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文言虚词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七八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

七八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

七八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一、而1、连词表并列,“又”:黑质而白章表转折,“却”︰奉厚而无劳表递进,“而且”:广起夺剑而杀尉表假设,“如果”: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修饰:吾恂恂而起表顺承,“就”︰驾而宿于朝房2、代词:通“尔”,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二、其1、代词人称代词:他(们)的:今其室十无四五焉自己: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指示代词:那(些);那(个)︰其中往来种作其中的:择其一二扣之2、副词:表推测,大概:则其庶几乎表反诘,难道:其孰能讥之乎表期望,一定: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婉商,可:汝其勿悲3、连词:表选择,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假设,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4、助词:表音节:路漫漫其修远兮三、且1、连词而且:河水清且涟漪况且: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2、副词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将:不出,火且尽四、所1、代词:所+动词=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作宾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的地方)此疾之所由生也(的原因)作定语:所过屠者朱亥(的人)约略估计之数,许:从弟子女十人所2、固定结构:所以: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手段或凭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办法: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老百姓,就在于皇帝用什么办法去统治)五、为1、介词被: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替:疱丁为文惠君解牛向:如姬为公子泣因为: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时间:当:为其来也2、动词治理:为国者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认为:孰为汝多知乎3、语气词:呢:何辞为?六、以1、介词用: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在:予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连词表因果:因为: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表目的来:以光先帝遗德表结果:孤违骞叔,以辱二三子表顺承: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行:戒奢以俭4、副词:通“已”: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5、固定结构:以是,是以:因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七、因1、介词根据: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通过,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依靠:因人成事沿袭:因遗策,蒙故业2、连词因为: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木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3、副词就:侯王因谓公子曰趁着:因利乘便八、于1、介词在:战于长勺向:赵氏求救于齐同: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被: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连词:于是:(有时翻译成:在这时)于是余有叹焉九、则1、连词就,表顺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却,表转折:芙藻则不然如果,表假设: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副词,加强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十、之1、代词,人(物、处所)︰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指示代词,这;这类;这些: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助词表偏正,的:此五霸之伐也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宾语提前的标志:宋何罪之有表时间,不译:顷之,持—象纺至表音节,不译:寡人之于国也3、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一、复习“之”(一)代词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②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③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③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

(《狼》)(三)动词。

译为:“去”、“往”、“到……去”。

如:辍耕之陇上。

《陈涉世家》二、复习“其”1、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可译为“他”“他的”“她的”“它的”a.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② 指示代词,如果“其”后面跟的是数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作定语。

a.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样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

①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②表示反诘,反问,可译为“难道”,其.真无马邪(《马说》)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恐怕”“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人教版八下语文常用文言虚词归类(复习用)

人教版八下语文常用文言虚词归类(复习用)

八下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或置酒而招之.他2、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前置标志3、虽有千里之.能的4、食之.不能尽其材它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整音节,可不译6、执策而临之.它7、弗之.怠代指抄书这件事8、走送之.代指书9、益慕圣贤之.道的10、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11、当余之.从师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1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13、心乐之.代指水声14、乃记之.而去这地方15、属予作文以记之.这件事1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17、前人之.述备矣的18、名之.者谁它19、醉翁之.意不在酒的2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都代指山水2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22、局促一室之.内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2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2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2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26、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它二、其1、亦不详其.姓字他的2、亲旧知其.如此他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5、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6、其.真无马邪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7、其.真不知马也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其实”8、或遇其.叱咄他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他们的10、其.岸势犬牙差互它的11、以其.境过清它的12、增其.旧制它的13、其.喜洋洋者矣那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的15、其.西南诸峰它的16、醉能同其.乐他们三、以1、因以.为号焉用,拿2、以.此自终凭3、以.乐其志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4、不以.千里称也因为5、策之不以.其道凭,根据6、无从致书以.观来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8、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9、以.衾拥覆用10、以.中有足乐者因为11、以.其境过清因为12、属予作文以.记之来1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都是因为的意思14、醒能述以.文者用15、夫不能以游堕事因为四、而1、或置酒而.招之表承接关系2、既醉而.退表承接关系3、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关系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关系5、执策而.临之表承接关系6、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关系7、潭西南而.望表修饰关系8、乃记之而.去表承接关系9、感极而.悲者矣表承接关系10、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关系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关系12、野芳发而.幽香表承接关系13、而.乐亦无穷也表承接关系14、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关系15、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关系16、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关系五、于1、不戚戚二.贫贱由于2、不汲汲二.富贵对于3、骈死二.槽枥之间在4、每假借二.藏书之家向5、刻唐贤今人诗赋二.其上在6、多会二.此在7、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二.两峰之间者从8、有亭翼然临二.泉上者在9、二.时冰皮始解在10、潇然二.山石草木之间者在。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虚词是指在文章中,没有实际含义但是起到将句子连贯、语义完整的词语。

常见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包括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以及叹词等等。

下面就对于初中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说出更优美流畅的中文。

一、副词副词主要表示一些状态、动作的程度,或者引导出一些状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前面或者后面。

比如:“清辞丽曲,余悦其中。

”这句话中的“余悦其中”,其中的“余”就是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悦”。

二、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者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在时间、方位、目的等方面的位置。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一个介词,用来连接前面的名词“鸿鹄”,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连词连词主要有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种。

并列连词用来连接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从属连词用来连接一个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

比如:“曰春者,天之始也。

”这句话中的“也”就是一个并列连词,用来将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

四、助词助词主要用来支持前面的词语,比如用来表示主语、宾语、状语、谓语等等。

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中的“而”就是一个助词,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五、叹词叹词主要用来表达一些情感,比如惊讶、赞叹等等。

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达感叹之情。

比如:“哀哉,壮士殁!”这句话中的“哀哉”就是一个叹词,用来表示哀痛之情。

总之,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的整理和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虚词,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常用文言虚词。掌握常用文言虚词,阅读稳拿高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常用文言虚词。掌握常用文言虚词,阅读稳拿高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常用文言虚词。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阅读稳拿高分一、其(一)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代指自己。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们”“他(她)的”“他(她)们的”。

如“得其船”(《桃花源记》)3、代事,代物,可译为“它”“它们”“它们的”。

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不知其几千里也”(《马说》);“其视下也”(《北冥有鱼》)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那”“那样”。

如“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

如“其真无马邪”(《马说》);“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连词:表选择关系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二、虽连词:(一)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先让一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尽管”。

如“虽有千里之能”(《马说》);“虽有嘉肴”(《虽有嘉肴》);“虽有至道”(《虽有嘉肴》)(二)用于假设关系,表示最大限度地假设一种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就是”。

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故虽有名马”(《马说》)三、者(一)代词:可译为“……的”“……的人”“……的情况”“……的原因”等。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同游者”(《小石潭记》);“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高者挂罥长林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助词:引出判断、陈述、原因等,可不译。

如“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四、则连词(一)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那么”“就”。

如“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核舟记》);“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二)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就”。

初二文言文虚词复习

初二文言文虚词复习

初二语文文言虚词一、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二、常见文言虚词:“之”一、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②邑人奇之。

(《伤仲永》)③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④又数刀毙之。

(《狼》)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余闻之已久。

(《伤仲永》)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③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童趣》)3、音节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①卒之为众人。

(《伤仲永》)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B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其”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虚词整理----其:这。

---虽:即使。

以:这么。

3.----之:结构助词,的。

----则:那么,就。

5.----其:代山峰。

6.----之:结构助词,的7.---之:结构助词,的。

8.未复有能与:参与。

其:这。

者,……的人。

9.---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0.与:和。

为:动词,做。

者,……的人。

11.----于:在12.耳:罢了。

13.---表顺承14.主谓之间;代词丈夫15.----去,到16.:----代词女子;去,到----把;的18.----的19.----代词,正道;自己的。

20.----从21.----给22.----代词,他的23.----在;表顺承24.----如果25.----表并列26.? ----怎么,哪里;是。

27.----的28.----表修饰。

29.----表顺承,连词“来”。

30.----哪里。

31.----到;的32.代指愚公一家。

33.----表修饰。

代指愚公。

----介词,凭借----加强反问语气。

36.----主谓之间,不译。

37.----主谓之间,不译。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连词,表目的,不译。

39.----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代指愚公。

40. ----向41.的;语末助词宗正刘礼----于是;把;任命以……为……:把……任命……43.----来44.----动词,到。

45.----的46.----就。

47.----才。

48.----的。

49.----介词,用。

50.----连词,表顺承----其:代词,他们的。

而:连词,表顺承52.之:音节助词,不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1.----动词,作为2.----的3.代词,代指桃花林的美景4.----代词,那5.----指示代词,这----代词,代指桃花源7.----连词,于是、就8.代词,指桃花源的人(提的问题)----竟然、居然10.----介词,对、向11.----介词,对、向12.---代词,他的13.音节助词,不译14.---代指发现桃花源这件事15.代词,代指听到的水声16.---介词,把。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8年级】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加例句+出处

【8年级】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加例句+出处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虚词是指表达语气、语法关系、修辞手法等的一类词语,包括了助词、叹词、虚词等。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多样,具有一定的特色和规律。

以下将从虚词的用法入手,为大家详细介绍文言文虚词的相关知识,并举例说明其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但具有一定语法作用,用来表达语气、修辞手法、语法关系等的一类词语。

按照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虚词可以分为助词、叹词、虚词等几大类。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各类虚词的用法和特点。

1. 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虚词,用来表达语气、语法关系等。

常见的助词有“之、乎、者、也、而、所、所以”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和丰富的表达方式。

2. 叹词:叹词是表达感叹、称赞、赞叹等情感和语气的一类词语。

在文言文中,叹词的使用较为常见,常用的叹词有“哉、矣、乎、耳”等,常用于句末或句中,起到强调情感、语气的作用。

3. 虚词: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虚词,用来表达程度、语气、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虚词有“其、乃、皆、之、若、非、各”等,这些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变化形式。

二、虚词的使用方法和例句1. 助词的使用方法和例句:(1)之:表示动作的对象或结果。

例句: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自《论语》)(2)者:表示动作的执行者。

例句: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曲学而习之。

”(出自《论语》)(3)也:表示肯定或疑问语气。

例句:王曰:“善哉!仲尼,若是其闻诸!(出自《论语》)2. 叹词的使用方法和例句:(1)哉:表示感叹或称赞。

例句:鲁人熊良得为县令,祝福之,曰:“良哉!”(出自《史记》)(2)矣:表示肯定或确认。

例句:夫子自诹乎?大夫遂叹曰:“白矣!”(出自《论语》)3. 虚词的使用方法和例句:(1)其:表示特指或所属关系。

例句:圣人无三、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丰富表现古人的思想情感和修辞手法。

部编版八上文言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

部编版八上文言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

部编版八上文言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部编版八上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完全归纳初中常用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之】(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③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一老河兵闻之3.这,此。

如: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形容词)。

如: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处处志之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花之隐逸者也(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①送孟浩然之广陵实战练习之: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春冬之时山川之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初二语文文言虚词知识点汇总

初二语文文言虚词知识点汇总

初二语文文言虚词知识点汇总初二语文文言虚词知识点汇总文言虚词: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很容易被忽略,因为他们的实际意义不多,但是文言文就是因为有了虚词,句式才变化起来,没有虚词,文言文的美感会少了一半!中考生在中考复习中需要根据重要知识点来进行复习,为了方便大家可以更好地对语文学科进行复习备考,为大家总结了中考语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于(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a在其一犬坐于前b到指通豫南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a向告之于帝b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对万钟于我何加焉(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以介词:(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为介词:(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连词:w èi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所(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考实词与虚词一、16个虚词1.【之】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即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陋室铭》)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⑦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⑧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不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③指示代词,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3.【而】①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②连词,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⑤连词,表修饰“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4.【以】①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④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⑥连词,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⑦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介词,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④介词,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⑤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乃】①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③副词,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④副词,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⑤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①连词,表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连词,表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为】①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动词,表动作行为做可以为师也(《〈论语〉十二章》)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④介词,表示被动(常与“所”连用,也有单用) 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9.【者】①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亭者谁(《醉翁亭记》)②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①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③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⑤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1.【则】①连词,表承接。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句子的结构、语气、逻辑关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之”,代指贤臣。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例如:“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

2、用作代词通“尔”,你,你的。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中的“以”,译为“依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中的“以”,译为“在”。

文言文初中必备的20个虚词

文言文初中必备的20个虚词

文言文初中必备的20个虚词1.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初中的常见文言虚词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2、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6、被例:受制于人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而常用的虚词数量并不局限于18个。

然而,为了简化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最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是文言文中的18个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的归纳:1.之:·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或“这”、“那”。

·用作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用作动词,表示“去”、“到”等意义。

2.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处所、时间等。

·用作助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

3.者:·用作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

·用作助词,表示提顿,引出下文。

4.所:·与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所……的人”。

5.以:·用作介词,表示工具、凭借、原因等。

·用作连词,表示目的、结果等。

6.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7.则:·用作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因果等关系。

8.乃:·用作副词,表示转折、承接等关系。

9.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并列、选择等关系。

·用作副词,表示暂且、将要等意义。

10.于:·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等。

11.或:·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者”。

·用作副词,表示有时、或许等意义。

12.虽:·用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

13.然:·用作代词,表示“这样”、“如此”。

·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4.与:·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

·用作介词,表示对象、共同行动者等。

15.因:·用作介词,表示原因、依据等。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文言虚词知识点汇总
导读:初二语文文言虚词知识点汇总文言虚词: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很容易被忽略,因为他们的实际意义不多,但是文言文就是因为有了虚词,句式才变化起来,没有虚词,文言文的美感会少了一半!
中考生在中考复习中需要根据重要知识点来进行复习,为了方便大家可以更好地对语文学科进行复习备考,为大家总结了中考语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a在其一犬坐于前b到指通豫南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a向告之于帝b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对万钟于我何加焉(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介词:(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介词:(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wèi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

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

虽然,受地于先王(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杂然相许
(3)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1)代词a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

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b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c特殊: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2)
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