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的景观设计
基于生物气候学的建筑设计与构造
基于生物气候学的建筑设计与构造建筑设计与构造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建筑物的各个方面,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布局规划等等。
而基于生物气候学的建筑设计与构造则是在传统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适应,以实现能源效益最大化、舒适度最佳化的目标。
本文将从生物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应用案例等方面来探讨基于生物气候学的建筑设计与构造。
一、生物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和气候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通过建筑设计和构造,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气候条件,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生物气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方向: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点,合理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照和热能。
2. 比例: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物的体量和尺度,以提高自然通风和照明的效果。
3. 遮阳:通过使用太阳能遮挡装置,如百叶窗、遮阳篷等,减少夏季太阳辐射对室内的热影响。
4. 透风:通过合理设置门窗和通风设备,实现室内外空气流通,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
5. 绝热:选用合适的绝热材料和技术,减少热传导和热辐射对室内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效果。
二、基于生物气候学的建筑设计基于生物气候学的建筑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并在实际设计中应用生物气候学的原则。
以下是几个实际应用案例:1. 被动式设计:被动式设计是基于自然能源的利用,例如通过合理的朝向和建筑形式来提高日照利用率和通风效果,以减少人工能源的使用。
2. 绿色屋顶:在建筑物屋顶设置绿化覆盖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内温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效果。
3. 太阳能利用:将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集成到建筑物设计中,实现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
4. 雨水收集: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植物浇灌、冲厕和清洗等,以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三、基于生物气候学的建筑构造基于生物气候学的建筑构造即在建筑物的实际施工中,考虑生物气候学的原则和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能源效益。
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
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武汉市位于中国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冬季温和而夏季炎热。
同时,由于其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湿润的气候特征也决定了其雨量充沛。
在冬季,武汉市气温较为温和,平均气温在5℃左右,相对湿度较高,常常有雾和霾天气。
而在夏季,武汉市则是高温多雨的季节,平均气温在28℃左右,往往会出现高温干旱的现象。
基于武汉市的气候特征,建筑设计师和规划者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气候适应性建筑的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减少能耗。
首先,针对冬季温湿度较低的特点,建筑师会采用保温隔热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
比如在建筑物外墙加设保温层,选择较好的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和泡沫塑料等,以降低冷空气的渗透和热量的损失。
同时,在室内设计中增加阳光房、温室和围合中庭等温室效应的空间,可利用太阳能进行被动式供暖。
其次,针对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建筑师会进行适当的遮阳设计和通风设置,以改善室内的温度和空气质量。
例如,在建筑物外挑出合适的屋檐或设置凉棚、雨篷等,以降低夏季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减少室内的冷负荷。
同时,在室内设计中增加通风窗、风口和风帘等,以增加室内的自然通风和热量交换。
此外,武汉市雨季较长,建筑师也会考虑采集利用雨水的设计。
例如,在建筑物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储水池等,以供给植物浇灌、冲洗和洗涤等非饮用水用途,减少对城市供水系统的依赖。
最后,针对武汉市的高湿度气候特点,建筑师会选择适合的建材和设计方案,以防止潮湿和霉菌的产生。
比如,选用透气性好的外墙材料,如砖石、麻石等,增加室内外的空气对流和湿气排放。
同时,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确保建筑物周围的水分能够快速排除,避免积水和渗水现象。
综上所述,武汉市气候特征决定了其对气候适应性建筑的需求。
通过采用合理的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可以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能源压力和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
2、水体设计:以当地的气候特点为依据,合理规划水体的大小、位置和分布, 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营造美丽的景观效果。
3、微气候调控:通过合理布局植物、水体等元素,改善局部微气候环境,为 游客创造舒适的游憩氛围。
其次,风景园林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不仅可以提供绿色空 间,还能促进社会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风景园林为城市提供了天然 的休闲场所,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户外活动需求。在节能减排方面,风景园 林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通过采用绿色建筑和绿色基础设施,减少能源消耗 和碳排放。
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风景园林行业应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首先,应加 强园林生态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优化植物配置,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 抗逆性。其次,要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此外,应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例如通过选用耐旱、耐涝等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 减少极端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4、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风 险意识,降低因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
5、加强政策扶持。制定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政策,如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对 农业的补贴等,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内容三
引言
气候因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水 体的分布以及园林的整体生态环境。本次演示旨在基于气候因子分析的风景园 林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提高园林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了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考察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了解气候因子与风景园林设计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数据 采集和分析,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对气候因子进行量化处理,并综合考虑当地 的气候特点、植物分布和水资源状况等因素。
“背山面水”理念在岭南山地建筑中的运用——华为荔枝园项目中的小气候营造
于建筑通风,春夏季较热的空气吹过水面,降低空气温度的同时带动水汽上行促成降雨,雨水通过阳坡顺畅排走汇入河流或池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有研究表明,坡向作为重要地形因子,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水分分布,能够引起水热因子的系列变化,影响地上植物的发育,从而对植物群落类型等产生重要影响[1];建筑背靠山体,可以抵御秋冬季冷空气流,以上元素综合构成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
2岭南建筑“岭南”广义上理解为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以南,以广东、广西与湖南、江西四省边境处的五岭山脉为界,与内陆相隔[2]。
关于岭南地区的气候属性,一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暖;也有学者根据1959年版《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将广州、南宁、闽南均称为“南亚热带”,与岭北亚热带地区在气候上有较大不同,建筑具有典型的回应热带气候的技术特征[3]。
为适应其地域性所造成的炎热多雨、湿度高的气候特点,对室内空间起到自然通风的作用,在空间布局上有高度的要求[4]。
传统的岭南民居利用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组织来达到通风的目的,以尽快排出室内潮湿闷热的空气[5]。
村落在选址上往往遵循“背山面水”的理念,坐北朝南,摘要 “背山面水”是中国传统理念中理想的择居基本模式之一,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理念与实践基础。
以岭南山地建筑——华为荔枝园项目为例,展示了在“背山面水”理念蕴含的环境观念引导下,采取主动介入策略整理地形、布置建筑、建立山地标高体系,营造优质小气候环境。
体现出传统营造理念在现代的延续与应用。
关键词 背山面水;岭南山地建筑;小气候营造中图分类号 TU241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07.46Abstract The concept of “backing the mountain and facing the water” is one of the basic models for the ideal choice of resid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raditional theories, which have a rich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basis. Huawei Lizhiyuan project, a mountainous building in Lingnan,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how to follow the environmental concepts embedded in the concept of “backing the mountain and facing the water”, and adopt proactive strategies to organize the topography, to arrange buildings and to establish a mountain height system, thereby creating a qualified microclimate. It reflects the uti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in modern continuation and applicati on.Key words backing the mountain and facing the water; Lingnan mountain architecture; microclimate creati on1中国传统理念中的“背山面水”“背山面水”是中国传统理念中选择理想居住地的基本模式之一,其看似简单的模式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理念与传承数千年的实践基础。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
基于环境因子的建筑设计策略
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和 性能。
建筑设计策略
基于环境因子的建筑设计策略,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设计和措 施,如利用地形、保护植被、控制水文等。
THANK YOU.
节能技术应用
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例如,使用高效节能 门窗、保温材料等,减少建筑物热量损失。
基于适用的建筑设计方法
适应性设计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安排建筑物的布局和朝向,使建 筑物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例如,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 ,可以采用架空层、通风设计等手段来提高建筑物的适应性 。
可再生能源利用
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 高建筑能源自给能力。
气候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通风设计
建筑设计应考虑自然通风,利用建筑空间布局引导气流,实现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和换气 ,减少机械通风的需求。
采光和遮阳
考虑建筑的光照需求和遮阳设计,合理安排建筑朝向、窗户和遮阳设施,以减少太阳辐射 对建筑的影响,同时满足建筑内部采光需求。
建筑设计策略
基于气候因子的建筑设计策略,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采取相应的设计和措施,如利用太阳能、合理布局、控制建 筑朝向等。
基于使用功能的建筑设计策略
使用功能
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对空间的需求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建筑设计策略
基于使用功能的建筑设计策略,需要针对具体的使用功能,合理规划空间布 局,安排流线组织,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2023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 方法及策略
目录
• 引言 • 气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 •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
基于热带气候的海南海口雅居乐中心设计
基于热带气候的海南海口雅居乐中心设计作者:汪海涛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21年第11期【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直接推动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在海南已经设置了自贸区,海南海口市在自贸区的加持之下也必然会迎来一波新的发展机遇,海口市第三产业也必然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本文以海口市雅居乐中心的设计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海南海口雅居乐中心的基本概况,接着系统性的阐述了基于热带气候的海南海口雅居乐中心设计原则与方法,以此提升海南海口雅居乐中心的设计质量,为民众打造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
【关键词】热带气候;雅居乐中心;设计【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1.032海南的气候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无冬季,属于典型的夏季酷热型天气,空气清新,环境质量优越,是理想的度假胜地。
海口市位于海南岛的北部,距离我国广东省近18海里,拥有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诸多称号。
本文所介绍的海南海口雅居乐中心位于海口市美兰区,北临国兴大道,交通非常便利,距离海口汽车东站也仅有8公里的路程,距离海口国际机场也仅有半小时的路程,周边的配套设施也非常丰富,交通非常便利。
本文研究中将介绍海南海口雅居乐中心的基本概况,接着系統性的阐述了基于热带气候的海南海口雅居乐中心设计原则与方法,以此提升海南海口雅居乐中心的设计质量,为民众打造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
1、海南海口雅居乐中心的基本概况海南海口雅居乐中心北面宽155米,南面宽60米,西侧宽511米,南北长511米,东西长155米,周边环境非常优越,西临美舍河,可以在夜间观看美丽的滨河景观带。
海南海口市年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年最高气温约为28℃左右,最低气温约为18℃左右,全年无冬季气候非常宜人。
与此同时,海南海口市全年降水量较为充沛,年平均降水约为2000毫米,全年日照光时超过2000小时。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研究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气候适应性设计已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岭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其庭园空间的设计更具挑战性。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以期为岭南地区的庭园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温度、湿度、降雨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庭园空间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岭南庭园空间的主要要素,如水体、植物、园路、建筑等,并分析这些要素如何根据气候特点进行布局设计。
接着,文章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气候适应性布局模式在岭南庭园空间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这些案例将覆盖不同类型的庭园,包括私家园林、公共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等,以展示气候适应性设计在各类庭园空间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文章将总结归纳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的关键要素和设计原则,提出优化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气候适应性设计在岭南庭园空间中的应用,为提升岭南地区庭园空间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岭南庭园概述岭南,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南部以及香港、澳门等地,这一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庭园文化。
岭南庭园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共性,又因其地域特色而独具魅力。
岭南庭园的空间布局深受其气候影响,呈现出一种与北方园林截然不同的风貌。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少风,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岭南庭园在布局上更注重通风透气、遮阳避暑。
庭园中常采用开放式结构,利用水体、植物等要素创造凉爽湿润的微气候环境,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宜人的舒适度。
在空间要素布局上,岭南庭园讲究“因地制宜、因景而异”。
庭园中的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要素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以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工和谐共生的景观效果。
豫西地区气候适应性参数化建筑设计研究——以洛阳地区商业综合体设计为例
向的建筑设计研究愈加被人们重视,有越来越多的生态适应性建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1923年,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将建筑物划分成体量(mass)、表皮(surface)和平面(plan)三个要素,参数化建筑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进行设计。
随着全球能源缺少与生态危机的到来,建筑师开始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上述建筑三要素的设计,创造出气候适应性建筑,减少建筑本身的能耗。
1.2气候适应性建筑的意义建筑与气候的关系伴随着整个人类建筑的发展史,是建筑设计领域永恒的主题之一。
在古代,建筑作为人类对抗恶劣的自然气候的庇护所,为适应当地独特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建筑。
而现代大多数对于建筑气候适应性的探索不够深入,更多地依靠人工照明、采暖空调等主动式调节方式控制室内的照度、温湿度等来满足建筑规范的需求。
过度依赖建筑设备调节室内环境,不仅导致建筑能耗的增加,而且使得有些建筑师在进行建筑项目设计时放弃考虑或很少考虑地域性和建筑与当地气候的关系,导致现在的很多建筑都丧失了与环境的联系,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所以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追求气候适应性的建筑形式,是如今绿色建筑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2基于ladybug 的参数化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以洛阳地区为例2.1场地因素:基地环境与设计理念概述结合洛阳的区位特点与时代环境,提出设计的主要理摘要 近些年来,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建筑设计研究愈加被人们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生态适应性建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研究结合洛阳的区位特点与时代环境,提出设计的主要理念:城市文脉与历史的重组,冰冷金属剥落后的柔软的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可持续发展综合体。
结合洛阳的气候环境特点、参数化技术和自遮阳、辐射映射表皮等绿色建筑设计手段,提升建筑的生态效益,设计出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商业综合体。
关键词 气候适应性;参数化;自遮阳;辐射映射表皮中图分类号 TU201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6.08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riented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more and more ecological adaptive buildings appear in people’s vision. Combined with the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ra environment of Luoya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ideas of design: the reorganization of urban context and history, the soft building after the peeling of cold metal, and the climate adapt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lex. Combined with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Luoyang, parametric technology, self shading, radiation mapping skin, and other green building design mean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building, and to design an environment-friend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ercial complex.Key words climate adaptability; parameterization; self shading; radiation mapped epidermis1气候适应性建筑1.1气候适应性建筑的发展截至目前,学者对气候适应性参数化建筑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以生态环境为导作者简介:朱隅菡(2000-),女。
基于微气候改善的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基于微气候改善的城市景观设计分析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逐渐认识到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景观设计对微气候改善的作用,总结了城市景观设计对微气候的影响,以及改善城市景观设计,并对城市地形设计、城市绿化种植设计、城市水景设计,这三种景观设计进行阐述。
希望本文内容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标签:微气候;城市景观;景观设计限制在100米大到1千米水平范围内的内地面气候,能够影响微气候的构造特征。
其中城市景观也在范围内,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会随着高度产生一定变化。
城市相关部门人员可以通过对城市进行景观设计,优化微气候,使人们生存生活的环境更为舒适,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该地区的大气情况。
一、城市景观设计对微气候的影响城市中的风景、山水以及地形地貌形成的空间和物质的综合体被称为景观,人们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活动,体现了一个区域特有的特征。
城市中的景观属于人工创造的人文景观,可以对历史和风俗进行反映,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和优化。
城市景观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会对人们生活的需求和社会意识进行最直观的影响和体现。
从一般角度来讲,城市的历史越长久,越能体现出丰富的人工意识,并表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1]。
城市气候会对人们生活造成影响的是小气候,也被称为微气候。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气候分为大气候和小气候两种,其中地区具有的一般性气候或共性气候特征,属于大气候;而在较小的范围内,因为多种因素影响小气候与大气候有一定差异。
这种小气候也被称为微气候,相关学者表示,人体在环境中的舒适程度,会受到这种微气候影响。
所以,城市中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不断上涨,并对景观环境有了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
城市景观不仅是地表一种环境的综合体,还包括地理、气候和水文等方面,这些内容也是城市中的基本要素,所以景观很少受到人为影响,能将其特性完整体现。
所以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微气候,相关城市建设、城市改造及城市管理可以通过景观设计达到改善微气候的目的。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摘要:在碳中和发展目标的引导之下,建筑施工行业的能耗问题已经成为了必须要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而装配式建筑则为相关问题的顺利解决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综合各个环节的因素分析,如果想要让装配式建筑行业能够在碳中和目标的引导之下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那就必须要在整合各方技术资源的基础之上推动各环节细节工作的创新升级。
关键词:适应气候;建筑设计;策略;方法前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建筑设计越来越可以忽视外界环境对室内微环境的影响,从而促使了更多“异化”的参数化建筑产生,而这些以高昂的建设费用、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华丽的建筑所带来的是碳排放的增加和对环境资源的吞噬。
1气候适应性1.1生物系统与建筑系统的气候适应性在自然界中,“适应”是每个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适者生存”是最通俗的释义。
不同的生物处在不同的气候因素(温度、光、水、风、湿度)下会进化为不同的特征以应对外界环境,而适应的过程就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协调、共生的过程。
当外部条件变化时,生物内部也会发生变化以维持生命体征的正常运行。
那么相对于建筑而言,它的适应不仅体现在外部气候环境对室内舒适度的协调应对上,还包括气候对建筑结构的安全处理及材料使用寿命、使用者对其进行外部调节上。
1.2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机制从我国建筑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面对不同的气候变化,人们一直在寻找什么样的建筑能够保障适宜的内部环境,例如华南地区传统的干栏式房屋,用大陡坡屋顶、深挑檐、底层架空来进行通风遮阳,西北地区用敦厚的窑洞来抵御严寒等,均是不同的气候条件所演变生成的不同类型的建筑。
基于此,也可以看出我国一贯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建筑上都怀着与环境共生的态度。
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2.1规避机制无论外部环境恶劣还是适宜,建筑均作为规避物,抵制外部环境的输入,依靠内部建筑设备所创造出的适宜的生活环境,主要包含隔热、保温、通风、采暖、遮阳等方面的技术。
基于WRF模拟的气候适应性景观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2023年第12期现代园艺基于WRF模拟的气候适应性景观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周鑫辉,童亦瑶(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0)摘要:对于热岛效应严重、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全球城市化与气候变暖下的适应性景观设计已经成为重要议题。
气候适应性景观的规划设计能够缓解城市高温气候带来的影响,基于中尺度WRF气象模拟方法,分析北京市六环内高温空间格局,并结合城市景观绿地格局,评价气候适应性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1)北京市六环内东南部气温高于西北部,海淀区、昌平区、朝阳区、顺义区高温斑块较多,局部高温在36~38℃;(2)城市中心景观绿地较少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需要合理规划五—六环及三环内的景观绿地空间,以改善城市高温气候环境;(3)气候适应性景观由城市外围向中心逐渐减弱,四环以内景观绿地气候适应性较差,尤其是朝阳区、昌平区表现最为突出。
关键词:全球变暖;城市高温气候;气候适应性景观;景观规划设计1研究目的和意义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综合影响增加了居民的健康风险。
我国自1949年以来经历2次超强高温,近几十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高于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1],其中,广州、北京极端气候事件均有增多[2]。
城市景观绿地是缓解气候变化危害的重要空间载体,通过蒸散作用冷却表面及通过对流改变热交换的方式,帮助缓解城市过热现象,减轻城市热岛效应[3]。
因此,探索气候适应性景观评价方法是当下研究的重点议题。
目前,气候适应性景观聚焦于对城市绿地及植物等进行空间尺度的分析,从而明确其对相应气候危害的缓解效应。
近年来,通过建立气候与景观绿地在空间上的关系,以遥感卫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的方法作为基础研究数据,其中,遥感影像的成像质量是影响研究精细化程度的关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WRF/UCM是一种单层城市冠层模型,用于模拟城市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和动量交换。
下边界层的特征在于表面特性和几何形状、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地形及热物理特性,例如,反照率、热惯性、土壤湿度和粗糙度[4]。
基于生态气候学的建筑形式策略研究
基于生态气候学的建筑形式策略研究摘要:为了更好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这一模式影响下,生态气候学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当今的建筑语言中,覆盖诸多方面。
本文通过对我国各个地区生态气候策略的解读,提出结合各个热工分区的生态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气候学设计策略1 研究背景自1973年第一次全球性石油危机以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当代建筑在建造的时候往往过分依赖当代技术,忽略了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这又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结果是当代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调控环境的能力,室内环境质量也不是很好,而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环境问题也在日益恶化。
面对当代建筑能耗大、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特点,如何寻找更优化、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如何与地方气候等自然元素相结合成为未来建筑应用领域的发展方向。
2 适应当地气候的建筑形式策略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gb50176—93)的规定,我国可划分为以下5个气候区(图1):即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
这一分区反映了建筑热工设计与气候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象基本要素对建筑物及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的影响。
2.1严寒和寒冷气候地区的“封闭保温+太阳能利用”设计策略在严寒和寒冷地区,春、夏、秋三季的温度比较适宜,基本上不需要使用过多的能源进行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因此,严寒和寒冷地区的设计策略应着眼于建筑的保温和采暖。
要做好保温和采暖,不仅要防止热量的散失,也要主动的利用大自然中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也即“封闭保温+太阳能利用”设计策略。
2.1.1 建筑的朝向、形体与布局建筑的朝向、形体与布局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热损耗,因此,在严寒和寒冷地区,除了要了解当地的宏观气候外,还要充分分析当地的小气候环境,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建筑的朝向、形体与布局。
位于澳大利亚猎人谷瓦塔冈森林的四重地平线住宅(图2),由建筑师林塞·约翰斯敦设计。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 敖宁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敖宁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筑行业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其也需要不断提高设计与施工水准。
现代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基于此,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关注适应性设计,其中气候适应性设计则是重要的环节。
本文在对建筑设计行为进探讨时,针对气候适应性设计进行了重要性以及具体的设计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适应气候;建筑设计;方法众所周知,建筑设计是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施工的核心,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的舒适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气候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建筑设计必须将气候考虑在内,结合不同区域的光照、气温、湿度、风力等开展设计,以便实现气候与建筑的协调发展。
现如今,社会经济深入发展,广大群众对居住的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人类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新理念,建立宜居环境,建筑设计必须树立新思想,结合气候特征开展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适应气候的重要性对于建成的建筑物而言,其使用的适宜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使用体验。
而基于气候适应的建筑设计则能够显著提升建筑使用的适宜度,且能够实现对建筑内的气候环境的有效调节。
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人员,其在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时,甚至能够达到室内四季如春的效果,能够保障室内具备充足的自然光与自然风,从而还可以实现对资源能源的节约。
2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分析2.1 结合气候特点选择建筑朝向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基于气候适应性设计原则,设计人员首先要关注建筑朝向,建筑朝向直接指向建筑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因而会影响建筑居住的舒适度。
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朝向设计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现场勘察工作,要对建筑场地各项要素包括地形、日照、风向等,在了解建筑所在地的自然因素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朝向方案。
以广东省惠州市某建筑为例,在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结合当地的地形、日照条件等要素,在设计时,判定需要主要考虑的因素为通风向。
基于南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搭配研究
基于南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搭配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南北地域在地理、气候、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体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上。
南方地域多雨湿润,植被茂盛,色彩明快艳丽;北方地域干燥寒冷,植被稀疏,色彩较为沉稳素雅。
南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搭配需要考虑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美好生活的追求,南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搭配研究愈发受到重视。
通过深入探讨南北地域风格特点及色彩、制定色彩搭配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风景园林设计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实现更加优秀的设计作品。
1.2 研究目的南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搭配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地域风格特点下色彩搭配的原则和实践,深入研究南方地域和北方地域在园林设计中色彩运用的特点与差异,为提升园林设计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内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南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搭配进行探讨,揭示不同风格特点下色彩对于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为设计师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色彩搭配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系统研究南北地域园林设计中色彩搭配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丰富我国园林设计理论,促进南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推动我国园林设计行业的进步和创新。
本研究旨在探讨南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搭配,为提高园林设计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南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搭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环境美化越来越重视,园林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南北地域的风格特点和气候差异导致了在色彩搭配上的差异性,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色彩搭配在南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北地域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搭配不仅可以提升景观的美感和观赏性,更能够反映当地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特点。
通过研究不同地域的色彩搭配原则和实践案例,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灵感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创作出符合当地特色和气候条件的园林设计作品。
基于PHOENICS的高校空间风环境设计研究——以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0 引言建筑室外风环境对行人舒适度和降低建筑能耗有重要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高校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建筑群,应科学规划,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区域的微气候,形成丰富的空间环境,同时也能营造舒适风环境。
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对高校建筑群进行风环境模拟分析,为校园规划提供参考和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研究风环境的方法主要有实地检测法、风洞模型试验法和计算机模拟法。
但由于实地检测法和风洞模型试验法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且随着CFD 技术的进步,成为当今计算机风环境模拟的主要方法。
CFD 是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的简称,利用计算机快速的计算能力得到流体控制方程的近似解,有着操作简便、造价低、可控性强、精度高等特点[1]。
市面上较为常用的CFD 模拟软件有PHOENICS、VENT、FLUENT、AIRPARK 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规划学者开始关注风环境,将其作为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
如胡春等人运用AIRPAK 软件对合肥市某高层住宅的两套规划方案进行风环境模拟,继而从风环境视角指导居住区建筑布局设计[2];张梓霆等人运用PHOENICS 软件模拟分析夏季和冬季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室外风环境,研究绿化布局和绿化模式对医院室外风环境的影响[3];张仕奇等人采用ANSYS 摘要 在全球气温持续升温和新冠疫情背景下,自然通风和空气品质的保障尤为重要。
高校拥有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规划师更应重视校园风环境设计,营造良好的风环境可以使学生更为舒适地进行户外活动,夏季凉爽,冬季御寒保暖,以及便于污染气体的排出,同时还能减少对能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
文章采用PHOENICS 软件对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风环境模拟分析,从总体布局、建筑单体和场地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高室外人体风环境舒适度的策略,希望对构建绿色校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微气候的寒地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图 7树篙、 灌木丛、 乔木 人行 高度处的 温度分布 云图
图7 ( a ) 人 口处温 度较低 , 低 矮 的树 篱没 有影 响
到人行 高度处气流 , 所 以冷空气快速进入 , 使东侧建筑
R N G K— E模型 的数值解 析。为 简化起 见 , 数值 模拟
为稳态计算 。以下模 拟中以双“ L ” 型围合式布局 的多 层建筑为例 , 研究 景观空间组 团设计 , 所取截面均为人 行高度 1 . 5 m的水 平面上 的温度场及流场分布图。
2 . 2 景观元素与微气候 因子互 动模型建构
化居住 区微气候环境 的景观设计 策略 , 使 居 民获得更
为舒适 的室外景观环 境 , 所 以体 系中人 的舒适 度是衔 接居住 区景观设计元素与微气候环境的重 要部分。
2 寒地 居住区景观组团对 空间微气候影响数值模拟
的太 阳位置 , 时间模式选 取平太 阳时( 1 3 : o 0 ) 计算 。 研究 使 用 f l u e n t 6 . 5数 值 模 拟 软 件 对 区域 进 行
1 寒地居住 区景观设计研究体系解析
分别采用夏季典 型 气象 日和冬 季 典型气 象 日的逐 时
寒地居住 区景观 设计体 系是 由人 、 微气候 因子 与
景观元素三要 素构成 , 以优化 微气候 提高人 的相对 舒
适性为 目的 , 以景观元素设计 为手段 , 通过三要素之 间
值。哈尔滨冬季 典型气 象 日取 冬季最 冷月( 1 月) 的典 型 日《 城市居 住 区热环 境 设计 标 准) J G J X X一 2 0 0 9中 规定的哈尔滨典 型气象 日设计 计算气 象参数见 图 1 。 冬季典型气 象 日的室外 风速 在 2 . 2—3 . 8 m / s 之 间变化 , 文 中仅研 究人行 高度 的微气候 情况 , 所 以选取 室外风速最大值 为 3 . 8 m / s ;温 度选用 冬 季典 型气 象
基于寒地特征的绿色建筑屋顶景观设计
基于寒地特征的绿色建筑屋顶景观设计作者:鞠凯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2期[摘要]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其建筑中独特的屋顶样式。
本文在总结了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和屋顶发展样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东北地区建筑屋顶的绿色设计与改造的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寒地特征绿色建筑屋顶景观[中图分类号]T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115-01我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交流和与自然相伴的状态。
随着社会理念的不断转变,“近山不进山,离尘不离城”,在日益喧闹的城市中既能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又能享受大自然的气息和宁静,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向往。
现代的屋顶设计不仅仅延续了传统的使用功能,更多的体现出整个城市的形象面貌,特别是在地处北方寒带地区的住宅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类型。
一、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类型及现存常见的屋顶形式(一)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东北地区地处亚寒带,季节特征明显,四季温差较大。
特别是冬季比较漫长,夏季又十分酷热干燥,春秋两季常常伴随着大风和干燥的天气。
这些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成这里的建筑类型具有明显的寒地特征,特别是对住宅的屋顶设计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二)东北地区常见的屋顶形式一般说来我国的住宅建筑屋顶形式,大多延续的是古代的设计形式,可以分为平屋顶和坡屋顶。
近年来在设计的过程中又加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在吸收和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富于变化的构造类型。
而屋顶设计不仅要做好排水和防水的设计,同时还要做好保温、节能的特点类型。
透过近几年北方的建筑样式来看,北方严寒地区住宅建筑屋顶设计不仅仅保持了北方气候特征的要求,也在结合外部的文化形式上发展了不同的处理形式。
一方面是对坡度较大的屋顶重新设计,配合现代常用的平板天窗和老虎窗,顶层为跃层户型。
另一方面是对平屋顶进行设计,平屋顶上平缓的机构可以摆放吸收太阳能的设备,既能有效地节约资源,又能对其设计改造提供支持。
如何通过风景园林设计改善城市微气候
如何通过风景园林设计改善城市微气候摘要: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微气候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局部降雨不足等微气候现象对居民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风景园林设计来改善城市的微气候,以创造更宜居、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城市微气候、城市绿地系统、水体景观设计、建筑物绿化设计一、引言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然而,这种快速的城市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微气候的恶化。
城市微气候是指城市内部相对于周边地区形成的特殊气候条件。
城市微气候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热岛效应、缺乏通风和降水不足等。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相对于周边地区温度更高的现象,由于城市中大量的人工建筑和硬质表面,导致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和储存增加,使得城市温度上升。
缺乏通风是由于高楼大厦、狭窄的街道和缺乏绿地等因素导致空气流动受阻,影响了城市空气的质量和循环。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覆盖变化也会导致降水模式的改变,使得城市面临着降水不足的问题。
这些城市微气候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高温和缺乏通风不仅会导致人们的舒适度下降,还会增加人们患热相关疾病的风险,如中暑和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降水不足还会导致城市内部的干旱和水资源紧张,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
在解决城市微气候问题的过程中,风景园林设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风景园林设计通过引入自然元素和生态原则,可以改善城市的气候状况,提高人们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风景园林设计可以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水体景观的规划和建筑物绿化的布局等方面。
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城市绿地,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绿色覆盖,提供防风降温的功能。
水体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引入水体元素,调节城市气温,增加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建筑物绿化设计可以通过在建筑物上增加绿色植物,降低室内温度,改善空气质量,并提供舒适的室外环境。
基于气候变化模型的城市规划预案
基于气候变化模型的城市规划预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了一项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多种多样,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水资源短缺等,都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基于气候变化模型的城市规划预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基于气候变化模型的城市规划预案可以帮助城市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挑战。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冰川融化和海洋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这给沿海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气候变化模型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规划预案。
例如,可以采取提高堤坝高度、加强海岸防护工程、搬迁沿海居民等措施,以确保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基于气候变化模型的城市规划预案可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风暴等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气候变化模型预测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并制定相应的规划预案。
例如,可以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增加绿地覆盖率、建设防风抗震的建筑等,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此外,基于气候变化模型的城市规划预案还可以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增长,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气候变化模型预测未来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并制定相应的规划预案。
例如,可以改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和储存、推广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措施,以确保城市的水资源供应。
此外,基于气候变化模型的城市规划预案还可以促进城市的低碳发展。
随着全球对碳排放的关注和减排目标的设定,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气候变化模型预测未来碳排放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规划预案。
例如,可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交通规划和设计等,以减少城市的碳排放,实现低碳发展。
荷兰“绿心”--国家景观中基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景观设计
摘要:适应气候变化是景观设计中一个密切相关的主题,通过两个设计案例进行研究。1)“绿心”气候公园。体现 了倡导的设计思想和区域性研究成果。“绿心”研究计划始于 2010 年,最初是为经济、农业和创新的综合创新网络 部门制定。该计划建议:将填海造地和脆弱的泥炭地转变为“气候缓冲区”,使水系统更具弹性、减少土地沉降、 抵御洪水,并通过恢复泥炭地来吸收 CO2,有助于抵消温室效应。“气候缓冲区”也为 800 万居民增加了景观的多 样性和吸引力。2)阿姆斯特尔兰专题研究。 阿姆斯特尔兰是紧靠阿姆斯特丹南部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农村地区,也 是“绿心国家景观”的一部分。“绿心”区域设计研究、阿姆斯特尔兰专题研究于 2019 年开展,由我们担任北荷兰、 南荷兰和乌得勒支的空间质量省级顾问。阿姆斯特尔兰是“绿心”中一个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开放式农业景观, 沿经阿姆斯特尔河渗入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肌理中。对于该区域探究了 2 种设计思路及方案。1)如何使农业景观具有 可持续性且不受气候影响;2)将农业景观转变为自然景观并积极促进泥炭地的增长,会产生什么意义。这 2 个方 案的目标一致,都旨在保留阿姆斯特尔兰,使之成为阿姆斯特丹周边城区的一处重要的开放空间。 关键词:风景园林;区域规划;农业;自然发展;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泥炭景观;土地沉降; 城市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Climate adaptation is an extremely relevant them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2 design studies. The first is our manifesto and regional study “Climate Park Green Heart”. This plan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in 2010 for the Innovation Network Ministry of Economics, Agriculture and Innovation. In this plan we propose to convert land reclamation sites and vulnerable peat areas into climate buffers that make the water system more resilient, reduce soil subsidence, protect against flooding and capture CO2 through peat restoration and thus help counteract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climate buffers increase the diversity and attractiveness of the landscape for 8 million inhabitants. The second study focuses on Amstelland. This region is an attractive rural area immediately south of Amsterdam. The area is part of the Green Heart National Landscape. Regional design research Green Heart, Case Study Amstelland was carried out in 2019 on behalf of the Provincial Advisors on Spatial Quality of Nort Holland, South Holland and Utrecht. The Amstelland is a culturally and historically valuable ope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Green Heart that penetrates the urban fabric of Amsterdam along the Amstel River. We have investigated 2 scenarios for this area: 1) How can we make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sustainable and climate-proof and 2) what it means to convert this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to nature and to actively encourage peat growth. Both scenarios also have the objective of preserving the Amstelland as a valuable open space for the surrounding urban area for Amsterdam.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gional planning; agriculture; nature development; climate change; climate adaptation; sea level rise; peat landscape; soil subsidenc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缅甸气候的特点可总结为是:全年气温变化不大,雨量受季 节禅园作为一座马哈希 内观禅修中心,是提供给 己出家的沙弥和其他禅修 者,在萨萨那法师的指导 下,进行密集禅修的的一 座森林道场。 场地的主入口位于东南角, 还有一个位于西侧的次入 口。南部己有建成有男女 众宿舍、僧舍、禅师禅房、 场地边界有月善堂、剃度 堂、教建筑形式是普通双 坡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 其功能除了禅师、沙弥和 禅修者的日常起居,主要 就是密集禅修,具体来说 就是坐禅与行禅(每隔一小 时交替进行)。而文轩禅堂 (本次设计中主要的新建建 筑物)建成后,其主要功能 是讲经和禅修,讲经时预 计需容纳100人,禅修时50 人。
该气候区的园林规划布局适宜开敞疏朗,因为 疏朗的设计可以采集多方向的风,在主导风向 不稳定时尤其有效。利用夏季盛行风与地形形 成的山谷风、水陆风等,决定纳凉座椅或建筑 的选址,而建筑单体也会通过开敞朝向盛行风 向来获得自然通风降温的效果,例如,在山坡 水旁林边等由于热力因素差异容易产生微风的 地方,设置高阔开敞的凉亭。
根据图中标注的仰光地区每月平均 温湿度状态,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都 属于温暖湿润的范围,即湿热状态; 而在属于凉季的1, 2和12月则属于温 暖干燥的范围,即干热状态(但较为 温和)。
焓湿图中横轴 为温度,斜向 上的曲线为相 对湿度
接下来,分析三个季节内(暑季具体划分是3月1日至_5月巧 日,雨季是5月16日至10月31日,凉季是11月1日至翌年2月 28日),每一天从3:00到21:00(禅修者的活动时间)的温湿度 状态(在烩湿图内用散布的蓝点表示)。
•
首先,禅堂不适合放在地段中部等高线最 密集(即坡度变化最大)的区域,因为这个 区域在雨季会经常受到雨水的冲刷,不利 于建筑的稳固。
其次,考虑光照和风环境的要求。根据南 侧己建成区的冬至日日影 (图选择日照干 扰较小的区域。因为南侧的建筑多为一层, 日影影响范围较小
•
•
•
对南北两个位置的地段风环境进行模拟测试后,结果没有明显差别。因 为整个地段,包括南侧己建成区(在热季和雨季的西南主导风情况下,南 侧为上风区),的建筑布局疏朗,密度较低,所以对风环境的影响不大, 所以在下风区的禅堂在不太过靠近其他建筑的情况下,都能有较好的风 环境。 最后,考虑萨萨那禅师同时管理沙弥(他们有时会在教室学习)和外来的 禅修者(文轩禅堂建成后将于禅堂进行禅修)的功能需求,最后决定将禅 堂跟己建成区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将其置于靠近禅师禅房、剃度堂和 教室的南侧区域。
太阳辐射
外廊、柱廊、门廊、挑檐、骑楼等是湿热气候下应用广泛的建筑遮阳构件, 它们主要针对直射辐射,既可以为主体建筑的结构和窗口遮阳,也为室外活 动提供了阴凉、防雨的空间。 建筑的窗口遮阳也很重要。南向窗户对于夏季防晒冬季取暖都是有利的,东 西向的窗户夏季得热多冬季得热少,遮阳比南向窗户重要。为防止过多直射 光从建筑窗口射入,常在窗外设置遮阳板,例如岭南园林的花窗。
缅甸文轩禅园设计
——应对气候的景观设计策略
设计背景 地 理 位 置
• 宏观:佛教是缅甸的国教,缅甸的佛教属于南传巴利语佛 教,即小乘佛教。90%以上的缅甸人信奉佛教,僧尼占人 口总数的0.77 % 。缅甸全国现今仍保存着数以万计的佛塔,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位于仰光高达120米的大金塔。
•
中观:文轩禅园位于缅甸仰光东北郊约50公里处。仰 光是缅甸最大的城市,也是们的首府,原为缅甸首都, 人口约43.5万(2010年统计),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黄框的区域为人体理想的舒适度范围(风 速可为0),而粉框区域则代表在自然通风 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人体的舒适度范围。
暑季: 从焓湿图大于人体的舒适度范围。图中可 以看到,暑季大部分时间的温度和相对湿 度都大暑季的微气候设计目标是降温减湿 设计策略是遮阳、通风。
暑季焙湿图
雨季:温度方面与人体舒适度要求相差不大,但湿度几乎达 到饱和,远高于人体舒适度的要求,所以,雨季的微气候 设计目标是降低湿度,具体策略是排水、通风。
四面围合的建筑的通风口设置,跟通风目的密切相关。 在屋顶可以设置通风间层,利用夜间通风降低维护结 构和室内温度;而加速汗水蒸发的舒适通风,开口要在 人的活动范围差不多高的地方。通过屋顶通风口和建 筑较低处的门窗,还能引发热压通风。此外,岭南园 林中的“长廊冷巷”“高墙冷巷”利用风压原理,以 引导盛行风降温。
• 微观: 文轩禅园的住持萨萨那法师为缅甸的“最高禅师”。他在仰光市 内原有一座城市道场,但由于占地面积有限,缺乏扩展空间,一些信众 于2005年捐赠了一块4公顷左右的土地,给法师兴建森林禅修道场,即 本次设计的文轩禅园用地。这块地位于仰光东北郊,距离城市约五十公 里,在政府规划中为“果园区”。道场地处清幽大自然,远离繁嚣和污 染,毗邻农庄及其他道场,交通方便及有水电供应。
岭南园林的建筑为了满足防雨蚀的要求,多用高 柱础和石墙基,多用硬质铺地 以防止地面冲蚀,草地上多点石成路以方便雨中 行走。屋面常用坡度适中又有压 顶的,室内高度常高于地表,都有防风防雨的作 用。
“热带季风气候”作为禅园微气候设计的基础,也是设 计中最重要最需要考虑应对的因素。前文中己经对热带 季风气候一年三季等特点进行过介绍。在此借助Ecotect 的气候分析软件Weather Tool对其焓湿图进一步按季节 (暑季、雨季与凉季进行分析,并与人体舒适度的理想范 围比较,从而得出文轩禅园的微气候设计的目标与策略。
•
•
• •
水体对于调节微气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湿热地区最主要 的是蒸发降温的作用。作为下垫面的水面,如海、湖、池塘等, 由于水的热力性质与陆地的不同,可以起到天然空调的作用, 减少周边的气温波动。 要使水的蒸发在湿热地区有效地降低气温,水池喷水等水景最 好设置在建筑的下风向,以避免增加室内的空气湿度。 或者可以运用蒸发水分间接降温的方法,例如蓄水屋面为建筑 结构降温等。岭南园林在设计降温、蓄洪的水体时,还需要同 时考虑避免蒸发加剧造成湿度过度,与水体保持适当距离。
•
•
2米宽的外廊在满足禅修者经行的功能需求的同时, 也能够减少阳光直射。利用Ecotect软件对南、东、 西三个立面受太阳辐射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外 廊在南立面的遮阳效果较好,但东西两个立面仍受到 较强的太阳辐射,因此在外廊处选用遮阳蓬加强遮阳, 在之后的景观设计中也需要在东西两面进行种植遮阳。
•
湿热气候下园林设计利用植物的遮阴和蒸腾降温作用的同时, 还需要考虑避免对风的遮挡。大片密植的树木不利于通风,而 参差、散植的的树木可以在遮阳的同时减少对近地气流的阻碍。 岭南园林的树木孤植疏朗,多以果树,孤植或三两株丛植在建 筑一旁、庭园的空地中,不少还在基部围以树台。在角落或旷 地栽植树株树冠伞状的高大果树,既可遮盖整个院落,夏天可 以起到很好的庇荫作用,且果实可赏可食。在利用树荫为庭院 遮阳的同时,又不会妨碍建筑高度的通风 中层树和灌木对近地气流流动影响很大,在潮湿地区会阻滞空 气的流动,使空气湿度增大到不舒适的程度。因此,在湿热地 区,通常会选择树冠位置较高的乔木遮阳,避免在建筑附近栽 植灌木,防止阻挡近地面的空气流通。
• 当水面位于建筑夏季主导风向 的下风向时,水面仅通过太阳辐 射造成水蒸气蒸发来降低环境 温度夏季自然通风无法与水面 相配合,降温效果明显比前者下 降 • 冬季,气流在经过开阔的水面运 行中,风速增强,带来了建筑能耗 的额外增多
• 当建筑位于水体的两侧时,水 面在夏季对建筑的降温也主要 依靠水面的蒸发散热带来环境 温度的下降来取得,自然通风 对室外环境影响比建筑室内环 境显著
旱季方案
旱季(暑季与凉季)的微气候设计策略是遮阳、通风,对 园林微气候设计至关重要的植物在遮阳(防太阳辐射)和 通风除湿上的作用是有所冲突的:遮阳要求较多的树荫, 也就是乔灌木的种植,而通风除湿则需要开敞通透的环 境,植物对风的阻碍虽不及建筑要素强烈,但毕竟还是 消极的。 • 1.在建筑的东西两侧、室外禅修活动区种植乔木,并 在园路两侧形成林荫道。因为树荫能减少太阳辐射,下 方的热环境较好。 2.减少植被对主导风的阻碍,在设计中,除了围墙周边, 尽量不使用对风环境影响较大的灌木。在园林的西南侧、 建筑的南侧和西南侧,即上风区,以及人活动较少的区 域,少种乔木,种植结构以地被/草坪为主,以达到开 敞通风除湿的目的。 3.在场地的东北侧密植树丛,形成的树林可结合东侧的 池塘,形成一片温度较低的区域(即冷源),在凉季东北 主导风的情况下,跟西侧温度较高处形成热压通风。 4.不使用水体。虽然水体对微气候会有蒸发降温的作用, 但考虑到水体容易滋生蚊蝇、水里如果有鱼会引来杀生, 而且东侧己有一片有益于禅园微气候的自然水面,在场 地内就不设置水体了。 5.选择安静、地势平坦的区域作为禅修活动区,场地形 态要求自然简洁。因为匀质的空间形态更有利于禅修者 集中注意力。
湿热地区微气候设计手法
文轩禅园所在的仰光地区属于湿热气候区。湿热气候通常指年平均温度在18 C以上,年 降水量大于75Omm,年较差小,相对湿度大于80 %,潮湿闷热,有阳光暴晒和眩光问题。 在这种气候下,夏季的设计目标是争取最大限度的遮阳和通风,此外防雨和防潮也是设 计中的重要因素。下面按微气候设计的四大要素一太阳辐射、风、土壤和水,具体介绍 该气候区常见的微气候设计手法。
凉季:作为全年最舒适的季节,凉季有一部分时间的温湿度 状态是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的,但还有一部分时间的温湿度 相对较高,所以凉季的微气候设计目标是降温减湿,与暑季 类似。具体措施是遮阳、通风、适当加湿。
综上所述,除了主导风向不同之外,暑季和凉季的温湿度状态是 比较类似的,都是需要以遮阳、通风的手段减少太阳辐射、降低气 温和湿度。而雨季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雨季主要以快速排水和加 强通风的手段来降低湿度。 所以,在下一步的具体场地规划设计中,将针对旱季(暑季与凉季)、 雨季两种差别较大的情况得到相应的理想方案,再加以综合平衡后 得到最终的设计方案。
禅堂设计
• 在热带季风气候下,禅堂设计除了满足使用功能外,还需要重视室内环 境的舒适度,因此需要遮阳、通风和防潮的微气候设计。缅甸以及其他 东南亚地区的当地民居时最好的参考对象,综合考虑后选择了常见的干 栏式建筑形式,建筑底层有2米左右的架空,既有利于通风防潮,也能够 更好地适应地形的起伏。 立面形式简洁朴素,突出禅修宁静庄重的特点。四坡大屋顶在两层之间 设置有高窗,配合室内沿墙_50厘米区域的地板通风口,能够加强烟囱效 应,促进热压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