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制度的演变
我国考试制度的发展 古代考试科举制度
古往今来考试路——我国考试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古代考试制度发展历程现代考试制度(高考)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西汉(公元前134年)隋唐(公元605年)新中国成立后魏晋时代(公元220年)察举制察举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选贤任能主要靠内推,大家靠“拼爹”和“拼关系”去当官。
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偏重门第高低与世家大族科举制起源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发展隋唐的科举制,主要是诗歌,策论等。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荐。
改革时期宋代为防止徇私舞弊现象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以经义策论取士。
鼎盛时期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三年举行一次)、会试(乡试后第二年)、殿试(会试当年)三级。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科举制灭亡科举制灭亡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科举制代表人物柳宗元●唐韩愈●唐白居易●唐苏东坡●宋司马光●宋包拯●宋纪晓岚●清林则徐●清科举制之【国子监】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的历史
二,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的历史(注1)(1)汉代据《诗》《书》记载,自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起,中国已经学校出现。
在当时,学校作为一种辅政机构,主要职能是“行礼乐,宣教化”。
中央设立的称作“辟雍”,地方储侯设立的为“泮官”。
及至春秋,这种官立教育体制因政治原因逐渐衰微,教育职能下放,主要以社会教育为主。
秦代统一时又将教育权收归中央,设立博士一职,在参议政事的同时吸纳弟子传播学说,后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博士多遭罢黜。
汉武帝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讲学,学生是地方郡国选送的十八岁以上青年。
这些人经毕业考试后分为两等,甲科出身为郎,入宫当侍卫;乙科出身吏,回地方充任吏职。
因为在当时,地方各郡有一年一次的考廉选举,推荐入中央任职,入选者又多为太学生的补吏出身。
故而在汉武帝之后,朝中为官之人多是读书出身。
后来因为此类人太多,中央在地方推荐之后加上了一道考试。
这样一来,自汉代起,中国便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实习-选举-考试”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2)唐代两汉之后,中国历三国两晋南北朝600年离乱,于隋唐重归统一。
此时,中央政府已废除汉代的地方举荐制度及由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改由人们自己报名参加礼部的考试,合格者即为进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科举制。
清代人徐灵胎曾经说过:“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
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庭的晦气”。
但在唐代,进士们在通过了礼部的考试之后,仍要经由吏部考察其仪表口试乃至行政公文,通过者方可分发任用,正是王国维所说“所与之官与其所治之事相合”。
(注2)徐灵胎所指斥的科举制弊病并非是同该项制度与生俱来的,而实际产生应在宋代,下文自有论述。
唐朝在恢复了汉代公立教育制度的同时开始实行了科举制,但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入学,毕业方面均比较容易,因社会上只重进士,对太学生并不看重,由而而产生的后果既是唐代的公立教育比之汉代并无太大发展。
但由于当时门阀的形成和禅门思想的活跃,门弟教育和寺院教育也成为当时人才培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中国高考制度的变迁
起 参 加 清华 的高 考 。钱钟 书 数
民 国 时期 的高 等 院校 招 生考 法 、 商三科 , 的不考 , 中文和 学考 了 1 , 别 但 5分 要不 是校 长罗家 伦 试 ( 为行 文方便 ,以下一 律 简称 英 文 总是 逃 不 掉 的 ;第 二 类将 来 赏 识钱 钟 书 的 国学 和英 文 ,就 要 “ 考” 高 )施 行 各大 学 自主招 生 的 进 本科 的理 工科 , 则要 考数学 。 政策 , 自为政 , 各 各家 独立 自主命
生, 国文考 试题 目是 《 壶不 苟好 直 隶 省 的分 配 名 额 为 五 名 , 名 境下 ,大 多高 等 学府 基 本上 依 然 卞 报
时论》 题 目出 自《 , 晋书》 。可 是 , 立 的差 不 多 有 三 十 几 个 , 试 先 涮 保持 了 由蔡元 培 、梅 贻 琦等 人 呵 初 志 做 医 生 的 学 生 又 有 几 个 读 过 下 二 十几 个 , 留十 名 , 复试 再 淘汰 护 培 育 出的 现代 大 学精 神 ,在 招
一
高校 单独 自主招 生 的传统 。
1 4 - 2 0 :时 间开始 了” 99 0 5“
件事 。
面, 但也 引发 了关 于 “ 教育 质 量下
大学 文凭 是 否贬值 ” 的激 烈争 17 9 7年 ,新 中国教育 史上 出 降 , 现一个 奇 观 :为尽 速弥补 “ 革” 论 。目前 , 文 扩招 正 如滚雪 球一 般愈
10 9 5年 9月 2日, 隶 总督 元培和蒋梦麟年轻时也曾经参加 己 的府 邸 内考 起 梁实 秋等 十 名 考 直
兼 北 洋 大 臣袁世 凯 等 奏请 立停 科 过科 举 , 元培 还是翰 林 , 作 题 孝 蔡 但他们 生 来 。 一 篇作 文 , 目是 《 悌
高考的发展历史
高考的发展历史高考的发展历史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探讨高考的发展历史。
1.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科举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它最初是用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考试的科目多样,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多个领域,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选拔了大量人才。
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唐朝的科举考试逐渐规范化,明朝的科举制度则更加严格和刻板。
到了清朝末期,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为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新中国成立后的高考制度创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中国政府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1952年,中国开始实行高考制度,旨在通过统一的考试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学校。
初期的的高考制度相对简单,科目设置也比较单一。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3.高考制度的演变过程自1977年以来,中国的高考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其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该政策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高考的科目设置和考试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等重大战略,对高考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逐渐向多元化和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估。
4.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的对比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两者的目的和性质不同。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和人才,而高考则是为了选拔学生进入高等学校。
其次,科举考试与高考的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评估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科举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儒家经典和时务策等知识,而高考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此外,科举制度与高考在教育资源分配、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历年高考制度
历年高考制度近年来,高考制度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作为中国教育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高考涉及到千千万万考生的未来命运。
本文将回顾并探讨历年高考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一、早期高考制度中国高考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建立时期。
最早的高考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与现在的高考有很大的不同。
1949年至1951年间,高考仅在部分省市进行,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历史等。
高考成绩对入学录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成绩优异者可以进入大学深造,而其他人则只能学习技术或去农村劳动。
二、文化大革命对高考制度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暂停了近十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被打成“走资派”的代表,受到严重的迫害和压制。
大学教育被停止,高中教育也几乎完全瘫痪。
这段时间里,取得高中文凭的价值以及高考录取制度的存在都被摒弃了。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高考制度在1977年得到恢复。
现代高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和统一录取。
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生物等文科和理科科目。
高考成绩被用于评判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录取结果。
考生通过高考成绩的高低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及专业。
四、高考制度的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从最早的单一考试制度到如今的综合评价制度,高考制度经历了多次的改革。
在1999年,高考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革进一步缩小了高考对学生前途和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这次改革引入了综合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五、高考制度对社会的影响高考制度的存在和改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高考制度鼓励和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在高考制度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另一方面,高考制度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焦虑感。
为了高考而奋斗成为了许多学生和家庭的主要任务,给了他们巨大的心理负担。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
国高考制度的变迁一.背景从先秦时期选士、养士制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从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日趋成熟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制度几经变迁,成为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面貌。
时至今日,国家仍为人才选拔制度仍在不停地改革和变迁之中,高考制度就是人才选拔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高校最重要的入学考试。
高考可以说是每想要进入高等学府的学子的一条必经之路,作为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的延续,继续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角色,虽面临众多争议,但不得不承认,高考作为一种高校选拔人才的制度,可能是当代社会中最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它不问出身,不讲人情,只将学习的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因此承担了众多寒门学子获取高等教育的希望。
现在的我们,都曾从这项制度中收益,也饱受过这项制度的煎熬,每一次高考制度的变迁都牵动着全国近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作为一项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制度也进行了诸多变迁,每一次的制度变迁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博弈。
二.变迁的历程1)综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恢复后又几经变迁。
2)时间轴1.高考制度的雏形:1936年,中国的100多所大学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招生,学生可报多所大学,也可能被多所大学同时录取。
自主招生的大学在招收学生上还是相对宽松和灵活,破格录取的例子也有许多,如钱钟书数学成绩仅有15分却因其文采被北大录取。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2.正式建立:1952年6月,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3.废除:1966年废除高考。
4.逐渐恢复: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当时中国建国后,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高考制度开始被全面实行。
1952年,全国进行了第一次全民普及升学考试。
1957年,高考正式被命名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考在1966年到1976年期间中断。
1977年,高考恢复,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规定和变化。
例如,取消了种族和出生地的限制,增加了对体育和其他方面的笔试内容,调整了分数线和招生计划。
1991年,高考又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调整了科目设置和考试形式。
1999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取消了语文、数学、外语的统一命题,恢复了开放性问题,重视综合素质评价。
2005年,实行高考统一命题,将外语考试分数纳入总分,取消了所有加分项目,并开始了网上报名和信息管理。
2014年,全国实行高考“3+X”方案,即学生可从3门必修科目和X门选修科目中任选X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我国高考制度的由来及其影响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的由来及其影响摘要:我国高考制度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制度。
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应试教育,过分夸大考试的功能和作用,片面强调考试的结果和评判,没能深刻揭示考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没能建立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考试模式和制度。
鉴于在新形势下,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才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完善现行高考制度。
关键词:高考制度由来影响一、我国高考制度的由来及贡献中国是考试的故乡。
我国不仅是最早采用考试取士的国家,而且也是最早采用考试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的国家。
(一)取士制度。
我国取士制度考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
早在《尚书·尧典》、《周礼》中都有记载,如“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1],通过考查,被确认为“贤者、能者”,及选任为官。
这是我国取士考试制度最初的雏形。
(二)科举制度。
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处置进士科,策试诸士,实行分科考试取士,此为中国科举取士之始。
唐朝借鉴隋朝的经验,正式施行科举取士,古严格地说作为以取士为内容的考试制度,是从隋初开始实行而到唐朝逐渐完善的。
这就是科举考试制度[4],宋、元、明、清、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始诏停科举,科举考试制度在我国试行了约1300年。
(三)民国文官考试制度。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民国文官考试制度[5]应运而生,它既沿袭了中国古代取士考试的固有成规,又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考试良法,并按照孙中山先生关于在国家机构中设立五院的主张,设考试院主持全国文官考试,并颁行考试法和各单项考试法规[6]。
(四)高考制度。
新中国建立后,从1950年开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便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参照前苏联经验,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考试制度,后又几经改革,我国的学校考试制度已日趋完善和成熟。
我国高考制度建立和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量专门人才。
是国家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
高考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穿心教育的关键因素。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1952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
1 9 7 7 年 , 在 * * 的 直 接 主 持 下 得 到 恢 复 。 全 国 5 7 0 万 考 生 一 起 , 走 进 了 阔 别 11 年 之 久 的 高 考 考 场 。 当 年 共 录 取 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 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 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高等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 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 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经过教育部批准,从2008年起,江苏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方案。
“3”指语文、数学、外语,语文160分(文科加考40分加试题)、数学160分(理科加考40分加试题)、外 语120分,满分480分。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为: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7门科目,各科原始满 分为100分,考生需参加未选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5门必修科目,其中信息技术只作为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 目,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按原始得分实行等级评价,2018年前,分为ABCD四个等级,获得一个A等级,高考 成绩加1分,2019年为降低学生备考压力,改为合格与不合格评价,60分及以上为合格,其余为不合格。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首先是高考制度的建立。
在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是实行单一的学制,不分高中、初中、小学,由于经济条件恶劣,没有条件让所有人上学,高等教育的招生也很有限。
直到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制开始慢慢规范,高中开始增加,并逐渐设立了普通高等学校。
1952年至1953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高考,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母语、数学和外语。
高考原本是为了选拔人才,保证每个大学都招收到优质的学生。
这个时期的高考比较简单,没有设定艰难的考题。
第二个阶段是高考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从1953年开始,高考制度逐渐走上了正轨。
高考科目逐渐扩大,考试内容比较全面。
尤其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和高校招生工作几乎停滞不前,因此也没有高考。
直到1977年,高考重新恢复,但却面临了许多挑战。
由于之前长时间没有进行高考招生,招生政策亟待制定,教育资源短缺,高考制度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此后几十年,高考制度经过多次,试图解决问题。
高考科目和内容逐渐扩大并趋于多样化,增加了理科、文科和工科等不同领域的考试科目。
高考的评分也逐渐走向科学化,采取了标准化的评分方法。
第三个阶段是高考制度的进一步。
2001年,高考制度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主要包括增加了对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能力的考察,取消了理科、文科划分,开设了新的科目如综合科、体育科等。
此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提高高考评判的公平性。
这一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
随后,高考制度在各地继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探索多元化考试和招生模式。
近年来,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的新挑战,高考制度进一步推进。
202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方案》,提出了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方案,试图打破单一准入方式对分数的依赖,鼓励多元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新文档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变迁高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从一项高校选拔新生的活动,转变成了国家进行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
高考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有效率地选拔人才,同时以利益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决定了运用考试结果,即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
中国历史上对人才的选拔经历了推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几个阶段,最后才演变为现行的高考制度。
推举制就是荐举贤才,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依据个人的德行、才能,冲破了世袭制的贵族血缘体制。
九品中正制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的选官制度。
而中国现行高考制度是自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后开始发展的;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而现代“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
现在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技能导致就业困难,引起了人们反思。
因此把握住高考改革的方向促进高考制度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保证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现行我国高考制度的优点按照中国目前国情来说,高考制度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制度。
现行高考制度有以下几种优点:第一是高考相对来说是公平的,统一考试更能够检测出考生的实际课业水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能够激励学生去学习;第二是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是贫穷还是富裕,都能参加高考通过个人努力进入大学,实现了保障绝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是以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不仅简单便捷同时消耗比较低的社会成本;同时高考之所以广受大家关注,也是因为它是一条阶层流动渠道。
第四是中国高考也给了中国考生们一粒“后悔药”,假如认为自己高考没有完全发挥实力,还可以选择高考复读这条路。
高考制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第五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校自主招生也的确能选拔出符合学校需要的“专才”。
中国的高考制度
中国的高考制度1. 简介中国的高考制度是指中国国家教育考试中的高中毕业生统一考试,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教育体制的瑰宝,被视为青年学生未来进入大学和事业成功的破门石。
高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进化和改革,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议题之一。
2. 历史背景中国的高考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为了选拔人才,政府决定实行中央统一组织的高考制度,以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平和公正。
自1977年起,高考开始恢复,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教育制度中的核心考试。
3. 高考科目和评分标准中国的高考科目通常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和文科或理科综合等几个主要科目,具体科目的选择和设置会根据地区和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高考的评分标准主要基于考试成绩,通常采用标准的百分制评分体系,其中高分数较高者将有机会进入中国一流大学。
4. 高考的重要性高考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和社会地位。
中国学生长期以来饱受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高考被视为改变命运、实现社会流动性的关键机会。
因此,无论对学生本人还是家庭来说,高考都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5. 高考的影响因素高考的成绩评定通常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估来实现。
虽然学生的努力和才华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但其他因素如家庭背景、地域差异、教育资源分配等也会对高考成绩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不平等的存在,一直是中国高考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6. 高考改革与考试压力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尝试改革高考制度,以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和提高教育质量。
这些改革包括减少考试内容和科目数量、增加综合素质评估等。
尽管高考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考试压力问题仍然存在,并需要在更广泛的教育领域进行综合解决。
7. 高考的社会影响高考不仅是考生和家庭的问题,也牵动着整个社会。
高考成绩被广泛用于选拔大学生和招聘员工,因此,高考成绩往往被视为评价个体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高考制度的演变
龙源期刊网 高考制度的演变作者: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6年第09期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直到清朝灭亡以前,高等教育的规模很小,当时全国的高等学堂只有24所。
高校招生对象为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学生。
考试科目包括外语和国文以及理化、文史等文化课程。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
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
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 考试,生物和地理也在随后恢复了高考。
再到后来,高考改革又搞了分省命题、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
高考科目也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各个省都差别很大。
例如,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外,有的地方考小综合,有的地方还考大综合,还有的把学业水平测试纳入招生参考等。
高考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轻言取消高考并不现实。
如何能让高考既有利于素质教育,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要能让让百姓满意,这就需要对高考进行不断的改革。
改革高考制度不仅需要优化考试制度,还要改进招生制度。
群众对招生制度的意见很大,例如招生存在区域歧视,名额分配不平衡,严重侵害的考生的权利,因此高考改革一定要有利于公平,这也是实现整个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条件。
新中国高考制度史研究综述
新中国高考制度史研究综述一、内容综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选拔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政府于1952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1965年,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实行“群众路线”,取消了原有的推荐制,改为统一招生考试。
此后的几十年里,我国高考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选拔模式。
高考制度的主要目标是选拔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通过高考制度,可以实现教育公平,使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高考制度还具有促进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社会进步等多重功能。
高考制度的实施主要包括考试组织、考场管理、评卷录取等方面。
在管理层面,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高考制度实行严格的监管,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
此外为了保证高考制度的有效实施,我国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高考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强基计划”、“双一流建设”等方面旨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同时各地也在探索多元化的招生选拔方式,如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
高考制度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然而高考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应试教育现象较为严重、升学压力较大等。
因此对于高考制度的评价应该是全面、客观、辩证的,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也要关注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高考制度的背景和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高考制度应运而生,成为选拔人才、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高考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改革PPT
□新中国高考 中国从1952年起,结合高等教育布局 调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了全国 统一招生考试。 文革时期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 报》发表社论,宣布“废止现行的高 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1966年到 1971年,大学停止招生。采取“自愿 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 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至此, 招生的基本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了 “读书无用论”的盛行。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 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春天。
形 势 与 政 策 第 四 小 组
【 高 考 的 改 革 】
苏 成王 雅 员 婷秦 : 王田 雪 雨梅 吴汪 人 川钰 肖王 雅 楠丹 谢王 锦 玉婷
选才制度的演变
□古代的科举制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 三百年,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 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 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 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 一些消极的影响。由于统治者改 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 分子思想的枷锁,考八股文,压 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 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 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 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 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潜在压力
来源三
考试安排密集,复习节奏被打乱
传统高考在6月,学考安排在每个学期的期末。而现在为了错 开6月必考科目时间,学考选考被安排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开考,恰好 是在每学期的期中。许多高中生考完学考选考,紧接着又要准备期中 考,感觉考试总也停不下来。这种疲劳感,无形中也增加了考生的压 力。 许多老师的焦虑,也是因为原先复习的节奏被打乱。 最后,也是最最主要的压力,来自于考试的次数。 新高考为有需要的考生提供第二次考试机会,除语文和数 学之外,其余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假如考生每一个事关高 考成绩的考试机会都不放过,高中三年参加的高考场次达10 场——3门选考科目各2场;英语2场;语文、数学各1场。 如果再加上同样有2次机会的学考,即语数和其他4门学考 科目各2场,那么学考加选考的场次最多可以达到22场。 三年考22场!这样的考试密度更让考生和家长,甚至老 师倍感压力。
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
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自1952年我国实施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一直被视为选拔人才、晋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而在高考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分省招生制度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调整。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对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的发展与问题进行反思。
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实行,也被称为“文化插班生制度”。
其初衷是根据各省市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以确保更多地区有机会培养优秀人才。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分省招生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高考分数线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省份之间录取分数的不公平。
由于全国高考试题相同,但分数线却不同,这使得一些分数偏高的省份的考生录取门槛相对较低,而一些分数偏低的省份的考生则面临较高的录取竞争。
因此,高考分数对于考生而言,不再是一个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
其次,分省招生制度导致了高考报考热点地区之间的倾斜。
由于一些省份的高考录取门槛相对较低,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在这些省份报考更容易被录取。
因此,这些省份逐渐成为高考报考的热点地区。
这导致了高考报名人数的不均衡分布,使得热点地区的高校录取压力剧增,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冷门地区则面临招生难题。
再次,分省招生制度可能导致部分考生出现重复报考的问题。
由于不同省份的分数线存在差异,一些考生可能会通过不断的报考来寻求更好的录取机会。
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考生和家长的压力,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同时,这也可能导致考生在不同省份之间作出抉择,从而削弱了家庭和地区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
面对以上问题,我国高考分省招生制度已经开始进行调整和改革。
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实施“平行志愿”招生制度,将不同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进行调整和统一,以确保录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此后,我国的高考录取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努力减少分数线的差异,提高高考的公平性。
然而,分省招生制度的问题还并没有完全解决。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
后, 10 年 ( 于 95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
士 考试 为止 , 历 了一千 三百 多年 。我 国 近代 第一 所 经
具 有高 等教 育性 质 的学 堂是 19 8 5年 由盛宣 怀 先生 仿
和独 立 大学 , 共有 4 所 高校 参加 。 战后 期 因形势紧 1 抗 急曾被 迫终 止 了统一考 试 。14 抗 战胜 利 后 , 95年 因受 内战等环 境 的 限制 , 大学 仍实行 单独 招考 。 各
一
、
我 国高 考制度 改 革 的历史 回顾
我 国是 考试 制度 的 发源地 。 国 的科 举考 试制 度 我 从 隋 朝 大 业 元年 (0 65年) 开始 实行 , 10 到 94年 清 朝 政 府在 张之 洞等 人 的主 持下颁 行 了 ( ( 学 堂章 程》 奏定
学) 、浙 江 大学 和 武 汉大 学 三 校试 办 联 合 招生 ,9 9 13 年 改 由教 育 部统 一 命题 、 一考 试 , 统 当年 参加 统 考 的
效 西 方模 式 在 天津 建 立 的 北 洋大 学 堂 ( 天津 大 学 前 身) 它 也成 为我 国近 现代 高考 制度 的发 端 。 考试 发 , 从 展 史 来看 , 代 高 考制 度 不 是 市场 经 济 的产 物 , 不 现 也 是计 划经 济 的标 签 , 一 高考是 招 生考试 发 展 到一 定 统
收 稿 日期 :0 1 0 — 9 2 1- 5 2
公、私立大学实行 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
15 92年开 始 到 17 97年恢 复 高考 前 , 国的 高考 经历 我
基金项 目: 福建教育 学院 2 l 年 资助课题 (0 1 一 6 1 ) 男, 1 7一 , 福建永定人 , 福建教育学院 图书资料信 息中心副研 究员, 士。 硕
红星照耀中国 人物事迹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事迹
一、概述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变及现状
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经历了多次改革与调整。
目前,我国高考制度主要以全国统一高考为主,部分地区实施“新高考”改革。
高考成绩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依据,对于国家人才培养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析高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考定终身:当前的高考制度使得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导致学生、家长、教师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地区间教育资源不平衡:高考招生指标分配存在地域差异,部分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而部分地区则相对匮乏。
3.选拔方式单一:目前的高考制度以笔试为主,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三、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1.改革方向:高考制度改革应朝着更加公平、多元、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具体举措包括改革考试内容,增加实践类考试科目;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招生指标全国统筹;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评估学生能力。
2.可能带来的影响:高考制度改革将有助于缓解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公平性,使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总结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考制度改革关乎国家人才培养、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面对当前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加快推进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高考制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还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4高考历史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2024高考历史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影响2024年,高考历史政治科目的制度将迎来一系列的演变,这些变化将对考生、教育机构以及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些演变及其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考试内容的调整2024年高考历史政治科目的考试内容将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除了对传统历史政治知识的考查外,还将加入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例如对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的理解和分析,对历史政治事件的评价等。
这样的调整将提高考生对时事政治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笔试与实践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024年高考历史政治科目将引入实践考试环节。
这意味着考生不仅需要通过书面考试来展示他们的理论知识,还要参与一些实际操作,例如模拟政治讨论、实地调研等。
这样的变化将更全面地评估考生的能力和素养,同时也更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
三、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了破除传统单一分数评价的限制,2024年高考历史政治科目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除了书面考试成绩外,还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这样的改变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积累,还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四、高校录取改革随着2024年高考历史政治科目的改革,高校录取制度也将进行相应的改革。
除了传统的分数录取方式外,将更多考虑学生在历史政治科目上的表现,例如政治辩论赛的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等。
这样的改革将使录取更加公平、全面,更符合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五、社会影响与争议2024年高考历史政治科目的演变必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方面,这些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考试负担加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因此,社会需要积极参与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方案,以促进高考政策更好地为学生和社会服务。
总结起来,2024年高考历史政治科目的演变将使考试内容更贴近现实,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高考发展历史
高考发展历史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高考作为选拔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重要考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考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演变和改革,如今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着手实施高级中学招生考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高考。
当时的高考主要是为了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这个阶段的高考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学科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是基础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由于高考分数的重要性,学生和家长对高考的焦虑心理日益增加,甚至出现了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如舞弊和作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门开始加强高考的监督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考场监考,严厉打击舞弊行为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高考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除了学科知识的考查外,高考还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
这些变化旨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考也开始逐渐与科技相结合。
例如,一些地区开始使用电子考试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电脑进行考试,这样不仅提高了考试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此外,一些在线学习平台也提供高考备考资料和模拟试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不可否认,高考在中国教育体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选拔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
然而,高考制度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有人认为高考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导致了教育的单一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教育改革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如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化录取机制。
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措施。高考科目也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各个省都差别 很大。例如,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外,有的地方考小综 合,有的地方还考大综合,还有的把学业水平测试
纳入招生参考等。高考发展到今天,受到的关注程度越 来越高,公众对高考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大。例如,有 人就尖锐的提出,“高考不死,害人不止”;也有
人把今天出不了创新人才的根源归于高考;也有人把高 考当成素质教育的障碍;也有人把很多社会经济的问题 都归于今天的应试教育。高考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 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 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直到清朝灭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前,高等教育的规模很小,当时全国的高等学堂只有 24所。高校招生对象为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学生。考试 科目包括外语和国文以及理化、文史等文化课程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 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 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
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 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过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 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
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 龋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 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
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 被破格录取了。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 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
,轻言取消高考并不现实。如何能让高考既有利于素质 教育,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要能让让百姓满意, 这就需要对高考进行不断的改革。改革高考制度不
仅需要优化考试制度,还要改进招生制度。群众对招生 制度的意见很大,例如招生存在区域歧视,名额分配不 平衡,严重侵害的考生的权利,因此高考改革一定
要有利于公平,这也是实现整个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条 件。(康体鹏)
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 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又搞推荐入学, 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
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 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1977 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
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 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 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 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 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
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 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
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 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 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阔男书库/
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 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 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
。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 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 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
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 试,生物和地理也在随后恢复了高考。再到后来,高考 改革又搞了分省命题、高校自主招生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