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文”“言”统一的思考
追寻“文言、文章、文化”的交融——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文 当现代文教 , 其结果只能是凌空蹈虚的空中楼 阁。
基 于 此 , 言 文 教 学 应 该 追 寻 “ ” “ ” 和 文 文 与 言 的
这一点有一个很好 的案例 。北京大学吴小 如教 授在《 古典诗词札丛》 序” 的“ 中所举《 木兰诗 》 的例子 巧妙地体现了“ 言 ‘ 交融的理念 : ‘ 文” “ 问女何所思 ,
曹
“ 言
— —
、
窜 、
文 言 文 教 学 的
文 言 文 教 学 一 直 在 两 极 间 摇 摆 , 么 “ 言 轻 要 重
安排。譬 如高 中三年 的教 学可 以 分成 三个 学 段进 行, 高一年级着 重培养 、 高学生 的释义 能力 , 提 将重 点放在文言文 的 词语 、 子 的准确 理解 上 ; 二年 句 高 级、 高三年级重点放在文章 的鉴赏 和文化的感悟上 。
木 兰 这 一 少 女 形 象 的 高 尚纯 洁 , 学 生 获 得 美 好 的 让
问题 。
从 宏 观 角 度 而言 , 非 每 篇课 文 、 一 堂 课 都 要 并 每 落实 文 言 和 关 注 文章 、 化 ,言 ” 文 ” 重 的 理 念 应 文 “ “ 并 着 眼于 整 个 的 文 言 文 教 学 , 则 有 限 的 课 堂 是 难 以 否
的含 义 。而 汉 乐 府 和 《 诗 十 九 首 》 言 ‘ 思 “ 长 古 之 所 相 思 思 君 令 人 老 ’ 云 , 是 指 男 女 或 夫 妇 之 思 。 云 都 至 于《 马 长城 窟 行 》 ‘ 言 长 相 忆 ’《 洲 曲 》 饮 之 下 、西 之 梅 下西 洲 ’则 ‘ 忆 ’ 指 男 女 情 爱 之 事 。 广 义 , 所 亦
要 有 单 元 教学 观念 , 一个 单 元 四篇 课 文 , 读 课 文 可 精 “ ”文” 顾 , 读课 文要么 “ 言悟 文”要么 “ 言 “ 兼 略 因 , 由
对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3多种形式 , . 调动学生。喜欢游戏是人 的天性 , 而活动
最 能契合这种天性的需求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 , 如果 能够精心的组织和穿插一些适宜的活动 , 必将极大 的激发 起 学生的竞争意识 , 调动起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而提高教 从 学效率 。 例如 , 教学《 智取生辰 纲》 , 时 笔者让学生模仿古典 小 说 的样 式 , 新 用 对 联 为课 文 添 一 个 回 目。学 生 对 此 很 重 感 兴趣 , 很快写 出了“ 上京路杨 提辖严令押 纲 好汉妙计劫宝” “ 、杨提辖处处 留心严押生辰纲 黄泥 岗众 众英雄步 青面
并体味文句意蕴。 三步 . 第 通过诵读粗 略了解文章大意 , 把 握文章基本内容。第 四步 , 通过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
的思 想 情 感 , 初 步 鉴 赏 文章 的艺 术 特 色 。 样 , 过 反 复 并 这 通
诵读 , 、 、 会 自然而然的进入学生 的头脑 , 章内容 字 词 句 文 与主 旨随之可内化为学生 自己的知识储备 。
三 、 系生 活 教 文 言 联
及《 阿房 宫 赋 》 文 却 就 此 流 传 开 了 。 一
一
个鲜活的故事 , 激活 了一堂课 , 自始至终 , 学生抱着
文言词语 的活用 , 是学生普遍感到较难的问题。介绍 词语的活用时, 笔者便 引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活用现 象来解释 , 比如 “ 万家乐 , 乐万家” “ 和 双创事关你我 他 , 美 丽洋县靠 大家 ” 前者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广告语 , 。 后者是笔 者教的学生天天能看到的宣传语 。 其中的“ 和“ 乐” 美丽 ” 均
i ㈡ 州 毫 顿
× )㈨f l { X 、 mj j l ! 出I
教学 科研
对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文言文教学思考
对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文言文教学思考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注重语感培养,提升文言水准其一,应将文言文教学提高到语言教学的高度。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都堪称典范,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都可谓精品。
其中有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有气势恢宏、表达流畅的议论散文;有形象跃然纸上的写人记事记叙文;也有寓意深刻托物言志的精美小品文。
学习这些文章时,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下一番功夫,定会受益匪浅,绝对不是只流于表面的知道作者是谁,文章中有哪些实词,哪些虚词,哪些词类活用,哪些特殊句式了。
如《石钟山记》,在让学生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是科学的结论的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品味作者准确精当的语言——绘形绘声绘色地表现山的幽静和水的气势,这对学生语言积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其二,文言文的语言教学,还要求教师能运用多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以便增强他们吸收语言精华的主动性。
其做法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进入意境。
2.深刻体会古人遣词造句的技巧,以体会古人穷形尽相的描写及精辟独到的议论。
3.放手让学生模仿古人的语气,进行现场表达,再与原文比较,以达到掌握文言句式和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通过反复诵读,带动系统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是令人困惑的难点。
若只凭教师逐句讲解,或者让学生照抄资料,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一节课用同一个频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被动地接受,最终也只能是头昏脑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少、慢、差、费”。
笔者认为采取以读代译的方法较为可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篇文章得经过反复诵读才能有较深的印象。
不过,这里说的“读”是一般的朗读,它应该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在了解文体特征及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带有感情色彩的读,其中还包括读出句读,读出异读字,读出有一定感情色彩的虚词,读出不同的句式以及逻辑重音等。
因为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会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程 , 的学 习总是建立在 先前学 习的基础上。在文言文 的 新 学习中, 学生头脑 中原有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知 识稳定 性、 可利用性及可辨别性 中的任何一个 问题, 都将导致知识
难 于迁 移 。 2 教师 方 面 .
在文言文教学中, 端正学 习动机显得尤为重要。学生 的情感态度可促进学习积极性 的提高。课前, 我们要善于 发现学生原有 的某些强烈的动机 , 并进而把它与文言文学 习活动联系起来 , 原有 的活动动机迁移 到文言文学习 中 将 来。 在课堂上 , 通过新 颖的教学 内容 、 灵活 的教学方法等强
呢 ? 这就 涉 及 到 学 生 原 有 的水 平 。 习是 一 个 连续 性 的过 学
解, 教师只在关键处作指导, 就会使学生有 “ 柳暗花 明” 之 感, 由此获得 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 提高主动求知 的信心 , 出 现从“ 怕学” 爱学” 到“ 的转变 。
2 强化 学 习动 机 .
() 2 教学观念。有些教师经常在文言文教学 中忽视学
生 的主 观 能动 性 , 为 学 生不 会 自觉 学 习 , 认 因而 常 常越 俎 代
热 爱祖 国语言文字的情 操, 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 能力 , 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 中的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 。 现在 , 学生所学的文言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中华 民族文 是
化 学 习 动机 , 学 生 感 受到 学 习的 快 乐 , “ 我 学 ” 为 使 从 要 变
() 1 教师 的水平与态度 。有些教师认为文 言文教学可 有可无 , 持无所谓的态度, 教学 目标不明确 , 为考试而教, 不
考的就不教, 这直 接 影 响 着 学 生对 待 文 言 文 的态 度 。 而且 ,
、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文”“言”结合的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文”“言”结合的几点思考摘要: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尽人意,在“教”与“学”上存在很多误区,一是教法僵化,程序固定;二是目标单一,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到“言文兼顾”,从而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言文兼顾;诵读;推敲词语;审美形象;关注人文中图分类号:h319《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标的提出有助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引导青少年从古典文学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养分,增加文化积淀,传承古代文明,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培养初中学生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在“教”与“学”上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法僵化,程序固定,先介绍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然后逐字逐句串讲翻译全文,作“内容分析”。
二是目标单一,“文”与“言”割裂,有的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只是机械记忆,甚至死背译文,死背课文,有的是脱离双基,老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文章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一无所获。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言文兼顾”,从而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呢一、诵读文本,因声求气文言文特别富于音律美和节奏美,古人写文章特别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气盛而词达。
所以很多句子具有特别的格式和韵律,只有通过不断诵读,才能感受到文言文之美,古代语言,古代文化之美。
姚鼐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文言文教学的“文”“言”的理解与融合
文言文教学的“文”“言”的理解与融合山东省齐河县第一实验小学2151100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它既是“言”——文章的语言材料,即字词句本身;又是“文”——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等人文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对文言文学习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以上两方面,前者指向“言”,后者对应“文”,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学习文言文应该将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放在首位,让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古代的文化常识。
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能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这正符合中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更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立足于“言”的基础上,更侧重对文章内容的发掘,把个别字词放在文章中去把握。
“文”是关键,要重视品味、鉴赏。
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通过对“文”的品味与鉴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与提升,形成了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 …
四、阅读与 写作相 结合 ,提高文言文教学 的有 效性
叶圣 陶先 生 曾说过 : “ 熟读 名文 ,就 是在 不知 不觉 中 腹有 诗 书气 自华 ” ,相 信文 言 文 是 最好 的表 达方 式 。一句 话 ,一个 词有 时甚至 是一 个字 , 追 求语 言 的完美 … … ” “ 都 可 以起 到 “ 一 字千 钧 ” “ 掷地 有 声 ”的效果 。语 文教 材 阅读 能力强 的人 写作 能力 肯 定也是 不错 的 。而 高 中的文 言 中选入 的文 言文 ,大 都是 文质 兼美 的典范 之作 。无 论是 人 文 教 学对学 生 的写作 又有 怎样 的 意义 呢 ?
《 师 说》 《 过 秦论 》就 是很 好 的例子 。 五、加强梳理 ,分类归纳 ,注重 拓展 阅读 ,让文言文教
诵 读 是 中 国古 代 语 文 教 学最 为显 著 的 经 验 之 一 ,朱 是理 想 的写作 范本 。 《 六 国论 》 《 伶 官传 序 》 《 劝学》、 熹对 此有 过精辟 的解 释 : “ 大 凡读 书 ,须是 熟读 ,读 熟 了 自精 熟 ,精熟 后理 自见得 。如 吃果 子一般 ,劈头 方咬 开 ,
教 学 交 流 】 提 高高 中文言文教 学有效性 的几点 思考言 文流 传千 古 ,是我 国极其 宝贵 的 精神财 富 。 《 普 诵读 可 以培养 学生 形 成文 言语感 ;诵 读 能有效 地 陶冶学 生
通 高 中语 文 课 程 标准 》提 出 了高 中 文 言文 教 学 的 目标 : “ 阅读 浅易 文 言 文 , 能借 助 注 释 和 工具 书 ,理 解 词 句含 义 ,读 懂文 章 内容 …… ”然而 ,现 实是 , 由于文 言文 在词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教师, 在E l 常 教学过程 中 , 我却 发现不 少学生怕 学文 言文 , 感 问题是学生积极 思维 的表 现 ,是学 生根 据个 体实际提出的
: 觉文言 文学起来 既枯燥 又难学。这种现象 , 尤其 在刚接触 文言 学 习难点 , 为学 习 目标 的达成明确了方向。 : 文不久 的低年级学生 中尤 为突出。不仅如此 , 笔者在 和同事们
【 成才解疑 】
【 才・ 思】
关于文 言文教 学的思考
山东 沂南 ●杜 以 华
摘
要: 文 言文教学是语 文教 学的一个重要方 面, 要 学好文言文 , 应贯穿四个环节: 读通、 读懂、 读深 、 读透 , 即学生
以读 为 主 线 , 通过 朗读 、 解读 、 跳读 、 回 读 等 不 同方 式 学 习课 文 , 实现 “ 通、 懂、 深、 透” 的教 学 目标 。 关键 词 : 文言 文 ; 文 言文 教 学 ; 读通 、 读懂 、 读深 、 读 透
: 一 读通
、
多一点雍容与宽容 自由的精神 氛围 , 允许学生“ 怀抱真言” , :
‘
酣畅淋漓地展现个性 自我 。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思维 , 提高了
: ・
:
:
:
。
即指要求 学生 能够正确 、 流畅 、 有感情 地 朗读课 文 , 这是 学生的学习兴趣 , 活跃了课堂气氛 , 又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
,
: 人人生 价值和情感态度 的重要体现 。文言文教学是语 文教学 划批注 , 划 出疑难字词 , 这样不仅有 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的一个重要方 面 , 也是我们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媒介 。在 动性和创造性 , 让学生运用 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理解课文 , 而
文言文教学的精髓:“文”和“言”的巧妙结合
文言文教学的精髓:“文”和“言”的巧妙结合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直都有身处困境的感觉,我们又一直都在努力地突围。
网上流传甚广、引发激烈讨论的过去的小学生作文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把这些小学生作文找出来一看,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也有惊诧莫名的心灵震撼,原来我们的学生是那样有创造力。
这让我们当代的老师们心里就打鼓了,当年小学生写的文言小故事、小语段可能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都写不出来,似乎文言文教学处在倒退的趋势。
于是我们心中纳闷了:我们现在的教学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是不是走错了路?现在语文界流传甚广的三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文言文的怕是放在第一的。
但是光怕是不行的,因为你躲不过去,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在中考和高考中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部分,而且还是拉开分数距离的一部分,所以怕还得要面对。
我的感觉是现在文言教学进入了“三国战乱”时代,各种各样的文言新思路,新的教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让人目不暇接。
老师们心里特别多的困惑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路到底在哪里?怎样教才既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水平,又能立足学生长远的文言素质的发展?一堂文言课怎样上才是一堂好课?文言文教学的精髓在于“文”和“言”的巧妙结合。
名师的课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文言文教法天地广阔。
第一: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
第二:他不是直接进行思想教育,而是融思想教育于文言训练之中。
第三:好的课堂就是文言合一。
那怎样才能做到文和言的水乳交融呢?首先,我们要情趣盎然的学习“言”。
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展现的一定是充满生命趣味的语文教学,在面对未成年人时,语文教学如果不出现鲜活灵动的状态,可能很难让语文得到孩子们的喜欢,所以,不管你的教学风格是怎样的,我们都要去追求一个“活”字,特别对于“言”的学习,要努力去营造情趣盎然的文言文课堂。
比如实词的学习要追求“巧”,像调动孩子们学习文言的兴趣,让枯燥的文言文学习成为文字的发现之旅。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摘要】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兴趣不高、文言文难度大、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趣味性。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可以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使文言文学习更合理和有效。
通过这些对策建议,可以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问题探讨、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兴趣不高、文言文难度大、学习效果不佳、对策建议、重视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学生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1. 引言1.1 现状分析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教学方法落后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依赖于传统的讲授与填鸭式的记忆,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学生长时间被动接受知识,难以主动思考和应用,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普遍不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内容繁杂,语言晦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和厌学情绪。
文言文的难度较大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词汇量大,对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面对这种较大的挑战时,容易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挫败感和抵触情绪。
1.2 问题探讨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问题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教学方法落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普遍不高。
现代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倾向于接触更加具有现代感和实用性的知识,而对于古代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动力。
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
注 重 知 识 细 节 的 设 计
老 子 曾经 说 过 :天 下 难 事 必 作 于 易 ; 下 大 事 必 作 “ 天
于细 。 ”
文 言 文 的 教 学 必 须 要 细 。任 何 一 篇 文 言 文 所 包 含
的文 言 知 识 都 很 多 , 不 可 能 每 一 篇 都 要 学 生 面 面 俱 但
足 。此 一 语 出 , 生 顿 愕 : 么 可 能 , 上 就 是 这 样 写 学 怎 书
霸, 九合诸侯 , 匡天 下 , 仲之 谋也 ” 句 的翻译 带领 一 管 一
学生 温习 了被动句 、 介宾 短语后 置句 、 省略 句及判 断句 等几种文言句式 。我认 为让知识 全面 细致很容 易 , 而 然 要做到细节上的精雕细琢就需要求 教师付 出更艰 苦 、 更
注重细节 是责任 的体 现 。从这 位老师身 上 , 我看到
了 他强 烈 的 责 任 心 、 富 的 教 学 经 验 以 及 扎 实 的 教 学 功 丰
底 。
二、 注重 课 堂 问题 的设 计
如 果 我 们 只 是 把 文 言 文 的 教 学 局 限 于 基 础 知 识 的 讲 解 与 积 累 的话 , 必 会 造 成 教 师 厌 教 、 生 厌 学 的 局 势 学
面。如果我们在把文 言知识 细化后 , 结合 文本 内容 能设
计 出 一 些 问题 , 能 激 发 学 生 的兴 趣 , 他 们 感 受 到 文 就 让
思考 : 文言文怎样教才能让教师 与学生都 能轻松 与愉悦
呢?
一
言文学 习的乐趣 。 即使 是文 言基础 知识 的教学 , 可以变着 花样 来达 也 到掌握 运用 的 目的。比如 , 每一 节课开 始前 , 借助 在 可
“文”“言”并重,相融相生——对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体 而 微 地 看 ,应 该 是 一 个 课 堂 教 本 体 的 一 亩 三 分 地 。 语 文 的本 体 “ 化 ” 通 道 , 确 了 这 一 点 , 文 的 明 在 学 目标 的 定 位 问 题 。 是 什 么 ? 显 然 不 是 语 言 文 字 所 承 教 学 时 ,就 会 尊 重 文 言 文 的 “ 文
文 言 文 , 名 思 义 , 是 言 , 文 化 得 以 承 传 的 载 体 。 是 , 言 者 修 身 自好 的 志 趣 。 教 师 若 能 引 顾 既 但 语
更 是 文 。 言 文 的 学 习 , 值 是 多 是 思 想 存 在 的 家 园 。 “ ” “ ” 领 学 生 如 此 玩 味 “ ” “ ” 再 文 价 言 是 文 文 之 言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言 ” 这 一 独 特 的 语 体 形 化 ) 和 谐 。 文 的
况 下 , 语 文 的 工 具 属 性 这 根 缰 绳 其 准 确 而 智 慧 的 文 字 组 合 ,为 后 两 方 面 来 阐 释 : 因 言 释 文 ” “ “ 和 因
我 们 都 不 能 弃 置 不 顾 ,必 要 的语 人 展 示 了 汉 语 的 独 特 魅 力 。 经 典 文 悟 言 ” 所 谓 “ 言 释 文 ” 通 过 。 因 是
四 者 不 是 一 个 简 单 的 相 加 ,而 是 蕴 涵 了 深 厚 的 文 化 内涵 , 每 一 个 不 顾 。 实 , “ ” 蕴 涵 的 文 化 其 以 言 所
自然 的 融 合 。 者 认 为 , 言 文 教 文 字 都 饱 含 了 作 者 丰 富 的 情 思 。 来 反 照 “ ” 融 “ ” 言 ” 一 体 , 笔 文 言 , 文 “ 于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
在 轰轰 烈烈 的课 改背 景下 , 文 言 文教 学 像 一 隅春 风 吹不 到 的 地 方 。 鸭 式 的 教学 方 法 仍 然 很 有 市 场 , 多 学 生 学 习文 填 很 言 文 毫 无 积极 性 和 主 动性 可言 ,完 全 是 非 常 被 动 和无 奈 地 接 受 。 而 教学 模 式 也 常 常 是 : 学 常识 介 绍 、 音 、 读课 文 、 文 正 朗 落 实字词、 串讲 文 句 、 析 文 章 思 想 内容 、 析 写 作 特 色 、 解 练 分 赏 讲 习 。 教 学模 式 已经 僵 化 到 极 点 , 常 使课 堂 气 氛 沉 闷 , 生 毫 常 学 无 学 习 的乐 趣 可 言 , 必 昏 昏欲 睡 。 势 3 学 生 的主 体 地 位 往往 被 忽略 . 、 在 课 堂 上 , 师 常 常 担 心 学 生 听 不懂 , 足 喋 喋不 休 地 重 教 于 复 讲解 . 字 逐 句 翻译 , 致 那 些 流 传 千 古 的名 句 的美 感 被 破 逐 导 坏 得一 塌 糊 涂 。 师一 讲 到 底 的 方 式 , 学 生 很 少 有机 会 自己 教 使 读 课 文 , 考 问 题 。 这 样 师 生互 动 几 乎 为 零 , 师 往 往 讲 得 口 思 教 干 舌燥 , 生 也 听 得雾 里 看 花水 中 望 月 。 教 师 无奈 到极 点 , 学 学 生 则 无辜 到 极 点 二 、 言 文教 学 目标 文 针 对 当下 文 言 文 教 学 存 在 的堪 忧 之 状 , 认 为 , 重 要 的 我 最
是 明确 文言 文 的教 学 目标 。 首 先 , 视 文 言 文 的 实 用性 , 教 学 过 程 中让 学 生 学 习 古 重 在 人 的经 验 . 取古 人 的 教训 , 为 今 用 。把 古 人 的经 验 拿 来 用 吸 古 可 行 性 。 在 研 究 性 学 习 之 初 . 由小 组 提 出感 兴 趣 的 话 题 、 方 案 . 内甄 选 后 再 交 由老 师 审 核 , 确 定 论 题 后 集 中 搜 集 资 组 在 料 、 作 学 习 , 书 杂 志 、 络 媒 体 、 深 人 士 都 是 可 以 寻 访 合 图 网 资 的 资 源 一 些 智 慧 的 灵 光 就 是 在 这 样 的 过 程 中闪 现 。 苏 轼 在 《 黄 州 时期 的诗 歌 创 作— — 简 论 古 代 被 贬 文 人 在 作 品 巾情 感 表 达 方 式 》 《 对 李 白文 学 创 作 的影 响 》 《 代 诗 歌 作 品 中 、酒 、唐 的动物描 写》 《 、 咏物 诗 的 对 象 选 择 》 《 行 歌 曲里 的 古 诗 文 、流 借 用 》 《 日诗 歌 的 异 样 情 感 — — 以经 典 宋 词 为 例 》 等 研 学 、节 报 告 的 生 成 也 许 不 无 瑕 疵 , 是 谁 能 说 这 不 是 一 种 难 得 的 厚 但 重 收获 呢 ? 上 述 内容 是 我 对 选 修 教 材 《 诗 宋 词 元 散 曲》 简 单 研 修 唐 的 解读 的结果 . 也许 处 理 方 式 比较 浅 陋 , 是 我 认 为 , 诗 歌 教 但 在 学 中 纳 入 文 学 史 框 架 的建 构 , “ 而 不 乱 ” 教 学 宗 旨指 导 在 活 的 下 , 面 观点 、 点 带 面 地 教 学 , 励 学 生 个 性 化 地 解 读 , 累 以 以 鼓 积 知 识 的积 淀 . 束 缚 他 们 的思 想 情 感 和人 生 视 野 , 样 学 生 势 不 这 必 有 了更 广 阔 的 空 间 提升 能 力 。 文 艺 上 的 纯 正 的趣 味 必 定 是 “ J 的趣 味 : 能 同 时欣 赏 许 多 派 别 诗 的佳 妙 , 不 能 充 分 地 博 不 就 真 确 地 欣 赏 任 何 一 派 诗 的佳 妙 。 味很 少 生 来 就 广 博 , 比开 趣 好 疆 辟 土 . 不 厌 弃 荒原 瘠 壤 , 分 一 寸 地 逐 渐 向外 伸 张 。… … 要 一 趣 味是 对 于 生 命 的 澈 悟 和 留恋 ,生 命 时 时 刻 刻 都 在 进 展 和 创 化 . 味也 就 要 时 时刻 刻 在 进 展 和创 化 。水 停 蓄不 流 便 腐 化 , 趣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摘要:古典汉语被添加到新版的教科书中,对古典汉语的研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师应重视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吸收知识,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着重于训练学生“能够阅读”,“能够阅读”和“阅读”古典汉语,以提高学生的古典汉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思考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所有年级的中文教科书以统一的格式引入,新语言侧重于道德修养并增加了古典汉语和汉语的使用量。
识字。
作为基础教育初期的一所小学,我们如何帮助学生“积累经典汉语阅读经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更好地理解和继承民族文化?统一汉语教材率先假定加强古典汉语教学[1]。
提高小学语文学生的阅读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汉语教科书不过是一个例子,入选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文字既文艺优美,又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小学教科书中的古典汉语都是传世经典,对学生对小学古典汉语的理解有一定的意义。
古典汉语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在小学,教师应集中精力进行语言培训,以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
着重于知识的吸收,提高古典汉语阅读中的信息解释能力。
注重思考和理解,提高提高中国古典阅读学生素质的能力。
一、注重语言训练语言训练的实质是提高学生的古典汉语意识,这有助于增强学生阅读古典汉语的能力。
显然,在当今无聊的古典汉语教学中,教师倾向于忽略使学生建造古典汉语之塔的基础-作为一种语言培训。
不同的人,语言的力量感也不同。
语言能力强的人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2]。
良好的句子阅读能力是良好学习古典汉语的基本条件,因此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古典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
司马光是小学汉语课本中的第一本古典汉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
学生对新笔法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良好的古文阅读习惯。
窦桂梅: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word
窦桂梅: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之一:为什么研究文言文教学这次选择文言文教学专题研究,主要的考量有几个方面。
一是我校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中,三至六年级,分别选入了一些原汁原味的经典文言文。
小学的文言文教学不容回避。
二是体现与中学的衔接。
现在的初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从这一点看,北师大选入适量的文言文,对于儿童进入高一年级的学习有一定的连续性。
想想看,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几个月后就进入中学,语文学习完全进入另一个“分水岭”——文言文选材大多较长,可以想象文言文学习是很吃力的。
为了避免这种断裂现象,我们必须为他们进入中学的学习铺路搭桥。
于是我们选择了《宋定伯卖鬼》这篇较为易懂却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来做课案,并带动全校教师分年段拿出多个课例重点研究。
三是我们09年度师生共读主题是《水浒传》。
教师们已经开始阅读《金圣叹批评水浒》本等系列水浒评传。
由于《水浒传》呈现的语言方式与《宋定伯卖鬼》大体相同,上半年重点研究文言文,也是对下学期专题阅读教研的一种准备或说预热。
四是体现“主题教学”的突破。
《宋定伯卖鬼》这一教学,体现主题的多元解读。
以往主题教学的典型课例大多体现“一文一题”,即一篇课文一种主题解读。
本次教学,基于文本,基于当时背景,但也从文学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去发现当下的意义,培养学生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里,既体现了对课文本身的尊重,又与时俱进,对文本的原本主题的多元解读。
当然,我们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并非那么功利,品味文言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走进经典的形式与过程。
面对六年级的学生,初步感受文言志怪小说的体裁特点,学会理解“文言”之“文”的表达特点,并通过多种角度理解、多种形式的朗读涵泳,让学生在抑扬顿挫间,品味文言语言凝练、简约的味道,去感受民族文言的魅力,同时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并超越当时的认识,获得辨证思维的训练和人性的升华!之二:目前文言文教学的弊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
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考实践(3篇)
第1篇夫文言文,古之文学,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今之学子,多生于末世,对古文之兴趣日益稀薄。
为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吾辈教师需深思实践,以下为余之所思。
一、激发兴趣,导入文言文教学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播放岳阳楼实景图片,讲述岳阳楼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共鸣教师可将文言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文言文的影子。
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关于孝、悌、忠、信等观念在现代社会仍有何现实意义。
二、注重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1. 朗读指导,培养语感教师应注重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可选用合适的朗读方法,如吟诵、吟唱等,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2. 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比较阅读,如将《出师表》与《滕王阁序》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文言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魅力。
三、关注差异,因材施教1. 针对不同学情,分层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对于文言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培养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应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提高其文言文素养。
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文言文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研究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将文言文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三国演义》时,教师可播放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言文内容。
浅析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
浅析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古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教好文言文也一直是大家在探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古文中的“言”向来就是古文教学中的重点(尤其从考试的导向上看),似乎古文教学止于“文从字顺”是挺自然的一件事。
其实只见“言”而不见“文”的教法对文言文教学的害处已经不可忽视了,这正如一个血肉丰满的人被肢解一般,原本有生命气息的文章、潜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字,常会在我们对“言”简单刻板的切割操作中失去活力而变得死气沉沉。
那么具体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能如何操作呢?我很愿意就自己在这个问题中摸索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就文论文,引发思考兴趣想找到读文的愉悦感,享受“读”的乐趣,当然需要学会设身处地进入情境,用“心”阅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但如何搭建桥梁使学生们走进文本,引发他们求知的愿望,以实现作者与读者的顺利沟通,这正是我们需要下功夫推敲的地方。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时,我尝试用一种“以己度人”的思路来切入课文的解析。
我先根据课前同学们提出的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本文是游记却很少写景,而是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和考察后引发的感受(议论)上,这样写是不是符合游记的文体特点。
”作为切入点,先让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如果现在让我们来写游记,记一处游览过的名胜,我们会如何来写(写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得出的比较统一的认识是:要写景,而且要写最有特色的景致。
我于是顺势引导:你们觉得石钟山最为有特点的是什么?当然是它得名的原因……其实作者正是以记此景“最有特色之处”为本文寫作构思的出发点的,这与游记的主旨并不相悖,只是文无定法,所以我们才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样才不会只因为写景文字在全文中所占分量少就认为它不是游记了。
也只有从“文”这个整体而不仅仅是“言”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为准确地进入文本的理解。
二、深入挖掘,选准突破口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都是为提高阅读能力服务的,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仍然是“以本为本”,只有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抓住了文本、深入地挖掘出文本中那些精华的部分,让他们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在一次次的理解中不断地被激活和发展,才能最终积累并形成一种能力。
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
• 叶澜主张:“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 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 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重新全面地认 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 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 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 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 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 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 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 人的本质。” •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 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 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 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 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 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 人的本质。”
• 一是从诵读入手。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 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烛之武退秦师》 中蹇叔的两处对话应该怎么读,更是对人物内心 世界的准确把握。 • 二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切入。苏轼的思想也完全 可以在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茍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 吾与子之所共适”等句子的理解中得到认识,无 须大加发挥,专门集中讨论。
文学论
•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凝聚着作家对自然、对生 活、对艺术、对社会、对历史、对生命、对宇宙 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它们是人类宝贵的 精神财富。
• 从文学论来看,文学作品的阅读价值在于它不断 地去呈现周围世界中蕴含的意义。自然中普普通 通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人情冷暖,经 过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往往会变得感动人心。 同时,文学作品也使人们获得了一种感知周围世 界的新方式,那就是审美,那就是去发现,去体 验平常生活、平常事物内在的意义,从而使自己 的人生诗意充盈界是有限的,但是凭借文学作品,人们可以 神游古今中外,可以到大漠戈壁去看辉煌的落日, 可以到江南去探访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到异国 去感受另一种灿烂的文化,人们的想象力也由此 得到了放飞,得到了提高的契机。
文言文教学:“言”“文”不可偏废——邓彤老师《侍坐》课例研习
视点邓彤老师是“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不仅语文课上得精彩,有鲜明的教学风格,而且对语文教育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与思考。
通过研习邓彤老师的《侍坐》课堂实录,在钦佩之余,笔者对文言文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解决了多年来的一些困惑,其文言文教学思想一言以蔽之,“言”“文”不可偏废,即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和谐,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一、“言”“文”不可偏废文言文,俗称“古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是中国经典文学的宝库,值得每一位国人好好学习。
为此,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文言文与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以此增强文化自信,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文言文是古文,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现代汉语有相当大的差异,与当今学生的思想认识更是相去甚远,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有较大困难。
因此,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文言文教学怎么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前者涉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后者涉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制定与选择运用。
童志斌博士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文言文“一体四面”的观点:“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前提和根本是学习“言”,即“文言”。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经典佳作,它们既是实用性文章,又是古代文学优秀作品,是“文章”和“文学”的统一。
“文章”指其功能,在当时背景下有其明确的实用功能,或抒情,或言志,或载道;“文学”指其表现形式,文言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地体现的,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言文教学“文”“言”统一的思考程红兵先生在《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课改的成功》报告中指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和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和枯萎。
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
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
可见,语文文言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
对于文言文经典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感悟,又必须以把握其“言”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文化的深层内涵。
一言以蔽之,文言文教学必须“文”“言”统一。
具体理由如次: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
文言文教学应由文言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中去。
文言文学习的落脚点是“文化”。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经典作品,语言表达凝练典雅,追求起承转合或首尾圆合的严谨与精巧,具有怡情养性、丰富人格、铸造灵魂的思想教化功能。
文言文的价值表现在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上,文言文中的思想精髓、文化精华是引导学生认同、传承传统文化并提高人文素养的绝好内容。
有鉴于此,文言文教学应着眼点于“文章”与“文学”。
“文章”是指其功能,而“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
文言文有其符合当时时代的实用功能,或言志,或载道。
而作者的“志”与“道”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组织形式就体现了作品的文学性。
因此,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和精髓。
(参见王荣生主编《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然而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
很多老师在应试压力下,为了落实指向“言”的教学目标,将文言文课上成“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古汉语课,几乎放弃了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放弃了对精妙的语言背后所传递出的文化内涵的感悟,使文言文教学有“言”而无“文”,无法达到文学熏陶和文化浸染的目的。
若是遇上公开课,又往往把课上成架空文言字词的“文章分析课”,希望以此来体现教者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教学能力”。
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有“文”而无“言”,最终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尽管越来越多的老师逐渐意识到文言文教学需要“文”“言”并重,但却无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简单地进行先“言”后“文”的教学,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文”“言”割裂的。
那么,怎样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将“文”与“言”和谐统一起来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关注炼字炼句处1.注意“陌生化”的语言。
“语言陌生化”是指不采用习惯表达,而有意地使语言表达偏离日常的语言习惯,使普通语言“变形”,以寄托别样的寓意和情思。
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需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鉴赏讨论。
如《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是“有时驾着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艘小船”,可作者为何用“命”不用“驾”呢?结合前句中的“有事”(古时“有事”常用来指战争等大事件),再用上这个“命”字,就能读出陶渊明归隐园田以农事为乐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心灵得以栖息的家园中,“命”车出行,下地农耕是其精神王国的大事,这样的文字充分表现他获得精神自由的畅快。
也可以引发了学生对个体生命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2.不放过浅易的字词句。
孙绍振老师在《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的讲话中提到经典文本的解读至少有三层次:第一层是“显性的、表层的连贯感知”,可以一望而知;第二层是“作者千载的意脉的变化”,是隐形的;而第三层是“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还有文体的流派和风格”,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
而教学就是“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
文言文中有些看似简单的字词句,若仅浅层的理解是不够的,教师需要设疑设障,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并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化“无知”为“有知”。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家道中落,“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学生似乎一读就懂,但此句为何就能写出家庭的分崩离析?有了疑问学生就会去思考“庖”与“宴”,思考“厅”在古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学生主动求知,老师答疑解惑,他们就会明白“逾庖而宴”是一种丧失生活雅趣的不得已行为,而古时的“厅”则是大家庭成员聚集或接待宾客的地方,如今由于“诸父异爨”,家庭分崩离析,“厅”也因闲置而成为家畜的活动场所。
如此学生才能读到归有光隐藏于文字下的情感,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亦多可悲”中所寄寓的家世之痛,思亲之情。
3.探寻文言文字的本义。
文言文阅读中,若对文字的本义加以探寻,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思,进而感受文言文字的美。
欧阳修《秋声赋》描写秋声有这样一个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我们往往会望文生义,把后两句译为“波涛汹涌,风雨骤然来临”。
其实“惊”繁体字为“?@”,本义是“马受惊”;“骤”,本义是“马疾步”。
如果我们探寻了字的本义,那么对于上述句子会产生更形象的感悟,化无形为有形,突出秋声来势之猛,也了解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中,更能从个人出发对自然和社会加以真切感悟,从而理解文章所思考的人事忧劳的主题。
4.关注文言文中的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难点,也是理解文言作品精髓的关键。
文言虚词的重要价值除了产生音韵之美,还在于其对强化感情、渲染气氛起到的作用。
很多时候作者的情感态度就是在虚词中不露声色地流淌出来的。
如《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此中连用六个“也”,前五个并列使用表判断,第六个表强调,产生一种疏离感,让人觉得那个宫女依然在翘首盼望。
这些“也”把内容、结构、语法、修辞、宫女的心理都串起来了。
描摹了对皇上到来急切的盼望、喜悦、焦虑最后失落、无奈的心态,从中可以读到作者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无声谴责。
二、关注章法考究处章法是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狭义的章法一般是指如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有条理的组织,而广义的章法几乎牵涉到写好文章的各个方面。
创作者选择怎样的“章法”形式,与他所想传达的“志”和“道”是相对应的。
因而要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必须对作品的行文章法有更多的品悟。
1.关注句式句型。
句子是文章中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重要语言单位。
对于句子的研读是我们考究文章主旨及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句式和句型,关注句子在文段中的出现形式。
若在一段句式整齐的文字中,某一句子的出现形式突然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句子就应该引起注意。
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变化带出的效果。
《归去来兮辞》中以六字句为主的段落中突然出现“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这样的四字句,读来短促有力,给人一种轻快之感,更能表现诗人弃官归田后获得精神自由的欢快喜悦。
此外,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疑问句、反问句或者某些倒装,可以为文章增“气”。
疑问句设疑问难,将思维引向深处;反问句强化语气,增强力度;感叹句强化情感,使文章充满激情……韩愈在《祭十二郎文》通过“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三个反问连用表明了自己对侄儿之死难以接受的极度震惊的情绪。
“呜呼!其信然矣!……而寿者不可知矣!”连用五个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进一步强调无法接受事实的心境。
这种至悲至痛的情感正是通过连续的反问和连续的感叹增强抒情性和感染力的,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文,定能引发其对生命、人生更深的思考。
2.关注选材和详略的安排。
一篇文学作品中,作者选了什么材料来表现主题,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些安排对于主题和情感的表现有着极大的影响。
《湖心亭看雪》是记张岱回忆二十多年前夜游西湖旧事。
第一段中写明了此行目的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但除了路上有少量雪景描写外,到了湖心亭作者根本就没写雪景,只写了人。
遇人煮酒,拉他同饮,饮酒后自己离开。
这文中作者突写一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这样的安排与当时作者的处境、心情就有密切的关系了。
若去体会当时五十多岁的明朝人张岱活在清朝会以怎样的心情去回忆旧事呢?一个南京人离开故乡来到杭州是可以回去的,而张岱在清朝为“客”,是永远也无法回去了。
所以这篇文章的选材和剪裁的匠心就值得去体悟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3.关注作品的写作思路。
在经典作品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非常值得品味思考的。
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个逻辑对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
《岳阳楼记》的三、四两段先写“览物而悲”,再写“览物而喜”,两段“览物之情”的顺序能否互换呢?范仲淹的后人范公??的《过庭录》中叙述了《岳阳楼记》的创作意图,“其意盖在谏故人耳”,而这个故人即滕子京,滕子京“豪迈自负,罕受人言”,范仲淹不直言相劝,而是借着滕子京之托通过写记进行曲笔劝谏:开篇颂其功绩;中间叙写览物之情,先悲后喜,与滕子京“谪守巴陵”而后“颇有政绩”的人生轨迹暗合,化实为虚,劝谏故人不可“愤郁见于辞色”,不宜“以物喜”“以己悲”;结尾再反诘“微斯人,吾谁与归”,引起读者思考,而滕子京作为最重要的读者,必会感受到范文正公的用心,使范公勉励滕子京与自己一起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得以舒展。
如此,讲求起承转合,精心谋篇布局,也体现了文言文的形态之美。
朱晓卉,教师,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