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Ⅲ核心突破四领悟古诗思想感情讲义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鉴赏Ⅲ核心突破二鉴赏古诗语言讲义
核心突破二鉴赏古诗语言——因言得意.得意赏言题点一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一、炼实词1.炼动词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
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形容词是表现人(物、景)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
因此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需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凝练含蓄.同时要特别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020高考语文浙江大二轮专题三古诗鉴赏 分析概括思想感情(17张)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文签:五律+他乡遇旧
宿赞公[注]房
杜甫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注 赞公:作者旧友,原长安大云寺住持。乾元年间,杜甫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而被 贬,暂居秦州,不意在此遇到同样被贬的赞公。
鉴赏 这首诗以“杖锡何来此”的发问开始,表现了作者遇到旧友赞公的惊愕之情。 二、三、四句寓情于景,渲染出赞公与自己处境的悲凉,也为下文赞叹赞公梵行高 洁、禅心清净做铺垫。“放逐宁违性”是说赞公虽被放逐,却无法动摇他的心性。 “虚空不离禅”是说宠辱无非虚空,“等荣辱,齐贵贱”,正是禅门的宗旨。在赞 扬赞公的过程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被贬谪、被放逐的遭遇的蔑视。最后两句写月夜, 照应诗题中的“宿”字。二人交情本就很好,如今又都遭贬,却能在边地相逢,自 然是非常难得的。“陇月”句,不仅是写景,更是以月圆象征两位老友的团圆。
8.结合全诗内容及手法,赏析题目“戏题”的内涵。(6分)
答案 (1)首联和颔联写自己虽以身许国,却徒劳无功,只落得南北奔波“饱识”山 川的命运。因此,“戏题”中包含着自嘲无奈与悲凉。 (2)颈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年事已高,对自己多年来浮萍泛梗式的浪迹生涯感到意绪 茫然;尾联虚写自己要向皇帝请求归隐,并进而设想自己从成都乘船归乡。因此, “戏题”中包含着惆怅与感愤。 (3)“戏”本是开玩笑、嘲弄之意,作者本想以开玩笑的方式自嘲一番,却更现无奈 与悲凉。(每点2分)
解析 此词中,词人的情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登高远望而联想到的杭州西湖 的回忆、思念;二是感慨自身客居在外,漂泊不定;三是国破难回,词人有着浓浓 的故国之思。回答时从这三个方面组织语言即可。
2020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之读懂完整版讲义
高考—诗歌鉴赏(一)读懂诗歌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能读懂呢?读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诗歌文本。
一、标题切入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如“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
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2017年全国卷Ⅲ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耀自己。
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以此为题的诗一般都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以人物为标题这类标题中的人物如果是下层人民,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对其的景仰或同情或身世之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01 考点解读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瑰宝,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理解运用。
2、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4、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把握古诗词情感”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体会蕴含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
02 考查方式古诗词情感考查的方式通常有: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的某一句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03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中,品味作者思想感情题型就是根据整首诗歌大意及意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抒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注题目,推知情感。
诗歌题目有时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背景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往往能够提示抒发什么情感。
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有:思、别、送、谪、行、咏、登、寄、赠、感、遇、访、题......关注诗歌题目、知晓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诗歌情感:1.“题”、“访”,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感”,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谪”,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包括离别之事,迁谪之事等。
4.“行”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5.“送”、“别”,送别诗,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对友人的祝愿、牵挂......二.明确题材,分析情感。
高考常考查的诗歌类型(按题材分类)包括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等。
考生对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的具体情感内涵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考生在鉴赏具体诗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三核心突破三鉴赏古诗艺术技巧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三鉴赏古诗艺术技巧艺术技巧也称艺术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强化某种效果,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积极手段,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四者间尤其是前三者的分界并不鲜明,部分技巧或手法有着归属上的交叉。
一、修辞手法鉴赏修辞手法,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辨认出修辞手法,二是说出表达效果。
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双关、互文等。
1.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比喻通常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回答时不必分清是哪类比喻,但在判断时要用心辨别。
明喻很好判断,暗喻、借喻则需要结合语意判断。
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
2.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古诗主要使用前者。
(1)拟人。
拟人是指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被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
赏析时,应注意指明事物是被拟作了人的何种特点,应结合诗歌原句尽量具体回答,可用“赋予了……以人的……”的句式。
(2)拟物。
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习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
3.借代借代俗称“换名”,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
借代的主要方式:(1)部分代整体(如用“帆”代指船)。
(2)特征代本体(如用“旌旗”代指军队)。
(3)具体代抽象(如用“烽烟”代指战争)。
借代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赏析时可以采用“用……代指……”的句式。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4.夸张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Ⅲ核心突破四讲义(含解析)
古诗词鉴赏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诗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诗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古代诗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
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1)喜乐。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①自然。
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
②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2)悲愤。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①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②百姓。
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
③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④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
⑤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
⑥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新增分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九 古诗词鉴赏 Ⅲ 核心突破四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掌握关键能力(一)
准确、全面地领悟思想感情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显性“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愁) ( 独) (杜牧《秋夕》)[ 冷、凉(暗含冷寂)]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孤、独(暗含孤傲) ]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丝(谐音“思”)、泪 ] ( 愁、泪 )
王维《山居秋暝》
刘禹锡《乌衣巷》 李商隐《贾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白居易《琵琶行》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于谦《石灰吟》
人生杂感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品格气节的自白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教材助解 请看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属于哪种类型。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忧国忧民类 ___________ 感时伤逝类(或人生梦幻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功立业类 ___________ 思乡怀人类 ___________ 热情赞美类(或吟唱自然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情山水类 ___________
想),如李白、苏轼。“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
“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 古诗词鉴赏 Ⅲ 核心突破一 Word版含答案
Ⅲ核心突破落实比方法更重要核心突破一鉴赏古诗形象——因象悟境,入境始亲(说明:在诗歌中,形象与意象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但从理论上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意象是隶属诗歌形象的,诗歌形象所指范围广,既可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观的、具体的。
诗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景象、物象。
)题点一人物形象——因形悟神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
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都有客观的人物形象。
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
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①正直之士: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②爱国之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③隐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④失意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⑤报国之士: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⑥游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⑦疆场将士:献身边疆、反对征伐。
⑧痴情儿女:缠绵悱恻、爱恨情长。
1.(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020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新增分一轮讲义:第四章 古诗词鉴赏 专题三 核心突破四
核心突破四领悟古诗思想感情——情为何物?家国情怀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诗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诗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古代诗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
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1)喜乐。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①自然。
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
②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2)悲愤。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①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②百姓。
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
③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④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
⑤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
⑥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2025届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总复习+课件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不见O 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这首世 达皆 ,者吾对意 才的。同情、 担忧和思敏念捷,诗 首发,了飘 一对杯李。白怀 [ ] 这 ,成书都 ,期头, 白 好此 时 辗转 悉飘李 白 已零在 放 途,中获回释到,遂 而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 匡山:指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今四川北部) 。问题:你认为作者在诗中对李白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方法 一 读标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 一个重要节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方 法一读 标 题
练习:
思乡
10
《咏素蝶诗》——1、交代写作对象(素蝶) 2、点明诗歌的类别(咏物诗)3、暗示写作手法(托物言志)《鹊桥仙 ·七夕》——1、交代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 而写) 2、暗示写作内容与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征人怨》——1、交代写作对象(征人) 2、点明诗歌的类别(边塞 诗) 3、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怨)11
方 法一读 标 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O》一诗,仅从标题上看,交代了哪些内容?【注】 O苗发、司空曙:都是作者的诗友。① “竹窗闻风”交代了写作缘起和本诗的主要描写 对象。② “寄”交代了写作目的 (怀念远方的人)③ 暗示了情感基调 (思念及由思念而生的其它情 愫) 以及题材类别 (怀人诗)12
方 法 四 读意 象
意 象 与 情 感
浮 云
月 亮
杨 柳
菊 花
梧 桐
28
方法 四 读意象
鹃 鸪 蝉 雁
杜 鹧 寒 鸿
意 象 与 情 感
29
作者选取枯藤、老树、昏鸦、西风、 夕阳等意象, 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 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悲苦情 怀。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课件PPT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学习任务1.熟悉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
2.了解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的解题方法。
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知识框架诗词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诗歌作者的背景与风格注释对我们的提示作用试题类型的归类诗词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如:王维《过香积寺》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
诗歌作者的背景与风格太白诗,激越豪放;少陵诗,沉郁凝重;摩诘诗,形象如画;乐天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谲幻;阆仙诗,清寒峭瘦;牧之诗,旷达绰约;义山诗,含蓄典雅;李煜词,颓蘼伤感;晏殊词,明朗疏淡;永叔词,清丽明媚;希文词,苍凉悲壮;耆卿词,缠绵自然;东坡词,雄浑豪放;少游词,小巧真切;鲁直词,流畅自然;易安词,凄苦绰约;放翁诗,雄浑厚重;稼轩词,壮阔雄奇;姜夔词,清峭秀远。
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是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即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要素。
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重中之重,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始终围绕着思想感情来做文章。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
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因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可不从“意象”开始。
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
在诗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意象”。
注释对我们的提示作用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注释: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2 古诗鉴赏学案
专题十二 古诗歌鉴赏第一课时 如何让读懂诗歌——知人论世,缘景明情《考纲解读》1.分析高考所选诗歌的体裁和题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歌为主,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体裁。
从题材上看,思想内容丰富,表现田园、赠友、怀人、爱国等的诗歌都有所涉及。
另外,所考查诗词的主题明确、内容易懂,体现了“浅易”的要求。
2.分析高考题目涉及的考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高考诗歌题目的设置来看,读懂诗歌是重点,从涉及的考点看,立足理解,注重诗词文本内容的考查。
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度鉴赏,重点是内容梳理、情感把握和技巧分析,偶尔涉及形象及语言的赏析。
《知识要点》一、抓标题(一)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读标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揭示作品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带着标题去读诗二、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几点很关键:(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诗⎩⎪⎨⎪⎧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 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 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词⎩⎪⎨⎪⎧ 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二)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做变形处理的呢?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3.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4.句子的反常组合(三)抓关键词句品情态(四)抓住景、事、情三、挖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素材pdf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答题思路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
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特别知识清单 (三) 读懂古诗
特别知识清单(三)读懂古诗一、知识必备(一)古诗题材、体裁(二)古诗结构1.古诗的一般结构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3.律诗中间两联对仗(三)古诗语言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
古诗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古诗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二、方法路径(一)找准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情语和注释1.读标题,挖信息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其蕴含的信息有:①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表明诗歌的题材或体裁;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2.抓情语,明主旨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尾句,还有词的下阕。
有时作者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哀”字。
当然,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够通过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3.读注释,明暗示诗后如果有注释,则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这些信息,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
(二)找准最稳妥的路径——关键字词、景事情和尾句1.抓关键字词,突破理解障碍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考前保分专题3古诗鉴赏训练四情感把握课件
D.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 空间。
解析 “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错。从注释来看,《乐府诗集》卷四 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颔联后一句说枉调 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 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投降派为伍的坚贞节操。应为“用典抒情”。
白话译诗 忧愁到浓烈的时候拿酒来自斟,挑亮灯端详宝剑不觉泪痕已深。黄金台尚且羞
愧缺少知己,碧玉歌即将自叹空有好音。秋风里万叶飘摇孤馆的梦难成,夜雨中一 盏昏灯唤取思乡的心。昨夜里庭院前面的梧桐私语,那萧萧寒气吹入我短薄的衣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阅读文签:七律+家国情怀
答题点拨 解答时,首先点明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从诗歌标题“秋日酬 王昭仪”来看,“酬”说明这是酬赠诗,且从注释来看,二人境遇相似,都具有亡 国之痛。首联“挑灯看剑泪痕深”化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 回吹角连营”的句子,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愁到浓时酒自斟”写出 了二人秋夜自斟自饮,“少知己”表明作者缺少像王昭仪那样的知己,表现出其缺 少知己的感慨;颈联中的“孤馆梦”“故乡心”写出了作者远离家乡的孤苦之情和 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尾联“庭前昨夜梧桐雨”写出了作者夜晚难以入眠,这里流露 出作者对国家灭亡的伤痛之。 (2)结合标题和注释,思考诗歌表达的情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
体现了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上句的“草木变衰”与下句的“老”相互呼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Ⅲ核心突破四领悟古诗思想感情讲义-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核心突破四领悟古诗思想感情——情为何物?家国情怀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诗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诗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古代诗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
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1)喜乐。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①自然。
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
②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2)悲愤。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①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②百姓。
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
③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④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
⑤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
⑥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二、古诗情感常见类型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苏轼《定风波》人生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李商隐《贾生》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品格气节的自白于谦《石灰吟》谈禅说理的感慨苏轼《题西林壁》请看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属于哪种类型。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忧国忧民类(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感时伤逝类(或人生梦幻类)(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建功立业类(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思乡怀人类(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热情赞美类(或吟唱自然类)(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寄情山水类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显性“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愁)(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独)(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冷、凉(暗含冷寂)](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孤、独(暗含孤傲)](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谐音“思”)、泪](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愁、泪)2.找出下列诗句(或画线句子)的隐性“情语”。
(1)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空)(2)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注:经历)岁月频。
(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似、空)(3)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偏)(4)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送、埋)(5)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桃花(用典)]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访山人戴叔伦远访山中客,分泉谩煮茶。
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
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
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
(1)诗中能反映诗人和山人深厚情谊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相携共惜(2)请分析后两联所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颈联写归途所见。
虽然路上遇雨,但诗人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欣赏起雨后落花随溪水而去的晚春美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喜悦欢快,“逢”“见”突出了心理细节,表现了诗人的随性和闲适。
尾联借“候门童子问”到谁家游乐这个实境,虚写出返家后内心的轻快。
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情感。
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
这里要强调几点: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
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
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
(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
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
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
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能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考生对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
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一)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使君:指词人自己。
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
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词人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薰,词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
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抓住描写的景物,分析蕴藏的情感,是读诗的关键,是高考的重点,更是考生欣赏情感的关键能力之一。
应如何把握景物中的情感呢?(1)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这里尤其需要注意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情感。
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
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
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
景物也有时令色彩。
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2)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3)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
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二)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金]元好问②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③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人日:正月初七,古代佳节之一。
愚斋:张纬,字纬文,号愚斋,金亡后居燕京。
与元好问交谊深厚,书信往来频繁。
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
③草堂:杜甫晚年在成都居浣花草堂,有《人日》诗。
尾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涧底孤松”不畏“岁寒”,枝叶如故,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格;②用“孤松”自况,表达自己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③用“殷勤留看岁寒枝”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要学习“孤松”品格,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二关乎物后志。
(三)用典抒情:抓典语悟情感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