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衣食住行的风俗文化中,服饰历来是涉及面最广,最能迅速与直观的反映社会时尚的部分之一。女性服饰从一个侧面,生动具体的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景象,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其中,旗袍“国服”地位的确立,演绎了女性服饰的华采乐章。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总体来说是朝着自然、简便、时尚、美观的趋向演变的,这种趋势的背后是社会的进步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

一演变过程

1、清末民初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演变

中国一向有“衣冠王国”之称。传统“冠服”制度既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表现出某种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清代实行的是“满汉分途”、依制着装的制度,这是君主专制时代服饰的特点。历朝《大清会典》严格规定了上至皇后、太后,下至朝廷命妇的服制,包括朝服、吉服和一般礼服。其中女性官服中,其颜色、绣纹、质地、式样等方面,均按等级作出了具体规定。命妇的礼服,于凤冠、霞帔之外,在胸前背后的补子上以仙鹤、锦鸡、练雀等图案表示出不同的品级。清朝律例严禁着装方面的僭越行为。一般平民妇女在许可范围内,实行满汉分途,这与男性的全盘满化有所差别,是清初统治者默许在风俗习惯上“男从女不从”的结果。满族妇女的典型着装是上梳两把头,身着宽大旗袍,足登花盆底鞋;汉族妇女的典型着装则为,平头圆髻,上穿滚边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两种装束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服装式样最基本的两种形制,即衣裳连属制(深衣制)和上衣下裳制。

作为一种民俗,一种文化,服饰既有其承传性,又有其变异性。在君主专制的严格限制下,服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其仍是缓慢流动的活水。20世纪最初的10年,是清王朝最后的10年。由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及东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女子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式样的翻新主要表现为服装肥瘦长短、领袖尺寸、纽带位置、衣裤鞋帽搭配的变化,以及色调的匹配等等。其中,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其一是西式服饰开始受到女性青睐。洋布、洋绉、洋帽、洋装成了时髦的东西。妇女中也有人着西式服装,但主要限于男式西装、男式大衣和礼帽。一种头梳东洋髻,身穿高领窄袖长袄素长裙、足登皮鞋的中西合璧式着装亦称时髦。其二是女尚男装风气流行一时。一批妇女解放的先行者,为扫去女性柔弱之气,纷纷着男装。其三是女学生装颇引人注目。一些新式学堂的女学生身着无任何镶饰的窄袖袄、长裤,脑后垂辫,还有人戴鸭舌帽或有檐的分瓣帽,给女性着装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教会女学堂往往要求学生统一置办“操衣”,平时及参加集会统一着装,令人耳目一新。女性的传统服饰,在追新求异的潮流中,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绵亘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服装变革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制度,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废弃。1912

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基本原则。男式分大礼服与常礼服,为西装和长袍马褂。女式礼服为上衣下裙,有领。衣长至膝、对襟,周身加绣饰,左右及后下端开衩。裙长至脚,中幅平,左右打裥。社会舆论对此规定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因此一直未严格执行。当时,公众场合的普遍着装是男士长袍马褂与西装并行,女士多为上袄下裙。与清不同的是按等级穿着的现象不见了,人们开始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服装的式样和色彩。由于满族贵族统治地位的丧失,着满装不再带有强制性,社会上很快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的情景。

民国初年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服饰上的多样化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无论男装女装均是如此。一些时髦女子往往新旧相杂,打扮得不满不汉、不中不洋,不伦不类。服装式样多元化的同时,服装面料和颜色也更加多样化。

2、“流行分子”中的女性服饰

民国时代,社会上流行的女性着装,大体有三类。一类是传统的汉族女装,即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衣有大襟、对襟、斜襟的区别,有长短的变化,下摆则有直角、圆角、弧形之分,衣领和袖管亦或高或矮,或宽或窄。第二类是旗袍的兴起。作为满族妇女传统着装的旗袍,经过民初暂短的沉寂,走上了汉化和西化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再度兴起。由于流行于西方的“曲线美”的意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传统直线剪裁方法形成的满汉女装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的状态开始改变。第三,女着男式西装状况被西式连衣裙所代替。这种衣裙能充分显示女性腰部的柔美、纤细和颈部的优美线条,往往是时髦女性的首选。西装、旗袍之外,还有服务于各种专门用途的学生服、礼服、婚纱服及供游泳、骑马、打高尔夫球穿的运动服。女性服装的多样性可见一斑。与女装相匹配的还有中西式帽子、丝质或貂皮的围巾、呢绒或毛皮大衣、手笼、提包等。时髦女时装的流行范围,主要在代表时尚前沿的大城市,特别是上海。实际上服饰上的地域差别很大,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城市与农村,始终存在较大的差距。常常是某种服装在大城市已经过时,而在中小城市才开始流行,农村和偏远地区却可能还未曾见过。实际上,整个民国时期,广大农村妇女最普遍的打扮是身着大襟袄和长裤,头梳圆髻(女孩子为大辫),脚穿尖口布鞋。南方不少地方的农村妇女,则有式样别致的围裙,衣服多为布制。时髦或条件好些的,则用绸缎,并在衣裤和鞋子上加上鲜艳的花边或绣上精美图案。极少数富有人家的女子,才追赶时髦,着旗袍、大氅、围巾。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的服装出现了一次大的革命。这就是男性中山装和女性旗袍的流行,以至于这两种服装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的“国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邀请上海荣昌祥西服号设计一种新式男服,希望既能吸收西服合体、又能顾及节约与方便,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民国服制条例》时,中山装被确定为男子礼服之一。20世纪20年代,经过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人们的观念和审美情趣有了很大变化,至北伐军北进时,旗袍已风行一时。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旗袍在领、袖及袍身的高低、长短、式样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时而领高及耳,时而领低若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