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以教材教学内容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对于知识体系的归纳要力争做到简明扼要,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要准确切中要害,要注重知识学习的形象性、系统性、代表性。
课堂教学新课程教育理念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学习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强烈,学习效率大为增加。
但在教学工作实践之中针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有效开展小组竞争。
在语文教学中,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按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游戏。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又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过几人在一起分析、讨论学习成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努力。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采取多种竞赛形式。
开展阅读比赛、现场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以教材教学内容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中“一背了之”的学习形式。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经常听到有很多语文教师相互之间的谈论,对于某一次语文学科的考试当中出现的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试题目,老师之间的谈论都会有这样的言语:这次考试的题目,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要求学生进行过背诵,因此,导致很多同学在考试的过程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这样的言论观点,的确代表了现实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对待语文学科学生综合性学习训练的教学方法。
由此可见, 这些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特别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求学生机械的记忆知识,没有真正的在思想上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教学实践之中只是一味地通过让学生背诵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关试题的相关知识与解题方法来应付各种考试。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新课改以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的理念,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是我们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充实教学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和激发学生主体性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
一、充实教学内容在贯彻新课改理念时,我们应当重视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拓宽教学内容的范围,引入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课外书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与善。
其次,我们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写作任务,如写字帖、作文等,让学生不断练习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实践活动,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多元评价方式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多元评价,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平时表现来评价其语文水平。
例如,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合作精神等,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意识。
其次,还可以通过作品展示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演讲或文学作品等,让更多的人欣赏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最后,我们也可以通过考试和测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
不过,在进行考试和测评时,我们应注重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性,避免过度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
三、激发学生主体性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落实新课标重在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推行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教学实践成为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落实新课标重在教学实践。
一、深刻理解新课标理念首先,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理念。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
教师应将这些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二、创新教学方法落实新课标,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多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是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访谈、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多元化评价有助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的依据。
三、加强教学实践1. 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将新课标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新课改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才。
以下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几点思考和实践经验。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语境教学新课改理念强调“教学以人为本”,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可以通过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观察事件、讨论问题等方式,营造出真实的语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二、注重文本的多元解读和思辨能力培养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在每一篇经典文本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强化课程目标的整合性和综合性新课改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综合性,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文学与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例如,在学习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结合相关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四、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探究性学习的引导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性的培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读一篇文章,通过合作讨论和交流,促进彼此的学习成长。
五、加强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新课改理念追求“知行合一”,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样全新的要求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语文知识的主要学习场所,所以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成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一个全新的小学语文课堂呢?本文将就此做一些探讨。
一、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时,有关部门和学校针对新课改的要求,都多次组织关于新课标解读的培训会,很多教师也得到了不少关于新课改的学习资料。
但好多教师没能静下心来好好研读,所以会存在对新课标要求把握不到位的情况。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新课程理念呢,首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充分关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强调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能够使学生在适合他们的教学中有收获,在收获的基础上有提高。
不能在不熟悉学情的状况下搞满堂灌,或者只注意课堂设计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
其次,新课标下的教学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具体来说,那就是教师不像以前那样单纯地在课堂教学中灌输知识,而是注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方式巧设教学环节,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的课堂演示或用实物、多媒体资源来给学生直观印象,加深理解,也可以旁征博引,充分利用学生已知来探讨未知,让学生直接质疑,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二、要适应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可谓“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
从文体上说,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
就记叙文来说,还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种。
这样,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就要考虑教材的内容、体裁特点等。
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的每节课都要体现总的教学要求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若脱离了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服务的针对性。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共3页文档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核心理念2019年胡锦涛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中说:“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纲要”一定要着眼国家未来发展,充分考虑人口变化、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特点,对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前瞻性安排,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前沿,努力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性、多层次教育迫切需求。
这将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里教育行为纲领与行动指南,每位教师都要思考如何“衡量未来社会发展,把握教育发展脉搏,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富有国际视野与情怀一代新人。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等问题,在今后一定时间内发展潜力最大行业是第三产业――高科技方向服务业。
而中小学教育将影响受教育者一生,所以,对于中国教育走向及如何落实党与国家战略意图,作为当代基础教育教师应该在思想上有一个清楚认识,才能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将新课程核心理念落到实处。
我们所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要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
那么一个新时代教师,如何以人为本,结合学生“三个世界”,在有限课堂教育教学中,落实国家发展纲要呢?首先,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理解国家教育核心理念,解决培养什么人问题,形成新教育观念,具备先进教育思想,具有高远教育情怀,有为实现教育理想而迸发创新精神,有坚忍不拔意志,有一往无前气概与魄力,因为落实国家教育战略绝非一日之功,它有待全体教师鼎立践行。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
基于国家教育纲领,在全国逐步推行新课程,但真正落实新课程是教师,所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实用性、渗透性、社会性与科学性、创新性等先进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主题,而实施教育阵地在课堂。
谈谈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的
谈谈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正确理解目标的内涵并认清目标之间的关系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不再作为中心。
这一方面是因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另一方面是由于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大纲,不再把学科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标准,而是强调数学学科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保留与近代数学发展相关的内容。
当然,对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的理解,应该是有机的整体的,而不是刻意的去追求。
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总体价值观、课程改革的终极价值观。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不应该是高度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而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是游离于知识之外的,不是凌驾于知识之上的。
如果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出花样,那只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楼宇。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失去了意义建构的依据。
数学学科的教育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综合考虑。
当然,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只是每一节课刻意追求的,而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总体价值观、课程改革的终极价值观。
所以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来衡量每一节课,教学过程中,这三个目标应该整合起来。
从教学过程来看,某节课可能只是知识性的或方法性的或多或少的体现,关键是教师一定要有这种意识。
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以育人为己任,一旦有适合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就要义不容辞的贯彻和渗透,即教师要有一种大的教育观,大学校观。
数学学科的教育仅仅是学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仅仅是人生一部分,学生仅凭一次性学习(学历教育)所掌握的有限知识是无法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全新的概念无疑将对学校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
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摘要新课程标准,是每位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依据。
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贯彻并实施在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呢?在此,我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并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做法,就语文教育教学该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谈一点自己的一得之见。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初中语文一、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头脑1、加强理论学习,将课改新理念武装在语文教师的头脑中。
语文老师不仅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统一安排下的相关的培训活动,同时还在学校、教研组组织下结合自学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精神,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重点,将这些理念精体现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之中,以最新的姿态、最快的速度走在课改的前列。
2、主动而及时了解外界的最新教育动态。
订阅语文杂志、通读语文刊物,研究语文最新动态,加强校际交流,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教学思路。
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力思维的发展和人格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正确认识语文教师的主导功能,加强语文教师群体的合作性1、转换语文教师的角色。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
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育教学的意图、策略等影响学生,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享有独特体验、持续发展的权利。
2、明确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能。
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
落实新课程重在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落实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教学实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落实新课程重在教学实践。
一、转变教学观念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强化教学实践意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应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应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优化教学设计1.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制定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
2.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案例教学等。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学评价1.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改革强调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2. 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断。
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1. 加强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新理念_0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的实施,带给了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作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转变教育理念。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新课改特别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
我认为,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环境,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才会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
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的基础上,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变化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让数学走向生话,让生活走进课堂,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
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让学生开展次模拟超市购物: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让学生为自己的小房间考虑购买合适的地砖等。
这时学生们就会惊喜的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时时在用数学,体念到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的趣,领悟到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而做到灵活运用数学。
三、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转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让课本上的知识。
“活”起求。
例如,我在教统计的意义时,就采取了放弃书上的例题,而是在班上搞了一个小型调查:学校准备再建一幢大楼,校长室向所有学生征求意见,你们说,是选择建童话城呢?还是科技馆或体育馆々课堂的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学生们思维灵活,七嘴八舌,纷纷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
初级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物理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物理论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初中物理课程地内容是非常丰富地,教师应全面体现课程理念,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笔者先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地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贯彻新课程地理念.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体现新课程理念初中物理教学依据新课程标准、新地理念和学生地认知特点,要从以往地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地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地一切”地新地教学理念.初中物理课程注重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地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也就是说以学生地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地智慧与潜能为根本.教育地价值取向从“以社会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是近年来科技、社会和文化发展地反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地需要,成为新课程理念地一个亮点.“生本”思想意味着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体现学生地主体地位,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地个人发展着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而不是仅仅拘泥于考试和分数,尽自己地最大努力让学生爱上物理课堂,爱上物理.比如,实验是物理课堂上必不可少地一个部分,但也因为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并且浪费时间而被很多教师忽略,或者由教师独自一人完成演示.初中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十分活跃地阶段,相对于枯燥乏味地理论知识而言,他们最感兴趣地莫过于实验了.教师不妨大胆地放手,将实验地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亲手做实验留下地印象比老师讲十次都要深刻得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物理知识地大门,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学生地小心愿,使之成为课堂真正地主人.“凸透镜成像”“杠杆平衡”等实验学生都可以完成得十分出色,要充分相信他们地能力.二、理论联系实际,贯彻新课程理念加强物理学习与生活之间地联系,是“新课标”提出地新课程理念要求,也是由物理学科地特点和物理教学地规律所决定地.生活对物理犹如空气和阳光,是须臾不可或缺地.教师要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地联系.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有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如,声、光、热、力、电等),进行观察、探究、认真地思索而推理、概括、总结出来地.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物理现象应尽可能地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便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地一些内容,还应该关注学生地个体差异,激发并保持学生地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知识,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既要突出能力本位,又不能削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地教学,要根据新课程所提出地“双基”教学概念,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它还整合了“学生地学习兴趣、求知欲、探索精神,获取新知识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地能力、交流与合作地能力”等许多新要素,是学生发展地基础.三、改变教与学地方式方法,实现课程目标教师要根据每一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与学方式地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地教学方法,教师提供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地物理现象,让学生自身进行不断探究,认真地思索而推理、概括、总结出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地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地、多样化地、富有个性化地探究与交流,如此,学生地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主要途径,逐步实现物理课程目标,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我们可以说掌握知识地多少不是最重要地,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地.在“21世纪教育地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中,就是将“学会认知”放在教学首位地.实践证明,物理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灵活采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性环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说全新地教法就必须建立在全新地课程理念之上;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地创新能力,全面地实现新课程基本理念.因此,教师要结合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地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考文献:解玉嘉.对通用技术课程地理解与实践[J].现代教育论丛,2008(4).编辑王团兰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几点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几点思考摘要:河北省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马上就要实施,为迎接《新课标》的实施,现谈谈我体会,与大家共同探索新课改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体验学习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的效果。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育新理念主张”以人为本”。
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既要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把学生当作被动、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灌输,任凭园丁栽培,任凭工程师设计制造、雕塑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使者、合作者和学生一起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共同探索者。
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
让学生体验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自主研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摘要】新课标理念的提出,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对很多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有一定把的冲击。
不同于以往严肃板正的教育理念,新课标理念更加具有活力,关注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学生本身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是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评价的唯一标准,课堂氛围更加积极,学生学习更加充满动力,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理应学习和深刻研究新课标理念,时刻践行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标理念;实践策略【正文】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国家十分重视教育行业的发展,想要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理念,教师就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教育方法,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更好的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根据不同的学生,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
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实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小学教学工作的发展。
新课标理念的内涵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不能单纯的了解理论,最重要的还是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一、浅析当代教学中新课标理念的实践现状教育观念尚未转型,依然存在问题。
虽然新课标理念的提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从各种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来讲,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新课标理念的内涵依然不够理解,对于理论知识上虽然有认识,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还是没有做到,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一定欠缺。
过度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长沟通过于紧密,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调整,课堂内容不够深刻等问题,都需要不断改正。
新课标理念只是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具体如何践行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推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堂忽略了基本的知识教学,过于强化学生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展开教学工作,给与学生适量的自我展示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一、如何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与实际教学完美结合?1.正确认识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十大基本理念,基本完成教师观念的转变。
十大基本理念: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过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十大基本理念,突出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不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还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新的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老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重视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和价值,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过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准确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
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得联系:只有在学生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中,才能实现知识技能的构建,只有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到提升,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过程和方法存在的价值;三维目标内在的统一性是都指向人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1)教师常以原来的教材要求来理解新教材的内容,用高考来指挥新课程的教学,从而导致众多的教与学的矛盾。
内容讲授不完,课时不够;补充知识过多,增强学习难度,补充内容与后续教材内容重复,缺乏对知识、能力螺旋上升编排的认同感。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处于一种原始自然状态,教学过程中凭感觉展开教学,缺乏对新课程的全局观念;甚而至于认为:课改改与不改一个样,反正都是瞄准高考,我还不如用老办法。
如何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如何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理念的实施,关键在“实施”上下功夫。
无论新课标理念多么新颖、科学,多么适应当今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果只是唱得天花乱坠,理论漫天飞;教师们只是在观望,而不是脚踏实地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理念永远都是空话。
新课程根据政治教学实践,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注重做好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理念。
一、结合《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谈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这一基本理念首先播放一段视频:《中俄联合军演地点近钓鱼岛显普京态度微妙改变》,根据视频信息设置两个问题:问题一:中俄军演地点选在东海海域为何日本有激烈反映?学生对于中日关系历史课上以及时事新闻中都有所了解,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的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都动摇着中日之间的关系。
学生结合中日矛盾分析得出:利益对立是冲突根源。
问题二:对于军演地点普京态度为何有微妙的转变?这里涉及乌克兰危机问题,学生有所了解但又不是很清楚,为此我向学生展示了“乌克兰危机”的资料,学生认识到乌克兰危机是由于欧盟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争夺引起的,俄罗斯与欧盟的对抗需要寻求中国的支持,因此对于军演地点选择东海海域,普京由反对到支持。
这体现了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将枯燥的内容以时事材料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结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部分教学设计谈谈“注重做好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这一理念播放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获得者――徐本禹的贵州支教事件,让学生形象感知人生价值的实现所需的条件。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意味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贯彻新课改理念,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应该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引入有趣的教学资源和案例,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与学科内容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趣的小说、诗歌或者名人传记,展示语言的美妙和文化的魅力。
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课外阅读分享、读书笔记展示等,让学生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贯彻新课改理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包括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培养,以及语法和修辞手法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训练。
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可以进行阅读策略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可以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会组织文章结构,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意识。
例如,在文学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文本进行思辨性的阅读和解读。
通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摘要: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在要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33-0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也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全班互助学习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为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让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理念,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承担学习的责任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作为初中生,应该学会逐步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勇于承担学习的责任。
因此,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能够扎实掌握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决心。
可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科任教师如果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有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管理者,这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原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一、如何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与实际教学完美结合?1.正确认识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十大基本理念,基本完成教师观念的转变。
十大基本理念: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过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十大基本理念,突出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不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还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新的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老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重视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和价值,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过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准确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
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得联系:只有在学生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中,才能实现知识技能的构建,只有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到提升,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过程和方法存在的价值;三维目标内在的统一性是都指向人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1)教师常以原来的教材要求来理解新教材的内容,用高考来指挥新课程的教学,从而导致众多的教与学的矛盾。
内容讲授不完,课时不够;补充知识过多,增强学习难度,补充内容与后续教材内容重复,缺乏对知识、能力螺旋上升编排的认同感。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处于一种原始自然状态,教学过程中凭感觉展开教学,缺乏对新课程的全局观念;甚而至于认为:课改改与不改一个样,反正都是瞄准高考,我还不如用老办法。
还有部分教师对《课标》中一些新增了内容不熟悉,或仅停留于单纯的知识层面,对新增内容(比如算法)缺乏必要的学习,也就没有认识到新增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比如算法应该与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都有融合,而不是孤立的理解算法)(2)解题教学中,重解题技能,轻技巧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和提炼,方法论层次浸透不够,机械模仿多于独立思考,数学思维层次不高,于高考也有诸多不利;围绕高考的“题型教学”“题海战术”没有得到很大改变,或者变“题海战术”为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自由发展,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得以体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升。
“题型教学”虽暂时能起到应付考试的作用,但多数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题型”背后蕴涵的概念和思想,缺乏对知识方法的概括、提炼和引伸,遇到显然的变式题目就一筹莫展;每次考试结束,老师就感叹: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在考试的时候就想不到呢?!新课程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想得到,做得来。
(3)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知识背景和应用不够,导致学习过程不完整。
(4)轻视概念教学,不能完美理解新教材安排意图。
(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想一想:教材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怎么用教材中的例子?与后续教学内容有什么关联?教材内容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该怎样体现这样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等)多数教师多数时候在概念教学时,走过场,“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引入着墨不够,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概括本质特征的机会,不能向学生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5)教师教得累,甘于当学生秘书,教学不自然,多数是“强加于人”。
教学中当然不止这些问题,我就不一一归纳了。
上述问题,既是多数老师存在的,也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与各位老师一同交流,一同进步。
3.如何实现新课程理念与实际教学的完美结合?这是一个大问题,是我不能解决的大问题。
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一是希望各位同仁继续探讨思考,二是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的想法:(1)教师理论知识的铺垫过程是长期的艰巨的(不是说到成都培训一两次就可以成为专家了,理论知识就上去了,至少我是不行的。
越培训感觉自己差的更远,所以我只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想法,与各位老师共勉,希望大家不要见笑)作为课改年级数学教师,首先应该仔细认真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即《课标》,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树立课改观念,在主观上有课改的愿望;教师应站在制高点,统观全局,从高层次理解课改;其次是研读课改课程的全部内容,了解新课程的编排体系,弄清必修、选修的关系,弄清各模块间的联系,理解内容模块螺旋式上升安排的意图,学习并掌握新增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驾驭全局,不致于被局部内容的增减难易更新迷失方向。
(2)概念教学中,一定讲清概念产生背景,提炼概念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明白概念的作用和价值。
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借机向学生展示概念实际背景,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而理解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是抽象的,数学概念更是抽象的、概括的,应借助于具体的东西理解抽象的。
概念教学的核心是概括,打开数学家的思维,以典型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共性,抽象概括共同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通过例题形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分析的具体步骤。
如集合这一概念,作为教师,我们应讲清的几个问题:①什么是集合?(阅读教材,并要求学生举例,举例,对于学生来说是难题,应让学生参与举例,让学生多举例);②为什么引入集合这一概念?高初中数学有什么区别?贯穿整个集合教学,最后归纳出“集合”仅是数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工具,我们可用集合理解数学概念等;③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④集合这一新概念的引入,蕴涵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老师在教学中应提高解读概念所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对概念间的关系,要系统地,有层次,立体化地认识概念。
(3)在解题教学中贯彻课改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大法,即基本概念所蕴涵的基本方法。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高考更离不开解题,课程改革与追求高考成绩的高分数,并不矛盾。
解题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通过解题,使学生养成不断回到概念去,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这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切入点。
只有养成了这样习惯,才能使学生能独立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方案,而不需要教师的提醒、暗示,才能达到“高考中,老师想到的,考场内,学生也基本想到了”这样一个目的。
如此,教师还担忧什么呢?②解题训练中,应针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让学生对题型、对技巧;题型归纳,技巧的提炼,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很高的境界,这需要建立在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熟练应用的基础之上。
作为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再现归纳提炼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展现题型和技巧,我们不能担当学生的“秘书”。
③解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强概念的联系,寻找、挖掘已知条件,隐性条件,综合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内在关联,为解题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④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适度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追问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让学生思维更加准确合理,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⑤解题教学,应高度重视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
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应花更多的时间促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回顾与反思大致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该题解题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做了些什么?条件用到哪里?用到哪些方法?涉及哪些思想方法?从而进一步发掘哪些可以迁移到其他问题解题中的东西,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二、对于新课程教学中几点建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
四川也进行了两轮课改培训;我参加了今年的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培训,耳闻目睹其他兄弟校的课改进程,深感课改的迫切性,与发达地区相比,自叹不如啊。
在这里,我仅代表我自己,对课改提几点建议。
1.积极面对挑战,勇敢地迎接挑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心态决定一切,只有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铺天盖地席卷全国的新课程改革,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准确理解教学内容螺旋式上升的编排结构,把握新课程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不搞一步到位,删减的内容不要随意补充,不要擅自调整内容顺序,教学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追求通法,不过分追求“特技”------特技是用来欣赏的。
例如求函数的定义域。
常见做法是:把函数类型归纳为分式型、整式型、根式型、指数型、对数型、复合型等等,再辅以大量的习题总结方法,直接叫学生记住这些形式的求解方法;但是,为什么这样分类?在求定义域的过程中什么才是最基本的?学生没有思考,没有真理解,导致即使教师反复讲解,仍有部分学生不会求函数定义域。
这就值得教师去反思自己的教学了,怎样教,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感?师生认知过程的交集在哪里?从而从根本上降低教学难度和复杂程度,达到相同的教与学的效果。
3.积极关注高初中的衔接教学。
我们既要完成高初中知识的衔接,更要着力于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衔接,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视野、习惯,对学生心理上衔接加以辅导,促进学生由初中到高中的全方位顺利过渡。
4、适时适度的使用多媒体、计算器,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索和发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5、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为此,作为教学组织者应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能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中提出好的问题,设计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原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一类对象,共同属性而理解对象的本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水平数学思维活动,下面我用章建跃专家的“课堂教学”六字经作为我结束语。
课堂教学“六”字经问题引导学习教学重心前移典型丰富例证提供概括时机保证思考力度加强思想联系运用复式训练强调反思迁移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理解和看法,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