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杜甫诗三首 课件PPT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 “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 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 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 之中。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 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 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 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 《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 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 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 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 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 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秋兴八首》解析
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 然面临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 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本文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 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一 个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 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诗人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 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 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 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 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 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 的悲哀。
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 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 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课时设计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节课,全课时为40分钟。
二、课程目标1、理解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杜甫的三首诗歌:《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
2、教师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1、播放音乐:唐代乐曲《阳春白雪》。
2、请同学快速朗读《春望》。
二、教学(25分钟)1、导入(5分钟)请同学口头说说他们对杜甫的认识和他的代表作品。
2、讲解分析方法(5分钟)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教学杜甫诗歌(15分钟)教师依次讲解《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三首诗歌。
讲解时,教师要突出诗歌的感情、意象和声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主题和思想。
三、归纳(5分钟)1、教师总结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的前进方向。
2、让同学们总结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5分钟)请同学每人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堂鉴赏杜甫诗歌的课,内容紧凑,设计得当。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和探讨鉴赏方法,使学生对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组合使用了听、说、读和写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思考、交流和写作中逐渐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展示了如何鉴赏杜甫的诗歌。
教师的讲解探讨方法很直观,涵盖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意象和声音等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和总结所学,同时写作作业梳理课堂所得,使得课堂效果得到了优化。
高一语文(必修三)课件--杜甫诗三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 温故知新—— • 子美(字 ) 杜少陵(曾居少陵 )杜工部 ( 曾任工部员外郎 ) • “诗圣”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 • “诗史” • “三吏”(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 •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 诗歌风格( ) 沉郁顿挫
4. 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 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 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 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 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杜甫在 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 抒情性质。
五绝
七绝
五绝
七绝
上述二式单用为绝句,双用 为律诗,律诗第五句只能用左边 的定式。
诗歌鉴赏方法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意象分析法: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知人论世法: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三、知识点梳理
(1)玉露:白露。 (2)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3)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5)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6)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 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 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 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背景材料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 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 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 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 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 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 “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 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 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
昭君怨恨什么?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
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 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所结 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 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 何极!—清·蒲起龙
分
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
析
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
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
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
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
1. 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 课 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 文 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 分 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 析 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
.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 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 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 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 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 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 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 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 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一、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 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 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 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 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
高
① 猿啸: 风 急 天高 猿 啸 哀,渚 清 沙白鸟 飞 回 。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鸣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猿猴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
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 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
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 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 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 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 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 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那么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那么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资料专题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4.背诵这三首诗歌。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20l0ù8年广东考查ssèà)i
lòu
sāi
((22001111年 年广 广 玉 露 玉 露. .露 一 露 一. .手 手
((22000088年 年
10
11
玉露凋伤枫树林 玉露:______凋伤:_______
巫山巫峡气萧森 萧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间波浪兼天涌 兼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紫台: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省识:认识。
春风面:指王昭君的美貌。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万里:指远离故乡。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苦恨:极其遗憾。
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
14
(1)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7)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 二十二韵》)
(8)___பைடு நூலகம்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9) 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沉郁顿挫 石壕吏 潼关吏 无家别 垂老别
7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 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 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 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 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 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 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高中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高中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秋兴八首(其一)1.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古物抒怀的意思。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3.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指巫山。
7.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登高1.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2. 渚:水中小块陆地3.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4.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5. 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6. 万里:指远离故乡。
7.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8.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生命运9.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10. 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11. 潦倒:哀颓,失意。
12. 新停:刚刚停止。
咏怀古迹(其三)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 登高
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 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思路框图
风急、天高、猿啸
写 首联 渚清、沙白、鸟回
景 落木萧萧下
颔联 长江滚滚来
总:前四句写景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情感蕴藏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纵观全诗,写景抒情,全在一“悲”字
•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 苦中苦”。
• 登高远眺江景秋色,触景生情,悲涌心头。 劲风悲鸣、高猿哀啸,落木萧萧,壮景传悲。 颈联、尾联字字抒悲,是血与泪的结晶,是 悲与恨的沉淀。
登 高
登高习俗知道少?
•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 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 高节”。
• 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菊花 酒。
• 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 名“延寿客”。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从时空落笔,写出了羁旅的孤独感 • 独立高台之上,白发蓬松,老泪纵横,
形容枯槁的老者形象。
品味语言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 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 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高度成就。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三首被誉为必修三原文,即《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
这三首诗作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首杜甫诗的原文。
首先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江边徜徉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风急天高,猿啸哀鸣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悲叹和对自己身世的思考。
他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来形容自己的困境和苦衷。
最后两句诗写诗人苦苦思索的心情,他停止了手中的浊酒杯,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烦恼和不解。
接下来是《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舍弟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杜甫描写了戍鼓声声,边秋中一只雁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的夜晚,突显出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和分离的痛苦。
接着诗人写道,夜晚的露水从今以后便变得更加明亮,而明亮的月亮则是他们的故乡的灯火。
杜甫感慨舍弟们纷纷分散,无家可归,他对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情感到了深深的悲伤。
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寄给舍弟的信信件长期无法送达,更加增添了诗中的凄凉和不安。
最后是《月夜》:战国策中,恶狗堕崖,速亦速,非常情趣。
剽缺性於,愠怒球星於片,碎碎断开。
《月夜》厍以其简洁玲珑之作风,一方面传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抱怨,另一方面通过对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才华。
以上就是杜甫诗三首《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的原文介绍。
这些诗作展现了杜甫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风格。
高一语文(必修三)课件--杜甫诗三首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 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落木 生命的晚秋 长江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 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 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 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 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 阔。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 后可分四个时期。
1. 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 (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2. 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 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 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 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 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分析颈联所包含的几层含义!
万里,地域辽远也;
悲秋,时节惨淡也;
宋代罗大经曾 作客,羁旅也;
说颈联的十四 个字中含有八
层意思: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高迥处也;
谢谢大家!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 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 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 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 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 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 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 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 昭君怨恨所凝。虽为附会之词,却是至情之 论。
【思考】“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最后两句写千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 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抱着 昭君怎样的态度?
答:同情她的不幸。
2、课文鉴赏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读 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 同情她的不幸 。
三、艺术特色
1.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与深刻看,杜甫赋予了中国诗 歌的写实传统以全新的内涵,把它的水准推向一个新的 高潮。他的创作标志着唐代诗歌创作倾向的巨大转变。
五、探究与思考
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 “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曹丕的 《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 摇落露为霜。”
•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 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 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
•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 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杜 甫 唐诗 杜三 甫首
·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 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 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内容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 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格 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 1. 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 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 2. 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 3. 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 谓之“失粘”。
•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 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 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 后可分四个时期。
1. 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 (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2. 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 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 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 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 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 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 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 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 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 (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 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 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 句称“对句”。
2.从艺术上看,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 捩点。他上集盛唐诗歌,以至唐前诗歌艺术成就之大 成;而下开众多的诗派,其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诗歌 史上也是罕见的。
3.杜诗的特点——写实 杜甫以其惊人的观察、细致的描写而传神。他 常注意到人不易觉察的细微之处,从极细微处 表现极实质的东西。 (1)写实的主要方法,就是叙述和描写,有时还杂以 议论。 (2)写实的另一特点:讲究炼字。
1.内容分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 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 势。
【思考】诗的开头为什么要写昭君的出生地?
答:交代王昭君的出生地,为下面她嫁到殊 方异域,远离故土和她的思乡怨恨埋下伏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颔联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咏叹王 昭君,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 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感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 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 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 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 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 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 仄对仗。
答:讥讽的统治者昏庸无能。
• 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传说汉元帝只凭借画像辨 认美人的容貌,于是画师大为吃香,许多宫女为了博得皇 帝的青睐,纷纷贿赂画师,让他将自己画得美丽一些。王 嫱艳冠群芳,画师毛延寿用画笔真实地再现她的美丽,随 后向昭君索贿,遭到痛斥后恼羞成怒,将画好的美人图加 以丑化,以至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君主一面。而后昭君 主动请求远嫁匈奴,汉元帝在朝廷上见到风华绝代的昭君, 惊为天人,大为不舍,意欲留之,但不能失信他人,遂成 千古憾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就是讽 喻此事。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 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身怀 安邦定国之才,胸负兼济天下之志,照理应该得以一展抱 负,然而却郁郁不得志,流离失所,贫病交加,只有忧国 忧民之心依旧深切。昭君的遭遇正与他类似。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 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 “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 (《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 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 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 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五)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 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 蓄势。
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七)艺术特色
1.章法谨严 2.情景无间
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 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者互 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八)语言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 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 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 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 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咏怀古迹(其三)
一、课文鉴赏 二、艺术特色 三、探究与思考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背景: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 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 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作者曾在十年 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 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 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 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第四层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 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 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内容评述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 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 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 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 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 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 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 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答:怨的开始:“一去”二字; 怨的终结:“独留”两字。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通过对造成昭君命运的回答和悲凄 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思考】“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昭 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是 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 个问题的答复。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 归来也是徒然的了。“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 徒然的了”旨在批判什么?
四、探究与思考
1.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 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 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 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 吗?
古 四言《硕鼠》、五言《孔雀东南飞》 体 七言《琵琶行》、杂言《梦游天姥 诗 吟留别》、乐府诗 标题上一般有
古 典
诗诗 近 体
“歌”“行”“吟”等标志。
律诗:五言、七言 绝句:五言、七言
诗
(按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
歌 词 (按内容分)豪放、婉约
曲
散曲:小令、套数 杂剧
现代 诗歌
新体诗 格律诗(新诗采用旧体)
•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 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二)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 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