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讲解及案例分析d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使用的地段。 居住街坊的规划布置,以满足街坊内居民生活居住的
基本要求为原则。街坊内除居住建筑外还要有托儿所、幼儿园、 商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成人和儿童游憩、运动的场地和绿地。 居住建筑在街坊内的布置方式主要有周边式、行列式、混合式 等形式,可结合建筑设计组成不同组团,使建筑群面貌既有整 体感又避免单调。街坊面积一般为2~10公顷。
中国在50年代初期,城市的新建居住区采用过居住街 坊的布置形式。50年代后期起,较多地采用居住小区的组织形 式,因为居住小区的规模比较大,比较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 居民生活要求,在规划布局上也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住宅群 住宅群没有规定的规模,服务设施也因规模和需要而
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 式。
社区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 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居住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目标是期望形成 一个良好的社区,是建构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 系,在物质形态上构筑生活空间与场所。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具 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服务系统。居民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 系并形成小社会是社区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希望形成的目标之一。
4)围合式布局
住宅沿着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 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 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 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 位。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适的空间,日照、通 风和 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
居住区规划设计
目录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 第三章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 第四章 公建用地规划设计 第五章 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第六章 居住区公共绿地规划设计 第七章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第八章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一、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1、居住区基本要素构成 物质要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因素:各种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 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素质、居民行为、居民心理生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物业、邻里关系等
•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6000户。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居住区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
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相对完 整的地段,小区内设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 和公共绿地。居住小区可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 的一个单位。
–公建用地:与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 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 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道路用地:指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 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 放场地。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 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 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2)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 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 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 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3)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 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 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 布局。
9)人文资料
a.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等)
b.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等)
c.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以及各类建筑工程造 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3、几种不良地质现象
a.冲沟:冲沟是土地表面较松软的岩层被地面水冲刷而成的凹沟。
b.崩塌:山坡、陡岩上的岩石,受风化、地震、地质构造变动或因 施工等影响,在自重作用下,突然从悬崖、陡坡跌落下来的现象。
c.滑坡:斜坡上的岩层或土体在自重、水或地震等作用下,失去平 衡而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的现象。
d.断层: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破坏了岩层的连续 整体性,而发生的断裂和显著位移现象。
e.岩溶:岩溶(又叫喀斯特)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层被水浸蚀成溶 洞,产生洞顶塌陷和地面漏斗状陷穴等一系列现象的总称。
居住小区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 10~35公顷。
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
三级中包含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
3、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其他用地 居住区用地 1)住宅用地 2)公共建筑用地 3)道路用地 4)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为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
2、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
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 要依据进行分级。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可分为三级,即“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 住 区 规 模 : 人 口 30000~50000 人 , 户 数 10000~15000 户 , 用 地 50~100公顷。
6)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 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 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 界升华。
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成果
1)分析图
a.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人工地物,植被,毗邻关系,区位条 件等)
b.基地地形分析图;(地面高程,坡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坡向,排水等分析)
c.规划设计分析图;(规划结构与布局,道路系统,公建系统,绿 化系统,空间环境等分析)
3)工程地质 a.地质构造,土的特征及允许承载力; b.地层的稳定性;(如滑坡,断层,岩溶等) c.地震情况及烈度等级;
4)水源 a.地面水 b.地下水 c.城市给水管网供水
5)排水 a.排入河湖; b.排入城市排水管网; c.排入污水清洁度要求;
6)防洪 a.历史最高洪水位;(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洪水位) b.所在地区对防洪的要求和采取的措施; 7)道路交通 a.邻接车行道等级,路面宽度和结构形式; b.接线点坐标,标高和到达接线点的距离; c.公交车站位置,距离; 8)供电 a.电源位置,引入供电线的方向和距离; b.线路敷设方式,有无高压线经过;
f.地震: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大的自然现象。
4、现状、地形分析 1)现状分析 2)高程分析 3)坡度分析 4)坡向分析 5)排水分析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
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2)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3)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另外还有独立居住小区,独立居住组团。
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 a.规划设计说明 b.技术经济指标
四、居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资料
1、国家政策、法律、规范性资料项目 a.城市规划法规; b.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c.其他工程相关规范; d.城市总体规划; e.区域规划; f.控制性详细规划; g.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2、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项目 1)地形图: a.区域位置地形图;比例尺:1:5000或1:10000 b.建设基地地形图;比例尺:1:500或1:1000 2)气象: a.风象;(年、季节风向、风速、风玫瑰图) b.气温;(绝对最高、最低和最热日、最冷日的平均气温) c.降水; d.云雾及日照; e.空气湿度、气压、雷击、空气污染度,地区小气候等;
2)规划设计方案图
a.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各项用地界线确定及布置,住 宅建筑群体空间布置,公建设施及社区中心布置,道路结构 走向,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布置)
b.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包括住宅各类平、立面图,主 要公建平、立面图)
3)工程规划设计图 a.竖向规划设计图 b.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
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 a.全区鸟瞰或轴测图 b.主要街景立面 c.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
• 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并不被小区道路
穿越的地块,居住组团内设有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 设施和组团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 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 居
住宅街坊 城市中由街道包围的、面积比居住小区小的、供生活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 本”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 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满足如下要求:
1)方便——人的需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配水平和质量。 2)舒适——健康环境与居住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 谐。 3)安全——居住社会环境和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安全。 4)优美——人与视觉环境的情景沟通与交融。
根据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的 划分:城市住区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个基本层 次。
–居住区: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 –居住小区:10000-15000人 –居住组团:1000-3000人
居住区: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
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会 形成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 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住区的环境组成
• 为居住活动提供场所: • 内部居住环境 • 外部居住环境:空间、空气、声、热、光、视觉、生态、邻 里和社会等。
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1)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
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 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 局形式。
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确定住区要实现的的功能和目标 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大小 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标准和布置方式等 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 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 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
住区的组成和功能
住区的组成要素:物质与精神 • 物质要素: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自然要素指地形地 质水文植被等;人工要素指各类构建筑物等。 • 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
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公建、道路、绿地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 (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5)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 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 延伸,形成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 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式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 可很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对旧城改建和用地紧 缺的地区尤为适用。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
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的位置及范围; 2)确定规模(人口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
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
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