得到的将是世代的崇敬和景仰。司马迁杰出的创作才能,使我们忘记了 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历史的实录在司马迁饱含感情的笔端下退居了次要地位。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全套PPT课件
2.一词多义
① ②司 而马 子氏 迁去适.周使适 反.晋
到 恰逢
(1)适③ ④始 处适 分.还 适.家 兄门 意
女子出嫁 符合,适合
⑤ ⑥其 适.得 人府 安君 恬书 舒,适.明,日无来疾迎痛汝札癘刚才舒,适刚,刚满足
①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死
(2)卒② ③ ④于 信 磐是臣 石精 方 卒.述 卒且.陶 厚 陈唐, 利以 可 兵来以 而卒 谁.最何 千终年,士终终兵,于完毕,结束
14
预习作业
1.通假字
(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___风_____同____讽____;__讽__喻____
(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___指_____同____旨____;___要__旨___
(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___豪_____同____毫____;_毫__毛__,__极__小__的__数__量__单__位_____ (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___已_____同____矣____;__助__词__,__表__陈__述__语__气________
5
修身名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6
赏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 要加于别人头上。它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 的重要原则,那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从自己的 角度替别人考虑,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别 人一定也不愿意接受,那就不要施加于别人, 这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做人信条。
11
2.写作背景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 传统和史官的职责,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 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任太史令后, 日常职司以外,他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以实 现父亲的遗愿。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司马迁完成了准备工作,正式着 手写作《史记》。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 迁其人件【全册】
太史公自序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报任安书(存目)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 读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63页 0102页 0179页 0260页 0320页 0370页 0453页 0455页 0520页 0619页 0675页 0756页 0794页 0846页 0903页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报任安书(存目) 夏本纪 *河渠书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李将军列传 *孔子世家 屈原列传 项羽本纪 *滑稽列传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赵世家 淮阴候列传 *《史记》与史学 研究《史记》 活动建议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屈原列传
• 屈原至于江滨,被(披)发行吟(边行走 边吟唱)泽畔(沿着水边),颜色(脸色)憔 悴,形容(形体容貌)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 “举(全)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 醒,是以(因此)见放。”渔父曰:“夫圣人 者,不凝滞于物(被外物所拘束),而能与世 推移(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化)。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顺着潮流而推波助澜)?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吃那酒糟, 喝那薄酒)?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却让自己被流放呢)?”
• 屈平既嫉(痛恨)之,虽放流(流放), 眷顾(爱恋)楚国,系心(关心)怀王,不 忘欲反(返回)。冀幸(希望,同义复词) 君之一(彻底)悟,俗之一(全部)改也。 其存(思念)君兴(振兴)国,而欲反覆 (翻转过来,扭转危局)之,一篇之中,三 致(表达)志焉。然终(终究)无可奈何, 故不可以反。卒(最后)以此见怀王之终 (始终)不悟也。人君无(无论)愚智贤不 肖,莫(没有谁)不欲求忠(忠臣)以自为 (来帮助自己),举贤以自佐。
• 自疏(自己疏远)濯(浊)淖污泥之中, 蝉蜕(像蝉蜕壳那样摆脱)于浊秽,以浮 游(超脱)尘埃之外(世俗之外),不获 (沾染)世之滋垢(污垢),皭然(洁白 干净)泥而不滓(出污泥而不染)者也。 推(推论、评论)此志(不同流合污的精 神)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 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 《离骚》。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 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 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 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 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思考
2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李将军列传)课件
作家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 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 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 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 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 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 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执,专一
人固有一死( ) 巩固
(10)走:扁鹊望桓侯而还本走来(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疾(行,即跑)
乃自以精兵走之(
) 逃跑
奔向,趋附
四、特殊句式:
(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者,……也”是固定格式,表示判断,还有其它几
种 变 形 , 也 表 示 判 断 , 如 “ …… 者 也 ” 、 “ …… 也 ” 、 “……者……”。译“将军李广是陇西成纪人”。 (2)为虏所生得:
对 李 广 悲 剧 的 认 识
汉代的封爵制度
一、诸侯不得参与政事, 唯得衣食 租税 二、非皇子不王 三、非功不侯 四、无子国除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一、安内:削弱封国 打击豪强
二、攘外:开辟疆域 讨伐匈奴
目的: 巩固中央集权
情节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写李广 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 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然而,就是这样战功卓著、备受士卒热爱的名
将,却一生坎坷,毕生未得封爵。不得不令人 同情和慨叹。尽管作者对李广多是赞扬,但在 这一部分中还如实写了他的缺点,李广家居时, 曾被霸陵尉拘留,等到李广被召为右北平太守 时,“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说 明了他的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缺点。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互动设计[精彩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背景资料]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夏本纪教案4史记选读
《夏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一、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
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
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
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1(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1(苏教版高三选
修) 教案教学设计
王伯心 jgcjzx888@
报任安书
[赏析要点]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4.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3.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作者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件,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学生不太熟悉;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学生距
离太远,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教学设想]
1.印发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及历代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使学生对司马迁有感性的认识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结合《太史公自序》,让学生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从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然发愤著书。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作准备。
4.用司马迁的精神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走进《史记》——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史记)选读》介绍
二、教材特点
编写者依据“ 以人为本 、 遵循规律 、 引导学习 、 倡导开放 ” 的原
则设计编写了《 史记 ) ( 选读》 。 《 史记) ( 选读》 充分考虑 了普通高 中学生对语文学 习的需求 和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 , 采取 了各种办法来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学
使学生体验“ 博学” 审问” 慎思 ” 明辨 ” 笃行” “ “ “ “ 的经典 阅读过
程, 养成独立思考 、 大胆质疑 、 善于探究 问题 的良好思维习惯并最 终逐渐学会运用科学 的思想方法发现 问题 、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体现这一编写意图, 教科 书在“ 阅读 与探讨” “ 、 积累与应用” 部
的概貌 , 又能学习其中最为经典和主要的内容。在教材的呈现方
l 4 l
维普资讯
式上, ( 《 史记 ) 选读》 沿袭了苏教版必修教材的专史记》 原有 的编排方式 , 中六个专题分 其
别从 “ 司马迁 其人其 事” “ 史 记》 、《 的体例 ” “ 史 记》 、《 的史 家传 统” “ 史记》 、《 的理想人格 ” “ 史记》 、《 的人物刻画艺术 ” “ 史记》 、《 的叙事艺术” 等方面全面呈现《 史记》 内容 , 教科书的第七 、 八个两 个专题分别是“ 史记》 《 的影响” “ 、研究《 史记》 , ” 是对学习《 史记》
习的愿望。在教材内容上 , ( 《 史记 ) 选读》 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
较为系统地把握《 史记》 全书的体例和 内容 , 除了列传 , 教科书对 《 史记》 中的“ 本纪” 世家” 表” 书” “ “ “ 均有涉及 , 目 栏 设计合理 , 所
选资料丰富 , 显示了史记 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 ; 同时 , 教科书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史记〉选读》教学建议
专题 二 : 究 天人 学 专题三 : 不虚 美
体 贯 古 今 不 隐 恶
1 O学时 3学 时 1 O学 时
专 题 四 : 其 书 想见 其 人 读
1讲授式教 学法 。如 《 . 太史 公 自序 》 等文史 知识 复 杂 的 , 由教师讲 授 。《 可 滑稽 列传 》 《 客列传 》 可 由 、刺 等 学 习小组共 同设计 教案 , 出最佳 教案 , 选 由学生小组 一
中学教学参考
教学 时 空
苏教 版 高 中语 文选 修 课 《 史 记 > 读 学建 议 < 选 教
江苏 南通 市如 东高级 中学( 2 4 0 于建 生 260 )
一
、
苏教版《 史记> < 选读》 课程 目标
能借助 注 释、 具 书 自主 学 习 , 累文 化 常识 , 工 积 梳 理 、 固、 巩 拓宽文言 阅读知识和技 能 , 一步提 高文言阅 进
专 题 名 称 所 需 学 时
专 题 一 : 傥 非 常之 人 称 焉 唯倜
专题一 : 唯倜 傥 非 常之 人 称 焉
2学 时
1学 时
第二专题是 《 记 》 史 的体例 , 这一 部分不 是《 史 记 > ( 选读》 的重点 , 主要 目的是 让学 生整 体 了解 一下 全书 的 体例 , 有个感性 的认知 即可 , 因此 如果课 时紧张 , 也可 以 把本专题放在课外让学生 自学 。 第七专题是关于《 史记 》 的影 响 , 严格意义 上讲这 已 不是《 史记 > ( 选读 》 的内容 , 教参上 也不主张把 这一部分 放在课 堂上学 习 , 但是从 文化论 著选读 的 目的出发 , 我 们 还是建议教师用 2 学时来组 织教学 , 个 不是讲 解教科 书呈现的内容 , 而是组织学生分若 干专题小组 在课外大 量查阅《 史记 》 相关 资料 的基础 上写成 调研报 告并 分别 在 班级 中交流共享 。 第八专题应 是我们 学 习《 史记 ) < 选读 》 的成果 展 后 示, 它应是学生用现代眼光去关照优 秀传统文化后 的一 个 结论 , 是现实 与历史 的一种理 性对接 , 也 这对学 生学 习方式 的改变大有益处 , 因此建议用 2 个学时去处理 。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史记与史学
史记与史学综合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专题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是司马迁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余年历史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是我国历史学最可宝贵的传统,突出表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2.通过专题文本的研读,理解《史记》的“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要在记录历史的过程中,探究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总结历代成功、兴盛的经验和衰败、灭亡的教训,阐述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独到见解,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3.通过专题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既是经济、简练的撰史方法,又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
【教学准备】史记对史学的影响《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按年代来记述历史,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左传》;另一类是国别体,按国家来记载历史,比如《国语》《战国策》。
所谓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从《史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而其他诸史都是纪传体断代史,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各自独立的历史。
无与伦比的通史巨著《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它与其他各史相比明显高出一筹。
重要差别有三点:第一,《史记》饱含爱憎。
实录难,饱含爱憎的实录更难。
本来,一个史学家面对历史,只需客观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往往饱含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司马迁都写得悲歌慷慨,荡气回肠;而对他憎恶的人物,像《平津侯主父列传》里的公孙弘,则不惜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给予揭露抨击。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批判最尖锐的两个人:一个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一个是和他同时代的君主汉武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与文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
《史记》的文风,历代学者多有精辟之论,他们任自己的学识、人生经验,对《史记》进行探究,自成一统,各成一家。
归结起来,不管论家们的观点如何缤繁多彩,也不管他们的语言表达如何不同,却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看法,即《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先看明代凌稚隆《史记评林》中所辑录的几家评论:
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
黄履翁说:司马迁之文“如天马骏足,步骤不凡,不肯少就于笼络。
”
凌约言说:“子长之文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
”
茅坤说:“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
所谓“疏荡,颇有奇气”;“天马骏足步骤不凡”;“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等等,虽然词目各异,却都是说司马迁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浑,惊心动魄,从美学角度看,是崇高美的典型表现。
鲁迅说:“《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白寿彝说:“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
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
李长之说:“象他的精神是在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一样,他的风格也是的,这可以说是他的风格之本质特征。
”
《离骚》被司马迁称为是“舒愤懑”文学的典型,鲁迅把《史记》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同样也认为它是“舒愤懑”文学的杰作,是韩愈所说的“不得其平则鸣”的产物,“郁于中而泄于外”的结果。
李长之的“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同样认为《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司马迁文章风格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先看叙述语言,最典型的是描写巨鹿之战那一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
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真可谓一气呵成,令人读来热血沸腾!怪不得明代茅坤要说:“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凌约言要说:“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宛然可想也。
”
其次是引用的语言。
陈涉辍耕陇上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叹息;刘邦、项羽见到秦始皇时脱口而出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彼可取而代也”;蔺相如的“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或者表现一种豪迈的积极奋发精神,或者是深沉的爱国热情,或者是出于污泥而不甘其所染的高洁志趣……
第三是司马迁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句式来表达历史人物的激情或自己的爱憎。
如排比句的运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溝域。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
”
这些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说理则含蓄而雄辩,叙述则义正而辞严,抒情则震魂而动魄。
感叹句的运用或悲愤,或同情,或豪迈,或感伤,或慨叹……如:“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是感于秦暴而亡的教训而发出的由衷
之叹;“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是对无敌无畏、胸怀宽广的蔺相如的赞扬和对他智勇双全的才能的敬佩。
设问和反问句在文学修辞中起着加重语气,增强感情的作用,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有时比感叹句还要强烈。
《史记》中,这样的句子是难以数计的。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是为屈原无辜受诬愤愤不平和对楚怀王昏庸腐败的斥责;“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是对不拘小节,建功立业的伍子胥的称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平?”则是项羽兵败而自愧的深叹……
司马迁文章风格的崇高美还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和历史场面的描写上。
李泽厚说:“由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条件,没有出现荷马似的长篇史诗和希腊悲剧,但产生了象司马迁这样具有民主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了《史记》这部无韵的伟大史诗,而且其中有许多极富于戏剧性的篇章,有不少动人心魂的英雄主义悲剧场面,是完全可以同荷马相媲美的。
”这里所说的“极富于戏剧性的篇章”指的就是情节的安排,“动人心魄的英雄主义的悲剧场面”,指的就是历史场面。
关于历史场面体现的崇高美,已有论述,现且谈司马迁在安排情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美。
司马迁写《史记》,并不象罗贯中写《三国演义》那样可以虚构情节,而是必须忠于历史事实,展现历史本来面目。
但这并不是说可
以不注意艺术性了。
司马迁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所以他特别注意历史题材的选择和安排,总是花很多的笔墨去描写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就是典型的一例:“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待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不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心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右左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这其中的情节,何等险象横生,扣人心弦!其他如楚汉成皋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皆有如此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