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合集下载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与赏析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春望》的原文及赏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感伤时事,看到花开时泪水溅到花上;怨恨离别,听到鸟叫也使我心惊不安。

感时花溅泪:这两句有人认为是拟人写法,即花儿伤时,洒下眼泪; 鸟儿恨别,心惊鸣飞。

【译注2】写安史之乱时感时伤别的思想感情。

意谓因感伤时事,面对盛开的花朵也流涕兴悲;回忆离乱中与家人隔绝时的情景,听到鸟声和鸣,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

以丽景衬哀情,其哀倍增。

含蓄深沉,真挚动人。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因感伤时事或生离死别而悲伤。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当一个星期后,我离开西安时,我的心头仍然十分依恋七贤庄一号的灯光。

(徐子芳《七贤庄一号的灯光》)二、用以形容移情现象,即人在伤心悲哀的时候,会移情于物,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与人同悲。

[例1]人在悲哀的时候,伤人堕泪,感到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镜流、李树珍《中的心理学》)[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

(冰心《病榻呓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指长安沦陷。

古人称京都为国。

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旧存在。

②此句意谓春天的城市,草木长得很茂盛。

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烟稀少,故杂草丛生。

③此句意谓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溅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溅泪。

时:时局。

④此句意谓诗人愁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为恨别而心惊。

⑤烽火:指,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即燃起烟火向京城报警,称烽火。

三月,指时间很久。

⑥家书:亲人的消息。

其时杜甫家属在鄜州,不通音信。

抵万金:值万金。

极言其难得可贵。

感时花溅泪

感时花溅泪

感时花溅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
解释: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赏析:诗人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原文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杜甫《春望》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春望》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春望》的意思及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1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2欲不胜簪3。

1抵:值。

2浑:简直。

3不胜:戴不上。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荒草。

带着国破的感伤,看到春花好像也在流泪,鸟鸣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亲人失散,一封家信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

种种烦恼让我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连簪子也戴不住了。

【感一性一之美】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被叛军所俘,困居在国都长安。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春回大地本来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但因为国破家亡,满城只剩下荒凉,也就毫无欢乐可言了。

这时的诗人似乎失去了理一性一写作的能力,他带着哀伤去看春花、听鸟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赏析】与很多人在亡国之后感叹历史不同,杜甫的这首诗是身在“沦陷区”的时候创作的。

六朝旧事能让人感慨万千,但是身在历史变革之中的人更能体会什么叫做亡国之恨。

杜甫能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佳句,也是现实所感。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勤于记录身边的事情。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应该多多将目光放到现实生活中,不要好高骛远、无病呻一吟。

【启示】杜甫当年的亲身经历成为今天的历史,我们今天的身边事也会成为将来的历史。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权利和义务去记录历史。

有的人用发明创造来为历史树立里程碑,有的人用镜头来留下历史的瞬间,有人用键盘敲下历史故事,我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我们对历史人物怎样要求,就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参考译文1】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参考译文2】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

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

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

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

《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

《春望》全文与注释

《春望》全文与注释

《春望》全文与注释《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

全诗内容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接下来,咱们一句句来看看这首诗的注释。

“国破山河在”,“国破”指的是国都长安沦陷,被叛军占领。

尽管国家遭受了这样的劫难,但是山河依旧存在。

这里的“山河在”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山河虽在,然而国家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模样。

“城春草木深”,春天已经到来,城中本该是热闹繁华的景象,但因为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只能看到杂草丛生,树木繁茂。

一个“深”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那种荒芜、凄凉的氛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非常精妙。

诗人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花朵,反而落泪;因与亲人离别,听到鸟儿的叫声,也觉得心惊。

花本是美好的事物,鸟声通常也是悦耳的,但在此时此景,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忧思和痛苦,所以美好的东西反而勾起了他的伤心之情。

“烽火连三月”,“烽火”指的是战争的烽火,“连三月”表示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从年头到年中,一直没有停歇。

“家书抵万金”,在战乱之中,与家人音信隔绝,能收到一封家书,那是无比珍贵的,简直价值万金。

这一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为忧愁烦恼,不断地挠头,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短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通过对自身形象的描写,展现出他内心的愁苦和焦虑。

这首诗以景衬情,通过描绘长安城在战乱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痛恨。

整首诗沉郁顿挫,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杜甫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些痛苦和无奈,让后人能够更深刻地了解那段历史。

《春望》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状况。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对仗工整。

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在语言形式上也非常整齐。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春望的主旨句是什么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杜甫《春望》赏析文/余长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国家破碎但山河还在,长安城的春天长出很深的草木。

伤感时事泪水溅在花上,痛恨离别见鸟回归感到惊心。

战火在整个三月接连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搔越短少,致使簪子都几乎不能插得上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二年(757)三月,杜甫身陷长安,为叛军所俘已逾半年,触景生情,满怀悲愤。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十二月,756年六月叛军攻入都城长安,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

755年十一月杜甫回老家奉先(今陕西蒲城县)省亲,躲过了安史之乱长安之围;至八月,杜甫将家人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著有诗作《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因为杜甫是朝廷官员(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所以杜甫北赴灵武去见肃宗,但是被叛军俘虏。

被俘的诗人还有王维、王昌龄。

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到凤翔见到肃宗,肃宗很高兴,封他为左拾遗。

故杜甫世称“杜拾遗”,又称“杜工部”(晚年寓居成都时被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校检工部员外郎)或“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

作品赏析:首联即对仗。

律诗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但首联、尾联亦可对仗。

关于“国破”的解释,现在一般将“国”解释为国都,我个人不赞成,认为“国”就是国家之意。

国家破了但山河还在。

“国破山河在”:宋代衍生出“还我河山”(岳飞语)和“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诗句)。

“城春草木深”:此诗之后“草木深”成为一种特定意象,常被引用,有“黍离之悲”。

这里讲都城长安到处是草木深深,可以想见宫阙尽毁、一片破败景象。

颔联“花溅泪”“鸟惊心”是倒装句,即泪溅花、心惊鸟。

倒装的表达效果,仿佛花、鸟都与人同化了,花、鸟与人一同伤悲。

春望中借花鸟诉说感伤之情的诗句是

春望中借花鸟诉说感伤之情的诗句是

春望中借花鸟诉说感伤之情的诗句是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出自杜甫的《春望》。

注释: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惊心:内心惊恐。

翻译: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赏析: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花鸟的形象,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2. 这句诗将诗人的感伤之情寄托于花鸟之上,真可谓精妙至极啊!花本应是美的象征,鸟本应带来欢快的氛围,可此时却因战乱让诗人产生了如此悲痛的感受。

这是多么强烈的反差呀!3. 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花和鸟都成了他抒发愁绪的载体,这是多么无奈和悲哀啊!4.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和无奈,仿佛能看到他面对花鸟时那悲怆的神情。

哎呀,真让人感慨万千!5.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好好的花鸟,都被蒙上了悲伤的色彩,多么令人痛心!6.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这两句诗正是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体现。

实在是太令人敬佩啦!7. 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蕴含着无尽的哀愁,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悲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难道不令人深思吗?8. 它不仅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共同心声的写照。

这力量太强大啦!9. 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两句诗,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诗人一同感受那份沉重的忧伤。

哇,多么神奇!10. 这种借花鸟诉说感伤之情的方式,真是独特又深刻,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不是吗?11. 它让我们明白,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寄托和历史的见证。

这是多么伟大的作用啊!12. 每次读到这两句诗,都会被深深打动,仿佛能听到诗人内心的哭泣。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春望原文及翻译导语:《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望原文及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春望》第一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词语注解】:春望:在春天远望(或春天里看到的景象)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破碎。

城:长安城。

深:茂盛;茂密。

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溅泪:流泪恨别:恨别的情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

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家书:平安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白头发,老态。

搔:抓,挠。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春望》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春望》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春望》原文翻译和赏析

《春望》原文翻译和赏析

《春望》原文翻译和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春望》原文翻译和赏析《春望》原文翻译和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导语:《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欢迎大家参考!一、春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三、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4、恨别:怅恨离别。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6、抵:值,相当。

7、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8、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四、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

[1]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古诗文《春望》赏析

古诗文《春望》赏析

古诗文《春望》赏析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及注释【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惊:使……惊动。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指战争。

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春望古今异义fanyi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春望英语春望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杜甫《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爱国诗是把⾃⼰对祖国⼈民的热爱,⽤诗歌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种诗歌题材。

下⾯是为⼤家带来的:爱国诗:杜甫《春望》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河依旧;春天来了,⼈烟稀少的长安城⾥草⽊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封抵得上万两黄⾦。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河在:旧⽇的⼭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深:指⼈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古时边防报警的烟⽕,这⾥指安史之乱的战⽕。

三⽉:正⽉、⼆⽉、三⽉。

抵:值,相当。

⽩头:这⾥指⽩头发。

搔:⽤⼿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种束发的⾸饰。

古代男⼦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簪⼦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天宝⼗四年(755)七⽉,太⼦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德。

杜甫闻讯,只⾝⼀⼈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德⼆年春,⾝处沦陷区的杜甫⽬睹了长安城⼀⽚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作。

赏析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诗篇⼀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林⽊荒芜。

诗⼈记忆中昔⽇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已经荡然⽆存了。

⼀个“破”字使⼈怵⽬惊⼼,继⽽⼀个“深”字⼜令⼈满⽬凄然。

诗⼈写今⽇景物,实为抒发⼈去物⾮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荒凉凄惨的⽓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
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
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与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
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恨别鸟惊心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诗文赏析】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

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

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
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春望》杜甫的阅读答案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描绘出长安城草木繁密而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

体现出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品鉴赏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
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
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
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诗话》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
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分析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诗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