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渔文化,打造特色老年课程
文旅融合背景下鱼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湖北省嘉鱼县为例

收稿日期:2021-01-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武陵山区旅游返贫预警与扶贫长效机制研究,NO.19BJY2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UGW180808)作者简介:李会琴(1978—),女,河南许昌人,汉族,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扶贫与旅游规划与管理的研究。
郭亭宏(1998—),女,贵州兴义人,彝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可持续生计与旅游规划管理的研究,通讯作者。
一、引言文化与旅游融合一直是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的重点。
文化与旅游互相依托,相辅相成。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
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
自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日益成为业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此后,《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国家文件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文旅融合的重要性,指出文旅融合能够促进两个产业长久发展,带动一二三产业,具有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作用。
目前我国文旅融合模式主要有原生态文化保护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型、IP 延伸授权型、“文化+科技”的娱乐型、“文化+地产”的休闲度假型等模式1,还存在融合开发深度不足、融合产品缺乏创新、缺乏融合发展基础支持、服务人民的理念不足等问题2。
而涉及的文化种类多为茶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运河文化、盐文化以及博物馆文化等3-8。
鱼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休闲、体育、体验、文创等旅游产品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
而当前对鱼文化的研究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基于鱼文化的历史演变、民俗、发展前景,从美食旅游、农业旅游的角度出发,研究地方食鱼文化、稻田养鱼等内容,较少缺乏鱼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案例。
嘉鱼县位于长江南岸,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特征,孕育出深厚的水乡文化、龙舟文化、呜嘟文化、鱼美食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南有嘉鱼文化的主脉。
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建构园本特色课程

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建构园本特色课程摘要:地域文化资源蕴含教育价值,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开发融入地域文化的园本课程,有利于从中拓展视野与汲取营养,构建与提升校园文化,同时,有利于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丰富园本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地域文化;园本课程;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
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从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东夷文化出发,日照向传统文化要动能,通过一批“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日照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塑造城市的气质和内涵,点亮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一、用“心”体验.引入本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是在古老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震泽在民风民俗、家乡特产、文化遗产等方面颇有特色,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有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逐渐消失。
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
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完全是为幼儿所创造的。
要从幼儿兴趣、情感体验出发,确立适宜的内容,这样才会把灿烂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承,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一)深入民间生活地方文化来自民间。
我们深入民间生活.了解有关民间文化的起源、种类、特征,观察民间工艺程序.掌握制作的方法要领等。
我们还走过许多乡村田野、新村社区,龙门崮,浮来山等文化遗产地都留下了我们寻访的足迹。
通过寻访.我们不仅亲眼领略了民间文化的魅力,而且还收集了更多更宝贵的教育资源。
通过龙神庙、祈愿阁、戏台、茶楼、书院等小镇特色建筑的日常展演,把日照的民俗文化、东夷文化、渔文化发扬出去。
(二)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园本课程”是指幼儿园从自己实际出发,开发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儿园教育成效的课程。
与幼儿园的师资、资源等条件相一致。
我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努力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积极引发、释放和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潜能,培养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礼堂伙伴”共建共享体系实施方案

“礼堂伙伴”共建共享体系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渔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水平,实现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不断满足全区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结合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惠及全民”的原则,坚持以设施建设为基础、内容建设为重点、机制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礼堂伙伴”共建共享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礼堂在繁荣渔农村文化、弘扬乡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为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主要目标推进渔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礼堂伙伴”服务主体、服务事项、服务场次在上年基础上增加10%,服务主体突破*家,服务事项突破*项,服务场次突破*场,推出服务品牌*个,礼堂活动群众满意度超过80%,“礼堂伙伴”共建共享体系全面建成,工作制度更加完善,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
三、主要任务“礼堂伙伴”共建共享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七大提升行动,落实22项重点工作任务,实现全区渔农村文化礼堂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一)礼堂设施提升行动围绕微改造、精提升,重点推进4家文化礼堂微改造、4家区精品文化礼堂、1家省数字文化礼堂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区渔农村文化礼堂完成微改造20家,精品文化礼堂建成10家,渔农村文化礼堂实现新蜕变。
1推进礼堂微改造项目。
按照《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标准》《文化礼堂展陈设置指南》要求,逐年对老旧破损的文化礼堂进行微改造,力争到2025年,渔农村文化礼堂完成微改造20家,文化礼堂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
2023年重点对和润村、台门社区、展茅街道大展村、登步岛管委会大春村等4家文化礼堂进行微改造,进一步完善文化礼堂基本功能,保障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2,推进礼堂精品提升项目。
按照一村一品、一堂一韵的要求,融合村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挖掘乡土特色文化,打造乡村文化新地标,力争到2025年,全区共建成精品文化礼堂10家,礼堂品质进一步提升。
渔业文化传承与创新

渔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渔业一直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产业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渔业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许多传统的渔业技术和文化知识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渔业文化,同时推动渔业的创新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加强渔业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渔业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渔业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政府可以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渔民艺术展演、渔业历史文物展览等,让公众更加了解和熟悉渔业文化的内涵。
同时,应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渔业文化的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二、保护渔业文化的非物质遗产渔业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
在政策制定上,应当将渔业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对于具有代表性的渔业技艺和传统知识,可以跟踪调研、进行专家评估,并予以保护和记录。
同时,建立相关档案和资料库,收集整理渔业文化的相关资料,为后代研究和学习提供依据。
三、鼓励创新性的渔业发展传承渔业文化并不意味着停留在原有的传统技术和方式上,创新是保护渔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鼓励渔民创新,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渔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比如,可以推广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培育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渔产品。
此外,可以开展渔业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通过开发渔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渔民体验项目等方式,保护渔业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加强渔业文化传承者的培养渔业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一批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承者。
政府应加大渔业文化传承者的培训力度,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和经费支持,培养一批具备渔业文化传承能力的人才。
同时,可以鼓励渔民参与渔业文化传承工作,通过奖励制度、培训计划等方式激励广大渔民积极保护和传承渔业文化。
综上所述,渔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保护非物质遗产、鼓励创新发展和培养传承人才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渔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体两翼”的海洋文化育人模式

“一体两翼”的海洋文化育人模式作者:汤文江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06期“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文化和特色。
”我校依托三面环海的区域优势和渔家文化资源,将“海洋特色”定位为学校发展的特色目标;秉持“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立足“海文化·大教育”的办学思想;以科研创新为引领,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推手,大力推进特色办学和文化育人,构建起以海洋文化为主体,以阳光德育和经典读写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文化育人模式,通过实践体验、文化润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本文将详细阐述“一体两翼”的海洋文化育人理念。
一、“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研究,课题研究的经验证明了“发现问题——生成主题——实践探究——开发课程”这一思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的可行模式。
本校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力量,以威海市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实施与探索”为引领,从学生感兴趣的海洋问题出发,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四个领域为依据,开发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以“探索海洋奥秘”为主题的探究类课程和以“贝雕创作”为特色的技艺类课程的课程体系。
首先关于海洋探究课程,我们始终坚持以“走进海洋”为主线,课程内容涵盖“海洋与生命”“海洋与环境”“海洋与生活”“海洋与文化”四大领域的多个主题和研究小课题。
课程实施以教育研究为专业引领,首先以兴趣小组为试验点,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定位为各类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学校课业管理,现已发展到全员化、常态化,从而打造出学校品牌优势。
其次在系列海洋技艺课程中,“贝雕艺术”课程是学校办学中的特色,以“贝雕创作”为主题,通过“走近自然”“我爱我家”“成长故事”“文学宝库”四个单元的40个主题创作,让学生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组合到情境的创作过程,再现了“玩中做”“做中学”“学中创”的创新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渔耕文化的实践与课程理念设计

Frontier前沿302024年1月20日·第2期渔耕文化的实践与课程理念设计文_叶海波渔耕文化以“脚踏实地、勤劳质朴、开拓创新、宽广博大”为基础特征,又蕴含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以宁波市北仑区梅山学校为例,阐述了渔耕文化传承过程中学校教育实践和课程研发的理念。
提出可用“点—线—面”的三维学习立体搭建学习场域新空间,利用“延展学科课程与融合式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开展岛屿特点的共创性劳动教育活动”等方法,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研发探索。
营造开放和谐的学习场域,优化渔耕文化育人功能基于梅山岛现状,不断深挖渔耕文化内涵是学校打造特色课程的首要内容,打破空间限制和时间阻隔,拉近学生与渔耕文化的距离是课程建设的必要内容。
课程设置按照三维立体理念,搭建学生学习场域新空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打造渔耕文化学习特色节点。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打造核心支点和重要支点。
核心支点,即学校在渔耕文化理念下,建设若干渔耕文化基地。
主要作用为让学生体验渔人和农人的渔耕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渔耕文化内涵,培养渔耕精神。
例如,用占地五亩的“子矜四季园”彰显自然本色;用“生态海洋教室”构筑适学新时空,让学生亲身体验海水养殖的生产活动,观察梅山湾的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等自然过程。
重要支点,是在校园文化布置中融入渔耕元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主要作用是在不经意、日常中营造渔耕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渔耕精神的自觉自省。
比如,学校在校标中融入舵元素、将老船木改造后作为景观装饰和路标等。
通过多种方式告诉学生自己是渔人、农人的后代,引导学生自觉成为渔耕文化的传承人。
打造渔耕文化学习时空连线。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完成实线和虚线任务。
实线是布置自然景观廊道和文化走廊。
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了解植物和海洋等自然因子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比如,学校在每个班级前面和走廊两侧都放置了花盆等景观植物,安排学生定期浇水和养护;布置海洋相关展板,开展海洋意识教育。
渔耕文化融合教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渔耕文化融合教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渔耕文化是指以渔业和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传统文化形态。
渔耕文化融合教学是指将渔耕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渔耕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促进他们对渔耕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学生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
而渔耕文化融合教学则跳脱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入渔耕文化元素,打破了单一的知识灌输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渔耕文化融合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通过融入渔耕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此外,渔耕文化融合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开展与渔耕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可以相互协作、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总之,渔耕文化融合教学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
渔耕文化融合教学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将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
可以说明文章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并简要描述每个部分的内容概要。
然后,详细描述引言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引言是文章的开篇,需要概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给读者提供对渔耕文化融合教学主题的初步了解,并阐明撰写该文章的目的。
接着,解释正文部分的内容和重点。
正文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根据文章的大纲,逐一介绍渔耕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教学中融合渔耕文化的意义。
可引用相关理论、实证研究或实践案例来支持观点,描述渔耕文化融入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最后,说明结论部分的内容和作用。
构建渔盐文化特色,打造本土化课程体系

构建渔盐文化特色,打造本土化课程体系渔盐文化是中国沿海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盐文化体现了渔民对大海的依赖和对盐业的发展,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当今社会,渔盐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来弘扬和传承渔盐文化,打造本土特色课程体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渔盐文化。
1.渔盐文化历史课程渔盐文化历史课程可以从古代盐业的发展历史开始,介绍中国古代盐田、盐井的开采方式,盐商和盐巡等相关历史故事,以及清朝时期盐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规模,可以结合地方盐业发展进行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盐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民俗课程可以介绍渔盐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活动,比如渔民的渔歌、渔船的图腾、盐场的风俗等,通过跳舞、舞龙、扭秧歌等方式展示出渔盐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渔盐文化的独特魅力。
渔盐文化艺术课程可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渔盐文化主题的书法绘画、剪纸和民间乐器演奏等,让学生动手参与亲身体验渔盐文化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手工技能和审美能力。
保护课程可以介绍渔盐文化的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学生了解渔盐文化的珍贵性和脆弱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提升他们对渔盐文化的珍视和关爱。
1.编写教学教材在渔盐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编写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辅导材料、多媒体课件等,以满足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需要。
2.培训教师队伍为了保证渔盐文化特色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升他们对渔盐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的了解和掌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授渔盐文化相关内容。
3.开展教学实践渔盐文化特色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渔盐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渔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开展社会宣传在实施渔盐文化特色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社会的宣传推广工作,向社会大众介绍渔盐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引导公众关注和支持渔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以红色课程为抓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红色渔小”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

中学,学中做”。
化手报、墙报。在主题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到中华民
三、将红色文化内化为学生行动
族革命历史,还能深切感受革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润 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与学校社团活动有机融合
3.与学校德育活动有机结合
在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学校将现
《红色渔小》校本课程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
校本教材由校本课教师执教,课前均认真备课,严
21 聚焦·本刊视点 2018.08
格按照课表、教学进度上课。学校在常规教学检查中对 教育学生牢记历史,珍惜幸福生活。学校还组建“红色
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在《红色渔小》校本课程的实施过 小记者”团,开展“红色采风”实践活动,收集红色民谣、
程中,学生更易于接受,参与课程活动更主动,完成“做 红色民歌、红色故事、红色谚语,写红色诗文,办红色文
一、红色校本课程的创生价值
五峰位于鄂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之中,山大人稀, 是湘鄂西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 代,开国元帅贺龙曾三次攻克要塞渔洋关,建立苏维埃 红色政权。在鄂西会战中,由于当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 中日战局不断演变,五峰这块弹丸之地,一时成为日寇 入川威逼重庆的必争之地,渔洋关、仁和坪两次遭日军 入侵。五峰儿女坚壁清野,毁家纾难,反抗侵略,谱写了 一首首土家儿女的英雄赞歌。
《红色渔小》校本教材按低、中、高年级分为六册。 课程目标、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 旋上升。每册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为《红色传承》, 共 6 课时,低年段主要以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为主,中高年 级以五峰本土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为主,引导学生像革命
先辈一样为了崇高的理想,敢于担当、不忘初心、百折不 挠、无私奉献。第二篇章为《红色传颂》,共 4 课时,收集 红色歌曲、土家原创歌曲及九子鞭基本动作示意图,让 渔小学子在传颂经典中立德明志。第三篇章为《红色传 人》,共 8 课时,用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习惯养成故事, 让渔小学子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教材封面选择“渔 洋十景”和最能代表五峰的风景名胜图,以此来教育学 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红色渔小》特色课程开发与实 施目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性、人品、信念、价值观、民族灵 魂,让渔小学子都成为具有红色烙印的优秀人才。
养老服务业的文化与艺术融合发展

养老服务业的文化与艺术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业迅速崛起并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为了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关爱和服务,文化与艺术融合发展成为了养老服务业的一种新趋势。
养老服务业的文化融合发展,旨在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和精神寄托的环境。
例如,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音乐演出以及组织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文化的引导和熏陶,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此外,艺术融合发展也是当前养老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艺术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和享受艺术的舞台。
例如,举办文艺晚会、开展舞蹈健身课程以及组织绘画比赛等,可以让老年人积极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活力。
通过艺术活动的参与,老年人不仅可以享受到艺术的美妙,还可以增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在养老服务业的文化与艺术融合发展中,互动式的活动设计至关重要。
与老年人进行互动交流,不仅可以拉近代沟,还可以增进对老年人需求的了解,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通过与老年人一起合作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例如舞蹈演出或者书法培训,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同时,还可以搭建起老年人之间的友谊桥梁,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结识更多的朋友,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除了互动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外,养老机构还应积极引入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提供专业水平高、质量优良的文化艺术服务。
例如,聘请专业的音乐老师、书法教师或者舞蹈指导,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指导,培养和发掘老年人的艺术潜能。
在营造艺术氛围的同时,也提升了老年人参与艺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与艺术在养老服务业中的融合发展。
总的来说,养老服务业的文化与艺术融合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体验。
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工作建议

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工作建议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工作建议:一、加强渔文化的保护和记录工作1. 建立渔文化保护的相关机构或组织,负责渔文化的收集、整理、保护和记录工作。
2. 鼓励渔民和相关机构将与渔业相关的文物、史料、传统技艺等捐赠给博物馆或文化机构,以便进行专业保护和展示。
3. 开展渔文化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渔业历史、渔民生活方式、传统技艺等,为渔文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渔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1. 开展渔文化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鼓励年轻一代学习渔业相关的手工艺技能,如渔网编织、船艇制作等,传承渔民智慧和技艺。
2. 组织开展渔文化节、渔民文化艺术展览等活动,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展示渔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推广渔文化知识和信息,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渔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三、加强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1. 加强渔文化教育,将渔文化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渔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保护意识。
2. 开展渔文化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片、图片展、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渔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 鼓励渔民参与渔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给予他们相应的荣誉和奖励,提高他们对渔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加强渔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 建立渔文化国际交流平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渔业相关机构、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 举办国际渔文化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渔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探索渔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点。
3. 借助国际旅游资源和渔业合作项目,推动渔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五、加强渔文化的市场开发和创意设计1. 鼓励开发与渔文化相关的特色产品和旅游资源,如渔村民宿、渔民船屋等,提升渔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吸引力。
2. 支持创意设计师和艺术家利用渔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开发具有渔业特色的艺术品、手工艺品等,丰富渔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非遗文化与老年教育的融合发展

非遗文化与老年教育的融合发展
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国、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传统手艺等。
老年教育则是为老年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促使他们持续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非遗文化与老年教育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为老年人提供有趣、丰富的学习体验。
1. 传承与弘扬:融合非遗文化和老年教育,可以通过传统技艺、手工艺等非遗项目,使老年人亲身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促进非遗传承和弘扬。
2. 社交互动:老年人参与非遗文化的学习活动,可以在集体中建立友谊,促进社交互动。
例如,学习传统舞蹈、戏曲或手工艺时,老年人可以一同参与,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3. 心智激活:学习非遗文化需要老年人动手、动脑,这有助于激活大脑,促使认知功能的锻炼,对预防认知障碍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4. 身心健康:融合非遗文化和老年教育,不仅有助于老年人的身体锻炼,还能提升精神愉悦度,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5. 创造力培养:通过非遗文化的学习,老年人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对生活的热情,增强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综合来说,非遗文化与老年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
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学习体验。
设计促进渔文旅融合发展——重庆梁平川西村实践样板

设计促进渔文旅融合发展——重庆梁平川西村实践样板梁平区礼让镇川西村地处礼让镇腹心地带,距梁平城区15千米,距梁忠高速梁平西下道口3千米,102省道、产业大道贯穿村中心。
全村面积2.7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728亩,辖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06户,总人口3434人。
川西村以“设计+”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强产业、美环境、兴文化”方面成效突出,被评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20、2021、2022连续3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是重庆市唯一以渔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
一、川西村乡土资源现况1.丰饶的生态资源。
川西渔村是万石耕春·龙溪渔歌的核心区域,以万亩鱼塘勾勒出“农林路河塘宅”的空间布局,诠释水美乡村的独特风韵。
乡村肌理在川西渔村保存得非常完整,呈现出农田、住宅、水相交相融,基本具备“宅宅有水、路路见水、宅田水共生”川西村整体风貌川西村区位图四川美术学院 张文翰 重庆市乡村振兴局 孙小丽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的水乡空间景观特点。
2.典型的产业资源。
川西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打水产养殖和豆筋加工两大产业,素有“巴渝豆筋之乡”的美誉,是重庆市最大的无公害商品鱼基地、三峡生态渔场增殖放流苗种保障基地、“豆筋加工—水产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特色效益渔业示范基地。
渔业园区相继被认定为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核心示范基地、西南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重庆市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对虾工厂3.深厚的人文资源。
川西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癞子锣鼓”“抬儿调”国家级非遗2项,豆筋、草把龙、平砂陶等市级非遗8项,并两度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村内融合渔、文、旅产业,已形成集渔业养殖繁育、渔文化展示、水产教学科研、技术培训、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
老年学堂特色课程

老年学堂特色课程老年学堂是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教育和娱乐的平台。
除了一般的课程外,老年学堂还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让老年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
以下是老年学堂的特色课程:1. 古风茶艺课程:老年人在茶艺课上可以学习饮茶的礼仪、掌握茶具的使用方法及茶叶的丰富知识。
茶艺课程还将传授国内外几大茶类和茶艺流派的历史和文化,增强老年人素养和特长。
2. 健康养生课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每个老年人都重视的,所以这门课程将引导您通过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方面学习如何调养身体,保持健康。
此外,老年人还将学到在生活中如何避免疾病,急救知识及如何自我检测相关疾病。
3. 亲子活动课程:老年人可以与子孙们一起参加各种亲子活动,如蒙古包里手工、厨艺讲堂等。
亲子活动课程除了带来快乐、交流和促进感情外,还能够促进老年人和孩子的知识和心智的交流。
4. 瑜伽课程: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而瑜伽是一门良好的运动形式。
通过瑜伽课程,老年人可以学习到如何通过呼吸控制、旋转和几何体式的练习来增强身体力量和柔软性。
同时,瑜伽还可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帮助提高睡眠质量。
5. 动脑運動:老年人通过动脑運動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和心理状态。
这一课程通过各种游戏、解密、思维训练等方式提高老年人对数字、空间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外,这一课程还能够提升老年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和失智,为老年人保持年轻的心态。
老年学堂的特色课程涵盖范围广泛,满足老年人在智力、心理、身体和文化多方面的需求。
无论是想学习新技能、还是希望保持活力,老年学堂的特色课程都可以满足您的需求!。
链接石浦渔文化,开拓中职语文课程资源

日常生活话题 等都可 以成 为语文课 程 的资源 。” 又 教材一统天下 的局 面 , 但受考 试等 因素 的限制 , 并没 说 :各地 区都蕴藏着 自然 、 “ 社会 、 文等多种语文课 有呈现 出百花 齐放 的局面 。我们虽然不 大可能建构 人 程资源 。要 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 去努力开发 , 积极 利 以学校 自主开发 的课程为主 的课程体 系 ,但 是以 国 用 。” 石浦是一个古镇 , 一个渔港 , 有着丰富的以“ 家 ( 省 、 为单 位 ) 程 占主导 地位 , 以校本 教 渔” 或 市 课 辅 为特色 的民俗 民风等文化资源 。 以 , 所 坚持职业教育 材 , 能 更 具 有 灵 活性 和有 效 性 。 可
程 , 学校发展 的一个有效途径 , 是 也是语文教学 改革 的一个重要 的课题 。
【 关键词 】 中职语 文教学 地方资源开发 石浦渔文化 专业特色 职业能力
《 语文课程 标准》 中指 出 : 自然风光 、 “ 文物 古迹 、 理 , 增强课 程对地方 、 学校及学生 的适应性 。 从 目前
2 1 年第 1 期( 01 2 总第 22 7 期)
中等职业教育
专业建设
链接石 浦渔 文化 , 开拓 中职语文课程 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水产技术学校 胡爱盛
【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提 出了开发课程资源 的要求 , 并特别强调对地方资源的开发。 职业教育又提出“ 以服
务为宗 旨, 以就业为导 向” 的教学方 针 , 以开发石浦渔 文化地方资源 , 所 开拓 中职语 文课程资源 , 编写校本课
一
渔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深圳渔文化体验馆设计为例

52 [人文色域]渔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深圳渔文化体验馆设计为例刘贞汝(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摘要:随着深圳向国际化、包容性的城市化发展前进,民俗文化也将成为世界了解深圳的一个窗口,深圳地区的渔文化 发展至今,在城市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情形下,如何使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经济同步发展?下文将依照历史演变及其文化 元素提取后分析其应用方法,浅谈一种可以运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基础上的体验馆空间设计,结合当代展示空间塑造手法可以广 泛应用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
关键词:渔文化;体验馆;展示空间设计如何在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利益需求优先的时代背景下 进行文化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 是在像深圳这种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经济金融特区,原地 区历史文化特质往往在发展中被忽略遗漏。
在当代社会,现 代化的新型展示空间形式层出不穷,让人们觉得新奇有期待 感,但是文化展览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味地复古、照搬历史 空间格局、展览形式循规蹈矩。
在思考渔文化体验馆的展示 形式时,着手于将展览不局限在展览建筑内,而是将建筑内 的展览空间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与现代科技手法以及选址地 点的实景实物相结合,串联起一条基于当代新潮展示空间手 法的展览空间设计。
一、 渔文化的发展传承渔文化,是由人类早期直接向大自然索取食物的生产方 式——渔业,基于渔业漫长的发展长河中形成的对应的渔文 化,是从事渔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取得的精神与物质的文 明。
渔文化传递至今,在国内各地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点 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使渔文化具有浓郁深厚的民族特色。
在渔文化的发展中,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形成了最典型 的水上居民群体——置家人,他们主要分布于岭南地区,即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曾经“畳户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逐水而居”'从婚俗到渔歌,都有着属于自己 的渔家文化。
到清朝中期,畳家人悄悄往沿海发展,演变成“两 栖蛋民,他们在近海区围海造田,创造出咸水种植的办法,修筑海边围田养殖海产种植莞草。
养老服务创新老年人培训课程提升老年人技能和兴趣爱好

养老服务创新老年人培训课程提升老年人技能和兴趣爱好养老服务的创新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愈发突出。
为了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培养老年人的技能和兴趣爱好,开展创新的老年人培训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8%。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
然而,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在生理和心理上,老年人需要更多关注和照顾。
为此,创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其中之一便是提供老年人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兴趣爱好,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二、培训课程的意义1. 提升老年人的技能水平老年人的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社会中的自立能力和生活质量。
通过创新的老年人培训课程,老年人可以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获得多种技能认证,提升其职业竞争力和社交能力。
这些技能包括电脑技术、烹饪技巧、手工艺制作等,让老年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 丰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乐趣,促进身心健康。
通过创新的老年人培训课程,老年人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学习,比如绘画、舞蹈、音乐、书法等。
这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还有助于提高其创造力和艺术修养。
三、创新的老年人培训课程形式1. 线下培训课程线下培训课程是传统的培训方式,老年人可以亲临培训机构学习。
这种形式可以提供面对面的教学和交流,让老年人与老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互动。
同时,线下培训课程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和考核,增加老年人的学习成就感。
2. 线上培训课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培训课程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选择。
老年人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在家中随时随地参与培训。
线上培训课程具有时间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老年人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渔耕文化融合课程

渔耕文化融合课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渔耕文化融合课程是一种结合传统渔耕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形式,旨在通过学习渔耕文化的传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这种课程形式既可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渔耕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文明,渔耕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
渔耕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道教哲学、佛教禅理以及土地境遇和文明生活,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探索,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
渔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渔耕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义伦理、孝悌之道等传统价值理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支撑。
渔耕文化还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价值概念,如村落建筑、民间工艺、传统音乐等,这些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情趣,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渔耕文化融合课程的特点和优势1. 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代教育相结合:渔耕文化融合课程能够将传统文化和当代教育相结合,既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精华,又满足了现代社会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需求。
2. 注重实践和体验教学:渔耕文化融合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教学,通过参与传统农耕、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3. 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渔耕文化融合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情,增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 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和文明交流:渔耕文化融合课程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国际竞争力。
渔文化课程

渔文化课程渔文化,是指与渔业相关的历史、文化、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渔文化课程,是指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体系化的教学课程。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渔文化课程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打开未来生活大门的一把钥匙。
第一步:了解传统渔业文化传统渔业文化,是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民的渔猎技巧、生活方式、信仰习俗,都体现着无尽的文化风情。
学习传统渔业文化,有利于深入了解海洋资源和环境,认识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爱护自然、尊重历史、珍视传统的意识。
第二步:学习渔业相关的科学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渔业活动已不再是传统的手工业生产。
如今,科技成为发展渔业的重要手段。
学习渔业相关的科学知识,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转机制,掌握捕捞技术、水产养殖、海洋工程建设等现代渔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方法。
第三步:体验渔业的生态文化渔业活动中感受自然的美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观摩海洋的日出和日落,体验捕撒渔具的特别技巧和方法,还有享受海产品的美味和丰富性。
通过这些体验,可以加深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增进对自然生态的尊重。
第四步:发掘渔业文化的艺术价值除了渔业相关的技术和知识,渔业文化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例如,渔民们手工制作的鱼篓、鱼网,以及中华渔村特色建筑等。
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渔业文化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渔文化课程是一种涵盖广泛而多样的课程体系。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和文化差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未来,必将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学习渔文化,为推动渔业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融合渔文化,打造特色老年课程
作者:徐敏杰
来源:《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年第09期
【摘要】老年教育日益受到各级重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课程是当前老年教育的一个趋势。
了解老年需求,依托当地渔文化开发特色老年课程,从课程实施原则、实施程序、课程体系和教学探索几方面进行研究,摸索出基础课、临摹课和创作课三大类型。
【关键词】渔文化;老年教育;特色课程
一、研究目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十三五”国家老年人口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特别提到,要“加强老年教育工作,创新老年教育机制,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也对老年教育有明确的要求。
浙江省象山县是中国渔文化的典型代表,200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渔文化研究会,系统开
展了渔文化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2008年,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象
山“中国渔文化之乡”和“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称号。
石浦港是中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海洋文化丰富,船模、渔模、渔灯、渔鼓等原生态渔文化资源丰厚。
以地方特色为根基,结合当地渔港非遗文传——鱼灯传习、传承,依托老年大学平台,将非遗文化传承和市民终身学习体验有机结合,通过在课堂上学到的制作鱼灯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这样不仅使石浦古城的鱼灯制作能代代相传,而且达到了学员们“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教学效果,从而探索出一条“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老年教育新路子。
开展本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异质性多层次精神文化内在要求
无论是从需求层次出发,还是从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角度出发,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海洋文化建设,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关心和支持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当地渔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和活动,也是建设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发展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
老年教育要不断拓展教育形式和内容,要充分挖掘当地渔文化资源,更好地体现地域特色,创建老年教育品牌,丰富老年人生活,促进老年群体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