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县的由来
甘肃省各市县名字的由来
——甘肃省各市县名字的由来——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从春秋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分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
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辖甘州、肃州(今酒泉市)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
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
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又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省名随沿用至今。
兰州市:五区三县(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兰州市: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
大美民乐_走向辉煌(第一稿)
大美民乐 走向辉煌
Da Mei Min Le
Zou Xiang Hui Huang
——率先转型跨越,着力建设生态工业强县
坚持扩容增量、提质增效,用新技术、新材料、新 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今年重点对银河集团真空 冷冻干燥食品生产线、新文昌公司粉丝生产工艺和 陇金油脂5万吨高级食用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
Zou Xiang Hui Huang
——力推转型跨越,着力建设高原生态文明县
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取向,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全力促进转型跨越,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高原生态文明县。
大美民乐 走向辉煌
“县级领导干部大接访下访”活动,纵深推进基层组织集中整建、普
法百日行、弘扬文明新风建设和谐民乐“三项活动”,蕴藏在广大干 部群众中的活力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激发,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
利开展,全县整体工作呈现出谋划部署早、行动落实早、项目开工早
和同比发展快“三早一快”的良好态势。
大美民乐 走向辉煌
Da Mei Min Le
资源科学利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乡人居环
境不断改善。加强全民生态文明培养,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稳 步提高。
大美民乐 走向辉煌
Da Mei Min Le
Zou Xiang Hui Huang
——力推转型跨越,着力建设高原生态文明县 ——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高原生态县城。突出城市发展的高原生态特色,按照 “一城两区两轴”的县城空间结构和“南控、北扩、东拓、西治、中调”的发展方 向,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为载体,以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 位为重点,以西区治理、新区建设、老区改造为内容,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宜学的高 原生态县城。
民乐县的由来
民乐县概况一、概述民乐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地处张掖市东南缘。
东面及东北与山丹县相接,东南与永昌县接壤,南靠青海省的门源、祁连县,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邻,西和西北同张掖市毗连。
东西宽73.8公里,南北长95.4公里,总面积3687.3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近24万。
民乐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远古时期,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沛,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早在5000年左右的东灰山人在县境北部进行原始得畜牧业、农业生产,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先民们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植、畜牧,繁衍生息。
东灰山炭化粮粒等文物是研究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的珍贵依据,为全国罕见。
自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氐池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
从西汉起,就是历代筑城立镇、设郡置县的重地;扁都口是古丝绸南路、霍去病出征、东晋法显取经、南北凉互伐、隋炀帝西巡、解放军西进的要冲;境内寺庙碑塔遍布,古墓成群,烽燧相望,遗址文物繁多;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构成了绚丽多彩的西部文化特色。
县境又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得必经通道。
北线,从山丹经东乐抵张掖,西上西域;南线,从门源经扁都口直达张掖,汇入丝路主线,对沟通中西商贸、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史籍记载,东晋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过大坂山,出扁都口,去印度取经。
隋炀帝“经大斗拔谷”(今扁都峡谷),经永固抵焉支山,会见突厥及西域27国王公使臣等,足见一斑。
民乐——祁连山下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风水宝地,曾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世世代代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儿女。
二、古代民族地处甘青交界的民乐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争夺、交往和融合的前沿阵地。
几千年来,氐、羌、乌孙、月氏、匈奴、卢水胡、吐番、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
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杂居的格局,共同创造了民乐的历史和文化。
氐族氐族是我国西北的一个古代民族。
在我国历史上曾占据过要地位。
[VIP专享]甘肃省县级市汇总
甘肃省县级市汇总黑龙江省行政区划(省会:兰州市)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辖12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兰州市(辖5区3县)城关区| 七里河区| 西固区| 安宁区| 红古区| 永登县| 榆中县| 皋兰县金昌市(辖1区1县)金川区| 永昌县白银市(辖2区3县)白银区| 平川区| 靖远县| 会宁县| 景泰县天水市(辖2区4县1自治县)秦州区| 麦积区| 清水县| 秦安县| 甘谷县| 武山县|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武威市(辖1区2县1自治县)凉州区| 民勤县| 天祝藏族自治县| 古浪县张掖市(辖1区4县1自治县)甘州区| 民乐县| 临泽县| 高台县| 山丹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平凉市(辖1区6县)崆峒区| 泾川县| 灵台县| 崇信县| 庄浪县| 静宁县酒泉市(辖1区2县2自治县)肃州区| 玉门市| 敦煌市| 金塔县| 瓜州县|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庆阳市(辖1区7县)西峰区| 庆城县| 环县| 华池县| 合水县| 正宁县| 宁县| 镇原县定西市(辖1区6县)安定区| 通渭县| 陇西县| 渭源县| 临洮县| 漳县| 岷县陇南市(辖1区8县)武都区| 成县| 文县| 宕昌县| 康县| 西和县| 礼县| 徽县| 两当县嘉峪关市(辖3镇)峪泉镇| 文殊镇| 新城镇临夏回族自治州(辖1市5县2自治县)临夏市| 临夏县| 康乐县| 永靖县| 广河县| 和政县| 东乡族自治县|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7个县)合作市| 临潭县| 卓尼县| 舟曲县| 迭部县| 玛曲县| 夏河县| 碌曲县兰州市:(总人口:361.61万人)距西北其他四省(自治区)的省会平均距离最近。
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枕山带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
(辖5个市辖区、3个县)城关区:(127.87万人)七里河区:(56.1万人)西固区:(36.4万人)安宁区:(28.85万人)红古区:(13.61万人)永登县:(50万人)榆中县:(43.71万人)皋兰县:(13.18万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
民乐-简介ppt
县名来源
• 张掖:张掖地名源自“伸张国掖,以通西域”,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张掖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 民乐:县名。原名东乐。1932年迁县址于洪水城 ,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改东乐县为民乐县 。 • 民乐的“县制”建置史,从两千多年前就已开始 。据《重刊甘镇志》和《甘州府志》记载,早在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建立张掖郡后,就在今民 乐境内设置了第一个县——氐池。
民乐县吉祥物 ——油菜宝宝
——
最 美 扁的 都色 口彩 天 堂
扁都古口
扁都口自汉唐以来,一直是西 部羌、匈奴、突厥、回纥、吐谷浑 、吐蕃等民族相互联系和出入甘青 之间的重要通道。东晋时期、僧人 法显由靖远经兰州、西宁,穿越扁 都到张掖。
隋朝时,隋炀帝西巡,为显我中华声威,在大破 吐谷浑之后,决定在张掖召见27国使者,召开“万国 博览会”,遂率数万之众由扁都峡而出。行至半峡, 突遇六月飞雪,士卒冻死者大半。其爱妃因久居深宫, 突遇奇寒,便身染疾患,救治未果,未及出峡,便长 眠于此。据《隋书·炀帝纪》载:隋大业五年,炀帝 西巡突遇恶劣天气,穿行扁都峡谷时,“后宫妃、主 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 《周书·皇后传》记载:“炀帝西巡,随行乐平 公主,系文帝之女,炀帝亲姐,北周宣帝宇文赟的天 元皇后杨丽华,葬于河西。”由此可以推断,这个 “娘娘坟”葬的就是杨广亲姐,是杨丽华的坟墓。
三台阁
三台阁 耸立在北城墙外贴 面而筑的马面敌台 上。台呈梯形状, 高10米,边长18米 ,坐北朝南,始建 于明嘉靖四十五年 (公元1566年), 早于玉皇庙的修建 ,故有“先有三台 阁,后有玉皇庙” 之说。 “
千年沧桑
民乐县境内东灰山、西灰山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证明:
东、西灰山所处的年代,应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属早于
中国民乐发展史
民乐与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民乐风格各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南方地区的民乐以细腻、婉转、柔美为特点,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 北方地区的民乐则以粗犷、豪放、高亢为特点,如二人转、山西民歌等。
地域文化对民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曲目和演奏风格上,还体现在乐器种 类和制作工艺上。不同地区的乐器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如南方的二胡、 笛子,北方的马头琴、琵琶等。
影响
中国民乐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外国音乐家都对中国民乐充满兴 趣并进行了学习和研究。
02
近现代民乐演变
西乐东渐的影响
西方音乐传入中国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音乐 开始影响中国音乐界,为中国的 音乐创作和表演带来了新的元素
和风格。
音乐教育改革
西乐东渐也促使了中国音乐教育的 改革,一些新的音乐学校和机构开 始出现,培养了更多的音乐人才。
民乐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01
02
03
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 注度提高,民乐演出、唱 片等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 空间。
国际化发展
民乐将有更多机会在国际 舞台上展示,推动中国音 乐文化的传播。
保护与传承
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民 乐需要不断创新和保护, 确保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民乐在全球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05
民乐的未来展望
民乐教育的发展
民乐教育普及化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乐教育将逐渐普及,更多的孩子 将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民乐。
教学方法创新
民乐教育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和效果。
民乐与其他音乐形式融合
民乐将与西方音乐、流行音乐等其他音乐形式进行更多的交流和融 合,拓展民乐的受众群体。
简述张掖的历史
简述张掖的历史九州时期张掖属雍州。
汉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
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
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西汉时期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
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
“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
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
《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 安。
”“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
”“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归之不绝。
”两晋南北朝时期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
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唐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
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
边看边写:民乐的历史沿革及其它
边看边写:民乐的历史沿革及其它1民乐县历史沿革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
辖10镇和1个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有汉、回、藏、裕固等14个民族,常住人口192476人。
◎尧舜时属雍州地。
◎夏商周时属西戎地。
◎秦时属月氏、匈奴地。
◎氐池县:西汉,汉武帝时置。
◎否武县:新莽时期改氐池县为否武县。
◎氐池县:东汉时河西归汉,新莽时县名废除,恢复原名。
◎汉阳县:东汉安帝时改氐池为汉阳县。
◎祁连郡:东汉安帝时又在境内置祁连郡。
◎金山县:三国时魏明帝年间置。
◎兰池县:晋武帝时改金山为兰池。
◎临松郡:前凉置临松郡。
◎邱池县:后凉置邱池县。
◎金山郡:南朝宋武帝废临松、邱池,置金山郡。
◎金山县:隋炀帝大业二年,改金山郡为金山县。
唐代及回鹘时仍名金山县。
◎金山郡、临松郡、祁连郡:五代时,属回鹘属地,废县置郡。
◎西夏时属宣化府镇夷军属地。
◎元时属甘州路属地。
◎左卫地:明洪武年间境内置甘州左卫地。
◎祁连监:明成祖年间设祁连监。
◎张掖县:清属甘州府张掖县属地。
◎东乐县丞:清乾隆八年移张掖县丞驻东乐堡,现县境大部属东乐分县管辖。
◎东乐县:民国二年,民乐县丞升格为东乐县。
◎民乐县:民国18年移县城至洪水堡,改名民乐县。
◎1958年,并入山丹县,属山丹县属地。
◎1962年,恢复民乐县至今。
民乐县行政区划图2.民乐县172个行政村、10个社区名单民乐县172个行政村名单南丰镇(16个)炒面庄、秦庄、马营墩、边庄、双庄、胡家庄、永丰、张连庄、玉带、渠湾、冰沟台、何庄、黑山、张家沟湾、杨圈、铁城子永固镇(10个)八卦、东街、南关、姚寨、西村、滕庄、总赛、牛顺、邓庄、杨家树庄民联镇(19个)龙山、郭湾、杨庄、黄朱庄、高寨、河湾、屯粮、东升、复兴、下翟寨、上翟寨、雷台、贾西、刘信、顾寨、张明、东寨、西寨、太和洪水镇(27个)城关、八一、乐民、益民、新丰、黄青、费寨、新墩、汤庄、吴庄、刘山、烧房、戎庄、叶官、里仁、李尤、刘总旗、单庄、于庄、马庄、苏庄、上柴、下柴、友爱、老号、红石湾、山城三堡镇(14个)三堡、团结、展庄、库陀、全营、陈庄、宏寺、新庄、任官、徐寨、下二坝、下吾旗、韩庄、何家沟六坝镇(16个)六坝、四坝、四堡、王官、五坝、韩武、铨锵、五庄、赵岗、柴庄、北滩、金山、新民、海潮坝、东上坝、西上坝顺化镇(13个)青松、土城、曹营、宗寨、旧堡、张宋、油房、顺化、松树、上天乐、新天乐、列四坝、下天乐丰乐镇(10个)武城、易湾、何庄、卧马山、白庙、张满、新庄、双营、刘庄、涌泉新天镇(22个)山寨、吴油、马均、韩营、周陆、太平、王什、大王庄、新天堡、上姚、下姚、吕庄、杏元、马庄、钱寨、林山、三寨、二寨、薛寨、许沙、李寨、闫户南古镇(25个)岔家堡、城东、城南、马蹄、柳谷、高郝、景会、周葛庄、甘店、闫城、彭刘、左卫寨、东朱、西朱、田庄、左卫营、何庄、杨坊、王庄、毛城、上花园、下花园、克寨、创业、黑崖头民乐县城市社区管委会(10个社区)团结巷社区、县府街社区、东街社区、南街社区、西街社区、北街社区、文昌社区、嘉园社区、东浦社区、金山社区参考文献:《甘州府志》《东乐县志》《创修民乐县志》《民乐县志》《张掖史略》《民乐统计公报》。
浅议民乐民歌
浅议民乐民歌作者:黄啸生来源:《学周刊》2017年第18期摘要:民歌是民族躯体中奔腾不息的血液,本文就民乐县的三首有代表性的民歌《刮地风》《茉莉花》和《打夯歌》加以浅议,从而让世人更加了解了民乐,认识了民乐,扩大了民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
关键词:民乐民歌;地方特色;民族风格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8-0035-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18.016一、民乐民歌的起源民乐,自古就有“金山古城”,位于祁连山北麓。
南接青海,北连古甘州,远到蒙古大国,境内汉、藏、回、裕固族长期混居,相互通婚。
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民族艺术的滋生和发展孕育了丰厚肥沃的土壤。
孕育了马蹄寺、童子寺美丽的石窟艺术和《打夯歌》《刮地风》《茉莉花》等通俗易懂的西北民歌。
民乐民歌、快板、宝卷,是我们本地区民族躯体中奔腾不息的血液;古寺建筑、石窟艺术支撑起我们民乐人精神的坚强骨架。
二、民乐民歌的发展(一)民乐民歌《刮地风》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乐民歌,是咱们民乐地区乃至西北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小调。
它曾录入《中国民歌全集》,是我们民乐人民的骄傲。
歌曲是这样的:另几段歌词:2. 二月里来龙抬头,大沟小岔水长流,二月日月你就沿江上流。
3. 三月里来三清明,桃花不开杏花红,蜜蜂儿来去你就做工忙。
4. 四月里来春风刮,种了豆子种西瓜,刮风下雨你就照看它。
5. 五月里来五端阳,杨柳枝儿插门边,雄黄儿药酒你就闹端阳。
6. 十一腊月一年满,胭脂香粉都买全,打打扮扮就过新年。
歌曲表达的是对新春、二月二、清明节、谷雨、冬至等节气的赞美,但实际上却是含蓄地抒发了人们渴求一年四季美好生活的心情。
这首民歌民乐人民老幼皆知。
平日里,街头巷尾,农家小院,在茶余饭后,搬出几把小凳,拿出一把二胡或笛子,演出就开始了。
现在,在各个小区内,每天晚饭后,男女老少不约而同汇聚一堂,自己组织的民乐队加以伴奏,边唱边跳,胜过广场舞,好不热闹……让这首民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民乐历史文化
民乐历史文化资料汇编民乐县文化委民乐县旅游局二○一一年十二月民乐历史文化资料汇编目录一、历史沿革二、历史事件三、历史人物四、文物古迹五、民间文化六、民间工艺七、民间故事八、方言俗语九、宗教文化十、地方风味十一、地方特产十二、名优产品民乐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分水岭以北,东邻山丹,西接肃南,南倚青海,北通甘州。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西宽73.8公里,南北长95.4公里,总面积3678.32平方公里,辖6镇4乡1个社区工作委员会、172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有汉、藏、回、壮、土、蒙、白、满、裕固、维吾尔等10个民族,总人口24.01万人。
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和倾斜高原两大类,海拔1589米一5027米,年平均气温4.1℃,年平均降水量351毫米,无霜期140天,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
一、历史沿革县境内东灰山、西灰山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证明,东、西灰山所处的年代,应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属早于青铜器的砷铜时期,具体年代为公元前近5000年。
东灰山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和畜牧,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小麦、大麦、黑麦、高梁、栗(谷子)和稷(糜子)等五种农作物遗存,在同一遗址中发现,在全国还是第一次,世界上也属罕见,意义十分重大。
东灰山人主要生活在夏代,到商代随着六坝滩逐渐断水变为荒漠,大部东迁陇东环江流域(今庆阳地区),少部分迁至山丹四坝滩,到西周、东周、战国时,史书已明确记为虞氏、禺知,即月氏了。
在秦始皇病死前后,月氏最强,它攻灭乌孙,统一了河西,东部即以今永固城为月氏城,西部以今临泽昭武为国都,建立了河西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着东起凉州西至沙洲(今敦煌)绵延2000公里的广大地域。
从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月氏人受匈奴冒顿单于的第一次打击而西迁,史称大月氏,少数留居祁连山未西迁移者史称小月氏。
后又连遭二次打击,被迫进行了三次大迁徙,匈奴乘势占领了河西。
从此,东起番和(今永昌县)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南界祁连,北连居延,都成为匈奴右贤王属下的浑邪王的分地,其最初的驻牧地即史家称之为单于城的永固城,浑邪王统治张掖前后80余年。
我的家乡民乐
我的家乡民乐我的家乡民乐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位于祁连山北麓、张掖市东南部。
其东及东北与山丹县相接,东南与永昌县接壤,南靠青海省的门源、祁连县,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邻,西和西北同甘州区毗连.民乐古称金山,历史悠久。
早在五千多年前,先辈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这里曾以广袤的天然牧场和险要的军事重地闻名遐迩,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第一次远征河西匈奴,东晋法显西行求法,即经民乐;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途经民乐,并在张掖召开了举世闻名的“万国会议”;自汉至唐,民乐扁都口一直是汉、羌、匈奴、突厥、吐蕃等民族互相联系的重要通道。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击败匈奴、征服河西之后,历朝都在这里建郡置县。
民国2年(1913年)置东乐县。
民国18年(1929年),易名为民乐县,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民乐县地处甘肃、青海交界的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这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人文景观引人入胜,冬时白雪苍茫蔽野,夏季气候凉爽宜人。
从北到南,在近100千米范围内,依次呈现大漠戈壁、绿洲田园、高山草原、冰川雪峰等雄浑、壮美景象。
这里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民俗文化绚丽多姿。
有反映人类新石器时代的六坝东、西灰山农牧业村落遗址,有西汉时期的永固古城及汉墓群、烽燧,有魏晋、明清以来的童子寺、圆通寺、太和魁星楼、青龙寺,有陇上第一尼姑庵圣天寺,有新建成的中心广场、世纪大道、民乐公园,还有风光迷人的海潮湖森林公园、扁都口自然风光生态旅游景区等等。
单于王在永固城留下了避暑的身影;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在这里留下了征战的英姿;张骞、班超经过此地,出使西域,留下了悠扬的驼铃;隋炀帝西巡,在扁都口留下了爱妃亡灵;红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转战西北,在这里书写了悲壮的历史;王震将军兵出扁都口,解放了民乐,将五星红旗高扬在民乐大地。
每日笔记(12月1日)民乐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完整版)
每日笔记(12月1日)民乐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完整版)摄影:何自军一个地方的地名反映着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语言、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等众多方面的内容,民乐自然地貌多样,是古丝绸之路南线上重要的驿站和互市,也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地区,山川河流、村庄地块是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地名是一个地方是最鲜活的历史记录和传承。
一、民乐一名的来历民乐一名始于民国18年(1929年)。
民国初年,东乐县县长沈公炳请以东乐县治移置洪水镇,因意见不一而未能如愿。
民国17(1928年),县长荀希圣细勘地形,据实呈请省府迁移县治于洪水镇,以便居中推行庶政,也有利于防守扁都口、西水关各隘口。
民众代表多人等先后代电请求,甘肃省政府遂派员实地勘查,召集山丹、东乐两县县长及民众代表二百余人在土关(复兴村)开会征求民意,一致要求移治。
省政府认为“移县有理由,民意无抵触”,遂于1929年春,经省府第十三次省务会议决定,将东乐县政府移设洪水镇。
同时决定:“其东乐旧城附近地方距山丹仅四十里,应划归山丹管辖。
山丹童子、沐化两坝应划归东乐管辖。
东乐县县长潘吉康于民国18年(1929年)3月迁县治于洪水城。
县治既已迁到洪水,仍用旧县名就不合适了。
甘肃省政府责令民政厅遵照决议案规定县名。
省民政厅经过调查,认为“东乐地名本无考据,惟旧有东乐驿之称,前清张掖县丞分驻于此。
至民国2年,改升县治,即以县名。
今该县政府既已移设于洪水镇,旧县城又划归山丹管辖,应更定县名。
”省民政厅根据中山学说及袭取古语“乐与观成”之意,拟定“民治”“乐成”两名。
经甘肃省政府第九十四次省务会议决定,从拟定的两名称中各取一字,定县名为“民乐”,寓人民康乐之意。
并于民国18年12月16日,发布甘肃省政府第一零三零号训令,“令东乐县县长遵照决议案改为民乐县”。
二、地名是地形地貌的反映民乐境内陆貌复杂多样,由北向南近100公里海拔落差达到1000米,呈现出大漠戈壁、田园绿洲、阡陌村落、山地丘陵、森林峡谷、高山草原、雪山冰川等地理景象。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简称甘。
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
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
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
现为甘肃省省会。
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榆中:县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
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
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
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
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甘肃省民乐县
洪水河灌区信息化系统介绍目录第一章概述 (04)1.1灌区基本情况 (4)1.2系统建设内容及要求 (6)1.2.1通信网络系统 (6)1.2.2计算机网络系统 (7)1.2.3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 (7)1.2.4闸门控制与视频监视系统 (8)第二章系统总体结构 (8)2.1系统逻辑结构 (8)2.2系统功能 (10)2.2.1基础数字信息系统平台 (12)2.2.2应用服务系统平台 (12)2.2.3综合决策系统平台 (12)第三章通信网络系统 (14)3.1通信方案 (14)3.1.1通信方案概述 (14)3.1.2系统结构 (15)3.2系统配置与通信设备 (16)3.2.1管理处信息中心 (16)3.2.2测控点现地 (16)3.3安装方式 (16)第四章计算机网络系统 (17)4.1硬件建设 (17)4.1.1系统拓扑图 (17)4.1.2主要硬件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软件系统 (18)4.2.1 软件系统组成4.2.2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1 数据库结构4.2.2.2 灌区基础数据库类型4.2.2.3 系统功能4.2.3综合应用管理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 (31)5.1水位流量采集系统 (31)5.1.1系统配置与设备 (31)5.1.2系统功能 (34)5.2水质采集系统 (34)5.2.1水质采集点布置 (34)5.2.2设备配置 (34)5.2.3功能 (34)5.3雨量采集系统 (35)5.3.1雨量采集点布置: (35)5.3.2设备配置 (35)5.3.3设备安装图 (36)5.3.4功能 (36)5.4土壤墒情采集系统 (37)5.4.1土壤墒情采集点布置 (37)5.4.2设备配置 (37)5.4.3功能 (37)第六章闸门控制及视频监视系统 (38)6.1闸门控制点布置 (38)6.2设备配置 (39)6.3 视频监视系统附件1 灌区基础属性数据库系统详细设计第一章第一章概述1.1 灌区基本情况洪水河灌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民乐县境内,南依祁连山北麓,北接张掖市,东西与童子坝灌区、海潮坝灌区接壤。
甘肃省各市县地名名称由来
⽢肃省各市县地名名称由来⽢肃,要追溯到北宋时期,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肃军司,驻⽢州(今张掖市),辖⽢州、肃州(今酒泉市)⼆州,取⼆州⾸字组成⽢肃,这是最早出现的⽢肃之名。
由于西夏曾置⽢肃军司,元代设⽢肃省,简称⽢;⼜因省境⼤部分在陇⼭(六盘⼭)以西,⽽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简称为陇。
省会兰州市兰州市: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得名,由于古⼈约定俗成的省略⽅法,皋兰⼀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名皋兰⽽得名。
榆中县: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以河为境,累⽯为城,树榆为塞”。
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因县地处皋兰⼭北麓⽽得名。
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因境内有皋兰⼭⽽更名为皋兰县,沿⽤⾄今。
永登县:西晋末,凉州刺史张宜复设枝阳县,并在建兴四年(316年),分⾦城之令居、枝阳⼆县,⼜⽴永登县,合三县⽴⼴武郡。
这是“永登”名称在历史上⾸次出现,取永远五⾕丰登之意。
嘉峪关市嘉峪关市:是因为境内天下第⼀雄关⽽得名,嘉峪关则是因为修建在嘉峪⼭旁⽽得名,另嘉峪两字的意思是“美丽的⼭⾕”。
⾦昌市⾦昌市: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永昌县,因⾦川河从境内流经,取⾦字,因⾦昌系从永昌县析置,取昌字,⼆字相合⽽得名。
永昌县:永昌,取“永远昌盛”之意。
元世祖⾄元九年(1272年)赐名永昌府。
⽩银市⽩银市:据志书记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到明朝洪武年间具有⼀定规模,有“⽇出⽃⾦”之说,官⽅曾设办矿机构“⽩银⼚”,⽩银因此⽽得名。
会宁县:即“会州安宁”之意。
汉朝时期名为祖厉县。
会州之名始见于西魏废帝三年(554)正⽉,魏相宇⽂泰西巡,途经今靖远地界时,有当地富户张信罄资犒六军,泰⼤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州治会宁,此为会州之始。
元惠宗⾄正⼗⼆年(1352年),会宁附近发⽣⼀次毁灭性的地震,伤亡很重,朝廷拨款赈灾,并“诏改会州为会宁州”,取“会州安宁”之意。
甘肃省各市县名字的由来范文
——甘肃省各市县名字的由来——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从春秋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分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
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辖甘州、肃州(今酒泉市)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
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
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又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省名随沿用至今。
兰州市:五区三县(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兰州市: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
甘肃各区县地名的由来
甘肃各区县地名的由来定西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
定西地名由来,宋时称兰州附近的西头城(今榆中三角城)为定西城,含安定西边之意,其后西头城改为通远军,遂将定西之名移到努札堡,改名为定西城,这就是定西名称的最早来源。
金皇统三年(1143年)始设定西县。
定西盛产胡麻,历年播种胡麻15万亩左右,所产油品营养丰富,色味俱佳。
定西有扁豆之乡之称,每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左右,其种子营养价值高,具有清热解署之效,并向外出口。
洋芋为定西特产,味美质优,近几年远销上海、广州等地。
定西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遗存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衡器等屡有发现,故有古迹之乡之美称。
敦煌地名的由来“敦”,大也,“煌”,盛也。
因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自汉代以来即取名为“敦煌”。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 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榆中:县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
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
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
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
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靖远:县名。
古称会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靖远县,取“边远之地已安定”之意得名,始有靖远之名。
会宁:县名。
南北朝时,西魏始置会州会宁县,取“会州永远安宁”之意得名。
元顺帝改会州为会宁州;明洪武二年(1368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沿用至今。
景泰:县名。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16页精选文档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16页精选文档民乐县历史悠久。
早在五千多年前,先辈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这里曾以广袤的天然牧场和险要的军事重地闻名遐迩,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第一次远征河西匈奴,东晋法显西行求法,即经民乐;大业五基本概况民乐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张掖市东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和倾斜高原两大类,海拔1589米一5027米,年平均气温4.1℃,年平均降水量351毫米,无霜期140天,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
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分水岭以北、河西走廊中段,东邻山丹,西接肃南,南倚青海,北通甘州。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西宽73.8公里,南北长95.4公里,总面积3678.32平方公里,辖6镇4乡1个社区工作委员会、21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有汉、回、藏、裕固等10个民族,总人口24.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万人,城镇人口5.42万人。
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3.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为6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88元。
行政区划全县辖6个镇、4个乡:洪水镇、六坝镇、新天镇、南古镇、永固镇、三堡镇、南丰乡、民联乡、顺化乡、丰乐乡。
213个行政村,总人口23.08万,有汉、藏、回、壮、土、蒙、白、满、裕固、维吾尔等10个民族。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洪水镇,邮政编码:734500,电话区号:0936 。
地理位置地理坐标在东经100°22’59”~101°13’9”,北纬37° 56’19”~38°48’17”之间。
海拔1589~5027米。
县境东与山丹、永昌二县接壤,南与青海省祁连县、门源县相连,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西和西北同张掖市甘州区毗邻。
县城位于县境中民乐县部洪水河东岸,地理坐标东经100 °49’,北纬38°27’。
黔东南各县的由来
黔东南各县的由来凯里市:垦田驻户成新都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7.9°,北纬26.5°为自治州首府,有“苗岭新都”之称。
面积1306平方公里。
市内以苗族为主,间有侗、汉等民族。
凯里是苗语音译,意为开垦田地。
原为清平属地。
明成化十三年(1477)设凯里安宁宣抚司,嘉靖元年(1522)改安宁宣抚司为凯里安抚司。
清雍正十年(1732)置凯里卫,十二年(1734)添设清平县丞一员分驻凯里。
民国3年(1914年)改清平县为炉山县,同年改凯里县丞为凯里分县,隶炉山县。
1952年12月31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炉山县,建立炉山苗族自治区。
1955年改称炉山苗族自治县,1956年改炉山苗族自治县为炉山县。
1958年撤炉山、丹寨、雷山、麻江4县合置凯里县,县治设在凯里。
1961年分县后,原炉山县改称凯里县。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凯里县,设立凯里市。
凯里全景黄平:地平土黄书旧州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位于东经107.9°,北纬26.8°,在贵州省中东部。
宋置黄平府,清置黄平州,黄平之名源出旧州,因其地势平坦,土壤呈黄色得名。
南宋宝六年(1258)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黄平府。
明洪武七年(1374)九月置黄平安抚司。
十一年(1378)正月置黄平守御千户所。
十五年(1382)正月升黄平守御千户所为卫。
二十二年(1389)五月,以狼洞置兴龙卫指挥使司。
万历二十八年(1600)后置黄平州,与黄平守御千户所同隶平越府。
清康熙十一年(1672)裁兴隆卫,移州治于卫城,得名新州;原黄平州治改设巡检司,称旧州。
民国3年(1914)1月,改黄平州为黄平县;旧州巡检司为旧州分县。
民国25年(1936)将旧州分县入黄平县。
1958年至1962年期间施秉县曾并入过黄平县。
岑巩:得名城外岑巩山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部。
位于东经108.7°,北纬27.2°,在贵州省东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乐县概况一、概述民乐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地处张掖市东南缘。
东面及东北与山丹县相接,东南与永昌县接壤,南靠青海省的门源、祁连县,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邻,西和西北同张掖市毗连。
东西宽73.8公里,南北长95.4公里,总面积3687.3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近24万。
民乐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远古时期,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沛,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早在5000年左右的东灰山人在县境北部进行原始得畜牧业、农业生产,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先民们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植、畜牧,繁衍生息。
东灰山炭化粮粒等文物是研究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的珍贵依据,为全国罕见。
自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氐池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
从西汉起,就是历代筑城立镇、设郡置县的重地;扁都口是古丝绸南路、霍去病出征、东晋法显取经、南北凉互伐、隋炀帝西巡、解放军西进的要冲;境内寺庙碑塔遍布,古墓成群,烽燧相望,遗址文物繁多;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构成了绚丽多彩的西部文化特色。
县境又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得必经通道。
北线,从山丹经东乐抵张掖,西上西域;南线,从门源经扁都口直达张掖,汇入丝路主线,对沟通中西商贸、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史籍记载,东晋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过大坂山,出扁都口,去印度取经。
隋炀帝“经大斗拔谷”(今扁都峡谷),经永固抵焉支山,会见突厥及西域27国王公使臣等,足见一斑。
民乐——祁连山下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风水宝地,曾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世世代代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儿女。
二、古代民族地处甘青交界的民乐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争夺、交往和融合的前沿阵地。
几千年来,氐、羌、乌孙、月氏、匈奴、卢水胡、吐番、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
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杂居的格局,共同创造了民乐的历史和文化。
氐族氐族是我国西北的一个古代民族。
在我国历史上曾占据过要地位。
南北朝以后,他们的大部分融入汉族之中,成为西北地区汉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辞海》氐族栏目中称:“氐族,古民族,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
汉魏以后,长期与汉人杂居,大量吸收汉文化。
两晋、十六国间,晋建立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县境内洪水城建立氐池县。
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改氐池县为否武县。
到了东汉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刘秀令郡县恢复旧名,县名仍恢复为氐池县。
县名中有一个“氐”字,由此可印证氐族在民乐境内活动的情况。
羌族羌族为我国古代的西部民族,夏、商、周时期今民乐就是羌族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夏时张掖属“雍州之城,戎羌居之”。
西汉时期羌族的一小部分居住在南部黑羌州及祁连山中,大部分则在青海生活,以游牧为主,也有从事农耕生产的。
境内东灰山遗址表明,羌族不仅饲养羊、猪等牲畜.而且还种植小麦、大麦、粟、高梁等作物。
可见,民乐是我国普通小麦、高梁等作物的原产地和重要的起源中心之一o《说文解字》解释“羌“字为“西部牧羊人也”,这说明该文化的主人是以羊为图腾祟拜的部族,与羌人“事羱羝为大神”的记载相吻合。
因此.考古学界认为东灰山文化是古代羌族所留下来的,这足以表明境内最早的居民为羌族,距今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汉武帝在河西设四郡,其目的之一就是“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并设护羌校尉以加强对羌族的控制。
到了东汉,羌族起义连绵不断,河西各地是其主要活动区。
民乐地处甘青联系的要冲,更是羌族活动的重要场所。
到了十六国时期,羌族的一支烧河都居住在南山(祁连山),与卢水胡为邻,后被卢水胡袭击,除部分迁至金城郡临羌县(今青海省湟源县东南)外,仍有不少羌族部众长期生活在民乐境内的祁连山一带。
月氏月氏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大约在战国初期,月氏人便在河西地区过着游牧牛话。
秦汉之际,月氏强盛,“控弦者可一二十万”,他们向西攻击同居河西的乌孙族,杀其头领难兜靡,迫使乌孙部众逃离外地,从而占据整个河西走廊。
月氏王居于月氏城(今民乐永固),其所属部落酋长多住在昭武城(今临泽鸭暖)。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匈奴单于冒顿击月氏。
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再击月氏,月氏逐渐衰落,被迫西徒伊犁河流域。
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联合乌孙大举进攻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并派乌孙族追赶。
大部分月氏人再次西迁,占据妫水(今阿宫汉境内的阿姆河)流域.后来建立了大月氏贵霜帝国。
少数留在河西的月氏部落,则“南人山降,依诸羌居止”,史称小月氏。
直到西汉取得对河西的统治以后.月氏来陷,多数分布在令居(今永登)、湟中(青海湟水水西岸)一带,史称中月氏胡。
另有少数月氏人在张掖黑水一带放牧,称“义从胡”或“月氏胡”此后小月氏与其他民族逐渐触为一体。
匈奴匈奴是中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过着“逐水草迁徒”的生活。
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后,势力大增,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控制了西起西城,东到辽东的广大地区。
其地分为左、中、右三部分。
单于王庭居于中间,东西部分分别由左、右贤王统辖。
西汉初期,匈奴击走月氏,占有整个河西地区,境内属于浑邪王管辖。
相传,民乐境内的永固城曾是单于的避暑胜地。
他们以河西为基地.联合青海的羌族,不断向西汉发动进攻,引起汉朝当局的恐慌和不安。
汉武帝继位后,决心联合月氏、乌孙共同夹击匈奴。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两次派霍去病进军河西,攻占焉支山、祁连山,“捕首虏甚多”,使匈奴势力遭受重刨。
匈奴在河西的失败,招致单于的恼怒,他立即召见驻守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赴单于庭问罪。
两王惧怕被诛,遂谋降汉,后休屠王反悔,被浑邪王所杀,之后,浑邪王率众四万余降汉。
汉朝政府将其安置在陇西、北地等五郡故寨外,史称“五属国”。
至此,河西走廊正式纳入汉朝版图。
卢水胡卢水胡自西汉以来就活动在河西各地,其首领为沮渠氏。
因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焉”。
“世居卢水(今南古大都麻和黑河上游)为豪酋”.故又称卢水胡。
东汉窦融割据时,曾得到卢水胡的帮助。
朝廷还在张掖设有专管卢水胡的属国。
东汉建武末年,卢水胡击败了张掖南山的烧河羌,据有其地。
章帝元和三年(86年),卢水胡发生骚乱,邓训拜张掖大守,后接任护羌校尉.推行民族和睦政策,收服了卢水胡。
到了东晋末年十六国时期,卢水胡从临松(今南古)崛起。
北凉就是卢水胡所建立的一个政权。
其建立者沮渠蒙逊,是临松卢水胡人,为河西大族。
他本人博览群书,颇晓天文,也是一个汉化很深的胡人。
他的伯父罗仇、曲粥是后凉武将.被后凉主吕光所杀。
沮渠蒙逊遂聚众造反于临松,一旬之间,众至万余,屯踞金山(今民乐县城一带),推举后凉建康太守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建元神玺,沮渠蒙逊为张掖太守。
公元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
之后,于410年攻克武威后,412年迁都武威,自称河西王。
后攻杀西凉李歆,破敦煌,据有全凉。
蒙逊在位时,兴学校.倡儒学,劝课农桑,禁奢侈,赢得了好评。
但由于朝无纲纪,赏罚不明.杀人过滥,在位三十三年而亡,谥“武宣王“。
吐蕃吐蕃是公元七至九世纪时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由雅隆(在西藏山南地区)农业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
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形成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唐、蕃争夺河西剧烈,县境内的大斗拨谷(扁都口)成为双方交往和交兵的主要通道。
“安史之乱”发生后.河西陇右精兵东凋平叛,吐蕃乘虚而人,广德二年(764年)陷凉州,大历元年(766年)陷甘州,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陷沙州,整个河西尽为吐蕃所有,吐蕃政权设凉州军镇管辖甘、凉二州,对各民族实行残酷压迫。
直到懿宗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十一州,情况对有了根本好转。
到了懿德宗咸通二年(861年)克复凉州后,“河西陷蕃百余年,至是归唐”。
九世纪中期赞普达磨死后,统治集团分裂,奴隶属民起义,吐蕃瓦解。
之后,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蕃。
政权瓦解后,吐蕃大部退居青海,少数融合于河西民族之中。
回纥回纥是原牧于色愣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一个古老民族。
7世纪初,始称回纥。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改称回鹘。
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为黠嘎斯人(今克尔克孜族)攻灭,部众四散,除南下一支灭亡外,有两支迁徒新疆,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一支迁入河西,与回鹘人结合,先依附于吐蕃,居于甘凉之界的草原上。
张议潮起义后,由归义军管辖。
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回鹘人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历经唐末、五代十国、北宋,甘州回鹘都与中原朝廷保持甥舅关系。
至宋仁宗天圣六年(1268年),西夏军队攻占甘州,甘州回鹘政权灭亡,有数万人投奔青唐(今青海西宁地区),大部分族人退至沙州以南,傍祁连山游牧,井逐渐向柴达木盆地以北地区扩展,成为今天裕固族的祖先。
乌孙乌孙是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又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对汉代西北边疆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乌孙与月氏同居河西,而乌孙势力较弱。
秦汉之际,乌孙被月氏击破,其王难兜靡被处以车刑。
乌孙部落奔走匈奴,被安置在居延一带生活,匈奴扶持难兜靡之子昆莫继续统治乌孙各部。
公元前174年一公元前161年,乌孙在匈奴支持下,继续西迁,袭击大月氏,退其南迁,乌孙遂占领伊犁河流域和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从事游牧,人口多达63万。
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遣张骞出使乌孙,又先后将细君、解优二公主嫁于乌孙王。
到了本始三年(前71年),汉与乌孙各出兵26万.大败匈奴,才奠定了北方的稳定局面。
党项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
汉代以来,就在今川、甘、青三省交界处的山谷间,过着游牧生活。
唐朝后期,党项族受吐蕃的压迫.逐步移居今陕、甘、宁边境,居住在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一带。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迁往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建立了党项族政权。
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攻占甘州。
置镇夷郡,戍兵三万以备回鹘与吐蕃。
北宋仁宗保元元年(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称帝,国号大夏。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大军攻破甘州,七月攻下西凉府,西夏在河西的统治宣告结束。
此后,居住在河西的党项族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同化,即几个民族或者许多民族的不同部分,由于社会的变迁,移民的流动,而聚拢在一个共同地区长期交锗杂居,通婚联姻.礼仪教化,自然地形成一种新型的民族,或改变自己民族的某些特点。
如先秦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契丹汉人“久为一家”等,均反映了一定的民族融合的趋向。
元朝著名理学大师许衡在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推行汉法时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