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针 疗 法 治 病 机 理 初 探

合集下载

火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火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2016年第20卷增刊火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周艳平(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00)火针疗法是使用一种特制的针具,将其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腧穴或一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1]。

火针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为燔针、焠刺。

《灵枢官针》记载:“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针灸甲乙针》曰:“焠刺者,燔针取痹气也。

”说明火针疗法对痹证有其独特的疗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相关研究报道指出[2]:火针疗法作为一种传统针灸疗法之一,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面应用颇多,疗效肯定。

现将近年来火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情况综述如下。

1火针治疗1.1普通火针针刺李亚东[3]选用细型贺氏火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以阿是穴为主,配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犊鼻、血海穴为辅。

将针体、针尖烧至通红,快速在阿是穴处散刺2 ̄3针,而后选配穴2 ̄3穴快速针刺。

火针未选取的穴位可再用毫针针刺,留针30min,平补平泻。

结果显示:49例患者中,临床痊愈35例、占71.43%,好转14例、占28.57%,总有效率为100%;有40例患者针1次疼痛减轻,其中15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痊愈。

毛力威等[4]采用火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以普通针刺作为对照组,治疗15d后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治愈率为38.10%,总有效率为76.19%,说明火针疗法治疗急膝关节骨性足则疼痛。

《素问·举痛论》“寒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倦,缩倦则脉叕急,则外引小络,故猝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可用附子。

3.3僵硬中风发生后3个月左右,患侧肩腕指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或疼痛,时间再长,可见肩关节半脱位,肌肉萎缩或痉挛。

典型体征:肢体僵硬,曲屈收引,划圈腿,挎篮肩。

《素问·六节藏象论》“静者养精,柔者养筋”就是说,阳气在静的状态下能养精;阳气在柔的状态下可养筋。

火针疗法:能治斑秃的中医外治法

火针疗法:能治斑秃的中医外治法

栏目编辑:邱婷婷****************火针疗法:能治斑秃的中医外治法⊙黑龙江省宝清县住院医师 兰欣茹河北省石家庄市主任中医师 李领娥河北省邢台市住院医师 王雅静斑秃是一种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一般初起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脱发区,边界清晰,无明显不适表现,脱发区扩展可融合成不规则形,甚至会出现眉毛、腋毛、阴毛等脱落,依据严重程度可分为斑秃、全秃和普秃。

斑秃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好发于中青年人群,男性及女性均可发病。

中医和西医治疗斑秃各有优势,西医一般是局部或系统应用激素等药物,可以较快速地取得疗效,但治疗中断后复发率较高,且长期使用激素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中医通过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掌握斑秃的基本治则,治疗上一般内外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脏腑失调则毛发不荣斑秃,在中医人们把它叫做“油风”,又叫“鬼剃头”和“鬼舐头”。

中医认为斑秃的发病与气血通畅及脏腑之间关系密切。

中医有“发为血之余”之说,《医学入门》中说:“血盛则发润,血衰则发衰。

”而肝主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功能,所以肝血亏虚就可能出现头发干枯、脱落的情况。

“无病脱发,亦是血淤。

”肝主疏泄,若情志不调,肝脏疏泄失常,气血则淤滞,精微物质不能濡养周身,毛发不荣而形成斑秃。

肾也与毛发密切相关,如《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肾其华在发,肾为精之处也,肝主藏血,精血互生,若肝肾精血旺盛,毛发生长;若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不能濡养毛发,毛发失养则易脱落。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又云:“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肺者其华在毛,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

肺主气,气为血帅,气血充足则毛发生长;肺气主宣发,输精于皮毛而润泽毛发。

《素问·经脉别论》言:“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肺朝百脉,肺气充足时则能行气血,气血充足则使毛发生长,若肺气虚弱,宣发无力,卫气不布,肌肤失养,则毛发不能润泽干燥枯焦,出现脱落。

国医大师贺普仁-火针疗法

国医大师贺普仁-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一、火针疗法的定义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的输穴或患处,以达到祛疾除病目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分为经穴刺法、痛点刺法、密刺法、围刺法、散刺法。

贺普仁创立的“三通法”之一的温通法就是利用温热作用,刺激穴位和部位,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经络通、气血行,因此称为“温通法”。

其治病机理就是温热。

贺老从60年代起研究火针疗法数十年,首先发起和倡导了火针疗法的临床使用,在火针的适应症及治病机理方面作了尝试和探讨,挖掘、应用、发展了这一传统的治疗方法。

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坚持使用火针治疗各种病症,包括治疗小儿弱智、子宫肌瘤、外阴白斑、慢性小腿溃疡、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疑难病证的探索,使火针疗法的治疗病种达30多种,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病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二、火针疗法的作用1、壮阳补肾、升阳举陷:因火针具有增强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的功能,所以能壮阳补虚,升阳举陷。

脾胃阳虚则可出现胃脘痛、胃下垂等疾病;如用火针点刺足三里、内关、脾俞、中脘等穴,可使脾胃经脉气血畅行,温运中焦,振奋阳气,祛除寒邪,使脾胃运化之功得以恢复,消化、吸收、升降功能趋于正常,使胃脘痛、胃下垂得以治愈。

心阳虚则胸痛、心悸;火针刺激心俞、内关以及心前区等部位,可壮心阳、益心气,使胸痛、心悸症状缓解。

中气不足则出现阴挺。

用火针点刺肾俞、命门等穴,可起到益肾壮阳的作用,使肾经气血畅通,气化功能加强,元阴元阳资源纵生,腰痛、阳痿、遗精症状缓解。

如点刺气海、关元穴,可益中气,升阳举陷,治疗阴挺。

2、疏通经络疏通经气、宣肺定喘:临床上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都属于顽固性疾患,火针可通过温热作用刺激大杼、风门、肺俞、定喘等穴,温化肺之寒邪,疏通肺之经气,经气宣通则可驱除邪气,邪气出则肺气得以宣发、肃降,而喘息止。

助阳化气、消症散结:癥结即肿物或包块在体内或体表的积留。

临床多治疗腱鞘囊肿、脂肪瘤、纤维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症。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火针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操作简单,见效迅速。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烧红,迅速刺入一定部位、腧穴,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针灸的一种。

古称“燔针”。

火针刺法称为“焠刺”。

火针原理火针疗法借火之力而取效,集毫针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身,临床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其原理,可概括为:1.借火助阳:借助火热,通过穴位、经络,激发经气,温壮阳气,是火针治疗之本。

2.开门祛邪:即通过灼烙腠理腧穴开启经络之外门,给邪以去路,使脓毒、瘀血、水湿、痰浊及六淫之邪外出,而祛除病因,是治本去根。

3.以热引热:借火开外门,使毒外泄,乃治病求本。

通过以上作用达到温壮阳气、生肌敛疮、散寒除湿、祛风止痒、祛瘀除腐排脓、散结消肿、止痛缓急除麻木、止咳定喘、清热泻火解毒目的。

针具针具多选用能耐高温不变软的钨锰合金材料制作,针柄以耐热导热差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针体较粗,针头较钝。

作为针具,以高温下针体硬度高、针柄不宜导热为优。

常用的有单头火针、三头火针。

单头火针又有粗细不同,可分为细火针(针身直径约0.5mm)和粗火针(针身直径约1.2mm)。

亦可用30~28号(直径0.28~0.38mm)的毫针,创伤较小,治疗范围广,患者较易接受。

操作方法1.选穴与消毒:①选穴:取穴原则:辨证取穴、辨病取穴、阿是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与毫针选穴基本相同,但选穴宜少,多以局部穴位为主。

软组织伤及各种疼痛疾病,以阿是穴及阳性反应点为治疗点。

选定穴后,用棉签在穴上按压一凹陷标志以利进针。

②消毒:火针治疗应严格无菌操作,针刺前穴位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与毫针刺法消毒相同。

2.烧针与针刺:①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

《针灸大成·火针》明确指出:“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

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因此,在使用火针前必须将针烧红,可先烧针身,后烧针尖。

火针烧灼的程度:需烧至白亮,否则不宜刺入,也不宜拔出,而且剧痛。

②针刺:可用左手拿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针,尽量靠近施治部位,烧针后对准穴位垂直点刺,快进速退。

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1

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1

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摘要:瘙痒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类疾病,常见的病种主要有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等,这些疾病常发展为慢性病程。

因其瘙痒剧烈,患者经常搔抓,病久之后皮损呈浸润肥厚或苔藓样变,因而外涂药物难以渗入皮肤深层,临床疗效较差。

祖国中医应用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可以明显减轻瘙痒症状,改善皮损状态,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关键词:瘙痒性皮肤病,慢性病程,火针1.火针的发展火针疗法始源于先秦时期,早在《黄帝内经》中,对火针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就有初步的描述,称火针为“燔针”“焠刺”,但对火针的整体认识却不够全面,如《灵枢·经筋》记载:“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说明当时运用火针仅限于治疗寒证,而热证则不能用。

唐宋时期,经过古代医家的整理,火针疗法不断趋于系统化,适应症已从痹症、经筋、骨病,扩大到内科、外科、眼科、五官科等的治疗。

如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先将火针应用于外科,治疗疮疡、瘰疬痰核等。

至明清时期,火针已进入成熟阶段,如明代医家高武首次提出火针治疗的机理,认为“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借火力,无补虚泄实之害。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得到了普及和提高,由此,火针也重新得到了重视,治疗范围远远超出了古籍所记载的相关内容。

在治疗传统疾病痈疽、痹痛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应用于临床上各科疾病。

贺氏火针疗法指出:“凡属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宜。

”2.火针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概况2.1慢性湿疹湿疹患者多由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之品,导致脾胃受损,失其健运,从而湿热内蕴,又外感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热湿邪阻于肌肤而发病。

且湿性黏滞留恋难去,故病程易致慢性,迁延不愈。

应用火针治疗湿疹,可开启腧穴腠理,点刺后针孔不会很快闭合,能使体内郁结的风热湿毒之邪有所出路,从而减轻瘙痒。

“久病入络”,“若风寒湿之气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

”慢性湿疹因病久邪气侵入血络后,经脉瘀滞失于濡养而发瘙痒。

火 针 疗 法 治 病 机 理 初 探

火 针 疗 法 治 病 机 理 初 探

ji火针疗法治病机理初探火针疗法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历代医学的总结和完善,最终成为一种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

经粗略统计,火针已能治疗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临床各种疾病近百种,但是我们常常在治愈了一些疾病后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够治好的道理。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解释火针治病的机理,这说明我们对其作用原理研究的远远不够,其中很多还缺乏现代化的检验手段来加以验证。

因而我们有意识加强对此方面的观察与研究,并从整个机体对于疾病反应的转机上来解释火针的疗效。

与此同时还查阅了现代医学的有关资料,在力争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火针治病机理,现探讨如下。

一单纯痛觉激醒作用针灸医师时常选用针具刺激人体体表比较敏感的部位,如口唇、鼻尖、指尖等来急救一些昏厥的病人。

象临床中常使用的醒脑开窍协定方就是例证。

此外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些精神不振、头晕、头痛的病人经针灸治疗后告诉我们:“感觉精神爽快,头目清醒。

”这就是由于针刺的痛觉激醒作用所致。

而火针除具有针刺的痛觉激醒作用外,还有局部灼伤的刺激,故临床的痛觉激醒作用较前者更强、更持久。

二痛觉刺激的重叠作用已有资料表明⑴因针刺或灸治所引起的疼痛可以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向脊髓发出冲动,与内脏的炎性冲动通过同一根神经的通路传至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

由于这两种冲动混在一起,针灸所引起的疼痛必然会影响内脏炎性冲动的传达,使疼痛中枢全部或部分不能再感受到来自内脏炎性刺激的痛觉冲动。

我们知道,火针的刺激量远远大于毫针,再加上病人对火针的注意力也远远超过毫针,即除了有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经过脊髓传至大脑皮层疼痛中枢强烈信号外,再加上精神因素的作用,因而火针的止痛效果也明显优于毫针。

如临床上我们用毫针治疗三叉神经痛未效时,再于同样的穴位上施以火针,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三第二优势兴奋灶的原理大部分针灸医生在治疗各种神经痛或带有疼痛症状的疾病时通常有以下4点体会。

火针疗法对皮肤病瘙痒止痒效果观察

火针疗法对皮肤病瘙痒止痒效果观察
荨麻疹为与过敏有关的疾病 ,皮肤 上有红色或 白色的风团 , 可 以是局部也 可是全 身 ,较痒 ,抓 挠后加 重 ;瘙痒症 是 以 瘙痒为主要症状 ,初期皮肤 多无变化 ,经抓挠后 出现抓痕 、 表皮脱落 ,严重者糜 烂 、肥 厚 、苔藓 样变 、湿疹 样变 ,止 痒后可 自愈 ;寻常型皮肤癣 ,又叫 “ 银屑病” ,局部皮损 为
痒在治疗瘙痒性皮 肤病 中起着关 键性作 用 ,多数 皮肤病 只 要不抓不挠会有 自愈 的可能。临床 上多 以抗组胺 药及激 素
类药物抗过敏治疗 皮肤病 ,往往停 药后皮 肤病反 复发作 或
针后由助手用 消毒 干棉 球迅 速轻 按针 孔 ,一 则防止 出血 , 二则可迅速 减轻疼 痛感 。火针 后 的针孔 严 禁搓 揉 、抓 挠 , 2 4小 时内不可 沾水 。 …一 般根 据患 者瘙痒 程度 和火 针耐受
程度选择 隔 3 、5 、7 日一 次 治 疗 ,一 个 月 或 两个 月 为一
疗程。
是加 重。笔者在 临床实践 中仅 单纯应 用火针疗 法 ,对各 种
皮肤病有瘙痒症状 的止 痒效果 取得较 满意 的疗 效 。现报 道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3 . 3 安全性分析 选取 2 0 1 0年 1月至 2 0 1 2年 6月在 笔者所 1 . 3 . 4 局部反应
经统计治疗 ,采用火 针疗法 治疗 ,瘙痒 症状 完全 消失 的7 4例 ,明显减轻的 6例 ,无效 1 6例 ,总有效率 8 3 %。
3 讨论
瘙痒在皮肤 病 中具体 的发 病机 理 目前 不是 十分 明确 , 有研究表 明多 种介 质在 瘙痒 中发挥 主要 作 用 ,如 :组胺 、 神经肽 、5一 羟色胺 、细胞 因子 、二十烷类分 子等 ,而介质 瘙痒 的受体位于真皮乳 头及表皮 的无髓 C纤维 ,游离 神经 末 梢上 。中医认为 “ 风为百病之长 ” ,是瘙痒发生 的重要原 因 ,风有 内风 、外 风之别 ,外风 多与 介淫 之邪有 关 ,又有 夹寒 、夹湿 、夹热 之说 ;内风 多为 肝 阴不 足 ,肝 阳上 亢 , 化燥生风所 致。也有 内外 之风兼 而有 之者。临床上也 有胆

火针的临床应用概况

火针的临床应用概况

四、火针的未来展望
四、火针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火针的治疗范围和效果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 和提升。例如,通过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我们可以更精确地确定治疗穴位和深度, 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火针的操作流程,我们可以提高治疗的稳定 性和可靠性。此外,进一步的研究也将有助于揭示火针的机理和作用机制,为火 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火针的适应症和优势
一、火针的适应症和优势
火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其优势在于能够 刺激深层肌肉和穴位,产生持久的舒缓放松效果,同时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 进炎症消退。
二、火针的临床应用
二、火针的临床应用
1、疼痛管理:火针可以有效地缓解各种疼痛,如腰痛、关节痛、偏头痛等。 通过将烧红的针刺入疼痛点,可以即刻减轻疼痛,并能持续数月之久。
3、行气活血:火针疗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有助于改 善皮肤暗沉和色素沉着等问题。
一、火针疗法的原理和特点
4、清热解毒:高温刺激能够促进身体内部的代谢循环,缓解热毒淤积,达到 清热解毒的效果。
二、火针疗法的应用范围
二、火针疗法的应用范围
在皮肤科,火针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 1、红斑狼疮:红斑狼疮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火针疗法能够缓解疼痛和瘙痒 症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红斑消退。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火针疗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疗法,其通过高温刺激皮肤表面,达到 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等作用。在皮肤科,火针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 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演示将介绍火针疗法的原理和特点,列举 其在皮肤科的应用范围,分析其优缺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一、火针疗法的原理和特点

火针临床应用介绍和治疗

火针临床应用介绍和治疗

29.05.2020
7
1950-2002年火针文献统计分析
文献类型:以临床应用研究文献居多,为626篇,占总文献数83·91%;综述文献 36篇(4·83%)所占的比例大于理论研究(1·21%)、实验研究(1·88%)、火针针
具(0·4%)三者总和(3·49%)。可见火针文献的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均处于较 低的 水平,对其机理研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没有新的突破。
火针临床应用介绍和 治疗
29.05.2020
1
自60年代起,贺普仁教授在实践中认识到 仅使用一种针刺方法的局限性,在毫针刺 法的基础上引入了火针疗法和放血疗法。 通过对毫针疗法、火针疗法、放血疗法的 多年实践,于80年代形成“病多气滞、法用 三通”理论,指导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29.05.2020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 诊断标准[1],均诊断为脑血管病,经MRI确诊。以 上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肌痉挛,修改的Ashworth 法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无意识理解障碍,无 严重的并发症,除外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等。将其 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29.05.2020
29.05.2020
8
据统计,在1949-2002年火针治疗的文献疾病达 115种左右,关节炎、疣、淋巴结结核、网球肘、 滑膜囊肿、带状疱疹、外阴疾病等的研究较为热 门,因此有关的文章也较多。其次是乳腺疾病、痣、 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胼胝、痹证、痤疮、 肿瘤等。其中肿瘤文献10篇,3篇为子宫肿瘤,5篇 为皮肤肿瘤,2篇为扁桃体癌。
29.05.2020
6
1950-2002年火针文献统计分析
其年代分布有以下特点: 第一,论文主要集中在1984后,1950-1983年的24年共46篇,

毫火针疗法作用原理及适应症

毫火针疗法作用原理及适应症

没有坚持治疗。
.
15
四、消肿散结
是指火针具有消散痞块、积聚、祛除肿胀的作 用。这些病理产物是由于气、血、痰、湿等病 理障碍集聚凝结而成的肿物包块,无论其长在 体表或集结在体内,火针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 效果。所以火针可用于胶瘤、瘰疬、痰核、乳 腺增生、血管瘤、纤维瘤、子宫肌瘤、前列腺 肥大、卵巢囊肿,以及有些恶性的肿瘤,如皮 肤癌、乳腺癌、膀胱癌,也可用于治疗中风等 所致的手足肿胀,临床上治疗脑血管后所致的 手足肿胀疗效很好。
.
22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和下肢麻木, 单纯性针灸治疗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取 得满意的疗效。如果配合火针治疗就能达 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如老院长的亲戚。
.
23
八、升阳举陷,温中和胃
通过火针点刺足三里、中脘等脾胃经穴使 其行气行血,温运中焦的寒邪、振奋脾胃 之阳气,使脾胃健运之功得以恢复。临床 常用火针治疗胃脘痛、胃下垂等均取得满 意效果,另外利用其升阳举陷之功治疗子 宫脱垂也可获奇效。
3.在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 全消失时,则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27
4.发热的病症,不宜用火针。
5.针后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搔抓,以防感 染。
6.针孔处理:如果针刺1—3分深,可不作 特殊处理。若针刺4—5分深,针刺后用消毒 纱布贴敷,用胶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
28
近年来火针在临床的应用
.
29
3. 注射针火针治疗嵌顿性内痔
左手轻按确定痔核中心,用7号注射针 头在灯上烧红,粘取硫磺粉,快速刺入痔 核中心点后迅即拔针,再外敷方纱,然后 用花椒水坐浴[3]。
4. 火针治腰痛
2组取穴,一组取委中、肾俞、腰眼,一 组取昆仑、气海俞、志室。两组交替,将 火针通电至针尖变红,入穴3-5毫米,速进 疾出[4]。

火针

火针

火针后,腧穴处皮肤可出现微红、灼热、 轻度肿痛、痒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不 用处理,会自行消失。若红肿出现脓点可 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腧穴处红肿加 重,分泌物增多,可外敷金黄膏。如刺破 血管,引起血流不止,可立即用消毒干棉 球压迫止血。
火针的临床应用
颈椎病
症状:颈项痛,转侧不利,伴头晕、 手麻。时有针刺样疼痛向肩臂和手放射。 检查:多有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旁侧 压痛。颈椎X片示颈椎骨质增生。 取穴:阿是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毫火针速刺痛点, 即刻自觉疼痛减轻,颈部活动受限有所 改善。 疗程:连续治疗5次,痛止,活动自 如。
在外科中的应用 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有火针治疗外科病的记 载,‚凡里有脓毒,诸药贴不破者,宜用熟铜 针于油火上燎透,先用墨笔点却当头,后以铜 针浅浅针人,随针而出脓者,顺也。‛明· 著 名医家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记载:‚火针者 ,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也‛、 ‚凡疡块结积之病,其宜火针,比非方效之功 ,火针甚妙‛,此外明代的陈实功的《外科正 宗》也有火针治疗种疮疡的记载。
(2)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针灸大 成· 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 不 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针要‚红‛。火针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得红透。 针 达到‚通红‛,‚红极‛,所谓‚白亮‛ 。针 体先红后 白,通透发亮,温度600-800度。烧得红透的针 ,在接触人体皮肤的一瞬间是通红色的,所以穿 透力特别强,刺入穴位时阻力非常小,这样就缩 短了进针的时间,减少了病人灼刺的痛苦。




慈云徐老师
绪论
火针是古代针灸中的一种针灸法,是‚旧九针 ‛之一,火针古称燔针、焠针、自针、烧针等 ,是将针烧至通红,然后快速刺人人体一定穴 位或部位,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一种针刺手法 ,具有祛寒除湿、消瘀散结、清热解毒、温通 经络等功效。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

浅析火针疗法【摘要】文章以火针疗法治病机理为出发点,通过逻辑分析,认为将火针疗法的作用机理简单的概括为是针和灸双重作用的叠加有待商榷,并将火针疗法与其它类似疗法做了比较。

【关键词】火针疗法火针疗法是指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特定的手法,刺入身体的输穴或部位,达到祛除病邪的一种针刺方法[1]。

有人将火针疗法的治疗作用机理表述为“火针疗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既有针的刺激又有温热刺激”[2],笔者认为此种说法稍有不妥,这种表述将火针疗法与温针灸疗法严重混淆了。

火针疗法具有针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用“灸”的作用来概括“火”的作用应属不妥。

现代研究发现火针加热后加热部位温度可达到800~900℃,由于在空气中迅速降温,刺入身体时仍达到200~300℃ [3],烧红的针体会使受刺激部位形成局部充血或是有红、热、痛或轻微的水肿现象,相当于临床上的ⅰ度~浅ii度烧伤,被烧伤部位包括表皮、真皮和肌肉,受刺激部位附近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渗透性增强,血浆由血管壁内渗出,从而使机体的应激性增强[4]。

高热量使组织灼伤的同时也被周围组织传导、吸收一部分,从而产生长时间温热刺激,这一部分被传导和吸收的热量产生的效应类似于温针灸中“灸”所起的作用。

对机体的轻度灼伤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其结果包括使血液中抗体增强,改善针刺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4],还包括对白细胞的影响,张晓霞[4]等证实火针可促进白细胞的渗出并提高其吞噬机能,进而帮助炎症的消退,并使炎症局限化,不致蔓延到全身各处,这解释了为什么火针可以治疗疮痈、丹毒、坏疽等炎症性疾病,而以上疾病应用温针灸治疗却较少有文献报道。

由于灼烧,火针出针后针孔本身会形成一个短期的开放性通道,使针刺部位与外界连通并进行一定量的物质交换,邪气会随血液一起流出,即给邪气以出路,正如《医学纲目》云:“拔引郁毒,此从治之义也,譬如盗人入家,必开门逐之使出,万一门不开而无所主,必伤生乃已”。

火针疗法简介

火针疗法简介

3.在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有轻微发痒,注意不能搔抓,则
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4.体质虚弱者采取卧位,糖尿病患者、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者慎用。
5.孕妇及产妇慎用,饥饿、疲劳的患者慎用。
6.操作要点:红、准、快,操作注意安全,防止烧伤、火灾的发生。
炎、呃逆等。
外科:乳腺炎、腱鞘囊肿、缩窄性拇指腱鞘炎、瘰疬、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静脉炎、
脉管炎、肩周炎、网球肘、丹毒、痛风、膝关节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以及各种疑难痛
证等。
妇科:不孕症、急慢性附件炎、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囊肿、外阴白斑等。
皮科: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湿疹、黄褐斑、痤疮、银屑病、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白癜
----------------------- Page 2-----------------------
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
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
年患者取穴可略多。确定穴位:选择经穴、压痛点、病灶局部。方法:拇指掐“+”字,选定
9针后反应及处理
1、风寒湿病,针时针尖有粘连感,针后在针处起小微粒,1日后可自行消失。
2、寒病针后在针处出现小红点,1~2日后即可消失。
3、湿毒病针后针处可能发痒,不要搔抓,1日后可消失。
4、一般不会感染化脓,倘若感染化脓者不必惊慌,酌情清创,即可在短期内痊愈。
1概述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
法。
《灵枢 寿夭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 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

火针疗法在皮肤病临床应用体会

火针疗法在皮肤病临床应用体会

火针疗法在皮肤病临床应用体会摘要:火针这个名称最早由晋代陈延之在《小品方》中提出,在古代火针还曾被称为“燔针、焠刺、烧针”等,火针疗法是指用特制的针具加热烧红后刺入身体的特定穴位或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文化的发扬光大,我国的针灸文化也在稳步发展,火针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科疾病,该法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愈来愈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基于此,本文对火针疗法在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火针疗法;皮肤病;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识码:A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烧热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的腧穴或患处,以达到祛疾除病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通过经络出现的各方面的表现,临床应用火针的热力,借火助阳、温通经络,以热引热等作用,其所消之症结包括气、血、痰、湿、瘀血、承湿等所致的疾病。

1 火针疗法机制分析1.1 以痛治痛针刺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向脊髓发出冲动,与内脏或神经的炎性冲动通过同一根神经的通路传至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病人对火针疼痛的注意力增加,以掩盖内脏疼痛,所以临床上我们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效果显著。

1.2 以痛治痒痛觉由皮肤表皮、真皮交界的游离神经末梢传导,而痒觉至今尚未发现特殊的痒觉感受器,研究发现少数疼痛神经纤维对组胺有微弱的反应,疼痛纤维承担着双重的任务,所以一般以为痒和痛是由同一神经传导,痛的阈下刺激可产生痒,而火针可使皮肤的“痒”转“痛”而化,中医有云“痒为痛之渐,痛为痒之甚”。

故火针在治疗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等严重瘙痒性皮肤病起到立竿见影效果。

1.3 调动免疫火针热力的刺激伤及表皮与真皮,甚至达到肌层,引起附近的血管扩张,促进白细胞外渗及提高其吞噬机能,调动机体自身免疫,促进局部炎症修复,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促进新生。

故临床上治疗鸡眼、疣、胼胝效果显著且不易复发。

1.4 消炎通过破坏皮脂细胞,使皮脂合成减少,从而使皮脂分泌率降低。

故用治痤疮效果明显。

火针治疗常见瘙痒性皮肤病的应用概况与止痒机理浅析

火针治疗常见瘙痒性皮肤病的应用概况与止痒机理浅析
ABSTRACT: Fire needle therapy is a treatment method that burns red acupuncture and quickly penetrates into acupuncture points or skin lesions. Because of its simple, convenient, effective and inexpensiv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been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recent years. In each depart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ire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ommon pruritus skin diseases and the modern mechanism of fire needle and itching,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and application idea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KEY WORDS: Fire needle; Itching; Skin Disea
神经性皮炎临床常见的症状为阵发性皮肤瘙痒与皮肤苔藓 样 变 ,火 针 治 疗 该 病 不 但 可 以 明 显 缓 解 瘙 痒 症 状 而 且 有 利 于 皮 损的变薄,促进局部皮损恢复。吴琳,金泽 [11] 运用火针治疗神经 性皮炎 42 例,据临床观察结果得出结论火针治疗该病临床疗效 显著;修猛刚 [12] 运用火针点刺治疗神经性皮炎 64 例,并对典型 病 例 做 了 报 导 ,经 火 针 治 疗 后 瘙 痒 感 消 失 、皮 损 消 退 ;目 前 火 针 治 疗 该 病 在 各 地 皮 肤 科 已 逐 渐 推 广 开 来 ,笔 者 于 四 川 省 第 二 中 医 医 院 皮 肤 科 见 证 了 火 针 对 该 病 的 神 奇 治 疗 效 果 ,由 于 火 针 直 接 作 用 于 皮 损 局 部 ,所 以 起 效 时 间 很 短 ,针 下 即 起 效 ,因 此 患 者 也乐于接受。 1.4 火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火针疗法的起源及历

火针疗法的起源及历

火针疗法的起源及历史火针起源于冶炼技术成熟之后,已有数千年历史,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

我国古代医家们结合艾灸、火法、熨法等温通疗法的特点,创造性的发明了火针疗法,经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成为针灸疗法中一支独特的实用技术。

(1)秦汉时期,奠定了火针疗法的应用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镵针、圆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关于大针的描述:“九曰大针,长四寸一尖如挺,针锋微圆”此处大针即为“火”字之误,火针针具要求针体粗大,针尖微圆,否则易使弯曲、折断,达不到治疗目的。

在火针疗法的适应证方面,《灵枢·官针》提出:“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经筋》“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明确指出火针适用于寒邪为主的寒痹等证,而对于热邪所致的痹证则是其禁忌。

在操作方法上,《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腑”指出火针的取穴及针刺方法。

从体质方面,《灵枢·寿天刚柔》:“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埣之;刺大人者,以药贵之’。

”揭示了火针疗法适用于体质强壮者。

至汉代,火针疗法在临床上应用已相当广泛,在《伤寒论》中对火针疗法的禁忌及误治后的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

如关于使用火针的禁忌及误用后的后果有“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甚至可出现神志变化,如“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愤愤反诺语。

若加温针,心忧惕,烦躁不得眠。

”在误用火针后出现变证时也提出了相应措施,如“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

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火针疗法申报项目理由及基础工作

火针疗法申报项目理由及基础工作

火针疗法申报项目理由及基础工作
火针疗法包含了两部分:火针针具和火针刺法。

一、火针作用机理
具有温壮阳气、散寒化湿、祛风止痒、敛疱生肌、祛瘀排脓以及清热泻火、行气解毒的作用,其作用原理可概括为借火助阳,开门祛邪,以热引热。

而火针针具对于病灶的损毁或松解的治疗作用则是这三个作用机理的具体化表现。

二、火针适应症
古代使用火针疗法治疗的病种多样,包括内、外、妇、儿以及五官等各科,主要用于治疗痹证、经筋病、外科痈疽、瘰痼痰核、囊肿、结节、窦道、淋巴结核、下肢静脉曲张等;痣、疣、带状疱疹、白癜风等皮肤病;慢性胃肠炎、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失眠、中风后遗症、坐骨神经痛、腰痛、骨关节结核、各类关节炎、阳痿、痛经等疾病。

“蕲春火针疗法是指流传于蕲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将特殊针具针尖烧红后刺入人体特定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温通经络、散寒祛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地域特征明显的古老针刺疗法!”该县文化馆负责非遗申报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蕲春火针疗法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所用之
“大针”法(亦名燔针、焠针、煨针)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及民国时期。

不仅《本草纲目》和《奇经八脉考》等医籍均有记载,理论体系较完备,以蕲春籍太医韩泰和李时珍为代表的众多医家,也都以针刺技艺精湛而载誉蕲阳,迄今已传承500余年,是大别山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广大民众所熟知和常用的治病法宝。

为传承这项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蕲春县卫生和健康局组织中医专家对这项古老的火针疗法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淋巴结核、乳腺增生、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火针疗法治病机理初探火针疗法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历代医学的总结和完善,最终成为一种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

经粗略统计,火针已能治疗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临床各种疾病近百种,但是我们常常在治愈了一些疾病后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够治好的道理。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解释火针治病的机理,这说明我们对其作用原理研究的远远不够,其中很多还缺乏现代化的检验手段来加以验证。

因而我们有意识加强对此方面的观察与研究,并从整个机体对于疾病反应的转机上来解释火针的疗效。

与此同时还查阅了现代医学的有关资料,在力争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火针治病机理,现探讨如下。

一单纯痛觉激醒作用针灸医师时常选用针具刺激人体体表比较敏感的部位,如口唇、鼻尖、指尖等来急救一些昏厥的病人。

象临床中常使用的醒脑开窍协定方就是例证。

此外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些精神不振、头晕、头痛的病人经针灸治疗后告诉我们:“感觉精神爽快,头目清醒。

”这就是由于针刺的痛觉激醒作用所致。

而火针除具有针刺的痛觉激醒作用外,还有局部灼伤的刺激,故临床的痛觉激醒作用较前者更强、更持久。

二痛觉刺激的重叠作用已有资料表明⑴因针刺或灸治所引起的疼痛可以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向脊髓发出冲动,与内脏的炎性冲动通过同一根神经的通路传至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

由于这两种冲动混在一起,针灸所引起的疼痛必然会影响内脏炎性冲动的传达,使疼痛中枢全部或部分不能再感受到来自内脏炎性刺激的痛觉冲动。

我们知道,火针的刺激量远远大于毫针,再加上病人对火针的注意力也远远超过毫针,即除了有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经过脊髓传至大脑皮层疼痛中枢强烈信号外,再加上精神因素的作用,因而火针的止痛效果也明显优于毫针。

如临床上我们用毫针治疗三叉神经痛未效时,再于同样的穴位上施以火针,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三第二优势兴奋灶的原理大部分针灸医生在治疗各种神经痛或带有疼痛症状的疾病时通常有以下4点体会。

1、疼痛的严重程度与留针的时间、艾灸的壮数成正比,即痛得愈厉害,留针的时间愈长,艾灸的壮数也越多。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2、疼痛得越厉害,针灸的刺激量也越大。

就是人们所说的疼痛的轻重与针刺的刺激量大小和艾灸火柱的旺盛成正比。

3、新病人的治疗疗程短,可有“立竿见影”之效,而久病的病人疗程相对要长。

4、对于痛症的病人我们在取穴时不一定要采用“以痛为腧”的方式去止痛。

如牙痛时临床医生常取合谷穴;腰背痛时取委中穴;胃脘痛时取足三里等等。

依照乌赫托拇斯基(前苏联生理学家)提出的“第二优势灶”现象来把上述的四项经验总结一下:当疼痛发生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一个兴奋灶,在针灸治疗中所发生的刺激也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建立另一个兴奋灶。

假如第二个兴奋灶的强度超过第一个兴奋灶的话,那么第一个兴奋灶的兴奋性将被抑制,而且将它的“兴奋性”也牵引过来,由于前者的兴奋灶被抑制和“牵引”了过去,所以神经痛也就消失了。

同理,疼痛程度越严重,则留针的时间和艾灸的壮数等也越增加。

其原理就在疼痛的兴奋灶的强度如果很大的话,那么另一个兴奋灶的强度必须比它更强才能将它抑制和“牵引”过去。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在病人刚刚得病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的兴奋灶还较弱、较浅,所以新病人只要经过一至数次的治疗即可痊愈,而久病的患者则需要多次的治疗方可痊愈就是缘于上述道理。

由于火针对机体的刺激量远远大于毫针,其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兴奋灶的强度也远远超过毫针,因而它对第一个兴奋灶的抑制与“牵引”作用也较之强,故临床中治疗各种疼痛甚至顽固性疼痛也有较好的疗效。

四改善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层除了调节身体内部的机能活动和维持内外二环境的统一性以外,大脑皮层还经常地调节皮层下各神经中枢的机能状态。

当大脑皮层处于较高的紧张状态时,皮层下各神经中枢受皮层的管束;当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降低时,则皮层下各神经中枢就开始占优势。

我们从人类或动物的睡眠及清醒状态中就可以观察到这一现象。

当人或动物处于睡眠状态时,心跳的次数减少,呼吸运动也变成深而长的形式。

此乃大脑皮层在正常状态下对呼吸中枢与心跳抑制中枢进行抑制的结果,当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降低时,呼吸中枢及心跳抑制中枢呈紧张性兴奋。

相反,在人类或动物处于清醒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发现上述的集中现象,其中的原因是当人或动物在觉醒的时候,大脑半球积极活动,而皮层下各中枢则处于被管制状态。

因此,当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皮层下各中枢机能活动的改变,由此造成身体内部各器官或体内的其他部分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新陈代谢的障碍及其它各种内脏机能失调等情况的出现。

现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针灸的疗效很可能是建立在大脑皮层调节作用基础上的。

其原理就是针刺可以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的抑制,因而对病理过程发生良好的影响。

目前已有资料表明,针刺可以影响大脑皮质,使它对于皮层下中枢进行调节,特别是弱刺激常常能够使机体从不正常的状态趋向正常·3。

我们经过近两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用火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53例)优于毫针,且已经经颅多普勒超声仪证实,而前者的针刺强度恰恰明显大于后者。

由弱刺激对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是经动物实验与临床症状的改善得出的结论。

而我们经临床实验发现火针强刺激对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并经现代化仪器检验得以证实。

以上结论孰是孰非还有待今后临床工作的进一步验证。

无论结果如何,火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证实了火针却有改善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进而影响血管的收缩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精神因子的作用当病人接受火针治疗时,其注意力通常是集中在医生的火针针具与技术操作上,再加上火针对皮肤组织引起的痛觉与烧灼感,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患者对身体上原有病灶处的疼痛刺激与其它不适等的注意力。

六皮肤局部充血烫伤的作用火针疗法是利用特制的针具在火焰上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去刺激皮肤上的刺激点。

这种灼热刺激可以在皮肤上形成局部充血或是有红、热、痛及轻微的水肿现象,相当于临床上的Ⅰ~浅Ⅱº烧伤。

正是由于这种热力的刺激伤及了表皮与真皮,甚至达到肌层,进而使该部位附近的血管扩张,血管壁的渗透性增强,血浆由血管壁内渗出,从而使机体的应激性增强。

故火针的作用机理并不是单纯的激惹皮肤,它与皮肤的免疫作用也是分不开的。

我们曾用火针治疗了十余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也表明,火针确有使血液中抗体增强的作用。

此外,大家还明白,当皮肤受到损伤时,可以放出组织胺样物质3(因为火针治疗本身就是对人体的一种伤害性刺激)。

同时,那些变了性的组织逐步溶解,变成异体蛋白而被身体吸收,因此人体就呈现出一般性的全身反应,如白血球数增高、血糖量升高,血清中补体和凝集素等增加的现象。

另外,经火针治疗前后的红外热像图观察表明(注4)火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平均温度升高0.2391℃,经统计学处理其变化有极显著差异(P〈0.001〉。

病变部位温度的升高表明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和局部组织代谢的加强,这种反应有利于炎症等病理反应的消失和肌肉皮肤等正常组织的营养。

因此,可以认为:火针后局部温度升高所提示的血液循环与局部新陈代谢的改善,也是火针治疗疾病的机制之一。

从火针的整个治疗过程来看,可以肯定的说,火针是与皮肤组织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的。

七与内脏牵涉痛的关系临床上通常将内脏引起的痛觉分为二大类。

第一种是内脏真正的痛觉——当内脏器官发生强烈的痉挛和强烈的伸展时而引起的疼痛。

如幽门狭窄时可以形成疼痛,这种痛感能够使我们直接意识到是由内脏发出的。

第二种是内脏牵涉性的痛觉,即当内脏有炎症等疾病存在时,由内脏发出的炎性冲动经后根传达到脊髓直至大脑皮层,并在大脑皮层形成刺激点。

因为皮肤感受器的刺激感受性高于内脏,故由内脏的刺激感受低的部位通过大脑皮层向皮肤的刺激感受性高的部位形成刺激反射,于是该脊髓神经节所支配的皮肤领域内发生疼痛或形成知觉过敏带,即人们常称的“海特氏带”。

例如心绞痛时往往被认为是手臂内侧、腋下或二肩所引起的疼痛。

在医学界中常利用内脏与体表皮肤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影响脊髓上同一段神经所支配的内脏,使它产生血管扩张或减少疼痛的疗效。

这一机理在针灸疗法中应用得更早,如华佗夹脊穴治疗心绞痛、肝胆区疼痛、哮喘等胸腹腔的疾患就是很好的例证。

另一个例子就是根据内脏痛觉反射在皮肤上所表现的疼痛部位常常是针灸治疗的选穴所在。

如胃部疾患常在中脘穴附近发生疼痛与不适,而该穴又恰恰是针灸治疗胃脘部疾患时主要刺激点。

反之,临床上因胃脘部疼痛而进针中脘穴的,大都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众所周知,针灸的止痛作用在国际上已得到认可,火针的止痛作用也经过了几千年的临床验证。

而火针选穴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以痛定腧”,如腰痛取肾腧、三焦腧;痛经取中极、关元;急性胃肠炎取中脘、天枢、大肠枢、小肠枢等,取穴大都位于疼痛局部,说明火针治疗痛症也与内脏牵涉痛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对血液成分的调节作用血液循环在维持人体各个器官与组织的正常生理运动及防止疾病的侵袭方面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各个内外因素的刺激可以影响血液成分的改变,国内外以有很多报道已证实了这种改变可以通过针灸的作用得到调整,如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沉、血糖、血钙等均有较明显的调整作用。

(5)为了证实火针是否对外周血液成份有调整作用,我们在门诊及病房共观察了130例患者在火针治疗前后的血象,发现有如下变化。

1、白血球:火针前白血球数值正常者,针刺后增减不一,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该组共观察了30例)。

白血球高于正常值者,经火针治疗后有较明显的改变,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这组病人共90例,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

这一点与以往报道的用火针针刺后可引起各类炎症性白细胞总数减少的结果是一致的,但不象有些报道那样,能使之大减。

大家知道,白血球是血液中有形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的卫士,其中的中性粒细胞属于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火针后,除了局部的血液供应增强外,还可促进白细胞的渗出和提高其吞噬机能,进而帮助炎症的消退,并使炎症局限化,不致蔓延到全身各处。

由此,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传统医学常用火针治疗人体的疮痈疖肿、丹毒、脱疽、臁疮腿等感染性疾病。

前苏联学者在解释针灸疗法的作用转机部分时曾有以下结论:①中枢神经系统能够通过介质(由神经末梢产生而进入血液内的物质)来调节白细胞的吞噬机能。

针刺后可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交感神经活动的加强可使机体的吞噬机能亢进。

②大脑皮层能对白血球的吞噬机能进行调节。

③对皮肤进行中等强度以上的刺激可以很显著的加强吞噬机能。

④当机体处于急性炎症与其它某些病理状态时,可使白血球对于神经的敏感性增强几千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