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1.交流与融合: 2.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促进了民族融合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 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 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 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 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 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 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 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 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 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 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 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阶段改革——孝文帝主持 汉化政策 侧重点是: 目 的 是: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
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主要内容: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 3)学习汉族的制度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 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作 用: 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 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 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 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 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 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 心发生。
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历史观 点的看法。
知识梳理
——改革背景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并举兵南下征服 较弱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迁都洛阳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 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 到达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 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 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 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 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魏玻璃碗
露田
禁 国家所有
限 桑田
农民所有 禁 麻田
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 农民、奴婢、 官吏均受田; 耕牛受田; 因轮耕而加倍受田; 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随力垦荒; 鼓励地少人 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
均田制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给农民耕种,土 地不得买卖,农民 交纳租税并承担徭 役和兵役。
影响
促进农业生产。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 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宋
齐 南朝
梁
陈 朝
2、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 期。
巩固政权统治。
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为隋唐提供制度借鉴。
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 同时,北魏废除了宗 主督护制,改行三长 制。三长制的实行, 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 直接掌握的编户(指 编入户籍的平民),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巩固。
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 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 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3、人民起义不断
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 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经济: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商业、农业、手工业)
奠定国家坚实的经济基础。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为结束长期分裂奠定基础。 3、民族:促进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结合“学思之窗”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保守势力强大, 不利于改革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 地主的合作
军事 文化
气候恶劣,交通 不便,生产不能 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 然”威胁,不 利于控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族 文化
地处黄河之南, 农业生产发达
知识梳理
——改革内容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 济落后,柔然威胁
租调制
颁布与均田制相适 应的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 向政府缴纳粟二石, 帛或布一匹。
作用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 轻,增加了政府的 收入。 使农民脱离宗主, 成为国家控制下的 编户齐民。
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 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 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386 北魏建立
439 北魏统一北方
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 加强.
北魏初期 汉 化
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 仿汉制设官制; 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文化: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农耕经济 汉化实质:由 ____________转向______________ 游牧经济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租调制 迁都洛阳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提高;(“顷不比亩善”:宁缺勿滥) 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 人口增多; 经济作物的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马背上得天下,能否在马背上治之?
改革迫在眉睫----社会矛盾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北魏洛阳平面图
移风易俗
穿汉服: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 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姓汉姓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 姓,并亲自主持“ 定姓族 ”的工作。既 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 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与汉族通婚:孝文帝通过联姻, 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 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说汉话:禁止说鲜卑语,30岁以上 暂缓。 汉服俑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 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定信 心; 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 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俸禄制 整 治 吏 治
作用
使北魏吏治状况开 始明显好转,为北 魏政权进行各方面 的改革提供了一个 比较有利的政治局 面,
规定由国家发放 官吏的俸禄,严 惩贪污枉法者。
均田制
均田制是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在经 历了长期的纷乱和战争后,政府掌握了大量的无 主荒地,大批农民又离开土地流亡四方,在这种 情况下,国家为了吸 引劳动力回到土地 上,增加政府财政收 入,也为了抑制豪强 对土地的兼并而推行 均田制。
第一阶段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 创建新制 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内 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实行均田制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租调制
作
用: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 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 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 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员的 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 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为此,孝文帝制定 了俸禄制和地方官吏任 期制。凡贪污帛满一匹 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官吏按政绩的好坏来决 定升降。 北魏玻璃瓶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 合加强。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 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 进程 4.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5.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 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货币贸易恢复;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1.交流与融合: ①鲜卑族学习汉族: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②汉族学习鲜卑族: 生产特别畜牧业生产; 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魏晋南北朝
鲜卑拓跋--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 片,你能分别描绘长 城南北人民的生产、 生活方式吗?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 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 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 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 和兵役。
三长制来自百度文库
废除宗主督护制, 改行三长制,即设 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土 地,征发徭役兵役。
影响
使农民脱离宗主, 成为国家编户。 配合均田制,国家 收入增加。 使地方政权真正掌 握在国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