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观书有感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书有感》预习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书有感》预习
预 习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预习指导
一、查资料,造氛围 二、识字词,筑基础 三、知诗人,明背景 四、解诗题,明方向 五、多朗读,明诗意 六、勤思考,议诗境 七、重生活,悟诗情
一、查资料,造氛围
查找资料,积累关于读书的古诗句 。 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二、识字词,筑基础
(一)给生字注音: 鉴( ) 徘( ) 徊(
(二)区别组词: 鉴( ) 徘( 签( ) 诽(
) 渠(

) )
徊( 蛔(
) )
三、知诗人,明背景
(一)了解诗人生活的背景。七年级的学生 应该知道诗人生活在什么朝代,字什么,号什么, 有什么特别的称谓。诗人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 有哪些成就等。 (二)关于这首诗,我们要知道哪些写作背 景,比如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个人背景等。 (三)历代文人或评论家对于该诗的著名的 评论、该诗的历史地位等。
四பைடு நூலகம்解诗题,明方向
理解古诗的题目,弄清楚题目是什 么意思。很多古诗题目都是不完整的, 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能用一句完整的话 来表述诗题的意思。
《观书有感》的意思是什么? “书”有几种解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五、多朗读,明诗意
在反复的读中弄清楚这首诗究竟讲的是什么 意思。不懂的用“?”做上标记。 (一)根据注释,说说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鉴: 天光: 渠: 为: (二)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1. 第一句: 2. 第二句: 3. 第三句: 4. 第四句:
六、勤思考,议诗境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 比喻什么?
七、重生活,悟诗情
读后要明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 情感。 思考:《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 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 这是为什么?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全诗内容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先来看这首诗的原文翻译。

“半亩方塘一鉴开”,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鉴”在这里是镜子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这镜子般的池塘中来回移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渠”,在这里指的是池塘中的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赏析这首诗。

从意境和画面感来看,诗人以“半亩方塘”为喻,形象地展现出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

那平静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天空的光彩和云影,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

这种画面的描绘,既给人以美的感受,又引发了读者对于池塘清澈原因的好奇。

从哲理的层面来解读,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池塘的水之所以能够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水流。

这就如同人的思想和知识,如果想要保持清晰、敏锐和鲜活,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的观念、新的知识。

它强调了知识更新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在表现手法上,朱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方塘”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

而通过对“源头活水”的追问和解答,以水喻理,深入浅出,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够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这正是朱熹诗歌的魅力所在。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理学兴盛,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对于知识和道德修养的追求。

在那个注重学问和修身的时代,这种强调不断进取、不断更新知识的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从个人的感悟角度来思考。

这首诗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注释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注释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注释1. 读书的乐趣说起读书,真是让人百感交集啊!每当我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本书,就像踏上了一条无尽的冒险之路。

书中的世界五彩斑斓,跟生活中的琐事完全不一样。

有时候,翻开一本书,字里行间就像在跟我唠嗑,里面的角色都活灵活现,仿佛我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想象一下,正在打斗的武侠,或是温柔的仙子,真是让人心潮澎湃呀!这就像在生活中一边吃泡面一边看电视剧,满心期待着高兴的来临。

有时候,我甚至会被书中的情节给“气炸”,真想跳出来对角色们说:“你们怎么就不能好好过日子呢?”这时候就会觉得,书里的世界和现实生活真的有那么一点相似——不管怎样,总会有一些糟心的事,让人想要抓狂。

不过,读书的乐趣就在于,你可以控制这些角色的命运,想让他们幸福就幸福,想让他们痛苦就痛苦。

简直就像是拥有了一个“上帝视角”,真是太爽了。

1.1. 书中的人生哲理而且,读书不光是为了娱乐,书中那些深奥的哲理,真是让人醍醐灌顶。

比如,有些书会告诉你,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你走得多快,而是你能坚持多久。

这句话常常在我心中回荡,尤其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牛角尖,真想放弃。

但是翻翻书,心里就会有种“嘿,别怕,继续向前”的感觉。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哲理话听着就像老生常谈,但我觉得,正是这些“老生常谈”才是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

就像是父母说的那些叮嘱,虽然听了无数遍,但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这些话就会在脑海中闪现,提醒我别轻言放弃。

1.2. 书籍的陪伴而且,书籍就像是一个老朋友,无论我高兴还是难过,它们总在那儿,静静等待我的到来。

有时候我会窝在沙发上,喝着茶,手里捧着一本书,简直像是享受着人生的顶级奢侈。

翻开书页,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的智慧与情感,真是让人觉得,人生无论多苦,总有一丝甜蜜在等着你去发现。

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感觉,真的没有谁能替代。

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透过它,我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想象一下,假如没有书,我可能还停留在那狭窄的小小天地,无法触及那些壮丽的山河与瑰丽的梦想。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2023最新-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2023最新-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观书有感篇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

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

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

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

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

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

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

因为他以一首小诗,说理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操高雅!简简单单的字字句句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并且给人的启示也回味无穷!《观书有感》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推荐阅读:《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推荐阅读:《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推荐阅读:《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解读~~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解读~~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译文: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进步。

~~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2、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可谓远矣。

百学须先立志。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乎彼。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主一无适便是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盛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预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

《观书有感》其一读后感

《观书有感》其一读后感

《观书有感》其一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观书有感》,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读完后,我深深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和乐趣,也对其中所传达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和启发。

无论是小说、诗集还是哲学著作,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向不同世界的窗户,让我们能够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共鸣。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体验到不同的人生道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激发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观书有感》中,作者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深度的思考,将阅读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验,让读者深入思考阅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他指出,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对话的过程,通过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感悟人生。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体会到阅读的力量。

它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还能够引导我们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阅读让我不断思考我所读到的内容,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阅读让我变得更加智慧和成熟,同时也为我提供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和满足感。

我还记得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思绪在阅读的世界中飞舞,仿佛和书本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每一次翻开书本,我都能够感受到一种奇妙的魔力,它能够将我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境地。

在那里,我能够与作者一同思考人生的意义、追寻幸福的道路,并且找到自己与世界的关联。

这让我惊叹不已,也让我热爱上了阅读。

通过这本书,我也意识到每个人对于同一本书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方式,因此对于同一本书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这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它让每个读者都能够为书中的故事赋予不同的意义,产生不同的共鸣。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启迪。

《观书有感》心得体会范本(二篇)

《观书有感》心得体会范本(二篇)

《观书有感》心得体会范本在读完《观书有感》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心得。

下面,我将就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感悟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有效方法。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读书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从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中受益,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我在书中学到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

作者提到了多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如助记法、速读法等,这些方法的介绍让我对如何高效地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通过尝试了一些方法,发现对于不同的书籍,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例如,对于一些文学作品,我会选择慢慢品味的方式,不断思考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对于一些专业书籍,我会使用速读法,快速浏览全书的内容,然后再深入研读我感兴趣的章节。

这样的选择让我更加高效地阅读,并更好地理解了书籍的内容。

再次,书中提到了读后感的重要性。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总结所读的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发现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提高的方法。

同时,读后感也是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我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因此,我会养成读后感的写作习惯,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他人。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阅读的效果与读书的质量和数量有关。

质量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书中的内容,思考书中的观点和思想。

而数量是指读书的广度和深度。

读书的广度能够让我们接触到更多不同的领域和文化,打开我们的视野;读书的深度则能够让我们对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作者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因此,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读书质量和数量,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最后,通过《观书有感》这本书,我还对于自己的读书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观书有感》有感

《观书有感》有感

《观书有感》有感
读《观书有感》有感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水的清澈,比喻读书能使人的心智变得开明。

诗中的“半亩方塘”虽然不大,但因为有了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使得池水如镜子般明亮。

这就好比我们读书,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敏捷。

读书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到不同的世界和思想。

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不断地汲取知识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素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提醒我们,要保持知识的鲜活和思维的敏捷,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而要像源头活水一样,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去获取知识,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筛选和辨别,选择有价值的书籍和信息进行阅读和学习。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

总之,《观书有感》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意义。

它告诉我们,读书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让自己的心灵之池更加清澈明亮。

《观书有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观书有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观书有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导入生背诵《观书有感》(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生:能!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

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生:天光和云影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生:来回移动师:能否说成“晃动”?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生:好高兴呀!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师:诗人问什么呀?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宋朱熹活到老,学到老。

──宋朱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宋朱熹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宋朱熹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宋朱熹课件再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

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

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意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出示: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交流自学情况(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2)理解一、二句诗意学生先讲解:“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

)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书有感》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书有感》

诗歌览赏
观书有感 为有源头活水来(议论)
鉴赏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面描写景物,实际写了 作者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借景 喻理)。暗喻人的心灵澄明,就 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 才能达到新境界。
品读背诵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应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作者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 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 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 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 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 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 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 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 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 扬儒学的大师。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乍一看是从景到景引发的问题,实则是给人诸多启示的诗篇,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朱熹在此诗中用了暗喻的手法,把人的心灵比作那清澈见底的方形水塘,把人们从书中源源不断得到的新知识比作活水,如此绝妙的比喻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对人有益无害,这一点人尽皆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敢自称是“读尽天下好书”,原因是世界上的各类大大小小书籍难以计数,即使是那些为后人所敬仰的一代名家们,他们所读的书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只有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新思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思想就会变得腐朽,就像一潭死水一样。

那么,我就听取朱熹给我们的启示,多读一些好书,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吧!观书有感篇二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一900字的作文,题目为:《观书有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书,是一个古老而有现代化的名词。

书,可以使人变的聪明。

书,是医治无知的可口良药。

书,是折射社会的一面镜子。

书,同时也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就在这层层的台阶上,流下了自己的脚印。

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老舍先生所著的《骆驼祥子》一书了。

观书有感作文篇三亲爱的老爹:那一年,我九岁,你三十九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蹙眉沉思,随即摇头不语。

那一年,我十一岁,你四十一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撇嘴思考,随即支支吾吾。

这一年,我十三岁,你四十三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思索片刻,随即侃侃而谈。

我说,读书,也就是学习,肯定是有用的,这点是不可否认的。

哦?说来听听。

便以语文为例吧。

语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留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你爱或者不爱它,它就在那里不远不近;你学或者不学它,它依旧在那里不增不减。

可是你为什么要学它?古人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诗词歌赋?为什么要著那么多的文学精品?不知道,谁都不清楚。

观书有感读后感

观书有感读后感

《观书有感》读后感《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诗人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抒发了对池塘美景的赞叹,进而表达了对知识之美的深深感悟。

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池塘边,感受到了那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

诗人以池塘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知识的深邃与广阔。

他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不仅是对池塘清澈的解答,更是对知识之美的赞美。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他以池塘的美丽景象来表达对知识的敬仰,鼓励读者不断求知,保持内心的澄明与开阔。

这种对知识的追求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此外,这首诗还启示我们要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无论是清澈的池塘还是知识的美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只有不断地探索与感悟,才能真正领略生活的真谛和知识的魅力。

总之,《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知识的美丽与力量。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我相信这首诗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不断前行,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读完之后,我深深地被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所打动。

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水清可鉴的景象,引出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

这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澈明亮,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同时,这首诗也让我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正如诗中所说,“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在人生的航程中畅行无阻。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诗人认为,人生不应该被困在狭窄的池塘中,而应该像宽阔的河流一样,接纳各种水源,不断壮大自己。

这种豁达的人生观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总的来说,《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它让我认识到了学习、实践和豁达人生的重要性。

读完这首诗后,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同时也更加豁达地看待世界的各种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理解诗意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到这儿,你知不知道在这首诗里,坐着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呢?(半亩方塘)【板书:方塘】同学们,半亩方塘并不算大,也就我们三个这样的教室大小。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半亩方塘呢?你能不能用上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清)【板书:清】
2、再请同学们细细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个小池塘的清澈?生自学
·在我们学过的诗当中,你知道有哪些说理诗吗?指名说
·想不到没关系,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出示课件: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生口头完成填空
·同学们,有了活水,池塘的水为什么就能这样的清澈呢?(因为流动的水不断地补充进来,带走了污水,使得池塘的水永远清澈明亮。)
·没有源头活水,池塘会是怎样呢?(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7、学到这,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谁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看?指名说
8、多美的景致啊,真让人喜欢。你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2、交流(只有远远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板书:心智明】
3、原来,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不断读书,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生齐读
4、同学们,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们,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前,老师也介绍说这是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板书:读书】可全诗28个字却没有提到读书,这是为什么呢?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会联想到读书呢?同桌讨论讨论
同桌讨论,师提示:朱熹的诗富有哲理,在这,他仅仅是在写方塘,是在写活水吗?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书空
·古人以铜为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啊,把方方的池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池塘的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共徘徊”
·生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池塘清澈透明,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移动)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4、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指导朗读
·师:多美的景色啊,你能读好这两句吗?指名读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一定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
二、初读诗歌
1、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熹的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师板书课题:观书有感】生齐读课题师:何谓观书?观书有感呢?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自学
3、交流
△“鉴”
·生谈理解:我是从第一句话“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鉴”字体会到池塘很清澈的。在这首诗里,“鉴”是镜子的意思。半亩方方的池塘就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师评:你抓住了“鉴”这个字,不仅告诉了大家“鉴”的意思,还说清楚了为什么由“鉴”可见池塘的清澈。
·同学们,“鉴”在这课中是一个生字,上下结构,因为古代的镜子都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它的下面是个金字底。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来书空这个字。
课后,阅读《观书有感(其二)》,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又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读书道理。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朱熹先生说理巧妙,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话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如今,这两句话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朱熹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他还写下了一首说理诗《观书有感(其二)》。【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及相关注释】
六、课后作业
·熟读成诵,咱们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话。生齐背1、2句
6、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看来,你们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了答案。一起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
·这个“为”字向我们解释了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书: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流动的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