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6]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 。
注释:
[6]卷帘人:指侍女。
[7]绿肥红瘦:绿叶多红花少,绿暗红稀之意。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评析:
词写暮春景物,把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和对自然的敏感观察,极为生动地表现出来。
不言“多”“少”,而言“肥”“瘦”,天然工巧,状景入神,真成妙诣。
以问答形式展示物象、情节,如此精炼,不愧为“圣于词者”。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左右),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
李格非之女,赵明诚室。
幼有才藻,工古文诗词,富金石文物收藏。
建炎三年(1129)夫卒,流寓越州、杭州,晚居金华。
国破家亡的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她的人生与创作的道路。
前期词作,以闺情为主,词风清丽;后期忧患余生,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善于提炼口语,富有生活气息,被称为易安体。
婉约之中,时杂豪放,是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词家。
有《漱玉词》。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注释:
1、常记:长久记忆。
2、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3、藕花:荷花。
4、争:怎,怎么。
5、溪亭:临水的亭台。
《如梦令》鉴赏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如梦令 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如梦令李清照(原文、译文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及赏析
导语:如梦令这首词是早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和春天的热爱。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如梦令的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如梦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词人,她的作品以清新、婉约而脱俗的风格而著称,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其中,《如梦令》被誉为她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而优美的文字展示了女子豪情、哀婉的情感。
这首词共有三个句子,描绘了作者在梦中回忆与思念某个人的心情和场景。
从词的内容和前后衔接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人可能是极度思念和牵挂的。
通过读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情而略带忧伤的情感。
下面是本文所翻译的《如梦令》译文:昨夜,雨稍微停歇了,风吹得很猛,我熟睡得很沉,酒意不消。
试问瞬间掀起帘来的人,只听见她说这樱桃花依然如故。
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也许是翠绿的草木长得茂盛了,而红艳的花却变得瘦弱无力了。
这个译文尽量保持了原作的意境和语感,同时在细节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和联想,以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
从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作者的梦中,她深深思念着某个人。
昨夜的雨虽然下得不多,但风却很猛,作者喝了一些酒,因此睡得很沉,酒意也未完全消散。
她试问起掀起帘来的人,也就是看护她的人,希望得到一些消息。
然而,她得到的回答是,樱桃花还是依然如故,也就是那个她深深思念的人依然如故。
最后几句诗,借用了一种素描式的手法,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觉通过绿肥红瘦来表现出来。
绿肥表示草木繁盛的景象,红瘦则表示花变得柔弱、不再昂扬。
这里的"知否,知否?"则是作者询问对方是否明白她内心的情感,是否能理解她对那个人的思念之情。
总之,《如梦令》以其简约而富有内涵的文字,展示了李清照独特的词艺。
她通过如梦般的情境,表达了对爱情、生活和命运的感慨,令读者百转起伏,回味无穷。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及赏析
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朝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古诗简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⑴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疏:指稀疏。
⑵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⑶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⑷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如梦令》原文注释及简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注词释义
常记:常常记起。
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兴尽: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
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抢着争着奋力划船渡过。
鸥鹭:鸥,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
●古诗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
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赶快划呀,赶快划呀。
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名句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这首词《如梦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酒后回家),创造一个微醉最佳的境界(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一种豪放潇洒的风姿(争渡,争渡)。
这些都围绕“酒醉”来表现的,酒醉使诗人晕头转向,酒醉使诗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诗人振奋不已。
“酒后微醺乐悠悠”,它给人感觉到喝醉了酒的女诗人生活多么潇洒、柔美、飘逸,英姿勃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及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稀少。
骤:急。
卷帘人:这里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绿:指绿叶。
红:指花。
【大意】
昨天夜里雨下得虽然疏落,但风却刮得又急又猛。
我因多喝了几杯酒,便一觉睡到了天明,至今还有几分残存的酒意。
我猛然想起风雨中的海棠花儿,便急切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可她却淡淡地说:“海棠花? 还是那个样儿。
”我叹了口气,说:“你仔细看看就会知道,肯定是绿叶又变大了,而枝头的红花更稀少了。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展现了词人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和美好事物的情感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展现了词人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和美好事物的情感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经典的宋词,通过回忆一次少女时代的郊游经历,展现了词人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和美好事物的情感。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2、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3、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4、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三、创作背景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她十六岁之时。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如梦令》,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非常充分地体现出作者对关于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如梦令》原文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翻译及注释翻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如梦令》描写手法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描写了词人闺中生活的片断。
李清照用她最擅长的白描手法渲染出了色泽浓艳,形象逼真的场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从这首词的可以看出李清照很擅于用简单易懂的词语渲染和形容场景,也就是李清照早期自创的白描法。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如梦令》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
《如梦令》原文译文及赏析【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号易安,一生颠沛流离,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牌名:如梦令|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赏析/鉴赏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
沈:同“沉”。
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
藕花:荷花。
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
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朝: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古诗简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翻译/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注释⑴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疏:指稀疏。
⑵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⑶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⑷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李清照的词及注解译文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如梦令:词牌名。
常记:长久记忆。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
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滩: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作“行”。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赶快划呀,赶快划呀。
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更感到伤心。
只有雁是老相识了。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细雨洒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时,一点点,一滴滴,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绿肥:指枝叶茂盛。
红瘦:谓花朵稀少。
【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悲凉绝美的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词人之一。
她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情感真挚且精妙绝伦,尤以《如梦令》更为广为传诵。
本文将对《如梦令》进行译文赏析,带您一同感受这首词的韵味。
《如梦令》通过对溪亭日暮、舟归、误入藕花深处的描绘,展示了词人迷失于爱情中的无可奈何与悲凉之感。
下面是我为您翻译的《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景物描写构建了一个情感的背景。
词的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直接勾勒出一个将夜幕降临与情感交汇的地点。
溪亭的存在使得词人可以远离外界的喧嚣,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之中。
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展示了词人对爱情的沉溺,将自己完全融入其中,仿佛已经失去了回归现实的道路。
接下来的两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进一步强调了词人陷入爱情迷惘的状态。
她错过了舟归的时机,无法回到原先的生活,就像被误入了藕花丛中般困扰。
最后两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激发起词人迫切渴望改变现状的决心。
这里的“争渡”意味着词人希望尽快摆脱困境,而“惊起一滩鸥鹭”则象征着词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这首词通过对所处环境和词人情感的交融揭示了深沉的悲凉与绝美。
溪亭日暮的景象为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能够在这片静谧的世界中沉思迷醉。
然而,这种陶醉却引发了她找不到归途的问题,情感上的沉溺使得她无法回到现实生活中。
这种迷失与困扰使得词人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哀愁和无奈。
最后的两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更是突显了词人对此境地的不满和焦虑,她渴望通过“争渡”改变现状,摆脱眼下的困境。
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悲凉的情感、细腻的描写以及巧妙的意象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她通过这首词展示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艰辛与挣扎,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普遍的人类情感相结合,成为了传世之作。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及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注释】《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①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②【注释】①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这两句是作者与侍女的问答。
②绿肥红瘦:绿指绿叶,红指红花,风雨过后,绿叶更见青翠,红花却见零落,故说“绿肥红瘦”。
以上三句是纠正侍女的答话。
【译文】昨天晚上,风儿紧,雨儿疏。
我一夜浓睡,尚未消除残醉。
清晨早起,问卷帘的侍女:“花草是否被风雨摧?”侍女答:“海棠花依旧很美。
”“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绿叶更加葱郁繁茂,红花却零落憔悴。
”【集评】宋·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此语亦妇人所难到。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宋·陈郁:“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余爱赵彦若《剪绿花》诗云:‘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
’ ‘绿情’‘红意’,似尤胜于李云。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 (按:赵彦若诗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题作《立春日侍宴别殿内出彩花应制》。
)明·杨慎:“此词较周词更婉媚。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馀》卷一)(按:周词指秦观《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及谢逸《如梦令》“花落莺啼春暮”,《类编草堂诗余》误作周邦彦词,杨慎仍之。
)明·张綖:“韩偓诗云:‘昨夜三更雨,今朝(《香奁集》作‘临明’,此误引)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藻思者矣。
”(《草堂诗馀别集》)明·蒋一葵:“李易安又有《如梦令》云:‘昨夜雨疏……绿肥红瘦。
’当时文人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明·茅暎:“易安,我之知己也。
今世少解人,自当远与易安作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1作品简介《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如梦令有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第一首是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作品原文如梦令⑴李清照其一常记溪亭日暮⑵,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⑶,误入藕花深处⑷。
争渡⑸,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⑹。
其二昨夜雨疏风骤⑵,浓睡不消残酒⑶。
试问卷帘人⑷,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⑸。
作品注释其一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常记:长久记忆。
溪亭:临水的亭台。
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荷花。
⑸争:怎,怎么。
⑹鸥鹭:泛指水鸟。
其二⑴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疏:指稀疏。
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⑷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⑸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作品译文其一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其二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创作背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作品鉴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
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
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
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2原文如梦令⑴常记溪亭日暮⑵,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⑶,误入藕花深处⑷。
争渡⑸,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⑹。
作品注释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常记:长久记忆。
溪亭:临水的亭台。
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荷花。
⑸争:怎,怎么。
⑹鸥鹭:泛指水鸟。
作品译文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创作背景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