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 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 面了。
总结
• 1、沉郁顿挫 •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
忧愤、蕴藉;“顿挫”是指情势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 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2、诗人的悲愁情怀
•
秋天万物凋谢,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
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
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类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 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叹。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叹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
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怨
独留青冢向傍晚
远葬他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课件:第5课 杜甫诗三首(共43张PPT)
《秋兴八首》解析
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 然面临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 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本文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 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一 个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 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 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 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 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 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 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 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 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 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 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 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 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 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 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 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 《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 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 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 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 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 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 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 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 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 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杜甫诗三首 PPT课件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 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 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 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 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 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 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 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 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 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这不是一只快乐 冷。既有身体 的鸟,是一只孤 的,又有心灵 独痛苦的鸟。 的,更主要是 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宋代罗大经曾 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 含有八层意思, 你能读出几层 意思?
1、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 怎样的情感?(3分) ——对王昭君寄寓了深厚的同情, (1分)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 负不得施展的怅惘。(2分)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疏通文意。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跳 跃性强,多倒装,常用典。要抓住这一特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的字面意思。 2、抓住题目,把握题材和艺术手法,寻找 ‚诗眼‛,快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重视诵读和想象。只有重视诵读和想象, 才能真切体会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4、析意象,品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杜 甫 诗 三 首
“诗圣”杜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65张PPT)
境界上:
《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 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共同 特点:
年老、孤独、 伤感、多病、 颓丧,这正 是诗人晚年 生活的写照。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南唐 李煜 《捣练子令》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 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 风急——凄寒 ❖ 天高——辽远 / 内心很孤单渺小 ❖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 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 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 情而深。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 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 色图。
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 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 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 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
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 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 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 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 多难忧心忡忡。
《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 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共同 特点:
年老、孤独、 伤感、多病、 颓丧,这正 是诗人晚年 生活的写照。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南唐 李煜 《捣练子令》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 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 风急——凄寒 ❖ 天高——辽远 / 内心很孤单渺小 ❖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 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 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 情而深。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 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 色图。
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 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 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 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
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 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 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 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 多难忧心忡忡。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5杜甫诗三首 课件(共12张PPT)
甫唐
学 科网
杜
杜 甫 诗 三 首
·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 珠与李白齐名,其诗风格多样,而 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 作风格。杜甫作诗语音极其精炼, 擅长古体诗和律诗。在他的笔下, 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忧国忧民积郁 其中。
杜 甫
诗圣
诗史
咏怀古迹(其三) 登 高
(一)原文 分 明 怨 恨 曲 中 论 。
学.科.网
停顿、语速、节奏、感情
一、放慢语速,注意停顿
二、标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读出节奏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 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一幅萧索惨淡的画面。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从诗中也可以读出 王昭君有怎样的感情
怨恨
2.从诗中可以看出诗 人对王昭君有怎样的 感情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
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
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 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
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 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 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 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同情,惋惜
《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76的秋天, 路过昭君村时所作。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 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 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最终郁 郁辞官,漂泊江南。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语文 第2单元 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41张PPT)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沉郁顿挫
•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 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 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 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 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 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 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 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 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 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 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绝句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 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 岳》为代表。
秋兴八首(其一)
• 写作背景 •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 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 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 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 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 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 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 甫Fra bibliotek作者简介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精美ppt课件
精选ppt
6
他以古体、律诗见长,“________”是其作品的主要 风格。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三吏”、“三 别”、《蜀相》、《遣兴》、《春夜喜雨》、《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兵车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月夜》、《旅夜书 怀》、《水槛遣心二首》、《秋兴八首》等,其中“三吏” 为《________》《新安吏》和《________》,“三别”为 《新婚别》《________》和《________》。杜甫是唐代最 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_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1)塞上风云接地阴 (3)一去紫台连朔漠
(2)孤舟一系故园心 (4)画图省识春风面
精选ppt
15
(5)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精选ppt
9
(2节 省.01省 悟.1年广东考查)
玉 露邪呼..露 一恶韩.手邪.
sx(塞 塞 瓶h. .2ǐn0ě上 责 塞ɡ.0n8ɡ年广东考查yxéi)é
省 省. .悟 悟.
(201邪 邪呼 呼. .1年恶 恶韩 韩广邪 邪. .东考查)
玉 露.露 一塞 塞 瓶 塞 塞 瓶.. . . .手上 责 塞 上 责 塞. .
(20)尔曹身与名俱灭,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 绝句》)
(16)月涌大江流
(17)富贵于我如浮云
(18)两个黄鹂鸣翠柳 (19)白日放歌须纵酒
(20)不废江河万古流
精选ppt
人教版必修3杜甫诗三首(共24张ppt)
基础知识
一、读准字音
萧.森.( )( ) 万壑.( ) 渚.清沙白( ) 环珮.( ) 繁霜鬓.( )
急暮砧.( ) 朔.漠( ) 青冢.( ) 潦.倒( )
二、一词多义
渚清沙白鸟飞回 奔流到海不复回 1.回虎鼓瑟兮鸾回车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回车叱牛牵向北
独留青冢向黄昏 2.独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倒新停浊酒杯”两联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长江——不尽, 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面对无边落木,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奈;而看到眼前 滚滚不尽的长江,诗人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2. 语言练达,生动传神 颔联中的 “ 兼 ”“ 接 ” 二字,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 “ 白帝城高 ” 之后 缀 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 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 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往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 菊花开放就潸然落泪。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 沉郁 ”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 泊、身体多病、客居他乡、孤独无依的悲伤心情一 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 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和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咏怀古迹 ( 其三 )
对比反衬,刻画人物
本诗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和留的对比:离
登高
1. 行文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 在写法上注意前后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 工笔画,形、声、色、态一一得到体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 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 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抒情,从纵 ( 时间 ) 、 横 ( 空间 ) 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 归结到事世艰难及潦倒的根源。如此,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 明,意境更为开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65张PPT)
写? )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一、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 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 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 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 故曰《秋兴》。
一、这两首诗各采取了什么意象来表现秋天?两种 秋天有何不同?
二、杜诗的情感取向与王诗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 因为什么造成的?
杜诗: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气、波浪、风云、丛菊、孤舟、寒 衣、白帝城
王诗:空山、新雨、天气、明月、 松、清泉、石、竹、浣女、莲、 渔舟
杜诗:身处动乱,居无定所,诗中融入了 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叹, 感情沉郁厚重,悲凉沧桑。
(衬托、以哀景衬哀情)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 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 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 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 的凄伤。
❖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秋词》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李白《赠庐司户》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 情而深。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 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 色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pptPPT PPT 课件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 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
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 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所结 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 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 何极!—清·蒲起龙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 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
• 现实主义(诗史)的诗: •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
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 家别》、 《垂老别》 ) • 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诗: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等。 • 体现其艺术手法的诗: • 《登高》、《春望》、《咏怀古迹》、 《蜀相》等。
背景材料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 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 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 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 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 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 “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 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39张PPT)
一、知人论世
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 居巩县。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 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 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 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转入秋思,将焦点转移到现实 生活,进一步把秋思写足。表现游子无 家可归的惆怅凄凉。 悲人生之秋,悲国运衰落之秋。
情景交融
情与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 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鉴赏步骤
知人论世——理解诗意 分析意象,鉴赏手法,把握感情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 群山万壑赴荆门, 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 生长明妃尚有村。 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 置和环境。 当年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大漠,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 独留青冢向黄昏。 昏黄风沙中。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 画图省识春风面, 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 环佩空归月夜魂。 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 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 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诗 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 非常寂寞、抑郁的。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 免触景生情。
二、理解诗意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 玉露凋伤枫树林, 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 巫山巫峡气萧森。 雾中。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 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是仙,超凡脱俗;杜甫是圣,超凡 入俗。李白以天才写诗,“落笔摇五岳, 笑傲凌沧州”,在浪漫的想象中飞行;杜 甫一生以学养写诗,“吟安一个字,拈断 数茎须”,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泞中艰难跋 涉。李白是 盛唐精神的写照,杜甫是苦难 人间的歌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 (共37张PPT)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披文入情,揣摩意图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披文入情,揣摩意图
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学以致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咏 怀 古 迹
咏史怀古诗
概 念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 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诗不仅是叙古事,而且要融入 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 实的关注。
咏史怀古诗
方 法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 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 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 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咏史怀古诗的主旨
感慨盛衰无常 感慨壮志难酬 感慨国运衰微 抒发爱国情怀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奢侈,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万里,地辽远也; 秋,时惨凄也;作 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 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 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 又极精确。” ——罗大经(宋)
首联
写景
颔联
颈联
抒情
尾联
仰观
云天秋风
首联
写景
颔联
颈联
抒情
尾联
仰观
云天秋风 江水洲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课件共84张PPT (共84张PPT)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 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
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 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所结 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 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 何极!—清·蒲起龙
文 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
分 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
析
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
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
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
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
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 课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 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 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 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 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 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 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 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 首。
阅读《秋兴》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A.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呢? B.从前两联中可见当时的自然景物 有哪些特点呢?
C.菊花、孤舟、寒衣和刀尺有什么 特殊意义?
D.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兴八首(其一)小结
• 玉露凋伤枫树林, • 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课件 (共67张)优秀课件
登陆学校“睿训课堂”之《杜 甫诗课前检测》,进行试题评 讲。
登陆学校“睿训课堂”之《杜 甫诗课前检测》,进行试题评 讲。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1、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
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 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 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 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 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背诵这三首诗,选择一首你
体会最深的,写200字鉴赏短 文,并拍照传入“写作交流平 台”。
8 、路再长也是会有终点,不管活成什么样子,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一切喜怒哀乐都是自己造成。心宽了,烦恼自然就少了,日子自然就 顺了,人生也就圆融自在了。在意多了,乐趣就少了;看得淡了,一切皆释然。人要知足常乐,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杂,心灵负荷重了,就会 怨天忧人。
杜 甫 诗 三 杜首
甫
1、通过课前微视频自学,课堂展示, 学生能够朗诵品情感;意象味诗境; 手法赏特色;试题析古味。
2、通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对自己感 兴趣的诗歌能熟读成诵,并能鉴赏分 析。
请配乐诗朗诵,并用一
句话概括出每首诗所表达的 思想情感。
秋
兴
八
首
杜 甫
( 其
一
咏
怀
古
迹
杜 甫
( 其 三
)
登 高
杜 甫
请欣赏大家用平板所创作
的画作,从画面所展示的意 象和营造的意境来看,你喜 欢哪一幅,为什么?请用一 句话说出自我观点。
秋
兴
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 历二年(767)秋。这一年的重阳 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 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 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全诗 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 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 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 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 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 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 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 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 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 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 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 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 “杜陵野客”。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 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 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 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 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 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 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 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 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 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 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 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 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 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 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 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 1. 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 课 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 文 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 分 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 析 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 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 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 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背景材料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 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 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 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 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 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 “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 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 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是杜甫在夔 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 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 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 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体现出作者怎样 的感情?
读诗歌,体会情感。
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孤舟
情感:
乡思离愁之情 忧国伤时之感
玉露凋伤枫树林
1. 课 文 分 析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
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 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
圣”。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春望》、《三吏》、 《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 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 集》。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
• 现实主义(诗史)的诗: •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 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 家别》、 《垂老别》 ) • 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诗: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等。 • 体现其艺术手法的诗: • 《登高》、《春望》、《咏怀古迹》、 《蜀相》等。
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 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 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 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
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
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 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 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 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 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 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 (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 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 其中的第一首。
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 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 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 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
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
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
1. 课 文 分 析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
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
具体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 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 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 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 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 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