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分析及建议

合集下载

如何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3篇)

如何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政府性债务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通过举借债务筹集的资金。

然而,过度的债务积累可能导致财政风险,影响经济社会稳定。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债务现状、化解策略、政策建议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

一、我国政府性债务现状1. 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政府性债务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1.99万亿元,同比增长7.5%。

其中,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为20.99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11万亿元。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政府性债务中,短期债务占比过高,长期债务占比偏低。

这导致债务偿还压力较大,不利于财政风险的防范。

3. 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投向了低效项目,导致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加剧了债务风险。

二、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的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1)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

通过发行长期债券、调整债务期限等方式,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减轻债务偿还压力。

(2)优化债务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对债务资金投向的监管,引导资金投向高效、优质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推进债务置换(1)发行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通过发行专项债券,将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置换为专项债券,降低债务风险。

(2)推广债务置换试点,探索市场化、法治化债务置换路径。

在部分地区开展债务置换试点,探索市场化、法治化债务置换路径,为全国范围内推广提供经验。

3. 加强债务风险预警和监管(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2)完善债务监管体系。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债务资金规范使用。

4. 创新债务融资模式(1)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债务化解审计建议(3篇)

债务化解审计建议(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地方财政安全和社会稳定,以下就债务化解审计提出以下建议:一、审计目标与原则1. 审计目标(1)全面评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分布及风险状况;(2)揭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的问题和风险;(3)提出债务化解的具体措施和建议;(4)促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2. 审计原则(1)真实性原则:审计工作应确保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真实、可靠;(2)完整性原则:审计工作应全面覆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各个环节;(3)合规性原则:审计工作应依法依规进行,确保审计结果的权威性;(4)客观性原则:审计工作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

二、审计内容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结构(1)债务总额及构成:审计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额、构成及增长趋势;(2)债务期限结构:审计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分析短期、中期、长期债务占比及风险;(3)债务利率水平:审计地方政府债务的利率水平,分析高成本债务占比及风险。

2. 地方政府债务分布(1)地区分布:审计地方政府债务的地区分布,分析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债务压力;(2)行业分布:审计地方政府债务的行业分布,分析不同行业的债务占比及风险;(3)项目分布:审计地方政府债务的项目分布,分析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项目的债务占比及风险。

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1)债务发行及使用:审计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程序、资金使用情况及合规性;(2)债务偿还:审计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情况,分析偿债压力及风险;(3)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审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及运行情况。

4.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措施(1)债务重组:审计地方政府债务重组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2)债务置换:审计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3)债务展期: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展期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4)资产处置:审计地方政府债务资产处置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管理问题逐渐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风险隐患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些地方政府在融资过程中存在透明度不高、风险控制不严格等问题,导致债务管理风险加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也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为了有效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财政体制、提高财政收支透明度以及优化债务结构等多方面措施,才能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意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引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一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地方债务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增加、债务使用效率低下、债务融资方式单一以及债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发展,也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的存在,首先源于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权责不清、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变相举债、隐性债务等方式规避监管,增加了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失衡,债务结构单一,财政风险隐患增加。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透明度不高,财政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资金使用不规范,难以有效监督和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长期依赖短期债务融资,存在偿债风险。

如何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财政体制、提高财政收支透明度和优化债务结构等,才能有效应对当前债务管理问题,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王友叶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年第11期王友叶摘要:随着我国地方性债务进入一个集中还款期,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凸显,本文根据审计署2013 年12 月30 日《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化解和防范债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建议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和所属机构为公益性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

按照国办发明电[2011]6 号要求,审计署将地方政府性债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第二类是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第三类是地方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综述(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类别结构情况根据《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 年12 月30日公告),截至2013 年6 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78908.66 亿元,大约相当于2012 年GDP(519322 亿元)的34.45%,大约是2012 年全国财政支出(125712 亿元)的1.42 倍、财政收入(117210 亿元)的1.53 倍。

在178908.66 亿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59.17 亿元,占60.8%;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6655.77 亿元,占14.9%;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43393.72 亿元,占24.3%。

(二)各级政府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及结构截至2013年6月底,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省、市、县、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为51939.75亿元、72902.44亿元、50419.18 亿元和3647.29 亿元,在全部债务中的占比分别为29.0%、40.8%、28.2%和2.0%,其中,市级债务比重最高,县级和省级在政府性债务中的占比差不多。

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省、市、县、乡镇的占比分别为16.3%、44.5%、36.4%和2.8%,其中,市级债务比重最高,其次是县级债务,省级政府债务占比远低于市级和县级。

债务化解力度不够(3篇)

债务化解力度不够(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债务化解力度仍显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依然严峻。

本文将分析我国债务化解的现状,探讨债务化解力度不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债务化解的现状1. 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

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2. 债务风险凸显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偿债压力较大。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一些地方政府出现债务违约的风险。

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较大,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3. 化债政策效果有限为化解债务风险,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债务置换、债务重组、盘活存量资产等。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政策对化解债务风险的作用有限。

三、债务化解力度不够的原因1.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化债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

这导致政策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2. 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政府债券和融资平台。

这使得地方政府在化解债务过程中,难以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 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债务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监管漏洞。

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违规举债、虚假项目等方式,逃避监管,进一步加剧了债务风险。

4.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能力不足,对债务风险认识不足,债务风险防控意识不强。

这导致地方政府在化解债务过程中,难以有效应对债务风险。

四、对策建议1.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化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同时,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2. 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开展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全国30个省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解读

全国30个省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解读

全国30个省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解读来源:金融界网站2014-02-11∙分页:∙观点简述:2014年1月23日起,各省市审计厅陆续公布了各自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1月27日,共30个省级行政单位和3个计划单列市公布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

债务规模和结构方面,国内省级行政单位债务规模、债务类型和增长速度差异较大,江苏、广东、浙江债务规模较大,甘肃、安徽等部分地区债务增长速度较快。

从债务结构来看,大部分地区债务以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主,但重庆、山西、甘肃等部分地区债务以或有债务为主;从债务层级来看,各省份中市级和县级政府是主要的举债主体,但部分西部不发达地区由于省级政府或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以省级政府债务为主,并且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县域经济强,县级政府债务占比较高。

举债主体方面,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最主要的举债主体,但山西、新疆、云南等中西部地区政府机构是主要举债主体。

资金来源方面,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最主要融资方式,但部分中西部地方政府近年来BT、信托等“影子融资”快速增长,政府债务或有风险较大。

债务投向方面,大部分地区债务以市政建设领域为主,但部分基础设施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债务以交通行业债务为主。

债务指标方面,各省市地方政府负债率均较低,但重庆、云南已接近国际警戒线,各省自己公布的债务率均低于100%,总债务率超过90%的有北京、重庆、贵州、云南;但是如果考虑全口径政府性债务的话,重庆、云南、湖北、吉林、甘肃等债务指标表现较弱,而广东、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债务指标表现较好;湖南、云南、内蒙古、陕西、河南、甘肃等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性债务逾期率较高;浙江、海南、福建、重庆等地的偿债对土地依赖程度很高,偿债资金稳定性较弱。

江苏、浙江、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方政府面临的集中偿付比例较高,但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对到期债务覆盖倍数较高并可利用外部融资进行债务周转,整体上到期债务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政府债务化解_措施(3篇)

政府债务化解_措施(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攀升,债务风险逐渐显现。

为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债务化解工作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政府债务现状,探讨政府债务化解措施,以期为我国政府债务化解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政府债务现状1. 债务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政府债务总额已超过12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60%。

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政府债务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

一是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导致政府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二是债务品种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券占比过大,国债占比相对较低。

3. 债务风险逐渐显现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政府债务风险逐渐显现。

一是偿债压力加大,部分地区债务负担较重,偿债能力不足;二是隐性债务风险上升,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等渠道举借的债务难以统计,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二、政府债务化解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控制短期债务规模,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以降低偿债压力。

(2)优化债务品种结构。

适当增加国债发行规模,降低地方政府债券占比,提高国债在政府债务中的比重。

2. 推进债务重组和置换(1)债务重组。

对部分高风险地区和企业的债务进行重组,降低债务利率,延长债务期限,以减轻偿债压力。

(2)债务置换。

通过发行新的债务品种,置换部分高成本债务,降低债务成本。

3. 加强债务管理(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防止债务风险扩大。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发展地方经济(1)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地方经济增长动力。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和建议(全文5篇)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和建议(全文5篇)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和建议(全文5篇)第一篇: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和建议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和建议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必须坚持“从严控制、规模适度、防范风险、注重效益”的原则,一方面,负债是政府主动经济行为,要限制举债行为,控制负债规模,防范债务风险;另一方面,负债是客观存在和现实需要,要加强资金调度.重视资金效益.提升偿债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严控新债,用好旧债,滚动发展,良性循环.使负债既不能压垮政府,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和有效运作.同时也不能让地方政府因为资金短缺而束缚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因此,地方性政府债务的管理重点,就是控制和运作。

(一)控制主要是控规模、控风险,措施有:1.建立政府性债务举债审批制度。

整体把握政府性债务总额,分类控制债务规模。

要着重把握项目的有效性.选择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有效促进民生经济、有效帮扶企业生产的政府主导性项目.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投资,讲求项目投资效率与资金使用效益。

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整体把握债务的总体规模。

新增项目举债应遵循“举债适度,讲求效益,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原则.对举债规模、还款期限、偿债资金来源与债务偿还能力进行事前评审论证。

2.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要明确举债原则、举债范围、债务资金的使用与监管.规范举债行为;二是定期地对债务分类结构实行动态分析,建立债务动态监测评估机制;三是根据经济发展、财政收支及政府债务的总额及分类结构.设定多项风险控制指标,确定还债能力与可用财力相适应的政府举债规模。

3.建立举债成本效益理念。

要对融资成本进行核算,综合项目建设资金需要的具体情况.确定融资结构及期限.拓展融资品种,降低财务费用。

4.建立政府性债务责任追究机制。

防止和杜绝举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树立债务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项目及其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与审计;对未按规定程序举债、违规担保、截留挪用债务资金以及造成项目资金严重浪费的行为,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债务化解情况汇报进展(3篇)

债务化解情况汇报进展(3篇)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现将债务化解情况汇报如下:一、债务化解工作总体进展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但风险总体可控。

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1.2万亿元,同比增长9.2%。

其中,一般债务余额为14.6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16.6万亿元。

2. 企业债务风险有所下降企业债务风险方面,我国政府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企业债务结构等措施,有效降低了企业债务风险。

据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企业债务总额为149.4万亿元,同比增长8.6%。

其中,短期债务占比为59.2%,中长期债务占比为40.8%。

3. 金融风险防范取得积极成效金融风险防范方面,我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

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4.9%;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0.4万亿元,同比增长7.1%。

二、债务化解具体措施及成效1.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1)优化债务结构: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存量债务等方式,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2)盘活存量资产: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国有企业股权等存量资产,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用于偿还债务。

(3)加强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2. 企业债务化解(1)降低融资成本: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优化债务结构:通过债务重组、债务置换等方式,优化企业债务结构,降低企业债务风险。

(3)加强企业监管: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管,防止企业过度负债,降低企业债务风险。

3. 金融风险防范(1)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政府债务化解建议(3篇)

政府债务化解建议(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

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本文从政策、制度、管理等多个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二、政策建议1. 调整财政政策,优化债务结构(1)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优先保障民生、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2)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提高赤字率。

在确保财政可持续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财政赤字,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扩大有效需求。

(3)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合理安排短期、中期、长期债务比例,降低短期债务占比,避免过度依赖短期融资。

2. 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防范系统性风险(1)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偿债能力等进行实时监测。

(2)强化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提高债务透明度。

定期披露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债务结构、债务风险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3)加强跨部门合作,形成债务风险防控合力。

财政、审计、金融监管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合力。

三、制度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1)明确地方政府债务举借权限,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地方政府债务举借必须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

(2)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制度,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进行预算管理,确保债务规模可控。

(3)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1)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监督,确保债务资金合规使用。

审计部门要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举债、使用债务资金等问题。

(2)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监管,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

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市场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出规模庞大、增长较快、隐性债务较多等特点,严重影响着地方政府财政稳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两个方面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

一、问题成因分析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地方政府自负盈亏的财政体系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的巨大压力,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难以满足这些支出的需求。

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就需要通过增加债务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

2.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限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银行借款和债券融资。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低,融资难度较大,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融资渠道上的单一化和过度依赖,融资成本较高,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地方政府举债严重缺乏管制我国的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缺乏有效的管制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出现过度举债和风险隐患。

而且,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以隐性债务形式存在,不易被人们所关注,这就给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系应当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

还应当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减少财政支出的浪费,提高财政效益。

2. 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应当优化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推动地方政府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多种途径来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应当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行为,防止过度举债和风险蔓延。

2011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2011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2011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时间:2011年06月27日】【来源:审计署办公厅】【字号:大中小】截至2010年底,1164所地方所属普通高校和3120家公立医院分别有政府性债务2634.98亿元和977.74亿元。

其中有387所高校和230家医院2010年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50%,当年借新还旧偿债额分别为542.47亿元和95.29亿元。

有95所高校和575家医院存在债务逾期现象,逾期债务分别为27.18亿元和30.42亿元。

一些地方已安排441.38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偿债。

(四)部分政府性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

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尚未支出的金额为11044.47亿元,其中:34个省级、256个市级和942个县级政府所属部分债务单位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至2010年底未支出的债务余额有1319.80亿元,占11.95%,2010年为此由财政资金支付利息67.74亿元。

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并发挥效益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举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资金投向未落实,有的项目准备不充分,还有部分因担心银根紧缩而为项目超前融资等。

(五)部分单位违规取得和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

一些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的举借、管理和使用不够规范,审计共发现违规问题金额1082.53亿元。

主要是: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以虚假或不合法的抵(质)押物、高估抵押物价值等方式取得债务资金;一些地方和单位将债务资金违规投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或用于修建楼堂馆所,部分单位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将债务资金投向“两高一剩”(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

此外,审计还发现形成损失浪费19.94亿元;涉嫌经济违法违纪案件线索12件,正在依法查处。

(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多,管理不规范。

一是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多。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

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其中:省级165家、市级1648家、县级4763家;有3个省级、29个市级、44个县级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公司均达10家以上。

2013年6月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发布)

2013年6月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发布)

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公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20号)要求,在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审计署于2013年8月至9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2778个县(市、区、旗)、33091个乡(镇、苏木)(以下分别简称中央、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

审计内容包括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以及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需履行担保责任的债务(以下简称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以下简称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此次共审计62215个政府部门和机构、7170个融资平台公司、68621个经费补助事业单位、2235个公用事业单位和14219个其他单位,涉及730065个项目、2454635笔债务。

对每笔债务,审计人员都依法进行了核实和取证,审计结果分别征求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意见。

审计结果表明,政府性债务是经过多年形成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和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现将审计结果公告如下:一、近年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主要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问题。

2011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化解存量债务,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取得一定成效。

(一)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2011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制度,规范和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债务化解情况报告(3篇)

债务化解情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债务化解工作。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我国债务化解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债务化解背景1. 债务规模增长迅速: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影响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

2. 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中,隐性债务占比过高,且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

3. 偿债压力加大: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债务违约风险。

三、债务化解措施1. 政策性措施:(1)调整预算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民生和重点领域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2)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防范新增债务风险。

2. 金融措施:(1)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2)加强金融机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

3. 国企改革和产业发展:(1)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降低国企债务风险。

(2)发展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提供有力支撑。

四、债务化解成效1. 债务规模得到有效控制:通过一系列措施,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2. 债务结构逐步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逐步优化,隐性债务占比有所下降,债务期限结构更加合理。

3. 偿债能力有所提升: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有所提升,部分地区债务违约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五、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债务风险尚未完全化解:部分地区债务风险依然较高,债务违约风险不容忽视。

2. 债务结构调整仍需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结构调整仍需加强,隐性债务占比仍然较高。

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部署,国务院决定,由审计署统一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1〕6号)的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财政、发展改革、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和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审计署于2011年3月至5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4.13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账、见人、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地、州、盟、区)、县(市、区、旗)三级地方政府(以下简称省级、市级、县级)的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云南省盈江县因地震未进行审计)。

此次审计的范围是:所有涉及债务的25590个政府部门和机构、6576个融资平台公司、42603个经费补助事业单位、2420个公用事业单位、9038个其他单位、373805个项目,共1873683笔债务。

审计的重点内容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同时对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需履行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也进行了审计。

为确保审计数据和情况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对每一笔债务,审计人员都依法进行了核实和取证,审计结果分别征求了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意见。

现将审计结果公告如下:一、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情况(一)债务规模。

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见图1)。

在2010年底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有51.15%共计54816.11亿元是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和用于续建2008年以前开工项目的,其中: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31989.04亿元,占29.85%;用于续建以前年度开工项目和偿还以前年度债务本息22827.07亿元,占21.30%。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旨在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从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入手,分析了政府融资需求、地方政府财政体制和地方政府权责不清等因素。

在对策建议方面,本文重点提出加强财政监管、控制债务规模和优化债务结构等措施。

这些对策旨在帮助地方政府规范债务管理,降低债务风险,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加强监管、控制规模和优化结构成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关键路径。

通过本文的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对策建议、加强财政监管、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总结。

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地方政府债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成因和对策备受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来源单一、财政支出过度、政府债务管理不规范等原因。

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加强财政监管、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财政监管是防止地方政府财政乱象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等措施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控制债务规模是防止地方政府债务过度扩张的关键,应该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加强债务审计监督,避免财政风险。

优化债务结构则是提升地方政府财政健康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应该通过转变融资结构、加强债务管理等方式来改善债务结构,确保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推动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分析一、财政收支不平衡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由于财政收入不足以覆盖支出,政府不得不通过借贷来填补财政缺口,从而导致债务不断增加。

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比如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

政 府性债务风险化解方案

政 府性债务风险化解方案

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方案政府性债务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通过借入、转贷、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

政府性债务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债务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善等,可能会引发债务风险,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财政可持续性。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方案至关重要。

一、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现状及成因(一)现状当前,政府性债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债务规模较大、债务增长速度较快、债务结构不合理、偿债压力较大等方面。

部分地区的债务余额已经超过了当地的财政承受能力,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

(二)成因1、经济发展需求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通过举债来筹集资金。

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这种举债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可能导致债务规模失控。

2、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的支出责任,而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只能通过举债来弥补资金缺口。

3、政绩考核机制不合理部分地区过于追求GDP增长和政绩工程,盲目举债进行大规模建设,忽视了债务的偿还能力和风险。

4、债务管理不规范债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举债程序不规范,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二、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降低政府性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偿债能力,确保政府性债务风险可控,维护财政金融稳定。

(二)原则1、依法依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妥善处理债务问题。

2、分类施策根据债务的性质、规模、期限等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

3、稳妥有序在化解债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避免因过度紧缩导致经济下滑和社会不稳定。

4、标本兼治既要解决当前的债务风险问题,又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审计署公布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审计署公布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公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20号)要求,在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审计署于2013年8月至9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2778个县(市、区、旗)、33091个乡(镇、苏木)(以下分别简称中央、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

审计内容包括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以及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需履行担保责任的债务(以下简称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以下简称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1。

此次共审计62215个政府部门和机构、7170个融资平台公司、68621个1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是指需由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属政府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是指由政府提供担保,当某个被担保人无力偿还时,政府需承担连带责任的债务;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是指政府不负有法律偿还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可能需给予一定救助的债务。

后两类债务均应由债务人以自身收入偿还,正常情况下无需政府承担偿债责任,属政府或有债务。

以上三类债务不能简单相加。

经费补助事业单位、2235个公用事业单位和14219个其他单位,涉及730065个项目、2454635笔债务。

对每笔债务,审计人员都依法进行了核实和取证,审计结果分别征求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意见。

审计结果表明,政府性债务是经过多年形成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和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关于政府性债务情况汇报

关于政府性债务情况汇报

关于政府性债务情况汇报政府性债务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政府性债务的情况,现就我国政府性债务的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汇报如下:一、政府性债务的总体情况。

截至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庞大的水平。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政府性债务余额已经超过了XX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了XX%。

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政府性债务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债务压力日益加大。

二、存在的问题。

政府性债务规模庞大,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政府性债务的规模过大,使得政府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财政风险上升。

其次,政府性债务结构不合理,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存在浪费和滥用的现象。

再次,政府性债务风险隐患较大,一旦出现风险,将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冲击。

最后,政府性债务透明度不高,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容易引发各类风险隐患。

三、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要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债务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债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次,要优化政府性债务结构,加大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债务资金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倾斜。

再次,要加强政府性债务信息公开,提高债务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公开、透明和规范。

最后,要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健全的债务风险应对机制,确保政府性债务风险可控。

四、结语。

政府性债务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也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

我们将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坚决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确保政府性债务规模合理、结构优化、风险可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以上就是关于政府性债务情况的汇报内容,欢迎各位领导和同事就此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 地方 合计
98 129.48 2 600.72 108 859.17 26 655.77 206 988.65 29 256.49
23 110.84 43 393.72 66 504.56
注:∗此处的三级政府具体指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
从该表可以看出,自 2010 年底以来,中央政府性债务 和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都在不断地增长,截至 2013 年 6 月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为 20.7 万亿元,中 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相当,政府或有债务则高达 9.6 万亿元,约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一半,需要得到 足够的重视。
实际是否如此,存在一定的疑问。《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是 1993 年正式生效的针对欧洲发达国家组成欧洲共 同体(即欧盟)的关于财政风险的约定。首先,该条约制定 时间早,世界经济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各国财政状况同样发生了较大变化,条约是否继续适用 欧洲国家已是一个疑问;其次,该条约针对的是欧洲发达 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有权制度、经济状况、发展阶段、财政体制和产业结构 等众多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一西方国家的财政 风险标准是否适用我国还有待考量。其他三个比较指标 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
三、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特点 相对于 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而言,本次 政府性债务审计主要具有审计范围更广、审计效率更高、 审计结果公布更为慎重、债务分类更加合理、债务风险分 析更为深入等五大特点。 1. 审计范围更广。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涉及 五级政府中的省级、市级和县级三级政府,审计项目达 373 805 个,共 1 873 683 笔债务。本次全国政府性债务审 计覆盖中央、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5 个计划单列市、 391 个市(地、州、盟、区)、2 778 个县(市、区、旗)、33 091 个 乡(镇、苏木)五级政府的 730 065 个项目,共 2 454 635 笔 债务,是一次全面的政府性债务摸底。 2. 审计效率更高。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 历时 3、4、5 月共三个月,动用 4.13 万名审计人员完成省 级、市级和县级三级政府的债务审计。对于本次政府性债 务审计,国务院办公厅自 2013 年 7 月 26 日《关于做好全国 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发布以后,审计署自 8 月 1 日起至 9 月 30 日结束历时仅仅两个月,动用 5.44 万名审 计人员参与其中,完成了从中央政府到乡级政府的五级 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3. 审计结果公布更加慎重。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 债务自审计工作结束到审计结果公告时间间隔为近两个 月,而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自审计工作结束到审计结果 公告时间间隔为三个月。本次审计结果公布更加慎重,表 现在审计署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利用更长的时间进行不断 地核查、复检、统计以及整合等工作,使得审计结果中的 数据更加准确、完整和可靠。 4. 债务分类更加合理。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 将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债务分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 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以及政府可能承担一 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三种类型。 本次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根据政府对债务的偿还责 任和法律责任不同,结合国际惯例,审计中将“政府性债 务”明确划分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 责任的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三种类 型。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将第三类政府性债务明确为政 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较之前更加准确合理。 与此同时,本次审计公告将后两种政府性债务划为政府 或有债务,既体现了政府性债务性质不同的区别,又厘清 了政府性债务的内在合理的结构。 5. 债务风险分析更为深入。2011 年全国地方政府性 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分析了债务规模、债务年度变化、债务 余额结构(包括了政府层次、区域分布、举债主体、借债来 源、债务形态和资金投向以及偿债年度六个方面),并从 债务率和逾期债务率两个指标分析了债务负担总体情
四、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的思考 1. 关于政府性债务披露。整体而言,本次全国政府性 债务审计的结果提供了从中央政府到乡镇政府五级政府 的债务总体情况,比较彻底地了解全国政府性债务的规 模,为管理政府性债务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全国经济 工作安排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信息基础。 审计的目标是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受托经济责任可以进一步分为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审 计既要促进行为责任的履行,又要促进报告责任的履行 (蔡春,2001)。委托者将拥有的经济资源委托给受托者经 营管理,自受托者接受经管受托经济资源起,受托者就对 委托者负有了受托经济责任。根据委托人和受托人的不 同,受托经济责任可以分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企业受托 经济责任和组织内部受托经济责任。政府审计因公共受 托经济责任而产生,目标是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 面有效履行。社会公众将公共资源委托给政府,政府就对 社会公众负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有效管理政府性债务 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必然要求。 社会公众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有权利知道各级 政府性债务的实际情况,政府作为委托者有义务履行公 布各级政府性债务的报告责任。“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 当社会公众可以及时了解政府性债务时,便会形成对政 府的舆论压力,促使政府不断改善管理债务的能力。在我 国,审计署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其审计结果公告是国务 院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审计结果公告中披露各 级政府的政府性债务情况,如采用附件的形式披露,以使 得人民群众了解政府举债和管理债务的情况。 2. 关于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本次全国政府性债务 审计结果公告有专门部分对全国政府性债务的负担情况 进行了分析,给有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具 体来说,本次审计结果公告从负债率、政府外债与 GDP 的 比率、债务率和逾期债务率四个指标利用截至 2012 年底 的数据,将我国的指标值与国际控制标准参考值进行比 较,得出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的结论。本文认
(2)全国政府性债务的利息问题不容忽视。本次政府 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无论是在政府性债务规模及结构中 公布的五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和政府或有债务截 至 2013 年 6 月 30 日的余额,还是在全国政府性债务负担 情况中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分析,都未提到政府性债务 的利息及其对财政风险影响的问题。中央财政债务中的 83.72%由国债债券、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构成, 地方政府性债务中的 72.62%由银行贷款、BT(即建设—移 交)和发行债券构成,其中银行贷款占到总体的 50.76%。 大量利息的存在使得政府性债务的负担进一步加大,是 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分析全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时,要充分 考虑利息对债务风险的影响,需要在分析判断中做必要 的说明。
□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分析及建议
刘雷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成都 611130)
【摘要】政府性债务已然成为影响财务安全的重要因素,审计署于 2013 年 8 月和 9 月对全国五级政府的政府性 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并于 2013 年底发布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本 次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结果、分析了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审计结果披露、债务风险分析和审 计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2014.5 下·97·□
□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为,至少有三个方面使得我们需要慎重对待政府性债务 风险总体可控的结论。
(1)国际控制标准参考值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是一个 问题。以负债率为例,负债率是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 GDP 的比率,是衡量经济总规模对政府债务的承担能力或经 济增长对政府举债依赖程度的指标,我国的该指标值是 36.74%,根据历史经验将政府或有债务考虑在内,负债率 的指标值为 39.43%。而与国际通用的《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规定的 60%的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标准相比,我国政府 性债务风险完全可控。
2010 年底 三级政府∗ 67 109.51 23 369.74 16 695.66
中央 94 376.72 2 835.71 21 621.16
2012 年底 地方
96 281.87 24 871.29 37 705.16
合计 190 658.59 27 707.00 59 326.32
2013 年 6 月底
(3)隐性债务(政府或有债务)问题不可忽视。截至 2013 年 6 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达 206 988.65 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29 256.49 亿元,可 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66 504.56 亿元,其中由负有 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组成的 政府或有债务共 95 761.05 亿元,数值上约占政府负有偿 还责任债务的 46.26%。
【关键词】政府性债务 审计结果公告 特点
一、引言 财政风险一直以来受到各界的关注,随着政府性债 务的累积,而越发受到关注。近些年来,我国为了促进经 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需要进行必要的 举债行为,政府性债务自然而然形成。准确的规模和结构 信息是有效管理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债务和防范财政风险的基本要 求,通过审计,可以全面摸清债务底数,客观反映债务情 况和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做出科学判断为政 府性债务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 性债务的监督,最终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审计署已经于 2011 年和 2013 年对政 府性债务实施三次大规模的审计,并向社会各界及时发 布了相应的审计结果公告。第一次政府性债务审计针对 的是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第二次政府性债务审计针 对的是 36 个地方政府,涉及 15 个省、3 个直辖市及其所属 的 15 个省会城市和 3 个市辖区;两次审计都获取了非常 重要的政府性债务信息,但都不是全面的政府性债务审 计。第三次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对象是中央、省、市、县和乡 五级政府,范围覆盖了全国所有的政府部门及所属机关 (除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是对全国政 府性债务的全面摸底。 针对 2013 年 12 月 30 日审计署发布的第 32 号公告《全 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本文介绍了本次政府性债务审 计的结果、分析了本次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特点,在此基础 上,从审计结果披露、债务风险分析和审计政策建议三个 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二、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结果 2013 年 12 月 30 日,审计署发布了 2013 年第 32 号公 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该公告是政府性债务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