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图与北斗七星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象图与北斗七星图(转)
连云港地区近几年发现了多处原始先民祭祀使用的古星象图岩画。在这些星象图岩画中,北斗七星又是常见的图案内容之一。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象,是先民对天体北斗七星的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我们先了解以下星象图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案情况:
刘志洲山南,(图一)小哑巴山东南坡的一个大岩石上,七个排列有序的石穴组成了北斗七星图案1。
刘志洲山夹山口的东北方向,小姐洞前面(小姐洞面向南),在一个突起的岩石上排列有七个石穴,构成北斗七星图案,在这个北斗七星的前面有一个祭祀用的呈长方形的石坑2。
将军崖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二)在第二组星象图中的三个太阳的上方,也是在这组岩画的最北部3。
以上讲述的三处北斗七星岩画,结合其制作工艺和周边发现的古文化遗迹,综合来看,都是我们先民崇拜天体的祭祀场所。
那么,北斗七星是一个什么样的星座呢?原始先民对它有什么样的认识呢?在民俗中它的内在涵义又是什么呢?
北斗七星俗称“星”,是人类较早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七颗个体星组成,分别为天、天旋、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因悬挂在北方天空,七颗星构成斗形而得名(图三)。
从全国目前发现的各个时代的北斗七星图案来看,北斗形象都是用连线将七个圆窝(圆点)相连成斗形。目前,有关资料显示全国远古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案并不多见,只有内蒙古赤峰市发现一处。此北斗七星岩画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白庙子山中,属新石器早期。岩画在岩石面北部,北斗七星的总长度为 119厘米,最大星穴直径6厘米、深度5厘米,每颗星体形状似倒放的馒头,外大、内小,星体表面圆润、光滑,并有自然色包浆4。除此之外,其余发现的几处都在连云港市地区。
北斗七星发展到汉代,在汉画像石中大量出现,说在汉代民间就已经广泛流行北斗七星的崇拜,其时在天文学中已具有重要的价值。
北斗星在我国古代“观象授时”的天文学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科学价值。北斗星在茫茫的天空中,总是围绕着北极星做永恒的运转,这一自然现象已经被古人所关注,我国很早就运用北斗来指示方向和确定季节。《夏小正》载:“正月,初昏斗柄县(悬)下”,“六月,斗柄
正在上”,“七月,斗柄县在下则旦”5,它反映夏代的实际天象。在战国时期的《鶡冠子·环流第五》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6”把北斗的斗柄和一年四季相连起来。《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历法,是以北斗为中心的。实际上我国使用北斗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夏代。从战国到汉代,北斗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法仍然以北斗来确定季节。《史记·天官书》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皆系于斗。”张衡云:“……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个七,为二十八舍……”7。由此可见,北斗是古代天文学家预报季节时令所观测的重要星座之一。
综前所述,北斗除了在天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它们形象地反映古人崇拜北斗星神这一社会风俗。
从远古岩画到汉画像石中的北斗星,除了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我们还应看到它丰富的内在涵义和社会意识。纵观岩画和汉画像石中的星象图,这些画像并非是科学意义上的天文星象图,大多都是选取一些局部,与人类有紧密关系的,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星象图加以刻画。它们是零散的,不够准确的,但是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这些天文星象图主要反映的是我们先民的社会意识,是人文科学性质的文物,并非严谨的科学产物。北斗七星的排列与现实中并不一致,但是数量相同,它们并非是简单的星象描述,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个古老时代的民俗观念。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拜祭北斗七星呢?下面我们就从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中,来探寻拜祭北斗七星的内在含义。
首先,在文献资料中寻觅它的踪迹。
《汉书·天文志》记载:“……有流星从东南入北斗,……狱
死”8。
《后汉书·天文志》云:“……流星如月……抵北斗魁,有所伐杀”9。
这些文献资料,充分说明汉代人把北斗星视为主寿夭,杀伐之神。这也就是后来道教宣扬的“南斗注生,北斗主死”之说的来源,正是因为北斗掌管生杀大权,所以后来人称北斗为“鬼官”。
《吴志·周瑜》记载:“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10。
这里的星辰是指北斗七星,也说明了汉代的丧葬习俗中确实流行为
死者“请命”,而拜祭北斗气星的仪式。汉代这种拜祭北斗的葬俗,对后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现在有一些地区,民间仍然保留了丧葬习俗中拜祭北斗鬼官的踪迹。
如海州民间,至今还保留为死者“做七”的仪式。在人死亡后,每隔七日祭奠一次,称之为“做七”,海州又称“冥七” 、“七单”,供养亡人的供桌又称“七桌”。直到七七四十九日为止,称为“尽七”11。一般人认为这和佛教与习惯有关,但是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考索·七七》云:“惟《临淮新语》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复也。祭于来复之期,即古招魂之义,以生者之精神,招死者之来爽。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复,即不复也,生者亦无可如何也,此说最通。”12如今人们已经淡忘了其中的缘由,然而,在“做七”的仪式中人们却总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虔诚。这种“做七”的葬俗仪式,其实就是拜祭北斗——一种祈求鬼官北斗神保佑死者灵魂升天的遗风。
《汉书·郊祀志》云:“后莽又凑言:‘……分群神以类相从为五部,兆天坠之别神:中央帝黄灵后土畴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宫于长安城之未坠兆;……’。奏可,于是长安旁诸庙兆畴甚盛矣”13。
《后汉书.祭祀上》云:“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星,......北斗在北道之西,皆别位 (14)
《后汉书·祭祀上》云:“陇、蜀平后,乃增广郊祀,……日、月、北斗共用牛一头,四营群神共用牛四头,凡用牛五头”15。
从上可知,汉代确实盛行过拜祭北斗的风俗,但此习俗并非为汉代所独有,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
其次,在考古发掘中寻觅它的踪迹
前面论述了全国所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北斗七星,下面我们就以汉画像石为例来探讨北斗七星的内涵。
此类的北斗七星图案,在汉代汉画像石中经常出现。汉画像石本身就是汉代人用于墓葬、祠堂的建筑材料,上面的刻画都是汉代丧葬、祭祀风俗的反映。自然也就是与汉代的社会风俗紧密相关。也就是说,汉画像石就是汉代丧葬和祭祀风俗的产物,是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而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化,有明显的功利性。汉代人将北斗七星刻在汉画像石墓的顶部,说明汉代丧葬习俗中墓顶为天空,北斗七星为天空上重要的星象。同时它又是被看成是星象神而加以拜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