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必备神器】沪教版六年级(预备年级)期末语文总复习资料(超详细,包括知识卡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复习资料】知识卡片

<一>常式句与变式句

汉语有一定的语序。按正常语序组合的句子就是常式句。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达到强调、突出某一句子成分的效果,颠倒原有语序,这类句子就是变式句。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绿绿的”本来是用来修饰“小草”的,但却把它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强调“小草”的生机和色泽。如果我们把语序还原为常式句,如刚才的例句,我们可以表述为:“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样就不如变式句表述生动、有力。

<二>人物对话(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反映人物的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对话是常见的表达形式。《羚羊木雕》中有母女对话、父女对话、同学对话……随同神态和语气,“妈妈”的“严厉”和坚决,女儿的“激动”和委屈,“爸爸”的“平静”和“不可抗拒”,“好朋友”的“仗义”和纯真,生动地显现出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思想、不同年龄特征,“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在阅读和写作中,人物对话是表现人物、推动情节的重要手段。

<三>倒叙

在记叙文中,一般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的。有时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或为了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把先发生的事放到后面说,后发生的事放在前面说,这就形成倒叙。《在那颗星子下》一文是作者“进入中年”后对“一件小事”的“回想”。时隔经年,仍记忆犹新,可见这件“小事”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文章从今天写起,倒叙往事,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四>标题

标题又叫“题目”,它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篇文章的精神、格调。好的标题能给人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因此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为了明确具体,有的文章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表达效果。如《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就是运用正副标题虚实结合的方法拟题,正标题把林老师喻为一颗璀璨的明星,永远留在我“记忆的银河中”;副标题从时间上加以限制,具体指“我”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有的文章为了行文眉目清楚,还会使用小标题。如《为少年轻唱》在文章中就有“一树清辉”和“无名地带”两个小标题。

<五>环境描写

《“诺曼底”号遇难记》多次写到大雾。“诺曼底”号与“玛丽”号发生碰撞,大雾是原因之一,这里写大雾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船长在“阴惨惨的薄雾”中沉入大海,写大雾不仅渲染了现场的悲壮气氛,也表现了船长忠于职守的英雄品质。小说里的环境描写常常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作用。

<六>词语的感情色彩

我们说话、写文章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从而流露出喜爱、赞赏、拥戴等感情,准确表达这种感情的词语,就是“褒义词”,如善良、美丽、就义等。但是,有时我们则会对某类人或事流露出厌恶、鄙视、斥责的感情,这时所用的词语就是“贬义词”,如劣迹、丑陋、狞笑等。

有些词语,本身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如“季节”“干燥”“行走”等,我们称它们为“中性词”。

<七>唐诗是怎样流传的

呈示寄赠

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

●投诸名流

唐诗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往往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便广为流传,提高自己的身价。如白居易年少时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其拜谒顾况的诗作。

●即席赋咏

王勃年少时作的《滕王阁诗》,就是途径洪州(今南昌),在阎都督宴会上的即席创作。

●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柱或悬挂的“诗板”,成为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发表”诗作。如崔颢的诗《黄鹤楼》。

●题画诗

题画诗是诗随画传的。

●自编诗集

也有极少数的诗人自编诗集后,送与亲朋好友,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开来。

<八>举例说明

运用事例来说明,可使说明具体,容易理解,而且有说服力。一般来说,举例应该浅显、典型,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具有概括性,不要铺叙刻画。

<九>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书籍的合称。“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五经”是五部书籍的统称,《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即《尚书》,是中国上古时期历史文献的汇编;《礼》即《礼记》,是秦汉以前礼仪的论述;《易》即《周易》,相传是周文王所著的推演事物规律、占卜未来的理论;《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书五经”包含了古代先哲们在政治、哲学、历史、文化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的主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十>行动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称之为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可以揭示、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火焰山宝山灭火焰》的第一段中就有大段的行动描写,把“孙悟空”和“牛王”的打斗场面写得栩栩如生,使双方的性格和形象跃然纸上。

附1:说明基本常识

类别:1.事物型说明文;2.事理性说明文。

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作假设等。

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1.内容上的科学性;2.结构上的条理性;3.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结构: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

概括介绍的方式:概述式,描述式,设问式,定义式。

具体说明的结构思路:1.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2.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结构。

结尾:总结法,感叹法,展望法,评议法,号召法,反问法,比喻法,描述法,旁补法。

附2: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补充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的叙述方法。

作用:

(1)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结构紧凑。

插叙之后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附3:修辞手法的作用

A. 比喻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答题套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拟人

表达效果:赋予以人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之情。

答题套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生命的活力(或是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特点。

C.夸张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强烈共鸣。

D.排比

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具体的运用是: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E.对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