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
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德育模式下,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僵化的教育方式、机械的教育内容和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所以,对德育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改革德育工作的教育方式传统德育工作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讲述、灌输教育内容,学生passively 接受。
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改革德育工作的教育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德育工作需要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再是单向度的传授者,而是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讨论、思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品德道德,懂得团队合作和分享。
德育工作需要通过情感教育予以实现。
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学生处于成长期的时候,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在平凡中培养感恩之心,在逆境中做到坚韧不拔,在成功中学会谦虚。
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懂得公平、宽容、善良等美德。
德育工作应当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的品性和道德情操都是不一样的,德育工作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其量身打造德育模式。
对于内向的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积极暗示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于外向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互动方式来引导其学习品德道德。
德育工作的教育内容是其核心,如何创新德育工作的教育内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目前德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工作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
传统的文明礼仪教育可以与现代社交礼仪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网络社交和真实社交中表现出合适的礼仪,培养学生应对不同场合的社交技能。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方案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方案近年来,社会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了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我们必须对当前的德育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介绍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方案。
第一,加强德育课程的理论体系建设。
德育课程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有清晰的理论基础。
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德育课程理论体系,通过各种实证研究和学理研究,探讨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公德、民德、家德和学德。
通过讲授经典文化和道德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品质和行为。
第三,推动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德育课程与学科教育的关系密切。
我们应该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形成德育与学科教育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项目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第四,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
第五,注重个性化德育的开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德育的开展。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德育活动和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德育路径。
第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德育课程的关键因素,他们需要具备德育知识和技能。
我们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水平。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德育教师的选拔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从事德育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加强德育理论建设、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融合德育与学科教育、推动实践教育、开展个性化德育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可以使德育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措施,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全面发展的青少年,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于2014年3月30日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该意见分为四部分,旨在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
为了贯彻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部提出了以下意见。
首先,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新世纪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首先,加强课程的德育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加强课程的系统性和适宜性,避免学科内容的交叉重复,提高课程教材的质量。
同时,配套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促进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2024年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计划例文(五篇)
2024年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计划例文《西斋中学卫生检查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旨在严密、切实地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细微处着手,严厉整治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财物及零食带入教室等不当行为。
二、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制度,确保活动有计划、有主题,并提前准备,内容充实且富有针对性,以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勤俭朴素、爱校爱班、诚实守信及安全教育。
三、充分利用班会、读报谈话等德育平台,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班会课需紧密围绕月度主题,内容明确,组织周密,并做好记录,注重实效。
鼓励班会课创新,形式多样,使其成为学生行为养成、理想教育及安全教育的主阵地。
四、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结合“访万家”活动收集的信息,建立和完善特殊学生档案,实施德育导师帮扶制度,定期与学生交流,记录并上报。
对违纪学生采取正确的批评教育方式,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对严重违纪行为,则依据校规校纪严肃处理,以维护校园秩序。
五、重视法制教育,积极引入社会资源,邀请司法等部门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减少违纪现象。
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不同年级特点,七年级注重培养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八年级加强青春期交友引导;九年级则侧重于考试心理调适和自我减压方法。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德育工作实效1. 强化检查落实,政教室将持续对班级管理的常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包括班会、校园卫生、纪律、文明礼仪、活动参与及财物管理等),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2. 完善班级日常量化考核体系,确保考核公平、准确、科学。
3. 进一步优化“五星级文明班级”和“文明寝室”考核评比制度,加强对学生在校纪律、卫生及日常习惯的管理,推动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4. 加大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强学生文明行为教育,严格控制乱扔、乱泼、乱写、乱画行为。
(四)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校园安全1. 严格校门出入管理,加强值日教师在校园的巡逻检查,确保无重大安全隐患。
2024年德育工作计划(三篇)
2024年德育工作计划一、总体目标2024年,通过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独立自主、责任担当的好公民,使学校成为“德育优先、全员参与、社会共育”的德育先进学校。
二、德育工作重点1. 提升德育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确保执行力和效果。
2. 深化德育教育改革,完善德育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模式。
3. 加强德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丰富和活跃课余生活。
4.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育德全员参与的教育格局。
三、具体措施1. 提升德育工作的规范化水平(1) 制定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方针,明确德育工作的任务和标准。
(2) 完善德育工作的组织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
(3) 设立德育工作的评估与监测机制,定期进行德育工作的绩效评估和反馈。
2. 深化德育教育改革(1) 完善德育课程设置,将德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2) 推进德育教育的创新,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等融合。
(3)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
3. 加强德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1) 制定德育活动的年度计划,确保各类德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2) 设立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3)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包括德育主题班会、德育实践活动等。
(4)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 加强家校合作(1)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确保及时沟通和信息共享。
(2) 加强家校合作的培训与交流,提高家长的德育意识和能力。
(3) 加强家长对学生德育的支持和引导,形成家校共同育人的合力。
(4) 举办家校共建的德育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作。
四、预期效果通过2024年的德育工作计划,预计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 学生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明显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得到全面塑造和发展。
2. 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
3. 德育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明显增加。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为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
本方案是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的。
一、工作目标本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本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具体地,我们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
同时,我们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
最终目的是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我们将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
具体而言,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们将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
同时,我们将创新工作方法,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我们将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将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
我们将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1988.12.25•【文号】•【施行日期】1988.12.2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中小学教育中,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
抓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对他们的一生将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教育工作中要十分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
各级党级和政府要有战略远见,以对民族的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中小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如一地抓紧抓好。
全社会都要努力关心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经过拨乱反正,在指导思想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
广大中小学教师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必须充分看到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充分肯定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关于德育工作课程化推进的实施方案
关于德育工作课程化推进的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关于德育工作课程化推进的实施方案,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课程体系。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课程化推进要始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
课程设置和实施要突出德育的核心地位,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坚持全面发展。
注重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有机结合,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4. 坚持实践育人。
强化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德育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德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6. 坚持协同推进。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共同推动课程化进程。
遵循以上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我们将全面深化德育工作课程化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德育工作课程化推进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基本的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具备初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动教学改革落实德育根本目标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动教学改革落实德育根
本目标的意见
为了全面提升德育水平,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部制定了以下意见,以推动教学改革,实现德育根本目标的落实。
1.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将加大对德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支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养和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
2. 深化课程改革与创新
教育部将推动课程改革,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开发新型德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引入德育评价机制
教育部将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的德育表现和道德品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并鼓励学校创新实施德育活动。
4. 优化德育环境
教育部将在学校优化德育环境,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倡导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5. 加强家校合作
教育部将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形成家校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教育部呼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和教师广泛宣传、贯彻和落实这些意见,全面推动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德育根本目标的落地生根。
2024年德育课教学改革论文
2024年德育课教学改革论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课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旨在探讨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德育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课程。
然而,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导致德育效果不佳。
因此,进行德育课教学改革,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单一: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内容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性和时代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缺乏个性化教育: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践路径丰富教学内容:德育课教学应该结合社会实际和时代发展,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引入案例分析、社会热点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个性化教育:德育课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个人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估为了检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效果,应该建立完善的效果评估机制。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德育课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满意度。
同时,也可以通过考试、实践活动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德育素质提升情况,从而评估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
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
高中部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高中部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德育论、德性论、系统论基本原理,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进行系统化研究,确立并实施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工作原则1、充分认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循序提升,课程、教师、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三块基石。
2、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引导者”,是“身教者”,负有作为学生榜样的责任。
教师要有道德教育意识和不断提高道德教育能力,要做高尚德行的践行者。
3、学校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从儿童和少年的生活出发,要实施体验德育,不要任意拔高德育目标,不要把目标当成起点。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容和方法德育课程一体化是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部分,构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工作课程体系。
(一)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体系1、德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目标体系的原则。
涉及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坚持“回归传统,注重人伦;营造环境,注重和谐;务求实效,贵在创新”的工作理念(二)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容体系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
浅谈德育教学改革
浅谈德育教学改革德育课是一门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做人的课。
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德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改革和创新德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德育教学的功能和实效性,是一项共同的难题和紧迫的任务。
为此,如何进行德育教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重要课题。
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目前的德育教学模式滞后1、教材陈旧。
现行教材偏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的诚实守信、职业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对理论的讲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授课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德育课是使用固定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灌输得多,引导得少;抽象理论说得多,实际行为指导得少。
3、考核方式落后。
德育课程在检测和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方面,仍坚持传统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分数高等同于道德水平高。
诚然,考试分数可以反映学生的考试能力,但并不完全代表学生的真正的思想道德水平,评价机制不合理,就难以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
4、学生对学习无兴趣,部分学生不了解不热爱自己的专业,是无可奈何而来,是父母逼迫来的,可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不能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在因素,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二、大胆改革,勇于探索。
1、改变德育课教学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教学的现象。
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德育课程教学是一种教学实践。
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其各门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理论性内容。
同时也涉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德育课程教学也应注重或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教会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
2、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灌输客体。
因而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主动学习。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总结8篇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总结8篇篇1一、引言本学期,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工作的相关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积极开展各项德育活动。
现将本学期德育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二、工作内容与成效1.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本学期,我们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
其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
此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2. 深化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本学期,我们深入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首先,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将德育内容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开展主题班会、德育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德育意识。
此外,我们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
3.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本学期,我们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首先,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
其次,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比赛、书法比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加强家校合作与社区共建本学期,我们注重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与联系,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定期举办家长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情况。
其次,组织师生参与社区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部分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加强培训和指导。
2. 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仍需深化。
部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程与教学的融合。
德育工作总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素质育人水平
德育工作总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素质育人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德育工作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合理的价值观和品德。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校立德、教育质量为中心,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素质育人水平为目标,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德育工作的角度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方面之一。
本学期,我们在一次教研中梳理出了高中德育教育必备的素质,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活动,从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地理、历史等学科入手,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包括宣讲、讲座、考察、参观、实践、发言、辩论等等,以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坚持贯彻走一线、立足实际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风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本学期,我们始终将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
学校通过制定制度和规定,创设风气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宣传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也是德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校开展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种手段和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如开展全民素质教育、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公益讲座、收看和学习政治文化类电视节目等,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认识社会中的加入正义和美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加强对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视学校始终把思想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和压力,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能力。
五、创新德育教育形式在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创新,多样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教育形式成为了德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
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1. 拓展互动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当前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课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把更多精力放在新型教学组织探索和教案的编排上,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满堂灌”的被动型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互动教学。
还要努力探索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小组竞赛、课程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去竞争、去呈现、去体验、去合作,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德育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2. 加强课程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德育课教学要加强实践活动,关注时事热点,拓展教材资源。
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前进行时事播报,让学生自己去关注和收集近段时间的国内外时事,每节课的前五分钟由学生轮流在课堂上进行播报和评论;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采访社会各行各业的创业精英;参与校园文化共建活动等等。
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 加大对中职生情商的培养力度,培养良好习惯。
学校德育教育最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习惯,其中主要是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因为它们是一切能力和习惯的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中职生的习惯培养难度不小,任务艰巨,因此,教师要先找出对中职生最有帮助和影响的习惯,让学生在这些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让特定的习惯培养标准成为学校优良传统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学生加强学校传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会形成一种以延续学校的光荣历史为荣,以中断和破坏这个传统为耻的意识,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习得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4. 完善德育课评价机制,强化学习动机。
利益能否得到满足与学习动机有密切关系。
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眼前利益,而且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维护和实现学生在技能培训、毕业、升学和就业等这些方面的长远利益。
由于大部分中职生的自觉性较差,自我克制能力较弱,需要制度这样一种外在约束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制度是人的利益需求形成及实现的重要条件,因此,强化中职学校的升留级制度,合理地发挥考试的诊断和促进功能,建立和完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是激励学生完成规定学业的有效制度安排,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6篇
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6篇第1篇示例: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德育工作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强化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首先需要明确其目标定位。
德育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
为此,学校需要在课程设置、师生互动、校风建设等方面都设置德育目标,并且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二、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为了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德育专业化、素质高、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其次是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德育工作中的职责,并建立健全德育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德育主题班会、德育加强课程、德育志愿活动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德育APP、开设德育微课堂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德育教育资源。
四、加强德育与课程融合德育工作与课程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应该深化德育与课程的融合,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中。
在语文课、历史课、自然课等多种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感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五、加强德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
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协同等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只有不断借鉴经验、总结方法、创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德育工作,共同努力,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基础教学德育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学德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基础教育德育改革也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德育改革,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总体目标。
基础教学德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重点。
基础教学德育改革的重点是要注重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这就要求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和体验式教育,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美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三、改革措施。
为了实施基础教学德育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和能力。
其次,要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德育教育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同时,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共同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努力。
另外,还要注重德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活动。
四、实施效果。
通过基础教学德育改革的实施,可以预期取得一系列的良好效果。
首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增强。
其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将得到培养,学生将更加热爱社会、热爱祖国。
此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也将得到提升。
德育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效
德育课教学实践与成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这为我们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我校德育课教学工作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去组织实施,不断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实践,现将近三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总结如下:一、用改革帮助教师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沿袭了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根深蒂固,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认识到,在学科建设以及教学研究中,首先要求老师们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树立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新观念,我们通过教材的学习、课题研讨会,逐步认识到:不解决教育观念问题,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课题研究的开展就是一句空话,教学中产生的矛盾和困难就难以解决。
几年来,我们运用现代开放性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开放的生活态度,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发挥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较好地提高职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
为职高学生回归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观念上,改变教师中心观,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据此,我们注重了以下两个统一:(一)重视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德育的教育目的重点在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这就要善于用大量丰富的知识进行立场观点教育,努力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德育不同于智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
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是知、情、意(信)、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
学校德育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总结
学校德育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总结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致力于提高学校的德育课程和教育教学质量。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 课程设置方面:在德育课程设置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开设道德与法治、公民与法治、社会实践等课程,学生能够了解社会规范、法律法规,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 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学校尝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德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品德教育,让学生通过诗词文学品味人生;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学校管理方面: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一套科学的学校管理体制,包括严格的内部管理和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制定学校行为规范、严格的考勤制度等,学校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的意识。
4. 家校合作方面:德育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学校与家长密切合作,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课程,并在家庭中延续教育的影响力。
5. 评价与考试方面: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还将德育成绩纳入评价体系中。
通过德育评价,学校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习态度,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6. 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7. 素质教育方面: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设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学生能够发展身心健康,提高综合能力。
8.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提供专业帮助。
9. 社会认知方面: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早日融入社会,认识社会,发展社会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7月15日电(记者骆晓飞高原张建新)近年来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把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重视德育工作,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营造和谐文明校园氛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一、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情况
2008年底,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43所(技工学校除外),招生33560人,在校生67917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及在校生的比例分别为46.36%和38.58%,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6%以上,2008年达到98%,职业教育在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
二、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青海省一直将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德育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加强了师资培训和教学督导工作,确保了德育课教学质量。
依靠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把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习惯。
加强对学生文明上网的教育引导工作,同时各地、各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坚决取缔学校周边的各种非法经营活动,坚决打击各类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及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违法行为,努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积极争取公安、司法机关的支持与配合,切实增强学生学法、守法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积极开展评优活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
2006年至2008年底青海省共表彰358名“三好学生”,282名优秀学生干部。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青海省涌现出了以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藏族学生索南东智火海救人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成为全省职教师生学习的榜样。
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为开展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将职业学生敬岗爱业的教育放在首位,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积极开展中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走向社会顺利就业,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加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等职
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规定,通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大讨论、加强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形成了一支以学校班主任、德育课教师等专兼职干部为主体的,热爱本职工作的德育队伍,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师资保证。
截至2008年共培训138名管理干部,30名德育科长。
通过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三、今后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青海省将进一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今后青海省评价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把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
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评估、检查、督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为德育课教师的培训、学习、提高创造条件,积极促使德育课教师“走出去”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德育课教学研究。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内容的德育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师生情操,提高教师育人水平,确保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坚定,文化知识够用,技能水平达标的合格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