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③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参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与赏析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春望》的原文及赏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感伤时事,看到花开时泪水溅到花上;怨恨离别,听到鸟叫也使我心惊不安。
感时花溅泪:这两句有人认为是拟人写法,即花儿伤时,洒下眼泪; 鸟儿恨别,心惊鸣飞。
【译注2】写安史之乱时感时伤别的思想感情。
意谓因感伤时事,面对盛开的花朵也流涕兴悲;回忆离乱中与家人隔绝时的情景,听到鸟声和鸣,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
以丽景衬哀情,其哀倍增。
含蓄深沉,真挚动人。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因感伤时事或生离死别而悲伤。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当一个星期后,我离开西安时,我的心头仍然十分依恋七贤庄一号的灯光。
(徐子芳《七贤庄一号的灯光》)二、用以形容移情现象,即人在伤心悲哀的时候,会移情于物,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与人同悲。
[例1]人在悲哀的时候,伤人堕泪,感到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镜流、李树珍《中的心理学》)[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
(冰心《病榻呓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指长安沦陷。
古人称京都为国。
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旧存在。
②此句意谓春天的城市,草木长得很茂盛。
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烟稀少,故杂草丛生。
③此句意谓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溅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溅泪。
时:时局。
④此句意谓诗人愁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为恨别而心惊。
⑤烽火:指,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即燃起烟火向京城报警,称烽火。
三月,指时间很久。
⑥家书:亲人的消息。
其时杜甫家属在鄜州,不通音信。
抵万金:值万金。
极言其难得可贵。
《春望》的原文赏析
《春望》的原文赏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望》的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春望》原文赏析
《春望》原文赏析《春望》原文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望》原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古今异义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家书抵万金,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春望》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参考译文1】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参考译文2】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
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
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
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
《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
《春望》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春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赏析简答题:1、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答: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惊心。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与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初中素材杜甫《春望》注释及赏析
杜甫《春望》注释及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甫《春望》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时花溅泪3,恨别鸟惊心4。
烽火连三月5,家书抵万金6。
白头搔更短7,浑欲不胜簪8。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翻译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赏析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
《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
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
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
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
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
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赏析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
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
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都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诗人睹物伤情,写出了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怅恨离别的思想感情。
也同时表达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儿的歌声和惊恐的心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春望》,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翻译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翻译赏析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③。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④。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
宋代着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作于至德二年(757)三月,这时作者还陷在安禄山军队占据的长安。
诗中写望见山河草木的感触,表现了叹息战乱延长和家书不易得到的心情。
[注释] ①这两句说,国家残破,山河未改,春光依旧,来到长安,但草木深深,自生自长,景象凄惨。
②这两句的意思是:春花春鸟平时虽使人喜爱,现在我正为了国家残破和家人离散而伤感,看见春花烂漫,反而使我流泪;听见众鸟和鸣,反而使人惊心。
③连三月:指从去年三月到今年三月战争不绝。
作者在沦陷区经过两个春天。
抵万金:比喻十分难得。
④白头:白发。
搔:抓。
人在苦闷时往往抓头,甚至扯乱头发。
浑:简直。
这两句说白发越搔越少,简直将不能插簪子了。
《春望》赏析整理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大意】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写作背景】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理解默写】1.杜甫的《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中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炼字炼词】1.品析“破”字与“深”字的精妙之处。
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答:“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3.一个“搔”字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刻画了:一位面对沦陷的山河,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以至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
【意象意境】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答: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春望·国破山河在》古诗_作者杜甫_古诗春望·国破山河在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古今异义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家书抵万金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春望》译文及注释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惊:使……惊动。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指战争。
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春望》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诗词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
诗词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感伤时局看见花开反而落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不禁惊心。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七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此时,杜甫自鄜州羌村只身北上欲投奔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带到长安。
至德二年(757)春,杜甫在长安眺望美好的春色又降临到满目残败的京城,伤时感乱,忧国思家,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以工对的句式和概括的笔法,描写了春望所见国都残破荒凉的景象。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的沦陷,一个“深”字表现了景象的凄凉,并且景物的描写之中寄托了深沉的感慨,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景象相反,而“国破”与“山河在”、“城春”和“草木深”也都是意思相背而出,巧用对比反衬,翻新出奇。
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借物传情、移情于景,巧妙地传达出了春望的内心感受,手法别致而意蕴深厚。
颈联写春望所感发的国忧家愁,上句紧扣“感时”写国忧,下句紧承“恨别”抒家愁。
“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概括了战乱不息的局势,“家书抵万金”又写出了盼望家人音讯的急迫心情。
尾联以春望中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而结尾,诗人直接传达出的是衰老的感叹,但何尝不是国破家愁所致?意脉不仅浑然贯通,而且增加了内心深处的愁苦与悲哀的抒写。
这首诗以“春”为背景,以“望”为线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前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
首联情寓景中,颔联移情于景。
后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情,忧国思家。
颈联借物言情,尾联以人传情。
此诗结构巧妙,各联之间注意呼应勾连,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诗歌以国忧家愁为情感底蕴,风格沉郁悲凉,而又是以景、事、人的形象传达情感意蕴,因此又有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效果。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1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2原文:《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谓长安陷落。
山河在:山河依旧。
2、草木深:草木丛生,意谓人烟稀少。
3、时:指时事、时局。
4、烽火:战火。
三月:指季春三月。
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谓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打仗。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试题】阅读练习一: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3.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的感情。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6.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3、破深4、忧国忧民,眷恋家人5、望山河草木花鸟6、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答: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
(2分)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国家残破(忧国) (1分)。
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1分)阅读练习二: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2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
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
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本诗扣住一“望”字,视线由山河到城池到草木到花鸟;感时忧国、恨别思亲之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
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意境深沉。
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感时忧国、眷念家人。
②赏析首联中的“破”、“深”两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首联写安史之乱后的破败荒凉之景,“破”写出了国都沦陷、残垣断壁的破败之景,“深”写出了人烟稀少、乱草遍地的荒芜之状,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气氛,寄寓了诗人的感时忧国之情。
③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参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这两句诗以乐景衬哀情,借充满生机的花开鸟啼之景,抒发感时忧国、恨别思亲之情。
(也可认为是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
)④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
『参考』这两句诗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
照应前文,既写时局,又写家事,感时忧国、眷念家人之情更加强烈。
⑤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
『参考』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忧伤白头、烦躁搔发的人物形象,通过搔头的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内心世界。
2、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写景叙事,即事抒怀,三者有机融合;既道出了有识之士对国事的忧虑,又写出了官僚贵族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寄寓着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
借古讽今,感情深沉含蓄。
①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参考』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绘成一幅冷寂、朦胧、迷茫的画面,为下文所写的达官贵人们醉生梦死的喧闹生活营造了空幻、悲凉的背景,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在斥责歌女吗?为什么?『参考』表面上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
这两句诗借古讽今,从南朝荒淫亡国联想到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前三句写现实,最后一句写梦境,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自然而巧妙。
年老体衰、生活处境的艰难与诗人坚定不移的心志相对比,显示出诗人“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①诗人为何“不自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参考』“不自哀”是因为诗人以国家安危为重,渴望为国效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②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
『参考』这两句由现实转入梦境,诗人渴望为国效力,但壮志难酬,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飞驰的场景,豪壮而又悲怆。
“风吹雨”三字点题,不仅指眼前的自然景象,也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
4、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诗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死得其所的意愿,反映了崇高的以死报国的生死观。
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②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
『参考』这两句诗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则是诗人一生沉浮的政治生涯的写照。
③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
『参考』这两句诗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
④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
『参考』这两句诗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正气凛然,气势磅礴,使全篇情感由悲而壮、由抑而扬。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诗以“惜别”、“劝慰”之情为线索,惜别之情深切真挚,劝慰之情旷达豪放,二者相互补充。
①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与知己的惜别之情和高远的志趣、旷达的胸怀。
②赏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
『参考』这两句诗深情和哲理交融,既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真挚的友情,又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
诗人以理性的议论展现了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体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
6、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诗前两句叙事、抒情,表现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后两句议论、抒情,表明了自己的崇高意愿、积极的人生态度。
①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辞官后志在培育一代新人、为社会做些有益之事的愿望。
②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
『参考』这两句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落红”比喻自己离开官场,“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前句移情于物,后句是对新生命的赞歌。
7、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热情赞美泰山高大神秀的气象,表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启发人们确立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全诗山、物、人兼及,情、景、理交融,意境阔大,风格雄浑。
“望”是全诗线索,就空间而言,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写细看,由远而近;就时间而言,自朝至暮,并由眼下望岳想象将来登岳远望的情景。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参考』这首诗主要描写望山所见所感,表现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和积极进取的情怀。
②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字来写的?『参考』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望”字着笔。
首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青”的绵延显示山势蜿蜒),颔联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颈联写凝望之景,尾联是想像中的俯视。
③赏析“钟”“割”二字。
『参考』“钟”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割昏晓”用夸张手法表现泰山的高峻绵长。
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
④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
『参考』这两句诗运用侧面描写,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
“决眦”、“荡胸”写出了诗人长久仰望泰山时的出神情态和内心汹涌的豪情。
⑤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
『参考』这两句不仅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启示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要不怕困难,下定决心,敢于攀登高峰,就能有所作为,变渺小为伟大。
8、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以“春”字为着眼点,以诗人骑游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对西湖初春景致的描绘,热情赞美了江南好风光,歌颂了大自然之美,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①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②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然。
③诗人是如何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首联下句抓住环境——水面上涨,云朵低垂——的变化来体现早春的特色。
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整个画面生动有趣;“几处”“谁家”体现早春飞鸟不多的特点。
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写出野花渐开渐多的变化;“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9、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即景抒情的小诗托物言志、借景喻人,用语双关,语言自然平实,意象高远。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②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
『参考』“浮云”既是写实,也是比喻当时的邪臣(“日”象征帝王)、保守势力,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这两句诗也富有哲理意味,启示人们:站得高便能看得远,便不会被眼前的景象迷惑,而能比一般人看到更美的前景,看透事物更本质的东西。
诗句以写景的形式议论,使得抽象的哲理得以具体生动地体现。
10、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通过对不畏强敌、英勇血战的边塞将士的形象描写,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他们誓死抗敌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和以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易水”、“黄金台”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②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参考』敌军像黑云般聚集在城下,城将要被毁,守军将士的铠甲在日光的照射下像张开的鱼鳞一样闪着金光。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情形,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用了比喻修辞。
③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没有直接表现战争中敌我双方的交锋,而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颔联写景,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侧面表现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角声满天可见厮杀得难分难解,土染血色可见战争伤亡的惨烈;颈联则通过写夜寒霜重、鼓声低沉来侧面描写苦战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