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与编码-第1章
合集下载
信息论与编码基础教程第一章

及
常 用
(4)认证性:
术 语
接收者能正确判断所接收的消息的正确性,
验证消息的完整性,而不是伪造和篡改的。
Page 23
1.3
第一章 绪 论
4.信息的特征
信
息 论
(1)信息是新知识、新内容;
的 概
(2)信息是能使认识主体对某一事物的未知
念 及
性或不确定性减少的有用知识;
常
用 (3)信息可以产生,也可以消失,同时信息
Page 31
第一章 绪 论
1-1 信息、消息、信号的定义是什么?三者的关 系是什么?
1-2 简述一个通信系统包括的各主要功能模块及 其作用。
1-3 写出信息论的定义(狭义信息论、广义信息 论)。
1-4 信息有哪些特征? 1-5 信息有哪些分类? 1-6 信息有哪些性质?
Page 32
1.1
信
1961年,香农的“双路通信信道”(Two-
息 论
way Communication Channels)论文开拓了多
发 展
用户信息理论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有关信
简 息论的研究,从点与点间的单用户通信推广发展
史
到多用户系统的研究。
1972年,T Cover发表了有关广播信道的 研究,以后陆续进行了有关多接入信道和广播信 道模型和信道容量的研究。
Page 20
1.3
第一章 绪 论
信 3)信号
息 论
定义:
的 概
把消息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物理量(如电
念 信号、光信号、声信号、生物信号等),这种
及 常
物理量称为信号。
用
术
语
信号是信息的载体,是物理性的。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第1章 绪论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信源符号
信 源 编码 信 源
(序列)
编码器 信 道 译码器
x y yˆ
重建符号 (序列)
x
❖ 无失真编码: x xˆ
重建符号与信源发送符号一致, 即编码器输出码字序列与信源 发送序列一一映射;
限失真编码: x xˆ
总是成立的
y yˆ
分别是编码输出码字和接收到的码字
重建符号与信源发送符号不 完全一致;编码器输出码字 序列与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之 间不是一一映射关系,出现 符号合并,使得重建符号的 熵减少了。
限失真、无失真是由于编译 码器形成的
信道编码
增加冗余
提高
对信道干 扰的抵抗 力
信息传输 的可靠性
❖ 由于信道中存在干扰, 数据传递过程中会出现 错误,信道编码可以检 测或者纠正数据传输的 错误,从而提高数据传 输的可靠性。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调制器
作用:
➢ 将信道编码的输出变换为适合信道传输的 要求的信号 ;
消息
信息的表现形 式;
文字,图像, 声音等;
信号
信号的变化描 述消息;
信息的基本特点
1.不确定性
受信者在接收到信息之前,不知道信源发送 的内容是什么,是未知的、不确定性事件;
2.受信者接收到信息后,可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
3. 可以产生、消失、存储,还可以进行加工、处理;
4. 可以度量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冗 信源符号 余 变 相关性强 化 统计冗余强
信源编码器
码序列 相关性减弱 统计冗余弱
相关冗余 统计冗余 生理冗余
模型简化
信源输出前后符号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信源输出符号不服从等概率分布
信息论与编码(曹雪虹第三版)第一、二章

信道的分类
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信道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大类。有线信道包括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无线信道包括微波、卫星、移动通信等。
信道容量的定义与计算
信道容量的定义
信道容量是指在给定条件下,信道能 够传输的最大信息量,通常用比特率 (bit rate)来衡量。
信道容量的计算
信道容量的计算涉及到信道的带宽、 信噪比、调制方式等多个因素。在加 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下,香农 公式给出了信道容量的理论上限。
信道编码分类
根据编码方式的不同,信道编码可分为线性分组码和卷积码 两大类。
线性分组码
线性分组码定义
线性分组码是一种将信息 序列划分为等长的组,然 后对每个组独立进行编码 的信道编码方式。
线性分组码特点
编码和解码过程相对简单 ,适用于各种信道条件, 且易于实现硬件化。
常见的线性分组码
汉明码、BCH码、RS码等 。
将信源消息通过某种数学变换转换到另一个域中,然后对变换 系数进行编码。
将连续的信源消息映射为离散的数字值,然后对数字值进行编 码。这种方法会导致量化噪声,是一种有损的编码方式。
信道编码的定义与分类
信道编码定义
信道编码是为了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增加通信系统的抗 干扰能力而在发送端对原始信息进行的一种变换。
信息熵总是非负的,因 为自信息量总是非负的 。
当随机变量为确定值时 ,其信息熵为0。
对于独立随机变量,其 联合信息熵等于各自信 息熵之和。
当随机变量服从均匀分 布时,其信息熵达到最 大值。
03
信道与信道容量
信道的定义与分类
信道的定义
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它提供了信号传输的通路,是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信道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大类。有线信道包括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无线信道包括微波、卫星、移动通信等。
信道容量的定义与计算
信道容量的定义
信道容量是指在给定条件下,信道能 够传输的最大信息量,通常用比特率 (bit rate)来衡量。
信道容量的计算
信道容量的计算涉及到信道的带宽、 信噪比、调制方式等多个因素。在加 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下,香农 公式给出了信道容量的理论上限。
信道编码分类
根据编码方式的不同,信道编码可分为线性分组码和卷积码 两大类。
线性分组码
线性分组码定义
线性分组码是一种将信息 序列划分为等长的组,然 后对每个组独立进行编码 的信道编码方式。
线性分组码特点
编码和解码过程相对简单 ,适用于各种信道条件, 且易于实现硬件化。
常见的线性分组码
汉明码、BCH码、RS码等 。
将信源消息通过某种数学变换转换到另一个域中,然后对变换 系数进行编码。
将连续的信源消息映射为离散的数字值,然后对数字值进行编 码。这种方法会导致量化噪声,是一种有损的编码方式。
信道编码的定义与分类
信道编码定义
信道编码是为了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增加通信系统的抗 干扰能力而在发送端对原始信息进行的一种变换。
信息熵总是非负的,因 为自信息量总是非负的 。
当随机变量为确定值时 ,其信息熵为0。
对于独立随机变量,其 联合信息熵等于各自信 息熵之和。
当随机变量服从均匀分 布时,其信息熵达到最 大值。
03
信道与信道容量
信道的定义与分类
信道的定义
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它提供了信号传输的通路,是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第一章

1.2 信息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发 展
Shannon信息论的基本任务
1948年shannon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 奠定了信息论理论基础 基本任务是设计有效而可靠的通信系统
信息论的研究内容
狭义信息论(经典信息论)
研究信息测度,信道容量以及信源和信道编码理论
一般信息论
研究信息传输和处理问题,除经典信息论外还包括噪 声理论,信号滤波和预测,统计检测和估值理论,调 制理论,信息处理理论和保密理论
几乎无错地经由Gaussian信道传信 对于非白Gassian信道,Shannon的注水定理和多载波调制(MCM) CDMA、MCM(COFDM)、TCM、BCM、各种均衡、对消技术、
以及信息存储编码调制技术
信息论几个方面的主要进展
Ⅰ.信源编码与数据压缩 Ⅱ.信道编码与差错控制技术 Ⅲ.多用户信息论与网络通信 Ⅳ.多媒体与信息论 Ⅴ.信息论与密码学和数据安全 Ⅵ.信息论与概率统计 Ⅶ.信息论与经济学 Ⅷ.信息论与计算复杂性 Ⅸ.信息论与系统、控制、信号检测和处理 Ⅹ.量子信息论 Ⅺ.Shannon的其它重要贡献 参见课程网站:信息论进展50年
2.简化模型。理论的作用是浓缩知识之树, “简 单模型胜于繁琐的现象罗列”, “简单化才能显 现出事物的本质,它表现了人的洞察力”。 好的性能量度和复杂性的量度(信息量、熵、 信道容量、商品等),常会引导出优秀的理论结 果和令人满意的实际应用。
1.3 Shannon信息论的局限性
如果实际信源或信道符合所采用的概率模 型描述,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否则只能是 近似的,甚至根本无效。
信道 编码器
信道编码 器
调制器
信 道
干扰源
信源 译码器
信道 译码器
信息论与编码_第一章

信息论发展中的悲情人物
• 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
JOHN NASH
于1951年发表《非合作博弈论》
成就著名的“纳什均衡”理论
1958年(30岁)开始痴迷于信息编码技术,出现精神失 常。直到80年代末,方从癫疯中苏醒,继续从事经济学博弈 论研究,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奥斯卡影片《美丽心灵》
第二节、信息的概念
(17) 发现格码,1989,R.deBuda。格(lattice)码可趋近频带受限高斯信道 容量。Loeligerz在1992年已证明,这是Zp上的欧氏空间群码。
(18)发现Turbo码,迭代自适应译码算法,1993, C. Berrou and A. Glavieux. (19) LDPC码,近来又重新被发现。
信息定义的总结
• 信息是人与外界交互的内容,是有序程度的度量 和负熵,是用以减少不定性的东西 ,这些都是 Wiener 、 Brillouin 、 Shannon 等人的理解。这些 认识比仅仅把信息看作消息或通信内容要更深刻。 • 在数学上很容易证明, Hartley 的信息概念仅是 Shannon信息概念的一种特殊情形。 • 总起来说,在现有的各种理解中, Shannon 的定 义比较深刻,而且这种定义还导出了相应的算法。
香农信息定义的缺陷(2)
• 只考虑了随机型的不定性,不能解释与其 他型式的不定性(如模糊不定性)有关的 信息问题。 • 这种信息定义只从功能角度上来表述,还 是没有从根本上回答“信息是什么”的问 题。
2、发展
信 息 论 主 要 几 个 方 面 的 进 展
Ⅰ.信源编码与数据压缩 Ⅱ.信道编码与差错控制技术 Ⅲ.多用户信息论与网络通信 Ⅳ.多媒体与信息论 Ⅴ.信息论与密码学和数据安全 Ⅵ.信息论与概率统计 Ⅶ.信息论与经济学 Ⅷ.信息论与计算复杂性 Ⅸ.信息论与系统、控制、信号检测和处理 Ⅹ.量子信息论 Ⅺ.Shannon的其它重要贡献
第1章 信息论与编码第1章

全信息 全信息
同时考虑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 方式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
语法信息 论层次信息。
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
信息的重要性质:
存在的普遍性 有序性 相对性 可度量性 可扩充性 可存储、传输与携带性 可压缩性 可替代性
可扩散性
可共享性 时效性
信号、消息与信息区别与联系
通 信 中 的 信 息 含 义 ?
信息论与编码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
信息系1402/03/04班
学习目的及意义
最简单的通信系统
信 源
信源包含多少信息?
信 道
信 宿
信源熵
编码 检纠错 信道容量
信道中传输的是什么形式? 信道能传送多少信息? 信宿接收到的信息是否正确?
概 论
信息的一般概念
花朵开放时的色彩是一种信息,它可以引来昆虫为 其授粉;
成熟的水果会产生香味,诱来动物,动物食后为其 传播种子,果香也是一种信息; 药有苦味,让人难以吞咽,药味是一种信息;
听老师讲课可以得到许多知识,知识也是信息
……。
信息的存在
色彩 果香 视觉 嗅觉
苦药
知识 冷热
味觉
听觉 触觉
总之,信息处处存在,人的眼、耳、鼻、 舌、身都能感知信息。
?信息究竟是什么呢?
1928年,美国数学家 哈 特 莱 (Hartley)在 《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信 息传输》的论文。他认为“信息是选择的自由
度”。
事隔20年, 香农
另一位美国数学家 (C. E. Shannon)
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发表了题为《通信
的数学理论》的长篇论文。他创立了信息论,
信息论与编码一

x2 xm X x 1 q(X ) q (x ) q(x ) q(x ) 1 2 m
x为各种长为N的符号序列,x = x1 x2 … xN ,xi { a1 , a2 , … , ak },1 i N,序列集X = {a1a1… a1 , a1a1… a2 , … , akak… ak },共有kN种序列,x X。 序列的概率q (x) = q (x1x2 … xN) =
根据统计特性,即转移概率p (yx )的不同,信道又可分类为:
无记忆信道 信道的输出y只与当前时刻的输入x有关。
有记忆信道 信道的输出y不仅与当前时刻的输入有关, 还与以前的输入有统计关系 。
1.4.1 离散无记忆信道
离散无记忆信道的输入和输出消息都是离散无记忆的单个符 号,输入符号xi { a1 , a2 , … , ak},1 i I,输出符号yj { b1 , b2 , … , bD },1 j J,信道的特性可表示为转移概率矩阵:
p ( y1 x1 ) p ( y1 x 2 ) P p ( y1 x I ) p ( y 2 x1 ) p( y 2 x 2 ) p( y 2 x I ) p ( y J x1 ) p( y J x 2 ) p( y J x I )
p 1 p 0 P 0 1 p p
0 e
0 1-p 1-p 1
p
p
1
图1-7 二元删除信道
4.二元Z信道
二元Z信道如图1-8所示,信道输入符 号x {0 , 1},输出符号y {0 , 1}转
0 1 移概率矩阵为 P p 1 p
0 1 0 p 1 1-p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离散无记忆信道: 1.二元对称信道(Binary Symmetric Channel,简记为BSC)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信道,它的输入符号x {0 , 1},输出符 号y {0 , 1},转移概率p (yx ) ,如图1-5所示,信道特性
信息论与编码第一章

通信系统模型主要分成下列五个部分。
23
编码器可分为信源编码器和信道编码器
• 信源编码器的作用
–是把信源发出的消息变换成由二进制码元 (或多进制码元)组成的代码组,这种代码组 就是基带信号; –同时通过信源编码可以压缩信源的冗余度, 以提高通信系统传输消息的效率。
• 信道编码器的作用
主要作用是提高信息传送的可靠性。
当法拉第于1820-1830年期间发现电磁感应的基本 规律后,不久莫尔斯就建立起电报系统(18321835)。1876年,贝尔又发明了电话系统。 1864年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兹 用实验证明了这一预言。接着1895年英国的马可尼 和俄国的波波夫就发明了无线电通信。20世纪初 (1907),根据电子运动规则,福雷斯特发明了能 把电磁波进行放大的电子管。。
33
1.4
信息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 语音信号压缩
• 长途电话网标准 –1972年CCITT G.711标准中的 64kbit/s, –1995年 CCITT G. 723.1标准中的 6.3 kbit/s。 • 移动通信中 –1989年GSM标准中语音编码速率为13.2 kbit/s –1994年在为半码速GSM研究的VSELP编码算法中,码 速率为5.6 kbit/s • 军用通信 –美国NSA标准的速率在1975年已达2.4 kbit/s • 目前在实验室中已实现600bit/s的低速率语音编码,特 别是按音素识别与合成原理构造的声码器其速率可低 于100bit/s,已接近信息论指出的极限。
2
课程特点
信息理论为中心,区别 “信源编码” 与“信道编码” 概念和物理意义为主,数学推导尽量 放到课外 结合通信系统实际应用
3
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 X x1, x2 ,, xn 和 Y y1, y2 ,, ym 两个矢量统计独 立,则
p y j / xi p y j ; p xi / y j p xy 2
, ,
y m
因此,乘法定理为
p xi y j p xi p y j
1.1 信息论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论的形成与发展
1952年,Fano和Huffman分别离散信源最佳编码方法 1959年,Shannon, 信源压缩编码理论,“Coding theorem for a discrete source with a fidelity criterion‖(保真度准则下的离散信源编码定理) 1961年,Shannon, ―双路通信信道”,多用户理论 1972年,Cover, 开始对广播信道进行研究
有关“信息”的一些基本概念(4)
1928年,美国数学家Hartley在BSTJ上发表论文“信息传输 ”,文中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 由度来计量信息的大小 1948年,美国数学家Shanoon在BSTJ上发表论文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深刻阐述了通信 工程中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但没有给出信息的确切定义 1950年,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主要奠基人Winner在出版 的《控制论与社会》中认为:信息是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 程中所的内容的名称。这一定义未得到人们的认可。后来 Winner自己认识到:“信息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信息 就是信息”
信息论中的概率论基础
Bayes(贝叶斯)公式 p xi y j p xi / y j , p y j / xi p xi y j
p y j p xi y j , p xi p xi y j 其中 i j 数学期望
i
px y
n m n i 1 m i j 1 n j i 1 i j
p y
j 1
j
/ xi ,
p x y 1
m i 1 j 1 i j
——随机事件的完备性
信息论中的概率论基础
乘法定理
p xi y j p xi p y j / xi p y j p xi / y j
教学参考书
1、唐朝京、雷菁编著《信息论与编码基础》电 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2、余成波主编《信息论与编码》重庆大学出版 社2002年版 3、Ranjan Bose ―Information Theory, Coding and Cryptography‖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影 印版
第1章 绪论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编码器——信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保密编码器
①信源编码——对信源输出的消息进行变换和处理 目的——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②保密编码——目的是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③信道编码——对消息进行的变换和处理 目的——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信道——信号从甲地传输到乙地的通道 狭义信道——信号的传输媒质(介)。[例] 明线、电缆、
i j j
p xi y j
若随机变量I(xi)发生的概率分布为p(xi),则该随机变量 I(xi)的统计平均值称为随机变量I(xi)的数学期望,记为
E I ( xi ) p( xi ) I ( xi )
i
信息论中的概率论基础
Jensen(詹森)不等式 对于随机变(向)量 X,若有函数 f(X) 为上凸函数,则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通信系统模型方框图 信 源 编 码
信源
保 密 编 码
信 道 编 码
信道 噪声
信 道 译 码
保 密 译 码
信 源 译 码
信宿
本质——信息的传输系统 目的——把接收方不知道的信息及时、完整、安全、可靠、 经济地传送给指定的接收方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信源——发出载有信息的“消息”的源 (可以是人、生物、机器或其他事物,是 事物各种运动状态或存在状态的集合) 信宿——载有信息的“消息”的接收端 (消息传送的归宿)
1.1 信息论的形成与发展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有关“信息”的一些基本概念(1)
信息时代(Information Age)——德国社会学家R.布 吉顿斯坦对信息时代的定义是:“人们花费在个人交 往和信息交流的时间大大超出了消耗在工业产品生产 上的时间”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凡是能 够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有关 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 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 组织、存储、检索等
信息与消息、信号比较 消息是信息的数学载体、信号是信息的 物理载体 信号:具体的、物理的 消息:具体的、非物理的 信息:非具体的、非物理的
1.1 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
信息、消息、信号
——信息是抽象的、非物理的,是哲学层表达 ——消息是具体的、非物理的,可描述为语言文字、 符号、数据、图片,能够被感觉到,同时它也是信息 的载荷体。是信息论中主要描述形式 ——信号最具体,它是一物理量,可测量、可显示、 可描述,同时它又是载荷信息的实体,是信息的物理 层表达
信息论与编码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
哈尔滨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杨广学
2010年7月
课程简介
培养方案:与电路、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 号处理、通信原理与系统以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 程同属于必修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特点:本身理论性很强;涉及线性代数、概率 论与随机过程、抽象代数(近世代数)等数学理论 学习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后-多看书、写阅读笔 记、多做练习 考核的方式及成绩的评定 :平时成绩30%(作业30%、 实验成绩30%、上课出勤40% )、期末成绩70% 教材:曹雪虹 张宗橙编《信息论与编码(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 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大定理
– – –
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Shanoon第一极限定理) 信道编码定理( Shanoon第二极限定理) 限失真信源编定理( Shanoon第三极限定理)
Shannon信息论:在噪声环境下,可靠地、安全地、 有效地传送信息理论 ----狭义信息论
1.1 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
信息可以被众多主体所共享 信息可以产生,也可以消失
– –
–
信息是可以度量的,信息量有多少的差别
1.1 信息论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论的发展过程 1924年,H. Nyquist, 信息率与带宽联系 1928年,R.V. Hartley, 引入非统计信息量 1936年,E.H. Armstrong, 带宽与抗干扰能力 1936年,H. Dudley, 发明声码机 40年代初,N. Wiener, ―控制论” 1948年, ―信息论”发展史的里程碑 C.E.Shannon, “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 Bell System Tech., J, vol.27, PP 379-423, July 1948 50年代开始,IRE成立信息论组,出版信息论汇刊
有关“信息”的一些基本概念(2)
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对获取信息并对 其进行传输、交换、处理、检测、识别、存储、显示 等操作的科学研究 信息论(理论)(Information Theory)——是应用近 代概率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 的一门学科。是源于通信实践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 科
波导、光纤、无线电波空间等
广义信道——除狭义信道外,还包括通信系统某些部 分
信道噪声——通信系统各处干扰、噪声的集中等效体 现
1.2 通信系统的模型
译码器——编码器功能之反 也分成信源译码器、信道译码器、保密译码器三种 [对通信系统模型的说明] ①对实际通信系统,还应包括换能、调制、发射等各 种变换处理 ②上述模型只针对一对一单向通信系统。还有一对多 单向系统(广播),一对一双向系统(电话),多对 多双向系统(会议电视)等
有关“信息”的一些基本概念(3)
信息(INFORMATION)——信息一词来源于人们的 通信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是指“消息”、 “情况”、“知识”、“情报”等等 信息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至今为止,尚 无一个能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因为“信息”是一个非 常高层次的概念 目前比较被人们认同的定义:认识主体(人,生物和 机器)所感知的或所描述的相应事务的运动状态及其 变化方式
有关“信息”的一些基本概念(5)
信息的特征
–
信息来源于物质,但又不是物质本身,它从物质的运动中产生出来, 又可以脱离源物质而相对独立地存在 信息来源于精神世界,但又不限于精神领域 信息与能量息息相关,但又与能量有本质的区别 信息具有知识的本质,但比知识的内涵更广泛
– – –
–
信息是具体的,并且可以被信息主体所感知、提取、识别,可以被传 递、存储、变换、处理、显示、检索和利用
f E X E f X
参阅:傅祖芸编著《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中, 附录A. p.422
练习题
包装好的玻璃器皿第一次落地摔碎的概率为0.4,若未碎第 二次落地摔碎的概率为0.6,若仍未碎第三次落地摔碎的概 率为0.9,求落地3次打破的概率。 对以往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当机器调整的良好时,产品 的合格率为90%,而当机器发生某一故障时,其合格率为 30%,每天早晨机器开动时,机器调整良好的概率为75% ,试求某日早上第一件产品是合格品时,机器调整的良好 的概率是多少? 甲乙两人进行打靶,甲击中靶心的概率为0.6,击中靶子边 缘的概率为0.3,脱靶的概率为0.1,乙击中靶心的概率为 0.5,击中靶子边缘的概率为0.4,脱靶的概率为0.1,试评 定甲乙二人的成绩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