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礼记》二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2
我告诉皇上要雨露均沾22 《礼记》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文章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
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自主预习1.知识链接《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
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检查预习(1)重难字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我告诉皇上要雨露均沾我告诉皇上要雨露均沾学学半(xiào) .(2)通假字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o)学半(“学”同“敩”,教导。
)(3)古今异义古义:味美。
例: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今义:用意,目的。
??。
古义:困惑。
例:教然后知困??.困?今义:困难;困倦。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中立而不倚。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事物时,既要遵循道德准则,又要兼顾各方利益,寻求平衡和谐。
例题3:《大学》和《中庸》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如何?请简要说明。
答案:《大学》和《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对于传承儒家思想、指导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深远影响。
8. 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所学内容,请同学们课后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题目为:“《礼记》二则对我的启示”。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有何收获和感悟。
9. 课堂小结
好的,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通过学习《礼记》二则,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们下节课再见!
2. 对于难点,可以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术语的含义。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文献,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礼记》二则中的观点和思想。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礼记》二则的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6. 批判性思考
现在,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大学》和《中庸》中的观点和思想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一《大学》和《中庸》的主旨内容,深入分析了其中的观点和思想。请大家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 情境模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代文化,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如模拟古代的学堂、举行古代的礼仪活动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式教学: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22《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嘉肴.(yáo)弗.食(fú)字音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如“虽”“弗”“教学相长”等。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3.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情境导入】同学们,通过教和学,学的人可以获得进步,教的人也可以得到提高。
教和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这在《礼记·学记》中就已经有阐述。
今日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进一步领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结合课下注释,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1)虽.有嘉肴..: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鱼、肉之类的熟食。
(2)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
(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5)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
(6)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己努力向上。
(7)学学..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化。
后一个“学”,学习。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体意思。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好。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
所以说:教和学相互促进。
《兑命》篇说“教化别人,是学习的一半”,也许说的就是这种状况吧!二、研讨释疑——探究文意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白什么道理?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2.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终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文章采纳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明确:类比论证。
4.请你详细说说为什么“教学相长”。
明确:因为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2 《礼记》二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培养借助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通过类比手法阐述道理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嘉肴》.(二)了解《礼记》《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
《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三)读懂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肴(yáo)弗(fú)自强(qiǎng)兑(yuè)学学半(xiào)2。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22 《礼记》二则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达到自然成诵。
3.对照注释,读懂文章的意思。
4.探究教与学的关系,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嘉肴.( ) 自强.( ) 教学相长.( )兑.命( ) 学.学半( )2.文学常识填空。
《虽有嘉肴》节选自《》,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二、阅读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2)不知其旨.也(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然后能自反.也(5)然后能自强.也(6)其.此之谓乎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兑命》曰:“学学半”。
5.本文集中讲了和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
三、思路探究6.请用图示表示出本文的行文思路。
(形式不限)7.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认识。
四、熟读成诵8.用正楷字认真抄写课文。
9.分层次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10.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②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①君,这里是统治。
②念终,始终想着。
11.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④有为人臣而戏⑤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⑥。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⑦乎?”平公曰:“善哉!”注:①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故自称盲臣。
②暮:晚,迟。
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
④安:哪里。
⑤戏:戏弄。
⑥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学案
《大道之行也》学习任务单课型:略读课课时:1课时编写:范维胜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班级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识记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弟子收集他的话语著为《论语》。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货恶()男有分()3.解释文言字词选贤与能: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男有分:外户:大同:4.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句子的结构,读懂课文基本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任务一:识记重点字词的解释,借助注释,同位合作翻译课文。
任务二:借助注释,理解下列重要的概念。
(1)“大道”指什么?(2)“大同”指什么?(3)“大道之行也”怎样理解?任务三:自主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深入理解(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三、迁移拓展: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孔子“大同”说有什么思想意义?四、学习反馈:1.给下列句子指定的的字注音。
(1)选贤与能,讲求修睦与:睦:(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3)男有分,女有归分:(4)货恶其弃于地也恶: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22 《礼记》二则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1课时《虽有嘉肴》一、新课导入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单纯教师授课不关注学生的“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绝对放手、学生主宰课堂的“放手式”教学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必须注重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其实古人早在《礼记》上就有“教学相长”的论述,让我们走进《礼记集解》中的《学记》,悉心体味吧。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文言词语虽有嘉肴:虽,连词,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美好的。
肴,熟肉食。
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是故:连词,因此。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自己反省。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强(qiǎng),勉力,勉强。
故:连词,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朗读节奏(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作者作品《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经”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三、自主学习(二)——交流与展示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点拨明确】(1)“教学相长”。
(2)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礼记》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古代儒家经典的基本情况。
2.诵读《大道之行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4.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强化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5.激发学生对古代礼仪制度的兴趣,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大道之行也》的生字词,如“大道”、“行”、“天下为公”等,理解其基本含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对《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的兴趣,效果似乎不错。我发现,当学生能够将文言文中的理念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讨论“天下为公”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在班级中体现公平的想法,这显示了他们能够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道之行也”的基本概念。这是儒家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强调天下为公,人人平等。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描述展示了“大道之行也”在古代社会的理想状态,以及这一理念如何指导古人解决社会问题。
-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论点,即儒家的大同理想。
-鉴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导学案
22虽有嘉肴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的内涵。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包含了《檀弓》上和《檀弓》下两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及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遵守。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礼仪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礼仪概念,并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
2.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礼仪。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礼仪的图片或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孝;(2)忠;(3)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20虽有嘉肴3、词类活用A、不知其宣也B、不知其晝也4、一词多义学学学半学堂半其基此之谓乎不知甚旨也5、文言句式其此之谓乎?二、•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三、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氏”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当堂检测】(课件展示)【日清过关】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虽:嘉:• • •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 •.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 • •(6)故口: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Z谓也其:此Z谓也:• • • • •二、解释下列句子。
口强: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闲然后能自强也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口:“学学半。
”三、能力提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4、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四、默写并翻译全文。
五、20虽有嘉肴【预习导学】(自习15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自主积累:将重点文言词汇摘抄至摘抄本上并加以记忆。
口我感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口己的学习。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节奏。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边读边结合资料助读、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疏通文意,积 累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词汇并尝试理解文章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探究创新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二、文章出处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写作背景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遵循礼仪的情况?”(如:遇到长辈时如何问候,参加聚会时如何礼貌待人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礼仪的奥秘。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讨论的问题感到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引导和鼓励。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积极,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与他们对礼仪的实际应用不够熟悉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对礼仪实践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礼仪知识。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七、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发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4.定期组织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礼记》中的基本词汇、句式和礼仪观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中礼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特定场合下如何运用《礼记》中的礼仪原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22 《礼记》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文章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
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自主预习1.知识链接《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
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检查预习(1)重难字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通假字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②学(xiào)学半(“学”同“敩”,教导。
) (3)古今异义旨⎩⎪⎨⎪⎧古义:味美。
例:弗食,不知其旨.也。
今义:用意,目的。
困⎩⎪⎨⎪⎧ 古义:困惑。
例:教然后知困.。
今义:困难;困倦。
长⎩⎪⎨⎪⎧古义:促进。
例:教学相长.也。
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22 《礼记》二则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正读音嘉肴..(jiā 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虽然)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⑥教学相长.(推动,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学案新部编版
22.《礼记》二则第一课时虽有佳肴【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熟读并背诵课文。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2、了解背景《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本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3、文体常识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释。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知其旨.()嘉(..)肴.()自强.()教学相长.()学.()学半兑.()命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句。
虽()至道()自反()善()困()是故()自强()旨()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然后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导航】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如主谓间需稍停顿;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转折连词前稍停顿;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你能否试着翻译课文?把翻译不清楚的句子写下来,全班讨论。
【导航】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弗(不)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虽有佳肴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熟读并背诵课文。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2、了解背景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本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3、文体常识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释。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知其旨.()嘉(
..)肴.()自强.()
教学相长.()学.()学半兑.()命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句。
虽()至道()自反()善()
困()是故()自强()旨()
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然后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导航】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如主谓间需稍停顿;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转折连词前稍停顿;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你能否试着翻译课文?把翻译不清楚的句子写下来,全班讨论。
【导航】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弗(不)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能具体解说一下吗?
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4、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兑命》的语句?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说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综合探究
6、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7、你能具体说说本文在语言和说理上有什么特点吗?
8、读完本文后你有哪些体会?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
(提示:从教者的角度或学者的角度)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注释】①[奚]怎么。
(选自《孟涂文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①教然后知困②君子学必好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的关系。
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乙】文:。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体会一词多义现象。
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人不知.而不愠()弗学.,不知.其善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兑命》曰()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体会古今异义现象。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今义:
②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④虽.有至道古义:今义:
4、“其此之谓乎?”这是个什么句子,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了解先贤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感受大同世界的美好。
3、认识实现社会理想的艰巨,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该书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文学常识
四书:《》、《》、《》、《》
五经:《》、《》、《》、《》、《》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
男有分.()谋闭而不兴.()货恶.其弃于地也()
2、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大道之行也()亲其亲
()
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文意。
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并作讲解。
2、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2、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社会面貌?请找出有关文句回答。
4、文中提到的“大道”“大道之行”“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三、综合探究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6、文章结尾能折射出现实社会的情形吗?
7、课文是如何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的?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8、本文不是诗歌,读起来却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这是为什么?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
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弗.学而能弗:
⑵其次务施.报施:
⑶玉不琢.,不成器琢:
⑷人有礼则安.安:
2、《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句)
3、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⑵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二、写作提升
某市森林公园决定公开招聘一名高级管理员。
几轮测试之后,1000名应聘者中有三人因分数相等同时进入复试,总管招来他们说;“有一只小山羊跑到了三号林
区,你们一齐出发,谁抓住了这只山羊,谁将被录用。
”三人奉命来到三号林区,甲首先发现了山羊,乙用物击伤了山羊,丙抓住了受伤的山羊。
请你预设一下招聘结果,并以总管的口吻阐明理由。
字数100字以上。
【当堂检测】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本文可分为_____层,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写:大同世界里有平等,没有欺压。
大同世界里有_______,没有__________。
【收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