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学到了一个新词,并获得了新知。
辜鸿铭先生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这个“晚清怪才”,不同于鲁迅先生那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样充满着悲悯的情怀;他更像是一个指路人,给混乱中缺乏自信的中国、深陷文明危机的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条明路。
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阐述中华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传统下的中华文明仍具魅力与价值。
辜鸿铭先生在此文中写到:“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
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温良”这个词,很好的概括了中国人的品性,确实也是中华民族的品性。
文中写到:“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温良来源于同情,却高于同情。
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
在我看来,温良不是软弱,而是消磨了粗鲁和蛮狠的力量。
温良充溢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无处不在。
与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同,我们中国更加强调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这种温良的力量延续到现在成为了我们在困难来临之际的众志成城的力量。
在河南的暴雨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站出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筑起了一道道堤,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护。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整个社会的劲儿都往一处使。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击败暴雨,它冲刷了我们的身体乃至性命,却冲刷不了我们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消失过危机,至少它已经连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
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
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觉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正是这种品德,中国人喜爱和平,敬重值得我们敬重的万物。
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怜悯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才智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怜悯心来源于怜悯的力气。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3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抱负'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顺、害羞、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转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非常敬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气。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
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
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
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
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
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
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原文节选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多篇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原文节选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多篇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
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3篇最新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原文节选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
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
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
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
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21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2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21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从这本书的的简介得知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物。
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
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
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国礼仪,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
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那么他们有哪些表现,或者说在那些细节可以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首先,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
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
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
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
其实我不是很懂这句话,类似这样的有很多,所以看这本书有点艰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操作过程,眼见一堆知识和观点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初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设想,对于很多东西全都开始有可以选择选择接受了,一般来说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自觉性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沦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归根结底的智商,一全然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才华横溢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
比如辜鸿铭。
于是,他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
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有价值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出庭作证罢了。
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
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兴趣爱好,一生仍旧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
黄易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即便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闲来无聊还是努力比肩超越,这实际上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
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论战参予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
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论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
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周边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诚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如前所述对方的技术性错误。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面对这次灾难,所有的中华儿女诠释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诠释了一个最伟大的名词——生命;诠释了一个最深邃的名词——中国精神。
——题记在拿到读本时,我将目光停留在封面硕大的标题“中国精神”许久。
作为一位极重灾区的孩子,一幕幕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看到了,捐款箱前那只颤巍巍的,有点脏的手——“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我听到了天府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喊——“汶川不哭!四川雄起!”我感受到了警笛长鸣时,默默致哀的人群的鼻息。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用生命保卫我们安全的老师;慷慨解囊的普通人,企业家;远赴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工;亲身于群众之中,驱散阴霾的心理专家;始终与生命赛跑,日夜奋斗的白衣天使...... 太多太多。
是的,我们已经证明:小英雄林浩,马晓凤,王波,宋雪,郎铮......一个个鲜亮的名字!或许我们是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但我们不是跨掉的一代。
我们活跃在志愿者的群体中,我们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是的,我们应该铭记: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祖国以他强有力的臂弯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那句让人振奋的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让人如此振奋;在我们重建的时候,援建方与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联;还有,那些宁可自己淋雨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那些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再救一个人,还能救一个人”的军队。
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庞,还是那些熟悉的声音……读着《中国精神》,我的内心时而悲痛,时而感动,时而沉重,时而振奋,但最多的是热血沸腾,为伟大的祖国而心奋,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我们的祖国,正以自己的“中国速度”“中国态度”创造了“中国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的“中国精神”吗?那种被五千年中国文化浸润的,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心心相连的伟大精神。
读着《中国精神》,我将用我的生命反复吟诵【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 1914 年的《中国评论》, 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
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
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
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
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 中国人的精神” ,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
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中国精神读后感8篇
中国精神读后感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精神读后感8篇写好读后感是对自己的思考和成长的见证,能够让我们更加自信和有价值的人,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的思考和解读,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中国精神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10篇- 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本由辜鸿铭著作,译林xx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2xx.4.10 第一次读辜鸿铭的作品,感觉像在群山之中换了一座山来看这群山,角度完全不一样,对错我是评论不了的,水平差太远,有些说法我倒是比较倾向的。
想写写读后感,可无从梳理,无力梳理。
全书四成的篇幅是《中国人的精神》,也作《春秋大义》,是主要内容,至于后面的《中国的妇女》、《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以及《中国学》,后两篇比较学术向,看看就过了,女人篇的观念还可以理解,求同存异吧。
《中国人的精神》写得还是不错的,青年人总是会想到“做人”的话题,那么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感觉辜鸿铭的说法我可以较大程度接受,“君子”,这种儒雅的、温顺的、精神充盈的状态,令人神往。
另,辜鸿铭对孔子的解读也是我以前没接触过的类型版本,当然我才疏学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勾起我对四书五经的好奇和欲望,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的吧,前提最好是读过原著有一定理解。
读书治学,不因声名而先入为主,不因立场而偏颇评价,吾心往之,时刻自省。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缺少精确”的中国人距离本书出版的时间,应该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
一百年后,中国人仍然“缺少精确”(P7)。
这点感受,主要来自对本人从事的汽车行业的体会。
这本书买了三年多,因为标题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一直没有掀开读一页。
偶然翻着看了看,瞬间被吸引了。
作者的许多观点有失偏颇,甚至在今天看来有点迂腐、守旧,不过作者的博学和严谨,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这本书的翻译确实有些糟糕,因为本书是辜鸿铭先生用英文写作,再由后人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所以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P17中“对中国人说:“离开一切很随我,随我到群山,到群山中隐士的小屋,在那儿过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一种不朽的生活。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在阅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后,我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让我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有了新的认识。
一、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辜鸿铭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慈悲为怀等。
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人精神的核心,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阅读,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智慧。
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国人的精神》还分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如注重家庭和集体、追求和谐与稳定、尊重传统与长辈等。
这些性格特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国人行为的指南。
三、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书中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辜鸿铭认为,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对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这种文化自信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人的精神》也让我思考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辜鸿铭提出,我们应该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五、实用性的体现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不仅提供了关于中国文化的理论分析,还给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中国文化精神。
无论是对于希望提高个人修养的读者,还是对于希望推动社会和谐的领导者,这些内容都能提供实际的帮助。
结语《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书。
它不仅以其深刻的主题和详实的案例吸引着读者,更以其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启迪着我们。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6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6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
”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
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
但他认为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中国人的评价。
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更多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
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202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篇范文
202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篇范文《中国人的精神》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它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的软弱与苟且,展示了中国人苦难中的勇敢与坚韧。
这本书读后,让我深受触动,明白了中国人精神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第一篇:中国人的韧性与坚持《中国人的精神》中的《阿Q正传》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人民的韧性与坚持。
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生活困顿,被人欺负,但他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阿Q总是不屈不挠地寻找生活的希望和出路。
他虽然在物质上一直贫穷,但他的精神却是坚韧的。
这种韧性和坚持,是中国人民在困苦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第二篇:中国人的自尊与保命本能在《中国人的精神》的《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篇独白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精神颓废的中国社会。
这篇小说以“我”为视角,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的奴性和自卑。
小说中的“我”面对现实的压迫和不公正对待,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
他却没有放弃对自尊与尊严的追求。
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在世俗的压迫下,保持了对自我尊严的认同,才有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篇:中国人的悲观与乐观《中国人的精神》中的《孔乙己》展现了中国人民悲观与乐观并存的精神状态。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贫穷、落魄的酒保,生活无望,被环境所打败。
在他的悲观情绪下,却隐藏着对人生乐观的态度。
“酒色是人生的两大欢娱,哪个能没有呢?”这句话表达了孔乙己对生活的看法,他仍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乐趣和慰藉。
中国人民在悲观的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这是中国人精神的独特性。
第四篇:中国人的勇敢与胆怯《中国人的精神》中的《食人回忆》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勇敢与胆怯。
小说中的主人公沈小说是一个贫困的农民,他生活在一片纷乱的社会环境中。
尽管面对种种的艰难险阻,沈小说却没有退缩。
他勇敢地面对困苦,寻找生活的希望和改变。
他的胆怯不仅体现在外界的恐惧和威胁下,更体现在他内心的对未来的焦虑和忧虑中。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一系列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无论是在修身立德、执着追求、勇往直前还是在团结协作、互助合作、自强不息方面,中国人的精神都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韧性。
中国人的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使得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心。
在传统思想中,修身立德一直是中国人一贯追求的目标。
这一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种精神在古代经典如《论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执着追求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和困苦,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种执着表现在多个领域,无论是科学技术、艺术创作、体育竞技还是事业发展,中国人总是以勤劳和智慧走在前列。
例如,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实现社会地位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息的结果。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总是毅然坚持,努力向前,勇往直前。
中国人的精神还表现在团结协作和互助合作的品质上。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团结和合作,强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和责任。
这一精神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实践,如开展合作农耕、互助组织、家族观念等等。
在现代中国,这种精神也得以充分发挥,例如在抗击自然灾害、应对重大疫情等方面,中国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举世瞩目的探索。
自强不息是中国人的精神的又一重要方面。
中国人过去曾经历了数不清的困苦和挫折,但他们总能在逆境中崛起,实现自我振兴。
例如,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家分裂的局面下,中国人民通过辛勤努力和不懈奋斗,最终推翻了外来势力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和个人幸福的共同梦想,它是中国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1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1作为在中国生活了近五十年、每天接触形形色色中国人的中国人,在读辜鸿铭老先生《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之前,我从未想过广泛意义上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曾或多或少地了解、探索过某类或某几类中国人的特性——比如中国的文人、中国的政客、中国的商人,等等;但是并没有想过这些中国的文人、政客、商人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民众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又为中国人所特有的性质——或者并不是没有想过,只是这项工作过于繁琐和庞杂,人的本性又过于复杂难测,要想从中找到一两个简洁准确的名词或是一句巧妙无比的语言来概括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所有中国人,无疑是万分困难的,并且是极不讨好的——关于探求人和精神的方面的问题,总会有不同的见解,是难以统一且易引起反对的.而自晚清以来,国家内忧外患,处境艰难,举步维艰,中国、中国人的形象被严重扭曲,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猛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那时不仅仅是西方人蔑视中国文化,就连部分中国人也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误解和偏见,一味地要完全否定并摒弃中国文化、学习西方.在这种时候,辜鸿铭——这位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老先生——敢于站出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来面对各种嘲讽和蓄意伤害的,也只有真正地把国家大义主动挑在肩头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来.所以,即使《中国人的精神》中的某些言论确实显示出些许盲目维护与自大,也不能否认辜鸿铭老先生在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阐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中国文明的价值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呢?真正的中国人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辜鸿铭老先生的回答是:真正的中国人是过着具有成人的理智同时具有孩子的单纯心灵的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只是一种心态,一种宁静祥和的心态,真正的中国人借此看清万物的生命,过着充满想象力的人生.具体地讲,中国人性格和中国文明特征是精深、博大、淳朴、优雅的;真正的中国人是驯化了的生命——没有任何野蛮、残忍、残暴的文雅,但绝不是绝望了的、阉割了的人的那种顺从而是一种从容、镇定和历经磨练后的成熟,这种特性使任何一个中国人无法完全地让人非常讨厌.虽然我并不是完全同意辜鸿铭老先生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所举的例子,比如认为男子纳妾的必然性,把战争的成败完全归咎于是否遵守礼义道德等等,未免有失偏颇;但是,老先生的部分结论还是令我信服的,并且我觉得在当下是十分值得国人借鉴的.辜鸿铭老先生说,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无需花费世界多少成本就能使自己保持秩序的人,窃以为十分在理.宇宙本身有自己运转的秩序才得以存在,人类社会存在于天地之间,自然有其固定的秩序,以此来保护人的生生不息和社会的稳定有序.故而,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自觉遵守并保持秩序的人,展现出文雅的教养和礼节.以自身所经历为例,客观地讲,初在钢厂上班的一年里,一方面感受到了大家工作中较为积极、优秀的习惯,另一方面却察觉到一些同事时间观念的淡薄.我接受的理念一直都是要按时上班,在约定的时间之前干完本职工作.然而在这里,居然有人迟到,甚至仿佛是天经地义的,这应该是不合情理的.这就引出了辜鸿铭老先生的另一个观点,家庭是教育的主体,学校是辅助家庭教育的存在,并且教育不应该是教导教条,而应该是启示性的,是活的感情的激励鼓励.在当下我们的主要生活区域是学校,但家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人生不过是在整合幼时养成的性格和习惯,所以最初的家庭教育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而学校教育又是一种补充——毕竟家庭父母难免有所遗漏——高于简单的做人基本准则的国家社会方面的规则应该是学校给予的.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的教育都应该是启示性的,不能是刻板的、呆滞的灌输,而应该是灵活的、生动的、根植于心灵与灵魂的言传身教,融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礼仪、道德感、荣誉感.正如马修.阿诺德所说:后来的异教徒的诗歌依靠感觉和理智生活;中世纪基督徒的诗歌靠心灵和想象生活.而现代精神生活,当今的现代欧洲精神的主要因素,既不是感觉和理智,也不是心灵和想象,而是富有想象力的理智.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2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3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何况,将女性捆绑于家庭之中也会造成男性被捆绑于社会之中,个人兴趣被压抑,不能遵从自身意愿的生活,总会带来烦恼和矛盾.每个人依据个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对于提高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不过,对于一个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来说,儒家文化熏陶下写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们现代人不能认可的观点是情有可原的.本书的价值,也并不在于将其中观念照搬至当今社会,恢复所谓“中国真正的文明”.为晚清之后的中国挽回文化尊严,这才是我们应当从中学习的——用我们的文字,在现代社会,消除西方对我国的偏见,塑造文化中国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
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
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名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
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
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
什麽是正义
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
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
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
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
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