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解析版)
高中化学选修四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专题练习解析
化学平衡的移动【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能利用相关理论解释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要点梳理】要点一、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通过影响化学平衡常数,而使平衡发生移动。
(1)若温度升高,K增大,则反应将向生成物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吸热方向移动。
若温度升高,K减小,则反应将向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吸热方向移动。
规律:温度升高,平衡将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2)若温度降低,K减小,则反应将向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放热的方向移动。
若温度降低,K增大,则反应将向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向放热方向移动。
要点诠释: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逆反应方向移动。
要点诠释:(1)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化学平衡不移动。
例如,可逆反应C(s)+H2O(g)CO(g)+H2(g)在某温度达到平衡后,增加或移去一部分C固体,化学平衡不移动。
(2)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v(正)减小,v(逆)也减小,但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方向移动。
要点诠释:(1)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是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旧化学平衡的破坏就是改变v(正)=v(逆)的关系,因此,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由于改变压强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所以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高考化学轮复习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移动(含解析)
目夺市安危阳光实验学校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1.在1 L定容的密闭容器中,可以证明可逆反应N2+3H 22NH3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c(N2)∶c(H2)∶c(NH3)=1∶3∶2B.1个N≡N断裂的同时,有3个H—H生成C.其他条件不变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D.v正(N2)=2v逆(NH3)解析:选B c(N2)∶c(H2)∶c(NH3)=1∶3∶2,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但不能说明各物质的浓度不变,不一定为平衡状态,A错误;1个N≡N断裂的同时,有3个H—H生成,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了平衡,B正确;混合气体的密度ρ=mV,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体积不变,密度始终不变,所以密度不变的状态不一定是平衡状态,C错误;v正(N2)=2v逆(NH3)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未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2.对于可逆反应:A(g)+B(s)C(s)+D(g) ΔH>0。
如图所示为正、逆反应速率(v)与时间(t)关系的示意图,如果在t1时刻改变条件:①加入A;②加入催化剂;③加压;④升温;⑤减少C,符合图示条件的是( )A.②③B.①②C.③④ D.④⑤解析:选A 加入A,因为A为气体,因此加入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故①错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只加快反应速率,故②正确;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因此加压平衡不移动,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③正确;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④错误;C为固体,浓度视为常数,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故⑤错误。
3.(2020·黑龙江四校联考)将等物质的量的X、Y气体充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X(g)+Y(g)2Z(g) ΔH<0。
当改变某个条件并达到新平衡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减小B.增大压强(缩小容器容积),Z的浓度不变C.保持容器的容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氦气,Y的浓度不变D.保持容器的容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Z,X的体积分数增大解析:选C 该反应的Δ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X的体积分数增大,A错误;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总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由于容器的容积缩小,故Z的浓度增大,B错误;保持容器的容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氦气,反应混合物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正确;保持容器的容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Z,相当于保持其物质的量不变,缩小容器的容积,而缩小容积,平衡不移动,X的体积分数不变,D错误。
【暑期特训】平衡移动和化学平衡常数(解析版)
(2)平衡发生了移动,如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
(3)减弱不能消除这个因素;题中易错点为B,注意改变外界条件平衡不移动,则也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本题难点是C选项,过氧化氢的分解本身不是可逆的,另外使用催化剂也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3.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3Y(g)⇌2Z(g);△H<0.上图表示该反应的速率(v)随时间
D.曲线上各点都是平衡点,a点时SO2的百分含量比相同温度下平衡时的百分含量大,因此应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使SO2的百分含量减小达到平衡状态,则a点v正> v逆,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恒温恒容,向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体系中充入无关气体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
恒温恒压,向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体系中充入无关气体时,由于压强保持不变,容器容积必然增大,因此各物质的浓度减小,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此时相当于减压,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这是学生们的易错点。
C.T1>T2,p1>p2,m+n<r,正反应放热
D.T1<T2,p1<p2,m+n>r,正反应放热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先拐先平,温高压大”,当压强相同时,温度为T2的先达到平衡,说明温度是T2大于T1。但温度越高,反应物的含量越低,所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当温度相同时,压强为P2的先达到平衡,说明P2大于P1,压强越大,反应物的含量越高,所以正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反应,即m+n<r;选B。
C.平衡移动,K值可能不变D.平衡移动,K值一定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温度不变平衡也可能发生移动,则K值不变,平衡可能移动,A正确;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反应的方向(含答案)
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反应的方向一、选择题1.(2011·山东省烟台市高三)可逆反应CO+NO2CO2+NO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的关系为v=kc(NO2)。
一定温度下,该反应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浓度商Qc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反应物的焓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CO气体分压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1.答案:A2.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2(g)+H2(g)CO(g)+H2O(g)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来源:] CO2H2CO H2O甲a mol a mol 0 mol 0 mol乙2a mol a mol 0 mol 0 mol丙0 mol 0 mol a mol a mol丁a mol 0 mol a mol a mol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CO)的大小顺序是()A.乙=丁>丙=甲B.乙>丁>甲>丙C.丁>乙>丙=甲D.丁>丙>乙>甲2.答案:A解析:依题意列举为CO2(g)+H2(g)CO(g)+H2O(g)甲:a mol a mol 0 0乙:2a mol a mol 0 0丙:0 0 a mol a mol丁:a mol 0 a mol a mol采用“一边倒”得甲与丙相同(等效),乙与丁等效,乙相当于在甲已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再增加a mol CO2,平衡正向移动使乙中n(CO)大于甲中n(CO)。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ΔH<0、ΔS>0的反应在温度低时不能自发进行B.NH4HCO3(s)===NH3(g)+H2O(g)+CO2(g);ΔH=+185.57 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C.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3.答案:B4.如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化学平衡-2021年高考化学【化学基本理论】(解析版)
05 化学平衡类型一、化学平衡状态及移动1.(202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g)⇌2N(g) H=Q(Q>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之比始终是v逆=2v正B.改变条件使平衡正向移动时,转化率均增大C.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保持不变可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D.加压,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加快【答案】C【详解】A.达到平衡时,反应速率是2v逆(M)=v正(N),故A错误;B.改变条件使平衡正向移动时,转化率不一定增大,如向容器中再加入一定量的M,虽然平衡正向移动,但相当于增大压强,M的转化率减小,故B错误;C.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当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保持不变,可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故C正确;D.该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加压,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平衡逆向移动;加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增大,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C。
2.(2020届攸县第三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氧化亚氮(N2O)是一种强温室气体,且易转换成颗粒污染物。
碘蒸气存在能大幅度提高N2O的分解速率,反应历程为:第一步I2(g)→2I(g)(快反应)第二步I(g)+N2O(g)→N2(g)+IO(g)(慢反应)第三步IO(g)+N2O(g)→N2(g)+O2(g)+I(g)(快反应)实验表明,含碘时N2O分解速率方程v=k•c(N2O)•[c(I2)]0.5(k为速率常数)。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N2O分解反应中,k(含碘)>k(无碘)B.第一步对总反应速率起决定作用C.第二步活化能比第三步小D.I2浓度与N2O分解速率无关【答案】A【详解】A.由题可知碘的存在提高N2O的分解速率,v=k•c(N2O)•[c(I2)]0.5中v与k成正比,则k(含碘)>k(无碘),B.慢反应对总反应速率起决定作用,第二步起决定作用,故B错误;C.第二步反应慢,活化能大,即第二步活化能比第三步大,故C错误;D.根据N2O分解速率方程v=k•c(N2O)•[c(I2)]0.5,I2浓度与N2O分解速率有关,故D错误;答案选A。
2024版高中化学平衡移动重难点都在这里了一定要看
在这里了一定要看contents •化学平衡概念与特征•平衡移动原理与勒夏特列原理•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分析•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对平衡影响探讨•化学平衡计算在解题中应用技巧•总结回顾与备考建议目录01化学平衡概念与特征化学平衡定义及意义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意义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限度的一种表现,能够定量描述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
在封闭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各组分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变量不变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
反应体系中的温度、压力、颜色、密度等变量不再发生变化。
030201平衡状态判断依据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区别动态平衡在化学平衡状态下,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但速率相等,使得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这种平衡是动态的。
静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反应完全停止,各组分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但在化学反应中,真正的静态平衡是不存在的,因为化学反应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浓度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力会使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力则相反。
压力升高温度会使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则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因此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但是,催化剂可以影响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催化剂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02平衡移动原理与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概述平衡移动原理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等),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平衡移动的方向平衡移动的方向总是向着能够减弱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进行,但不一定能够完全抵消这种改变。
勒夏特列原理内容及解释勒夏特列原理内容如果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就被破坏,并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必修课---化学平衡的移动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课---化学平衡的移动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能利用相关理论解释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要点梳理】要点一、化学平衡移动【高清课堂:反应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化学平衡移动】1.定义。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动态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当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改变时,原平衡就会被破坏,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会随之改变,引起v正≠v逆,然后在新条件下重新建立平衡。
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原因。
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移动的结果是正、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3.标志。
(1)从反应速率来看:如有v正=v逆,到v正≠v逆,再到v正'=v逆',有这样的过程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2)从混合物组成来看:各组分的含量从保持一定到条件改变时含量发生变化,最后在新条件下各组分的含量保持新的一定,同样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4.方向。
平衡移动的方向由v(正)、v(逆)的相对大小来决定:(1)若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v(正)>v(逆),则化学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或向右)移动。
(2)若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v(正)<v(逆),则化学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或向左)移动。
(3)若外界条件的改变虽引起v(正)和v(逆)的变化,但v(正)和v(逆)仍保持相等,则称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或没有被破坏)。
要点诠释:平衡移动过程可表示为: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平衡平衡被破坏新条件下的新化学平衡v(正)=v(逆)v(正)≠v(逆)v'(正)=v'(逆)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各组分的含量不断变化→各组分的含量又保持不变要点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高清课堂:反应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化学平衡移动】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017高考化学化学基本理论(三)三、化学平衡状态及移动方向的判断 含解析
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指导思想:选定反应中的“变量”,即随反应进行而变化的量,当“变量”不再变化时,反应已达平衡。
(1)直接判断依据⎩⎨⎧ ①v 正=v 逆,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不变③各组分的含量(w 、φ不变) (2)间接判断依据①对于有有色气体存在的反应体系,如2NO 2(g)N 2O 4(g)等,若体系的颜色不再发生改变,则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②对于有气体存在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改变的反应,如N 2(g )+3H 2(g)高温、高压催化剂 2NH 3(g),若反应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则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注意:对于有气体存在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发生改变的反应,如:2HI(g)H 2(g )+I 2(g),反应过程中的任何时刻体系的压强、气体的物质的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都不变,故体系压强、气体的物质的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均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2.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思路3.熟悉五种常考的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相关的图像:(1)浓度(或物质的量)-时间图像,描述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的过程,如:反应A(g)+B(g)AB(g)的浓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2)体积分数—温度图像,描述平衡进程,如:在容积相同的不同密闭容器内,分别充入相同量的N2和H2,在不同温度下,任其发生反应N2+3H22NH3,在某一时刻,测定NH3的体积分数,如图,A、B 未到达平衡;C点最大,恰好到达平衡;D、E体积分数变小,是升温平衡逆向移动的结果。
可推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3)速率—时间图像,描述平衡移动的本质,如:N2+3H22NH3ΔH=-92.4kJ·mol-1,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现升高温度使平衡发生移动,正、逆反应速率(v)变化图像为(4)物质的量(或浓度、转化率、含量)—时间-温度(或压强)图像,描述温度(或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如:放热反应2X(g)+Y(g)2Z(g),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则:T1〉T2,p1〉p2。
高考化学热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及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Word版含解析
【热点思维】【热点释疑】1、如何判断一个状态达到平衡状态(1)本质标志v(正)=v(逆)≠0。
对于某一可逆反应来说,正反应消耗掉某反应物的速率等于逆反应生成该反应物的速率。
(2)等价标志①全是气体参加的体积可变反应,体系的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例如:N2+3H22NH3。
②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或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保持不变。
③全是气体参加的体积可变反应,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
例如:2SO2(g)+O2(g) 2SO3(g)。
④对同一物质而言,断裂化学键的物质的量与形成化学键的物质的量相等。
⑤对于有颜色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体系的颜色不再随时间而变化,如2NO2(g) N2O4(g)。
⑥体系中某反应物的转化率或某生成物的产率达到最大值且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2、如何判定平衡移动的方向?(1)应用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①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升高温度时,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时,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②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浓度等)的改变破坏了原平衡体系,使得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
当v(正)>v(逆)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当v(正)<v(逆)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是v(正)=v(逆)。
若条件的改变不能引起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或者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相同,则平衡不发生移动。
(2)运用浓度商Q 与平衡常数K 之间的关系Q c⎩⎪⎨⎪⎧<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 正>v 逆=K 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v 正=v 逆>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 正<v逆3、如何理解等效平衡?(1)等价转化思想。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反应途径无关,即无论可逆反应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或从中间状态开始,只要起始投入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可达到一样的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讲)-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21讲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目录第一部分:网络构建(总览全局)第二部分:知识点精准记忆第三部分:典型例题剖析高频考点1、考查可逆反应的特点高频考点2、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高频考点3、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的判断高频考点4、考查等效平衡的应用高频考点5、考查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高频考点6、考查化学平衡图像分析高频考点7、考查化学平衡原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正文第一部分:网络构建(总览全局)第二部分:知识点精准记忆知识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1.可逆反应(1)概念: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三同一小①相同条件下;②同时进行;③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④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小于100%。
(3)表示:在方程式中用“”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建立:对于只加入反应物从正向建立的平衡:以上过程可以用速率-时间图像表示如下(3)化学平衡的特点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化学反应 m A(g)+n B(g)p C(g)+q D(g)是否平衡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④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 应速率之 间的关系①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 ,同时也生成了m mol A平衡 ②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 ,同时也消耗了p mol C 平衡 ③v (A)∶v (B)∶v (C)∶v (D)=m ∶n ∶p ∶q不一定平衡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 B ,同时也消耗了q mol D不一定平衡 压强①其他条件一定、总压强一定,且m +n ≠p +q 平衡 ②其他条件一定、总压强一定,且m +n =p +q 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①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且m +n ≠p +q平衡②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且m +n =p +q 不一定平衡温度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 平衡 气体密度(ρ) ①只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密度保持不变(恒容密闭容器中)不一定平衡 ②m +n ≠p +q 时,密度保持不变(恒压容器中) 平衡 ③m +n =p +q 时,密度保持不变(恒压容器中)不一定平衡 颜色 反应体系内有色物质的颜色稳定不变(其他条件不变)平衡【归纳总结】(1)动态标志:v 正=v 逆≠0①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习题和答案解析
化学平衡移动一、选择题1.压强变化不会使以下化学反响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H2(g)+Br2(g)2HBr(g)B.N2(g)+3H2(g)2NH3(g)C.2SO2(g)+O2(g)2SO3(g)D.C(s)+CO2(g)2CO(g)【解析】对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响,改变压强时化学平衡不移动。
【答案】 A2.对于平衡CO2(g)CO2(aq) ΔH=-19.75 kJ/mol,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升温增压 B.降温减压C.升温减压 D.降温增压【解析】正反响放热,要使平衡右移,应该降低温度;另外正反响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响,所以为了增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应该增大压强,应选D。
【答案】 D3.在常温常压下,向5 mL 0.1 mol·L-1FeCl3溶液中滴加0.5 mL 0.01 mol·L-1的NH4S 溶液,发生如下反响:FeCl3+3NH4S Fe(S)3+3NH4Cl,所得溶液呈红色,改变以下条件,能使溶液颜色变浅的是( )A.向溶液中参加少量的NH4Cl晶体B.向溶液中参加少量的水C.向溶液中加少量无水CuSO4,变蓝后立即取出D.向溶液中滴加2滴2 mol·L-1的FeCl3【解析】从反响实质看,溶液中存在的化学平衡是:Fe3++3S-Fe(S)3,Fe(S)3溶液显红色,参加NH4Cl晶体,因为在反响中NH4+、Cl-未参与上述平衡,故对此平衡无影响;加水稀释各微粒浓度都变小,且上述平衡逆向移动,颜色变浅;CuSO4粉末结合水,使各微粒浓度变大,颜色加深;加2滴2 mol·L-1FeCl3,增大c(Fe3+),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加深(注意,假设参加FeCl3的浓度≤0.1 mol·L-1,则不是增加反响物浓度,相当于稀释)。
【答案】 B4.合成氨工业上采用了循环操作,主要原因是( )A.加快反响速率B.提高NH3的平衡浓度C.降低NH3的沸点 D.提高N2和H2的利用率【解析】合成氨工业上采用循环压缩操作,将N2、H2压缩到合成塔中循环利用于合成氨,提高了N2、H2的利用率。
高中化学平衡难点突破--化学平衡与化学平衡移动(附解析)
高中化学平衡难点突破--化学平衡与化学平衡移动(附解析)化学平衡与化学平衡移动【知识精讲】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常与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排除化学平衡移动的干扰,如: (1)温度:①因为任何反应均伴随着热效应,所以只要温度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②温度升高不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v(正)、v(逆)均增大,吸热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致使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不能错误地认为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同理,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均减小。
(2)催化剂:催化剂只能同倍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改变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不影响化学平衡。
(3)浓度:①增大反应物浓度的瞬间v(正)增大,v(逆)不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但最终v(正)、v(逆)均比原平衡大。
同理,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最终v(正)、v(逆)均比原平衡小。
②纯固体、纯液体无浓度变化,增加其量对反应速率及平衡均无影响。
(4)压强:①加压(减小容器体积)对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气体浓度增大,v(正)、v(逆)均增大,气体体积之和大的一侧增加的倍数大于气体体积之和小的一侧增加的倍数,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同理,增大体积即减压,v(正)、v(逆)均减小。
②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加压只能同倍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改变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不影响化学平衡。
③无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变化对反应速率及平衡均无影响。
2.注意压强的变化一定要归结到浓度的变化。
(1)如果压强改变但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也不变化。
如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D�D→引起容器内气体总压强增大,但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化学平衡不移动。
(2)如果压强不变,但浓度变化,那么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也相应发生变化。
如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D�D→引起容器容积增大�D�D→引起气体反应物浓度减小�D�D→引起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除外)。
2022届高考化学二轮备考高频热点特训:化学平衡状态与化学平衡移动(解析版)
化学平衡状态及化学平衡移动1.(2020·北京海淀·101中学高三月考)在3个体积均为2.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CO2(g)+C(s)2CO(g)ΔH>0,分别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977K,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值为2B.达到平衡时,向容器I中增加C的量,平衡正向移动C.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CO2的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大D.达到平衡时,容器Ⅲ中的CO的转化率大于28.6%【答案】C【解析】A. 977K,根据容器I中的反应数据,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值为0.20.2= 0.041/ 332 / 331,故A 错误;B. C 是固体,达到平衡时,向容器I 中增加C 的量,平衡不移动,故B 错误;C. 容器Ⅱ与容器Ⅰ相比,相当于加压,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CO 2的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大,故C 正确;D. 若容器Ⅲ的温度是977K ,则容器Ⅲ与容器I 是等效平衡,平衡时CO 的浓度是0.2mol/L ,CO 的转化率是0.28-0.2100%=28.6%0.28⨯,升高温度,正向移动,CO 浓度增大,容器Ⅲ中的CO 的转化率小于28.6%,故D 错误。
2.(2021·黑龙江大庆中学高三期中)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图甲表示()()()2232SO g O g 2SO g 0H +∆<速率与时间关系曲线,说明t 1改变的条件是增大体系的压强 B .图乙表示镁条放入盐酸中生成氢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0~ t 1反应速率加快原因可能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 .图丙表示22CO(g)Cl (g)COCl (g)+的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t 1时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D.图丁表示酶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答案】A【解析】A.根据图象,t1时刻v逆瞬间不变,v正瞬间增大,则是增大反应物浓度,故A错误;B.随着反应的进行,氢离子浓度减小,速率应该减小,但是实际上速率增大,可能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导致溶液温度升高,而使速率增大,故B正确;C.t1时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且反应为体积减小的反应,则t1时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故C正确;D.酶为蛋白质,温度过高,蛋白质发生变性,则酶催化能力降低,甚至失去催化活性,图中能表示酶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故D正确;故选A。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化学平衡移动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化学平衡移动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考纲要求】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条件、结果。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掌握平衡移动的相关判断,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考点梳理】考点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改变,使v正和v逆不再相等,原平衡被破坏,一段时间后,在新的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又重新相等,即v正'=v逆',此时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应注意此时v正'≠v正,v逆'≠v 逆。
2、平衡发生移动的根本原因:V正、V逆发生改变,导致V正≠V逆。
3、平衡发生移动的标志:新平衡与原平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发生了变化。
要点诠释:①新平衡时:V′正=V′逆,但与原平衡速率不等。
②新平衡时: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但与原平衡不同。
③通过比较速率,可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当V正>V逆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不发生移动。
考点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1、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浓度、压强),平衡就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要点诠释:①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个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个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
②注意理解“减弱”的含义:定性的角度,平衡移动的方向就是能够减弱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
平衡移动的结果能减弱外界条件的变化,如升高温度时,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平衡向反应物减少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少的方向移动等。
定量的角度,平衡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量。
③这种“减弱”并不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更不会“超越”这种变化。
2022化学集训22化学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二)(建议用时:40分钟)1.在体积固定的绝热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NO2(g)+SO2(g) NO(g)+SO3(g)ΔH〈0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NO2、SO2、NO和SO3四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1∶1B.生成n mol SO2的同时消耗n mol SO3C.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再变化D.密闭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C[绝热容器,气体压强不变说明温度不再变化,说明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
]2.两个体积相同带活塞的容器,分别盛装一定量的NO2和Br2(g),NO2和Br2(g)都为红棕色,两容器中颜色深浅程度相同,迅速将两容器同时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如图),假设气体不液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a′过程中,颜色突然加深,然后逐渐变浅,最终颜色比原来的浅B.a′、b′的颜色一样深C.a′的压强比a的压强的2倍要小,b′的压强为b的压强的2倍D.a′中的c(NO2)一定比b′中的c(Br2)小C[在a→a′过程中,增大压强,平衡2NO2N2O4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但不论平衡如何移动,新平衡建立后,各物质的浓度均比原平衡的大,NO2的浓度大于原平衡的浓度,颜色比原平衡深,A错误;b→b′过程中,不存在Br2(g)的平衡转化,容器b′的颜色比a′深,B错误;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增大压强,平衡要减弱压强的改变,a′的压强比a的压强的2倍要小,b′中不存在平衡移动,其压强为b的2倍,C正确;两者颜色一样深,并不意味着c(NO2)和c(Br2)相等,a′中的c(NO2)不一定比b′中的c(Br2)小,D错误。
]3.(2020·唐山模拟)在体积为V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3A(?)+B(?)2C(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为气态,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升高温度,C的体积分数增大,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C.达到平衡后,向容器中加入B,正反应速率一定加快D.达到平衡后,若将容器的容积压缩为原来的一半,C的浓度变为原来的1.8倍,则A一定为非气态D[若A为气态,而B的状态不确定,则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密度可能不发生变化,A项错误;升高温度,C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项错误;若B为非气态物质,达到平衡后,向容器中加入B,正反应速率不变,C项错误;达到平衡后,若将容器的容积压缩为原来的一半,假设平衡不发生移动,则C的浓度应为原来的2倍,而实际上C的浓度变为原来的1.8倍,说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由于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则A一定为非气态,D项正确。
2021高三全国统考化学(经典版)一轮第7章 第2节 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含解析
2021高三全国统考化学(经典版)一轮课时作业:第7章第2节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含解析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7分,共70分)1.一定温度下,对可逆反应A(g)+2B(g)3C(g)的下列叙述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A.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B.容器内B的浓度不再变化C.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D.A的消耗速率等于C的生成速率的错误!倍答案B2.下列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溴水中存在下列平衡Br2+H2O HBr+HBrO,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B.工业上由氢气和氮气合成氨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C.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D.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答案A解析溴水中加入AgNO3溶液后生成溴化银沉淀,促使平衡Br2+H2O HBr+HBrO正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与平衡移动有关,A正确;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从平衡角度分析,较高温度不利于提高产率,B错误;加入催化剂,平衡2SO2+O22SO3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C错误;H2与I2生成HI的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颜色变深是因为加压后碘蒸气浓度变大,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错误。
3.(2019·湖南邵东创新实验学校高三月考)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NO2,发生反应2NO2(g)N2O4(g)ΔH=-57 kJ·mol-1。
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B.a、b两点NO2的转化率:a<bC.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D.由a点到b点,可以用加热的方法答案B解析由图像可知,a、c两点都在等温线上,c点的压强大,则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故A错误;由图像可知,a点的二氧化氮体积分数高,所以转化率a<b,故B正确;a、c两点温度相同,c 点压强大,则二氧化氮浓度大,因此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浅、c深,故C错误;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逆向移动,NO2的体积分数增大,a点到b点二氧化氮体积分数减少,说明是降低了温度,所以不能用加热的方法实现由a点到b点的转变,故D错误。
高考化学遍过考点 化学平衡的移动(含解析)试题
目夺市安危阳光实验学校考点39 化学平衡的移动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化学平衡的移动(1)定义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体系,条件改变,引起平衡状态被破坏的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改变的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压强(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增大压强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向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方向移动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温度升高温度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v正、v逆,平衡不移动3.勒夏特列原理在密闭体系中,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压强或浓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化学平衡移动的目的是“减弱”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外界条件的改变。
新平衡时此物理量更靠近于改变的方向。
如①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平衡右移,A的浓度在增大的基础上减小,但达到新平衡时,A的浓度一定比原平衡大;②若将体系温度从50 ℃升高到80 ℃,则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50 ℃<T<80 ℃;③若对体系N2(g)+3H2(g)2NH3(g)加压,例如从30 MPa加压到60 MPa,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时30 MPa<p<60 MPa。
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外界条件的变化对速率的影响和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在一定条件下,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界因素会影响可逆反应的速率,但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只有当v正≠v逆时,平衡才会发生移动。
对于反应m A(g)+n B(g)p C(g)+q D(g),分析如下:条件改变的时刻v正的变化v逆的变化v正与v逆的比较平衡移动方向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增大不变v正>v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减小不变v正<v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不变增大v正<v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减小生成物的浓度不变减小v正>v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压强(通过改变体积使压强变m+n>p+q增大压强增大增大v正>v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减小减小v正<v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m+n<p+q增大压强增大增大v正<v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化)减小压强减小减小v正>v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m+n=p+q增大压强增大增大v正=v逆平衡不移动减小压强减小减小v正=v逆平衡不移动容积不变充入He 不变不变v正=v逆平衡不移动压强不变充入He m+n>p+q减小减小v正<v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m+n=p+q减小减小v正=v逆平衡不移动m+n<p+q减小减小v正>v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温度ΔH<0升高温度增大增大v正<v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减小减小v正>v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ΔH>0 升高温度增大增大v正>v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减小减小v正<v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增大增大v正=v逆平衡不移动使用负催化剂减小减小v正=v逆平衡不移动2.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平衡移动影响的几种特殊情况(1)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平衡无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36 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1.在已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2SO2+O22SO3中,充入由18O组成的氧气一段时间后,18O存在于下列物质中的()A.多余的氧气中B.生成的三氧化硫中C.氧气和二氧化硫中D.二氧化硫、氧气和三氧化硫中【答案】D【解析】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加入的18O2定会与SO2结合生成含18O的SO3,同时含18O的SO3又会分解得到SO2和O2,使SO2中也含有18O,因此18O存在于SO2、O2、SO3这三种物质中。
(g)+3H2(g)2NH3(g)ΔH<0,若在恒压绝热容器中发生,下列选项表明反应一定已2.反应N达平衡状态的是()A.容器内的温度不再变化B.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C.相同时间内,断开H—H键的数目和生成N—H键的数目相等D.容器内气体的浓度c(N2)∶c(H2)∶c(NH3)=1∶3∶2【答案】A【解析】该反应在绝热容器中进行且为放热反应,当放出的热量不再变化时则可以判断反应为平衡状态,故A正确;反应在恒压下进行,压强一直不变,故B错误;断开H—H键和生成N—H键均指反应正向进行,故C错误;各物质的起始浓度未知,故由浓度比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D错误。
3.一定条件下,在恒压绝热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2NH3(g) △H=-92.4kJ·mol-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v正(N2)=3v逆(H2)B.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向容器中充入二氧化硫,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C.加入1 mol N2和3 mol H2,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92.4kJ【答案】C【解析】A项,在任何情况下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3v 正(N 2)=v 逆(H 2),说明氢气正、逆反应速率相同,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但v 正(N 2)=3v 逆(H 2)说明正、逆反应速率不相同,反应正向进行,不能据此判断反应为平衡状态,A 错误;B 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反应在恒压绝热容器中进行,压强始终不变,因此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 错误;C 项,向恒压绝热容器中充入二氧化硫,正反应速率增大,体积增大后会使逆反应速率会减小,C 正确;D 项,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所以加入1 mol N 2和3 mol H 2,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小于92.4 kJ ,D 错误。
4.可逆反应X(g)+2Y(g)2Z(g) △H= -a kJ·mol —1,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a kJB .c(X)∶c(Y)∶c(Z)=1∶2∶2C .X 的消耗速率与Z 的消耗速率相等D .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D【解析】A 项,反应放出的热量必须根据反应物的变化量来判断,不知道反应物的变化量是多少就无法判断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故A 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 项,达到平衡时c(X)∶c(Y)∶c(Z)比值不一定是1∶2∶2,浓度保持不变时才达到平衡状态,故B 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 项,X 的消耗速率与Z 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故C 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 项,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正反应是气体密度变大的反应,当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时达到平衡,故D 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
5.一定条件下,NO 2与SO 2反应生成SO 3和NO 两种气体。
将体积比为1∶2的NO 2、SO 2气体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B .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C .NO 2和SO 2的体积比保持不变D .每消耗1 mol SO 2的同时生成1 mol NO 2【答案】B【解析】发生反应:NO 2(g)+SO 2(g) NO(g)+SO 3(g)。
A 说明c (NO 2)不变,可以作为达到平衡的标志,A 正确。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m n,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变,B 错误。
NO 2和SO 2的起始体积比为1∶2,反应过程中二者变化量(设为x )相同,则平衡时体积比为(1-x )∶(2-x ),当体积比保持不变时表示反应达到平衡,C 正确。
D 项中消耗SO 2表示正反应,生成NO 2表示逆反应,D 正确。
6.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Si(s)+3HCl(g)SiHCl3(g)+H 2(g)。
不能表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生成1molH2的同时生成3molHCl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C.HCl、SiHCl3、H2三者的浓度比值3:1:1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答案】C【解析】A项,生成1molH2的同时生成3molHCl,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B项,该反应为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变量,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C项,HCl、SiHCl3、H2三者的浓度比值1∶1∶1,不能说明浓度是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D项,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说明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故选C。
7.已知反应2SO2(g)+O2(g) 2SO3(g)ΔH<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减慢,逆反应速率加快,化学平衡逆向移动B.增大压强,化学平衡正向移动C.充入O2,可提高O2的转化率D.当气体密度不变时,反应达平衡状态【答案】B【解析】升高温度,v(正)、v(逆)均增大,A不正确;正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B正确;充入O2,新平衡状态下,SO2的转化率增大,O2的转化率减小,C不正确;若反应容器为恒容容器,气体总质量不变,密度为定值,密度不变时,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D不正确。
8.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SO2被氧化为SO3,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2SO2(g)+O2(g) 2SO3(g)B.500 ℃左右的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ΔH<0、I2、HI平衡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加深H2(g)+I2(g) 2HI(g)C.H+H2O H++Cl-+HClOD.实验室采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Cl【答案】D【解析】加入催化剂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但不会引起平衡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错误;合成氨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500 ℃左右的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是从(g)+I2(g)反应速率不能太低和催化剂的活性两方面考虑,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错误;在H2HI(g)平衡中,增大压强,浓度增加,颜色加深,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错误;氯气和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大,化学平衡逆向进行,减小氯气溶解度,实验室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正确。
9.将NO2装入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当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B.慢慢压缩气体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C.慢慢压缩气体体积,若体积减小一半,压强增大,但小于原来的两倍D.恒温恒容时,充入稀有气体,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答案】C【解析】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首先假设平衡不移动,压缩体积即增大压强,气体颜色加深,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混合气体的颜色在加深基础上变浅,但一定比原平衡的颜色深,B错误;同理,首先假设平衡不移动,若体积减小一半,则压强变为原来的两倍,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压强在原平衡两倍的基础上减小,C正确;体积不变,反应物及生成物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均不变,平衡不移动,颜色不变化,D错误。
10.对于可逆反应:FeCl3+3KSCN Fe(SCN)3+3KCl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增大FeCl3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增大KSCN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增大Fe(SCN)3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增大KCl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答案】D【解析】该可逆反应的本质为Fe3++3SCN-Fe(SCN)3,K+、Cl-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增大KCl的浓度,对该离子反应无影响,故平衡不移动。
11.已知:X(g)+2Y(g)3Z(g) ΔH=-akJ·mol-1(a>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Y的正反应速率和Z的逆反应速率相等B.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X、Y、Z的浓度之比为1∶2∶3C.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放出的总热量一定小于akJD.0.2molX和0.2molY充分反应生成Z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0.3mol【答案】D【解析】A项,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应相等,但对于不同物质,其速率比应当等于化学计量数的比才能判断达到化学平衡,Y和Z为不同物质其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才能视为达到化学平衡,A错误;B项,平衡时的浓度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B错误;C项,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反应完全,由于反应前初始投料量未知,因此不能判断反应放出的热量,C错误;D项,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反应完全,0.2mol Y不能完全转化为Z,因此生成Z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0.3mol,D 正确;故选D。
12.在一定温度下,向1L 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X 和2molY ,发生如下反应:X(s)+ 2Y(g) 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容器内X、Y、Z 的浓度之比为1∶2∶2B.平均气体摩尔质量不随时间变化C.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D.单位时间消耗0.1molX 同时生成0.2molZ【答案】B【解析】A项,X是固体,在平衡的体系中,不考虑其浓度;且即便X是气体,容器内X、Y、Z 的浓度比为1︰2︰2,只能代表某个时刻各组分的浓度比,不一定表示该反应达到了平衡,A不符合题意;B 项,该反应体系中,正反应中,气体的总质量是增大的,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则平均气体摩尔质量是增大的,故平均气体摩尔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B符合题意;C项,该反应体系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则容器内总压强不变,故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C不符合题意;D项,任何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消耗0.1mol X,都会生成0.2mol Z,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D不符合题意;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