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

修辞学
修辞学

浅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2011级4班宋慧201102140423

摘要:《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白居易的经典传世之作,该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又不失美感,十分符合现当代诗歌作家群体——新月派主张的“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诗中大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为诗歌之美锦上添花。本文主要分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关键词:借代比喻顶真互文设问映衬类叠错综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中“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影响。修辞作为表达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是为了片面地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琵琶女,引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遂作《琵琶行》,留下传世名篇。诗歌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内外兼修,形式与意蕴兼备。下面将逐一例举、分析本文中的修辞艺术。

一、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也叫“换名”。在文中,例如:“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两句,作者以“管弦”“丝竹”借代音乐;“妆成每被秋娘妒”,“秋娘”借代歌妓或者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借代良辰美景,“门前冷落车马稀”,“车马”借代豪客等等,不胜枚举。在借代的五种基本类型中,作者多用具体代抽象,如以“管弦”“丝竹”代音乐。作者利用上述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样的换名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了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比喻也叫“譬喻”。以“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琵琶行》主要运用了下列三种形式。

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为:像、如、似、仿佛、犹如等喻意明显的词。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大弦的铿锵有力比作急雨,

将小弦的低缓比作耳畔的悄悄话,形象鲜明地突出的大弦与小弦的特点;“四弦一声如裂帛”,将四弦一声比作裂帛之声,突出音乐声的戛然而止,给人心灵的震颤;“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将琵琶声比作仙乐,形象地展示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几句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喻词“如”,将本文中抽象的乐声具体化、形象化,直接外露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2、略喻

略喻也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但是把喻词省略了,改用逗号来代替。例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结合上文,“嘈嘈切切”指代指大弦和小弦的声音,这句诗将将大小弦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冰泉冷涩弦凝绝”,琴声放佛冬天的泉水被冻结一样缓慢。这两句诗没有喻词,直接在本句中作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重缓急。

3、借喻

借喻是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诗句,都是写琵琶声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却不见本体,作者直接将本体寓于喻体中,使诗句凝练、婉转。

作者采用上述三种比喻形式,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三、顶真

顶真是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修辞手法,顶真也叫“联珠”。顶真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经常出现在各种文体的文章中。例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等诗句,作者利用顶真的手法,借助于邻近诗句的头尾蝉联,不断顶接出新的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给人以形式别致、格调清新的感觉。诗歌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给人以流畅明快的快感。

四、互文

互文是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中,解释时要把上下两句的意思互相补足的修辞方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互文,文省而意存,要把上下两句或者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成一回事,一个意思。上下两句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中,诗人多次运用了该手法,即“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诗句。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首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也运用了该手法。而在《琵琶行》中,则较少,只体现在“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中,该句应该理

解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设宴。作者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经济简练,文意委婉幽深,收到了诗句精炼,意蕴犹在的效果。

五、设问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设问这种修辞手法应用较广,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做标题,启发读者思考;有的文章用设问作为某章、某段的开头或结尾,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该诗文中,诗人在“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三句诗中自问自答,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突出强调主人公此时的心境,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六、映衬

映衬是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者相反的、或者相异的事物作陪衬,映衬也叫“衬托”。映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基本类型。《琵琶行》中,这两种类型皆有。

1、正衬

正衬即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这《琵琶行》中,诗人以“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写琵琶女的才情,以此衬托自己被贬前的意气风发。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年老色衰、嫁人不幸的遭遇,再写到“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藉此与自己的被贬、失意造成正衬效果。引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2、反衬

反衬即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者相异的事物作陪衬。诗句“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与“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作对比,以琵琶女往昔的繁华欢乐与今朝的憔悴落寞作对比。

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显得突出,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正是有了琵琶女遭遇作陪衬,才凸显了诗人自己的失意和内心的苦闷。

七、类叠

类叠是同一个字词或是词句,接二连三地反复使用,叫做类叠修辞法。包括叠字、类字、叠句、类句四种。在《琵琶行》中,多处使用叠字,例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弦弦掩抑声声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等诗句。瑟瑟、茫茫等叠字的使用加强了语势,造成了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刺激了读者的感官,加重了形象的模拟,

从而增强了诗文的表达效果。

八、错综

错综是指把形式整齐的文句,故意将其形式或字句调动,使其形式参差,以避免单调呆板,错综又叫“避复”。一般可分为抽换词面、交换语次、伸缩文身、变化句式四种。《琵琶行》中,诗人为了注意诗歌的美感,运用了这种手法,如“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和“唧唧”错综,都是叹气之意;“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音乐”和“丝竹”错综,都是指音乐。这样的写法,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带有新意,使文章更加生动。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到的修辞手法不胜枚举,上述手法的应用使诗文达到了形式上的整齐,言辞上的优美,意蕴的深沉,不愧为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

参考文献: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四版)》下册

2、陈益团《妙笔“弹”琵琶精妙世无双——浅谈<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 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 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 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修辞学之句法修辞

①Syntactic schemes of Balance Balance in sentence construction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ideas of the same importance should be expressed in the same grammatical form to enhance clarity and coherence, by giving them “equal weight” In a balanced sentence, not only are the forms of the balanced parts similar, but often the parts are also of similar length, with the same number of words. he chief schemes of balance are parallelism ,antithesis, chiasmus , and its variation antimetabole. A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I have a dream today!" -- Martin Luther King, Jr., I Have a Dream. (Antithesis It s the rhetorical contrast of ideas by means of parallel arrangements of words, clauses, or sentences. by a strong contrast of skin and character, the speaker emphasis his dream.) B "He is no fool who gives what he cannot keep to gain that which he cannot lose"-- Jim Elliot C "Death destroys a man, but the idea of death saves him." (E. M. Forster, Howard's End) D I came, I saw, I conquer. (Parallelism It’s the deliberate repetition of similar or identical words, phrases or constructions in lines, sentences or paragraphs.) E No one can be perfectly free till all are free; no one can be perfectly moral till all are moral; no one can be perfectly happy till all are happy F In the days when all these things are to be answered for, I summon you and yours, to the last of your bad race, to answer for them. In the days when all these things are to be answered for, I summon your brother, the worst of your bad race, to answer for them separately. (repetition is used with parallelism to emphasize the equal importance and weight of his idea.)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

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2)“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背后的意图。”(《中国语用学思想·序》) 2、对象和内容 就语用学研究对象而言,大致出现三大主要趋势: 一是认为语用学研究说话者意义(speaker meaning),如G Leech(1983),强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演示教学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 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 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 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

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浅析修辞学中逻辑标准

浅析修辞学中的逻辑标准 修辞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严密而且又深谙人文精神的学科,其对逻辑思维方式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而从相对浅显的教学指导意义来看,修辞学显然将逻辑思维外化,并结合外在的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进行妥善的操作。 逻辑作为修辞学的第一美学标准,其认知意义在于它对提高智商的积极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坚持逻辑标准,有利于在写作和演说中运用合乎逻辑的推理方式来劝说听众和读者,其关键在于材料相关,组织恰当,句子连贯,用此恰当。向听众正面摆出事实,举例子,分析事实内在的逻辑道理,既而进行推理,从反面指出危害,向听众权衡利弊,积极地把听众与说服者连接起来,感染听众,让听众也参与修辞推理,再通过一种自我诉说的诉诸发生作用,从内心找到支撑说服者的观点的理由,从而接受劝说,改变原来的观点。在形式逻辑中,常见的逻辑推理方式有演绎和归纳两种。其合理运用可以使讲演者和作者的思维更加完整、清晰,使读者和听众易于理解其内容。 逻辑是修辞学首要的劝说手段,是以形式、惯例、推理模式去打动听众使之信服的感染力。对他人进行说服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基于原有的事实进行逻辑推理或者是引用例子,以达到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共同立场。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推理是修辞学的心脏和灵魂,逻辑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劝说方式。这种_ 讲事实、摆道理_ 的劝说推理一般基于听众暂时忽略了一定的客观事实_ 或者没有深入分析事实而做出不够理性的决定或行为_ 只要说服者进行恰当的处理,进行理论性的逻辑的修辞推理和例证分析,是比较容易达到与听众的共同建构的,因而也比较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清,刘永红. 修辞形式与意义的象似性特征分析[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 (05) [2] 左广明. 从修辞到认知——隐喻研究范式的创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1 0) [3] 徐育. 浅析“逻辑真”与逻辑规律的关系[J]. 法制与社会. 2009(28)

修辞学

Alliteration 头韵。Chiasmus 交错搭配asyndeton 连接词省略Assonance 类韵polysyndeton 连词叠用retorical question 修辞问句Consonance 辅音韵simile 明喻metaphor 暗喻metonymy 借代Onomatopoeia 拟声词synecdoche 提喻antonomasia 代称 Aposiopesis 说法中断法personification 拟人parody 对仿synesthesia 通感 Pun 双关transferred epithet 转移修饰语 Anaphora 首语重复法Epiphora 尾句重复法Simploce 首末句重复Anadiplosis 顶真Parallelism 排比Antithesis 对照 Climax 递进Anticlimax 突降法Syllepsis 一语双叙 Zeugma 仄式搭配 Chapter 1 1.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hetoric and oratory in history? Rhetoric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oral discourse. Oratory can be considered the foundation of rhetoric, and oratory is more than ordinary speech but a special kind of public speaking. 2.Describe the origin of western rhetoric. Rhetoric derives from the Greek. In ancient times, teaching students rhetoric meant teaching them to became orators. 3.Do you think that rhetoric is a neutral tool in human communication? Yes, as a tool, rhetoric is inherently neither good or bad. Chapter 2 Briefly state the history of western rhetoric. It is generally held tha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rhetoric is divided into six phases:1) classical rhetoric (500 B.C.—400 A.D., including th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rhetoric);2) rhetoric in the Middle Ages(476 A.D.—1416,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Roman Empire to the Renaissance);3) rhetoric in the Renaissance(15—16th,c.);4) new classical rhetoric(17—18th, c.);5) rhetoric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low ebb of Western rhetoric);6) contemporary rhetoric. Who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Western rhetoric? Briefly introduce his achievement.? The origin of Western rhetoric can be dated back to Aristotle. Not only the theories of Cicero and Quintilian, even the rhetoric in the Middle Ages, rhetoric in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new classical rhetoric, to the essence, still maintain the theories of Aristotle. From the essence, the rhetoricians after Aristotle only add something to his original theories. The things studied in Western rhetoric is, basically speaking, nothing more than the following thing Aristotle ruled in

《汉语修辞学》课程作业讲课稿

《汉语修辞学》课程作业 《汉语修辞学》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修辞 修辞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後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2.修辞学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3.同义词 同义词是名称不同但表达的词条意思相同的词条. 4.反义词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 5 . 骈立四字格 以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声调铿锵和谐,表义精炼的词语 二、简答 1.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什么是成语活用?有哪两种形式?成语本身不仅是现代汉语词汇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具有构成辞格的特殊功能,它是汉语言的精萃,它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灵活性的一面,即成语活用。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成语活用有两种形式,一、成语的套用.二、成语的简用.

2.词语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语言变异的界定:语言作为人们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沉淀出一套系统的常规用法,形成了各种语言体系。但是事物是变化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语言会产生各种非常规的使用形式,并在人们的不断使用中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普遍传播,最后变为常规用法。那些非常规的语言形式就被称为语言变异。一、区域变异: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碰撞与融合是引起文化变迁及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词语中这类语素变异类型有以下几种:1.区域变异:一是外源语素。二是自源语素。三是方源语素。二、阶层变异: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包括媒介特性的客观刺激和大众情感的主观刺激,新词语中出现了非常规搭配的BBA式或ABB式变异,B语素在成人用语中一般不重叠使用,但其重叠式可以出现在儿童学习语言时期。而新词语却选择其重叠形式进入构式,且构式具有开放倾向,表明当前社会用语往往会受年轻人语言记忆痕迹回放的影响,显现出类似儿童习语诉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阶层语言变异现象。三、组合变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修辞变异,可概括为两种情况:使用仿词的修辞手法,造成的语言变异。 3.朱自清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内容是关于回忆父亲的,为什么题目用了《背影》?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对偶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2.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3.叠用 亦作“迭用”。重叠应用。

修辞学

浅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2011级4班宋慧201102140423 摘要:《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白居易的经典传世之作,该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又不失美感,十分符合现当代诗歌作家群体——新月派主张的“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诗中大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为诗歌之美锦上添花。本文主要分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关键词:借代比喻顶真互文设问映衬类叠错综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中“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影响。修辞作为表达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是为了片面地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琵琶女,引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遂作《琵琶行》,留下传世名篇。诗歌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内外兼修,形式与意蕴兼备。下面将逐一例举、分析本文中的修辞艺术。 一、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也叫“换名”。在文中,例如:“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两句,作者以“管弦”“丝竹”借代音乐;“妆成每被秋娘妒”,“秋娘”借代歌妓或者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借代良辰美景,“门前冷落车马稀”,“车马”借代豪客等等,不胜枚举。在借代的五种基本类型中,作者多用具体代抽象,如以“管弦”“丝竹”代音乐。作者利用上述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样的换名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了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比喻也叫“譬喻”。以“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琵琶行》主要运用了下列三种形式。 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为:像、如、似、仿佛、犹如等喻意明显的词。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大弦的铿锵有力比作急雨,

我眼中的修辞学

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 摘要 本文章主要从我对修辞的认识,讲述了修辞学、语言、受众、修辞人格、修辞三段论、修辞权威、调动受众情感、价值观等,修辞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介绍我在生活中发现到的运用相关修辞的例子,阐述了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以及我所发现的修辞与心理,还有修辞与人的行为动作的一些联系。一、修辞学是什么?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就是研究将语言用以说服人。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对言语的修饰,吸引人们注意,达到我们说话的目的。[1] 在日常表现中,我们所说的,“谢谢”、“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等礼貌性的用语,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我们通过礼貌、文明的方式,去向别人问候,此刻你就是在对别人的修辞,“通过说别人想听的话,而满足受众,使受众接受我们想达到的目的”。 你所说的话,要么起+1的作用,要么起-1的作用,不会是0的作用。即语言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不会是中性的。相信这个观念,我们以前并没有好好思考过。我想,现在你就可以好好对这个观念思考一下。 我们在这里所阐述的修辞,就是如何运用好的语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使你的语言让人接受。 二、受众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讲究“受众中心论”。即要从受众出发去讲授你所要讲的东西。受众有三种:真受众,虚受众,所说。 真受众:就是你讲话的真正对象、真正听你所说的话的人。 虚受众:就是你在讲话时候,和真受众一样在场在听你讲话,但是他们对你讲的根本没有兴趣,他们的注意点并不是你,对你说话说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并不是你讲话的对象。 所说:就是不在你讲话的考虑人群范围中,但是在你说话时,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在你讲话的时候也在场,但是他们并没听你所讲,他们在场也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是你可以完全不在乎的听众。 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 举个例子来说,在外面很多超市、大卖场经常在做一些活动的促销,特别是日常用品的促销。之前我曾在南平大剧院外面看到捷龙超市在促销某个牌子的酱油,工作人员在展示摊前卖力地讲着,“这个酱油味道很鲜美、可口”,“XX酱油是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加工制作,这些工序十分精良、安全”...展示摊前很多人在围观,其中包括着在剧院前散步的老太太、老大爷们,还有在超市购物完或正要购物的人,还有马路路过围观的普通民众,包括我们这些放假来这边走走的学生。这些人当中真受众,就是那些拥有购买力、家里需要酱油的,以及真正关注着活动介绍的酱油的人。而像那些想买酱油,而没有购买力的人,以及陪着老婆来,看有购买力,但并不想买这酱油的先生们,则是虚受众。像我们路过凑个热闹的学生以及没拥有购买力的人来说,就只是所说,对于那位工作人员那时所要达到的修辞目的来说,我们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一类人。 就刚才所讲到的销售的例子,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要运用到修辞的一类人。他们的修辞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推销出产品,说服人们购买。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修辞的意图过于明显,受众就不太会接受。从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学分析,大部分研究者发现,

修辞学(教学考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每个小题1分,共60分(总分60.00) 1. 下面句中的“东西、人家、报告、地道”需要读轻声的是(B ) (1.00分) A. 这村儿住有几乎人家 B. 你的发音很地道 C. 下午听报告 D. 这间屋子东西宽三米、南北长五米 2. “很、挺、十分”是(D ) (1.00分) A. 语气副词 B. 情态副词 C. 范围副词 D. 程度副词 3. “我去还是不去?”是( B ) (1.00分) A. 是非问 B. 选择问 C. 正反问 D. 特指问 4.用叠音的虚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如“热腾腾”,重叠的音节非阴平的,要变为(B )(1.00分) A. 上声 B. 阴平 C. 阳平 D. 去声 5. 下列句子中,礼貌用语“惠顾、光临、家父、赏光”使用正确的一句是(D ) (1.00分) A. 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B. 听说你新买了房子,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C. 我前几天登门拜访,你的家父已经把你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D. 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6. 下列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D ) (1.00分) A. 恫(tòng)吓 B. 菲(fēi)薄 C. 胴(tóng)体 D. 氛(fēn)围 7.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1.00分) A. 纲举目张正本清源开源节流众目睽睽 B. 违莫如深开诚布公风餐露宿未雨绸缪 C. 弄巧成拙集腑成裘死心蹋地赴汤蹈火 D. 事过境迁肢离破碎风毛麟角漠不关心 8. 一位大学毕业生报考了公务员。在面试中,面试官问他:“请你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索便十分自信地说:“你需要等于几,就能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 请问,上例中这个大学毕业生应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B ) (1.00分) A. 违反了谦逊的准则 B. 回答内容与所报考职位的要求不一致 C. 忽视了交际的场合 D. 没有遵守数量准则 9. 下列词语中“不”的发音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D ) (1.00分) A. 不怕 B. 不要 C. 不去 D. 不好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1.修辞学与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语言的三要素分别是语音学(phonetic),词汇学(lexicology)和语法学(grammar)研究的对象。修辞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学科。 修辞学是研究如何利用语音条件和规律构成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进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头韵(),元韵(),拟声()等语音修辞手法,使得语音和谐悦耳,语意突出,增添韵律感和节奏感。 修辞学是利用词汇,词义的条件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比如,怎样选用词语,怎样使同一概念的表现多样化。 修辞学在语法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调整安排句子的结构形式来充分地表达情意,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2.修辞学与逻辑学 逻辑学(logic)是一门专门研究思维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总结人的正确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学与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一定的逻辑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进行思维,思想条理清晰了,这就为语言的完美表达奠定了基础。 例如, 3.修辞学与美学 美学(aesthetics)是研究审美规律的学科。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审美对象,语言里面客观存在着美。修辞作为语言的艺术,更是追求较高的审美价值,达到美的境界,以悦人耳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比如: 均衡美—— Work has a bitter root but sweet fruit. 整齐美—— I was born an American; I live an American; I shall die an American. 变化美—— The Big Bull Market was dead. Billion of dollar`s worth of profits and paper profit had disappeared.

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

修辞学发凡》笔记 陈望道 第一篇引言 一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 1、修辞的定义 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2、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二修辞和语辞使用的三境界 3、三境界: (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消极手法) (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积极手法) (丙)糅合的境界——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4、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的,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 5、消极手法是以明白精确为主的,对于语辞常以意义为主,力求所表现的意义不另含其他意义,又不为其他意义所混乱。(求适用,不计华质和巧拙) 三修辞和语辞形成的三阶段 6、三阶段:(1)收集材料;(2)剪裁配置;(3)写说发表 7、语辞形成的过程,始终离不开一定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在语辞上常被具现为一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 8、材料配置定妥之后,配置定妥和语辞定着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对于语辞力调整、力求适用的过程;或是随笔冲口一晃而过的,或是添注涂改穷日累月的。这个过程便是我们所谓修辞的过程;这个过程上所有的现象,便是我们所谓修辞的现象。 9、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料、凭藉;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情境是拘束的、理智的,或题旨是抽象的、概念的(这时只能用消极手法);情境是自由的、情趣的,或题旨是具体的、体验的(这时只能用积极手法)。 四修辞同情境和题旨 10、切实的自然的积极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等,因此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避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境随机措施。 11、随情应境的手法就是根据写说时的实际情况,调动和创造各种表现手法,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地传达自己的观点、意志到对方。 12、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凡是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必定是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生活的表现,为达成生活需要所必要的手段。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

浅析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742917.html, 浅析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作者:陈琼 来源:《教育界·C》2020年第02期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西方修辞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为现当代修辞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在西方修辞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他的修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该书中。文章立足于《修辞学》,简要概述了其体现出的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进一步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观。 【关键词】《修辞学》;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一、前言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对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自然科学等各门学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领域的著作颇丰。在修辞学方面,他的《修辞学》一书是最古老且最具有影响力的修辞学专著,正如温科学学者所评价的“他对西方修辞学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这里要强调的是他在《修辞学》(Rhetoric)中的卓越见解”,“《修辞学》被认为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即使在当代,也常常被认为是写作和言语交际学科的基础”(温科学,2006:7)。亚里士多德在西方修辞学史上首次把修辞学系统化,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他的修辞学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修辞学》一书中。 二、对修辞的本质属性提出了独特和深刻的表述 1.对修辞进行定义 修辞学在古希腊中指演讲艺术或“雄辩术”,所谓的修辞学家就是指演说家,其目的在于说服人,比如当今西方世界的总统选举演讲,或者议员选举演讲,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克林顿等都是伟大的演说家,他们无一例外地具备了强大的雄辩能力。在古希腊,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哲学家都以语言作为武器来追求真理,雅典的民主政治使得民众得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因此,时代及社会的需要使得当时的演讲和论辩的风气日盛流行,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专门收取学费以传授演讲技艺的人,例如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高尔吉亚(Gorgias)等,这些人被称为“哲辩师”(sophist)。由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过分强调了煽情的演讲而忽视了问题的实质,因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428B.C—348B.C)对修辞学进行了评判和 攻击,把“辩证”(dialectic)和“修辞”对立起来。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严谨和认真,但在修辞学的观点方面,他与柏拉图持有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强调修辞学要以事实为根据及需要通过逻辑的说服论证,他指出修辞

论修辞学与语法学中的镶嵌

论修辞学与语法学中的镶嵌 学术界一般认为镶嵌是一种辞格,具有美化作用,属于修辞学的范畴。笔者认为,从修辞学角度看,镶嵌是一种辞格,具有美化作用;从语法学角度来看,镶嵌是一种语法手段,具有构语的作用,属于语法学的范畴。 标签:镶嵌辞格美化语法手段构语 《现代汉语词典》对“镶嵌”一词下的定义是:“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一般认为,镶嵌是一种辞格,属于修辞学的范畴。大多数对镶嵌的论述与分析,往往都是在修辞学的著作中。笔者认为,镶嵌不仅仅是一种辞格,属于修辞学的范畴,它还是一种语法手段,属于语法学的范畴。 一、修辞学中的镶嵌 镶嵌是汉语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方式和艺术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由陈望道先生提出,是指把词语拆开镶进别的词语,或把特定的词语有规则地暗嵌在别的语句中,或把词语拆开交错搭配。一般分为镶字、嵌字和拼字三类。 (一)镶字,指在词语中插进别的词以延长音节或强调语意,以镶加虚字和数字最为常见。 镶加虚字既能延长语音形式,起到增添音节的作用,又有增添某种情调的功效。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他相信波拿伯只是一位平者常也的法国人。”把“翱翔”镶上两个“将”字,“平常”镶上“者”“也”两字,这些镶加的字,虽无实义,却有延长语音的作用,使语气疏缓,语意加重,引起读者听者注意。又如:“郭三麻子害了怕,也托病到镇上疗养。”“了”镶嵌在动词的中间,强调说话的时态和语气。镶加数字的如:“女工针指,百伶百俐,不教自能。”“凤姐含泪道:‘……叫我帮着料理家务,被我闹得七颠八倒,我还有什么脸见老太太、太太呢?’”加入数字后,能起到强调原有双音节词的意义作用,如去掉数字,一般能在前边加上“很”“非常”等程度副词。 (二)嵌字,指将一句话或一组相关的词语分散插入不同的语句之中,使语言隐晦曲折,精巧风趣,发人深思。 如:“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君能识破风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句,卿须怜我尚无家。”这是戏曲《望江亭》里谭记儿和白士中邂逅相识,互吐衷情时的吟诗。前一首是谭的,镶在每句句首的一个字是其真意,合起来是“愿随君去”;后一首是白的,其真情也镶在每一句的头一个字,合起来是“当不负卿”。又如《西游记》中:“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官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将数词十至一依次嵌入诗句中,很有新意,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月明静夜图。

《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

《修辞学发凡》笔记 陈望道 第一篇引言 一修辞两字习惯用法的探讨 1、修辞的定义 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 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2、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二修辞和语辞使用的三境界 3、三境界: (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消极手法) (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积极手法) (丙)糅合的境界——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4、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的,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 5、消极手法是以明白精确为主的,对于语辞常以意义为主,力求所表现的意义不另含其他意义,又不为其他意义所混乱。(求适用,不计华质和巧拙) 三修辞和语辞形成的三阶段 6、三阶段:(1)收集材料;(2)剪裁配置;(3)写说发表 7、语辞形成的过程,始终离不开一定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在语辞上常被具现为一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 8、材料配置定妥之后,配置定妥和语辞定着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对于语辞力调整、力求适用的过程;或是随笔冲口一晃而过的,或是添注涂改穷日累月的。这个过程便是我们所谓修辞的过程;这个过程上所有的现象,便是我们所谓修辞的现象。 9、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料、凭藉;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情境是拘束的、理智的,或题旨是抽象的、概念的(这时只能用消极手法);情境是自由的、情趣的,或题旨是具体的、体验的(这时只能用积极手法)。 四修辞同情境和题旨 10、切实的自然的积极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等,因此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避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境随机措施。 11、随情应境的手法就是根据写说时的实际情况,调动和创造各种表现手法,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地传达自己的观点、意志到对方。 12、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