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是修行路上最容易犯的毛病
拜佛对治傲慢心

拜佛对治傲慢心
礼敬诸佛,有身礼拜、语礼拜、意礼拜。
但最根本的是意礼拜,要以恭敬心顶礼。
什么叫恭敬心?就是直接对治傲慢的心态。
处处能想到诸佛的功德,并生起欢喜心,处处能发现自己的过患,并升起忏悔心、惭愧心,这叫恭敬心。
这种心念,能直接对治傲慢心。
傲慢有两大特点:第一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第二是发现不到对方的功德和优点。
恭敬心也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处处能发现自己的过患,并生起惭愧心;第一是处处能想到诸佛的功德,并生起欢喜心。
恭敬心和傲慢心的两大特点是相反的。
相续中若是具有恭敬心,傲慢心就生不起来了。
有热的地方,就不能有冷。
同样,有恭敬心就不会有傲慢心,有傲慢心就不会有恭敬心。
以恭敬心做礼拜,这叫礼敬诸佛。
礼拜,要以清净的身语意礼拜。
心里有恭敬,心地清净了,语和身也是清净的。
其实无论是祈祷、赞叹,还是做大礼拜、小礼拜,或是弯腰、低头,都是恭敬心的一种表现。
你知道佛确实有那么多的功德,发自内心的欢喜,然后称扬赞叹,
觉得自己与佛相比差的太多了,不足的地方太多了,过患太多了,心里很惭愧,很忏悔,然后磕大头、磕小头、弯腰、低头,那才是真心的恭敬顶礼。
若只在口头上说,在表面上做,身心不一致,心里不但没有一点恭敬,还很傲慢:“我的福报比上师还大,我的知识面比上师还广。
”以这样的心态赞叹或是礼拜,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因为这是在欺骗上师三宝,欺骗众生。
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是在修佛还是在造业?应该仔细观察思维一下。
修行中易发生的偏差心态

修行中易发生的偏差心态就是将不正确的一切行为修正过来,把不正确的行为修正好了,如此才是学佛,否则就算学佛学,也仅是学问、也只是戏论,无法究竟。
初皈依的佛教徒最怕没有耐心,俗云:「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半天;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老皈依且努力修行者,最怕且最大的危机则是:(一)拜错师父,由于缺乏正确学佛知见,且对神通、异象充满好奇,喜欢追求各类感应,因此常误入邪师及附佛法外道的陷阱,此种人症状轻者,仅浪费宝贵光阴及钱财,尚能全身而退。
症状严重者则神经错乱成为精神病患,(如神棍敛财、敛色,弑父母子女者皆是。
)更甚者沦为魔子魔孙,解脱无期,还沾沾自喜,到处向人炫夸其所修法门多殊胜,感应连连呢?(二)学佛知见虽正确,却因疏于觉照、反省,一念偏差,我慢心起,而误入歧途。
此种人最令人悲叹、怜悯了!为让行者能确实于修行中,将不易察觉却已偏差之言行、心念有一认识,将之列出,并配合高僧大德开示做择要解说,期望对行者,有所助益。
〈1〉我常做善事、布施、供养、助念做得最多,我的功德最大?〈2〉我供养师父最多,常帮忙师父处理各样事务,而生傲慢佛经有四句话:「何物重如地?何物高如山?何物多如草?何物快如风?」佛陀的回答是:「戒律重如地!傲慢高如山!烦恼多如草!心念快如风!」可知傲慢的高山最难攀登,老修行者一疏于觉照就会因「贡高我慢」,而糟蹋自己的慧命。
人们的心念更是快如疾风、闪电;一念之间即可遍及法界三千;成佛做祖是它,三界轮迴也是它,一切的罪孽亦由它而起,一切的功德也因它而生,唯莫忘了地藏王菩萨的一句话:「裟婆世界众生,举止动念都是业。
」且普贤菩萨都要忏悔业障无穷尽更,何况凡夫的我们呢!佛陀于金刚经云:「须菩提,若三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颂、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原因在于无量的七珍、八宝不能救人慧命。
十大碍行原文及译文

十大碍行原文及译文
"十大碍行"原文是指佛教中的"十种使人难以修行的障碍",包括贪、瞋、痴、慢、疑、乱、懒、忙、疑、不正知。
这是佛教中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和困难。
这十种障碍分别是:
1. 贪,指对物质或感官的执着和贪欲。
2. 瞋,指愤怒、仇恨和敌意。
3. 痴,指愚痴、无明和迷惑。
4. 慢,指懒惰、懈怠和自满。
5. 疑,指疑惑、怀疑和不信任。
6. 乱,指心神不宁、杂念纷扰。
7. 懒,指懒惰、懒散和无所作为。
8. 忙,指忙碌、繁忙和心烦意乱。
9. 疑,指疑惑、怀疑和不信任。
10. 不正知,指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和不正确的见解。
这些障碍会阻碍修行者的修行道路,使其难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和解脱。
因此,修行者需要通过修行、禅定和智慧来克服这些障碍,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悟的境界。
"十大碍行"的意思是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和困难。
这些障碍包括贪、瞋、痴、慢、疑、乱、懒、忙、疑、不正知。
修
行者需要通过修行、禅定和智慧来克服这些障碍,以达到心灵的净
化和觉悟的境界。
傲慢是修行大忌

傲慢是修行大忌洛桑陀美仁波切傲慢是修行路上最容易犯的毛病,而且人一旦有了傲慢心,就会很快退步、下堕。
傲慢越严重的人下堕得越快,最后只能是自食恶果。
“我慢高山,不积德水”,有了傲慢心,不但积累不下福报,相反会快速损减福报。
不论在世间取得多么高的权位、拥有多么丰饶的财富,傲慢心生起后,权位很容易丢失,财富也很容易散去。
常常是世间的享用越丰足,自我心就越膨胀。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高官、社会名流毁于自我膨胀、傲慢上!项羽曾称雄一方、不可一世,最终自刎于乌江。
清政府闭关守国,自诩为天朝大国,认为外国人都是蛮夷,不把其他国家放在眼里,终使中国主权沦丧;多少官员在其高位上,不知所以,最后导致犯罪;多少富甲一方的商人,因财大气粗而飞扬跋扈,最后千金散去。
对于修行人来说,有的念了几年佛、修了几年法、读了几部经、参加过几次会供后就以为自己了不得,不要说把自己的金刚道友放在眼里,就是高僧大德也不放在眼里,甚至自己的上师说几句,就满是不服气,自我感觉离佛不远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开篇有关阿底峡尊者的故事:尊者有一天觉得自己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学会了,产生了傲慢心,空行母为摧其慢意,显示了许多尊者从没有见过的佛法,从此,尊者再无傲慢心。
我想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像尊者那样精通三藏四续经论的大善知识都不能有慢心,何况我们凡夫!傲慢的表现是什么?就是自我夸大,自我高估,自信心极度膨胀,低视其他人,听不进他人的建议、劝阻,个性张扬,处处展示自我,头抬得高高的,眼睛向上看,如果别人某一方面不如自己,就贬低轻视他人;如果有人超过自己,就不屑一顾、冷嘲热讽,心里会想或是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没做,要做肯定比他强。
有时傲慢心很隐蔽,不易察觉,当现世顺利时能明显显露出来,当生活贫苦或遇逆境时,傲慢表现了另一种状态,有些人会怨天尤人,觉得社会不公,认为自己有才能,各方面条件优越,却没有得到高位,心里极度不平衡。
轻则用怀才不遇来自我安慰,说一些埋怨批评家人、单位、社会的话,重则仇恨一切。
修行人容易患的二十种病气

1)怯弱气——认为自己根浅慧薄,无力胜任大道。
应发大愿,立大志而向上发心也。
2)孤僻气——生性孤僻,心量狭窄,不和合于大众。
应放开心量,方便利济群生。
3)出头气——利用所修出头,拉帮结派,而欲为人上人。
应放下做头思想,归于无为。
4)神秘气——心怀计谋,不能直心而行,处处显示神秘踪影。
应坦平无私面对大众。
5)奇异气——宣扬自己功高,悟境玄妙,处处当众显示自己。
应归于平常,普通而不做作。
6)贪着气——以法住而享受人世间的名利供养,不知惜福,反而贪心不止。
应放舍贪心,尽量节约,以培后福。
7)傲慢气——以学识禅功执于心中,贡高我慢,看不起他人。
应平和而化人我之见,谦虚下怀,接纳众人。
8)无知气——于佛法无正知见,不明事理,终日随队打转。
应警觉自心,省悟不昧,开发心智而得旨。
9)世俗气——虽修心法,却全以世俗眼光看问题,不能离欲。
应超脱尘俗之累,一心向道,清净无为。
10)急进气——急功近利,过分执着用功,反使身心不平衡。
应放下求得之心,而无心用功。
11)懈怠气——不愿打坐观照,任其妄念纷飞,而不制止化转。
应精进一心,勇猛无畏,方能透过妄境。
12)刚愎气——自以为悟道,不听他人善言,也不印证于明师,结果落在知见里,不得转身。
13)不和气——看到他人或他宗殊胜,即不服气,硬与人争辩高低,结果伤了和气,失去了心地法喜。
14)执病气——有障不去,有漏不消,自以为安心即可,不知总成病障而不得成就。
15)焦虑气——惧怕自己不开悟,顾虑修道时长,心中老是不安。
应安心于法,一往直前,总有到家时日。
16)计较气——在师门中计较人我,分辨好坏,不能无心而行。
应放下计较,平等无住。
17)不安气——无论在何处都不得安心,老是转换地方找法门。
应从内心推究不安的原因,使自心安忍不动。
18)法行气——太在意于法行,不能出离法执,难以变通应机。
应悟神而归本,以无住本,而方便立一切法。
19)神通气——因定或法而通,虽为利益众生,而不知含藏,造成行人的向往与执取。
容易起傲慢心的人有四种.人的情绪或烦恼很多,有时候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哪一个烦恼状态中,但所有情绪

容易起傲慢⼼的⼈有四种.⼈的情绪或烦恼很多,有时候⾃⼰都不清楚⾃⼰在哪⼀个烦恼状态中,但所有情绪傲慢作者⽣根活佛我们在佛教经典中常看见“五毒烦恼”四个字,但这些如毒药般的烦恼发⽣在⾃⼰⾝上时,我们却浑然不觉,可见这些烦恼是隐形毒素,不是谁都能察觉到的。
如果能认识⾃⼰⾝上的五毒烦恼,就能发现⾃⼰的所有缺点,所有情绪,这就不是⼀般⼈。
⼈的情绪或烦恼很多,有时候⾃⼰都不清楚⾃⼰在哪⼀个烦恼状态中,但所有情绪都归纳起来,只有五种,没有这五种不包括的情绪,我们称它为五毒烦恼,意思就像毒药⼀样,⼀旦被染上了,就难以脱离,难以治疗。
可以说五毒烦恼是所有烦恼的根本,是所有情绪的背后操控者。
我们谁都能发现如失业、失恋、失财、失去亲⼈、家⼈、朋友等⼤的烦恼,但很难发现这些烦恼的幕后操控者五毒烦恼。
五毒烦恼就像⾃⼰养⼤的五条毒蛇,最后会被它给吃掉。
⽆论你信佛或者不信佛,⽆论你有信仰或没有信仰,⽆论你是男⼥⽼少,都应去了解五毒烦恼,因为五毒烦恼是你的全部,你的⼀切。
所谓五毒烦恼是傲慢⾃⼤、嫉妒、贪婪、嗔恨、愚昧。
五毒烦恼是五个不同的⼈所有的情绪,也是我们从未摘过的五种⾯具。
⽐如傲慢⼼重的⼈,只看见他⼈的缺点却看不见他的优点;嫉妒⼼强的⼈不愿意看到别⼈好或别⼈不好他就会⾼兴;贪⼼是对任何东西都不知⾜;嗔恨⼼是怨恨仇⼈等不喜欢的⼈;愚昧是不清楚谁是谁⾮。
1、傲慢五毒烦恼中的傲慢⼼是⽐较难以发现的,因为有傲慢⼼的⼈往往很骄傲、⾃⼤,⾃以为⾃⼰很清⾼。
所谓傲慢⼼就是⾼估⾃⼰,或者过于骄傲、⾃视甚⾼,也是低估他⼈,瞧不起他⼈的情绪。
它使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发现不了⾃⼰的缺点。
傲慢的⼈容易失去很多,朋友很少,就算有也不是真⼼的朋友。
容易起傲慢⼼的⼈有四种。
其⼀、⽐较有钱的⽼板或⽣意正兴旺的⼈,因为这种⼈容易⾃豪、骄傲,觉得⾃⼰很了不起,⽆论能⼒还是财⼒、⼈⼒等⽅⾯都优于他⼈。
如此骄傲的⼈,容易瞧不起或者低估他⼈,被称为傲慢;其⼆、⽐较有权势或者正在升官发财路上的⼈,这种⼈也容易⾃豪、骄傲,觉得⾃⼰跟他⼈不⼀样,甚⾄不屑于结交与⾃⼰不相同的⼈做朋友。
这三种错误的学佛心态千万不要有,哪怕有一种都会让你走错路

这三种错误的学佛心态千万不要有,哪怕有一种都会让你走错路“修持佛法,功德圆满”,是每一位修佛弟子的修行历程,修弟子们修行内容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等等。
三宝是佛法的核心,皈依是修学的根本,学佛只要坚持到底,遵守三皈、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便可成为标准的佛家弟子。
学佛其实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它是从错综复杂的乱象中,跳转到成就三宝具备的无限慈悲和智慧的串习中。
在整个过程中,人难免会遇到盲区,遇到隘口,从而导致修行停滞不前,顿生无明妄想,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也是为什么如今修行者虽多,但禅悟者颇少的主要原因。
过去我认识一位朋友,作为一名在家居士,他就曾在学佛过程中遭遇到四众弟子都会遇到的瓶颈,也曾为自己修行速度缓慢,学佛程度不够深入而苦恼。
为了帮他解决心中的桎梏,我特意带他找到一位和我交情甚深的高僧,希望他能够为之指点迷津。
朋友在给高僧讲述自己的问题后,高僧如是说道:一个人在学佛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犯一些毛病,犯错并不可怕,可怕之处在于知错不改,那即便终其一生去修,也注定难有成就。
对此他还特意嘱咐道:在学佛所有的毛病当中,心态的问题尤为突出,念佛学佛,只有成佛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
心中有善,感应三善道;恶在心头,招感三恶道,心灵上的障碍才是阻碍修学的病根,特别是这三种不正确的心态,有一个都会误入歧途,修行不顺,必须警觉,不可马虎大意。
01交换心态佛经上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学佛之人,如不能以正确的行动和心态来学佛,不以识本心为目的去学习,那么修学愈久,就无异于是在浪费时间与生命。
现实中很多人学佛压根不是因为正信佛法,为求佛缘而学,而是单纯的崇拜佛陀,迷信佛陀,他们供奉佛菩萨是带有目的性的,是为谋求私人利好而来的。
过去我曾在庙堂上见识过一些所谓的“佛弟子”,他们每天都会记录自己为佛做了什么,尽了哪些佛弟子该尽的义务。
譬如今天诵持了多少遍经书法文,心中默念了多少次佛号,在佛前禅定了多长时间,磕了多少个响头。
曾国藩:戒除懒惰,戒除傲慢,其实方法很简单

曾国藩:戒除懒惰,戒除傲慢,其实⽅法很简单曾国藩家训中有这么两句话:“天下古今之庸⼈,皆以⼀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皆以⼀傲字致败。
”也就是说,天下普通⽼百姓,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懒惰造成的;天下已经有所成就的⼈,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骄傲失败的。
那么,我们可想⽽知,作为普通⼈,我们就戒掉懒惰,作为已经有所成就的⼈,⽐较满⾜的⼈,我们就戒掉骄傲,也就可以保持我们家门隆盛,⼀⽣顺利了。
曾国藩对于这两个致败的原因,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案。
在曾国藩家训中说得很明⽩,让曾⽒⼦孙挂在中堂,⼀⽣牢记。
也⾮常值得我们每个⼈学习和鉴戒。
⼀、戒骄字,以不轻⾮笑⼈第⼀义释义:戒骄字,要以不轻易⾮议讥笑别⼈为第⼀要义。
这个意思是讲,戒除骄傲有很多的办法,很多的途径,但是第⼀要义是要做到不轻易⾮议讥笑别⼈。
我们很多⼈,经常喜欢议论别⼈,拿别⼈的家事、私事当成茶余饭后的乐趣。
殊不知,这样慢慢的就会让⾃⼰产⽣骄傲之⼼。
更有⼀些⼈,直接就是讥笑别⼈,笑话⼈家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让⾃⼰升起傲慢⼼。
这样也不好。
很多⼈没意识到,包括我⾃⼰在受到教训前,也没有意识到:当你⾮议别⼈的时候,讥笑别⼈的时候,其实,就是你最虚弱的时候!骄傲使⼈落后。
当我们骄傲的时候,别⼈就已经开始远离我们,福⽓也就跟着溜⾛。
慢慢的,我们就毁掉了我们⾃⼰的⼀⽣。
⼆、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义释义:戒隋字,要以早起为第⼀要义。
我们有很多⾼⼤上的理论,我们有很多戒除懒惰的妙招,但是,曾国藩告诉我们,请从早起做起。
做不到早起,⼝⼝声声说⾃⼰能戒除懒惰的⼈,是不可信的。
早起的鸟⼉有⾍吃。
早起,直接决定着你⼀天的精神状态。
⼀年之计在于春,⼀天之计在于晨。
早起的⼈,往往可以有⼀个好的⼼情,做好⼀天的计划。
早起的⼈,更容易获得健康。
⼀个对时间没有规划的⼈,对时间没有控制的⼈,是管理不好⾃⼰的⾝体的。
从健康的⾓度讲,适当的早起,也是必要的。
早起只是戒除懒惰的那个标记。
等我们⽆从下⼿时,等我们空谈阔论时,我们就紧紧抓住早起这个硬指标。
佛教违缘的意思

佛教中所说的违缘:
违缘,在佛教中通常指违背自己心意的事缘,也就是与修行的目标意愿相违,起对立作用的因缘。
当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时,这些违缘便会对我们的修行产生负面影响。
1. 逆境与挑战
佛教认为,人生充满了各种逆境与挑战。
这些逆境和挑战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如贫穷、疾病、灾难等,也可能来自于内心世界的困扰,如贪婪、嗔怒、痴迷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违缘,阻碍我们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2. 对立与冲突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与自己意愿相反的人或事。
例如,当我们在修行慈悲和宽容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无理取闹、挑衅的人,他们的行为可能会激起我们的愤怒和嗔恨。
这种情况下,对方的行为便成为了我们的违缘,使我们的修行受到阻碍。
3. 内心烦恼
除了外部的逆境和冲突外,内心的烦恼也是修行中的一大违缘。
例如,当我们内心充满贪欲、嗔怒、痴迷等负面情绪时,这些情绪会阻碍我们的修行,使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
因此,佛教强调要不断地进行内心的调整和净化,以克服内心的烦恼。
4. 业力与因果
在佛教中,业力是指众生过去生中所做的善恶业因,这些业因会在今生或来世产生相应的果报。
因此,有些违缘可能是由于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导致,如遭遇不幸的婚姻、贫穷等。
了解业力与因果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接受生活中的违缘。
总之,佛教所说的违缘包括了各种逆境和内心的烦恼等。
要克服这些违缘,我们需要不断地修行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抱怨、不嗔恨、不放弃内心的追求。
道源法师:七种傲慢

道源法师:七种傲慢礼敬诸佛,是对治「我慢障」令得尊贵身的。
因为众生执若有「我」,故于他人生起高慢之心。
「慢」因「我」起,故名「我慢」。
我慢能障佛道,故名「我慢障」。
唯识论说:「云何为慢?恃已于他,高举为性。
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这是总释「慢」字的意义。
若详解「慢」的种类,则有七种:一、「单慢」:以自己与他人相比较,他人劣于自己者,则谓自己胜于他人。
他人于自己相等者,则谓自己等于他人。
这虽然比较的没有错,但因内怀「高举」之心,所以叫「单慢」。
二、「过慢」:他人于自己相等者,硬说自己胜。
他人本来胜过自己,而偏说与自己相等。
这种过分的慢心,所以叫「过慢」。
三、「慢过慢」:他人本来胜过自己,而翻过来说自己胜过他人!这比「过慢」更加过分,所以叫「慢过慢」。
四、「我慢」:这是七种慢的根本慢。
内执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
外执有「我所」,则凡是我所有的,都比他人所有的高上。
这就叫「我慢」。
五、「增上慢」:增上者强盛之义、。
因「我慢」未除,于精进修行之时,得一种「相似境界」,便谓已证圣果。
这叫著「增上慢」。
六、「卑劣慢」:这有两种人:一种人,对于他人多分胜者,亦承认自己卑劣,但是还要「慢」一下,说是自己不过少分卑劣而已。
另一种人,已完全承认他人之高胜,自己实在是卑劣,但是决不肯虚心下气向人学习。
竟会说出这样话来:「你高你的,我卑我的,你成你的佛,我堕我的地狱,我不希望你来度我」!唉!这种「卑劣」而仍要「慢」的人,真是可笑亦复可怜了!七、「邪见慢」:社会上有一种恶人,仗恃着他所作的恶事,生起「高举」之心,这就是「邪见慢」。
例如:恶人作恶,犯法坐牢。
他不但不以为不名誉,反而以为坐监牢的次数越多,越有资格!又如恶人杀人,不但不知悔改,反而以为杀人越多,越是英雄!噫!这种人在世之日,为害社会!为害国家!死了之后,一定堕入阿鼻地狱!真是害人亦复害己了!一切凡夫,皆有「我执」:凡有「我执」者,皆有「我慢」。
不过有轻重之分而已。
觉醒之路:破除心灵迷雾,迈向光明之境

觉醒之路:破除心灵迷雾,迈向光明之境在纷扰的尘世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心灵的觉醒,渴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宁静之地。
然而,正如妙善大师在《成佛之道》中所言,许多人在修行的道路上,往往因为种种障碍而迷失方向,无法真正触及宇宙的真相。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如何破除心灵的迷雾,如何在修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达到心灵的觉醒。
心灵的觉醒:从内在开始心灵的觉醒,首先是一场内在的革命。
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迷惑,被自我的执着所束缚。
妙善大师指出,真正的修行,是按照宇宙的真相来修正自己的习气,使自己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更贴近宇宙的本性。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开始,破除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气和障碍。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如分别心、傲慢心、五官的局限等。
这些障碍往往源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
因此,要想破除这些障碍,我们必须从内心出发,放下那些无谓的执着和分别,以一颗平等、宽容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破除分别心:实现心灵的平等分别心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之一。
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对事物进行好坏、善恶的判断。
然而,宇宙的本性中是没有分别的,万事万物都是宇宙本性变现出来的一种相和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破除分别心,以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一切。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无谓的执着和分别,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去评判他人和世界。
我们要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平等,达到与宇宙本性的合一。
超越傲慢与偏见:开启智慧之门傲慢心和偏见是阻碍我们心灵成长的重要因素。
妙善大师提醒我们,傲慢心源于分别心,它使我们执着于自我,总想处处表现自己,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价值。
要破除傲慢心,我们需要看破宇宙和万事万物的本性和真相,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不可得的。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愿意向他人学习,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人生,如一座雄伟的山峰,满载着许多欲望与梦想,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傲慢与欲望所困扰。
然而,真正的智者懂得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上收获真正的智慧和快乐。
人们常说,傲慢会引来失败的下场。
傲慢是一种自不量力的态度,它使人满足于一时的表现与成就,忽视了自身的局限性。
当一个人变得傲慢时,他会开始把自己看得太高,开始不愿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变得盲目自信和目中无人。
而这种傲慢会让一个人迷失在自己的虚幻世界里,并最终导致失败和孤独。
因此,傲不可长,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谦卑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接受他人的意见与批评。
除了傲慢,欲望也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之一。
欲望使人陷入了无尽的渴望和贪婪之中,使人不满足于已有的东西,一味追求更多的财富、权力和享受。
然而,欲望是无穷尽的,它永远无法被满足。
因此,欲不可纵,我们应该对欲望保持适度的控制,并时刻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态,珍惜身边已有的幸福与成就。
穷则思变,达则思毁。
只有不断追求进步与成长,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然而,志不可满是告诉我们,不管我们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满足于此,都不能停止不前。
一个人如果过于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就容易沉迷于自己的舒适区,变得懒散和自满。
而世界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在不断进步,如果我们停下脚步,就意味着被淘汰。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追求进步与改进的心态,永远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然而,人们有时候过于追求成功与进步,而忽略了快乐与幸福。
快乐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感受,不取决于外部的条件和物质。
我们常常在实现一项目标后暂时感到快乐,但随即又开始追寻新的目标,快乐感很快就会消失。
这是因为我们把快乐建立在外部的荣誉与成就上,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因此,乐不可极,我们应该不断培养内心的喜悦与满足感,学会享受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法实法师:修行最近的路(二)

修行最近的路(二)我讲过三主要道,啥叫空性,啥叫缘起性空,啥叫性空缘起,你们去听听。
我讲得非常通俗易懂,没有什么佛教专用术语。
我讲法的同时,你按照我说的去做,就能相似感受到一点什么。
那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有的道友已经感受到了。
这种状态你有没有?听听我讲的实修引导打坐的录音。
你不用另外树立见解了。
你可能会想,我要去学学缘起性空的见解,我要去学什么什么……不用,直接先得到感觉,明白吗?修行最有智慧的人和上等根基的人,先不求知求见,不求那个,是先有信心,直接得到境界,或者相似地得到。
先尝到糖的味儿,甜,然后再说糖怎么甜。
这种感觉,你现在有没有?有一个道友刚听我讲法几天,发微信跟我说:师父,听您讲法,为什么我心里会空落落的,有种不见底的感觉?这种觉受挺好的,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
听我讲法的时候心就空了,没东西了,不见底。
《慧灯之光》里慈诚罗珠堪布说,人对空性有一点觉受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好像这个人坐在一块木板上,这块木板悬在虚空中,然后抽走木板,这个人的身体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就是那种状况。
宗喀巴大师也讲了,初步证入空性见解的时候,空落落的,有的人会有一种恐惧感。
这种感受你有吗?觉受是道理吗?心里装的道理越多,越没有这种觉受。
没有道理,直接得到加持。
通过师父的加持,也叫同化力,就让你得到。
你的上师善知识如果证到那种境界,就有这种磁场,就有这种能量。
空性是有能量的,觉性是有能量,有辐射的。
你懂那些道理有什么了不起?那些道理是生灭法,是心界,不是自性。
把道理放下,听师父讲法的当下,直接同化你,让你感受到。
这是修行最近的路。
你说,师父您讲的法好精彩呀!我讲的法并不精彩,不需要精彩,很平常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啥事叫精彩。
天天呼吸,呼吸很精彩吗?天天喝白开水,白开水很精彩吗?不精彩,平常心,有什么精彩的事?没有。
有这样的心才行。
上面是修行最近的路,我又讲了一遍。
找到你们的上师,好不好?然后用这样的一颗心对你们的上师,就得到一切,啥都得到了。
修行悟道的常见障碍

3、有害人之心的人难以悟道。
原因:害人之心,也是坚固自我的行为。
方法:不要有伤害一切人、一切众生的心。即使他人伤害过你,也要放下,因为不放下,你就一直背着。
4、太计较、太小气的人难以悟道。
原因:这一类人,看上去污垢不重,但是铺得很开,严严实实。虽然不算太坏,但障碍大。
11、德行不好的人难以悟道。
原因:坏的德行,是直接的心灵污垢。
方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作一个心灵纯净的人。
12、轻信。佛陀在葛拉玛经中有说明,不可以迷信一切人,包括他本人。
方法:人们迷失的主要原因就是迷信。故要视迷信为砒霜,为毒药。
15、懒惰逃避型的人难以悟道。
原因:不正视现实,看不到实相。
方法:面对现实,精进修行。
16、心灵不安的人难以悟道
原因:不安会占据心灵的整个空间,无法看到它的后面。
方法:找出不安的因素,正视它,直接解决了为止。放下一切的心理负担。设法断一切恶缘。
17、太固执的人难以悟道
原因:过于自我,只能看到自己,看不到实相。
方法:时时处处遵重一切人,特别是师长。
7、没有惭愧的人难以悟道。
原因:不知自照,不知自省,就如闭着眼睛,当然看不到道了。
方法:常生惭愧心,自省自查,有错必纠,不爱面子。
8、不知感恩的人难以悟道。
原因:感恩之心,可以通达人我,突破障碍。不知感恩,则会坚固自我。
方法:常思因缘,没有众人和法界的帮助,自己一刻也活不下去。
方法:不要执着一切东西。包括你认为对的东西,也不执着。
18、太浮躁的人难以悟道
原因:太浮躁一直浮在表层,无法深入。很随意,心不静。就如一辆车一直开动,你难看清它的样子。
学佛人十大通病

学佛人十大通病作者:徐足之南怀谨的演讲文章《如何转变气质》说,大家学佛修道,都是想证果。
但为什么学的人多,证果的少呢?除了见地、修证之外,主要是行愿不够,不是功夫不到。
南怀谨老师说话的对象,是修行多年的座下听众,所以说出的都是不大好听的老实话。
初学佛人可能还没有到犯通病的时候,因此可以打个预防针。
这篇演讲是从禅的角度探讨的,南怀谨老师说到学佛人很多毛病,他并没有列举一二三四,笔者为了便于读者注意,从南怀谨老师讲话(文章)中概略出十条。
抛砖引玉,也算给读者提供十个话头,随喜参一参。
(1)见地不对。
平常人到庙里花百元钱,供上香蕉,然后烧香,磕头,求丈夫女儿好,升官发财,然后把香蕉带回去,自己慢慢吃。
学佛人误以为没有这种心理,其实是方式不同而已,也想打坐就能成道,虽不求香蕉,却在求腿。
都喜欢打坐的功夫和境界,只要听说那个人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于道与功夫是什么定义,也搞不清楚,这就是见地不清。
(2)不信因果。
不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学禅也好,学密也好,学净土也好,根本基础是错误的,等于想在沙滩上建房子,这是不可能的。
学佛人在理论上搞清楚的没有,在事实上求证到的更是没有。
这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3)喜欢神通。
佛法道理谈得头头是道,却没有研究心行。
多少人说自己的奇经八脉打通了,三脉七轮打通了。
打通了又怎样呢?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么样?先知又怎么样?多少个自称有神通的人死于高血压、糖尿病。
真正的修行,最后就是一个路子:行愿。
什么叫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
(4)好寻明师求法。
我们做功夫、打坐为什么不能进步呢?大家一定以为方法不对,拼命找明师求方法。
不是的。
不要自己骗自己。
为什么不能得定?是因为心行没有转。
学佛的人只高谈理论,对于生命根源没有掌握住,经一万劫也证不到圣人的境界。
(5)不慈悲。
学佛人有一个基本毛病要反省。
因为学佛,先看空这个人世间,所以先求出离,跳出来不管。
因为跳出来不管,慈悲就做不到。
毁里头最怕的是自赞毁他

毁里头最怕的是自赞毁他「为令久住」,故云『当坚持之』,我们的修学要坚持,我们的弘传要坚持,不能中断,最重要的是培养讲经的法师,这个要坚持。
真正发心弘法利生的,我们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照顾他,成就他,让佛法久住世间。
『无得毁失』,这个毁里头最怕的是自赞毁他,这是一切众生很容易犯的过失,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傲慢心生起来了,嫉妒心生起来了。
要知道,傲慢、嫉妒是毁佛法,是在灭佛法,这一点要知道。
多少人,我在护持、我在弘扬,但是也在毁谤、也在障碍,所以我们的修行往往变成什么?功过抵消掉了,学了一辈子,到最后没有成绩可言,所以还要受业报。
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你没办法逃过。
特别是在我们这一代,随时随地你只要细心,你能看见。
到你看见了,警惕的心就生起来,我要有成就,我不能犯这个过失,我要常常犯这个过失,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弘护干了一辈子,还要到恶道。
到恶道里头比较好一点,你今天学佛,堕到恶道受的罪比较轻一点,不能不受。
想一想提婆达多,释迦牟尼佛在世,他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
跟佛出家,有一个不善的念头,看到佛受到许许多多人尊敬,他嫉妒心生起来,总想自己有一天能够取而代之。
自己也讲经说法,也有不少徒众跟他,他讲经毁谤释迦牟尼佛,标新立异,批评释迦牟尼佛,这就是违背本师,离经叛道。
还想害释迦牟尼佛,置释迦牟尼佛于死地。
五逆罪里头有一个出佛身血,就是提婆达多这个故事。
世尊他们这个团体是住在野外山林里头,树下一宿。
每一天到聚落,就是我们讲乡镇、城市去托钵,他所走的那个路线提婆达多很熟,恰好他要通过一个岩石峭壁,要通过这个地方。
所以提婆达多就在山顶上准备一块很大的石头,佛托钵从山下经过,他把石头推下去,想把佛砸死。
佛的福报大,有护法神保护,石头推下的时候,韦驮菩萨在空中用金刚杵接住,石头就碎了,碎的碎片砸到释迦牟尼佛的脚背,流血了,就留了个伤口,出佛身血,五逆罪之一。
这是想谋害老师,出于什么原因?出于嫉妒障碍,想取而代之,造这么重的罪。
佛家有“贪嗔痴慢疑”五毒之说

嗔:嗔指生气,生闷气,生大气,内心责怪别人,口语埋怨人、事、物等等。嗔的时候,心和肝的能量场会遭到干扰和损害。身体内部分泌出有毒的物质停留到薄弱的身躯的器官上,尤其是肝部。长期郁结会产生肝病,或者心病。嗔这个词,左边一张嘴,右边是个真字,预示着说着自己认为真的事情,可是究竟什么是事实的真相?究竟是否就你自己是个受害者
虚荣心:还是外在事物对内在情绪产生的刺激反应。如果没有攀比,如果没有分别,就不会有虚荣。虚荣只是代表小我的软弱无助。他需要通过对自己的肯定来看到自己的存在。而真正的你就在那里,就在你的内在,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肯定,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安慰和拍马奉承,不需要任何的自我得意来让他生存,你就是你,那个本然的你。虚荣心在修行人中,常常会产生在别人向你请教问题的时候,当你回答了对方的问题,或者施展了你的神通,或者当别人夸奖或感谢你的时候,你内心中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但是那种满足感并非是一种喜悦,而是一种细菌,在你的心上蒙上一层灰而已。所以要注意分别,时刻保持谦虚地心态,保持感恩的心态,保持对宇宙万物一家人的心态,保持付出的心态,那么不会存在什么虚荣心。感谢你的时候真心接受,并且把能量反馈给对方,开心的时候从心底深处分享这种喜悦和能量给别人。
攀比心:攀比心与以上五毒和其他三心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贪,就不会有攀比,嗔也少了很多;没有痴,就不会有外在的诸多追求和攀比;没有攀比,就不会有慢的产生;没有对正知正见的疑,更不会产生攀比。只要内观自身,保持自己临在的状态,保持当下的觉醒,就不会有外在的攀比,不会有过去的攀比,不会有未来的期盼。修行人常犯的毛病就是比功能,比神通,比帮助了多少人,比捐了多少钱,比读了多少书,比上升的空间和速度,比拜的师父谁强谁弱,谁多谁少,比谁上的课多,谁写的书多,谁的粉丝多,谁的影响力更大。事实上,这些都是外在的虚幻现象而
七大罪傲慢

七大罪傲慢引言:在人类历史上,傲慢一直是被视为一种七大罪之一的行为。
傲慢是指自大、自负、高傲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态度和行为经常使人们表现出对他人的轻视和不尊重。
傲慢的心态和行为不仅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会破坏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傲慢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定义、原因、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克服和避免傲慢。
一、傲慢的定义傲慢可被定义为对他人表现出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自己的过分自信。
傲慢的人通常认为自己比他人更重要、更聪明、更有才华。
他们往往不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傲慢的人对于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往往视而不见,他们常常显示出骄傲和自大的态度。
二、傲慢的原因傲慢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个人成就的过高评价、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接纳、过分强调自己的优点等。
傲慢的人可能因为过去的成功和赞扬而变得自负,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过于自信,忽视了他人的贡献和价值。
此外,傲慢往往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傲慢的人通过批评和轻视他人来隐藏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虑。
三、傲慢的负面影响傲慢的行为和态度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傲慢会破坏人际关系。
傲慢的人往往不愿意与他人建立真诚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他们难以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
这种缺乏合作和沟通的态度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冲突的产生。
其次,傲慢会使人们失去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傲慢的人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因此也无法从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中受益。
最后,傲慢还会损害个人的声誉和形象。
傲慢的人往往给他人留下冷漠和不友好的印象,这可能对他们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四、克服和避免傲慢要克服和避免傲慢,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
谦虚是对他人的尊重和欣赏的一种表现,并能使我们更加开放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和认知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承认自己也会犯错误。
这样可以提醒自己不应过分自信和轻视他人。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交流和合作来开拓自己的眼界,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傲慢是修行路上最容易犯的毛病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洛桑陀美发布时间:2012-2-3 18:44:18繁體版
傲慢是修行路上最容易犯的毛病,而且人一旦有了傲慢心,就会很快退步、下堕。
傲慢越严重的人下堕得越快,最后只能是自食恶果。
“我慢高山,不积德水”,有了傲慢心,不但积累不下福报,相反会快速损减福报。
不论在世间取得多么高的权位、拥有多么丰饶的财富,傲慢心生起后,权位很容易丢失,财富也很容易散去。
常常是世间的享用越丰足,自我心就越膨胀。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高官、社会名流毁于自我膨胀、傲慢上!
项羽曾称雄一方、不可一世,最终自刎于乌江。
清政府闭关守国,自诩为天朝大国,认为外国人都是蛮夷,不把其他国家放在眼里,终使中国主权沦丧;多少官员在其高位上,不知所以,最后导致犯罪;多少富甲一方的商人,因财大气粗而飞扬跋扈,最后千金散去。
对于修行人来说,有的念了几年佛、修了几年法、读了几部经、参加过几次会供后就以为自己了不得,不要说把自己的金刚道友放在眼里,就是高僧大德也不放在眼里,甚至自己的上师说几句,就满是不服气,自我感觉离佛不远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开篇有关阿底峡尊者的故事:尊者有一天觉得自己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学会了,产生了傲慢心,空行母为摧其慢意,显示了许多尊者从没有见过的佛法,从此,尊者再无傲慢心。
我想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像尊者那样精通三藏四续经论的大善知识都不能有慢心,何况我们凡夫!
读过《大威德之光》的人都该知道,热罗上师一生当中降伏13位顶级的密法师,这些密法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常贬低其他法师、法门,非常傲慢。
傲慢的表现是什么?就是自我夸大,自我高估,自信心极度膨胀,低视其他人,听不进他人的建议、劝阻,个性张扬,处处展示自我,头抬得高高的,眼睛向上看,如果别人某一方面不如自己,就贬低轻视他人;如果有人超过自己,就不屑一顾、冷嘲热讽,心里会想或是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没做,要做肯定比他(她)强。
有时傲慢心很隐蔽,不易察觉,当现世顺利时能明显显露出来,当生活贫苦或遇逆境时,傲慢表现了另一种状态,有些人会怨天尤人,觉得社会不公,认为自己有才能,各方面条件优越,却没有得到高位,心里极度不平衡。
轻则用怀才不遇来自我安慰,说一些埋怨批评家人、单位、社会的话,重则仇恨一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名师难遇,有的人好不容易今世皈依佛门,听闻佛法,可是非但不用佛法来修正自己,去染还净,反而更加傲慢、贪婪、嗔恨,修四加行不是为了消除业障、积聚资粮,却成为炫耀自我、随意指责他人的武器。
参加会供不认真修行,不维护道场的清净、团结,眼睛却盯着别人的过失,口里说着同门的坏话。
自己稍稍懂得一点,就固执、傲慢起来,别人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嘴上虽讲着自己懂得的佛理,内心却是在标榜自己。
一旦别人提出些意见,便愤愤不平:你还不如我呢,凭什么说我?
还有一种现象很能反映人的傲慢心理,很多人对自己的前世感兴趣,认为自己的前世很了不起,一定在善趣,很少会有人认为,自己的前世在下三途。
事实上,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极其谦逊的,应该是修行越好越谦虚,佛菩萨没有一点傲慢,都非常谦虚。
宗喀巴大师一再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比丘。
”祖师大德有哪个不是谦虚的?
相反,越是业障深重的人越傲慢,在一定程度上,傲慢可以作为检验一个人修行程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