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0个必备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诵提纲(第一、二课)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诵提纲(第一、二课)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诵提纲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的基本状况与演进(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两个时代:①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②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原始社会较少时间,人类文明摇篮的开起阶段)(3)生产关系: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4)基本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集体事务。

(5)解体:生产工具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盛行,共同劳动消失---------生产资料由公有变为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含义: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起到主导因素(2)生产关系含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如何分配。

(3)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奴隶社会的基本状况与演进(1)产生:原始社会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阶级,后者处于被剥削阶级。

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2)阶级的含义: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3)奴隶制国家:奴隶主为了维护统治,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生产力:金属工具开始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5)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6)社会进步: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7)社会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1)产生: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候,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题复习考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题复习考点

高中政治选择题复习考点【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同理。

二、原始社会1、地位与发展阶段历史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也是。

发展阶段:(1)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主。

(3)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2、生产关系特点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原始社会的决定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3、管理(上层建筑):(1)在原始社会,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一切大事都由共同讨论决定。

(3)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

4、原始社会的解体: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三、奴隶社会1、产生原因与表现(1)原因:根本:。

直接:。

(2)表现:国家的产生(上层建筑)2、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显著提升(金石并用、金属工具广泛使用等)注意:奴隶国家的形成过程: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私有--土地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地位不平等--阶级产生--矛盾加剧--成立暴力机关--国家产生。

3、生产关系特点(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奴隶(生产资料所有制)(2)奴隶人身自由,并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3)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只给奴隶(产品如何分配)4、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5、对奴隶社会的评价:虽有剥削压迫,但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的状态,迈入了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时代特征和发展阶段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和运用,结合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创造性地提出并不断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点:1.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

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 坚持人民民主是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行人民民主是根本政治制度。

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了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4. 坚持经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以人民幸福为中心,力争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5. 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6. 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人民的权益。

在社会政策、环保、教育等方面,都注重维护人民的利益。

7.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基础,鼓励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8. 坚持国际合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国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9.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在国家治理中全面依法治国。

国家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规定。

10. 坚持绿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各种政策和措施中推动绿色发展。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重点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重点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重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及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创新,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和完善,满足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其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建和谐社会,坚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合作化运动等。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完善。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这些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改革供给侧结构、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稳定发展。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文化地标、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创新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还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法治国家、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中国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水平,保障了国家的政治安全。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保工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一是中国高中政治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等。

以下是高中政治必修一的必背知识点总结。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革命学说- 劳动价值论和商品经济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3. 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和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的建设- 群众路线和党的群众工作- 两个务必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4.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和主要问题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和总体布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基本要求-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领域6.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 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和路径7. 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含义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民族团结和宗教政策的重要性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和职权- 决策形式和决策程序- 党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的关系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道路和国际地位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些知识点是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核心内容,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理论和发展道路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阻碍。

二、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四、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原始社会(以石器为生产工具)(1)生产关系特点①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2)氏族制度①氏族议事会: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②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③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3)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个体劳动盛行→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逐渐解体→阶级出现(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2.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1)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3.奴隶社会(以青铜器为生产工具)(1)生产关系特点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2)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3)国家的产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主剥削与压迫→奴隶反抗→奴隶主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标志)4.封建社会(以铁器为生产工具)(1)生产关系特点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奴隶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且依附于地主③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2)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3)剥削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4)剥削方式①主要:收取地租②次要:高利贷、苛捐杂税、徭役(5)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手段①经济上: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②政治上:君主专制、等级森严③思想上: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5.资本主义社会(以机器为生产工具,社会化大生产)(1)开始标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2)生产关系特点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3)生产关系建立基本条件(人+钱)①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②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做资本(4)利: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5)弊: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6)经济危机①基本特征/本质: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②主要表现: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背知识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背知识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背知识第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特点:生产力水平低下。

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3)原始社会的解体(或奴隶社会的产生):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进步---个体劳动出现---家庭私有财产出现---土地私有---标志私有制确立---两大对立阶级出现,原始社会解体。

2.奴隶社会(1)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2)全面认识奴隶社会: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

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又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奴隶社会终将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3.封建社会(1)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②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③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2)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3)经济剥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全面认识封建社会:①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进步。

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必然。

当奴隶制日益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终究要被封建社会所代替③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代替,也是历史的必然。

(完整word)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知识梳理

(完整word)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知识梳理

(完整word)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知识梳理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地位: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劳动产品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4.生活状况:按血缘关系结成氏族,通过氏族会议管理集体事务。

5.私有制的确立:土地变成私有财产6.解体:贫富分化的加剧,氏族地位越加不平等奴隶社会1.生产关系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奴隶劳动成果及人身自由被占有,无人身自由,被迫强迫劳动(最凄惨)2.奴隶与奴隶主产生原因:战争,债务3.人类社会最早对立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5.奴隶社会迈入文明时代门槛原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成生产力发展。

封建社会1.出现时间:奴隶社会后期2.生产关系特点: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并有一定劳动成果,工具,土地等(相对于奴隶第二惨)3.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离不开土地)4.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资本主义社会1.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生产关系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只能出卖劳动力,资本家压榨工人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关系的建立基本条件:①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出卖劳动力的人②大量货币当做资本4.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实际是相对过剩。

6.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个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高考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知识汇总

高考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知识汇总

高考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知识汇总1.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问题。

2.如何解决:①遵循了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经济危机实质、根源及其解决方式),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今年结合必修2《经济与社会》注意新质生产力和与之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②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第一阶段由空想变为科学(《共产党宣言》发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由理论变为实践(十月革命的意义);由一国到多国(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近代“双半”性质——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使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新中国成立意义)——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改革开放的意义)——发展——完善(四个自信)。

⑤......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4.如何实现中国梦?①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实现中国梦,人民是主体。

②实现中国梦,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牢记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要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5.青年要怎么做?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必背知识点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必背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背知识点第三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伟大的改革开放进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决策:做出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80四个特区:深珠汕夏)2、十二届三中全会:迈出步伐: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1984开14港:连青等,1988建省:海南省,增特区:海南经济特区,1990开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3、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4、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体制: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5、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6、十九大:提出全面对外开放格局伟大改革开放的意义:1、成就:四个面貌,改变了(1)中国的面貌,(2)中华民族的面貌,(3)中国人民的面貌(4)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三个飞跃,(1)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3)中国人民迎来了村温饱不足道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2、根本原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3、意义:(1)一个法宝:是党和人民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2)必由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两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第二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1、创立: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2、发展:(1)邓小平理论:①、转变工作中心: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的历史性决策。

②、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新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纳知识点和例题

新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纳知识点和例题

新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纳知识点和例题
新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纳知识点和例题是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握其基本内容,深入理解其理论要义,掌握其实践原则,把握其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民主政治,坚持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坚持和平发展;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原则,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民主政治,坚持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坚持和平发展。

例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原则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答案:1.D 2.A、B、C、D。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详细知识点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详细知识点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详细知识点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详细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实践经验的最新成果,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以下是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详细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3.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 全面深化改革6. 依法治国7. 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 全面从严治党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1. 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2. 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方针3.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4. 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历程5. 中国特色大国关系三、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1. 党的基本路线2.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3. 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背景4.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和主要任务5. 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组织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 内需为主的发展战略3. 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4. 城乡经济一体化5. 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改变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 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主要任务2. 文化对外传播3.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4. 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5.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是使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任务。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选择题重点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2.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

分为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4.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5.在氏族制度下,由氏族议事会集体决定氏族事务,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

6.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7. 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是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8.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努力阶级两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奴隶阶级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9.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10.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11.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12.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13.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14. 进步意义: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15. 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水利事业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16. 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简简化版主观题必背知识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简简化版主观题必背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简简化版主观题必背知识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这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①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对中国: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0个必备知识点
1. 土地也变为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2.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3.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7.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8. 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9.《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0.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1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2.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3.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明显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14.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剥削农民的基础。

15.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1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17.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8.近代以后中国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19.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20.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2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23.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27.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
国共产党的面貌。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28.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五四运动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
开始
3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1.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3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3.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
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4.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正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6.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7.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3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
39.1954年宪法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40.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4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的崭新历史课题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42.中共八大的重要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

这个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44.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45.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4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7.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
48.1980年,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49.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50.1982年,12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51.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52.三个代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创造
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
53.科学发展观——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
5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5.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57.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式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59.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0.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6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63.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5.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是党的基本路线。

66.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67.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68.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69.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70.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71.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72.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也正在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

7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74.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7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7.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78.全面对外开放: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79.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80.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