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合集下载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与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参考译文1】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参考译文2】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

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

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

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

《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

春望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春望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揭示了人们的离愁别绪,表现了人们面对 动荡年代的感伤与无奈。 第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深刻反映了战争 对普通百姓的摧残,表达了人们对家庭、亲人的眷恋。
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对时光的不舍和无奈,也抒发了 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唐朝末年战乱时期的一幅生动场景,诗中对国家的破败以及人 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描写,同时也表达了对岁月流逝、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哀叹。
第一句“国破山河在”中,杜甫虽然用了“国破”二字,但是“山河在”四个字却 表达了一种乐观的精神。 第二句“城春草木深”,描写了城市春天的繁华景象, 与第一句中的国家破败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出国家的衰落和城市的繁华并存的 景象。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诗,共九十六句。 下面是《春望》 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里,春天城里的草木更加茂盛。 看到这情景,花儿也会流下泪水,而离别时惊动的鸟儿更让人伤感。 边防的烽火连绵了三个月,一封家书就价值万金。 白发越来越稀短,不禁感叹岁月不饶人。

感时花溅泪的下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的下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的下是什么?感时花溅泪的下一句是什么?感时花溅泪的下一句是:恨别鸟惊心。

原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意思是: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春望》,原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词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4)溅泪:流泪。

(5)恨别:怅恨离别。

(6)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7)抵:值,相当。

(8)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9)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0)浑:简直。

(11)欲:想,要,就要。

(12)胜:受不住,不能。

(13)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诗词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诗词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杜甫《春望》诗意赏析

杜甫《春望》诗意赏析

杜甫《春望》诗意赏析杜甫《春望》诗意赏析《春望》本诗选自《杜诗详注》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春望》诗意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词句注释: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⑻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春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类: 爱国诗战争诗思乡诗唐诗三百首初中忧国忧民作品赏析【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望春》古诗鉴赏

《望春》古诗鉴赏

《望春》古诗鉴赏
《望春》古诗鉴赏
《望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古诗文《春望》赏析

古诗文《春望》赏析

古诗文《春望》赏析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及注释【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惊:使……惊动。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指战争。

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春望古今异义fanyi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春望英语春望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爱国诗是把⾃⼰对祖国⼈民的热爱,⽤诗歌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种诗歌题材。

下⾯是为⼤家带来的:爱国诗:杜甫《春望》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河依旧;春天来了,⼈烟稀少的长安城⾥草⽊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封抵得上万两黄⾦。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河在:旧⽇的⼭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深:指⼈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古时边防报警的烟⽕,这⾥指安史之乱的战⽕。

三⽉:正⽉、⼆⽉、三⽉。

抵:值,相当。

⽩头:这⾥指⽩头发。

搔:⽤⼿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种束发的⾸饰。

古代男⼦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簪⼦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天宝⼗四年(755)七⽉,太⼦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德。

杜甫闻讯,只⾝⼀⼈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德⼆年春,⾝处沦陷区的杜甫⽬睹了长安城⼀⽚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作。

赏析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诗篇⼀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林⽊荒芜。

诗⼈记忆中昔⽇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已经荡然⽆存了。

⼀个“破”字使⼈怵⽬惊⼼,继⽽⼀个“深”字⼜令⼈满⽬凄然。

诗⼈写今⽇景物,实为抒发⼈去物⾮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荒凉凄惨的⽓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1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赏析2原文:《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谓长安陷落。

山河在:山河依旧。

2、草木深:草木丛生,意谓人烟稀少。

3、时:指时事、时局。

4、烽火:战火。

三月:指季春三月。

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谓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打仗。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春望原文及翻译春望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春望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⑻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翻译: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整体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春望古诗的注释及翻译

春望古诗的注释及翻译

春望古诗的注释及翻译春望古诗的注释及翻译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望古诗的`注释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翻译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赏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怅恨离别的思想感情。

也同时表达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儿的歌声和惊恐的心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春望》,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长安沦陷了,只有山河依旧,春天的古城,只有荒草野树深深。

感慨时局,看到花儿也落泪,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也觉动魄惊心。

【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鉴赏1】安史乱起,京城被陷,杜甫受俘,再入长安,感时伤世,思念亲人,遂作此诗。

开头二句扣题即写春望所见,皆是对立意象之间的对比。

面对京城三月的凄清景象,回思当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盛况,自会起时世变易、物是人非的感叹。

三—1—四两句亦是对比。

与首二句对立对比突出重点有所不同,此处是对照映衬,构成一组情感充盈的鲜明意象:诗人饱受离乱之苦、满怀忧愤之情,不但无心赏春,反而看见花开却落泪,听到鸟鸣亦惊心,甚至出现了幻视幻听:因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且惊心。

三四句与一二句还有些区分:首二句视界开阔,大处着笔,三四句则视线收拢,小处落墨;首二句是写景,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意隐象现,情感潜藏,三四句则是即景即情,情景交融,物我浑一,象现意出,情感四溢。

笔路正是这样沿着由大及小、由外而内的方向前进。

最后四句就直接从诗人主体的角度写其内心情感了。

时逢战乱,烽火不断,家人离散,消息阻隔,亲人死活不知,令人焦心肠断,若得一家信,真是太宝贵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既是写恨别,也是写感时。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烦心。

苦之情难抑,不免以手搔头,本就稀疏的白发,更形短少,简直连编个发髻插个簪子也难了。

至此诗人因焦虑愁苦而烧灼得不能自已的神态跃然纸上,活现于我们面前,其内心情感得到了极强烈的表现。

【鉴赏2】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2—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杜甫《春望》赏析文/余长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国家破碎但山河还在,长安城的春天长出很深的草木。

伤感时事泪水溅在花上,痛恨离别见鸟回归感到惊心。

战火在整个三月接连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搔越短少,致使簪子都几乎不能插得上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二年(757)三月,杜甫身陷长安,为叛军所俘已逾半年,触景生情,满怀悲愤。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十二月,756年六月叛军攻入都城长安,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

755年十一月杜甫回老家奉先(今陕西蒲城县)省亲,躲过了安史之乱长安之围;至八月,杜甫将家人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著有诗作《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因为杜甫是朝廷官员(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所以杜甫北赴灵武去见肃宗,但是被叛军俘虏。

被俘的诗人还有王维、王昌龄。

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到凤翔见到肃宗,肃宗很高兴,封他为左拾遗。

故杜甫世称“杜拾遗”,又称“杜工部”(晚年寓居成都时被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校检工部员外郎)或“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

作品赏析:首联即对仗。

律诗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但首联、尾联亦可对仗。

关于“国破”的解释,现在一般将“国”解释为国都,我个人不赞成,认为“国”就是国家之意。

国家破了但山河还在。

“国破山河在”:宋代衍生出“还我河山”(岳飞语)和“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诗句)。

“城春草木深”:此诗之后“草木深”成为一种特定意象,常被引用,有“黍离之悲”。

这里讲都城长安到处是草木深深,可以想见宫阙尽毁、一片破败景象。

颔联“花溅泪”“鸟惊心”是倒装句,即泪溅花、心惊鸟。

倒装的表达效果,仿佛花、鸟都与人同化了,花、鸟与人一同伤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
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
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
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
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恨别鸟惊心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诗文赏析】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

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

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春望》杜甫的阅读答案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描绘出长安城草木繁密而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

体现出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品鉴赏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
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