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 (新教材) 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壳,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的区域,包含多种基本细胞器。
细胞核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除此之外,动物细胞中还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植物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具有更复杂的结构。
植物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质膜、细胞质、叶绿体、核仁、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部分组成。
其中,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独有的结构,细胞壁一般由纤维素构成,不仅可以保护细胞,还可以维持细胞的形状。
2. 素材的通性和多样性素材是指科学研究中用来证明某个理论、假设或现象的事实、数据和材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材既具有通性,又具有多样性。
通性指的是素材在研究的不同领域都具有相似的作用和价值,而多样性则指的是素材的种类和来源在不同领域之间存在差异。
3. 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正确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合理的休息和放松都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是非常关键的。
4. 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分为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和验证假设五个步骤。
观察是科学研究得以启动的第一步,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现象,科学家可以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在得到问题之后,要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相符,则可以验证假设;反之,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进行新的实验。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人教版)一、第一单元对环境的察觉。
(一)感觉世界。
1. 人的感觉。
- 人有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这些感觉能帮助我们感受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
- 感觉器官: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皮肤是触觉器官。
2. 皮肤的感觉功能。
- 皮肤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觉功能。
- 冷觉和热觉并非感受物体的温度,而是感受皮肤表面热量散失或获取的速率。
例如,将手从热水中拿出放入温水中,会感觉水凉,因为手表面热量散失速率变快了。
- 触觉的灵敏性与皮肤表面的感受器分布有关,指尖的触觉感受器比较密集,触觉较灵敏。
- 痛觉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能让身体及时避开有害刺激。
(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人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如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流水声是水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 在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条件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三)耳和听觉。
1. 耳的结构和功能。
-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能传导声波。
-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鼓膜能随声波振动,把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鼓室内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可调节鼓室内外气压平衡;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到内耳。
-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并转化为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与身体的平衡有关。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
结(全册)
本文档总结了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1. 物质的种类和分类
2.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
1. 生物的分类与鉴别方法
2. 生态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3. 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视觉
1. 光的传播的基本规律
2. 光的反射与折射
3. 视觉的原理与保护
第四章:机械运动
1. 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
2. 物体的等加速度运动
3. 弹簧的拉伸与压缩
第五章:细胞和人体组织
1. 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 细胞的功能与分类
3. 人体组织与器官
第六章:电和磁
1. 电流的产生与电路的连接
2. 简单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3. 磁场及其作用
第七章:水和溶液
1. 水的特性和溶解能力
2. 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第八章:生物种间关系
1.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2. 共生与寄生关系
3. 竞争与合作关系
第九章: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1. 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2. 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 节约能源与环保
以上是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教材。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只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招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②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③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4.我们要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走进科学实验室1、科学实验室包括实验准备室(仪器室)和实验操作室(实验室)2、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附:常用仪器一、试管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使用方法: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原因: 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二、试管夹主要用途: 夹持试管。
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原因: 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三、烧杯主要用途: 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置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四、玻璃棒主要用途: ①用于搅拌②转移液体时引流③蘸取少量液体使用方法: ①搅拌时不可碰击容器壁,不可用棒端击碎固体②用后要立即清洗原因: ①防止容器破裂②防止污染所取药品五、酒精灯主要用途: 用于加热物质使用方法: ①灯内酒精的量不可超过容积的2/3, 不少于容积的1/4②灯芯松紧适宜,不能烧焦且应剪平③不准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④不准用嘴吹灭(用灯帽盖灭) ⑤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⑥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⑦调节灯焰大小时应熄灭酒精灯⑧应用外焰加热原因: ①酒精过多,在加热或转移时易溢出,太少时易引起爆炸②保证更好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温度③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④防止灯内酒精引燃失火⑤防止引起火灾⑥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⑦防止引燃酒精蒸气而失火⑧外焰温度最高六、量筒主要用途: 量取液体体积(精确到0.1ml,无零刻度)使用方法: ①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三点一线)②不可加热、不可量取热溶液,不可用于配制溶液不可作反应容器③应根据所取液体量选取量程合适的量筒原因:①保证读数准确②防止破裂③以免增大误差发皿不能直接放在试验台上。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2.学习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3.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天平和砝码、酒精灯、显微镜、电压表、电流表、停表、玻璃棒、烧杯、量筒、量杯、刻度尺、胶头滴管等等4.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一些测量工具来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还要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5.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米”,用“m”表示 1千米=_____米1米=_____分米=_____厘米=_____毫米1毫米=_____微米=_____纳米6.初中主要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7.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8.认识刻度尺,就是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
9.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液体体10.积的常用单位升(L)11.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2.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3.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用刻度尺,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用量筒,采用排水法。
14.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圆的体积=底面积╳高15.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6.读数时如果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17.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米318.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19.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除以20。
20.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数值的倒数第二位决定.2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2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由微观粒子组成,包括分子、原
子和离子。
2.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等。
2.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如融化、沸腾,化学变化如燃烧、腐烂。
三、生物与环境
1.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
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环境包括生物因素
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四、简单机械与能量
1. 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2. 能量
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五、地球与宇宙
1.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固体表面、大气层和磁场。
2. 宇宙
宇宙是包括所有物质和能量的空间,由无数星系、恒星、行星等组成。
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上册第1章总结知识点
初一上册第1章总结知识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与科学实践的基本概念,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科
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科学
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以后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 科学的概念
科学是一种寻求真理的理性活动。
它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从而揭示客观规律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重要手段。
科学是寻求真理的过程,它包括了对现象、规律、机理、方法等方面的认识。
1.2 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
科学实践是验证科学理论的最终标准。
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客观性、系统性、可验
证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等。
这些特点是科学实践持续发展和提高科学认识
水平的重要保证。
1.3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了实验、观察、模型建立、推理等。
其中,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
重要的手段之一,它是对自然界进行人为干预的过程,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总之,初一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涉及了科学概念、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
方法等方面,对学生们初步了解科学、认识科学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自觉尊重科学、
学习科学、使用科学,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
好准备。
科学七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科学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要准确而严密地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往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
因此,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3、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4、测量较大的距离时一般用千米(km);测量较小的距离一般用厘米(cm)和毫米(mm);在研究微观世界时,还会用到微米(μm)和纳米(nm)。
5、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 9纳米6、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测量前,首先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最大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精确度)。
测量时,①放准确:0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②看正确:视线跟刻度尺垂直;③读正确: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不要忘记单位。
7、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可以测量圆柱体的直径,特别要注意零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累积法就是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累积起来,把小量变大量的测量方法,不仅使测量过程变得很容易,而且能提高测量的精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D 滚轮法:具体做法是测出自行车钢圈的周长,然后在钢圈某处做一记号,让自行车滚动,数出钢圈转过的圈数。
路程就是圈数乘钢圈圆周的长。
二、体积的测量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m3)。
较小的单位是立方厘米(cm3)。
体积单位还有升(L)和毫升(mL)。
2.体积的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3.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的方法有割补法、方格法等。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2024版新教材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新教材)第 1 章探索自然的科学知识要点过关1.科学以自然界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勤于实验。
解决一个小小问题的过程都可能有科学发现。
3.科学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事实与证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变和拓展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4.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
5.科学技术的利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学技术促进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6.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因此,科学是无止境的。
7.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8.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等。
换算关系如下:1km= 1000 ml m= 10 dm=100 c m= 1000 m m1mm= 1000 μm1μm= 1000 n m9.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如三角尺、直尺、卷尺等)。
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指距、步长等来粗测物体的长度。
声呐、雷达、测距望远镜等是现代测量常用的仪器。
10.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
(2) 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 ;被测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
(3) 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4) 读正确:读数=精确值 +估读值 +单位。
(5) 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精确值 +估读值 +单位1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常有卡尺法、化曲为直法、累积法。
卡尺法常用于测量锥体高度、球体直径等,测量时常借助三角尺和直尺将被测物卡住而进行测量。
化曲为直法常借助一段无弹性细线与弯曲物体重合,再将线拉直测量。
累积法 一般用于被测的量太小,小于刻度尺分度值时采用。
最全面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最全面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针对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本文档总结了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研究。
第一章科学的开端1. 人类在进行什么样的活动时开始进行科学实践?人类在观察自然现象和抽象思考时开始进行科学实践。
2. 历史上哪些人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历史上有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伽利略、牛顿等人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
3. 对照试验与连续试验的区别是什么?对照试验是在相同条件下只改变一个变量进行的实验,连续试验则是在逐步改变变量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第二章生命的奥秘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什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生物分类学的目的是什么?生物分类学的目的是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研究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其演化变化。
3.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是什么?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是脂质。
第三章物质的组成1. 什么是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
2.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如何排列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3. 酸与碱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酸与碱的共同特征是在水中能够释放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
第四章微观世界1. 伏马普洛波夫定理是什么?伏马普洛波夫定理是描述光电效应的一个公式。
2. 单位质量物质内所包含的粒子数被称为什么?单位质量物质内所包含的粒子数被称为摩尔数。
3. 制冷剂是如何实现制冷的?制冷剂利用物质在相变时放热吸热的特性实现制冷。
第五章物质的变化1. 化学反应条件有哪些?化学反应的条件有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
2. 什么是红外线?红外线是电磁波的一种,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
3.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是什么?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降低反应能量,但自身不参与化学反应。
第六章能量的转换1. 能量是什么?能够做功的物质所具有的属性被称为能量。
2. 能量与功有什么关系?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属性,功是物体发生运动的表现形式。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全册)
1. 科学研究方法
- 科学研究的目的和特点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关系
2. 大气与天气
-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 大气压力和大气的运动
- 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天气预报
3. 地球与地理
-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引力
- 大地形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4. 物质与属性
-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 物质的分离和纯净度的测定
5.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的概念和特征
- 元素的周期表和元素符号- 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
6. 分子与物质运动
- 分子的概念和运动状态
- 物质的分子成分和分子间力-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物理性质
7. 溶液与分离技术
- 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 溶解和饱和度
- 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8. 酸碱与pH值
- 酸碱的概念和性质
- 酸碱的分类和中和反应
- pH值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9. 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 动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0.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 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身体结构和适应特征
- 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身体特征和功能
- 昆虫和鱼类的生活性和保护意义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同学们可以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培养科
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累科学知识,提
高科学素养。
七年级上册各科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各科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须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泄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产卵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通常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三、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后: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就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存活提供更多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合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用的就是猎食关系,除了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p19的例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量,在通常情况下数量搞小的必须就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备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到比例就是相对平衡的。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1.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A 化曲为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零刻度线。
C (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1)放正确:放在水平桌面上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没有零刻度线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1、观察蜗牛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
2、蜗牛有视觉 , 触觉, 嗅觉, 味觉,但无听觉。
3、生物:①.能呼吸②.能生长③.能繁殖后代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⑤能进化⑥.能遗传和变异⑦.能适应并影响环境4、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获取营养方式不同,①动物需要摄取食物;②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
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利用水、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在植物体内的一个结构——叶绿体中合成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
5、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细胞大小一般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科学Unit1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科学Unit1知识点归
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 Unit1 知识点归纳总结
本文档将对七年级上册科学 Unit1 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 科学方法
1.1 观察和积累事实
- 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
- 积累事实和数据
1.2 提出问题
- 根据观察和积累的事实提出问题
1.3 做实验
- 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问题的答案-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1.4 得出结论
-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结论应基于观察和实验的可靠数据2.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2.1 物质的三态
-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和区别
2.2 物质的变化
-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和区别- 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过程
2.3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分类和特点3. 观察和测量
3.1 观察与描述
-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方法和应用- 观察结果的描述和记录
3.2 测量和测量工具
- 长度、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温度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3.3 对象的形状和大小
- 固体对象的形状和大小的描述
- 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4. 总结
本文档对七年级上册科学 Unit1 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通过研究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将了解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物质的组成与变化以及观察和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请学生们在课后进行复习,并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以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七年级上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作为七年级上科学课的学生,你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点,以便顺利通过考试。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上科学课各单元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理量和单位1.物理量定义:描述物质及物质运动状态的性质或特征。
2.单位定义:用来量化、计量物理量的标准量。
3.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长度:米(m)时间:秒(s)质量:千克(kg)电流:安培(A)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量:摩尔(mol)发光强度:坎德拉(cd)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分类: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铁(Fe).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物质,如水(H2O).混合物: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改变物质组成,如颜色、密度等.化学性质:改变物质组成,如燃烧、腐烂等.3.物质的状态:固体:形状不变,体积不变,分子间距小,分子不断振动.液体:形状不定,体积不变,分子间距较大,分子不断运动.气体:形状不定,体积不定,分子间距很大,分子不断运动.第三单元: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1.空气中的成分:氮气:占空气78%.氧气:占空气21%.其它气体:占空气1%.2.气体的分离:将空气通过液态空气制备装置,使空气液化,再进行分离.3.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通过加热和氧化分解等方法制备.第四单元:材料的分类1.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韧性等.非金属材料:包括有机与无机材料.复合材料: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2.材料的性质:物理性质:密度、弹性、硬度等.化学性质:与其他物质发生的反应.第五单元:电能的转化和输送1.电能的转化:电能→ 热能:电阻产生热量.电能→ 光能:一些发光体会发光.电能→ 动能:电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运动.2.电能的输送:动力线路:输送大量电能.家庭用电线路:输送小型电器的电能.第六单元:生物的结构和生命活动1.细胞的结构:分为核仁、质体、细胞质等.2.细胞的功能:吸收营养、呼吸、排泄、代谢等.3.生命活动分类:呼吸:将获得的能量转换成可供生命活动使用的能量.运动:使生物转换位置、保持姿态、变形等.感受: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进行感知.第七单元:生物的遗传和适应1.基因是什么?基因是生物体内能够决定遗传性状传递给下一代的遗传物质.2.遗传原理:孟德尔遗传原理:有两种类质,一种占优势,另一种劣势.染色体遗传原理:遗传物质存在于染色体上.3.生物的适应: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生存与繁殖.以上是七年级上科学课各单元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1、科学是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的学问。
如牛顿发现了瓦特发明了。
而这些都源于对身边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所以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就能进入科学世界。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1、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
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请填出下列仪器的用途:(1)试管架:(2)试管:(3)停表:(4)酒精灯:(5)显微镜:(6)天平:(7)量筒:(8)刻度尺: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主单位是。
较大的还有,较小的还有。
3、长度单位的换算:1千米= 厘米、1米= 微米= 纳米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1纳米= 米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
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
(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
(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
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
例:测纸厚、细铁丝的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七年级科学(新教材)第一单元知识点_科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从而改进了蒸气机。
奥斯特在整理实验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出科学发现。
3.科学研究的方法: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4.科学技术即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5.学习科学的目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练习;1、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A.调查B.实验C.观察D.阅读2、下列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 伊拉克大沙漠B. 伊拉克战争C. 伊拉克气温高降水少D. 伊拉克石油蕴藏量丰富3、科学家之所以有许多发明和创造,首要工作是()A. 关注现象,提出问题B. 搜集资料,考察验证C. 记录结果,分析论证D. 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4、在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雨后出现彩虹 B “神州”七号上天 C 流星划破夜空 D 大雁南飞5、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工作,和我们无关B.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及C.科学研究是很复杂的工作,我们没有办法完成D.只要留心观察,从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进行科学研究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学习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成功者往往是善于观察的人B.单凭我们的感觉,就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C.借助各种仪器可大大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D.在实验中,我们常常要用一些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7、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A.仔细观察 B.积极实验C.认真思考D.以上都是8﹑牛顿从苹果落地自然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A.实验B.观察C.调查D.阅读9、科学家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其科学研究的首要工作是()A.记录结果,分析论证B.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C.关注现象,提出问题D.搜集资料,考察验证10、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的是()A.小明到杭州旅游,发现西湖十大美景B.苹果落在地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C.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发明了蒸汽机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从而改进了蒸气机。
奥斯特在整理实验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出科学发现。
3.科学研究的方法: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4.科学技术即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5.学习科学的目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练习;1、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A.调查B.实验C.观察D.阅读2、下列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 伊拉克大沙漠B. 伊拉克战争C. 伊拉克气温高降水少D. 伊拉克石油蕴藏量丰富3、科学家之所以有许多发明和创造,首要工作是()A. 关注现象,提出问题B. 搜集资料,考察验证C. 记录结果,分析论证D. 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4、在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雨后出现彩虹 B “神州”七号上天 C 流星划破夜空 D 大雁南飞5、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工作,和我们无关B.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及C.科学研究是很复杂的工作,我们没有办法完成D.只要留心观察,从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进行科学研究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学习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成功者往往是善于观察的人B.单凭我们的感觉,就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C.借助各种仪器可大大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D.在实验中,我们常常要用一些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7、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A.仔细观察 B.积极实验C.认真思考D.以上都是8﹑牛顿从苹果落地自然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A.实验B.观察C.调查D.阅读9、科学家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其科学研究的首要工作是()A.记录结果,分析论证B.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C.关注现象,提出问题D.搜集资料,考察验证10、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的是()A.小明到杭州旅游,发现西湖十大美景B.苹果落在地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C.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发明了蒸汽机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
试管蒸发皿烧杯燃烧匙玻璃棒酒精灯细口瓶广口瓶胶头滴管坩埚钳托盘天平量筒铁架台试管夹药匙锥形瓶漏斗量杯三角架石棉网1.实验室里的仪器(1)试管架:放置试管的仪器。
(2)试管夹:夹持试管等。
①夹在试管中上部,距离试管口约三分之一处②从试管底部套入、取出;拇指不要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3)铁架台:用于固定或夹取各种仪器。
(4)试管:少量物质反应时用的容器。
①可直接加热②加热液体最多不能超过试管三分之一,管口应与桌面成45度角,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③放入块状颗粒状药品时,先把容器平放,用镊子夹取药品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竖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④往试管装入固体粉末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装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⑤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⑥液体加热:加热前,先把试管外壁的水擦干,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加热。
⑦试管清洗干净的标志:试管内形成均匀水膜,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如果出现水滴成股流下则没洗干净。
(5)烧杯:用于配置溶液,可间接加热。
(6)量筒:测液体体积。
①不能加热,只能测体积用。
②上下粗细均匀,刻度均匀。
(7)量杯:测液体体积。
①不能加热,只能测体积用。
②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8)酒精灯:用来给物体加热的仪器。
①酒精最多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②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③外焰温度最高,给物体加热时用外焰。
(9)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工具。
(10)镊子:夹取块状物体。
(11)停表:测量时间的仪器。
(12)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13)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
(14)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器(15)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16)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的星体。
(17)玻璃棒:用于搅拌﹑引流﹑蘸取液体的作用。
(18)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19)漏斗:过滤溶液。
(20)放大镜:放大物体。
放大镜逐渐远离物体,像越来越大。
(21)蒸发皿:用于少量溶液的蒸发、浓缩和结晶。
(22)坩埚钳:夹持坩埚加热或夹持热的蒸发皿等,(23)漏斗:用于过滤或向小口容器里加液体,过滤时要放在三角架或铁架台的铁圈上(24)燃烧匙:少量固体燃烧反应器。
(25)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不能用于加热(26)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不能用于加热2.加热情况可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坩埚钳、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烧杯、锥形瓶、圆底烧瓶(下面垫上石棉网后在加热)不能加热:广口瓶、细口瓶、量筒、量杯、漏斗等3.实验室意外处理①烧伤或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并且用蓝油烃涂抹。
②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③化学物质溅入眼睛:用蒸馏水冲洗④酒精灯倾倒引起火灾:用湿布扑灭4.常见仪器实验操作(1)胶头滴管的使用:①将胶头滴管竖直悬于试管口的正上方0.5cm处。
②滴管不要接触仪器壁;③吸液后,不要平放或倒置,保持滴管橡胶帽在上;④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被污染;⑤不要用没有经过清洗和干燥的滴管再去吸取别的试剂;⑥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能冲洗。
⑦常识:20滴水的体积约为1ml(2)酒精灯的使用:①内装酒精最多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③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④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灭火。
5.药品使用(1)取用药品遵守“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②不要品尝药品③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应用招气入鼻法)。
(2)试管中加入少量药品:①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②液体药品:取1-2毫升③指示剂:取1-2滴(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剩余药品既不放回原瓶;也不随意丢弃(包括不能倒入水池,以免堵塞管道);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6.连接仪器、装置仪器的连接:连接橡皮管、塞子、玻璃导管,应将管口或塞子先用水润湿,插入过程应轻轻转动。
7.装置气密性检查操作要领是:“导管一端先入水,手掌紧贴容器壁,管口不断冒气泡,手离器壁导管形成水柱,方知装置气密好”。
8.写出图中操作引发的后果A:瓶盖没倒放使药品污染,标签腐蚀B:引起火灾C: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D:药品会沾在试管内壁上9.常见操作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试管内药品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烧的很热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破裂。
第3节科学观察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观察的概念: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活动。
包括运用眼耳口鼻等各种感官去接触﹑认识.思考客观事物。
3.观察的分类: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人们直接运用感觉器官进行的观察间接观察:人们借助于仪器工具进行的观察。
(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定性观察:只需较粗略的知道物体的一般性质(如颜色﹑性状﹑气味),不需要知道具体的数据。
定量观察:较精确的知道具体数据的观察4.人的感觉器官的判断有局限性——错觉观察往往要借助于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可以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
任何一个观察活动,都要及时记录与整理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
第4节科学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测量的含义: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
单位换算: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3﹑长度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刻度尺的认识: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
③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①选正确: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量程和最小刻度的刻度尺。
②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刻度尺倾斜会造成读数偏大,皮尺拉伸造成读数偏小)③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读.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注意:①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
但一定要注意物体长度为末端读数减去起点读数。
②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例:准确值为:2.2 cm ,估计值为:0.05 cm ;所以读数为2.25 cm练一练: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木块A 的长度是 厘米2.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木块A 的长度是_______ 厘米4﹑常用的长度粗略测量方法:每个人身上都有几把尺,如:一臂﹑一步等5﹑长度的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1)积累取平均值法:测一本书中一张纸的厚度(2)滚轮法: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3)化曲为直法:侧地图上两点间的长度(4)组合法:用直角三角板测量直径6.误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
(1)误差来源:①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②仪器本身不准确;③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2)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3)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是常用方法(4)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7.练习:有一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测量结果是1.41厘米,1.52厘米,1.42厘米,1.44厘米,根据记录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1mm 测量结果有错误的是_1.52_厘米,物体的长度是___1.42_厘米。
8.测金属丝的直径呢?①.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L.②.数出线圈的圈数n. 则细铜丝的直径是9.下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n l d10.在测量时要进行_________,这样就会产生误差,采取________可减小误差。
11.用刻度尺测出一本200页书的厚度是8.5 mm,这本书的每张纸的厚度是______μm。
12.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厚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18.43 cm、18.42 cm、18.40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木块的厚度应记作_________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